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性别导读
翻译方向研究生参考书目

翻译方向研究生参考书目翻译研究推荐书目一、国外翻译研究书目阿尔瓦雷斯,R.;比达尔,M.C-A.编. 翻译,权力,颠覆(英文本,论文集)[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1996)] .毛思慧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157页.埃利斯,R.;奥克利―布朗,L.编.翻译与民族:英格兰的文化政治(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Nation: Towards a Cultural Politics of Englishness(2001)] .陈德彰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225页.安德曼,G.;罗杰斯,M.编.今日翻译:趋向与视角(英文本)[Translation Today: Trends and Perspectives (2021)] .穆雷等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232页.奥洛汉,M.编.超越文化断裂――翻译学研究模式(I):文本与认知的译学研究(英文本,论文集)[Intercultural Faultline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 Textual andCognitive Aspects (2000)] .吕俊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279页.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蔡毅等编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215页. 巴斯内特,S.翻译研究(英文本,第3版)[Translation Studies (3rd edition)]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176页.巴斯内特,S.;勒菲弗尔A.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英文本)(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43页.鲍克,L.等编.多元下的统一?当代翻译研究潮流(英文本,论文集)[Unity in Diversity? Current Trend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1998)] .朱志瑜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196页.1贝尔,Roger T.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98页.贝尔,Roger T.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秦洪武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395页.贝尔托内,L.E.巴别塔揭秘:同声传译与认知、智力和感知(英文本)[Entorno de Babel―Estrategis de la interpretacion simultanea.Buenos Aires:Hachette.1989][英译本:The Hidden Side of Babel: Unveiling Cognition, Intelligence and Sense through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trans by Enrique Robert from Spanish.Argentina: Buenos Aires:2021] .仲伟合,王斌华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435页.贝克,M.换言之:翻译教程(英文本)(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04页.陈德鸿,张南峰主编.西方翻译理论精选(汉译本).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287页.陈永国主编.翻译与后代性(翻译学译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411页. 戴维斯,K.解构主义与翻译(英文本)(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 .115页.道勒拉普,C.翻译研究基础(英文本)(Basics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256页.德利尔,让.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孙慧双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202页. 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李流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55.159页.费拉德,L. v.翻译与性别――女权主义时代的翻译(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114页.福柯,斯皮瓦克,刘禾等.语言与翻译的政治.许宝强等编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82页.福西特,P.翻译与语言:语言学理论解读(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Linguistic Theories Explained(1997)] .陈国华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160页. 冈萨雷兹等.律海同传.罡文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21.478页.格朗热,S.等编.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对比和翻译研究(英文本,论文集)[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2021)] .秦洪武,柯飞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219页.格特,E-A.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271页.2根茨勒,E.当代翻译理论(英文本,(第二版修订本)[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 revised 2nd edition)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232页.辜正坤,史忠义主编.国际翻译学新探(翻译学译文、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21.303页.哈蒂姆,B.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英文本)(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35页.哈蒂姆,B.翻译教学与研究(英文本)(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200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254页.哈蒂姆,B.;梅森,I.语篇与译者(英文本)(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58页.哈蒂姆,B.;梅森,I.话语与译者.王文斌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410页. 哈庆(Hutching, W. J.).机器翻译:过去、现在、未来.致远科技公司编译.台北:致文,1993.487页.海恩波.道在神州――圣经在中国的翻译与流传.蔡锦图译.台北:国际圣经,2000.285页. 赫曼斯,T.系统中的翻译――描写和系统理论解说(英文本)(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195页.赫曼斯,T.编.跨文化侵越――翻译学研究模式(II):历史与意识形态问题(英文本,论文集)[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I,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 (2002)] .廖七一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217页. 霍姆斯,J.S.译稿杀青!文学翻译与翻译研究文集(英文本,论文集)[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1994)] .孟凡君,辜正坤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117页.基特尔,H.;富兰克,A.P.编.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史研究(英文本,论文集)(Interculturality and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s,1990).申丹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151页.加切奇拉泽.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蔡毅等编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122页. 酒井直树,花轮由纪子主编.印迹:多语种文化与翻译理论论集1:西方的幽灵与翻译的政治.钱竞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21.369页.卡坦,D.文化翻译――笔译、口译及中介入门(英文本)(Translating Cultures, 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271页.3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穆雷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165页. 科米萨诺夫.当代翻译学.汪嘉斐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236页.赖斯,K.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英文本)(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罗得斯,E.F.译(英语).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127页. 勒代雷,M.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99页. 勒菲弗尔,A.编.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英文本)(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182页.勒菲弗尔,A.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英文本)(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176页.勒弗维尔,A.文学翻译:比较文学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英文本)[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1992)] .孙致礼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165页.李养龙.西方翻译理论文献选读(英文本).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2021.270页.鲁宾逊,D.编.西方翻译理论:从希罗多德到尼采(英文本)[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1997)].谭载喜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337页. 鲁宾逊,D.译者登场(英文本)[The Translator's Turn (1991)] .谢天振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318页.鲁宾逊,D.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1997)] .文军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131页. 鲁宾逊,D.什么是翻译?离心式理论,批判性介入(英文本)[What is Translation? Centrifugal Theories, Critical Interventions,1997] .毛思慧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219页. 罗斯,M.G.翻译与文学批评:翻译作为分析手段(英文本)[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ranslation as Analysis (1997)] .王宏印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101页. 罗选民主编.2021年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翻译・认知与跨学科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芒笛,杰里米?芒笛(Jeremy Munday).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李德凤等编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1.320页.茫迪,杰里米.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李德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330页. 米兰,G.翻译算法.李锡胤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1.129页.米乐(J. Hillis Miller).跨越边界:翻译?文学?批评.单德兴编译.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198页.4莫洛佐夫.文学翻译问题.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译教研室组译.北京: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材出版科,1959.69页.奈达.跨语交际.谭载喜编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奈达,E.A.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英文本)(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89页.奈达,E.A.翻译科学探索(英文本)(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331页.奈达,E.A.;泰伯,C. R.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文本)(The Theory and Practiceof 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220页.奈达,尤金・A・语言、文化与翻译(英汉对照).严久生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401页.奈达,尤金・A・语际交流中的社会语言学.陈健康校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纽马克,彼得.翻译��程:翻译的原则与方法.赖慈芸编译.台北:台湾培生��育发行出版,2021.321页.纽马克,P.翻译问题探讨(英文本)(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00页.纽马克,P.翻译教程(英文本)(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92页.纽马克,P.论翻译(英文本)[About Translation(1991)] .郭建中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184页.诺德,C.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英文本)(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54页.诺德,C.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张美芳,王克非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219页.诺德,C.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英文本)[Text Analysis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Second Edition,2021)] . 第二版.张美芳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274页. 皮姆,A.翻译史研究方法(英文本)[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1998)] . 李德超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220页.切斯特曼,A.;瓦格纳,E.理论对译者有用吗?象牙塔与语言工作面之间的对话(英文本)[Can Theory Help Translators? A Dialogue Between the Ivory Tower and the Wordface(2002)] .穆雷等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148页.5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看性别歧视

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看性别歧视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凸显女性特征,谋求身份认同,获得平等话语权等理论主张以反对长久以来的性别歧视问题,为传统翻译观开拓了新的视野,扩大了翻译研究领域。
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观为出发点,通过对杨绛小说《洗澡》英译本分析研究,揭示翻译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启发人们对翻译中性别问题的思考,进而引起社会对性别歧视的关注。
标签:女性主义翻译观女权运动性别歧视话语权平等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国际译学界发生了一场范式变革: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的领域开始涉及到各种视角下介入的译学变革:多元系统论、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纷纷登台。
这无疑开启了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元化翻译研究格局。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从此应运而生,它着眼于从女性主义的性别视角来看待翻译研究,重点揭示翻译领域中性别歧视的现象。
期间涌现了诸如雪莉·西蒙(Sherry Simon)、路易斯、冯·弗罗托(Luise V on Flotow)、芭芭拉·戈达德(Babara Godard)、劳丽·钱伯伦(Lori Chamberlain)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实践家。
通过分析女性和翻译在父权社会中的相关和相似性得出:女性和翻译一样,长久以来在父权社会中处于边缘化从属地位,没有公平的话语权,受到性别歧视,因而主张采取相关翻译策略以彰显女性身份,谋求身份认同及平等的社会及政治地位,消除翻译中的性别歧视,发展一种性别平等的语言。
这对传统的翻译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本文以《洗澡》英译本为例,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视角来解读性别歧视问题,探讨了性别歧视对翻译作品的影响,揭示文学翻译作品中渗透的性别歧视现象,强化大众的平等性别意识。
二、女性主义翻译观20世纪80年代后,女性主义受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影响,重新审视西方文化传统,从最初反抗男权压迫发展到在各个领域全方位推翻“男尊女卑”的性别定型论和性别歧视的社会问题。
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

The feminist translators try to interfere with the text and
translate it according to the feminist value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Luise von Flowtow’s representative works Gender and Translation (1997) comprehensively illustrates feminist translators' common translating procedures like, supplementing, prefaces and footnoting, and hijacking.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is a combination of feminism and
translation studies,with the aim toidentify and critieize the concepts which put feminism and translation into the underlying level of society and literature, and to shake the
1998: 70).
“Translation has at times emerged as a strong form of
expressing for women—allowing them to enter the world of
letters, to promote political causes and to engage in
翻译话语中的性别问题浅探

二、描述翻译过程的性别话语 性别隐喻多用来描述作者与译者、原作与译作、原语与 译语等之间的不平等的权势关系,也有论者用性(别)语言描
~
·40·
吸收(in00q)o枷on)和补偿(restitution)。多篇译论认为,他显 语作为稿件的基本要求之一;lAevere(2001:45)出于方便起 然把第二个过程即译者挑衅性地侵入和占领文本的过程 见,在某篇论文中全部使用he指代“译者”,但却得特地声
(appropriative penetration),比作了男性对女性的性占有过程 (erotic possession)。一些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家指责这个比喻 以男性为中心,是对女性的歧视。(见贺显斌,2002:3)
抱怨他们翻译得不忠实。而我称它为‘不忠的美人’,这是我 年轻时对我在图尔的一位情人的称呼,她很美丽,但不忠 实。”此后,“不忠的美人”的说法就不胫而走,渐渐传开了。 法国散文诗开山鼻祖贝尔特朗(Aloysius Betrand,1807— 1841)附和说,“翻译好比女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 丽。”(佘协斌、梁海军,2002:24)7
除性别歧视,需经过长期的努力,消除人们对译者和女性的偏见。
关键词:性别歧视;翻译
Abstract:Sexual discrimination exists in the gender metaphoric desefiptiOn of author-translator relationship and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翻译中的性别意识: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简爱》四个中译本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翻译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而译者的性别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则 是一个鲜少被探讨的话题。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这种影响显得尤为明显。本 次演示以《简爱》的三个中译本为例,探讨了译者性别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中的女性声音和性别立场。女 性主义译者强调原文中的性别意识形态,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 系。这种理论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分析《简爱》三个中译本的性别问题提 供了理论基础。
三、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
用了女性主义色彩的元素,强调了女性的地位和作用。
三、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
而其他三个版本虽然在女性主义的表达上不及宋海萍版,但也都有所体现。 例如,祝庆英、宋兆霖版在词汇选择上虽然没有大量使用女性主义色彩的词汇, 但在一些关键句子的翻译上,却充分展现了女性主义的立场。例如在翻译简·爱 对罗切斯特的经典
3、李霁野的《简爱自传》
3、李霁野的《简爱自传》
李霁野是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翻译家和作家,他的《简爱自传》于19351936年。在性别问题的处理上,李霁野的翻译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他对简的描 述更加细致和准确,也更多地呈现了原文中的女性主义主题。然而,在描绘罗切 斯特的角色时,李霁野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男性形象的束缚。
四、结论
四、结论
总的来说,《简爱》三个中译本的性别问题体现出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尽管 如此,这些译本仍然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这部世界文学经典的机会。通过 对比和分析这三个译本,我们可以看到译者性别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 如何被翻译者所
四、结论
理解和处理。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应当更加注重原文中的性 别问题,尽可能地保留和传达原文中的女性声音和性别立场。
性别与翻译——翻译中的女性主义

2012年第03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3,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79期)Total No .279收稿日期:2011—10—12作者简介:赵博(1980—),男,辽宁大连人。
吉林大学英美文学博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性别与翻译———翻译中的女性主义赵博(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家开始关注女性与翻译的关系。
在以巴斯内特为首的众多翻译家的倡导下,西方翻译理论家们从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和差异理念出发,探讨差异和翻译的不等值因素,这些因素长期以来被翻译界所忽略或被否定,而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眼里却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本文主要通过对两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的翻译理论的剖析,以此说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于当代翻译理论发展的推动和影响。
关键词:性别与翻译;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差异理念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08—02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继精神分析、形式主义、新批评、接受美学、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之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理论叩响了翻译研究的大门。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历史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作用。
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女性译者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的载体,主张翻译采用女性主义话语策略,使翻译活动为女性译者提供话语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运用一系列翻译策略如增补、劫持以及加写前言和脚注的手段,以及从翻译与性别隐喻、译者的身份建构、身体翻译以及翻译作为女性和他者的象征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揭示了翻译与女性的关系。
一、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feminism ),亦称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一词是由日文转译成中文的称谓,西方人称为女性主义,日文称为女权主义。
翻译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翻译与性别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
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正是这次转向后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一个日益突出的发展方向。
这里的“性别”,指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概念。
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社会、文化因素后天塑造而成。
“性别”在语言中可以理解为自然的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和社会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语言的性别差异很早就为语言学家所注意。
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起,语言学家们开始对语言和性别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他们借用社会学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调查分析人的性别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分析表明,性别因素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女性无论从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更注意语言的文雅、含蓄和委婉。
同时,夸张修饰语的应用和语调的变换,也显示出女性语言中含有较多的情感因素。
传统的翻译观建立在原作/复制、作者/译者等二元对立基础上,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拆解了二元对立,认为原作与译作、作者与译者等概念存在于一个连续体中,翻译和其他形式的写作一样,都是有意义的流动性的创造。
因此,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翻译是生产(production)而非再生产,是为体现女性而在女性文本中的重写,是和女性主义写作一样的背叛、交换、诠释、发明、转换和创造。
有性别意识的批评者通过研究大量译文,发现了女性主义作品在翻译中的变形。
例如,通过研究波伏娃《第二性》的英译本,女性主义批评者发现《第二性》的译者按自己的兴趣对原文进行了剪裁,使波伏娃在译文中被扭曲。
毋容置疑,译者性别的确会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
女性译者更偏向于选择女作者的作品进行翻译,在翻译她们的作品时也能更加投入。
浅谈性别与译者

浅谈性别与译者作者:朱静娴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从女性与译者的关系出发,探讨了翻译研究的性别化视角以及译者的地位变迁,论述了女性主义的翻译观。
并在此基础上,引出了“间性文化”,对“性别间性”和“主体间性”做出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性别译者间性一、引言翻译与性别似乎自古以来就有不解之缘。
长期以来,翻译被视为从属、派生、歪曲、不真实的摹仿,进而被女性化。
译者与女人在他们各自的等级结构中历来居于被歧视的边缘地位:原作对译作具有等级上的权威,人们把这一概念与父权制联系在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又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作却是低劣的和派生的女性。
正是这种共同的与生俱来的“缺陷”把女性与翻译紧紧联系在一起。
翻译成为女性参与学习写作和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翻译研究的性别化视角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中的身份研究日益升温,性别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性别惯常视为人的生理属性,生理上的差别带来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差别。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使女性了解到改变这一社会现状的迫切性。
女性主义思想认为用生理差异来解释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是不合理的。
她们认为性别差异是由社会文化建构起来的,是由文化和政治上的父权统治造成的。
在性别建构过程中,语言扮演了重要角色。
女性主义思想家认为,女性与语言疏远太久,与女性经验疏远太久,使之不能将自己的经历符号化。
因此,女性主义试图找到新的语言和新的文学形式来对女性现实作出反映。
作为女性活动频繁的领域之一——翻译,必然就成为女性主义者广泛活跃的场所。
翻译中的性别化视角日趋彰显。
女性主义翻译观广受关注,主要有:1)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2)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3)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蒋骁华,2003)。
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主体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无疑凸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稿人。曾在北美、英国、法 国、德国等国家学习、工作。 现任教于渥太华大学 (University of Ottawa)。
About the Author
弗洛托出生于加拿大,是著名文学 翻译家和翻译学博士生导师,她主要 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重心 放在意识形态和性别对翻译的影响等 方面。且她擅长将法语和德语作品译 成英语。
Contents of the Book
Chapter 4
研究许多相关翻译批评作品,重新讨论西蒙· 博瓦 尔的《第二性》,路易斯· 拉贝的十四行诗以及萨福的 散文诗的翻译。 Chapter 5 综合分析性别研究与翻译研究结合讨论的作品以 及这些作品的各种评论。 Chapter 6 & Chapter 7 本书的结束,作者展望了性别与翻译研究未来的 研究角度、方向及其发展潜力。
Chapter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Gender and Translation (P12)
According to Marguerite Duras: ―feminine literature‖ is an organic, translated writing … translated from blackness, from darkness. Duras‘s comment exemplifies the view that women always have to translate when they move into the public sphere. It now ranges from issue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to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riticism, to new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
the more general turn toward cultural studies. The
complexities of translational gender relations and the resulting critical work are the subject of this book.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
翻译与性别
——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
PRESENT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DAM
About the Author
Luise von Flotow 路易斯〃冯〃弗拉德:
文学翻译家、教师、自由撰
Chapter 2 Gender and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The work of translating in an ‗era of feminism‘, in an era powerfully influenced by feminist thought, has had an acute effect on translation practice. First, … Second, … Third, … (P14) Gender awarenes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poses questions about the links between …, about the politics of …, about the ethics of …, and about reviving inaccessible works for ….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ranslation is done. (P14)
Translating the Body (P17)
Translating Puns on Cultural References (P20)
Translating Experiments with Language (P22)
Chapter 2 Gender and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Women’s Movement
The movement began in the western worl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has gone through three waves. First-wave feminism was oriented around the station of middle- or upper-class white women and involved suffrage and political equality. Second-wave feminism attempted to further combat social and cultural inequalities. Third-wave feminism includes renewed campaigning for women‘s greater influence in politics.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
《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
是一本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 利用翻
译与性别的文化互动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
译进行研究评述的著作。
Subject of the Book
Over the past 30 years, and as a result of the women‘s movement, gender issues have become
entangled with issues of language. Over the same
period,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developed as a part of
(Flotow, 2004: 1)
Contents of the Book
Chapter 1
介绍女权运动的背景、文化概念上性别的由来, 以及“女性与语言”、“性别与翻译”等问题。 Chapter 2 探讨性别与翻译行为的关系,指出女权思想和女 权作品对当代翻译实践的深刻影响。 Chapter 3 侧重理论分析,提出翻译行为中的性别意识将重 新界定对译者“身份”的理解。
Assertive Feminist Translation (P27) For Susanne de Lotbiniere-Harwood, no act of writing or translation is neutral and rewriting in the feminine is a conscious act. Issues of sexism or women‘s silencing need to be solved with deliberate feminist intervention that redress the imbalance and places women directly into the language.
Interventionist Feminist Translation Translating Machismo (男子气概)(P25)
For Carol Maier and Suzanne Jill Levine the work of translating Cuban or South American male writers has repeatedly raised issues of sexism.
Chapter 2 Gender and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Experimental Feminist Writing and Its Translation
The radical feminist writing of the 1970s was experimental. (P14) Radical feminist writing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has been experimental in that …. (P15) Experiments have blossomed in every Western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country, and in all languages. (P15)
Chapter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Women‘s Movement and the Idea of Gender (P5)
In the mid to late 1960s; in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the notion of gender. (P5) The main focus of this book will be on the ideas of gender applied in the women‘s movement and in women‘s studies… (P6) The women‘s movement of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focused on two aspects of women‘s difference. First, … Second, … (P6)
Chapter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Women and Language (P8)
Language is not only a tool for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 manipulative tool. Questions: 1. centred around language use; 2. how gender was reflected in language; 3. concerned with the ramifications of language issues in power struggles. Two approaches: 1. Reformist approach;改良派 2. Radical approach.激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