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章法构成的两种准则探析

合集下载

书法作品章法

书法作品章法

书法作品章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作品的章法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设定作品的布局和格式,还能够反映出书法家的个性和审美情趣。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书法作品的章法。

首先,书法作品的章法要注重整体性。

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具备整体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在章法布局中,可以采用太极图案或者三段式布局来体现整体感。

其中,太极图案是指一组圆形连成的形状,它有两个半黑半白的组成,代表着阴阳相合,万物归一的道理。

而三段式布局则是将作品划分成三部分,分别安排标题、正文和尾声,这种布局方式简洁明了,让作品更加清晰明了。

在章法的整体性上,关键是要注重尺度感和平衡感,使整篇作品在视觉上达到和谐的效果。

其次,书法作品的章法要突出主题。

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应该能够突出主题和思想内涵,使读者在阅读时有所感悟。

在章法布局中,可以通过采用较为简单而明显的排列方式,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主题。

比如,可以在作品主体上设置比较精致的布局,实现主次分明,突出主题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章法上设置比较有层次感的排列方式,让作品更加符合主题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

最后,书法作品的章法要具备创新性。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也不应该停留在古老的范式中。

书法作品的章法可以通过创新方式来呈现,比如采用不同的布局方式、书写风格、线条形态等等。

在章法的创新性上,关键是要拥抱当代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让书法作品更加接地气、生动活泼。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书法作品的章法对于整个作品的质量和美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书写章法时,需要注重整体性、突出主题和具备创新性,这样才能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任何一个优秀的书法家都应该注重和研究章法的设计,以便创作出更好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空间构成剖析

书法的空间构成剖析

书法的空间构成个别与整体——结字法与章法一、结字在第一节中,我们已经阐述了作为书法艺术的母体——汉字的基本构架,它是汉字书写成为书法艺术的首要前提。

书法艺术中对汉字结构的再创造,便是结字。

虽然每位书家的结字风格多有不同,但从审美角度看,结字自有一种基本的原则。

我们亦曾在第二节中论述了传统哲学思想对结构美的影响,并分析了结字之理、法,在此,我们将作更为具体的讨论。

1.基本构架①平行与交叉汉字的构造,其基本的元素为线,线与线之间的平行、交叉形成字的结构。

一般地说,同类线在规范汉字中大多平行,如‚鱼‛字,横画与横画之间,竖画与竖画之间,撇与撇之间即呈平行关系,但点的形态却为例外,点一般呈外放内收型。

譬如说三点水‚氵‛,其笔势固然由上而下,形态则为一种幅射线,形成向内的趋势。

再如火字点,则为另一种形态,起点与后三点构成对立的势,而总的趋势也为内收外放,即相交点在字内。

而异形线一般都有直接交叉的现象。

如横竖交叉(‚‛),点横交叉(亢),横撇交叉(又),横捺交叉(戈),竖撇交叉(身),撇捺交叉(来)等等。

而线条交叉的现象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直接交叉,如‚十‛字;第二种为交接,如‚人‛字;再有便是既未直接交叉,又未交接,但有一种交叉的势,如‚八‛字。

交叉是使线条趋向中心并构成字的基本结构的主要方法。

在篆字中,同类线的平行感最正,尤其小篆。

规范小篆的体式最为平匀,横画必平,竖画必直,线条的形态除此二者,便只有弧线与斜线了。

由于线条书写时保持匀速,起讫没有用笔的顿挫,故线形前后一致,增加了平行感。

隶与楷字仍具有较多的平行。

由于用笔顿挫感的加强,略逊小篆。

行草书由于线条的连带作用,同类线的平行感大多不存在。

②线的倾斜幅度横平竖直,在小篆字中可谓不折不扣。

隶书时代的横虽已有波磔,但头、尾点基本在水平线上。

楷书的横线则已呈上倾幅势。

这或许与楷书的用笔有一定的关系。

一般楷书横画用笔多藏头护尾,收笔不出势,顿笔回收,由于顿笔产生一定的形态重量,如保持水平势,线便会下垂。

书法章法形式构成探析

书法章法形式构成探析

(二)落款 落款是中国书画的一个 特点,又称款识和题款。 最初为了实用的需要而 产生,意在说明正文的 出处、馈赠的对象,作 者的姓名、籍贯,创作 的地点、时间,以及抒 发创作感受等等。 古人谓之:“妙款一字 抵千金。”款字往往又 能反映作者的艺术修养 和创作水平,所以在书 法创作中,不仅讲究作 品的正文布局,落款方 面也要下工夫。 落款可分为单款、双款、 穷款三种。
(四)横披指横幅作品,横长竖短。这种格式可以写 少数字,自右而左写一行,也可以横式直写形成多行 书长篇字。横披大的可用于建筑物上、大厅会议室中 悬挂,小的可用于斋室居所布置。
(七)匾额大都悬挂在亭台楼阁、厅堂馆室 的上面,一般匾额字体多为楷书、隶书和行 书,也有古朴的篆书。字少而大,结体严谨, 疏密匀称,气势磅礴,庄重严肃。独立悬挂 或者配以对联。
2.由多幅独立的字联结而成 如果是由独立的字、幅组成,字体可以是统一的,也 可以是楷、行、现代展览书法格式的走向是组合式。 (一)材料 1.墨:墨汁、朱砂、广告色、金粉、银粉、丙烯等。
2.纸:高档有色纸, 如泥金、泥银、泥彩、 万年红、粉蜡扦、洒 金、撒银,特种深色 纸等; 低档纸,如毛边纸、 元书纸,手工草纸等。
(二)形式 1.对联。 多色拼接, 小字装饰。
“单款”是指署上书写 者的姓名,或再加上正 文的出处,书写的时间、 地点以至原因等。 如只落姓名,则叫“穷 款”,如果作品所剩空 间有限,甚至不落款, 盖印即可,也叫“穷 款”。 “双款”包括上下款, 通常上款写赠送对象的 名字和称呼,常常带上 谦词;下款则落上自己 的姓名、书写时间和地 点等等。
(二)手卷。是书法作品中左右展开较长的 一种格式,因为其形成长度远远大于宽度, 而且长度太长无法悬挂,只能用手边展开、 边欣赏、边卷合,所以得名,也叫“长卷”。 其内容大多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或者一首(组) 诗词。手卷篇幅较短的有三、四米,长的可 达十米以上,宽度一般为三十至五十厘米之 间。

草书章法原则总结

草书章法原则总结

草书章法原则总结草书章法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书写风格,以其独特的笔触和优雅的线条受到广泛关注。

章法是指在书写中对布局、组织和分割文字的规则和原则。

草书章法不仅仅是一个书写技巧,更是一种审美标准和文化价值的体现。

下面将对草书章法的原则进行总结。

1. 始于心灵,传递思想草书章法强调书写者的内心与思想的流露。

草书的笔法多样,需要书写者能够通过内心的力量,用适当的笔画和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因此,在书写草书时,要注重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以保持文字的灵动和流畅。

2. 虚实结合,形成对比草书章法注重虚实结合,通过使用线条的宽度和密度来形成形式上的对比。

虚线和实线的巧妙运用能够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在草书的书写中,要善于运用虚实对比,通过适当的加粗和加细线条,使文字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

3. 线条流畅,神韵自然草书章法追求线条的流动和笔画的快捷。

草书强调"短而折,曲而直,粗而泽,瘦而灵"的特点,注重笔势的奔放和线条的流畅。

书写时,要抓住一气呵成的节奏,力求笔画之间的流畅和连贯。

只有在流畅的线条下,作品才能体现出草书独有的神韵和自然之美。

4. 留白有度,吸引目光草书章法强调文字之间的留白。

在草书书写中,留白的安排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美感,还能够吸引观者的目光集中于文字本身。

留白既表达了一种意境,也起到了调节整体空间和平衡布局的作用。

因此,在草书的书写中,留白的大小和分布需要合理把握,以展现出作品的独特魅力。

5. 细节精致,凸显个性草书章法注重细节的处理。

草书的笔画虽然概括,但在画写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细节之处。

香韵、起落、回环等表现手法有助于凸显作品的个性特点。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构图,能够使草书作品更具表现力和视觉张力。

综上所述,草书章法的原则强调书写者内心的感受和意境的表达,追求线条的流畅和笔势的奔放。

虚实结合、留白有度、细节精致等方面的处理,都是为了突显草书的个性和独特之美。

书法的章法

书法的章法

书法的章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在书法中,章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它是指书写时的布局和排版,包括字形大小、间距、位置等方面的安排。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书法的章法。

一、字形大小
在书法中,字形大小是章法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字形大小的大小关系要根据整篇作品的需要来确定,一般来说,标题和正文的字形大小应该有所区别,标题要大一些,正文要小一些。

此外,字形大小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表现文字的重要性和轻重缓急。

二、字形间距
字形间距是指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它的大小关系也要根据整篇作品的需要来确定。

一般来说,标题和正文的字形间距也应该有所区别,标题的字形间距要大一些,正文的字形间距要小一些。

此外,字形间距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表现文字的紧密程度和松散程度。

三、字形位置
字形位置是指字在纸面上的位置,它的大小关系也要根据整篇作品的需要来确定。

一般来说,标题和正文的字形位置也应该有所区别,标题的字形位置要高一些,正文的字形位置要低一些。

此外,字形位置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表现文字的重要性和轻重缓急。

四、字形形态
字形形态是指字的形状和结构,它的大小关系也要根据整篇作品的需要来确定。

一般来说,标题和正文的字形形态也应该有所区别,标题的字形形态要更加华丽,正文的字形形态要更加朴素。

此外,字形形态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表现文字的情感和气息。

书法章法

书法章法

书法章法楷书章法章法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画是线条美,间架结构是局部的构图美,章法是整体构图美。

赵体楷书的章法,可以从两个方面研究和把握起规律。

其一,整齐一律。

楷书章法的整体感,首先是整齐,字的排列形式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等距,给人一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式最适合严格意义的楷书。

结字的宽窄、长短不同的造型产生局部参差变化,便整齐一律而不呆板拘谨的楷书不会出现不和谐或单调之弊。

其二,多样统一。

赵体楷书的最大特点是带有行书的成分,笔法多变,因字赋形,不刻意布置,在多样性、变化性中有着十分和谐统一的关系。

给人的感受是静中有动,字中融情。

一件书法艺术品首先感染人的是其整体效果,而整体是由无数个局部构成。

因此,在布置章法时,不应该忽略每个字的细节,诸如字的造型、长短、欹正的变化,轻重的节奏感等,都需要慎重地考虑,严密地设计,并且要坚持不懈地经过较长时期磨练,始能自由地进行章法处理,表现出一种似乎没有设计的设计美,达到书法艺术的较高境界。

楷书章法并不复杂,其主要形式有中堂、对联、条幅、横披、扇面等。

楷书的章法布置,字距与行距大多基本相等,但也有行距大于字距的;一律自右至左竖写,横披的少字数者也仍然是由右至左书写;现代的中文横写是自左至右,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但竖写是仍然以从右至左为佳。

赵体楷书的具体章法形式见下面章法示例。

行书章法楼主陈迪Chandy 2011-04-19 11:16我们在学习书法略有小成之后,都试图创作令自己满意的书法作品。

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每位书法爱好者共同的愿望。

我们在书法创作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章法问题。

如果我们对章法缺乏了解或认识,那么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将是作业,而非作品。

清代有位书法家何绍基,晚年定居东浙,当地有位姓沈的书者,有人让何对沈作一评价。

何绍基说:“沈只知一字耳。

”言下之意就是说沈不懂章法,写出来的东西不会法度。

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和掌握章法的重要性。

楷书章法布局的原则和方法

楷书章法布局的原则和方法

楷书章法布局的原则和方法楷书作为我国书法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章法布局是一项关键的技艺。

合理的章法布局可以使字体更加协调美观,凸显书法作品的艺术感和气势。

本文将介绍楷书章法布局的原则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楷书章法。

一、楷书章法布局的原则1. 一字一格原则楷书一字一格是指每一个字的字形都应在一个规定的格子中书写。

这是楷书章法布局的基本原则,也是保证字体整齐划一的重要手段。

2. 上下对称原则楷书章法布局中,上下对称原则是指每一行字的上下两边应该保持左右对称,营造平衡和谐的视觉效果。

上下对称可以通过字形的对称,如左右部分、上下部分的结构对称来实现。

3. 左右平衡原则楷书章法布局中,左右平衡原则是指每一行字的左右两边应该保持平衡,字形在形状、大小和位置上要相对和谐一致。

左右平衡可以通过调整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来实现,使得整体的布局更加美观。

4. 空白分隔原则楷书章法布局中,空白分隔原则是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使整体的布局更加舒适自然。

过于紧凑的字体排列会使文字显得拥挤,影响字体的艺术效果和观赏感。

5. 主次分明原则楷书章法布局中,主次分明原则是指要合理区分字体的主次,突出重点。

在排列布局时,应将主要内容置于中央位置,次要内容放置于字体的边缘或次要位置。

这样能使整个作品更有层次感和主题感。

二、楷书章法布局的方法1. 中心对称法中心对称法是楷书章法布局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通过将文字的中心位置放置于整个作品的中央,左右两边对称分布。

这种布局方式能够给人以稳定、平衡的感觉,常用于写作标题、做书法作品封面等。

2. 左右分布法左右分布法是楷书章法布局中常见的一种方式。

通过将文字集中在左边或右边,使排列整齐、有序,给人以朴素、稳重的感觉。

这种布局方式常用于写作长文、文章开头等。

3. 上下分布法上下分布法是楷书章法布局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

通过将文字分布在上方和下方,使整个作品具有动感和流动感,常用于做诗词书法作品、楹联等。

书法章法论(上)

书法章法论(上)

书法章法论(上)一幅书法作品是一个宇宙,体现着书家心灵的秩序。

成功的作品,违而不犯,和而不同,错杂、变化又和谐统一,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美感。

这决定于书家超群的章法布置能力。

章法因不是具体的笔法技巧,古人对它的论述其实并不多,而且很笼统。

为了揭示章法的形式奥秘,有必要回顾一下古典书论的相关论述,对传统章法研究作一个检讨。

一、传统章法研究的检讨古人对书法创作中的章法留心很早,传为王羲之的《笔势论》中说:“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

”这里既讲到上下字之间的桕承接,左右的映带,也讲到了行距之间空间的分布,一篇的上下得所,和谐统一。

似乎章法的各个要素都谈到了。

明代的解缙沿着这个思路论布置:“一篇之中,可无洁矩之道乎?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备有攸当。

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八面四方,有若布阵:纷纷纭纭,平乱而不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破。

昔右军之序《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以后备家论书法,有两种意见值得注意。

一是董其昌的论述。

他说:“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

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

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其直如弦”,讲的是每行字轴线布置在中轴线上。

这个思想以后发展为邱振中的“轴线说”。

轴线管领的是每一行字的安排。

傅山认为“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意思也与董其昌同。

一行字安置得当,就是要贯气,并且要有姿态上的映带,节奏上的大小错杂。

这样,一行的笔意就有丰富的情感律动,写好了每一行,整篇的情势和意境就圆满了。

还有一个是蒋骥,他在《续书法论》中说:“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

观古人之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

《玉版十三行》章法第一,从此脱胎,行草无不入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章法构成的两种准则探析
摘要:书法章法构成是书家情绪最直观的表达,也是欣赏着体悟书家情绪的的窗口。

通过探究经典书法作品章法布局,初步探讨书法章法构成的两种准则,思考其对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动静;虚实
一.动静相宜,气韵生动
在章法构成形式中包含着动态与静态的两种表现。

在动静相生下,或侧重于动态之美或侧重于静态之美。

魏晋之前的大多数书法作品因为字体、内容、社会功用等条件的要求,侧重于端庄,主要表现的是静态之美。

魏晋以来,随着各种书体的演变成熟,以及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书法开始成为抒情达意的重要表现手段。

书法章法形式则成为书家情绪最直观的表达,也是欣赏者体悟书家情绪的窗口。

静态和动态的两种美,或以静显动,或以动显静,都是书家心境的流露。

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动静相生的,所表现出的章法是书家感情的物化表现。

我们去看书法史上优秀的书法作品无不是动静相生气血贯通的,从第一个字的入笔直至最后一字的收笔必定是气贯神完,浑然一体的。

现以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为例进行分析。

通篇赏玩可以发现其笔画以“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等字之线条为基调,随着感情的宣泄,全篇线条的粗细变化很大,或重于
基调线或轻于基调线,线条粗细的强烈变化是因为感情的波动而产生的,也可以说线条是感情的表达之一,体现着书写的节奏或者说是生命的律动;伴随着这种节奏而变化的是结字大小,欹正的变化。

开篇之始感情平缓如同大多数诗作一样在叙述时间及地点,书写上也是较为规矩,基本上是遵循字之真态,没有过分的夸张变化。

此时书法的表现是相对静态的。

至“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稍动荡,无论是线条还是字形已经是开篇时的两倍多,随后的“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感情低落,体现出了苏轼当时苍凉惆怅的心境,字形逐渐收缩。

行文至“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是感情再次起波澜,字势开张而迟重;至“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时达到感情的高潮,人生的不得意,生活的凄苦一寓于书,“破灶”二字字形线条已经是基调线的三倍以上,两字的突出有着震人心魄的力量感。

“但见乌衔纸”已经开始为下一次情感的爆发积蓄力量了,全文至“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结束,情感宣泄已使人感同身受,书写上字形大小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感其心境,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整幅作品一部交响乐在高潮中戛然而止,最后落款以静制动,文虽尽,然意无穷,给观者留下了久久不能平息的感情余波的震荡。

二、黑白相生,虚实互映
中国艺术中尤其是书法中计白当黑无疑是最吸引人的部分,它用最简单的手法表现着最丰富的内涵,从而成为中国艺术构成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

老子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直接用于我们对黑与白的辨证研究。

在雪白的宣纸上一条墨线界出了两个空间,即黑与白;若说这条墨线是“阳”,那么所剩下的空白就是“阴”,正是黑与白的相辅相成构成了书法之“道”。

“白”在书法中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故书法章法又称“布白”。

然而人们似乎一直把空白看做是墨线的陪衬,认为它是因墨线的存在而存在的。

我们应该以辨证的观点去看待,在空白陪衬黑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黑线也正是因为白的空间而存在的。

所以我们应该赋予空白在章法构成中的主动性,将书法整体从一个平面空间进一步发掘为一个多维的空间表现。

白线并不是黑线的一种衬托,因为有了黑与白所以就产生了两个层面就像现代图像技术一样,这是两个图层,因此就产生了空间上的纵深性。

也真因为空白的这层作用才成为书法空间造型的一个根本构成准则。

所以我们在研究书法章法构成的准则的时候更应该考虑到空白所产生的这种建筑似的空间感,而不能单纯而肤浅的只看到白对黑的衬托。

如《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即具有强烈的黑白对比。

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更是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他以极其概括的哲学思想,说明先行后知的观念,如果说守是行动的话,那么知便是行动的指导,所以把白的重要性提到了黑的前面。

因此我
们在深入分析黑白对章法的影响的时候应考虑到白对线条、行气、乃至整体章法的影响。

虚实相生即是虚和实的辨证统一,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其根,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共同构建书法这一整体,缺一不可。

这就要求在章法构建的过程中构建实体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虚的构建。

虚实相长、虚实相衬也是在整体构建中相互促进,书法作品的生成过程也是虚与实从无到有、此消彼长相互映衬的过程。

具体可感的笔墨的行进过程中同时进行着对空间的分割,笔墨行至何处,对空间的分割也伴随至何处。

这种以“实”带动“虚”,以“虚”反衬“实”的神妙手法使书法作品不但气韵生动,而且意境深远。

在中国书法史上这样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例如董其昌、杨凝式、弘一法师等的作品都具体的体现着这种虚实之美。

书法艺术中,虚实相生是其生命的源泉,是其丰富多彩的根源,是书法章法构成的一条重要准则。

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这样的相辅相成造就了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g].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老子.道德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范晞文.对床夜语五卷[m].上海:上海古书流通处影印,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