高中生物55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中生物必修三5.5【2017人教版】

(2)结果分析 ①生态缸中虽然成分齐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可以进 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 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 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②如果生态缸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则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 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强,在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 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1)实例 1:受轻微污染的河流。
(2)实例 2:森林。 ①调节过程
②结果:鸟类、害虫的数量趋于稳定。
2.特点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 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 恢复。 3.基础:负反馈调节。
1 新情境·激趣引航
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 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 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 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C
跟踪训练 2.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 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过程如上图所示: ①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的玻璃瓶分别标记为 1、2、3 号; ②在 1、2、3 号瓶内加等量的无菌水,3 号加少许河泥;
_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四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巩固1.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相反关系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答案 B解析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因此,一般情况下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且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因物种单一,其恢复力稳定性差B.发菜没有叶绿体,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第一营养级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D.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答案 C解析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发菜没有叶绿体,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强,所以C选项正确。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的是( )。
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受到污染的湖泊,死亡腐烂的鱼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
D选项表现为正反馈调节,最终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巩固提升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学习重难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自主学习与点拨】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点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并使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食物网越,其自动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知识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思考与交流】〖例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 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 温带草原解析: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题中的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最复杂的是热带雨林,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答案:B。
〖例2〗(2000年上海卷)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A.CO2 B.O2 C.硝酸盐 D.磷酸盐解析: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高中生物_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3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目标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教学流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初中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所了解。
高中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学习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信息的传递等内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也知道什么叫负反馈调节。
2.能力基础: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对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但都有待提高。
具有结构决定功能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生活经验: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所了解,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缺乏本质的认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效果分析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本课设计比较好体现了学生的学的主体性地位。
既落实了既定的三维目标,教师又能用适当的启发和疑问引领学习活动沿着一定的主线进行。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比较等学习生物概念。
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高,热情高涨,节奏紧凑,效果很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内容,它既是对前面有关生态系统内容的一个总结,又是对相关内容的一个提升,使我们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更加注意对环境的保护,更加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而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共处。
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而言既有德育方面的教育价值,又能充分体现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测练习1.下图曲线Ⅰ代表抵抗力稳定性,曲线Ⅱ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掌握其内涵和外延。
2. 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3.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5.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 运用图表展示法,直观地呈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生态景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讲授新课: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出具体措施。
5. 总结归纳: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呼吁学生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周围生态环境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a. 播放一段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视频资料。
b.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它对我们很重要?”2. 第二步:讲授新课(15分钟)a. 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解释其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
b.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如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 阐述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持的原因,包括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等。
3.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a. 提供几个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案例,如过度捕捞、森林砍伐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 内部,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A项正确,C项错误;七星瓢虫捕 食蚜虫,二者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相对平衡,B项正确;人体甲状腺激素 分泌的调节也属于负反馈调节,D项错误。
【变式训练】 1.下列对生态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保持不变 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不变的营养结构 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不变 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平衡的能力 答案:D 解析: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其组成成分、营养结构、物质和能量 的收支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
第3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内
01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容
索 引
02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2.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的特征 (1)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 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 (3)收支平衡。
2.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解,下列对此图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一般情况下,b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B.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a曲线相似 C.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通常呈正相关 D.所有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 答案:D
解析: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低,与b曲 线相似,A项正确;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 越强,与a曲线相似,B项正确;通常,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二 者呈正相关,C项正确;极地冰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 恢复力稳定性也低,不符合这一模型,D项错误。
2021-2022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缘由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或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______。
2.缘由:生态系统具有肯定的____________。
3.调整基础:________调整。
4.实例。
(1)河流:稍微污染⎩⎪⎨⎪⎧⎭⎪⎬⎪⎫沉降化学分解 的分解消退污染—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2)森林:鸟类数量增加害虫数量 鸟类数量削减害虫数量5.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是________,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会快速丢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答案:1.保持 恢复 力量 2.自我调整力量 3.负反馈4.(1)物理 微生物 (2)增加 削减 5.有限的 肯定限度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及其提高措施 1.类型。
项目抵制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________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______________的力量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______后____________的力量特点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______,自我调整力量就______,抵制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少,食物网越简洁,恢复力稳定性______项目抵制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实例热带雨林中假如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削减,将由这个养分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使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河流与土壤若被有毒物质稍微污染,通过自身的________,可以很快恢复;若被重度污染,河流和土壤的________稳定性就遭到破坏了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把握对生态系统__________,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当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___的协调。
答案:1.抵制 保持原状 破坏 恢复原状 简单 越强 越高 净化作用 恢复力2.(1)干扰的程度 自我调整力量 (2)物质、能量 结构与功能三、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看其稳定性1.目的要求:设计并观看人工生态系统的________。
高中生物第五章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2.稳定性表现 . • (1)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 结构相对稳定: 结构相对稳定 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 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 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如图曲 线表示。 线表示。
• (2)功能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 功能相对稳定: 功能相对稳定 与输出相对平衡, 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 相对平衡。 相对平衡。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1)二者往往呈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 二者往往呈相反关系, 二者往往呈相反关系 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 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 二者之间及与营养结构的关系,如图所示: 二者之间及与营养结构的关系,如图所示:
联 系
• 两种稳定性一定呈负相关吗? 两种稳定性一定呈负相关吗?
• 4.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型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型 •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又称信息交流,此过程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又称信息交流, 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往往是双向 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往往是双向 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 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 出到输入的信息反馈。如下图所示: 出到输入的信息反馈。如下图所示:
比较
负反馈调节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 能力的基础, 能力的基础,能使最 初发生的那种变化向 作用 相反的方向发展, 相反的方向发展,使 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 相对稳定 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 虫的数量变化 实例
正反馈调节 加速生态系统最初 所发生的变化, 所发生的变化,使 生态系统向着更好 或更坏的方向发展 ,即人们常说的良 性循环或恶性循环
• 例3.下图为生态系 . 统信息传递模式图, 统信息传递模式图, 叙述正确的是( ) 叙述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