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赠答习俗解析日本文化
浅析日本人的赠答习俗

浅析日本人的赠答习俗作者:孙智红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3期摘;;要:古今中外,礼尚往来一直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在日本无论是重大的节日庆典,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赠答礼物的习惯,日本人通过赠答礼物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也是报恩的义理等等,有着各种各样的意味,这种赠答习俗并形成了日本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
关键词:赠答习俗;文化背景;礼品;义理中日两国都喜欢送礼,但是在和日本人接触之后,发现日本人更频繁一些,最典型的事情是,日本人外出归来基本上都要带一些;“お土産”(土特产、礼品)回来赠送家人、朋友、同事等。
日本人的赠答习俗可以说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一种国民性行为;成为日本社会交际中一种非常繁琐复杂的应酬艺术。
日本人很注重“礼节”上的“不欠账”,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街坊邻居;无论是上司老师还是同事客户,都需要通过赠答来培养和维护感情,稳定自己在家庭、学校、公室和社会中的地位。
赠答习俗在日本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日本文化,通过本稿浅析日本的赠答习俗有利于我们了解更多的日本文化。
一、日本赠答习俗的含义所谓“赠答”《广辞苑》释义为「物を送ったり、そのお返しをしたりすること」(送出物品并得到返还)《新明解》解译为「詩歌、手紙、物などのやりとりをすること」(诗(诗歌、信件、礼物等的交换)而在《日本国语大辞典》中则为「詩歌、手紙、物などを送ったり、送り返したりすること」(诗歌、信件或物品的赠与及回赠)二、赠答习俗的文化背景赠答在古代日本人为了感谢祖先及神灵会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子孙幸福美满,因此在正月要供奉祖先及神灵,献上供品,祈求愿望的实现,另一方面祭祀结束后,人们便把供奉给祖先及神灵的供品共享,这也可以说是返礼的起源。
后来名俗学者和歌森太郎继承和发展了柳田国男的理论,他认为赠答的礼物其有“分食同一锅里煮的食物”的含义。
日本人惯于把用于盛大节日的食物作为赠答的礼物。
日本送礼文化礼仪

日本送礼文化礼仪日本人的赠答习惯中,进行的最频繁的是旅行时买的土特产礼物。
饯别通常会在搬家或转职时进行,过去饯别和土产礼物同是旅行习俗中不可欠缺的习惯。
那么你们知道日本人送礼都有什么礼仪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日本送礼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日本人送礼礼仪对于新娘子,不能赠送茶叶。
中国有“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的俗语,日本有“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茶”的俗语。
送新娘子茶叶,犹如叫新娘子从此不再回家一样。
对新婚夫妇,还不能送厨房使用的刀具以及瓷器。
刀具含有切断婚缘的意味,瓷器易碎,夫妻关系当然是越牢固越好,因此也就远离瓷器礼品。
遇到新店开张的时候,不能送大红颜色的花朵,因为这让人想起“火灾”,自然无法接受。
给对方送礼不能送拖鞋、袜子,因为这存在着要把对方“踩在脚下”的寓意。
不能送人领带,送领带就是让对方去自杀;项链也不能送。
对年长的人,不能送钟表、书包,因为那样做意味着看不起人家,暗示人家应该多学习。
在日本,送礼时,无论礼物多么便宜,一定要尽可能地包装精致。
礼物要用色彩柔和的纸包装好,不用环状装饰结。
对于日本人来说,收到别人送给自己的礼物时,欣赏的不是礼物本身的价值,而是对礼物外在的那种欣赏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包装的精致。
精美的包装会让人感到送礼者的用心良苦。
日本人如果很勉强地收到了对方的礼物时会增倍返还。
即假设收到了大约5000日元的礼物会还给对方大约1万日元的礼物,这样对方就不会再次送礼。
这也是日本人拒绝礼物的一个方法。
在今天的日本,有4种职业的人对于送礼是避之犹恐不及的:医生、警察、教师、政府公务员。
这4种职业,在日本都属于待遇优厚的工作,但是都有严格的监督制度。
按照日本的法律,假如他们涉嫌贪贿,就会因此而被解职,不但失去工作,而且在信誉度上会留下犯罪记录,今后的前途会受到极大影响。
所以他们轻易不会接受任何礼品,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灭顶之灾。
此外,还有一种人是不能送礼的。
从赠答言语行为看中日待遇表现及“配虑”文化

一、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学习并了解其语言。然而文化是 一个及其广泛的概念,正如有些学者将其比喻为“冰山” 一样,有海面之上的诸如服装、语言、音乐、食品、活动、 文学、建築等显性的文化,还有海面下更大部分的诸如价 值观、交际模式、行为规范、社会关系、人生态度等潜在 的文化。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显性的文化比较容易理解, 而潜在的文化往往很难把握。这也是造成我们在跨文化交 际过程中的失败和摩擦的主要原因。 中日两国虽然是近邻,但是在很多语言和行为方面却 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日本人在赠送礼物时,讲究的是心意, 尽量避免赠送过于贵重的东西,同时还反复强调“つまら ないものですが…”;这和中国人送礼时比较注重面子, 要拿得出手的做派显然不同,同时中国人送礼时往往还会 强调礼物的特殊以显示自己的诚意。由于观念支配行为, 要了解赠答行为中中日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有必要从分析这 些言语行为背后的文化观念入手。 二、礼貌原则与“配慮”文化 (一)礼貌原则与“配慮” 礼貌原则是英国语言学家 Leech(1983)继 Grice(1976) 的会话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之后提出的又一语用原则。 同合作原则一样,礼貌原则也有自己的准则和次准则。和 礼貌相关的因素很多,其中(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 吃亏,尽量多让别人受益;(2)慷慨准则:尽量少使自己 受益,尽量多使自己吃亏,这两条有关利益和吃亏的原则 应该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礼貌原则。 所谓“配慮”,中文意为“体恤,照顾”,指的是人 际交流时能体察对方的心情,考虑对方的立场,尽量注意 满足对方的意图,以免失了礼节。无论在哪种文化中“配 慮”都渗透在我们的言行之中。会话中的“配慮”是指根 据交际场面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说 些什么。不同文化中“配慮”的表现方式自然也不相同, 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往往会因为这种差异而产生摩擦和误解。 因此了解中日语言中不同的“配慮”表现和“配慮”文化 非常重要。 (二)日语会话中的礼貌原则与“配慮” Leech 的礼貌原则的中心内容“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尽量少使自己受益”从本质上来看应该适用于所有文化, 是一种文化共性。然而它更多的是侧重于人际交往中的行 为层面,对于会话中的表现很多时候却得不到很好的解释, 例如日语中并非所有的待遇表现,都能够套用如上礼貌原 则。 (1)お荷物を持ってあげましょう(我帮你拿行李 吧)。 上 例 从 行 为 来 看 是“ 通 过 帮 对 方 拿 行 李 而 使 对 方 收
从赠答礼仪看中日两国社会交际文化的相异性

摘要:赠答礼仪是社会交往过程中民族心理的一种映射,。
礼物的包装是赠答礼仪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通过了解和分析中日两国礼物内容及包装的不同侧重点,进而剖析中日两国人民在赠答礼仪中所体现出的社交心理:中国人注重“人情”,日本人则注重“义理”。
关键字:赠答;中日;交际;相异所谓的“赠答”,即互相赠送礼物。
在当今人类社会中,人们通过相互赠送礼品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好感与敬意,用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协调与周围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赠答习惯不仅具有了强化集团内部家人、亲戚、近邻之间关系,同时还具备加强地域共同体的意识,维持集体内部秩序的作用。
因此“赠送礼物”已经成为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
在当今人类社会中,赠送礼物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并且逐渐成为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日常交往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方式。
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某个时期,在人与人日常的接触过程中,小到走亲访友,大到两国邦交,总避免不了要通过相互赠送礼物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好感与敬意。
因此,一个民族的“赠答礼仪”文化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该民族在交际过程中特有的社交心理与意识。
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赠送礼物的内容、形式不尽相同。
本文正是通过对中日两国赠送礼物过程中的侧重点进行考察,进而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两国国民社交心理的异同:在日本,人们出于“义理”的原因,相对于所送礼物的内容更注重礼物的外在包装;而在中国,人们则出于“人情”方面的原因,更多地考虑所送礼物的内容,通过送礼来维系人们之间的感情。
一、日本的赠答礼仪1、日本“赠答礼仪”的历史变迁在日本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赠答礼仪的内涵及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人们在节日时赠送礼物,在亲人朋友结婚、升职、乔迁之时也会赠送礼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元”和“岁暮”,其形式及内容的变化印证了日本赠答礼仪的历史变迁。
中元节是每年7月15日,又称为“中元御礼”或“仲夏御礼”。
赠答文化和意识

】:赠答习俗是贯穿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国民性行为,日本人随时随地都会用送礼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实现人际交往的目的。
本文从送礼习惯的程式化、回礼方式的及时性、赠答语言的客套性三方面入手,分析日本人在赠答习俗中所体现的求和意识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
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
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很受欢迎,但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的倍数,日本民间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万、5万或7万日元。
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
礼物应该包装好,不要用白色或色彩明亮的包装纸,因为在日本文化里,白色象征死亡,明亮的颜色则会显得过分花哨,不够庄重;不要出人意料地拿出礼物,拿出礼物前应该设法婉转地告诉你的客人,说你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纪念品;如果是和一班客人会见,要么向全体赠送一份礼物,要么向团体的每一个人送礼;如果是向全体客人送礼,要在所有人集合过来之后再赠送。
只向团体里的某些人送礼,会被看作非常失礼的行为高级搜索:用" 现代日本社会赠答习俗"到知网平台检索,点击这里搜索更多...《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加入收藏获取最新现代日本赠答习俗的特征及其社会作用王梦琪【摘要】: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不是单纯的个体,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生存和发展。
“馈赠礼品”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互相交流的方式,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
在日本,赠答行为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习俗在很古老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赠答文化”深深扎根于日本社会之中。
从日本人送礼来看日本人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贈り物から見る日本人の人間関係从送礼来看日本人的人际关系学院:安徽三联学院年级:09届专业:日语姓名:史冉学号:指导教师:张宁要旨日本人は贈り物が好きな国民だとよく言われている。
贈答は人間同士の付き合いの方法の一つとして、日本の文化生活の中にかなり大きな位置を占めている。
そして、伝統的な文化背景と民族的な文化心理などの原因で、日本人の贈答文化はそれなりの独自性を持っている。
現代な日本人の意識の中で、贈り物は人間関係の打ち立てる手段だけでなく、さらに人間関係をスムーズにする、いわゆる潤滑剤の役割を果たしている。
本論文では主に日本の贈り物の風習を紹介する。
そして、贈り物の起源、日本における贈答の習慣などの面から、日本人の独特な人間関係を見直してみたいである。
キーワード贈り物;贈答習慣;人間関係摘要人们常说日本人喜好送礼。
送礼作为人际交往的方式之一,在日本文化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加之由于受到传统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日本人的送礼文化有其相应的独特性。
在现代日本人的意识当中,送礼不仅只是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更是人际关系的一股推动力。
换言之,也就是起到了润滑剂的效果。
本文主要介绍在日本送礼的风俗习惯。
另外,从送礼的起源、送礼习惯等方面来重新认识日本人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送礼;送礼习惯;人际关系目次要旨 (I)摘要 (I)はじめに (2)1. 贈答の起源 (3)2. 贈答する時の注意事項.................................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贈り物の選択と包装 (3)2.2贈り物する時の不可欠な建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贈り物のタブー...................................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贈り物と人間関係 (5)3.1 仲間に加わる (6)3.2 友情を深める (6)3.3 感謝して恩返しをする (7)おわりに (10)参考文献 (10)感謝の言葉 (11)はじめに日常生活の様々な場面では、いろいろな贈答を交わす機会が多く行われている。
从“お土産”看日本的分赠文化

从“お土産”看日本的分赠文化发布时间:2023-02-27T05:55:19.593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0月第19期作者:姜飞[导读] 中日两国都是喜欢送礼的东方国家,但相比之下日本人的送礼更为频繁姜飞青岛工学院山东青岛 266300摘要:中日两国都是喜欢送礼的东方国家,但相比之下日本人的送礼更为频繁。
中国人喜欢送“重礼”,而日本人则更倾向于表达心意的“轻礼”。
本文从具有代表性的“お土産”入手,分析其语源及从中体现的日本分赠文化,了解日本人对“以心传心”的体察。
关键词:お土産;分赠;体察日本人动不动就送礼物给别人,且送礼名目多、繁文缛节层出不穷,并严格遵循各种传统。
2022年6月1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日本国驻重庆总领事馆、重庆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日本佳礼心意成形——日本传统馈赠之美》巡回展重庆站在重庆九龙意库新邻里艺术中心开展。
展览围绕“婚礼相关的赠答”、“用心包裹--袱纱巾与包袱布”、“父母给儿女的馈赠”、“增进人情牵绊的赠答之礼”四个主题,介绍了日本赠礼的文化,并展出近百件精美的日本礼品。
展览从广义上对日本的赠答礼仪进行解读,在展现馈赠品的同时,也对赠答之礼背后蕴藏的思想进行了介绍。
一、“お土産”的语源在入学、升学、结婚、中元、岁末、迁入新居、外出旅行等场合,日本人如果不送礼物的话总觉得缺点什么。
根据季节及冠婚葬祭等的惯例,赠答物品的种类甚至达到三十种左右,可以说日本是个非常喜爱送礼的国家。
日本人不管去哪儿旅行,都会买当地的特产礼品,以便回来的时候送给朋友或者同事,这是一种礼节,也是日本人的传统,而这个礼物,就是日语中的“お土産”(特产;礼物)。
词典上对“土産”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土特产”,通常用临别赠送的钱来购买;二是“礼物”,主要指拜访别人时带去的点心或其他物品。
送“お土産”这种习惯被认为是与日本的神道教有关。
从礼物的赠答看中日国民心理的差异

男女 、 左右等成对 的词语受到人们 的偏爱 。 枉 中国, 数字“ 六” 表示 日、 月、 光、 河、 风、 山六要 素 , 人们相 信它会 带 来幸运 。 “ 八” 与“ 发” 发音相 近 , 预示着 会挣大钱 。于是 , 在送 钱的时 候, “ 六” 和“ 八” 是 人们爱用 的数字 。 “ 九” 是奇 数 , 但发 音 同“ 久” , 含有 “ 天长地久 ” 之意, 而且“ 九” 还 是数字 中最大 的数, 所以颇受欢迎 。而在
科技信息
J t A g L 物昀 赠答看巾日国民心理昀差异
海 口经济学院外国语 学院 尹作涛
[ 摘 要] 文化 是人 们生活 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 , 而礼仪 文化 又是其 中重要的组成部 分。 国家之 间的文化 不同, 礼 物赠答的 习俗就难 免有所差异。本文将通过分析 中 日两国礼物的赠答风俗 的不同来揭 示两 国国民心理的差异 , 以加深对两 国文化的理解。 [ 关键词 ] 中国 日本 礼 物的赠答 国民心理
一
、
中 日送 礼 的 目的 不 同
情” 和“ 关系” 的社会 也不为过 。在 中国社会 , 因为人情包 含人际关 系 、 面子 、 报 恩等 内容 , 是得到社会认 可的行为规 范。所 以, 违背人情 在 中
国被认 为是 严重 的错误 。在 中国人的赠答文 化中 , 人情 也是核心概 念
从古代 开始 , 中国人就将送礼视为一种 良好的礼仪 , 并作为约定 俗 成 的习惯固定 下来 。正如 成语 “ 礼 尚往来 ” , 送礼 在个人交往 方面受 到 人们 的重视 。从 “ 往来” 这个词就可 以看 出其 中隐含的功利性 。 “ 有钱 能 使鬼 推磨 ” 这句 谚语更 是一 目了然 的揭示 了中 国人 “ 送 礼功利 化 的心 理” 。 “ 礼” 这个 汉字 自诞 生之 日起 , 似 乎就是 为实 现某 种 目的 而使用 的 。古 人在祈祷 丰收和健康 时 , 会 向神献 礼 。现代 人为 了达 成升职 和 签约等意 图也会送礼 。因此 , 每逢新年 、 中秋 、 端午 等传统节 日, 送礼往 往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 。 在日 本, 也有带 功利性 的送礼 , 可是 , 赠送 日常生 活 中到处 都能看 到的礼物 , 这应该 是 日本人送 礼文化 中的代表现象 吧。无论是 国内还 是海外 , 日本人不管去 哪里 , 他们买 回礼物 的身影都受人 关注。对 日 本 人 来说 , 礼物作为简单 的寒 喧 , 被认为是 自己去某个地方 的证 据。他们 希 望通过礼物与所属集 团共 享 自己外出期间的体验 、 感想 等 , 出于害怕 受 大伙 排挤的心理 , 有 时候 自己不得不送礼 , 也有 时候被 迫接 受来 自对 方 的礼物 。对于 日 本 人来说 , 没有 比受大伙 排挤更重 的处罚 了。从 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赠答习俗解析日本文化作者:张雪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07期摘要:日本的赠答习俗可以说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一种国民性行为,它不仅有鲜明的特点和巨大的作用,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日本的赠答习俗,有利于我们了解更多的日本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赠答特点文化中图分类号:K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95-02古今中外,礼尚往来一直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在日本,赠答行为便是从古代开始就被制度化的习俗,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街坊邻居,无论是上司老师还是同事客户,都需要通过赠答习俗来培养和维护感情,稳定自己在家庭、学校、公司和社会中的地位,赠答习俗在日本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礼品更是被称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它作为交流的媒介,可以使人们从琐事中暂时脱身,完成一次或大或小的交流,并时时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以及这种存在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对于生活在快节奏中焦头烂额以至于有时连自身的存在都会忽略的现代人来说,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一、关于日本赠答习俗在日本,赠答习俗时刻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在“お中元”(中元节)和“お歳暮”(岁末)。
中元节从7月15日开始到8月中旬结束,岁末从12月上旬开始到12月下旬结束,日本人在此期间相互赠送礼品,以此来表达对上司、老师、长辈、亲朋好友等的感激之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赠答行为在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也逐渐流行了起来,既增添了节日的氛围,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除此之外,结婚、生子、祝寿、入学、探病、乔迁新居等都需要赠送礼品。
即使是出差一天,回来时也需要带一些当地的特色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和同事,同他们分享所见所闻。
可以说,日本人随时随地都在互赠礼品。
(一)日本赠答习俗的含义所谓“赠答”,《广辞苑》释义为「物をおくったり、そのお返しをしたりすること」(送出物品并得到返还);《新明解》解释为「詩歌手紙贈物などのやりとりをすること」(诗歌、信件、礼物等的交换);而在《日本国语大辞典》中则为「詩歌�偋�手紙または品物などを、おくったり、おくり返したりすること」(诗歌、信件或物品等的赠与及回赠)。
(二)日本赠答习俗的起源在古代,人们主要依靠稻作来满足生存的需要,稻作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风调雨顺、无灾无害、粮食丰收对他们来说便尤为重要。
日本人相信祖先及神灵会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幸福美满,所以在正月要供奉祖先及神灵,献上供品,祈求愿望的实现。
祭祀时用的供品大多数是米、鱼或酿造的酒等。
祭祀结束后,人们便把供奉给祖先及神灵的供品拿来共同分享,加强亲朋及近邻的关系。
这就是日本赠答习俗的起源,并且这种习俗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赠答文化”深深扎根于现代日本社会之中。
(三)赠答时的用语在日本,人们喜欢以心传心的交往方式,说话时往往不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使用大量的客套话,特别是在赠送礼品和进行答谢时,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化的表达方式。
在赠送礼品时,人们一般会说「つまらない物ですが、どうぞ、お受け取りください」(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请您收下)或者「お粗末なものですが、どうぞ受け取ってください」(不是什么好东西,请收下);而收到礼品的人,一般会说「うれしいですが、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我很开心,十分感谢),并且会在之后见面或电话中数次表达谢意。
即使不喜欢对方送的礼品,日本人也会表现出很喜欢很高兴的样子。
(四)赠答时的禁忌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因此,在与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交往时,我们应当注意礼节与忌讳,避免误会与冲突的产生,在日本也是如此。
首先,赠答时必须注意礼品和礼金的数量。
在日本,人们崇尚奇数文化,他们认为奇数代表吉祥,因此在送礼时多选用3、5、7等数量,礼金也以1万、3万、5万日元居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语里9(く)的读音和“苦(く)”字相同,所以即使是奇数,人们也要避讳。
除此之外,4(し)的读音和“死(し)”字相同,而我们中国人喜欢的6和8在日本被视为阴数,所以送礼时日本人都会避免上述数字。
在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十分忌讳送2万日元或者2的倍数,因为在日本民间普遍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
其次,赠答时要注意礼品和其包装的颜色。
日本人大多信仰神道和佛教,因此很忌讳绿色和紫色,他们认为绿色是不祥的颜色,紫色则代表悲伤或不牢靠,所以礼品或礼品的包装要避免这两种颜色。
此外人们甚少选择代表丧事的黑白两色,也会尽量减少色彩艳丽的包装纸的使用,因为明亮艳丽的颜色过于花哨而显得不够庄重礼貌。
另外,在送礼时,还有很多讲究和避讳。
例如在探望病人时,不要送盆栽或者带有根部的植物,很容易使病人联想到疾病无法根治,不能除根;且在日语中「根付く(ねづく)」(植物生根、扎根)的读音与「寝付く(ねつく)」(卧床不起)极为相近,病人往往对此十分忌讳,认为很不吉利。
日本人在探望病人时一般也不会送食品和水果,这一点和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
在庆贺新婚时,十分忌讳送菜刀、玻璃制品、陶瓷等容易让人联想到分离、破碎的礼品。
在庆祝乔迁新居时,要避开打火机、炉子等与火相关的礼品。
因为梳子的发音与“苦”和“死”相同,十分不吉利,所以日本人对此也十分忌讳。
诸如此类的禁忌还有很多,因此在送礼时需要十分谨慎,思虑周全,否则便会失礼,变好事为坏事,使双方陷入尴尬,变得难堪。
二、日本赠答习俗的特点(一)赠答对象范围广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相比自不必说,与同属于东方文明的中国人相比,日本人也更加重视以家庭、亲缘、集团、地域等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所以赠答对象的范围也十分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一般送礼给家人或朋友,但日本人除此之外还会送礼给周围的邻居,甚至是平时不常往来的人;在职场中,中国人的赠答对象通常是位高权重者,而日本人除了上司之外,赠答对象还有全体同事。
相对于个人的情感,日本人更加重视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即人的社会属性。
日本人通过赠答习俗来稳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二)注重礼品的实用性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礼品的种类在不断增多,但是在日本,实用性的赠答品依旧是人们的首选,选择食品或日用品的人占大多数,选择奢侈品或者非实用的装饰品的人很少。
例如在中元节和岁末,从酒、饮料、海鲜、肉食品等食品,到洗衣粉、洗发水、香皂等日用品全,都可以作为赠答的礼品。
在其他节日,巧克力、糖果、土特产等也是十分常见的礼品,甚至商品打折券、图书券、电影票、门票等也可以被当作礼品,有些礼品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甚至是无法理解的。
这因为在日本,人们追求的是礼品的实用性,追求的是心意的表达,而并非高昂的价格。
(三)注重礼品的包装日本人十分讲究赠答礼品的包装,一件礼品无论价值如何,往往要里三层外三层包得严严实实。
对于外国人来讲,收到日本人送出的礼品,首先都会惊叹于华丽精致的外包装,拆开包装后又会诧异于与华丽包装不相符的礼品本身。
在日本,人们会挑选恰当的或是收礼方喜欢的包装纸,打包完毕后再系上一根漂亮的缎带或纸绳,这样不仅使收礼方心情愉悦,也充分地体现了送礼者的审美水平和重视程度。
日本人认为绳结之处有人的灵魂,代表着送礼人的诚意。
即使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礼品,也要精心包装,而且日本人往往乐在其中,不觉乏味,注重礼品包装大过注重礼品本身的价值。
(四)注重还礼日本人十分注重还礼,从赠答一词就能够看出日本人的内心,接受礼品之后进行还礼是一种社会共识,更是赠答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本,收到礼品后,当面或致电表示感谢是最基本的礼仪,且无论相隔多长时间后再见面也要再三提及以示感谢,最重要的是在有机会的情况下会尽快进行还礼。
人们会回赠送礼者价格相当的礼品,这被视为一种义务,也足以证明日本人对于赠答双方要保持平等的重视程度。
这与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在中国礼品的价值往往体现着送礼者的诚意,所以一般还礼者会回赠相对价值更高的礼品以示尊敬。
三、日本赠答习俗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一)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在日本,送礼的时间、用语、内容等几乎都是固定的,由此不难看出日本人有很强的集团意识。
日本人自古以来便“和”为贵,他们不愿意固执己见,从不过分地坚持自己的主张,而更喜欢赞同大家的意见,与大家采取一致的行动。
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日本人十分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当他们在大庭广众被人瞧不起或遭遇尴尬情况时,他们会感到这是一种耻辱。
对日本人来说最可怕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受到周围人的孤立,脱离了集体的日本人必定痛苦万分。
而在日本的教育问题中,报道最多的就是同学间的“欺负”问题,它的核心是集体排斥个人,很容易造成辍学、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的严重后果,是日本人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二)日本人具有明确的义理观有贺左卫门曾这样叙述“义理”,即是「日本の社会関係を規制する一定の生活規範の意味」(规定日本社会关系的一种生活规范),「集団を持つ生活規範に対する個人の立場や意志感情は、人情としてこれに対立したり順応したりするものである」(相对于集团意识这种生活规范而言的个人的立场、意志感情,顺应于义理并与之对立)。
日语中还有「義理を返す」(还人以义理)这样的说法。
日本人认为在接受了别人的义理之后,就如同欠债般,若不返还则无论如何都无法被社会道义所认同。
这样的观念放在赠答的领域中,也就不难理解日本人为何有对赠礼进行还礼这样的既定义务了。
这种形式化的义理观对人的要求极其严格,已经成为日本人生活中无形的法律。
因此,在日本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收到礼物之后还需要进行还礼。
在接受礼物的同时,日本人便觉得对方也期待着自己以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方式进行还礼。
如果收了对方的礼物而不进行还礼的话,日本人会认为这是不符合“义理”的行为。
(三)日本人注重外表忽视内在价值日本人十分注重礼品的包装,在选择礼物时,他们常常重外表而忽略内涵。
这种重外在而轻内容的文化还体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
例如,日本人很重视学历,他们往往在乎你是否毕业于名校,而不关心你是什么专业。
再比如,如果你问日本人是做什么工作的,他们通常会回答你自己工作的公司是什么,因为日本人并不关心你具体的工作,他们只是想知道你工作的公司是不是有名的大企业或上市公司。
他们觉得只有工作的公司很好,自己才很有面子。
参考文献:[1]長谷川松治訳.菊と刀[M].文弘社,1967.[2]伊藤幹治.贈与交換の人類学[M].筑摩書房,1995.[3]李小俞.从礼物看日本文化[J].襄樊学院学报,2009(3).[4]刘清扬.浅析日本的赠答文化[J].知识经济,2012(17).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