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

合集下载

梦-希望-预先推定--论恩斯特·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范畴的创造性贡献

梦-希望-预先推定--论恩斯特·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范畴的创造性贡献

部哲 学史教程 ,尤其是 传统马克思主义 哲 学教 科 书 ,我们 就 满 目荒凉 ,顿觉 一片废 墟 和 瓦砾 场。在 此 ,我们打 着灯笼也 寻觅不到与人类全部生 活息息相 关、须 臾相伴 的 “ 梦” 、“ 希 望” 、“ 预 先推 定”
等 范畴 的踪影 ,更难找 到波澜壮 阔、栩栩如生 的人 类 “ 造梦” 、“ 寻梦” 、“ 圆梦” 的鲜活 场景。作 为
东西 ,寻找权利 ,为的是恰当地生活,有组织地生活,紧随时代 的步伐前进。我们建设充满幻想
的构造 之路 ,我们把 生 活建构 在蓝 天里 ,在那 里 ,我们寻 求真 实 的东西 ,在单 纯 的事实 消逝 的地
方— — 新生 活开始 了 ( i n c i p i t v i t a n o v a ) o

个创造 性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家,恩斯特 ・ 布 洛赫力挽 狂澜 ,石破 天惊 ,重构历 史唯 物主义 范畴 ,首
次将 梦 一希望 一 预 先推定置 于历 史唯物主 义基 本范畴 中,由此重新奠定 了我们人类 学特性 的基础 ,创
造性 地丰富和拓展 了历 史唯物主 义乃至马克思主义的范畴的基本 内涵和精神 实质 。
自身最 接近 的环境 相联 系 ,而 是超 出 自我而 与这个 世界 、与整 个人 类打交 道 ,那么 ,他 的 内向性 格 就设 定一个 更好 、更 美 的世 界 ,并为 之不懈 奋斗 ,永不 厌倦 。于 是 ,他 的 旨在改 天换 地 的世界 “ 改造 之梦 ” ( V e r b e s s e r u n g s t r a u m e ) 便一 步步 变成 美好 的现实 。这 时 ,即使是 一 种根 深 蒂 固的私
子结成友谊 ,并且凭借与卢卡奇的表现主义论争声名远扬 ,开始步入文坛。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1. 引言1.1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源自他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与探讨。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并非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一种对现实存在的批判与憧憬。

乌托邦精神激发着人们对于社会公平、人类幸福和自由平等的向往,是一种对人类社会未来的美好愿景。

在布洛赫看来,乌托邦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世界,而是可以通过人类的努力实现的。

他强调通过全人类的合作和努力,可以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乌托邦精神激发着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激情和信心,使人们不断探索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未来。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影响深远,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他认为,乌托邦精神不仅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更是一种社会革命的指南和动力。

在他的作品中,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种对于社会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坚持。

1.2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被视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之一。

马克思主义主张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矛盾运动中的,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提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主张消灭私有制,消除阶级对立,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深远,是许多国家政治和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导。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正文2.1 乌托邦精神的定义乌托邦精神是一种具有理想与幻想色彩的思想倾向,来源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关于理想社会的设想或幻想。

浅析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本解读

浅析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本解读

浅析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本解读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及建筑师,他出色的著作《希望的原理》被称为20世纪哲学伟大作品之一。

本文将致力于浅析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本解读。

布洛赫以一种核心思维模式开启关于希望的讨论,即只有过程,没有终点。

他认为,终点只是过程的瞬息,而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过程本身。

他引用赫伦堡的话来表达他的想法:“不是为了某物而生活,而是因为生活而为某物而生活!”也就是说,过程比终点更重要,希望在于过程而不是终点。

布洛赫把希望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状态。

因此,布洛赫的希望哲学的核心思想是生活是一个无限的无终点的马拉松,而不是一场以某种目标为目的的比赛。

这里,他倡导的是开放式的、无限可能性的希望,而不是传统的有限的希望。

这种开放式的希望基于他的无终点思想,涵盖了所有可以想象的可能性。

此外,他还认为希望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可以推动和促进生活。

就像他在文本中所写的,“希望是建立在逆境中受挫的期望之上,它是一种潜在力量,可以促进、激发、指引生活,使它达到人们梦想中的期望。

”以,布洛赫认为希望不仅可以支持我们在逆境中不断前行,而且还可以激发我们不断追求梦想的热情。

此外,他认为希望不仅仅是一种人的感受,而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他认为,希望是一种客观的自我表达,这种自我表达不仅需要外在的推动,也需要自身的努力。

此外,他还认为希望是一种主动的活动,它不仅要求我们积极努力,还要求我们发挥自身的能力,从而创造一种更积极更有意义的变化。

总之,布洛赫提出的希望哲学是一种开放式的希望,其中没有终点,而是一种无限的可能性。

它不仅是一种感受,而且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它的动力在于推动、激发和指引生活,以实现人们的梦想。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强调了正向动力和开放式的思维,这对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梦想。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摘要: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以“尚未存在的存在论”为基础,让人们在乌托邦精神的指导下去摆脱困境,追求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但它不是抽象的乌托邦主义,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改造的历史过程,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的实践;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探讨和反思,根据历史经验对这一理论进行解读,希望哲学坚定了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布洛赫;希望哲学;尚未存在;具体的乌托邦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有独创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还被称为“希望哲学家”,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一门博大的哲学人类学,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审视和解读,本文将探讨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分析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一、“尚未”与超越——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希望哲学研究开始于布洛赫1918年的成名作《乌托邦精神》,他在另一部鸿篇巨著《希望的原理》中明确提出了希望哲学命题。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一门新的形而上学学说,之所以称其为新的形而上学学说,是因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把万事万物的本质看做是“存在”,并不断追问存在到底是什么,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不同,不是追问世界的本原存在是什么,而是探究未来的存在是什么,是在物质运动过程中,动态地考究未来人的生活状态,其立论基础即是“尚未存在的存在论”。

“尚未”并不是绝对的“无”,而是指目前尚未存在或尚未生成,未来正在生成,或应该存在的东西。

历史是面向未来,在发展的进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形式,正是在各种可能性中,我们才有了希望。

究竟何为希望?“在布洛赫那里,广义上,希望是指人的意识特性,是指内在于客观现实总体中的根本结构。

狭义上,希望是辩证地已知的希望,即尚未意识到的、尚未到来的真正的家乡。

”[1](P.34)希望哲学不是建立在不着边际的妄想和猜测之中,而是植根于尚未实现的未来,并内在于客观的存在,正是对这个未完成的实在的不满,开始对未来进行勾画和猜想,布洛赫称之为“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希望的原理”。

浅析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本解读

浅析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本解读

作者简介:张贞(1995-),女,硕士在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浅析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本解读张贞(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把希望视为“更美好生活的梦”,从而获得20世纪“希望哲学家”的雅号。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哲学,以辩证否定的方式描绘了人类的未来,揭示了一种尚未形成的社会的可能性。

在《希望的原野》一文中,布洛赫对人的根本冲动饥饿进行描述,展现出无产阶级悲惨的生存境遇,借助“小小的白日梦”展现理想中乌托邦社会的美好。

关键词:希望;尚未存在;乌托邦;白日梦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38-0039-02第38期总第484期No.38vol.484大学(社会科学)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0年10月Oct.2020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和艰难的抉择时,面对学术界的攻击,恩斯特·布洛赫沉痛地发声,说“希望会失望,而且会变成失望”[1],因为希望总是革命的,如果没有希望,那么任何行动都是不可能的。

布洛赫作为一位时代的哲学家,对他来说,生活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负责。

《希望的原理》的存在,就是他希望哲学的展现。

一、“希望”的概念(一)希腊语、拉丁语中的“希望”“希望”一词标志着某种期待情绪。

从心理学、历史哲学和神学上看,其释义的共同之处在于:希望不是与现实的既成事物联系,而是与未知的未来事实联系。

从消极意义来看,希望被认同为盲目乐观;从积极意义上来讲,希望是构成各种未来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作为哲学边缘概念的希望希望是贯穿全部西方思想史的哲学主题之一。

从形式意义和内容意义上看,一方面,希望是“作为纯粹作用的希望”,是非个人的、一代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先验情绪,始终趋向绝对而不确定的目标;另一方面,希望是“作为被期待目标的希望”,指单个人对未来的期望,这种期望仅与未来的可能性联系,而与现成的事物毫无关联。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Ernst Bloch)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对乌托邦精神的探讨深深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解释。

本文将从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出发,分析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乌托邦是一个在思想和文化领域中常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或政治制度。

乌托邦精神是指人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和努力,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探索。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精神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动力之一,它来源于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是一种对人类潜能的信仰和追求。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布洛赫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他的乌托邦观点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平等,而乌托邦则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具体展现。

他认为,乌托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和追求。

乌托邦精神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动力。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的思想是从现实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它不仅是人们的梦想,也是实践的方向和目标。

在乌托邦的指引下,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社会的局限,寻找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的途径。

布洛赫提供了一种对抗现实秩序的思维模式,他呼吁人们在现实中寻找并开创新的可能性,同时也批判了那些将乌托邦视为“不切实际”和“虚无”的观点。

布洛赫的乌托邦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补充和修正。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也是未来社会的预兆。

他强调历史的开放性和未来的可能性,主张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追求和实现乌托邦的愿景。

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相呼应,二者共同强调历史的动态性和变革的可能性。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密切相关,并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解释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乌托邦精神是对现实社会和人类潜能的追求,它激励着人们探寻未来的可能性,并为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指引和动力。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现实启示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现实启示

095[摘 要] “美好生活”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以“尚未存在的本体论”和“具体的乌托邦”为核心范畴,旨在实现人的解放,实现大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关 键 词] 希望哲学;乌托邦;美好生活;现实启示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现实启示陈艳霜 何雅迪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

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人民大众将目光聚焦于生活质量的提升,聚焦于美好生活的实现。

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希望通过哲学激发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旨在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充满希望和人道的美好世界。

基于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背景下,重新审视并阐明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极为必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大众克服心中的恐惧、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还有助于人类化希望为行动,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一、布洛赫希望哲学的背景(一)时代背景布洛赫是一位关心社会变化和人民疾苦的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为人类绘制出一幅充满希望同时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宏伟蓝图。

布洛赫的思想始终受其所处时代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因此其希望哲学具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关心人民、憧憬社会变革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世界爆发了两次全球范围的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使参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病痛折磨和心理创伤。

同时,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使人成为机器的工具和奴隶。

布洛赫认为人类已经丧失了本真的自我,亟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改变社会现状。

也正因为如此,他常常站在风口浪尖上表达自己的理论观点,对于政治问题直言不讳,遭受了当权的责难与驱逐,经历了数十年的海外流亡生活。

“希望”一词是布洛赫一生的写照,是布洛赫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

论布洛赫乌托邦精神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论布洛赫乌托邦精神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论布洛赫乌托邦精神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赵鑫蕊;崔磊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4)3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布洛赫被越来越多人肯定为战后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以及最具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的思想在哲学界、历史学界以
及法学界都激起巨大的思想浪潮。

但仍有部分学者将布洛赫贬为“修正主义分子”,将布洛赫的哲学归为“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理解布洛赫与马克思二者思想的
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布洛赫虽不同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确是一位坚定的马
克思主义者,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一种人道的社会主义。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赵鑫蕊;崔磊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乌托邦”——论恩斯特·布洛赫的哲学命题“乌托邦”
2.
马克思哲学-政治思想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恩斯特·布洛赫报告:《马克思,直路,具体的乌托邦》解读3.论乌托邦精神的价值诉求——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洛
赫的乌托邦思想4.布洛赫在乌托邦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5.“希望精神”与“具体乌托邦”的牵手——论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阐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以“尚未存在的存在论”为基础,让人们在乌托邦精神的指导下去摆脱困境,追求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但它不是抽象的乌托邦主义,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改造的历史过程,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的实践;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探讨和反思,根据历史经验对这一理论进行解读,希望哲学坚定了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布洛赫;希望哲学;尚未存在;具体的乌托邦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有独创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还被称为“希望哲学家”,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一门博大的哲学人类学,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审视和解读,本文将探讨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分析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一、“尚未”与超越——布洛赫的希望哲学
希望哲学研究开始于布洛赫1918年的成名作《乌托邦精神》,他在另一部鸿篇巨著《希望的原理》中明确提出了希望哲学命题。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一门新的形而上学学说,之所以称其为新的形而上学学说,是因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把万事万物的本质看做是“存在”,并不断追问存在到底是什么,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传统形而
上学的存在论不同,不是追问世界的本原存在是什么,而是探究未来的存在是什么,是在物质运动过程中,动态地考究未来人的生活
状态,其立论基础即是“尚未存在的存在论”。

“尚未”并不是绝对的“无”,而是指目前尚未存在或尚未生成,未来正在生成,或应该存在的东西。

历史是面向未来,在发展的进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形式,正是在各种可能性中,我们才有了希望。

究竟何为希望?“在布洛赫那里,广义上,希望是指人的意识特性,是指内在于客观现实总体中的根本结构。

狭义上,希望是辩证地已知的希望,即尚未意识到的、尚未到来的真正的家乡。


[1](p.34)
是植根于尚未实现的未来,并内在于客观的存在,正是对这个未完成的实在的不满,开始对未来进行勾画和猜想,布洛赫称之为“一
人的需要是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出发点。

“人的生存总是受各种各样的需要所驱动和影响。

人的需要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呈现出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搭建的梯级架构。

事物的内在倾向性及人的需要不断驱动人超越现存,向着未来的理想目的地迈进。

”[2]
洛赫认为,人的需要有不同层次和种类,这种由低级到高级的框架之基就是饥饿。

布洛赫就是以人的饥饿冲动为契机,从而发现人存在的内在驱动力来源于人的需求。

人们从满足饥饿的愿望中产生出希望,而希望又决定着个人、社会和整个人类的历史存在的原则。

人类在这种内在需要的推动下,不断地实现更高的希望,推动着历
布洛赫指出“具体的乌托邦”使希望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乌托邦的实践”。

“当尚未意识成为意识和知识之后,希望就不再仅仅作为心理情感,而是以有意识、有知识的方式,作为乌托邦功能出现。

”[3](p.233)
也是使思想变为现实的推动力量。

只有唤醒希望,激活人们心中的指向未来的这种情感,才能使希望成为可能。

“具体的乌托邦”与“抽象的乌托邦”相对立,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理论,又是一种使之得到实现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的“具体乌托邦”的特征就在于,它不包含有关于未来社会的任何精确预言,但是却用积极地、有意识地参加对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内在历史过程来同旧的幻想相对立。

[4](p.247- 248)
思主义是乌托邦,但它不是抽象的乌托邦主义,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改造的历史过程,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的实践。

在乌托邦精神的指引下,人们怀着对未来美好世界的追求,去冲破现有社会形态和价值原则的桎梏,最终能够实现理想的美好现实,达到理论与实践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传承与创新——希望哲学与马克思主义
从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评价来看,布洛赫的哲学从1918年的成名作《乌托邦精神》时期到《希望的原理》时期,其理论有了明晰的马克思主义倾向。

他在许多作品中所提出的哲学问题都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内得出的结论。

布洛赫对物质范畴的解读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肯定了物质是一个辩证过程,标志一种“乌托邦—物质之弓”,自身包含了形式的多样性和进一步发展的永恒可能性。

“通过回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把物质与辩证法联系起来,用辩证法要素扩充物质概念。

通过重塑思辨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把物质与乌托邦联系起来,用预先推定要素扩充物质概念。

”[5](p.40)
赫的物质观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只是联结
了他所认为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乌托邦理念。

布洛赫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很大差异,其中较突出的是唯心论问题、基督教神秘主义、社会主义理论。

我们不能把布洛赫简单归结为传统马克思主义,但也不应把他的哲学纳入“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他的哲学思想有很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超越。

按照w.迈霍费尔的分析,布洛赫超越了当代精神世界的四重对立:第一,超越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第二,超越了无神论与基督教的对立;第三,超越了无阶级社会的社会乌托邦与世界公民共同体的天赋人权的对立;第四,超越了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对立。

[6](p.114)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看做是泾渭分明,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

布洛赫则认为,一味地批判唯心主义的缺陷,否认其在哲学发展中的作用是错误的。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哲学思想上的进步都离不开唯心主义的理论贡献,尤其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更是璀璨的思想财富;布洛赫摆脱传统
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和基督教是绝对对立的观点,提出“只有一个无神论者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只有一个基督徒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

”[7](p.24)
录,而是无神论启示录,圣经是末世论视域中人的理想的显现;布洛赫一生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尤其是质疑了“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权问题。

在布洛赫看来,马克思把无产阶级专政宣布为过渡时期的国家形式,这在理论和实践都是不正确的,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

另外,“天赋人权”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而不应成为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出气筒。

布洛赫认为,民主本应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割裂了这种关系,就没有民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

[8](p.15)
三、布洛赫希望哲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布洛赫的思想曾一度遭到冷遇,不是只因为他的作品文字晦涩,而是他抛开理性主义,走内在道路的思维方式被人误解。

当人们抛开表面形式和已有的偏见去认真体会他的思想就会发现,布洛赫哲学对基督教所作的解释是重在批判地继承宗教文化遗产,布洛赫的希望哲学让人们的心灵燃起希望之光,去寻求那美好的,尚未到来的美好世界,其哲学宗旨是为了人的彻底解放。

20世纪的西方发达国家,理想主义逐渐没落,价值标准扭曲,人们绝望地陷入了人类生存意义危机。

与听天由命的悲观态度和虚无主义相反,布洛赫希望哲学是一种面向未来世界,积极迎接挑战的思想,让人们认识到
目前所处的困境,并且召唤人们要寻回摆脱困境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给予我们激励的救赎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个开放的体系,只有和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相互碰撞,立足现实,博采众长,才能摆脱困境。

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独特的解读,根据历史经验对这一理论进行创新和超越,在坚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实践观的同时,以人的解放与拯救为立足点,并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民主”和“专政”等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缺陷,向我们展示了希望哲学的非凡魅力,也使我们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布洛赫希望哲学对于解决当代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国际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矛盾激荡,和平与发展问题仍然是待解的难题。

在我国,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也是一项艰巨任务。

实现众人期许中的和谐社会,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需要具有主体性的人的参与,布洛赫希望哲学正是为了重建希望的主体,并最终建立主体交互的共同体,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

希望哲学为人们提供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极大地调动人的激情,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为人类迈进幸福的家园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在批评和超越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梦海.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论恩斯特布洛赫的未来希望
哲学思想[j].求是学刊,2006,(5).
[2]雷信来.从布洛赫希望哲学的视角诠释和谐社会理念[j].商
场现代化,2009,(24).
[3]夏凡.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布洛赫早中期哲学的文本学解读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5]金寿铁.只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才能领会我们的时代——恩斯特布洛赫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6]wemer maillofer,ernst blochs evolution des marxismus
m].in: ueber emst bloch,suhrkamp verlag,frankfurt
a.m.1965.
[7]bloch,e.,atheismus im christentum
[m].suhrkampverlag,frankfurt a.m.1968.
[8]梦海.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马克思主义[j].哲学动
态,2005,(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