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翻译——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及其在国内的现状
性别与翻译_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

[收稿日期]2007-09-30[作者简介]苑广滨(1976-),男,哈尔滨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第29卷 第9期2008年9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 OURNA L O F HAR BI N UN I VER SI TY V o.l 29 No.9Sep .2008[文章编号]1004 5856(2008)09 0114 05性别与翻译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苑广滨(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 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是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一个日益突出的发展方向。
文章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翻译;文化转向[中图分类号]H 315 9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对翻译研究的 文化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翻译活动中带有明显的性别表象,这里的 性别!是指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 社会性别!概念。
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社会、文化诸多因素后天塑造而成。
在性别建构过程中,语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当前,女人已经觉醒,不再甘心处于社会底层,决心要从悲惨的命运中解脱出来。
女人的解放必须首先从语言开始。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女性主义思潮发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以社会性别论或社会性别差异论为其理论基石。
传统的女性主义经历了三个转变阶段,即生理差异导致社会差异,社会差异产生价值关系,价值关系再引出不平等观念。
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拓展为反对一切文化霸权。
女性主义者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等现代理论中汲取养料,力图解构或颠覆,或至少重新评价政治、宗教、文化、语言、艺术等诸多领域里的传统价值体系。
而翻译自古以来在西方就被性别化,长期以来,翻译(译文)被视为从属、派生、歪曲和不真实的模仿,进而被女性化;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隐喻性的思维框架。
译者的性别差异与翻译——以《傲慢与偏见》的两中文译本为例

— —
以《 傲慢 与偏 见 》的两 中文译市为例
口 王
珂
西安 工程 大 学研 究 生部 人 文 学 院 【 摘 要】 2 O 世 纪8 0 年 代 翻 译 界 发 生 文 化 转 向 ,翻 译 研 究 的领 域 也 越 来 越 宽 ,更 多 的 学 者 开 始 关 注 影 响 翻 译 的种 种 因 素 : 译 者 主 体 性 、种 族 差 异 、性 别 差异 等 等 。 其 中 , 从 性 别 视 角 对 翻 译 进 行 研 究是 翻 译 界 的 一 个 新 领 域 。 研 究表 明 ,译 者 性 别 对 其 译 作 会 产 生不 同程 度 的影 响 。本 篇 文 章 以 《 傲 慢 与 偏 见 》 的 两个 中文 译 本 ( 张玲 、 张 扬 和 孙 致 礼 )的部 分 片 段 为 例 ,对 译 作 中体 现 的 性 别 差 异 进 行 分 析 。 【 关键词】 性 别 差 异 ;翻 译 ; 《 傲 慢与偏见 》 【 中圈分类号】 H 0 5 9 【 文 献标 识 码 】 A I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5 ) 0 4 . 0 0 4 3 — 0 2
目 男 女 译 者 译 著 差 异 之 对 比 分 析
语 言 不 属 于 任 何 阶 层 或 个 人 ,但 是 人 们 对 它 的 使 用 却 既 是 一 种 社 会 行 为 又 是 一 种 个 体 行 为 , 因 为 人 们 在 一 定 的社 会环 境 中进 行言语活 动必 定会表现 出一定 的个人倾 向性 。 性 别 差 异 便 是 影 响 这种 倾 向性 的 很 重 要 的一 个 因 素 。 就汉语 的语境来 说 ,由于几千年 来的文化 传统和 社会 习 俗 ,男性 受到父权 主义 的影响 ,他 们在语 言中会使 用~ 些强势 的和非正 式的语 言 。而 女性, 由于 她们在 社会 中 受到来 自经济 、社会和文 化上 的歧 视和观 念的 困扰 ,在 说话 的时候会使用 含蓄 的和 较正式 的语言 。但随着 女性 的解放 ,她们 的言语 中也渐 渐表现 出反对 性别歧视 、提 升 女 性 社 会 地 位 的 倾 向 。根 据 S t e i n e r 和y m o c z k o 的研究 , 在翻 译 中 , 尤 其 是 文 学 翻 译 活 动 中 性 别 语 言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我 们 虽 然 并 不 赞 成 女 性 主 义 译 者 对 译 文 的 过 于 激 进 的 操 纵 和 翻 译 ,但 我 们 应 提 倡 通 过 译 文 的 分 析 对 语 言 中 的性 别差异现象进行客观 的揭示和描 写。 鉴于此 ,下面本 文将 从 四个 维度 对 《 傲慢 与偏 见》 的部 分 片 段 从 性 别 视 角 进 行 分 析 。 ( 1 )语 言表达
论译者的性别意识对翻译的影响

论译者的性别意识对翻译的影响作者:沈晨任亚茹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8年第05期【摘要】影响译作的因素有很多,但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译者的性别意识开始逐渐受到研究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薛琪瑛和余光中的两本不同译作《理想丈夫》对比分析,认为女性译者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在翻译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时,相较于男性译者,选词造句更能贴切人物的性格。
【关键词】译者性别意识;《理想丈夫》;薛琪瑛;余光中;比较研究【作者简介】沈晨,任亚茹,江苏师范大学。
引言西方最先开始研究女性主义翻译,1992年,Chamberlain Lori 发表了 Gender and Metaphories of Translation;1996年,Simon Sherry 发表了题为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的论文,在当下的女权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先从语言着手” (Simon, 1996, p8);1997年,Flotow Luise von 发表了题为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 的文章;2004年,费拉德出版了《翻译与性别》,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利用翻译与性别的文化互动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译进行研究评述。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主题词为“译者性别”并含“翻译”,对2007年-2017年的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进行检索,共搜索到39篇论文(检索时间2018年4月)。
从搜集到的文献来看,我国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译者性别意识或差异对翻译产生的影响。
在中国知网上以主题词为“王尔德理想丈夫翻译”进行检索,共搜索到5篇论文(检索时间2018年4月)。
从搜集到的文献来看,分析王尔德《理想丈夫》中译本的论文比较少,而且大多都是余光中、张南峰、文心、钱之德等人的译文,鲜有学者分析薛琪瑛的译本。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分析

二、性别岐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观念是导致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传统观念中,男性 和女性被视为不同的生物性别的存在,而不是平等的个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男性被视为更加强势和有能力的性别,而女性则被视为弱小和依赖性强的性别。 这种观念表现在语言中就成为了所谓的“阳性语言”和“阴性语言”,并进一步 形成了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方面的不同待遇和待遇不公的现象。
(2)语法方面
英语中的语法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例如,英语中存在着所谓的“第三 人称单数规则”,即第三人称单数形式通常用“he”和“she”来表示男女。这 种语法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其他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的可能性。
(3)语境方面
在英语语境中,性别歧视现象也经常出现。例如,有些工作场所、酒店等地 方将女性定义为“比较弱势的群体”,要求女性在某些场合下要穿着得体、不能 过于暴露等等。这些规定往往将女性放在了一个被歧视的地位。
二、英汉语言歧义现象的对比分 析
1、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由于词汇的多义性而引起的歧义。在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非常普遍,如“bank”既可以表示“银行”,也可以表示“河岸”。而在汉语中, 一词多义的现象同样存在,如“别”既可以表示“不要”,也可以表示“别离”。
2、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是指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在英语中,语法歧义的 现象较为常见,如“I saw the doctor”既可以理解为“我看见了医生”,也可 以理解为“我看病了”。而在汉语中,由于语法的相对稳定性,语法歧义的现象 相对较少。
一、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1、英语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方面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回顾与述评

第23卷第12期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Jour na l of H i ghe r C o r r es pon denc e E du cat i on(Phi l osoph y a nd So c i al Sci ences)V01.23N o.12 D ece m ber2010●翻译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回顾与述评谭思蓉(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56)摘要:自1999年穆雷对女翻译家金圣华教授进行访谈并将性别引入翻译研究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之路历经十余年。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中国学者对女性主义翻译的研究从最初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著作开始,到后来研究女性主义译本和译者,再到后来将女性主义翻译与其他理论相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经历了理论介绍、实践研究和跨领域研究三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回顾;述评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87(2010)12一0046一03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关子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作品大量出现,本土学者开始重新解读女性主义作品,并运用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联系中国本土的实际,试图构建中国自己的女性诗学(荒林诸葛文饶2007:7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中国诞生。
路易斯弗洛图的《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成为学者们了解女性主义翻译的窗口。
在弗洛图的介绍下,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翻译学者如苏姗妮德劳特宾尼尔一哈乌尔德、谢利西蒙等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线。
众多研究者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将视线转向研究性别与翻译、女性主义翻译与忠实、女性主义翻译与译者主体性等主题,并引发了中国学者对女性主义翻译相关实践和理论介绍和研究的热潮。
本文旨在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过去十多年即从1999到2009年在中国的起源、发展和当前状况进行回顾和述评,并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意义。
翻译话语中的性别问题浅探

二、描述翻译过程的性别话语 性别隐喻多用来描述作者与译者、原作与译作、原语与 译语等之间的不平等的权势关系,也有论者用性(别)语言描
~
·40·
吸收(in00q)o枷on)和补偿(restitution)。多篇译论认为,他显 语作为稿件的基本要求之一;lAevere(2001:45)出于方便起 然把第二个过程即译者挑衅性地侵入和占领文本的过程 见,在某篇论文中全部使用he指代“译者”,但却得特地声
(appropriative penetration),比作了男性对女性的性占有过程 (erotic possession)。一些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家指责这个比喻 以男性为中心,是对女性的歧视。(见贺显斌,2002:3)
抱怨他们翻译得不忠实。而我称它为‘不忠的美人’,这是我 年轻时对我在图尔的一位情人的称呼,她很美丽,但不忠 实。”此后,“不忠的美人”的说法就不胫而走,渐渐传开了。 法国散文诗开山鼻祖贝尔特朗(Aloysius Betrand,1807— 1841)附和说,“翻译好比女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 丽。”(佘协斌、梁海军,2002:24)7
除性别歧视,需经过长期的努力,消除人们对译者和女性的偏见。
关键词:性别歧视;翻译
Abstract:Sexual discrimination exists in the gender metaphoric desefiptiOn of author-translator relationship and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翻译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翻译与性别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
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正是这次转向后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一个日益突出的发展方向。
这里的“性别”,指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概念。
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社会、文化因素后天塑造而成。
“性别”在语言中可以理解为自然的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和社会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语言的性别差异很早就为语言学家所注意。
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起,语言学家们开始对语言和性别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他们借用社会学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调查分析人的性别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分析表明,性别因素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女性无论从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更注意语言的文雅、含蓄和委婉。
同时,夸张修饰语的应用和语调的变换,也显示出女性语言中含有较多的情感因素。
传统的翻译观建立在原作/复制、作者/译者等二元对立基础上,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拆解了二元对立,认为原作与译作、作者与译者等概念存在于一个连续体中,翻译和其他形式的写作一样,都是有意义的流动性的创造。
因此,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翻译是生产(production)而非再生产,是为体现女性而在女性文本中的重写,是和女性主义写作一样的背叛、交换、诠释、发明、转换和创造。
有性别意识的批评者通过研究大量译文,发现了女性主义作品在翻译中的变形。
例如,通过研究波伏娃《第二性》的英译本,女性主义批评者发现《第二性》的译者按自己的兴趣对原文进行了剪裁,使波伏娃在译文中被扭曲。
毋容置疑,译者性别的确会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
女性译者更偏向于选择女作者的作品进行翻译,在翻译她们的作品时也能更加投入。
论翻译中的性别隐喻的意义

论翻译中的性别隐喻的意义作者:李继娟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2期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深入,翻译在文化传播及社会生活中显得愈发重要。
翻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传递不同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
同婚姻一样,在翻译中,忠实是十分重要的原则。
也就是说,在婚姻中,女性需忠实于男性;同样,在翻译中,译文需忠实于原文。
因此,翻译与性别具有相似性与可比性。
本文浅析了翻译中性别隐喻的意义。
关键词:翻译;性别隐喻;女性“翻译之事,由来已久”,翻译历时久远。
对中国而言,翻译的需求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意识到的。
正如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议院》中所说,“窃谓今日之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究其原因,即“语言不达,文字不通,不能遍览其书,遂不能遍知其风尚,欲其不受欺也得乎!”翻译被作为促进民族富强的工具,其地位得以彰显。
历史的原因和时代的号召,使得翻译/男性在当时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主力军。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信,即忠实原文。
因此,如何使原文更好地忠实于译文,这问题始终贯穿翻译史。
在各类文化中,忠实,既是翻译又是婚姻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与翻译有着某种天然的契合。
翻译从属于原文,女性受制于男性,二者之间存在令人称其的共性,于是出现了对翻译中性别隐喻的研究。
1翻译和隐喻翻译即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就是以目的语的语言特征与习惯来替换源语的语言特征与习惯。
隐喻属于比喻的一种,指以某一事物暗示另一事物,体现出不同事物间的相似关系。
在翻译中,原文与译文,两者间潜在相似性较强,因此,隐喻对语言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2翻译中的性别隐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然而,翻译无形中具有的翻译气质俨然成为一种隐喻:原作如同男性一般强壮威武,等级较高;而译作如同女性一般脆弱,地位相对较低。
人们被这样的性别逻辑所影响,因此,在翻译领域,逐渐出现很多关于译作和原作的性别隐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与翻译——论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发布时间:2010-03-19 浏览次数: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性别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的结合在西方的发展状况,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发表、出版的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的文章和书籍,讨论了性别与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作者认为,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还主要处在梳理和介绍阶段,中国译论研究者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运用于中国的情境中,进一步发展、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研究还不多。
而在中国的翻译实践中,作者认为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体现了其性别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性别视角,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评论,女译者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ory and critic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oint study of gender and translation in China by combing all the papers and books on translation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published in China. The author finds that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introducing wester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only a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to apply the theory to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The author also finds that the Chinese female translators with gender consciousness have shown their gender awareness in their translation.Key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gendered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critics, female translators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
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正是这次转向后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发展的一个日益突出的方向。
这里的“性别”指的是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概念。
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后天社会、文化因素塑造而成。
本文将首先介绍性别与翻译在西方的结合与发展,重点讨论性别与翻译结合在中国内地[①]的发展与现状。
一、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兴起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开始,性别概念一直是女性主义的核心。
性别的建构性而非本质性让西方女性认识到:女性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及较男人低下的社会地位不是其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造成的。
社会性别概念还让西方女性进一步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塑造、操纵女性的社会工具,要改变女性被歧视的状况就要从语言入手,改革语言,甚至重构女性语言。
而翻译,从操作层面上看是一种语言的转换,并且和女性一样被置于次等地位,因此女性主义者把性别与翻译结合起来(Flotow,2004:5-12)。
按照路易丝·冯·弗洛图(Luise V on Flotow)的划分,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三个方面。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女性主义译者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政治上不正确[②]的作品和被遗忘的女性作家作品上,并通过女性主义译者的元文本,如前言、注脚等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在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的时候,西方女性主义译者,如弗洛图、戈达尔德·芭芭拉(Godard Barbara)、苏姗妮·吉尔·莱文(Suzanne Jill Levine),苏姗妮·德·罗特宾尼尔·哈伍德(Suzanne de Lotbiniere-Harwood)等,体现出一种忠实于译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女性主义“写作项目”的忠实观(Simon,1996:2)。
她们与原作者一起合作,将原作中采取的激进的写作策略,如挑战语言的语法性别、进行身体写作和发挥语言符号意义的流动性和多元性等,重新在翻译中创造出来使翻译“扩张并发展原作的女性主义意图”(Simon,1996:16),使翻译同原作一起“削弱、推翻甚至摧毁”[③](Flotow,2004:14)控制女性思维和写作的传统父权语言,并“开发新的领地,为女性发展新的思想和新的语言”(Flotow,2004:15)。
这种翻译实践的例子在加拿大有很多,如女性主义译者哈伍德同女性主义作者尼科尔·布罗萨德(Nicole Brossard)合作翻译的多部作品,如Picture Theory 和Sous la langue等,布罗萨德与达芙妮·马烈特(Daphne Marlatt)互译的Mecanique jongleuse suivi de masculine grammaticale 和Touch to My Tongue等等(Hobrook,1997:232-3)。
其次,当这些女性主义译者遇到政治上不正确的文本时,便采取干涉的翻译策略,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向原文质疑,“以女性主义‘真理’的名义”改正偏离女性主义的文本(Flotow,2004:24)。
例如,莱文在翻译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方特(Guillermo Cabrera Infante)充满操纵、压迫的男权思想的作品时,就对原文进行了改动,削弱了文中的父权思想。
再次,女性主义译者还试图挖掘在父权社会中被遗忘的女作者的作品,通过翻译让早期女作者的信息、经历及她们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人们所知。
由于考虑到读者缺乏阅读早期女性作品的经历,女性主义译者便在翻译时对原作进行调整,使文本中的女主角和女性主义思想更易于被当代读者接受。
此外,受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女性主义译者除在翻译文本内进行创造外,还在译文中利用元文本,如译者签名、前言、注脚等,直接表明自己的女性主义政治立场,彰显其政治意图。
哈伍德就指出“当译者是女性主义者时,译者的签名就带有了政治意味”(1991:153),译者的注脚和前言更让译者“用她自己的声音告诉读者该(女性)作者的信息和她自己对原文及翻译策略的评价,她还对原文大加赞扬,建议进一步(对女性主义作品)的阅读”(Ibid,157)。
伴随着大量的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也涉及到理论探讨方面,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是判断和批判将女性和翻译置于社会和文学最底层的观点(Simon,1996: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可分为以下主题:翻译研究中的性别,女性主义翻译的忠实观和道德观,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和女性主义翻译的创造性和显形(即翻译是重写)。
首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研究普遍存在性别化的现象。
在“翻译的性别与隐喻”(Gender and Metaphorics of Translation)一文中罗莉·张伯伦(Loi Chamberlain)(1992:314-27)全面考察了历史上翻译的性别隐喻(如“不忠的美人”等),女性在这些隐喻中受到的暴力对待以及二十世纪描述翻译理论的性别语言(如乔治·斯坦纳在描述翻译四步骤中使用的:“initial trust”,“penetrating and capturing”,“rapture”等)三个方面,解释了翻译关系是如何在性别的典型形象和性别的权力关系中被描述的。
她呼吁应建立解构了性别与文本等级中权力关系的翻译隐喻,以使我们从对待翻译的消极态度中解放出来。
谢丽·赛蒙(Sherry Simon)(1996:9-12),欧安娜·安东(Oana And one)(2002:130-45),布丽塔·伊莎贝尔·奥伊丁(Brita Isabel Oeding)等都探讨过翻译的性别隐喻及翻译与女性同属的次等地位。
弗洛图(2004:43-5)则指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仅指出了翻译中的性别隐喻,而且对这些隐喻进行了改写和推翻,例如号召女性主义译者“妇占”原文,推翻原文使女性的身份在翻译中显形等。
第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的忠实观和道德观进行了重塑。
赛蒙(1996:2)认为,在女性主义翻译中女性译者更加重视的是语言的行动功能,而非表现功能,因此女性主义翻译忠实的不再是原文的文本,而是女性主义作者和译者共同参与的女性主义写作项目;女性主义翻译追求的不是对等,而是语言行动力在另一语言和文化中的传达;女性主义译者对意义的解释拥有权威,对意义负责。
而女性主义翻译的道德在赛蒙(1996:35-38)看来与翻译的特定条件相关,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从某些女性主义译者如哈伍德等对道德的描述中得到答案。
哈伍德(1991:120-5,166-8)则认为女性主义的忠实观和道德观一样都是流动的概念,要视翻译的情景(context)[④]而言,不能一概而论。
她认为女性主义译者应在特定情景中决定是忠实于自己的女性主义政治目的,还是因为背景中的因素而妥协。
哈伍德还指出女性主义译者应在翻译之前向原文作者,出版商,赞助人等告知自己的政治意图和将采用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认为这是女性主义译者应该遵守的道德。
她还认为在女性主义翻译项目中,翻译的道德是“以女人的经历为起点”、“认识女人的道德力量(moral agency)”及“女性主义道德就是积极参加激进的社会改革”[⑤](Harwood,1991:166-8)。
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要部分,因为女性主义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翻译的主体——女性——被看到、被听到,让女性不再隐形(Flotow,2004: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