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对译本文体影响及深层心理

合集下载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范文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范文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深刻的情感描绘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性别视角出发,对《飘》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对两个译本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性别视角在翻译中的体现及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对《飘》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技巧、文化传播、文学价值等方面。

其中,性别视角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学者们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探讨翻译中性别意识的体现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然而,针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从性别视角进行的研究更显匮乏。

三、研究内容(一)译本选择与背景介绍本文选取了《飘》的两个中译本,分别为杨苡版和傅东华版。

这两个译本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本文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两个译本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性别视角在翻译中的体现。

具体过程包括:1. 对两个译本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分析其在表达女性形象时的差异;2. 结合文化背景,探讨两个译本在传播美国南方文化时的异同;3. 从翻译策略角度,分析两个译本在处理原文中的性别词汇和表达时的策略;4.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性别视角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及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三)研究发现1. 语言风格方面,杨苡版更加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学性,而傅东华版则更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

在表达女性形象时,两个译本各有侧重,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原文中女性形象的特质;2. 在文化传播方面,两个译本均成功地将美国南方的文化元素传达给了中国读者,但在具体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3. 在翻译策略方面,两个译本在处理性别词汇和表达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杨苡版更加注重保持原文的性别色彩,而傅东华版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文进行了改编和删减;4. 从性别视角来看,两个译本在处理女性形象和女性话题时均有所体现,但具体表现方式和侧重点存在差异。

译者性别身份影响下的《到灯塔去》两译本相异性及归因

译者性别身份影响下的《到灯塔去》两译本相异性及归因
第3 3卷
第1 期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t t Be i TV Un i v e r s i t y
V o 1 . 3 3 , No . 1
J a n u a r y . 2 0 1 3 , 0 8 5  ̄0 8 6
2 0 1 3年 1月
译 者性别身份是 女性主 义翻 译理论 的产物 。 女性主义翻 译 理论于 2 0世 纪 9 0年代兴起 ,代表人物 主要有谢丽 ・ 西 蒙 、路易斯 ・ 凡・ 弗洛 图、苏珊妮等 。他们 认为翻译不是原 作 的复制, 而 是译 者在 在加入 自身对原作 的理解的基础上对 原 作 的改写和创 造 。他 们强调 女性主 义译者 在译作 中的显 身 ,并鼓励女性主义 译者大胆创建 女性主义 词汇 ,摒弃原作
( 三 )文体风格 的翻译对 比 瞿世镜译文最 大的文体风格是大量运用 了四字成语 。 如
“ h e h a t e d h i m f o r t h e e x a k  ̄i o n a n d s u b l i mi y t o f h i s g e s t u r e s ;
塔 斯莱先生外表 的描述 。 塔斯莱在给小詹姆 斯泼冷水, 打破 了他 去灯塔的美好愿望 ,使拉姆齐夫人觉得他很 讨厌。瞿世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7 4 2 7( 2 0 1 3 )0 1 . 0 0 8 5 . 0 2 可怜 的家伙 ,满脸 疙疙瘩瘩 。 ”对 比之下 ,王家湘 的译文 更 为忠实于原作 。 ( 二)修辞手法对 比

引 言
2 0世纪 8 0年代 以来 ,新的翻 译译论不 断涌现 ,翻译研 究 的多元 化使越 来越 多的人注 意到性 别差异对 于翻译 作 品 的影 响。 女性主义翻译 理论是基于女性主义 思潮 和翻译研究

译者的性别差异与翻译——以《傲慢与偏见》的两中文译本为例

译者的性别差异与翻译——以《傲慢与偏见》的两中文译本为例
译者的性别差异与翻译
— —
以《 傲慢 与偏 见 》的两 中文译市为例
口 王

西安 工程 大 学研 究 生部 人 文 学 院 【 摘 要】 2 O 世 纪8 0 年 代 翻 译 界 发 生 文 化 转 向 ,翻 译 研 究 的领 域 也 越 来 越 宽 ,更 多 的 学 者 开 始 关 注 影 响 翻 译 的种 种 因 素 : 译 者 主 体 性 、种 族 差 异 、性 别 差异 等 等 。 其 中 , 从 性 别 视 角 对 翻 译 进 行 研 究是 翻 译 界 的 一 个 新 领 域 。 研 究表 明 ,译 者 性 别 对 其 译 作 会 产 生不 同程 度 的影 响 。本 篇 文 章 以 《 傲 慢 与 偏 见 》 的 两个 中文 译 本 ( 张玲 、 张 扬 和 孙 致 礼 )的部 分 片 段 为 例 ,对 译 作 中体 现 的 性 别 差 异 进 行 分 析 。 【 关键词】 性 别 差 异 ;翻 译 ; 《 傲 慢与偏见 》 【 中圈分类号】 H 0 5 9 【 文 献标 识 码 】 A I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5 ) 0 4 . 0 0 4 3 — 0 2
目 男 女 译 者 译 著 差 异 之 对 比 分 析
语 言 不 属 于 任 何 阶 层 或 个 人 ,但 是 人 们 对 它 的 使 用 却 既 是 一 种 社 会 行 为 又 是 一 种 个 体 行 为 , 因 为 人 们 在 一 定 的社 会环 境 中进 行言语活 动必 定会表现 出一定 的个人倾 向性 。 性 别 差 异 便 是 影 响 这种 倾 向性 的 很 重 要 的一 个 因 素 。 就汉语 的语境来 说 ,由于几千年 来的文化 传统和 社会 习 俗 ,男性 受到父权 主义 的影响 ,他 们在语 言中会使 用~ 些强势 的和非正 式的语 言 。而 女性, 由于 她们在 社会 中 受到来 自经济 、社会和文 化上 的歧 视和观 念的 困扰 ,在 说话 的时候会使用 含蓄 的和 较正式 的语言 。但随着 女性 的解放 ,她们 的言语 中也渐 渐表现 出反对 性别歧视 、提 升 女 性 社 会 地 位 的 倾 向 。根 据 S t e i n e r 和y m o c z k o 的研究 , 在翻 译 中 , 尤 其 是 文 学 翻 译 活 动 中 性 别 语 言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我 们 虽 然 并 不 赞 成 女 性 主 义 译 者 对 译 文 的 过 于 激 进 的 操 纵 和 翻 译 ,但 我 们 应 提 倡 通 过 译 文 的 分 析 对 语 言 中 的性 别差异现象进行客观 的揭示和描 写。 鉴于此 ,下面本 文将 从 四个 维度 对 《 傲慢 与偏 见》 的部 分 片 段 从 性 别 视 角 进 行 分 析 。 ( 1 )语 言表达

心理学中的性别与文化差异

心理学中的性别与文化差异

心理学中的性别与文化差异性别和文化差异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人们对于性别和文化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会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性别角度和文化角度分别探讨性别与文化差异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性别差异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在心理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特质方面,男性和女性之间都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心理生理上,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大脑结构和功能方面。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在解决问题、注意力分配、感知和情感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男性的大脑更倾向于在空间认知和运动协调方面表现出更高的能力,而女性则更擅长于情感识别和言语表达。

在心理特质方面,男性和女性在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社交行为等方面也有差异。

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更倾向于表现出竞争、冒险和自信等特质,而女性则更注重合作、细致和情感表达。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遗传因素、荷尔蒙水平、社会化教育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文化差异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构建产生影响。

例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亲和力,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体主义和个人独立性。

文化差异还会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情绪体验。

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于认知处理和情感表达会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东方文化中的个体更倾向于细致地处理信息,注重整体认知和人际关系,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更注重分析和个别性。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为了探究性别和文化差异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心理学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实验研究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来研究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现。

调查研究则借助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不同性别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某一主题的看法和态度。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应用到教育、临床和社会等领域。

翻译中的性别意识: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简爱》四个中译本

翻译中的性别意识: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简爱》四个中译本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翻译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而译者的性别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则 是一个鲜少被探讨的话题。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这种影响显得尤为明显。本 次演示以《简爱》的三个中译本为例,探讨了译者性别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中的女性声音和性别立场。女 性主义译者强调原文中的性别意识形态,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 系。这种理论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分析《简爱》三个中译本的性别问题提 供了理论基础。
三、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
用了女性主义色彩的元素,强调了女性的地位和作用。
三、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
而其他三个版本虽然在女性主义的表达上不及宋海萍版,但也都有所体现。 例如,祝庆英、宋兆霖版在词汇选择上虽然没有大量使用女性主义色彩的词汇, 但在一些关键句子的翻译上,却充分展现了女性主义的立场。例如在翻译简·爱 对罗切斯特的经典
3、李霁野的《简爱自传》
3、李霁野的《简爱自传》
李霁野是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翻译家和作家,他的《简爱自传》于19351936年。在性别问题的处理上,李霁野的翻译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他对简的描 述更加细致和准确,也更多地呈现了原文中的女性主义主题。然而,在描绘罗切 斯特的角色时,李霁野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男性形象的束缚。
四、结论
四、结论
总的来说,《简爱》三个中译本的性别问题体现出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尽管 如此,这些译本仍然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这部世界文学经典的机会。通过 对比和分析这三个译本,我们可以看到译者性别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 如何被翻译者所
四、结论
理解和处理。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应当更加注重原文中的性 别问题,尽可能地保留和传达原文中的女性声音和性别立场。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范文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范文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作为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它对不同时代不同性别群体的思想意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性别视角出发,探讨两个中译本对原作所表达的性别主题的翻译差异,对于理解原著及译本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飘》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翻译策略和效果,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二、文献综述在性别视角下对《飘》的翻译研究方面,前人已有不少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了译本对原著中女性形象、女性意识的传达效果,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等。

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证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本研究的比较分析。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飘》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详细分析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用词、句式等方面,以及读者对译本的接受程度,从性别视角探讨其对原著中性别主题的翻译差异。

此外,还将运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探讨和验证。

四、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1. 翻译策略与用词比较在翻译策略方面,两个译本都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但在用词上,两个译本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在描述女性形象时,一个译本更注重保留原著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而另一个译本则更注重使语言更加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的理解和再创造的不同。

2. 句式与表达方式比较在句式和表达方式上,两个译本也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在描述情感和内心世界时,一个译本更注重使用长句和复杂的句式结构,以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而另一个译本则更注重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式结构,使表达更加直接明了。

这些差异使得读者在理解原著时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3. 性别主题的传达效果比较从性别视角出发,两个译本在传达原著中的性别主题方面也存在差异。

两性在文学作品解读上的心理分歧

两性在文学作品解读上的心理分歧

两性在文学作品解读上的心理分歧在文学作品解读上,两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分歧。

无论是在阅读同一篇作品,还是在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上,男性和女性常常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这种心理分歧源自于两性间的生理差异、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角色等因素。

本文将探讨两性在文学作品解读上的心理分歧,以及这种分歧带来的影响。

一、生理差异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影响生理差异是导致两性在文学作品解读上产生心理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生理需求,从而影响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1. 情感表达的偏好:女性一般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细腻的描写,对于感情的渲染和揣摩更加敏感。

而男性则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行动的描写,更偏向于冷静客观的分析和思考。

2. 视角的差异:男性的思维一般较为理性,注重逻辑和事实;女性的思考方式更加情感化,善于从细节中寻找启示。

这导致男女在对于文学作品的角度选择上存在着差异,男性更倾向于从理性的角度去解读作品,女性则更注重情感和细腻的描写。

二、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男性和女性在文学作品解读上的心理分歧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背景塑造了我们对于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从而影响了我们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受。

1. 价值观的不同:不同文化的男性和女性对于价值观的认同和关注点存在差异。

比如在一些传统文化中,男性更加注重权利和竞争,而女性则更加关注情感和人际关系。

这种差异会影响到他们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行为和冲突的理解和评价。

2. 社会角色的约束:不同社会角色对于两性在文学作品解读上产生心理分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上,男性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权利和责任,因此在对作品的解读上更加理性和客观。

而女性则更多地承担着家庭和情感方面的角色,因此在对作品的解读上更加注重人物关系和情感描写。

三、心理分歧带来的影响两性在文学作品解读上的心理分歧不仅仅是一种存在,更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范文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范文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对《飘》的两部中译本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通过分析两部译本在语言风格、文化背景以及性别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探讨译本在传递原著思想、情感以及女性形象塑造上的特点与影响。

本文旨在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促进翻译实践的进步。

一、引言《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之作,通过描述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的背景,展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的人生历程。

这部作品被多次翻译成中文,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译本。

本文选取其中两部具有代表性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从性别视角出发,分析两部译本在语言风格、文化背景以及性别意识等方面的差异。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两部译本进行全面比较。

通过分析原著中的女性形象、情感表达以及语言特点等,探讨两部译本在性别视角下的异同。

三、两部中译本的概述1. 译本一概述: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达原著的思想和情感,语言流畅,用词准确。

在处理女性形象时,译者较为细腻地描绘了斯嘉丽等女性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2. 译本二概述:该译本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背景的传递。

译者通过对原文中蕴含的南方文化元素进行深入解读,使译本更加贴近原文的文化内涵。

在处理女性形象时,译者力求展现原著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性别视角下的比较分析1. 语言风格:两部译本在语言风格上存在一定差异。

译本一的语言较为流畅,用词准确,能够较好地传达原著的情感和思想。

而译本二在保持忠实原文的同时,更加注重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南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文化背景:两部译本在处理文化背景时有所不同。

译本一主要关注原著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心理活动,对文化背景的描述相对较少。

而译本二则更加注重传递南方文化的内涵,通过详细的注释和解释,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3. 性别意识:两部译本在处理女性形象时存在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差异对译本文体的影响及深层心理探讨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由于自身性别差异对词汇句式的使用、语体的处理都有所不同,这使得译文在文体上殊异彰显。

本文通过对《水浒传》的赛译本和沙译本的对比研究,探讨了译者的性别差异在译文的语气、措词、语体、风格等诸多方面显示出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译文文体。

同时,对译者的翻译心理也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性别差异《水浒传》赛珍珠沙博理文体影响翻译心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引言语言作为人类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载体,除了其自然属性,还具备社会文化属性。

而语言由于使用者的不同,必然折射出本体的特点。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翻译研究领域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的创造性、主动性逐渐被重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对语言、文化、交际的转化进行动态选择,以期达到最佳适应度的译本效果。

译者主体性反映在包括个人经历、学历背景、个体偏好、主观意识、对译语文化的态度等多方面。

本文拟对《水浒传》的赛译本和沙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不探讨其他影响语言使用的因素,仅通过性别不同的译者对译文的处理来揭示不同性别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在译文的结构、句式、遣词造句、语体风格等诸多方面所体现的差异,目的不在于评判孰优孰劣,而是通过客观描述译文的文体差异来探讨性别差异如何造成翻译心理差异及探索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

一译者及翻译背景简介《水浒传》由于其杰出的艺术特色及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地位,而被译成多种外文。

其中有三个英译本在翻译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赛珍珠女士(pearl s.buck)在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译的“all men are brothers”(1933),杰克逊(j.h.jackson)译的“water margin”(1963),中国籍的美国犹太裔学者沙博理先生(sidney shapiro)译的“outlaws of the marsh”(1980)(以下分别简称“赛译”、“杰译”、“沙译”)。

基于不同的根据和立场,国外评论家对这三个译本评价,大体上是肯定沙译,否定赛译,批评杰译。

国内翻译研究者对三个译本的评论,可能受到外评的影响,亦是对沙译的赞美较多,对赛译的批评较多。

不过,亦有相反的观点。

而对杰译持批评态度的也不少,原因在于杰译太“活”,删改幅度过大,和原文“偏离”太多。

本文之所以选取赛译和沙译进行对比,主要是由于两位译者的性别差异,能凸显其对译文的影响。

之所以没有选择杰氏版,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杰译得太“活”,对原文有过多“偏离”;二是限于篇幅,希望管中窥豹,观其一斑。

赛、沙两人的译者身份复杂,都深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

赛珍珠(pearl buck,l892-1973),是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著名美国女作家,是最早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出版的作家。

她主要运用异化与直译的手法,将《水浒传》这部巨著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西方读者,这与其持有的现实主义价值观相匹配。

沙博理(sidneyshapiro,1915-)原籍美国。

1947年来华,1948年与妻子凤子来到北平,此后曾相继在北京对外联络局、《中国文学》杂志担任翻译、改稿工作。

1963年要求加入中国国籍,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正式成为中国公民。

沙主张不同种族文化间的平等地位,他用其鲜明的多元主义价值观,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赛氏的《水浒》成书较沙氏的较早近50年,外加沙氏是在其夫人凤子的帮助下来理解中国固有的文化元素的,因此其译本优于赛氏不言而喻。

可以说,沙氏注重文化要素的传递,其译本杂合了中西方复杂的文化差异,最大限度地处理了原著中的文化要素。

二译本对比分析及翻译心理探析《水浒传》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而创造的文学语言。

其语言特色是明快、洗练、准确、生动。

无论是作者的描述语言,还是作品人物的语言,许多地方都惟妙惟肖,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写景、状物、叙事、表情,极为灵动传神。

王德春在《语境学是修辞学的基础》一文中指出:“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1 词组及词汇的翻译《水浒传》书名的翻译。

“水浒”通常被译成“water margin”,指的是书中许多事件的发生地。

赛珍珠认为书名这样去译,西方读者肯定不知所云,她先后试用过《侠盗》、《义侠》等名,但自己都不甚满意。

直到出版前不久,她才突来灵感,想到了《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于是,纽约庄台公司在1933年出版这本上、下两卷的译著时,即以“all men are brothers”为名。

沙氏在《水浒传》翻译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同样也遇到了书名如何翻译的麻烦。

当时正值“文革”时期,江青为表达对周总理的不满,把周总理比喻为新中国的宋江。

因此,当得知沙博理将《水浒传》翻译成“heros of the marsh”的时候,曾有人表示出强烈抗议。

争辩之中,沙博理巧妙地将outlaws(好汉)妙解为土匪的意思,从而化解了关于书名的争议。

通过对书名的翻译可以看出:赛氏作为一名女性,加上童年又在中国长大,因此深受中国传统儒学的影响,一方面,其固有的女人的心理——希望天下太平、四海皆兄弟的美好愿望在其译文中得以体现;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女性翻译者在翻译时,有意对译文的操控,凸显译者的主体意识、喜好,并把其喜好、意识反映在其译文中。

同时,还可以看出,赛氏对于书名的译法,从其心理而言,有种刻意向男性心理趋同的情结:一是由于原著所写题材的原因,二则是因为女性译者渴求自身身份得到社会认同的原因。

而沙氏由于受到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不得已将其原译“hero”改为“outlaw”。

但“outlaws”在英国文化中仍有绿林好汉的意思,如robinham就是行侠仗义的outlaws,字虽改,义未变。

因此,从沙氏选取hero和outlaw两词可以看出,作为男性译者,其翻译心理自然是男性化的崇尚英雄、绿林好汉的情结。

再如,王伦向林冲要投名状,赛译为“正式申请”(formalapplication),所谓申请,是指还需得到批准,而投名状实际上是入伙证书;沙译则为“入伙证”(membership certificate),从这里可以看出,女性译者在语言处理上较男性译者更趋于优雅、正式、规范。

2 句子层面的翻译原文:武松在上景阳冈时,喝完酒后,趁着酒兴,说:“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赛译:“don’t talk nonsense,”said wu sung,“i won’t cheat you.i’ll pay you,so bring me three more cups of wine.”沙译:“poppycock!i am paying,aren’t i?pour me three more bowls.”赛译的句式较长、较正式,看不出武松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武人,再加上酒后的原因,反倒使人感觉他既礼貌又体贴,这与原著中武松的性格、话语不相吻合;而沙译用词简练,一个俚语“poppycock”、一个动词“pour”,加上简短的祈使命令句,便让人看出了武松的极不耐烦,性格的粗俗与豪放。

究其原因,可能与赛氏将题目译为“四海皆兄弟”的侠义情结及其在神父这样严谨的家庭成长有关。

既然题目定了基调,那文中的人物言语自然要为整体风格服务,同时由于其出身家庭的熏陶,因此从她的译文可以看到女性译者对于原文的“操控”痕迹以及其所受文化影响在其译文中体现的痕迹。

而沙氏身居原著的故乡,加上身边亦有得力助手,再加上其先前律师的身份:与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熟知各种人的言语特征,因此他以其男性的心理来传译男性的话语,自然能将其话语的语域特征展现出来,亦与其译文的“outlaws”的风格亦相吻合。

以上对比反映出女性主义翻译在实践上极力提倡一种译者干预性的(interventionist)翻译实践,要求对翻译文本进行女性主义的创造。

正如弗洛图(luise von flotow)所说,女性主义翻译的三种实践方式:增补(supplementing)、劫持(hijacking)以及加写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增补”是为了弥补语言间的差异。

3 双关语的处理谐音和双关语(pun),是翻译家最为头疼的部分。

好的翻译,好比对对子,作者出的是漂亮的中文,译者对以地道的英文,虽文字不同,意思却要相合。

下面,从对双关语的翻译来看两位译者的不同处理方式,试以鲁达上山一节为例: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后,不学坐禅,选了中间的禅床倒头便睡,禅和子只得叹气道“善哉!”鲁智深便道:“团鱼洒家也吃,甚么‘鳝哉’!”禅和子道:“却是苦也!”鲁智深便道:“团鱼大腹,又肥甜又好吃,那得苦也?”此处的“善哉鳝哉”为谐音,且看赛氏与沙氏的各自译文:赛译:a priest exclaimed,“what a calamity!”lu ta shouted,“even a tortoise i shall eat;what calamity will there be?”the priest replied,“of course there will be a calamity.”lu ta said,“a tortoise has a big belly,but the fat is sweet and nice to eat,so why should there be a calamity.”沙译:“evil!”exclaimed the monk.“what is this talk about eels?it’s turtles i like to eat.”“oh,bitter!”“there is nothing bitter about them.turtle belly is fat and sweet.they make very good eating.”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赛氏对于双关语并未做处理,而是直接意译,看不出原著中的幽默、有趣之味,平淡无奇。

且不论二者的语言功底如何,单从性别差异上看,可以看出女性译者在处理双关语这样高难度的修辞方法时,操作过于简单化;而且赛氏用“calamity”一词又过于书卷气十足,不适用于口语表达,表现为求易的心理趋向。

正如弗洛图所言,女性译者在译文中的劫持化(hijacking)现象比较普遍。

再看沙氏译文,沙氏在此匠心独运,巧妙地用“罪”和“鳝鱼-鳗鱼”的英文谐音词和中文的谐音词相对应,让人捧腹大笑之余,不免要为之拍案叫绝!从性别差异上看,男性译者面对高难度的修辞手法,另起炉灶,用“evil”和“eels”进行对应处理,还原了原著的修辞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