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针刺得气与催气的操作判断

合集下载

飞法针刺入腧穴后解析

飞法针刺入腧穴后解析

四、得气、候气、催气、守气 ( 一)得气: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 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 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称“得 气”,亦即“针感”。 一般来说,当这种感应产生时,医者 会感觉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 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 胀、重等感觉,并可没着一定的部 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
影响得气的原因很多,主要取决于患者体 质的强弱和病情的变化,且与取穴准确与 否、施术手法有关。 处理: 1、如因取穴位不准确、手法运用不当,或 针刺的角度有误、深浅失度,那就重新调 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 要的行针手法,一般即可得气。 2、如因患者体虚或其他病理因素致感觉迟 钝、丧失而不得气,可采用行针催气,或 留针候气,或用温针或加艾炙以助经气的 来复,助使得气。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相 应的手法激发经络之气,以补益正气 或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的功 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补泻效果产生的主要因素: 功能状态、腧பைடு நூலகம்特性、针刺手法 1、功能状态: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 呈虚证时,针刺可起到补虚的作用; 当机体处于邪盛状态而呈实证时,针 刺又可以泻邪(有清热、泻实作用)。
2、腧穴特性:有些腧穴适宜补虚,有 些腧穴适宜泻实。如关元、气海、命 门、膏肓、五脏的背俞穴、足三里等 能鼓舞人体正气,促进功能旺盛,具 有强壮作用,适宜于补虚益损;而人 中、委中、十宣等穴都能疏泄病邪不, 抑制人体机能亢进,具有泻实的作用, 适宜于祛邪泻实。 3、针刺手法:针刺补泻手法是产生补 泻作用从而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 主要手段。
处理1如因取穴位不准确手法运用不当或针刺的角度有误深浅失度那就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要的行针手法一般即可得气
4、飞法:针刺入腧穴后,若不得气,右手 拇、食指夹持针柄,细细捻转数次,然 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 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此法有催气、行气、增强针感的作用。 5、揺法: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 进行摇动,如揺撸状。若直立针而揺, 多自深而浅随揺随提,用以出针泻邪, 若为斜刺或平刺而揺,一左一右,不进 不退,如青龙摆尾,可使针感单向传导。

谈针刺疗法如何得气

谈针刺疗法如何得气

谈针刺疗法如何得气
栗志军
【期刊名称】《前进论坛》
【年(卷),期】1999(000)009
【摘要】从事针刺疗法研究和临床的人,都知道“针以得气为第一要义”。

一般认为针下出现酸、胀、麻、深的感觉即是得气,其实这只是得气的初期阶段。

要真正达到得气状态,还须以科学的、巧妙而复杂的施述过程凝神聚气,使气机充盈、稳固、持久、扩大,并向病灶渗透,直至幅射周身,此时才能疗效显著。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针刺中的得气。

一、什么是得气,如何得气得气,是在针的刺激下,使神气凝聚。

临床中得气一般有三个阶段。

下针后患者出现酸、胀、麻的感觉,只是气凝之初,是针与气的呼应合拍,此为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为聚气阶段,医生要持针候气,使神气在针下聚集,使气机持久稳定,形成穴体。

第三阶段是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时间留针,使气机稳固,渗透扩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栗志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谈针刺疗法对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意义 [J], 张兵;蔡昭莲
2.谈四指得气地盆及其它 [J], 壮飞
3.邱茂良教授谈针刺得气 [J], 邱仙灵
4.释“殷”——兼谈针刺疗法在妇产临床上的最早运用 [J], 李怀之
5.试谈针灸医籍关于得气的论述 [J], 于汪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何谓“得气”、“针下感”和“候气”?

何谓“得气”、“针下感”和“候气”?

何谓“得气”、“针下感”和“候气”?得气即我们常说的“针感”,包括医者的针感与患者的感觉。

医者的针感医者的针感包括抽象和具体的针下感觉两部分。

最早的古籍中,更多描述医者手下抽象的针感,如《灵枢·终始》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紧”与“和”都是比较抽象的感觉,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

再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古人将“得气”形容为乌之集,稷之繁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理解空中飞鸟之往来,忽而积聚,拍打着翅膀的“得气”感觉。

唐宋之后的文献对医师针下感觉的描述更加具体化,如《标幽赋》曰:“轻滑慢而未来,沉沿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针灸大成》曰:“若气不朝,其针轻、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如神气至,针自紧涩”,均具体描述了医者得气后“针下紧涩”、气不至针下空空“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毫无阻力的详细体会。

患者的感觉对于“得气”的具体描述,更多是反映在《黄帝内经》以后的医籍文献中,且以患者的感觉为主。

如《针灸资生经》曰:“凡热病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针”;《灸膏肓腧穴法》曰:“若不失其穴,灸至数壮,觉胛骨中通热而不甚痛,意自快畅”;《针灸大成》曰:“如针下沉重紧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则为实,觉酸则为虚”,“气自然交感左右慢慢拨动,周身遍体,夺流不失其所也”,“停针待气,使上下相接,快然无所苦”,“觉一团火通人肠至胸乃效”。

《针灸大成》中杨继洲运用丰富的文字形象地描述了患者接受了杨氏针法、灸法后所获得的遍布周身、酣畅痛快的绝佳针感。

而《医学入门》中“痞根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后灸一晚夕,觉腹中响动是验”,除了描述了针刺穴位的同时,还留意到“腹中响动是验”的特有的患者针感。

《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出了“气至乃下之”的观点,阐述针刺行针的目的就是要“得气”,只有获得气感之后,才可以下针、行补泻、取针,最后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千金翼方》中描述穴位的具体运用时,最后很多都是“得气即泻”,这些都说明了针刺气感获得在先,而后运用手法行补泻,最终“得气”治愈疾病的理论原则。

针灸名家,教你如何”针下辨气“!

针灸名家,教你如何”针下辨气“!

针灸名家,教你如何”针下辨气“!针下“辨气”,是指当针刺入人体之后,由医者的触觉,辨别分析患者的机体对针刺后所产生的反应,从而根据各自不同的反应,给以或补或泻的刺激手法。

古人对此非常重视,描述也极为详尽。

《素问·宝命全形篇》说:“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

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

这就是说要很安静地、聚精会神地来观察施针后的形气变易,不然虽经气到来,也是冥冥然无形可察的;假如能细心观察体验,详加辨识,在气来袭针时,就会觉得好象乌鸦的聚集,气盛的时候,好似稷禾欣欣向荣的一片茂盛之象;气的往来,又象是乌鸦的飞来飞去;如果是不很好的判辨体会,只知经气的飞腾,却不知其何故。

所以又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这样才能达到“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往独来”的目的。

因此古人有四难的谚语:“刺针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

”的确,如不静意视义,观适之变,往往是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

笔者承师所授,通过十几年来的临床观察,深深体会到以针下所辨之气,不仅是可以作为施行补泻、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补多泻少、或泻多而补少的具体标准,同时还可测定其病变的转归和预后如何。

正如《标幽赋》上所说的:“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因此个人认为实有提出加以讨论的必要。

但笔者学识浅陋,妄谈及此,一定错误很多,希望医道先进,多加指正。

一、气与针刺的关系“气”在中医文献上是经常接触的字样,它有什么含意?它与针刺又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初步的印象,就很难以谈到针下辨气,因此对气和针刺的关系,作一轮廓的介貂:1气中医文献上所说的气,它的含义很广,就它的命名和产生根源来看,似乎比较明确,如《灵枢·决气篇》上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

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素问·刺志论上》说: “气实形实,气虚形虚……谷盛气盛,谷虚气虚……”由此可以看出水谷之精华,通过上焦的开发作用,而散布于周身,像雾露灌溉草木一样的来充身,温润皮肤。

为什么有些医生三两针就能治病,而你扎了好多针都没效果

为什么有些医生三两针就能治病,而你扎了好多针都没效果

为什么有些医生三两针就能治病,而你扎了好多针都没效果有女病人每次打针的时候总是大叫,把新病人吓得不轻,问她'很痛吗?',她回答'不痛,就是…说不上来的感觉,很爽。

'这词用的很好,这就是得气的感觉。

1.什么是得气得气,古称'气至',又称'针感',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通过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的感应,这种感应就是得气。

2.得气时有什么感觉得气后,患者在针刺部位感到酸、麻、胀、重,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跳跃、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医者的刺手则有针下沉重、紧涩或针体颤动等感觉。

而针刺未得气时,患者针刺部位无特殊感觉,医生也感针下空虚无物。

3.影响得气的因素临床上影响得气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患者体质的强弱和病情的轻重,一般而言,患者体质强壮、经气旺盛、血气充盈者得气迅速,反之则得气迟缓,甚或不得气,例如中风病人新病人针灸易得气,昏迷或者卧床很久的病人就不易得气。

医者取穴准确时则易于得气,反之则不易得气。

二是医者取穴是否准确,以及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是否恰当、施术手法是否正确。

针刺时应注意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若不能得气,可采用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或用温针,或加艾灸等方法,以助经气来复,促使得气。

另外得气与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就气候而言,在晴天、气候较温暖时,针刺容易得气;而阴天、气候较寒冷时,针刺得气较慢或不易得气。

环境的因素很多,除气候的阴晴、冷热外,还有空气、光线、湿度、海拔高度、电磁、音响、气味、卫生等,都会对针刺得气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促使得气的方法临床上为促使得气,提高疗效,医者还可采取多种方法促使气至。

常用的方法有候气法、催气法及守气法几种:(1)候气法候气是指针刺后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等待较长时间;其间亦可间歇地行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至。

针刺得气

针刺得气
得气是经络经气激发的阈刺激量。临床上,应该 在得气的基础上再实施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治疗所 需的刺激量。
得气的方法
纠偏 治神 候气 催气 守气
得气的方法
纠偏
针刺后不得气或得气慢的原因 取穴不准 针刺方向、深度不当
得气的方法
治神
医者守神,专心致志,并引导患者精神集 中于所刺激的穴位;
针刺时注重医患交流互动,从而激发患者 自身的潜在能力,而易得气;
针刺后,嘱患者“慎勿大怒,勿大醉歌乐, 勿大悲伤”,以发挥针刺的远期效应,巩固 疗效。
得气的方法
候气
毫针刺入腧穴后,留针等候经气而至的方
法,又称留针候气。
静留针候气 动留针候气:间歇行针
提插 捻转
……
得气的方法
催气
毫针刺入腧穴后,采用手法催促经气速至 的方法。 搜气法:
针刺入所需深度后仍不得气者,可将针退 至浅层,改变方向,前后左右反复搜索,直 到得气。
得气的意义
一、与治疗效果相关
得气迅速则疗效好,得气较慢则疗效差,不得气 则难取效。
二、推断正气盛衰和疾病转归预后
经反复施用各种候气、催气手法后,经气仍不至 者,多属正气衰竭,预后极差;
初诊不得气或得气缓慢,经正确治疗后,开始得 气或得气较快,表示患者正气恢复,预后良好。
三、得气是补泻手法的基础与前提
得气的方法
搬垫法: 得气后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用手指垫在
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顶住有感觉的部位, 拇指搬针则食指垫针;食指搬针则拇指垫针。
另外,对于正气虚弱的患者,还可在已得 气的腧穴上加强补的手法,或温灸而易于得 气。
得气的强弱
原则
患者舒适、疗效显著
得气强
急性疼痛、痹病、痿病、偏瘫

针刺“得气”与“行气”

针刺“得气”与“行气”

针刺“得气”与“行气”一、针刺与经络、经气的关系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针灸的关系更为密切。

《灵枢·禁服》篇:“凡刺之理,经脉为始。

”《灵枢·刺节真邪》篇又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这些都说明针刺与经络、经气的密切联系。

针刺目的在于通过经络调整机体的气机,使之恢复健康。

虽然目前对“气”的实质意义还未阐明,但我们在平时临床操作中对“经气”的感应还是有着具体的感觉。

历代医家通过实际体验对针下之“气”,有不少客观的描述,如金元时代窦汉卿的《标幽赋》形容了所谓“气至”的现象:“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得气”与否可直接影响针刺的效果,《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窦汉卿也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所以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强调说:“用针之法,候气为先。

”得气很重要,但得气与否,常因病位、病期、体质而异。

“得气”的感应,即我们常说的针下有沉、紧、重、满等针感,而病者则有酸、胀、重、麻、热等感觉,或向远方传导。

腧穴是“经气出入之所”古称“气穴”。

针刺中穴,古称“中气穴”,其所中之气,就是经气。

“经气”亦称“真气”。

《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所受于天(指先天肾气和空气中大气),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真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真气者,经气也。

”故经络中的真气,其范围也应该包括这四者在内。

营气和卫气运行于全身,宗气是推动营气的力量,元气是经络功能活动的基础。

实际上经气就是水谷化生的精微之气和吸入的空气以及肾脏的元阴元阳之气的综合功能的体现,他们紧密结合,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具体如下:真气行于经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所不到,给机体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产生各种生命活动,包括情感、感觉、意识等,就是所谓“神气”。

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将经络腧穴说成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所。

行针与得气

行针与得气

行针与得气行针也叫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而施行的各种刺针手法。

得气也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产生得气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有相应的酸、麻、胀、重感,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

若没有得气,则医者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胀、麻、重等感觉。

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轻滑慢而示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

得气与否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疗效,而且可以供以窥测疾病的预后。

《灵枢·丸针十二原》载:“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充分说明了得气的重要意义。

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则可能无效。

《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因此,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原因,或因取穴不准,手法运用不当,或为针刺角度有误。

深浅失度。

此时就要重新调整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要的手法,再次行针,一般即可得气。

如患者病久体虚,以致经气不足,或因其他病理因素致局部感觉迟钝,而不易得气时,可采用行针推气,或留针候气,或用温针,或加艾灸,以助经气的来复,易促使得气,或因治疗,经气逐步得到恢复,则可迅速得气。

若用上法而仍不得气者,多为脏腑经络之气虚衰已极。

对此,当考虑配合或改用其他疗法。

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①基本手法有以下两种: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把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

(图10-71)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图10-72)以上两种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可根据情况灵法运用。

②辅助手法。

是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击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20 年第 2 02 4卷 第 5期
湖 北 中医 杂 志
・2 ・
试 论 针 刺得 气 与催 气 的操 作 判 断
阎圣 秀 王 亚文 向 贤德
湖 北 中医 学 院 ( 3 0 1 406)
关 键 词 : 刺 手 法 ; 气 ; 气 ; 作 判 断 针 得 催 操
7 讨 论
现 代 中 医 学 者 认 为 , 脏 与 瞳 神 的 关 系为 : 络 膜 属 心 经 . 五 脉 虹 膜 睫 状 体 悬 韧带 、 网膜 、 神 经 属 肝 经 , 斑 部 属 脾 经 . 视 视 黄 玻 璃体 属 肺 经 , 底 色 素 属 肾经 。这 一 学 术 观点 可 谓 中 医 五 眼 轮 学 说 的 新 进 展 。 在 治 疗 瞳 神 病 时 由于 涉 及 两 脏 或 多 脏 病 变 , 应 以 上述 观 点 作 为 指 导 , 据 不 同 的病 位 、 性 和 病 机 故 根 病 辨证 施 治 . 可 取 效 方 参 考 文 献
气 .灵 枢 ・ 气 脏 腑 病 形 》 ; 中气 穴 . 针 游 于 巷 ” 金 元 《 邪 日 “ 则 : 时 期 的 窦 汉 卿 曾 在 《 幽 赋 》 曰 : 气 之 至 也 . 鱼 吞 钩 饵 标 中 “ 如 之 沉 浮 ; 未 至 也 , 闲 处 幽 堂 之 深 邃 ” 及 “ 精 慢 而 未 气 如 , 轻 来 . 涩 紧而 已 至 ” 沉 等 这 些 描 述 . 明 得 气 与 未 得 气 反 应 说 迥 然 不 周 。关 于催 气 .金 针 赋 》 … … 气 不 至 , 手 摄 循 . 《 曰“ 爪切掐 . 以针 动 摇 . 捻 搓 弹 , 待 气 至 ” 《 应 经 出 : 进 直 ;神 指 用 右 手 大 指 及 食 指 持 针 . 细 动 摇 . 退 搓 念 其 针 . 手 颤 细 进 如 之 状 . 之 催 气 ” 都 说 明 针 后 经 气 未 至 或 虽 至 而 未 能 宽 盛 谓 。 时 . 用 积 极 手 段 来 催 动 经 气 . 以达 到 气 至 病 所 的 目的 采 可 2 催 气手 法 操 作 临 床 上 一般 在 针 刺 不 得 气 的情 况 下 . 用 反 复 提 插 、 采 捻 转 和震 颤帽 结 合 的 方 法 行 针 得 气 . 加 强 针 感 若 仍 不 得 气 并 或 气 至 而束 能 充 盛 者 . 针 者 可 采 取 措 施 促 使 得 气 常 用 的 施
() 部 出现痛 感 为主 , 十 宣穴 等 ;2 局 部 出现酸 、 1局 如 () 麻、 、 重 胀感 . 针 刺 合 各 等 i3 沿 经 循 行 传 导 , 出 现 皮 丘 如 () 可
() 气 法 : 辩 进人 所 需 深 度 后 . 不得 气 或 气 至不 明 1搜 针 尚 显 . 将 针 退 至 浅 层 , 改 变 针 刺 方 向 , 行 针 刺 ・ 仍 不 得 可 以 再 如
方 法有 :
有的患者针刺腧穴部位后出现循经性 皮疹带或 红 、 白线状 现 象 。 这 些 都 是 针 下 得 气 的 感 觉 和 反 应 若 针 刺未 得 气 , 者 患
则 无 任 何 特 殊 感 觉 和 反 应 () 2 医者 指 下 的感 觉判 断 ; 刺得 气 时 , 针 医者 手 指 下 能 体 会 到 针 下 沉 紧 、 滞 或 针体 颤 动 ; 刺 不得 气 时 , 涩 针 医者 感 到 针 下 空 松 、 滑 . 可 轻 轻 提 起 虚 针
得气 . 古称 “ 至” 近称 。 感 , 指 进 针 后施 一 的 气 . 针 是 定
指 于针 穴 附近 向上 下 左右 循按 、 摄 或 扣 击 . 爪 以催 气 至 。
行针手法 . 使针刺部位产生经 气的感应。历代 针灸学 家都很
重 视 针 剌 得 气 . 为它 对 针 刺 治 疗 的 效 果 有 着 直 接 的 影 响 因 因此 . 针 后 必 须 细 察 针 下 是 否 得 气 . 切 针 刺 治 疗 都 必 须 进 一 在 得 气 的 基 础 上施 补 泻 及 其 他 手 法 . 能 取 得 满 意 疗 效 。 方 催 气 . 针 剌 后 遇到 不 得 气 的 情 况 时 . 要 采 取 适 当 手 是 需 段 . 促 经 气 速 至 的 方法 。 催 1 古 代 医 聋 对 得 气 与 催气 的 认 识
( ) 震 法 弹 ” 用 手 指 弹 动 针 柄 而 带 动 针 身 弹 动 , 3弹 “ 是 以 促 气 至 ;震 ” 用 右 手 作 半 握 拳 状 , 中 指 突 出 敲 震 穴 位 周 是 将 围, 振动经气速至 。
3 判 断 得 气 的 临 床 依 据
判 断针 下 是 否得 气 . 床 上 可从 两个 方 面 进 行 分 析 : 枯 () 人对针刺的感觉与反应 : 1病 当针 刺 腧 穴 得 气 时 . 患者
4 针 刺 得气 的体 验
得 气 . 施 行 针 剌 产 生 治 疗 作 用 的 关 键 , 是 判 定 患 者 是 也
经气盛衰 . 病症 预后 . 确定穴 、 正 行针 手法、 针剌效应 的依据 笔者在实 践中体会 到, 刺的 部位不 同, 气后 的感 觉反应 针 得
亦有 不 同
4 1 体 针 的 针 感
气 . 向前后左右 搜寻 . 再 反复进 退搜 索 , 以催气至 。
( ) 按 法 后 气 至 不 畅 . 得 气 后 瞬 即 消 失 , 用 手 2循 针 或 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带. 或皮肤变色 . 觉敏感 , 痛 如针 刺阳陵泉等 ( ) 4 有触 电感觉 沿 神 经 干 分 布 区快 速 放 射 . 针 刺 环 跳 穴 时 ; 触 电 感 可 措 如 有 下肢后侧放射至脚 , 如针 剌委中穴时 ; 针刺骶 部某些穴位时 ,
的针刺部位 出现酸胀 、 重 . 的可能 出现或 热或 凉或 痒或 麻 有
痛 , 有 蚁行 感 , 些 感 觉 可 沿 着 一 定 方 向 和 部 位 传 导 、 或 这 扩 散 ; 的 患者 可 能 出现 循 经 性 肌 肤 圈 动 、 颤 . 有 触 电 感 ; 有 震 井
历代 医 家对 针 剌 得 气 与催 气 作 了细 致 描述 关 于 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