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共35页文档
论乌托邦精神的价值诉求——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

第3 5卷第 3期
延安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S c i e n c e )
J u n. 2 0 1 3
V0 1 . 3 5 N o . 3
更 加 光 明 的生 活 , 幻 想有 超人 存在” 和“ 空想” 相关 , 在这方 面, 人们往往在 消极 的 望 过着 一种 更加 美好 、 痛苦 的世界, 在一切 意义上使用 “ 乌托邦” 一词。其次 , 在更深入 的层 面 的力量和存在着一个没有忧虑 、
都一直活跃着乌托邦精神 , 历 上, 必须看到 , “ 乌托邦 ” 同纯粹 的“ 无” 以及纯粹 的 伟大的宗教和哲学 中, “ 空想” 释义上还是 相差甚远 的, 它在更高层 次上代 史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 变都凝聚了人类 的乌托邦渴 表的是一种理想的维度 , 是一种人们在未来世界所希 望。不过 , 只是到了马克思那里, 乌托邦 才真正成为 革命的乌托邦 , 才真正打破了人们对某一古 冀和祈求但于现存世界并不显 现的理想社会愿 景。 积极的、 变成了整个 以未来为方向的具 这样的一种理想维度使得 “ 乌托邦” 作为推动历史演 典的黄金时代 的回忆 , 而且直接地将这种乌托邦与某一历史主 进和过程化的灯塔 , 其具有的对现存世界和现存制度 体的乌托邦 ,
基金项 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 2 0 1 3 W1 9 ) 作者简介 : 孔凡建( 1 9 8 7 一) , 男, 山东滕州人 , 中国矿业 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在读博 士研 究生 。
英 国人 文 主义 者莫 尔 于 1 5 1 6年 在其 发 表 的《 关 强 烈 的超越 和否定 的价值指 向显 得弥 足珍 贵 。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1. 引言1.1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源自他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与探讨。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并非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一种对现实存在的批判与憧憬。
乌托邦精神激发着人们对于社会公平、人类幸福和自由平等的向往,是一种对人类社会未来的美好愿景。
在布洛赫看来,乌托邦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世界,而是可以通过人类的努力实现的。
他强调通过全人类的合作和努力,可以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乌托邦精神激发着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激情和信心,使人们不断探索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未来。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影响深远,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他认为,乌托邦精神不仅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更是一种社会革命的指南和动力。
在他的作品中,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种对于社会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坚持。
1.2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被视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之一。
马克思主义主张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矛盾运动中的,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提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主张消灭私有制,消除阶级对立,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深远,是许多国家政治和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导。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正文2.1 乌托邦精神的定义乌托邦精神是一种具有理想与幻想色彩的思想倾向,来源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关于理想社会的设想或幻想。
布洛赫的乌托邦概念

布洛赫的乌托邦概念乌托邦是一个源于托马斯·莫尔的小说《乌托邦》的词汇,意指一种理想的社会或政治秩序。
布洛赫是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对乌托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发展。
布洛赫将乌托邦理解为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概念,他认为乌托邦是一种人类不满现状、追求更好社会的理想。
布洛赫强调乌托邦并不等同于空想,而是一种向往未来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
乌托邦是一种反抗现实的力量,它鼓励人们重新思考社会现实,并追求更加公平、平等和人性化的未来。
布洛赫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和人的异化问题。
乌托邦理想社会应当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和人的真正自由。
在他的作品《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中,布洛赫探讨了乌托邦理想与历史现实的关系,并主张通过解决资本主义积累问题,为实现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社会创造可能。
布洛赫进一步指出,乌托邦不仅仅是对社会秩序的理想构思,更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努力。
乌托邦是一种对于社会阶级矛盾、人的欲望和创造力的理论反思,它提醒人们要对现状进行批判性思考,并积极争取改变。
布洛赫还提出了一种名为“超越现实”的概念,他认为乌托邦并非只是存在于理论中的思想,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幻想、梦想和创造力中。
乌托邦理念的实践需要人们追求“超越现实”的目标,通过行动和改变实现理想。
尽管布洛赫强调乌托邦的现实性,但他也承认乌托邦无法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完全实现,它是一个未来的追求和目标。
乌托邦也不是一个静态的理想社会,它应该不断发展和改进,与时俱进。
总结起来,布洛赫对乌托邦的概念的理解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和未来社会的向往,是人们对于公平、平等和人性化社会的追求和努力。
乌托邦是一个源自理论和实践,通过超越现实的目标和行动逐步实现的理想社会。
尽管乌托邦在现实中无法完全实现,但它鼓励人们不断追求、思考和创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浅谈布洛赫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的看法

浅谈布洛赫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的看法摘要:乌托邦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在追求乌托邦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所凝结的乌托邦精神代表着人类超越当下现实的永不枯竭的批判力量,体现了人类的希望之光。
乌托邦哲学,就是研究“梦想”的哲学,这一点不管是在前期的《乌托邦精神》,还是在后期的《希望的法则》中都是一致的。
人们对审美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则是人道主义哲学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以两本书为代表,第一本是《乌托邦精神》,第二本是《希望的法则》。
《乌托邦精神》标志着乌托邦哲学的诞生,《希望的法则》则标志着乌托邦哲学体系化的完成。
简单地来说,所谓乌托邦哲学,就是研究“梦想”的哲学,这一点不管是在前期的《乌托邦精神》,还是在后期的《希望的法则》中都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前后期乌托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
正是由于有研究对象上的统一性,《乌托邦精神》才能和《希望的法则》统摄在乌托邦哲学的名下,探究该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般认为,乌托邦是空想、虚妄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实这种对乌托邦的理解并没有反映出乌托邦的真实内涵。
实际上乌托邦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人之为人,在于能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对未来有所崇高的谋划,在乌托邦的指引下,人才能体现为人自己。
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在迷失,精神在枯萎,工具理性在膨胀,时代呼唤着乌托邦精神。
布洛赫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核心观念:人们活在现在,却无法直接经验现在。
在《乌托邦精神》“关于我们之黑暗的形而上学”这一章中,布洛赫把这个问题表述为:“只有等到这一瞬过去了,我才能把握它,也即,把它带到眼前。
所以,呈现在我眼前的唯有那瞬间的过去。
”这种说法在西方思想史上并不鲜见。
例如奥古斯丁在他著名的时间沉思中追问:“既然过去已经不在,将来尚未来到,则过去和将来这两个时间怎样存在呢?”在“直线式”的传统时间模式中,过去、现在、将来是无法同时存在的。
奥古斯丁试图把这三样东西连接起来,所谓“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于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现在”或者说“当下”得到了统一,成为某种连续的东西。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者:王小伟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9期摘要:为了防止被抽象理论和彼岸世界所迷惑,人们不乏会对对“希望”和“梦想”产生质疑,要想始终保持生活的创造精神,就必须激励人要不断超越现存世界的限制,永远使人保持一个自我超越的空间,布洛赫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旨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即“乌托邦精神”。
而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乌托邦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
乌托邦概念的价值体现于启发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一种旨在反对现实异化的开放哲学,因此二者存在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应立足于整体性的研究视角,注重从布洛赫的思想源头出发探究其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精神的关系之间的形成基础,发展脉络及可能的现实意义,进而形成对这一精神的全面认知和科学评价。
关键词:乌托邦精神;希望;马克思主义;一、布洛赫对“乌托邦”思想内涵的扩展(一)、“尚未”存在论———布洛赫乌托邦思想的引入“尚未”是布洛赫哲学的核心范畴,其内涵可解释英文形式为“not yet”,其直接含义为“还没有”“尚不是”“还不是”等。
所以,从内涵上讲,尚未存在”既能指现在不存在而将来可能存在的东西,也可指现在部分地存在而将来有可能完整地存在的东西。
由此可见,利用以“尚未”范畴为核心的动态认知逻辑,人们能够从有关事物现存状态的被动研究中彻底解放出来,转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发展过程及其未来可能性。
因此,布洛赫树立起了指向未来的超越意识,主张从“尚未存在”的视角分析客观世界与人类自身。
(二)、布洛赫对“乌托邦”精神及思想的扩展布洛赫指出,所谓“乌托邦精神”主要在于指向未来的期望意识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乌托邦和现存秩序之间的关系表明是‘辩证的’关系。
这样说指的是:现存秩序产生出乌托邦,乌托邦反过来又打破现存秩序的纽带,使它得以沿着下一个现存秩序的方向自由发展。
这样一来,“乌托邦”就不会再被简单地视为虚无东西的代名词,而是将被重新理解为“憧憬”“梦想”或“希望”等开放性概念。
浅谈布洛赫的具体乌托邦理论

浅谈布洛赫的具体乌托邦理论作者:王璐源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一战后,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时代困境与精神危机,哲学家布洛赫为寻找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对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批判,他在自己乌托邦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乌托邦理论。
布洛赫认为,具体的乌托邦就是实现世界的人道化,即一种无阶级的理想的未来社会。
他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具体的乌托邦,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就是具体的乌托邦实践即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它的主体是无产阶级,目标是建立一个“新天新地”。
在那里,人们将摆脱现代生存和精神困境,获得真正的解放:个体的人从某个阶级里获得解放同时这些个体的人将第一次形成“我们”联合体,实现自我相遇与我们相遇的统一。
本文将对布洛赫这一哲学理论成就进行简单介绍,并阐发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乌托邦精神;具体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尤其是欧洲普遍陷入了一种“绝望”之中,在人们眼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和满足,然而这种满足却随时都处于一种风险之中,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各国、各民族之间脆弱而敏感的关系等使得人们并没有从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更为重要的是在物欲极大满足之后,人们却陷入了一种空前的精神空虚和文化危机之中,人们在这种资本快速积累发展的模式之中逐渐忽略和遗忘了自己出发的本质和初衷,找不到人自身存在的意义,人类的未来是什么?人类究竟应当何去何从?在资本主义异化背景下时代逐渐陷入困境,人类遇到了与人类生存自我相关的深层的生存危机。
因此,为了解决和打破工具和科技理性带来的物化和文化危机,走出资产阶级的迷梦,寻求人存在和发展的出路,布洛赫在自己的乌托邦思想和希望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乌托邦理论。
以求将人从现存的黑暗和困境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我拯救。
1 乌托邦理论的提出(一)乌托邦和乌托邦精神乌托邦,最早由英国人文主义者莫尔提出,他将希腊文的“没有(ou)”和“地方(topos)”组合成一个词utopia,汉译为“乌托邦”,就字面意义来讲,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也就是“空想的国家”之意。
乌托邦精神的唤醒_布洛赫乌托邦哲学思想探析_李娜

管理视窗公共管理乌托邦精神的唤醒———布洛赫乌托邦哲学思想探析李 娜摘 要: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首次将乌托邦概念拓展至哲学范畴。
布洛赫的著作《乌托邦的精神》致力于回答为什么要唤醒乌托邦精神? 怎样唤醒乌托邦精神? 布洛赫认为,由于人的存在超越维度的丧失,即人对外部虚假世界的超越性的丧失、对历史超越性的丧失以及对死亡的超越性的丧失,我们亟需唤醒沉睡于人们内心的乌托邦精神。
因此,布洛赫提出两条基本路径: 一、通过内在之路达到自我面对; 二、是内在之路转化为外在之路,从而唤醒沉睡于人们内心的乌托邦精神,使人成为真正的自己,回到 “完美世界”。
关键词: 乌托邦精神; 乌托邦精神的实质; 乌托邦精神的唤醒一、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实质 ( 一) 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源头乌托邦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其源头可追溯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
一方面,古希腊哲学思想中的 “努斯”是乌托邦精神概念的最早渊源, “努斯”一词在希腊语中表述为 “nuos”,它的意思与 “良心”、“良知”、“灵魂”等词的意思相近,它表示人的思想具有自发性、自觉性,这种自发性和自觉性是思想固有的,不受到外界因素的束缚。
另一方面, “Geist der Utopie”,可以被翻译为乌托邦之魂,其意思就是乌托邦精神; “Geist”,具有精神、意识、动机等相关的意思,主要体现的是一切向前的或者说超前的可预测的计划,也有人把这这个词翻译为英语 “spirit - mind”,在希腊语中接近精神、意向、愿望等词意思。
( 二) 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基本特点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具有六个特点。
第一,完满性。
布洛赫在《乌 托邦的精神》一书中提到人们最终要回到美好 “家园”,即达到马克思所描述的 “自由王国”,这是他对完满的一种期盼和向往。
第二,超越性。
这一特征是任何时代的乌托邦精神都具备的基本特征,如果把现在作为一个参照物,那么人类目前处于现在的阶段,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将来,到达将来的重要途径就是超越现在。
论布洛赫乌托邦精神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论布洛赫乌托邦精神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赵鑫蕊;崔磊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4)3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布洛赫被越来越多人肯定为战后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以及最具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的思想在哲学界、历史学界以
及法学界都激起巨大的思想浪潮。
但仍有部分学者将布洛赫贬为“修正主义分子”,将布洛赫的哲学归为“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理解布洛赫与马克思二者思想的
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布洛赫虽不同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确是一位坚定的马
克思主义者,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一种人道的社会主义。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赵鑫蕊;崔磊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乌托邦”——论恩斯特·布洛赫的哲学命题“乌托邦”
2.
马克思哲学-政治思想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恩斯特·布洛赫报告:《马克思,直路,具体的乌托邦》解读3.论乌托邦精神的价值诉求——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洛
赫的乌托邦思想4.布洛赫在乌托邦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5.“希望精神”与“具体乌托邦”的牵手——论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阐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