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分析与设计
客车车身骨架结构有限元分析与研究

客车车身骨架结构有限元分析与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客车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工具,其车身骨架结构的设计与性能对于乘客的安全与舒适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客车车身骨架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深入探讨其结构特性、强度分布及优化策略。
我们将简要介绍客车车身骨架结构的基本构成和设计要求,为后续的分析与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我们将详细阐述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客车车身骨架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有限元分析在客车车身骨架结构优化中的实际效果。
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客车车身骨架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为客车车身骨架结构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有限元分析基础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简称FEA)是一种数值计算方法,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用以求解复杂结构的静力学、动力学、热力学等问题。
该方法基于结构离散化思想,将连续体划分为有限数量的离散单元,每个单元通过节点相互连接,从而将整个结构的问题转化为离散单元的问题。
有限元分析的基础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单元类型与选择:有限元分析中的单元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一维杆单元、二维平面单元和三维实体单元等。
选择合适的单元类型对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选择单元类型时,需要考虑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特性、加载条件以及分析目的等因素。
材料属性:在有限元分析中,材料属性如弹性模量、泊松比、密度等对于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这些属性通常通过实验测定或通过材料手册获得,并需要在分析前进行准确设置。
边界条件与加载:边界条件是指结构在分析过程中受到的约束条件,如固定支撑、铰链连接等。
加载是指结构所承受的外力或外部作用,如静力、动力、温度等。
正确设置边界条件和加载是确保分析结果正确性的关键。
求解方法与后处理:有限元分析的求解方法包括直接法、迭代法等。
求解完成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后处理,包括提取数据、绘制图表、进行参数优化等。
轿车车身结构分析-车身基础知识介绍

车身设计要素
产品开发 车身外形设计 车身室内布置设计 车身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强度、刚度要求; 轻量化设计要素; 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要素; 车身防腐蚀设计要素; 车身密封性设计要素; 结构设计的工艺性要素
白车身结构
白车身框架结构
白车身结构
白车身结构
白车身结构
车身梁结构设计要点
★结构具有足够刚度性能的接头,确保各个结构杆件的连接合理可靠; ★根据性能刚度和耐撞性能的需要选取封闭或开口截面,优化截面形状及尺寸。
前舱
前舱
1.前纵梁
前纵梁是前部碰撞中的关键部件。其变形模式和吸能效果直接关系车辆的碰撞性能, 对它的设计要求很高。变形是一种轴向压溃和弯曲的混合模式。 现在很多乘用车的前纵梁都由前后两段组成,前段较薄,后段较厚,通常将其前段 设置若干诱导结构,后部也设置一凹槽。
车门
设计原因: 1、车门、玻璃升降器、玻璃槽架三弧度是否统一(不同会增加玻璃 上升的阻力)。 2、玻璃升降器本身的电动机是否选用得当(应该考虑玻璃的重量 、玻璃密封条的阻力等等)。 3、叉臂式玻璃升降器定滑槽中心必须同动力臂旋转中心共线。 制造阶段: 玻璃曲面制造精度、门内板与玻璃导槽焊接部位的曲面精度以及导槽本身制造精度、门内板玻璃升降器安 装位置与前后导槽位置精度、门外板与门内板合门时窗口轮廓的位置度精度、车门与车身的内侧间隙精度 控制(为保证通过淋雨试验,工人会调整车门窗框)、导轨胶条制造时的硬度保证。 使用维护阶段: 车门框使用中变形阻力增大、窗口沿及导轨胶条老化(摩擦力增加)、升降电机质量影响使用寿命(推力 不足或烧毁)、升降机钢丝绳限位块损坏、门内板密封薄膜维修中被撕掉或损坏,造成灰尘进入门内污染 升降器传动机构(钢丝绳上有润滑油)加速磨损和增大运动阻力。
汽车白车身结构设计规范

白车身结构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归纳了白车身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旨在指导汽车白车身的设计开发工作,使在新车型设计开发或改型设计过程中,避免或减少因经验不足造成的设计缺陷或错误,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2、基本原则2.1白车身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行设计过程,要彻底地摒弃孤立地单个零件设计方法,任何一个零件只是其所处在的分总成的一个零件,设计时均应考虑其与周边相关零部件的相互关系。
2.2任何一种车型的白车身结构均可按三层板的设计思想去构思结构设计,即最外层是外板,最内层是内板,中间是加强板,在车身附件安装连接部位应考虑设计加强板。
2.3所设计的白车身结构在满足整车性能上、结构上、冲压工艺、焊接工艺、涂装工艺、总装工艺是否比参考样车或其他车型更优越,是否符合国内(尤其是客户)的实际生产状况,以便预先确定结构及工艺的改良方案。
2.4白车身在结构与性能上应提供车身所需的承载能力,即强度和刚度要求。
3、白车身钣金的材料选取原则:3.1汽车覆盖件所用材料一般是冷轧钢板。
3.2按国家标准选取钣金材料3.3钣金按表面质量分有I,II两级:I级质量最好,适用于外板;II 级次之,适用于内板与加强板3.4钣金按冲压拉延等级分有P,S,Z,F,HF,ZF六级:P:普通拉深级,适用于拉延深度浅的零件;S:深拉深级,适用于拉延深度一般的零件;Z:最深拉深级,适用于拉延深度较深的零件;F:复杂拉深级,适用于结构复杂且拉延深度较深的零件;HF:很复杂拉深级,适用于结构较复杂且拉延深度较深的零件;ZF:最复杂拉深级,适用于结构非常复杂且拉延深度较深的零件;3.5钣金按强度等级分有:普通强度,高强度,超高强度;3.6按宝钢标准选取钣金材料3.6.1钢板及钢带按用途分:牌号用途DC01(St12)一般用(水箱外壳,制桶等)DC03(St13)冲压用(汽车门、窗、白车身件等)DC04(St14、St15)深冲用(汽车门、窗、白车身件等)DC05(BSC2)特深冲用(汽车门、窗、白车身件等)DC06(St16、St14-T、BSC3)超深冲用(汽车门、窗、白车身件等)3.6.2钢板及钢带按表面质量分:级别代号较高级的精整表面FB(O3)高级的精整表面FC(O4)超高级的精整表面FD(O5)3.6.3钢板及钢带按表面结构分:表面结构代号麻面D光亮表面B3.6.4使用部位及选用牌号标记使用部位牌号标记备注1外覆盖件DC04-XX-FD Q/BQB403—2003DC04-XX-FB Q/BQB403—2003 2内板大件(复杂、深)3内板大件(一般)DC03-XX-FB Q/BQB403—20034其它结构件DC03-XX-FB Q/BQB403—20033.6.5牌号标记说明Q/BQB403——2003材料厚度企业标准号此牌号为冷连轧、深冲用、高级精表面质量的低碳汽车用钢板。
第八讲-车身结构分析汽车碰撞安全

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腹部评分
1
该部位最高得分为 4 分,最低得分为 0 分。假
人腹部得分通过测量假人相关指标而产生,其评价指
标为腹部力,其对应最高分为 4 分,采用高性能限值和
低性能限值来计算。
2 高性能限值: 腹部力
1.0kN低性能限值: 腹部力
2.5kN
大小腿评分
1、大腿
1高性能限值:大腿压缩力 3.8kN; #
量不超出127mm
前视
侧视
抗压传递路线图
车门铰柱静力强度测试
按照国标GB15086-2013规定
1 车门铰柱可承受11000N的纵向载荷,铰柱机构不脱开; 2 车门铰柱可承受9000N的垂直向载荷,铰柱机构不脱落。
车顶抗压强度
对汽车碰撞性能提出的要求
翻滚试验示意图:台车
对汽车碰撞性能提出的要求
我国参照欧洲的ECE R94法规制定了国家强制标准GB 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 11551-2003
40%正面碰撞
(1) 试验车辆 40%重叠正面冲击固定可变形吸能壁 障。碰撞速度为 63~65km/h;
(2) 偏置碰撞车辆与可变形壁障碰撞重叠宽度应在 40%车宽±20mm 的范围内。
(1)移动台车前端加装可变形吸能壁障冲击试验车辆 驾驶员侧,移动壁障行驶方向与试验车辆垂直,移动壁 障中心线对准试验车辆R 点,碰撞速度为(试验速度 不得低于 50km/h);移动壁障的纵向中垂面与试验车 辆上通过碰撞侧前排座椅R 点的横断垂面之间的距离应 在±25mm内。
(2)在驾驶员位置放置一个EuroSID II 型假人, 用以 测量驾驶员位置受伤害情况。在第二排座 椅被撞击侧放置SID-IIs(D 版)假人,用以测量第二 排人员受伤害情况。(详见第四章规定的碰 撞试验方法)
白车身结构设计与技巧 汽车设计技术

根据制造过 程中出现的 问题对数据 进行优化
完成第二
版冻结数 模
发放附件 供应商
根据第一版冻结数模对 升降器、仪表板等车身 附件和内饰件进行设计
车身结构件——试装验证阶段
钣金一序件制 造完成,模具、 焊装夹具初步 完成,单件检 具全部完成
车身附件及内 外饰快速成型 件或软模件制 造完成
进行车身焊
接及附件、 内外饰装配
力以及使车身结构合理化,采用无承载式车 身。在大客车及轿车现在基本上都采用承载 式车身。
白车身组成:
白车身由前围焊接总成、地板焊接总成、左/右侧围焊 接总成、后围焊接总成、顶盖焊接总成。
三、白车身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白车身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行设计过程,要彻底摒弃 孤立地单个零件设计方法,任何一个零件只是其所处在的 分总成的一个零件,设计时均应考虑其与周边相关零部件 的相互关系。
较深的零件
五、白车身设计一般流程
车身结构件———工艺数据设计阶段
车身内板 及加强板 设计
参考标杆车结构与已冻 结的车身外观覆盖件数 模相结合完成整车数模
逆向标杆车关键件及大 件,同时与已冻结的车 身外观覆盖件数模相结 合完成整车数模
完成第一 版工艺数 模
车身结构件——工艺数据设计阶段
工艺分析
第一版工 艺数模
2、钣金按表面质量分有一、二两级:一级质量最好, 适用于外板;二级次之,适用于内板与加强板。
3、钣金按冲压拉延等级分有P、S、Z、F、HF、ZF六 级
4、钣金按强度等级分有:普通强度、高强度、超高 强度钢板。高强度和超高强度按其强化机理分为: 固溶强化、析出强化、组织强化,复合组织强化、 热处理硬化型强化、相变强化、冷作强化、时效强 化等。
汽车车身结构设计技术与方法

汽车车身结构设计技术与方法3.4.1 车身结构设计断面的确定与定位-由断面设计硬点驱动的车身结构设计车身包括金属车身及内外饰件,金属车身又包括白车身和封闭件, 即车身包括CLOSURE封闭件(车门,前后罩板,前后盖(门),玻璃和前、后保险杠), 白车身BIW(BODY IN WHITE) , 内外饰件和车身附件。
白车身(BODY IN WHITE)是除车门、前后翼子板(罩板)、玻璃、前后盖(门)、前后保险杠和内外饰件外的其他金属车身件的统称. 详见如下各图及如下各项内容。
依照3.1,3.2,3.3章节的设计方法,进行车身结构设计如下:a)左/右前车门总成的设计〔包括前车门内板、外板、车门铰链、玻璃升降器等的设计〕b)左/右后车门总成的设计〔包括后车门内板、外板、车门铰链、玻璃升降器等的设计〕c)左/右侧围总成的设计d)驾驶舱前围总成的设计e)顶盖总成的设计f)地板总成的设计g)前舱盖板的设计h)后行李箱盖或后背门的设计i)前上下横梁及前灯架设计j)后围横梁及灯架设计k)发动机舱结构设计l)驾驶舱与行李舱隔板及梁的设计m)其他零部件系统设计图3.4.1 将车身设计断面的分类与编号图3.4.2 基于参考车型的BENCHMARK断面的断面设计图3.4.3 选定车身密封断面的设计方案车身结构设计的步骤与过程如下所述:图3.4.5 建立benchmark车型白车身数字化原型车设计建模造型面硬点3.4.2 开闭件设计开闭件(CLOSURE)一样包括4门2盖或5门1盖(两厢有后尾门汽车)。
1、车门设计车门外板设计是依照光顺好的整体造型面和车门轮廓线的切割面片基础上加上周边翻边和门锁等特点后的车身零件. 分缝线通过两种方法获得(a)一样先将汽车内外外观面整体造型面光顺到A级曲面(CLASS A), 同时将造型边界线投影到XZ铅垂平面后光顺到A级曲线, 然后采纳该投影的边界线投影到光顺好的A级大造型面上与造型面相交获得的边界线,该交线理论上确信也是A级曲面。
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与仿真

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与仿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行业也在不断地迎来新的技术和变革。
而在汽车的设计与制造中,车身结构设计与仿真技术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会从车身结构设计与仿真技术的基本概念、优势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
一、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与仿真技术的基本概念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与仿真技术,简称车身仿真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汽车车身结构进行模拟和仿真分析,从而实现对汽车车身结构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估的技术。
通俗来讲,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和数值计算方法,对汽车的车身结构进行模拟和分析,以便在设计阶段尽量减少试验和设计成本、缩短设计周期,并在生产阶段减少缺陷率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与仿真技术的优势1. 降低产品研发成本传统的汽车车身结构设计方式是通过试制样车,进行试验和评估后进行多次修改和更改,这不仅耗时费力,而且成本很高。
而采用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与仿真技术,则可以将试验和评估的过程大部分转移到计算机模拟中进行,从而大大降低产品研发成本。
2. 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利用它进行汽车车身结构设计,可以在设计初期就发现问题,进行优化,以便在正式生产前更好地避免问题的发生。
这可大大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3.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与仿真技术可以直接反映出产品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安全性能,可以提前以更有效和精确的方式确定组件的材料和来源,以及部件的设计和装配,以便保证产品具有更高的质量和可靠性。
三、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有多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初期设计方面:可以利用仿真技术进行加强软件和模拟的早期开发工作,从而在早期识别和解决偏差和问题。
2. 减少试错测试:通过汽车车身结构设计的训练系统,可以训练测试员工更有效地利用和分析数据,并减少体力上的重复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容错性。
汽车车身设计开发技术与方法

汽车车身设计开发技术与方法引言汽车车身设计和开发是汽车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随着乘用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外观设计和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好的车身设计能够提升汽车的竞争力,并影响消费者购车的决策。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汽车车身设计开发技术与方法,以帮助汽车制造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1. 确定设计目标在进行汽车车身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包括外观、性能、安全性等方面。
例如,设计人员需要确定车辆的整体外观风格,确保与目标消费者群体的审美需求相符。
此外,设计人员还需要确保车身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以保障车辆乘员的安全。
2. 利用CAD软件进行虚拟设计现代汽车设计大多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软件进行虚拟设计。
通过CAD软件,设计人员可以创建三维车身模型,并进行各种设计和分析。
CAD软件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快速制作设计方案,并进行适应性测试,从而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3. 选择合适的材料材料的选择对于汽车车身设计和开发非常重要。
传统的汽车车身主要采用钢铁材料,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性能材料被应用于汽车制造。
例如,铝合金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强度,可以降低车辆的重量,提升燃油效率。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刚性,可以增加车身的刚性和安全性。
根据设计要求和成本考虑,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优化汽车车身设计。
4. 进行气动设计和流体力学分析车身的气动性能对于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驾驶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气动设计和流体力学分析。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可以对车身进行优化,减小气动风阻,降低燃油消耗。
例如,通过调整车身的流线型,减小车身前方的空气阻力,可以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5. 进行结构强度分析为了确保车身的结构强度和安全性,需要进行结构强度分析。
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可以模拟真实使用情况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从而评估车身的强度和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车身结构分析与设计 1 概述 在进行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之前,必须首先确定车身的承载型式。 当车身总体尺寸和形状,以及承载的结构型式确定后,即可着手进行细致的结构分析与设计。 一、车身结构设计的步骤 1.确定车身由哪些主要的和次要的构件组成,使其成为一个连续的完 整的系统; 2.确定主要杆件采取何种截面形式——闭式或开式; 3.确定:·如何构成这样的截面; ·截面与其它部件的配合关系; ·密封或外形的要求; ·壳体上内外装饰板或压条的固定方法; ·组成截面的各部分的制造方法及装配方法。 4.绘制由一个截面过渡到另一个截面的草图、各部件连接草图,以及 与此同时所形成的外覆盖件(骨架、蒙皮)草图; 5.将车身总成划分为几个分总成——地板、侧围、前后围、顶盖等, 绘制各分总成草图;——注意标明各总成的连接型式,以便与工艺 部分进行协商; 6.应力分析计算; 7.详细的结构设计(包括主图板设计),画出零件图。 在进行上述具体设计前,首先要了解对车身结构设计的要求,以及如何实现这些要求。 二、大客车的车身结构 1. 组成:
有车架式结构——可以独立行走; 无车架式结构——必须与车厢成为一体方可行走。 按作用于车身上的外力由车身的哪一部分承担,车身构件结构可分为:
②骨架结构—利用车身骨架作为强度部件。
2.特点
①应力蒙皮结构 一般与无车架结构配合使用,亦称薄壳结构。 优:·骨架比较细小,承力相对较小—由飞机演变; ·整体刚度、强度较高,自重较轻,生产率高。 缺:·车窗开口不能太大,窗立柱较粗;
式结构两种。有车架式结构和无车架—下部结构性。一整体,保持车身的刚其构成,盖及内饰、附件等组成前后围、左右侧围、顶—上部结构车身结构 2 1度部件。利用车身内蒙皮作为强—应力内蒙皮构造度部件;利用车身外蒙皮作为强—应力外蒙皮构造应力蒙皮结构 ① 2
·因采用铆接装配,工艺复杂; ·施工过程振动、噪声大,铆钉裸露在外,影响美观。 ②骨架结构 骨架一般由扭转刚性很高的封闭断面的矩形管构成,因此强度和刚度较高,外蒙皮只起装饰作用。 优:·改变客车外形比较容易; ·门窗开口部可以增大; ·外蒙皮无铆钉,可以实现较漂亮的外观; ·采用合理的设计(优化)可以减轻重量。 缺:·所有零件均由焊接装配,焊接质量不易掌握; ·型材防腐问题难度较大。 从强度与重量的协调来看,薄壳结构是较合理的结构。 车身的上部结构中,由于有车门——乘客门、司机门、安全门等,车门处都是大开口,因此窗柱对车身的刚性影响很大。 近年,由于采光面积的增大、视野的扩大以及车门的大型化,要求窗立柱尽量变细。——必须在结构设计上特别注意。
2 车身的承载类型 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汽车的品种很多,车身形式各异。 汽车结构不断推陈出新,新老结构交织在一起,难以准确下定义和统一命名。普遍认为,从结构和设计观点出发按车身承载型式进行分类,是较为明确、合理的。 汽车车身按承载型式,可分为: 一、非承载式
——有车架式,由车架承受主要载荷 1.框式车架: ·边梁(或梯形)车架
·周边式车架 2.脊梁式车架 3.综合式车架 二、半承载式 ——仍有车架,但强度、刚度比非承载式车架低,车身在工作时也承 担部分载荷,以减轻车架自重。 三、承载式(无车架式)
1.基础承载式——车窗以下为主要承载件,窗立柱以上为非承载件(承 载较少) 2. 整体承载式——整个车身都参与承载,车身上下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受载时以强 济弱,使整个车身壳体达到稳定平衡状态。
3 骨架结构与设计 骨架是客车车身的结构主体,与底盘车架一起承受静态和动态载荷。 一、组成 3
客车车身骨架一般由五部分组成: ①顶盖骨架——车身顶盖的骨架,将前后、左右骨架连在一起构成封闭结构。同时,供安装
空调部件、通风扇(窗)、灯具、行李架、拉(扶)手等附件; ②前围骨架——客车前面(正面)车身的骨架,供安装仪表板、前灯具、保险杠、雨刮、
前风窗等; ③后围骨架——客车后面(背面)车身的骨架;供安装后风窗、后门、后保险杠、后灯等;
④左侧围骨架——客车左侧面车身的骨架,供安装侧窗、司机门、安全门、行李舱门等;
⑤右侧围骨架——客车右侧面车身的骨架,供安装侧窗、乘客门、行李舱门等;
五部分骨架和车架(包括地板支架)组焊在一起,构成了客车车室的围护结构。 二、影响客车车身强度的构造因素
1.车身骨架结构的拓扑形式 指车身构造由什么形状的构件,多少构件,这些构件如何构成各(何)种形状等,以及外形和尺寸等重要参数。 如:车身结构是否有蒙皮承载、是否有斜拉杆承载,有无大梁、边梁,车长、轴距、车宽、车高的尺寸等。 这些因素通常称为车身构造拓扑。 2.车身结构构件的尺寸 完成拓扑形式设计后,各构件的设计(纵、横梁、窗立柱等)是车身结构设计的第二个内容。——这些构件的尺寸与车身强度、刚度密切相关。 3.构件交叉点(交接点)的结构设计和组焊工艺 外形和结构元件设计完成后,这些构件如何组焊,结合点的结构、搭接方式、加强板结构及组焊工艺等都会对车身强度和寿命产生影响。 优秀的车身设计应根据产品的用途、使用条件、载荷大小、经济性要求、轻量化原则等——给出一个合理的拓扑形式——选定适当的构件尺寸——设计这些构件的联结结构和组焊工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一个强度、寿命合适,结构轻巧,满足使用要求的产品。 上述三因素密切相关。 三、车身的侧围
——与车架结合,构成了保证车身必要的弯曲刚性的主元。 特点: ·按结构需要必须开设:车门、车窗及轮拱等开口;
·主要承受弯曲和扭转载荷。 要求: 1°保证车身功能性——门、窗等;
2°保证强度和刚度。 1.结构型式: ①采用轻金属材料的侧围结构
特点:a)以大断面的窗上沿梁作为上承载单元,下承载单元由底盘纵梁构成;
b)采用大断面的封闭断面式门框结构和前后立柱结构,确保侧围能承受较大的 弯曲和扭转载荷。 该结构适用于采用轻金属材料的侧围结构——如铝合金车身——近年西方大客车流行的 一种结构。 ②钢质材料的侧围结构 主要承载单元由腰围梁、底盘纵梁和地板纵梁组成的侧围结构。 特点:a)采用封闭断面的异型钢管材料或冲压焊接成型的封闭断面钢
质材料组焊而成; b)主要承载单元由窗下沿梁(腰围梁)、地板围梁以及地板纵 梁组成; c)车门处薄弱点由大断面的门框结构组成。 4
该结构适用于普遍采用的钢质异型管车身结构,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保证侧围骨架有较大的强度和刚度。 2.结构分析 ——构件的结构尺寸、连接方式、侧围与车架的连接方法、强度、刚度分析等。 ① 决定客车车身强度的因素:·车身侧壁构件的结构尺寸; ·构件的连接方式; ·侧围与底盘车架的连接方式。 ②侧围结构型式对车身强度有较大的影响 如侧窗、车门等。随着车窗开度的增大,影响更为明显——大开口破坏了整体的刚度。 ③电测和电算结果表明 侧窗高度h0增加→车身扭转刚度下降→窗立柱、梁构件的工作应力增大,但高应力区仍在窗立柱和门立柱上; ④若保持车身高度不变 减小侧窗高度,车身强度随之改变。办法是: 1°提高窗下沿梁→整车扭转刚度↑,窗立柱和梁构件的工作应力↓; 2°降低窗上沿梁(上边梁)→顶盖弯度↑,水平抗剪刚度↓——部分 抵消了因侧窗高度降低而带来的增益,使整车扭转刚度有所降低—→窗立柱内弯矩↓。 ⑤侧围立柱不仅承受顶盖传来的静载荷,还承受大量的动载荷 转弯、制动时。为此应在侧围一定位置设立宽立柱或双立柱带连接板——如门立柱,前后立柱,前后桥区域等。 采用上述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其它窗立柱的内应力。 ⑥窗立柱的弯曲力矩大小,取决于窗立柱与顶盖的连接方法。 受扭时,侧围和顶盖间将产生边界力F,F使窗立柱产生弯曲: ·若窗上沿梁不具备抗弯刚度,则力Pi的力臂将等于窗立柱的全高h0;
·若窗上沿梁能承受固端力矩,力臂↓→21 h0。 ∴增加窗上沿梁刚度→能降低窗立柱应力。 ⑦一般车身杆件抗拉压能力>抗弯曲能力(且大得多)。 充分利用杆件抗拉压能力——采用斜撑结构。 优点:采用斜撑结构→可使骨架式车身结构的侧围构件的弯矩↓,轴向力↑→窗立柱应力↓
——所以采用斜撑可充分利用材料的力学特性,有效地提高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缺点:轴间开门的车身结构→↑车身刚度的不均匀性→车门处应力↑——必须注意对车门处
的加强,从而保证车身扭转刚度分配均匀。 ⑧左右侧围因车门开度的存在而刚性不一。设计时不应对有开口的侧围过分加强→破坏左右侧围的刚度平衡。 正确做法:按电测、电算资料,对开口部位进行适当加强,以保证左右侧围刚度均匀。
四、车身顶盖 1.特点: 1° 连接侧围,协同侧围一起工作;
2° 车身受扭时,顶盖主要以剪切变形为主; 3° 具有安装顶窗(通风扇)、行李架、顶灯、空调装置、 扬声器、扶手等开口(或孔); 4° 与侧围、前后围、地板一道构成车室空间整体。 2.结构分析 ①若车顶抗剪刚度较小,将使左右侧围的相互联系减弱→↓车身的扭转刚度; 所以,↑车顶抗剪刚度,合理匹配车顶和侧围刚度,是提高车身扭转刚度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