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 张滕轩
从文学作品看中国人的爱情婚恋观

[作者简介]任丹,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从文学作品看中国人的爱情婚恋观○任丹(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摘 要] 人人都可以拥有爱情,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建立在爱情上的婚姻。
作为人类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爱情历来就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散文小说,在中国的历史上,讴歌爱情赞美爱情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但讴歌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的作品却寥若晨星。
文学作品总能若隐若现地展示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也会或多或少受其时代背景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来观察中国人爱情观与婚恋观的细微变化。
[关键词] 爱情观; 婚恋观; 中国; 婚姻; 曲线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8-0070-02 统观中国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中国文学中的爱情观呈曲线发展趋势。
根据历代文人对爱情的刻画,可以把中国文学中的爱情观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爱情的早熟期、爱情的禁锢期、爱情的复苏期。
当然,随着对爱情含义理解的变化,人们对处于爱情延续阶段的婚姻的看法也逐渐变化。
以下我们将依据文学作品,对中国人爱情观的几个时期以及各个时期相应的婚恋观做简单的分析。
一、爱情的早熟期以及这个时期人们的婚恋观在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人们追求至纯至真、质朴热烈的爱情。
在这个时代,关于爱情的大多数作品是变现自由恋爱、男欢女悦的诗篇。
《诗经》就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最早的描写爱情的作品。
《诗经》中的“国风”是周代的民歌,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在“国风”中,爱情诗歌占了大约三分之一。
这些爱情诗歌热烈地表达青年男女之间自由奔放的爱情。
在那样的奴隶社会时代,劳动人民的爱情仍然产生于淳朴的劳动生活当中;当时的青年男女之间并没有太多礼数的约束,而更多的是感情的纯朴流露和人性的返璞归真。
现代文阅读围城中的爱情观

现代文阅读围城中的爱情观爱情作为人类永恒的话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在现代文阅读作品《围城》中,作者钱钟书通过细腻描绘和深入探讨,在所构建的独特人物形象和情节背景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爱情观。
本文将从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婚姻观念的转变、以及爱与自由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围城》中所呈现的现代文阅读中的爱情观。
一、个体与社会的冲突爱情观的形成不仅受个体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诉求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凸显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例如,方鸿渐和唐晓芙两位主人公,他们的爱情观念被社会传统观念所束缚。
方鸿渐因为守旧的礼法观念,对唐晓芙的热烈爱意持保留态度,并最终选择了婚姻的安稳。
而唐晓芙则认为婚姻是建立在对爱的背叛上,她在爱情和婚姻之间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接受定婚仪式。
这些情节反映了传统观念对于个体爱情的限制和社会对于个体选择的影响。
二、婚姻观念的转变《围城》中通过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探讨了婚姻观念的转变。
在小说中,夏梦因爱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选择了全心投入到与方鸿渐的婚姻中。
而方鸿渐却在婚后沉溺于工作,忽视了夏梦的感受与需求。
这种改变体现了婚姻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人们对婚姻的理解和期待亦随之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观念中,婚姻是以家族利益和门第高低为基础,而在《围城》中,婚姻被赋予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和主观意义。
婚姻不再仅仅是两个人的联姻,而是一个家庭的建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与经营。
三、爱与自由的关系《围城》中展现了爱情与自由之间的纠葛与关联。
在小说中,方鸿渐内心深爱着唐晓芙,但他却追求的是对社会、对他人的认同和接纳。
他在社会压力和责任的作用下,选择了安逸的婚姻,虽然他明白这并不能满足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唐晓芙则在对爱情的执着和对传统婚姻的怀疑之间挣扎,最终选择了折中的方式。
这种爱与自由的关系困扰着现代人,在追求个人情感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社会的接受和认同,爱情需要与自由、责任、社会角色等多个因素相互协调。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观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宝库,其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观。
这些情感和审美观不仅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也折射出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心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观的一些重要方面。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情感表达往往是真挚而深刻的。
作家们通过文字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共鸣并产生共鸣。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疯狂和绝望情绪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他们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产生了思考和反思。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情感表达常常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作家们通过描绘社会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和事件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情感。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苦难和荒诞,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这种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结合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性。
第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情感表达常常与个人命运和人生哲学相关。
作家们通过描绘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来表达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悟。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通过三代人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这种对个人命运和人生哲学的关注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性。
第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观常常强调对自然和人性的赞美。
作家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来表达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理解。
例如,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通过描写边境小镇的美丽风景和善良纯洁的女主人公,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性的赞美,引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敬仰。
这种对自然和人性的赞美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观常常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作家们通过借鉴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元素来表达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
张爱玲的爱情观

张爱玲的爱情观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她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小说歌颂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展现了上海浪漫而复杂的城市生活。
但是,张爱玲的作品中又有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那就是她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反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张爱玲的爱情观。
一、爱情是一种错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常常被描绘成一种虚幻的东西。
她认为,爱情只是一种臆想,一种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感觉。
在《色,戒》中,她写道:“我们的心灵它的幸福,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其实我们体会不到爱情,我们只是体会到一种好像是爱的东西,好像是快乐,不是就是悲哀。
”张爱玲认为,所谓的爱情,只是人们在追寻幸福时,自欺欺人地想象出来的一种情感。
当这种幻觉消失时,爱情也随之烟消云散。
人们往往为了一种虚幻的感觉,而牺牲了现实生活的幸福。
张爱玲用她精湛的语言,表现了现代人在爱情中的迷茫和痛苦。
二、爱情的复杂性如果说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了对爱情的怀疑和不信任,那么在她的日记和私人信件中,她又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
她认为,爱情是一种细腻的情感,需要通过思考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
在她与徐志摩的周旋中,张爱玲更是感受到了爱情的种种挑战和矛盾。
很多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爱徐志摩还是恨他。
在信件中,她写下:“他似乎真的和我玩斗智斗勇的游戏……我每每想和他彻底分手,当我见到他面容时就已经输了半个赌局。
”张爱玲对于爱情的质疑,来自于对爱情的深度思考和自我反省。
三、爱情的世俗性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往往与物质和权力联系在一起。
她通过对于细节的描述,揭示了爱情和现实生活的矛盾。
在《色,戒》中,她描绘了一个被物质和阶级利益支配的社会,而爱情也受到了这种世俗性的影响。
在张爱玲看来,爱情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利益和欲望相结合。
他们往往为了物质利益而决定了自己的爱情选择。
这种爱情,虽然带有一定的世俗性,但在张爱玲看来,也是一种真正的感情,值得尊重和认可。
四、爱情的自由对于张爱玲来说,爱情应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中国现代爱情观

中国现代爱情观第一部分:中国传统爱情观的变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爱情观与传统爱情观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传统爱情观中,爱情往往是被动的,以婚姻为目的,强调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
而在现代爱情观中,个人的感受和选择更加重要,追求真爱和个人幸福成为主要目标。
第二部分:女性地位的提升中国现代爱情观的重要变化之一是女性地位的提升。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婚姻是父母安排的结果。
然而,现代女性更加独立自主,有能力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她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需求和人生价值。
第三部分:自由选择和个性追求在中国现代爱情观中,自由选择和个性追求成为重要的价值观。
年轻人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诉求,追求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伴侣。
他们更加倾向于在感情中追求真实和坦诚,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期望或者物质条件。
第四部分:爱情的平等和协商中国现代爱情观强调爱情的平等和协商。
在传统观念中,男性往往扮演主导的角色,而女性则需要顺从和依赖。
然而,现代爱情观认为男女在感情关系中是平等的,双方都应该尊重和倾听对方的意见,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第五部分:多样化的恋爱方式中国现代爱情观中,恋爱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传统观念中,相亲和包办婚姻是主要的恋爱方式。
而现代爱情观中,年轻人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和选择,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共同兴趣爱好等多种途径认识和交往。
第六部分:爱情与事业的平衡中国现代爱情观中,爱情与事业的平衡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问题。
年轻人普遍面临着工作压力和事业发展的挑战,因此在爱情和事业之间做出选择成为一种现实。
在现代爱情观中,人们更加注重寻找一个能够共同努力、互相支持的伴侣。
第七部分:爱情的持久和成长中国现代爱情观中,爱情的持久和成长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传统观念中,爱情往往以婚姻为终点,而现代爱情观认为爱情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经营。
人们更加注重建立稳定、健康的感情关系,追求长久的幸福。
第八部分:尊重个人选择和多元化中国现代爱情观强调尊重个人选择和多元化。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情感描述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情感描述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情感描述而闻名。
情感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涵盖了各种情绪和感受。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作家们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情感描述。
一、爱情的情感描述爱情是人类最为普遍和深刻的情感之一,它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得到了广泛的描绘。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通过对阿Q对祥林嫂的爱慕之情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单相思的痛苦和无奈。
而在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通过对两个女主角对同一个男人的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些作品中的情感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爱情的苦涩和甜蜜。
二、友情的情感描述友情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它在中国现代小说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通过对两个朋友在动荡的时代中相互扶持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友情的坚韧和力量。
而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通过对女主角与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支持的描写,展现了友情的温暖和珍贵。
这些作品中的情感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友情的真挚和珍贵。
三、亲情的情感描述亲情是人类最为基本和亲密的情感之一,它在中国现代小说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深厚的亲情的描写,展现了亲情的无私和坚守。
而在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通过对父子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展现了亲情的复杂和矛盾。
这些作品中的情感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四、孤独的情感描述孤独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一种情感,它在中国现代小说中也得到了深入的描绘。
例如,沈从文的《边城》中,通过对女主角孤独心灵的描写,展现了孤独的痛苦和无助。
而在李宗吾的《子夜》中,通过对主人公内心孤独的描写,展现了孤独的深邃和沉重。
这些作品中的情感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孤独的苦闷和无奈。
五、失落的情感描述失落是人类情感中的一种常见体验,它在中国现代小说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描绘。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情感揭示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情感揭示中国现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承载着作者对于人类情感的思考和揭示。
在这些小说中,情感不仅仅是故事的推动力,更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现象的反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情感揭示,以期展现作品的深度和魅力。
一、爱与亲情的揭示中国现代小说中,爱与亲情是最常见的情感主题之一。
小说家们通过对于爱情和亲情的刻画,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首先,爱情的揭示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作家们通过对于爱情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对于爱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揭示了阿Q对于爱情的渴望,以及他对于自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
而在余华的《活着》中,通过对于爱情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在痛苦和苦难中对于爱的坚守和追求。
其次,亲情的揭示也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重要主题。
亲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而中国现代小说通过对于亲情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对于亲情的依赖和珍重。
例如,茅盾的《子夜》中,揭示了父亲对于儿子的深情厚意,以及儿子对于父亲的尊敬和依赖。
而在余华的《活着》中,通过对于家庭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在家庭中对于亲情的执着和坚守。
二、孤独与失落的揭示除了爱与亲情,中国现代小说中还揭示了人类常常面对的孤独与失落。
孤独是人类普遍面对的情感之一,而中国现代小说通过对于孤独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中,揭示了主人公在婚姻和社会中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而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通过对于女性主人公的描绘,展现了她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感和迷茫感。
失落是人类常常经历的情感之一,而中国现代小说通过对于失落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迷茫和困惑。
例如,王安忆的《长恨歌》中,揭示了主人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失落和困惑。
而在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于家族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在社会变革中的失落和迷茫。
三、喜怒哀乐的揭示中国现代小说中,喜怒哀乐是人类常常经历的情感之一。
小说家们通过对于喜怒哀乐的描绘,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传统爱情观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爱情观及其当代启示作者:韦妍卓来源:《科学导报》2023年第77期关键词:爱情观;传统爱情观;经济发展;文化根源中国的传统爱情更加注重的是日久生情,而非一见钟情,中国人矢志不渝的永恒使爱情变得刻骨铭心。
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爱情是不存在的,因为爱情通常不存在,爱情被婚姻同化在国家一体的社会体系中,导致许多历史故事以悲剧收场。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家主义的强烈影响,两性情爱关系的萌芽在专制政治体制与宗法伦理道德观念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1.内敛含蓄,坚韧不拔深受儒家礼制的影响,古代中国在表达感情,包括表达爱时都是含蓄的。
仪式是儒家精神和思想的四大要素之一,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中,仪式鼓励人们含蓄地表达情感,比如书法、诗歌和绘画来表达。
在古代,人们对感情坚守贞操,永不移情别恋,爱情和婚姻永不改变,因此中国传统的爱情坚韧不拔。
2.单纯且专一,深情且执着接受了一个人意味着接受了这个人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在泥泞路上两人互相搀扶,舒适路上两人互敬互爱,这样专一且执着的爱情是中国式爱情里对爱情的注解。
在中国传统的爱情中,人们认为性可以与爱情分离,而在精神关系中爱情的价值更高,肉体的痛苦是可以被忽视的。
3.质朴而真诚、付出和相守在两情相悦的前提下,人们相守的爱情是因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
此时爱情所产生的力量是可以跨越世俗的遮挡和成就永恒的传说的。
透过七夕,我们可以寻觅法律与爱情的历史情缘,解析中国式传统法文化中的爱情密码[3]。
1.西周时期的经济发展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由于许多山岛不能开垦种植,严重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然而,当古人开始发明和使用刀、石锹等工具来驯化野生动物,将它们变成家畜或家禽时,他们意识到提高生产力可以通过对大自然的改造和依靠大自然生存来实现。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春秋战国,在世界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很高。
铁器的出现和使用大大提升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且对我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春秋战国人民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 12级学前2班 张滕轩 1211001016 经过这一学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课对于部分经典文学作品的品读之后。我认为:无论是鲁迅、沈从文还是丁玲、张爱玲,在这些现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之中最突出体现的就是男强女弱的爱情观。 女性在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形象大都以“羸弱”“无能”“贞洁”“贤惠温婉”等备受束缚。无论是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熠熠生辉的富家小姐、质朴可爱天真无邪的乡间女孩还是手掌粗糙满目疮痍的田间妇女风尘女子、粗枝大叶口不择言的中年杂工,从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的爱情悲剧中可以分析出旧社会下女性社会地位的卑微,让读者为之跌宕起伏的故事而动容,替主人公悲叹多舛的命运。 在文学作品中无不展现封建思想下受尽苦楚的人们,展现出旧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这些封建礼教拥护者的讽刺与默哀,可谓是哀其不幸而又怒其不争。并借笔下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表现出对于自由思想和婚姻自由的向往。每篇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这种渴望幸福自由的精神是显尔易见的。 沈从文说,《边城》是他将自己“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而这种“受压抑的梦”,是“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文中的翠翠,她是那么纯洁、天真、无邪,没心机,像山上的树木一样,“风里日里长养着”自由自在的生长,容貌是那么美丽,“皮肤黑黑的,有着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眼睛,活泼得像山间的小动物”,性情是那么含蓄,对爱情的美好的憧憬……,对爷爷却是那么的孝顺,可以说,这是一个活脱脱的东方古典型女子,寄托了沈从文自然朴实的美、含蓄的美、对未来憧憬的美、孝悌的美的理想。《边城》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然而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傩送远去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萧萧》里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自然人性的召唤的萧萧,写出了湘西少女的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向往自由,听从本性。沈从文把萧萧描绘成追求自由,梦想爱情的女性。颇有农村女性人性解放的味道。萧萧幻想成为”女学生”,渴望“女学生”自由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在小说给我们展现了湘西世界和城里世界的冲突,湘西世界人们对城市女性因陌生距离而存在的偏见,也可以感到城市生活对湘西世界人们思想的影响。 他的小说小说昭示的这种“一见钟情”、“郎才女貌”、“父母之命,媒说之言”的传统爱情观是古典的,却也是造成故事悲剧的一个重要根源。 小说《丈夫》是写湘西某地花船上的妓女生活故事。来自于穷乡僻壤的年轻女子“老七”,由于维持生计,不得不上城里来卖身。为了铺排故事的矛盾冲突,作者特意选择了丈夫前来探望妻子几个场景,作了绘声绘色而又淋漓尽致的描述。其间还穿插介绍了与之相关的乡风民俗和社会背景,穿插刻划了几位主要人物性格以及他们相互间的微妙关系,读来别有风致而又耐人寻味。 小说中的乡下女人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进城卖身,而丈夫目睹妻子受辱而不能救助,这是多么严酷的现实!然而,作者庄铺陈悲剧故事的情节时,却不是严正地直诉苦难和血泪,而是采用漫不经心、甚至是幽默径松的笔调,让读者从笑中落泪,喜中见悲,这又是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中所惯用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技巧。 《丈夫》一文让我们看到丈夫的多次情感曲折之后,值得注意的是产生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所在。这种只能在旧社会旧制度之下存在的社会怪胎,无疑是腐朽制度下孕育出来的产物。 鲁迅经历过两次婚姻生活,第一次婚姻是母亲安排的,妻子朱安,是一个缠脚的旧式女人。鲁迅为了母亲高兴,虽然接受了,却始终无法交付对方感情。他们长期分居,没有交流,更没有争吵。即使后来鲁迅回到老家生活,这样的状态也没有改变。鲁迅竭力想忘掉这段无爱的婚姻生活,但不愿给妻子和母亲带来不快。他压抑着自己,也找不到发泄的出口,直到遇到许广平。鲁迅与许广平从师生间的感情慢慢向生活的“甜味”发展,也最终让鲁迅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伤逝》这篇小说,是一个悲剧。原本相爱的涓生与子君,终究没能走到最后。他们凭借着精神上的契合以飞蛾扑火的姿态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希望在这个由他们构建的小家庭中寻找慰藉。精神上的共鸣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支撑,而这个支撑在现实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爱情在柴米油盐中失去附丽,生活就将陷入绝望与空虚之中。子君的爱很热烈很单纯,她与父母、叔子断绝了关系,不留给自己丝毫的退路。生活的重担压着他们,他们连最初的精神交流也中断了。子君原先的勇气在一点一点消磨,涓生很失望,对着子君竟也带上了虚伪的面具。这似乎在无形中预示着,涓生与子君走到了尽头。对生活的绝望也将子君逼上了绝路。在爱情中,女人似乎永远处于弱势。付出与得到永远不能对等。子君的离去对涓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与小说中的女主角子君不同,许广平是善始善终的,也是默默无闻的。她甘于为鲁迅洗衣做饭,却不放弃自己自己骨子里的勇气,成为鲁迅的精神支柱。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两个人的经营。 《伤逝》的意思是,你爱当年朝气蓬勃的她,也该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的去爱如今这个年华老去的她。既然作为男人你可以单膝下跪的去求她和你同居,那么请你有承受生活压力和变故的能力。没有钱可以努力赚,但男人生活的窘迫,还冷淡一直陪着他受苦的女人,就很恶劣。最后女人觉得爱都没了,我跟你过干嘛,就走了,此男还摆出一副释然又惆怅的样子。后来这女人死了,男主角惭悔。 同样是受压迫的下等人,阿金也不同于阿Q。 阿金从来没有精神包袱,自然也不用去寻找“精神胜利法”来解脱。她连别人看见她和男人夜会也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仍旧快乐地生活。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阿金的一些特点来。首先,阿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解放了的,没有了传统道德束缚的新女性;其次,她是一个自食其力的,说不上心地善良但也绝对说不上恶毒、无耻的进城乡下人;再次,她是一个性格泼辣,率真、乐观,善于维护自身利益的“下等人”。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阿金是一个高大完美、可敬可爱的女人。她也有缺点,比如,说话嗓门太大,不顾及邻居感受;说话粗俗,喜欢骂人,不怎么“淑女”,没有文化修养等等。 丁玲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莎菲女士。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己,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 旧势力决裂,但新东西又找不到。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 丁玲在20年代时就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 的叙述风格闻名文坛,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反映了当时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莎菲的情感漩涡其实是灵与肉的矛盾冲突,这也是我们现代的女性所面对的难题,想要找一个物质条件好的依靠,但是又想要找一个可以与自己灵魂对话的伴侣,这两者之间总是难以两全。反传统的爱情观,不止是要走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在今天,反传统更是要走出他人价值观里委曲求全的婚姻,在今天,知识女性应该在自由婚姻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寻求自己灵魂的伴侣,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享受婚姻的幸福。 莎和苇弟之间的感情不能说是两情相悦的,准确的说是苇弟单纯的喜欢莎。苇弟的爱情是纯洁,真挚,忠厚善良的苇弟是诚实的在莎面前展现自己的思想,即使是男人的哭泣,他也毫不忌讳的表现出来。在这个被爱的过程中,莎菲是高姿态的,甚至带着嘲弄的心态来对待喜爱自己的人,她是不愿意伤害苇弟的,因为苇弟确实得帮她打发了许多无聊至极的时光,满足着她作为一个女人,觉得应该是被人爱的虚荣心态。这个人物形象是个性鲜明且不委曲求全的新时代女性。 在30年代的北方农村,年轻姑娘春桃与李茂结为夫妻,但在新婚之夜被土匪冲散。李茂下落不明,春桃只好独自一人逃难到北平,途中与难民刘向高相识,二人同室栖身,相依为命,以捡破烂为生。三年后的一天,春桃在街上偶遇沿街乞讨的李茂,才知当年他被抓去当壮丁。后来在军阀混战中失去双腿,春桃不忍看他流落街头,便把他领回家。然而,半间破屋,一铺土炕,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又怎样生活呢?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更使人难以忍受。为此李茂曾与向高私下商定,将春桃卖给向高为妻,遭春桃训斥。向高不忍心让春桃过这种尴尬的日子,离家出走。深爱向高的春桃四处寻找未果返家,发现李茂上吊自缢,幸亏将他救下。不久四处流浪的向高在爱情的去驱使下,又回到春桃身边,三人开起了公司。对春桃的认识,我们不能够忽略她所处的都市环境。在北平这个大都市她是一个小人物,她的行动没人批评,也没人过河,纵然有也没有切肤之痛,然而毕竟在春桃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力,虽说是一种女性身上所附著的,但毕竟是一种强悍的力。它让我们清醒的直面生活,勇敢地斗争自我。而这也正是我们民族所需要的。对艰苦的世事,命运的拨异,她以一种从容的心,苦乐观处事待人。另外,春桃还具有一种健康的现实的爱情观。它意味着女性一种朦胧的觉醒。她身上这种强悍的力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春风沉醉的晚上这篇小说通过对受尽压榨、孤苦无依的女工陈二妹和穷愁潦倒、谋食无门
的知识分子“我”交往的四个阶段的描写,控诉了旧社会剥削阶级的凶残本质,赞扬了劳动人民忠厚善良的高尚品质,展示陈二妹善良、正直、诚恳的美好心灵,以及反抗压迫倔强意志,也反映了他们同处困境而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的向上的追求,抒写了“我”与劳动人民之间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情怀。 读了这篇小说,不难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很鲜明的就是要体现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处境是一样的,而且歌颂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进而有力控诉了社会制度的罪恶。 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标题与结尾处的意象构成意象的重叠呼应,略有曲折而但不复杂的情节紧扣男女主人公的关系而发展,使本篇小说清晰地分为四节:开端、发展、误解、高潮。 在开端里写了谋食无门的知识分子的我与孤苦无依的烟厂女工在一个奇特的情境里相识。 中国人历来与工农隔着鸿沟,而在二十世纪初,他们却在生活轨道上无意的相遇了,通过对他们相遇地点、环境、道具和种种情节的描写,都渗透着一种寒酸、窘迫、悲凉的气氛,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作者所以着意渲染住房的狭窄、简陋、肮脏,目的就是要突出他们共同的贫困和不幸,同时,共同的地位和困境,又着重表现了女工疲惫的体质和我颓唐的精神,无形中产生他们在不幸中的同病相怜,以及对社会的悲凉的义愤。 第二部分是发展阶段,写他们之间通过了解同情,建立起初步的纯洁的阶级友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女工逐渐解除了戒备,开始相信我,这部分中,他们通过对话,达到了思想上的相通,而且在生活上相互关心体贴,通过对话交往,表现了女工天真纯洁善良朴实的美好心灵。也表现了他富于同情心和反抗精神,如劝我不要吸烟,尤其不要吸N厂生产的烟,这一精彩之笔,表现了对我的关心,对工厂的愤恨,生动传神,真切有力的表现出了她单纯而又不彻底觉悟的反抗意识。 第三部分,奇峰突起,情节陡转,落拓文人“我”的畸形生活不可避免地与女工充满道德意味的怀疑产生冲突,这冲突误会是自然的,而且必然的,因为黑暗社会造成了主人公的放荡形,主人公在浑浊社会中所感到的压抑感和异己感是畸形生活的具体表现,如被电车司机呵斥后的变态狂笑,就是社会造成主人公被动地位的体现,而正直纯真的女工,由于特定地位的局限,不会体会到“我”处境。她从节俭,规矩,老老实实做人等道理来怀疑和规劝我,无形中女工的洁净的品质反衬出“我”的病态颓放,而且又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揭示出她的可怜与不幸。 第四层:误解在坦白的交谈中消除,于是信任,友谊及微妙的感情都有了升华,继而在情绪上思想上出现了高潮,情绪的波澜伴随着爱的冲动,而这爱在特点的现实社会气氛里上升为一种更为博大的胸怀,这种意境升华显示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欲情净化的主题,想到女工,想到自己,想到明天,竟找不到自己生存的位置,于是“我”只能苦闷,颓唐,迷惘,最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