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中反乌托邦的政治解读
《1984》:极权主义下的个人自由与反抗

《1984》:极权主义下的个人自由与反抗引言《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处在压迫和监视之下的社会,人们被强制遵守党派的意识形态、思想和行为规范。
本文将详细探讨小说中呈现的极权主义对个人自由和反抗力量的压制。
极权主义对个人自由的影响家庭与爱情关系在《1984》中,党派试图破坏亲情、友情和爱情。
对于个体来说,家庭作为一个私密领域,被视为潜在的抵抗力量。
因此,党派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家庭纽带,例如婚姻制度的破坏、夫妻之间无法建立真实感情等。
思想控制与新闻机构《1984》中有一个重要术语叫做“双重思想”,即一个人同时相信两个相互冲突、不可调和的观点。
这通过思想控制和新闻机构的操纵实现。
党派通过宣传、审查和歪曲历史等手段,限制人们接触多样化的思想,并使其只接受符合党派利益的信息。
监视与隐私侵犯在《1984》中,监视是一种无处不在且普遍的现象。
政府通过电视机荧屏上的“大哥”以及隐藏在各处的摄像头来监控人民行为和言论。
这种恶劣的环境导致了人们对于自由思想和个人表达的抑制,因为他们不敢再有任何反对政权意识形态或行为。
个人反抗力量主角温斯顿·史密斯小说主角温斯顿是一个内心追求自由并试图破坏党派体系的个体。
他开始怀疑党派所宣称的真理,并展开秘密反抗行动。
然而,在极权主义社会中,个体反抗往往注定失败,并最终被系统性地绞杀。
自我保存与个体意识尽管温斯顿无法获得彻底胜利,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思想独立。
小说中展示了个体意识在面对压迫和困境时的坚韧,这充满了希望与勇气。
结论《1984》以其严酷而真实地描绘了一个受极权主义统治的社会,表达了对于个人自由和反抗力量的沉重关切。
尽管小说呈现出一种无望和绝望感,但也激发了人们对于自由、正义和人权的珍惜,并警示着我们不能让类似的恶势力再度崛起。
参考文献: - George Orwell. (1949) 《1984》. Secker & Warburg.。
《1984》:自由与极权的斗争

《1984》:自由与极权的斗争简介《1984》是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该小说以极权主义社会对个人自由的压制为背景,揭示了当权者通过控制言论、监视和洗脑来控制人民思想的恐怖情景。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呈现出来的自由与极权之间的斗争,并分析这些主题在现实世界中的意义。
自由与个人权利在《1984》中,当务之急是保护人们的自由和个人权利。
极权主义国家"大兄弟"通过各种手段对人民进行无处不在的监视和操控,破坏了个体的独立性和思想自由。
书中描述了人们受到思想警察追踪、替换历史记录、审查出版物等多种形式的侵入。
然而,小说中也有不屈服于压力、坚守自由原则的人物如温斯顿·史密斯和朱丽娅。
他们通过秘密交往和坚守内心真实信念来维护个人自由。
这反映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在压迫环境中保持尊严的重要性。
抵抗与反抗《1984》也揭示了极权主义下人民进行抵抗和反抗的力量。
温斯顿·史密斯以及其他一些地下成员在秘密组织内积极参与颠覆政权的行动。
他们试图传播真相、挑战当局并唤醒其他人对现实情况的认识。
小说中所呈现的这种抵抗精神提醒了读者,在现实社会中,即使面临压迫和限制,个体仍然可以通过团结和积极行动来争取自由和正义。
反思与警示《1984》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当今世界各种形式极权主义的警示。
书中揭示了控制言论自由、限制思想多样性和大规模监视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当代社会也存在着,并引发了深入思考。
通过《1984》,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权、维护言论自由以及推动透明公正的政府治理。
同时,该作品提醒我们珍视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勇敢抵抗压迫和唤醒他人对现实问题的认识。
结论《1984》是一部以自由与极权之间斗争为主题的重要作品。
通过呈现压制个人自由的情景以及抵抗与反抗的力量,该小说激发了读者深思现实世界中类似问题的存在,并提醒我们保卫个人自由、思想多样性和社会正义的重要性。
《《1984》中的自由意志与政治操控》

《1984》中的自由意志与政治操控
简介
《1984》是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一部具有强烈政治讽刺色彩的反乌托邦小说。
小说以虚构的极权主义社会为背景,展现了一个被普遍监视和操控的世界。
在这个社会中,自由意志受到全面限制,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来操纵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自由意志的剥夺
在《1984》中,自由意志几乎被完全剥夺。
人们无法自由地表达观点、选择工作或伴侣,并且被迫接受党对一切事物的绝对控制。
例如,在小说中,人们被强制加入派别组织并宣称绝对忠诚;思想犯罪甚至隐私都要被监视和惩罚。
思想控制与独裁统治
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来实施思想控制和独裁统治。
其中之一是审查和篡改历史记录,使得过去的事实可以根据党的需要进行修改。
另外,政府还创建了一个被称为“思想警察”的机构,负责监视和打击任何违反党规的行为。
此外,政治宣传也是一种操纵人们思想的手段。
反抗与希望
尽管《1984》描绘了一个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但小说中仍然存在着反抗与希望。
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对这种恶劣的状态产生了不满,并试图通过个人自由
意志来破坏党的统治。
他开始记录真实的历史,并与朱利亚展开秘密爱情关系,寻求身心的解放。
总结
《1984》通过描述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自由意志受到压制和政治操控的情景,向读者展示了当权力不受制约时可能出现的可怕后果。
同时,小说也提醒我们
要珍视自由、坚守真理,并保持对个人权利的警惕性。
以上就是关于《1984》中自由意志与政治操控的文档内容编写,如有其他疑问,请随时告知。
《1984》:权威统治下的无尽压迫与抗争

《1984》:权威统治下的无尽压迫与抗争概述《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所著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这部小说以未来世界中极权主义社会为背景,描述了权威统治对个人权利的压迫,并描绘了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以及他试图反抗体制的经历。
历史背景作者乔治·奥威尔创作《1984》时正值二战后的冷战时期,全球正逐步进入分裂和相互监控的局面。
这种政治氛围深刻影响了乔治·奥威尔对未来世界的构思,他将极权主义推向极端并在小说中进行了暴力呈现。
故事梗概《1984》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由“党”统治下的英国社会,该社会被称为大洋国(Oceania)。
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是一个普通党员,他怀疑及不满党体制,并开始秘密阅读禁书、思考独立观点。
温斯顿认识到党对民众的极端监控和剥夺自由的行为,他开始参与一个秘密团体,试图推翻党的统治。
然而,他们的行动被党官员奥布里恩揭发,温斯顿遭到残酷审讯并彻底洗脑改造。
最终,在权力的无尽压迫下,温斯顿在心灵上被完全征服,并彻底投降于党。
他不再怀疑、思考或反抗,完全接受了党所宣扬的虚假真理。
主题分析权威统治与压迫《1984》中最明显的主题之一是权威统治对个人自由和人权的严重限制。
这个世界中,党使用了高科技监控手段来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控制。
监视器、两分钟恐吓以及虚构历史等手段使人们被严密追踪,并导致他们不能私下讨论或怀有独立思想。
抗争与反抗尽管《1984》呈现了一个绝望的世界, 温斯顿与其他一些人通过秘密团体来抵抗解放压迫。
他们试图唤醒人民的意识,反抗党的统治。
然而,小说最后表明,在权力面前,即使是最顽强的抵抗者也将被摧毁和消除。
爱与人性的渴望《1984》中还探讨了爱、性和个人情感在压迫社会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温斯顿对同事朱莉娅产生的爱慕之情,还是对亲人的温馨回忆,都展现了个体在极权主义统治下仍然保持着人性渴望。
影响和评论《1984》被认为是乔治·奥威尔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并成为反乌托邦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1984》:理解反乌托邦的世界

《1984》:理解反乌托邦的世界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它提供了一种极端、暴虐和离谱的视觉,描述了一个无情压迫、集权和抹杀个性与思想的世界。
小说中的反乌托邦成了一种经典的文学流派,它不仅被广泛地研究和评析,也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化和社会领域。
控制信息与思想的重要性《1984》的世界——“大兄弟”系统,要控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首先要控制他们的信息。
在一个信息流自由、科技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将信息掌控的技术和手段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出来。
例如,通过改写新闻或历史,操纵媒体或发明“双重思想”,来制造人们的信息缺失和混乱,以达到操控民众的目的。
同时,在思想的支配方面,这个社会采取了谎言、恐惧和暴力等手段,对思想独立和自由持续地进行扼杀和镇压。
意识形态权力的扩张在这个世界中,“大兄弟”所代表的权力不只是政治和经济层面,更重要的是它绝对地掌控了意识形态。
通过控制群众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实际上已经掌控了整个社会的方向和价值。
小说中,通过食物、睡眠、身体感官和思想上的奴役,对主人公温斯顿的质疑和批判进行了精神打压。
而“思想审查”存在于任何可能存在反对意见的地方——从性爱到爱国主义,从表达自由到家庭私生活,从个人行为到思维模式,都被加以审查。
这种意识形态权力的扩张可以让人深刻体会到社会中谁掌权、谁受控的现状。
人性和极权主义的冲突小说的情节表达了对人性的恶化以及个体和社会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作者通过别置一二的故事情节将人性恶化的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对权力的无所畏惧、对独立思考的蔑视、对思想自由的恐惧,最终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冷酷、残酷和没有任何希望的地方。
他把人性放在同极权主义做比较,揭示了恶性极权主义统治下的人性退化。
反抗和希望《1984》虽然充满了不幸和悲剧,但主角温斯顿所表现出的反抗精神却给人们一线希望。
无论是在他存放秘密日记的背叛行为,还是在他在囚禁中意志不屈的表现,都表达了一种勇敢和渴望自由的态度。
《1984》读后感:反乌托邦社会的警示与反思

《1984》读后感:反乌托邦社会的警示与反思引言《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而闻名于世。
它描绘了一个名为“大哥”的极权主义政权统治下的社会,人民受到全面监控和思想控制。
这部书引发了我对权力、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思考。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1984》的读后感,并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主题。
第一章:权力与控制《1984》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之一是权力与控制。
小说中的政权完全掌握了人民的一切,通过广播、摄像头和思想警察对他们进行监控。
人们被迫接受政权的宣传,尤其是对“大哥”的崇拜。
个人思想和行为的自由被剥夺,每个人都必须符合政权所规定的标准。
这种权力和控制的氛围让我感到恐惧和不安。
它让我意识到,如果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且没有有效的制衡机制,那么社会可能会陷入极权主义的黑暗时代。
我开始反思我们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分配和控制机制,以确保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护。
第二章:思想控制与真理《1984》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思想控制与真理。
政权通过改写历史和利用宣传来控制人民的思想。
他们刻意模糊真相,使人民无法分辨事实与虚构。
同时,政权通过剥夺人民的语言能力来限制思想的表达,实现了对思想的控制。
这种思想控制的手段令人震惊,同时也让我深思。
我开始反思我们现代社会中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
我们应该如何分辨真假信息我们如何保证媒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思想的多样性和自由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维护这种多样性。
第三章:个人权利与隐私《1984》中的社会没有个人权利和隐私的概念。
政权对人民的一切行为和思想进行监控和控制。
摄像头无处不在,人民无法享受个人的空间和自由。
这种对个人权利和隐私的剥夺,让人感到窒息和束缚。
读完《1984》,我开始思考个人权利和隐私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国家安全和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确保个人的隐私得到尊重和保护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
《1984》读书笔记:反乌托邦的探讨

《1984》读书笔记:反乌托邦的探讨《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通过对虚构社会体制的描绘和对个体自由的探讨,该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世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1984》这部经典作品进行阐述,以探讨其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一、极权主义的恶果在《1984》中,党以及其领导人“大兄弟”通过技术手段和宣传机器对人民进行广泛监控和思想控制,导致了丧失个体自由和人类尊严的社会。
凭借高度发达的监视系统和政治操控,党不仅能洞悉每个人的一举一动,更可以通过重写历史和操纵真相来操控人民的记忆和思想。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持续的恐惧和压迫,个体意志被完全摧毁。
二、个体抗争与希望的光芒尽管被剥夺了自由,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仍然保持着内心的反抗精神。
他试图通过记录自己的思想,寻找自我存在的证据并追求真理的可能性。
在他与朱丽娅共同经历的爱情中,人们看到了对抗党统治的希望。
即使面对黑暗和绝望,温斯顿仍然相信人性的基本善良和对自由的渴望,这种信念使他在被党抓获之前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三、真理和媒体的操控《1984》中充斥着对真理的讽刺和批评。
党通过操纵媒体和宣传手段来将谎言塑造成真相,从而操纵人民的思想。
例如,党经常修改历史记录和新闻报道,以适应其政治需要。
这种操控使人民无法辨别真相,陷入一种迷离的状态。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对当时世界上一些独裁政权的操纵手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并对公众保持警惕,强调媒体的自由和客观性的重要性。
四、对人性的深入思考《1984》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对人性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人物被刻画得非常生动,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展示了人性的各个方面。
党试图通过控制人们的欲望和感情来控制整个社会,但温斯顿的经历证明人性是无法完全被控制和改变的。
相反,人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永远存在。
结语《1984》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的思考,成为了一部揭示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恶果的重要作品。
《1984》中的权力、控制与个人自由

1984中的权力、控制与个人自由概述《1984》是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描述了一个类似世界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现实。
在这个社会中,个人自由被剥夺,权力和控制无所不在。
权力的形式政府在《1984》中,政府意识形态为“英社党”,通过其「追求权力的唯一目标」而统治着整个国家——虚构的超级国家欧洲集权国家Airstrip One(之前是英国)。
大哥政府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对一个叫做「大哥」(Big Brother)的职位崇拜。
大哥代表了绝对权力和无所不能的统治者形象。
内务党内务党是负责监视和镇压异己分子的机构。
他们通过智能电视屏幕“电视感应器”密切监视每一个人。
忠诚统计局忠诚统计局负责修改历史记录和信息操纵,以确保政府更改真相时没有证据可查。
控制手段新话(新语)政府创造了一套新的语言叫做「新话」(Newspeak),通过限制词汇和思维方式来控制人们的思想。
四个部门政府通过四个部门来实施全面控制:真理部(Ministry of Truth),负责宣传;和平部(Ministry of Peace),负责战争;丰富部(Ministry of Plenty),负责资源分配;爱情部(Ministry of Love),负责镇压和拷打。
思想警察思想警察代表了政府对非法行为和异议的监视,他们无处不在,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将人们抓捕。
个人自由的剥夺私生活被监视每个人的私生活都被监视,家庭、居住地、工作场所等没有私密之处。
这种普遍的监视剥夺了个人的隐私权。
思想犯罪政府明令禁止所有反对意见和独立思考,并将其定义为“思想犯罪”。
任何有异议或若有不懂规则的反应都会被当作叛国行为对待。
娱乐受限政府严格限制了艺术和娱乐的内容,只允许符合政府宣传的作品传播。
这种控制剥夺了人们对不同观点和表达形式的接触。
结论《1984》中展现了一个权力无所不能、个人自由被彻底剥夺的世界。
通过对权力形式和控制手段的描绘,该小说深刻地警示我们权力滥用和集权统治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1984》中反乌托邦的政治解读
摘要:
乔治·奥威尔,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
的那个时代,做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他在
《1984》中为我们描述极权主义统治下人们追求真理、思索未来的艰难与困惑。
本文将对《1984》中反乌托邦的政治意向进行个别分析讨论,以加深对反乌托邦
的理解。
关键词:
《1984》;奥威尔;反乌托邦
前言
《1984》是乔治·奥威尔为了向读者描述西方的集权主义危险而创作的一部
政治小说。在《1984》中,奥威尔描绘了一个完美的集权主义社会,一个由控制
极端权力控制着的政府。这部作品的标题向一九四九年的读者展示了不远的将来
有可能出现的情景:如果集权主义统治依然存在,在短短三十五年内书中描绘的
一幕幕场景可能会成为现实。随着小说情节的不断发展,怯懦反叛的温斯顿·史
密斯开始向党国的权力发起了挑战,尽管最终发现他的一切努力在庞大的反动势
力面前显的那么的微不足道。当读者透过温斯顿的双眼开始逐渐了解这一切的时
候,“岛国监狱”的本来面目就展现在了世人面前。我们对书中集权主义以及两
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进行分析。
一、“岛国监狱”:大洋国
在《1984》中,奥威尔将大洋国描绘成了一座“岛国监狱”,在这里人们的
一切活动都处在政府的严密监视之下,甚至连思想上的背叛都是违背法律的。换
句话说,《1984》成为了一个充满监控的社会,而这种无处不在的控制正是通过
“岛国监狱”的中央集权来实现的。
监狱是实施规训①权力的机构,其目的在于剥夺个人自由和改造犯人。在福
柯的经典著作《规训和惩罚》中,他运用系谱学对现代社会的权力运行进行了深
入分析。福柯认为规训存在于整个社会之中,“规训权力就是持续不断的对身体
和活动进行控制。”②这种权力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调节和分解活动来控制个人身
①
“规训”是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创造性使用的一个关键性术语。
②
[法]福柯:《规训和惩罚》,三联书社,2007,155页。
- 2 -
体,就像时间表和军事训练一样。通过规训,个人完全处于控制之下。规训权力
有三重含义:等级观察、正常判断和审查。检查和注视是权力运行的主要方式,
依靠这些步骤,人类科学和规范得到不断发展。
福柯认为“监狱和工厂、学校、兵营、医院一样都是实施规训权力的工具。”
①
在这里,福柯从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那里借用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概念“圆
型监狱”来描述权力和监视的运行。在一个环形建筑物中划分出许多小的单元房,
而中间是一座塔。每个单元房相互联接构成整个建筑物。每个单元房有两扇窗户:
“一扇在里面,和中间塔上的窗户相呼应;另一扇窗在外面,可以使阳光透过窗
户照进房间的另一端。”②这种设计具有双重功能:使得被观察者处于监视之下,
而让观察者不可见。一方面,监狱里的囚犯并不知道他们正处在监视之下;另一
方面,由于他们没有任何权力,这使得他们总出在被动的观察中,但是对典狱官
的存在毫不知情。
同样,大洋国正是一座典型的圆型监狱。无论温斯顿走到哪里,党国都通过
电幕监视着温斯顿的一举一动;无论温斯顿看向哪里,他总会看到党国无所不知
的象征性人物老大哥。在大洋国,人们每天得去参加。两分钟仇恨。集会,在这
里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泄他们心中对大洋国敌人的愤恨。同时,大洋国政府表
里不一,这一点从它们的几个政府部门中就可以看的出来。他们实行心理控制使
得个人无法自主思考,独立和意志被恐惧和对政府的盲目崇拜取代。个性变成了
异类,独立思考在党国看来也是一种犯罪。
事实上,圆形监狱不仅概括了大洋国内各部门之间的规训权力网,而且也反
映在了广大的无产阶级中。这种权力体系不会容忍任何的反抗行为,只会在任何
“意外”出现前将其压制,不仅要要求人民“遵纪守法”,而且要“温顺。”党国
实行心理控制以使人们无法独立思考。在每个人房间中的巨大电幕持续不断的播
放消息,颠倒黑白,混淆人们的视听;同时电幕还监视人们的行动一无论在哪里,
人们都时刻记得“老大哥在注视着你。”党国破坏家庭,诱使孩子们监视父母的
一举一动而且随时准备想党国报告任何异常活动。党国还强迫人们压力自己的性
需求,将性看作是一种工作需要,目的就是为党国产生下一代。党国把人们压抑
以久的愤恨转变成对党国政敌的仇恨,许多凭空捏造的敌人就这样产生了。
①
同上,264页。
②
同上,195页。
- 3 -
二、“老大哥”意象阐释
规训权力的集中体现在权力的主要特征就是注视和审查,老大哥在其中扮演
的就是凝视的主体,而且这种观察是不为人所知的。他作为极权主义的象征,在
社会的各个角落控制着普罗大众的灵魂。以下是奥威尔的描述:
“电幕能够同时接收和放送。温斯顿发出的任何声音,只要比极低的细语大
一点,它就可以接收到;此外,只要它留在那块金属板的视野之内,除了能听到
他的声音之外,也能看到他的行动。当然,没有办法知道,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
你的一言一行是否都有人在监视着。”①
老大哥是党国的“脸面”。人们都知道他是国家的首脑和党的领导,但是没
有人知道他究竟是否真的存在。在这种情形下,老大哥的脸就代表了他的公众形
象。他是多数人的守护者,也是很多人的梦魔。老大哥这一形象也代表了党内高
层管理的混乱一没有人知道到底是谁在统治着大洋国,统治者的生活是怎样的,
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温斯顿觉得他依稀记得老大哥出现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但党内的文献记录则显示他早在三十年代就出现了,这一时间甚至比温斯顿出生
还早。
一方面,全知全能的老大哥是党国监视最具影响力的意象。在他建立自身的
权威和监视人民的双重功能下,老大哥也象征着集权政府如何滥用权力来达到它
的邪恶目的,而不是运用知识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就像我们看到的一样,正是电
子科技把老大哥的影响和形象传播到了各个角落。老大哥特征的另一个方面在于
他的注视和监督的不可察觉性,处于监视下的人们不知道他们何时才能放松警惕。
这种令人毫不知情的监视使得被监视者无所适从。你能做的只是被动的接受,因
为你根本不会知道老大哥会在何时注视着你。
“这是一个大约四五十岁男人的脸,留着浓密的胡子,面部线条粗犷英
俊。……正对着电梯门的墙上都有那幅画着很大脸庞的招贴画凝视着。这是属于
这样一类画,你不论走到哪里,画中的眼光总是跟着你。下面的文字说明是:老
大哥在看着你。”②
极权主义统治的严密监视加上老大哥的时刻凝视,使人感觉“眼光总是跟着
你”,这里的眼光来自于老大哥、电幕、思想警察、小密探等等……更直接的来
①
[英]乔治·奥威尔. 董乐山译.1984[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第一章,第一节。
②
同上。
- 4 -
自于人们内心逐渐形成的自我监控机制。大众的内心充满着矛盾的“双重思想”,
而且还因本性的无意流露而倍感羞耻,陷入自我忏悔之中。
结语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展示了在大洋国支配下,反乌托邦权力概念的运
行。奥威尔作品讨论的意义在于含蓄或直接的反映反乌托邦式的权力的滥用,它
证明了奥威尔对社会的评价始终和对权力结构的评价联系在一起。政治是有影响
力的东西,作者希望通过《1984》这样的作品能够警醒当下以及未来的政客,让
所有政客认识到人性和真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英]乔治·奥威尔. 董乐山译.1984[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第一章,
第一节。
[2] [法]福柯.刘北成 杨远缨译.[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