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题(说明方法与语言)

合集下载

2017版中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复习与强化训练专题一语言积累与运用考点跟踪突破11综合性学习

2017版中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复习与强化训练专题一语言积累与运用考点跟踪突破11综合性学习

考点跟踪突破11 综合性学习1.(2016·淄博)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导学号:76712227)(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菊花__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点拨:(1)此题考查了主题学习内容、专题学习任务的设定。

回答此题时,一要仿照格式回答,二是要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

因为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一是酒,二是菊花,我们可选取菊花来回答此题。

(2)此题考查了对联的补充。

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例句为: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其结构为:人名加地点加诗句,补写的句子也应符合这个格式。

2.(2016·鄂州)综合性学习。

(导学号:76712228)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学校的这次主题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示例:活动形式一:举办“我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交流会活动形式二:举行读书报告会活动形式三:举行“我爱读书”征文比赛(办一期介绍名著的黑板报等)(2)如表是某同学搜集到的本校学生阅读的情况,请根据相关数据,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考点跟踪突破23 说明方法与语言

考点跟踪突破23 说明方法与语言

考点跟踪突破23说明方法与语言(一)(2017·黑龙江齐齐哈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号:09394079)智能机器会超越人类吗①智能机器真的有可能超越人类吗?2016年3月15日,围棋“人机大战”第五场,“阿尔法围棋”以4∶1的比分击败世界顶尖围棋高手九段李世石。

这更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

②的确,如果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运算,人脑的确赶不上人工智能。

而无论是国际象棋还是围棋,都是可以完全程序化的一种运动。

如果我们问“阿尔法”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赢了比赛开心吗?”它就不能像人一样笑着回答,因为它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不能解答任何程序设计范围之外的问题。

③现有机器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人有智能,而现有机器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

严格地讲,智能机器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而人则是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

显然,执行指令与处理信息有着本质的不同。

④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研究智能机器的专家也要懂得神经科学,以便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构造来建造仿生智能机器。

当然,要建造这样一台仿生机器人的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人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复杂、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

人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而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有数千个突触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神经细胞通过这些突触互相交流。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大约有1000万亿个突触,到了成年大概稳定在100万亿个。

⑤也就是说,仿生机器人需要拥有1000亿个可以独立运算的处理器,并具有100万亿个信息中转器。

无论是制造元件还是整合这些元件,都是一个似乎难以完成的任务。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处理器及信息中转器需要制成不同的类型。

要完成仿生机器人的制造,需要最先进的纳米技术,才能把每个处理器做得像神经细胞那么小。

它还需要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对仿生机器人各个器件排列顺序的编程。

⑥因为世界上并不缺人,缺的是比人类某些性能更先进的机器。

因此,科学家认为,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并非是要完全模仿人类的所有功能,而是模仿某项功能。

(浙江地区)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跟踪训练 12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浙江地区)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跟踪训练 12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考点跟踪突破12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对应学用210页) 1.(2016·沈阳)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古老的赞歌,唱出了远古文明的________,从未看过翻滚的巨浪的人,难以想象万马奔腾、________的壮丽景象。

让我们迈开脚步,打开________,投入大自然的________。

A.光芒一碧万顷心曲怀抱B.辉煌一泻千里心扉怀抱C.光芒一往无前心扉情怀D.辉煌一望无际心曲情怀点拨:此类题需采用分组排除法。

此题按首词分为A、C组与B、D组,因“唱出”不能与“光芒”搭配,排除A、C组,“一泻千里”“一望无际”填入第二空均可,“打开”不能与“心曲”搭配,所以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16·天津)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并________的道德操守和处世方法。

家风中蕴藏着先人所________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朴素的为人________。

千百年来,家风在一个个家庭里承载、延续,奠定了整个民族文明的基础。

A.传播恪守规则B.传承保守规则C.传承恪守准则 D.传播保守准则点拨:传播:广泛散布。

传承:①传播和继承。

②传统。

恪守:严格遵守。

保守:①保持使不失去。

②维持原状,不求改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多指思想)。

规则:①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②规律,法则。

③(在形状结构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整齐。

准则:言论、行动等所依据的原则。

3.(2016·贵阳)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B )这个战场,没有硝烟;这个战场,尚未停歇。

________早在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就以虎门销烟的壮举,发出了中国人禁烟护国的强音;________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禁毒工作仍然________。

面对毒品的危害,谁都不能袖手旁观。

为了自己,为了民族,为了整个人类,我们必须对罪孽深重的毒品大声说“不”!这声音,气贯长虹;这决心,________!A.由于所以绵绵不绝众口一词B.尽管但是任重道远众志成城C.既然那么纷至沓来众望所归D.尚且何况数不胜数众所周知点拨:“由于……所以……”是因果关系,“既然……那么……”是因果关系,“尽管……但是……”是转折关系,“尚且……何况……”是递进关系,根据语境,这里应是转折关系。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 23体会作者情怀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 23体会作者情怀

考点跟踪突破23体会作者情怀,畅谈感受启示(对应学用235页)(一)(2017·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锄卢海娟①磨得发亮的小三角形铁板,连接一个曲线玲珑的颈部,再配上细圆纤长的木把,这就是锄。

②仲夏,三五把锄高挂在房檐下的横木上,锄板乌黑、巨大,锄把雪白的是新锄;锄板发亮、细瘦,锄把油亮泛黄的是老锄。

从春到夏,它们一直被农人扛在肩上,或是握在手中,它们既是卫士也是杀手,一直游走在日渐蓬勃的田垄上。

把锄向前一递,再向后一拽,田垄被揪起薄薄的一层,疯长的野草瞬间便失去了依托,与土地剥离开去。

野草被铲除,田里的土也被松过,爱撒娇的庄稼们像是被搔到了痒痒穴,一个个笑逐颜开,很带劲地向上长,向上长。

③铲头遍地时,庄稼们还是可爱的小宝宝,很享受农人像伺候小孩子一样的精心侍弄;铲二遍地时,庄稼们已长成了风华正茂的少年,英姿飒爽的,努力聚集起生命的能量。

那些对庄稼呵护有加的农人有时会把他们的土地铲上三遍。

大半年的时间,他们扛一把锄头,飘进雾里;又扛一把锄头,戴月归来兮。

一杆纤细、令人敬重的锄,把农人和庄稼紧紧地联系起来,农人的日子就像庄稼一样,在季节里欣欣向荣,单纯而又明媚。

④曾经,锄是少年的我们手中最为痛恨却又不得不整日握紧的农具,我还记得铲二遍地时玉米长得一人多高,掣着锄,穿行在玉米的方阵中,玉米叶拉伤了赤裸的手臂、脖颈,汗水浸湿了头发、衣服,闷热、痛楚,劳动的艰辛让我几乎落泪。

而且,每天一大早就要去除草,露珠打湿了衣裳,我总是会长出满身的荨麻疹,奇痒无比。

那时,锄就是刑具,让岁月暗无天日,让少年的心遍布茧花,受尽磨砺。

像许多孩子一样,就是为了彻底摆脱锄,我才拼命读书,决心跳出农门。

⑤“田园几换主,梦归犹荷锄。

”如今,房檐下再没有谁会把锄挂上横杆,农具都住在气派的仓房里,偶尔的,也会看到一把老旧的锄孤零零地呆在落满蛛网的一隅,锄板锈迹斑斑,锄把灰暗枯朽。

就算田里长了草,也全然没有锄什么事了,农人看中的是五花八门的农药、除草剂,这是个属于科学技术的时代,那个需要农人身体力行、手工操作的家伙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注定要被淘汰。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 22品味佳词美句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 22品味佳词美句

考点跟踪突破22品味佳词美句,赏析语言特色(对应学用233页)(一)(2016·云南)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我的第一场戏周星驰①记忆中总有一些让我们心动落泪的东西,在岁月的荡涤中,它们都变成晶莹璀璨的琥珀。

②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7岁。

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被判给了母亲凌宝儿。

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

为了维持生活,母亲一人打了两份工。

我们几个都特别乖巧懂事,这让母亲很宽慰。

尤其是我,由于成绩十分优秀,最得母亲宠爱。

③那时我们三个孩子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不管多么困难,每个星期,母亲都要称点肉或买尾鱼给我们加餐。

每当吃这些丰盛的“大餐”,菜一上桌,我就把菜端到自己的身边,专挑好的吃。

姐姐妹妹却懂事得很,从不和我争。

但是我的饭量很小,吃了两块就吃不下去了。

然后,我就开始胡闹,总还要拣两块,放到嘴里嚼两下,再吐到碟子里。

我嚼过了的,姐姐妹妹哪还肯吃啊!这让母亲非常烦心。

④为了不浪费,母亲只好自己吃。

为这事母亲没少批评我,但是一点作用都没有。

好在我别的方面表现都很好,日子久了,母亲就由着我了——小孩子嘛,哪有不顽皮的呢?⑤可是有一次,母亲真的生气了,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

那一次,母亲两个月没发工资了,好不容易从娘家弄来了一点钱,买了几只鸡腿,烧得金黄喷香。

菜刚上桌,我就小猴似的爬上桌,用手抓起一只鸡腿就啃,还一边冲着姐姐妹妹做鬼脸。

一不小心,手一滑,鸡腿掉地上了,沾满了尘土,落在了一堆鸡屎旁边。

⑥母亲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买这几只鸡腿容易吗?再想想我平时的顽皮表现,母亲决定这次要好好教训我。

她取过一根桑树条,狠狠地抽了我十几下:“让你顽皮,让你不知珍惜!”直到姐姐妹妹扑过来把我护在身体下面,母亲才放下桑树条,搂着我们三个抱头痛哭。

⑦哭了好一会儿,才开始吃饭。

母亲把鸡腿捡了起来,用开水冲洗一下,舍不得扔就自己吃了。

那天晚上,母亲抚着我身上的伤痕问:“还疼吗?”“不疼了。

2017版中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复习与强化训练专题一语言积累与运用考点跟踪突破9图表

2017版中考语文第2部分专题复习与强化训练专题一语言积累与运用考点跟踪突破9图表

考点追踪打破9图表、图片、漫画的研习1.(2016 ·贵阳 ) 请从下列图中任选一幅,描绘图片内容并联合标题论述你的感悟。

( 导学号: )图一:陶醉图二:逝者如斯夫示例:图一 __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前,拉二胡的老人和托腮倾听的孩子,坐在老屋矮矮的门槛上。

老人忘我的神情,孩子专注的眼神,让整幅画面意味绵长。

侧耳倾听,婉转的二胡琴声从老人指尖的盘弄、手臂的牵引中飘来。

在悠悠琴韵里,拉琴的老人能否是回忆起以前的沧桑光阴?听琴的孩子能否是向往着更美好的将来?就连青苔斑驳的老屋仿佛也陶醉在琴声里。

我愿意陶醉在琴声中,我愿意陶醉在传统民间艺术的世界里,享受美的熏陶,品读先祖们的智慧。

我更希望这宝贵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让你我陶醉,让世界陶醉。

__图二__一条河流,从远方奔跑而来,浪花飞溅,仿若碎玉,急流绕过无数的礁石和险滩,奔腾而去。

孔子曾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光阴如流水般急忙而逝。

我们应当如何度过自己的一世?是让有限的生命在波涛不惊中蹉跎流逝,仍是英勇地面对“暗礁”,激起漂亮的浪花?“吾生也有涯” ,我们不可以拉长生命的长度,但能够拓展生命的宽度,在生命的河流里,我们齐集细流,一路向前,奔跑,大吼,盘旋,穿过峡谷,超出险阻,演绎出色。

不负光阴,不负生命。

2.(2016 ·苏州 ) 如表为某市二轮电动车实质使用量和车辆事故率的统计表,请对表中供给的信息进行比较剖析,回答下列问题。

( 导学号: )项目年份实质使用量车辆事故率公安机关已登记车辆2014 年2015 年公安机关未登记车辆1.3 万辆2.1 万辆公安机关已登记车辆7.2 万辆10.7 万辆公安机关未登记车辆24.6%15.1%75.4%84.9%(1)分别写出这两年二轮电动车实质使用量和车辆事故率的变化特色。

二轮电动车无论能否登记实质使用量均显然上涨,在车辆事故率方面,公安机关已登记的车辆事故率显然降落,而未登记车辆事故率显然上涨。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25分析描写方法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25分析描写方法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25分析描写方法(一)(2016·雅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咨询题。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愁闷却又叛逆的眼睛。

他总是喜爱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然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常专门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看起来成了被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

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

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觉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

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行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讲:“张晓琴,你笑什么?”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讲:“老师,他在画你——”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

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偷笑起来。

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慨的眼睛,看着他画的我上课的模样,真是气不打一处来!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

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

“上课开小差也就罢了,竟敢丑化老师!改日叫你家长来。

”他仍旧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颈项。

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我慢慢安静下来。

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慢慢舒展开来。

⑧翌日,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但是他没有来。

后来得知他因可怕父亲打他而躲进了网吧。

明白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到他家天色已晚了,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

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劳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行意思。

”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

这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你小子尽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讲着就要打他,我抓紧禁止。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 21理解标题含义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 21理解标题含义

考点跟踪突破21理解标题含义,辨析段落作用(对应学用231页)(一)(2016·镇江)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捕风者彭家河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

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

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

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

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

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

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

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

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题(说明方法与语言) 考点跟踪突破29 说明方法与语言(对应学用247页) (一)(2016•济南)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使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 文章主要从青蒿素的提取之困难、形态和治疟原理、治疟效果显著和局限不足等方面来写的。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点题,与题目呼应,为下文做铺垫,统领全文,引起下文。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表现了青蒿素治疟的效果显著,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4.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人工合成青蒿素的研究回报率极低,虽然国内外很多化学公司进行长达30多年的合成研究,但仍无过多进展,“目前”表现了人工合成青蒿素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2016•哈尔滨)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菊花 ①菊花原产地是中国。菊花又名鞠,还有黄花、九华、金蕊、金精、帝王花等三四十个称谓。菊花大多开放在秋寒之季,飒飒冷风中,百花凋落,唯有菊花灿然绽放,让人心生敬意。 ②菊花分类的标准多种多样。依花径可将菊花分为大菊和小菊;依花期可分为春菊、夏菊、秋菊、冬菊(寒菊)和四季菊;依花色可分为黄、白、粉、紫、橙、褐、绿以及间色和复色等。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菊花都是黄色的。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认识。 ③菊花的适应性强。它喜爱阳光也耐寒冷。光照充足的地方,菊花长得更健康、更茁壮,而在少光、寒冷的地方菊花也能生长。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它更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但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播种或扦插的方式菊花都可成活。菊花良好的适应性,使其在中国自华南至东北地区均能栽植。菊花是很多城市绿化的首选花卉。 ④菊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菊花端庄素雅,晚香凝秀,花姿飘逸,淡意疏容,是著名的观赏植物。“重阳日赏菊”始于晋代陶渊明,现在已成为我国的一种文化传统。秋季,我国许多城市常常举办规模不等的“菊展”供市民欣赏。 ⑤菊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菊花作为药材使用,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中医学认为菊花具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它的这一功效,历来为广大民众所认可。例如,有人经常饮用菊花茶,就是为了达到明目润咽的目的。 ⑥菊花自古受人喜爱,国人爱其质朴的形象更爱其高洁的品格。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后来也风靡世界,是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份美丽礼物。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菊花都是黄色的。(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菊花都是黄色的) 2.阅读③至⑤段,说说菊花具有哪特点?(答案含标点在内不能超过30个字) 适应性强(菊花的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菊花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有药用价值(菊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作比较) (2)菊花作为药材使用,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列数字) (3)例如,有人经常饮用菊花茶,就是为了达到明目润咽的目的。(举例子) 4.读完本文后,请你给准备栽培菊花的朋友提三条建议。 示例: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花色选择菊花品种,花盆尽量摆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或把菊花栽培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要选择排水性好的花土(或把菊花栽培在排水性好的土壤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播种或扦插的方式去栽培。 (三)(2017•预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 ①自愈,顾名思义是自己愈合之意。自愈能力是人体修复自身缺损、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有些自愈能力是人体原本就具有的,依靠遗传而获得。而科学家所要追求的是,在人体器官出现病变时,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器官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 ②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小白鼠身上发现了一种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就因为携带了这一基因,本来会长出肿瘤的小白鼠摆脱了“宿命”,不仅没有患上癌症,反而生长迅速,体格健壮。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大为振奋。在此之前,这种特殊的基因被认为通常只能在发育的胚胎中起作用,在成年生物体中则会丧失活性。 ③“激活”衰老的细胞,重启它们的生长机能,这样的研究并非刚刚出现。在此之前,这个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就是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但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更加强大,它在成年生物体中也能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如果把生病的人体比作一台感染病毒的电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就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像磁盘格式化,即将所有的数据全部清空,一切从生命最初发育的阶段开始;而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像杀毒软件,清除病毒但不丢失已有数据,保持电脑的健康运行。这就是说,已经成年的生物体,也能以此来修复自身组织器官的损伤。 ④这种特殊的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基因调节来认知自己正处于哪个生长阶段的,这种特殊基因类似于一个调节器,它可以让体内的基因误以为机体正处于更年轻的状态,从而使衰老或病变的组织器官的生长机能再次被激活,完成自身修复。 ⑤除此之外,科学家还从人体神经系统调节方面进行了器官自愈的研究。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微型植入器,把它植入人体,让它来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⑥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相互作用,密切配合,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实现正常的生命活动。微型植入器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在被植入人体后,它会监控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一旦探测到一个器官受到病毒感染、出现损伤或者变得衰弱时,它便刺激神经系统,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调节使这个器官自己恢复健康,再度正常工作。 ⑦虽然这一研究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展现了诱人的前景。许多难以治疗的疾病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微型植入器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生诊断治疗的方式,取代对药物治疗的依赖。 ⑧科学发现让前景乐观起来,然而,要让神奇的科学之光照进现实,道路还很漫长。但这些都不会阻碍科学前进的脚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体器官自愈将不只是个梦想。(作者:胡宇齐。有删改) 1.在有关“人体器官自愈”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取得了哪些成果? ①发现了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在成年生物体中也具有活性。②研制出一种微型植入器,让它监控并促进器管自愈。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打比方,作比较。把生病的人体比作感染病毒的电脑,把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比作磁盘格式化,把这种特殊基因比作杀毒软件,并将两者进行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基因作用更强大,能在成年生物体中增强组织器官的修复能力。 3.第⑤~⑦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逻辑顺序,第⑤段指出研究成果,第⑥段介绍工作原理和过程,第⑦段展望应用前景。 4.下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请简述理由。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手指不小心划了一道伤口,即使不用任何药物,伤口也会自动愈合。这是血液中的血小板在起作用,它能加速凝血,让伤口无药而愈。 可以。示例:放在第①段中合适,因为这个例子说明的是人体本身具有自愈能力,与第①段开头提到的依靠遗传而获得的自愈能力是一致的。或:不可以。示例:因为本文主要说明的是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病变的器官自愈的问题,而这则材料所讲的是人体自身靠遗传就具有的自愈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