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资料

合集下载

性别差异资料

性别差异资料

《性别差异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一)性别差异客观的存在1、男女两性是人类繁衍生殖的生物实体,也是精神、人格、心理活动的社会实体。

2、男女两性互为基础,互为前提(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别差异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男女心理方面的异同二、学习课程的意义(一)理论意义——促进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为正确认识自身提供理论依据(二)实践意义——(1)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2)增进异性间的了解,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共处(3)因性施教三、学习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现实中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2、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理论3、运用相关知识优化自身性别角色,和谐相处4、培养尊重、理解、宽容的态度第二节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二、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第三节关于性别的基本概念一、性征认识性别,首先要了解性征的概念。

性征是指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综合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性别特征,可以分为:(一)第一性征指男女生殖器官可以分辨出外形和构造的差异。

男子:睾丸、阴茎等女子:阴道、子宫等这是由遗传物质—染色体的不同所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性别特征。

通常据此分为男女,第一性征确立了人们要经历的性别社会化过程,是建立社会性别的基础。

(二)第二性征指男女在青春期出现的一系列生理特征,男女性激素的差别—决定第二性征具体表现是青春发育后:男性开始变得高大、肌肉结实、厚街突出、变声、长胡须、汗毛加重….女性皮肤细嫩、嗓音尖细、乳房隆起、肌肉柔韧、脂肪增加、月经来潮…随着生理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性别意识开始觉醒,社会诸因素对个人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三)第三性征指男女在性格和心理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又称性别程度,简称性度,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明朗化。

是以第一、第二性征为基础的,强调一套稳定的、固定化的、两性对立的行为举止及其行为的社会意义。

三级《性别差异心理学》复习题

三级《性别差异心理学》复习题

三级《性别差异心理学》复习题《性别差异心理学》复习题一、判断题:1.一般认为,男性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比女性更能破除定势思维。

(√)2.与判断女性高兴的表情相比,男性对女性悲伤表情的判断准确性要高一些。

(×)3.男性的一般智力水平好于女性。

(×)4.青春期的自尊与知觉到的身体外表有密切联系。

(√)5.小学阶段的女孩在阅读理解测验中的分数比男孩高。

(√)6.女性比男性更愿意通过他们的工作帮助其他人。

(√)7.女性和男性在想要获得的教育水平上的期望是相似的。

(×)8.一般来说,教师很少意识到他们对待男女生的不同。

(√)9.男性时间知觉的准确性高于女性。

(×)10.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人脑中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11.男性和女性的想象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意想象上。

(√)12.男性对其恋爱对象更多持有传统女性角色的期望。

(√)13.智力的变异性假说被大量研究证据支持。

(×)14.尽管女性比男性在家庭责任分工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她们仍然普遍对这种劳动分工感到满意。

(√)15.通常来说,男性的口头言语优于书面言语,女性的书面言语优于口头言语。

(×)16.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男性比女性的成就动机水平高。

(×)17.由于生育、养育孩子的责任,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暂时离开工作。

(√)18.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被动的接受关于女性和男性典型行为的知识。

(×)19.教师对男孩和女孩各自擅长的方面预先持有偏见有助于帮助男女孩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20.男女心理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21.性别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是男是女的自我界定。

(√)22.通过听觉通道把握注意对象数量的能力,女性略优于男性。

(√)23.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动作思维。

(√)24.从中学生到大学生,女性的测验焦虑水平总是高于男性。

性别差异心理学2ppt课件

性别差异心理学2ppt课件

.
11
3、性腺激素
男性的睾丸分泌雄激素和少量的雌激素,女性的 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的雄激素。
雄激素和孕激素都能提高智力。 性腺激素也能对男女两性的气质、性格发生影响。
.
12
例如,在过量雄激素子宫中出生的男性具 有更强的攻击性。
在过量雌激素子宫中出生的男性攻击性更 少,脂粉气明显。
.
13
二、环境因素
差异性,是指在同一年龄阶段中个体与个体之 间、男性与女性之间心理发展上的个体差异和性 别差异。
.
7
第三节 影响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 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 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1、染色体遗传特性
人类的染色体共23对,其中一对为性染色体, 男性为XY,女性为XX。女性的X染色体较大 ,男性的Y染色体则较小,长度只有X染色体的 三分之一,基因数目只有X染色体的1%。
.
18
三、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作为特殊的环境因素,起着主导作用。教育 因素对于男女心理发展影响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有系统的。
我国古代对妇女进行的“三从四德”教育,禁锢了妇 女的思想,个性发展遭受束缚,性格发展趋于内向, 智力发展受到抑制,从而形成了感情脆弱、意志薄弱、 懦弱拘谨等不良心理品质。
.
3
四、综合发生观
生物系统(基础)、环境系统(外因)原有心 理系统和自我调节系统(内因)的相互作用是 推动男女心理发展的动力。
.
4
第二节 男女心理发展基本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阶段性,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在不断产生量变 的基础上出现质变,而使得某个阶段具有不同于其 他阶段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点;

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
然而,恋爱双方真能达到“两心同体”吗?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无论是从文化传统还是从社会现实中来看,男人和女人在恋爱上的心理差异始终存在。正如英国诗人 拜伦所说:“爱情是男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却是女人生活的全部。”事实上,男人多半是想“征服”与“获得” 对方,而女性则期待与对方的完全“融合”或“同化”,因而总是全身心地投入爱情。
柯尔伯格
柯尔伯格
性别认同 性别分化 亲长认同 而判断事物的标准即认知水平(按年龄划分): 个体水平 ——孩童时代 群体水平(社会水平)——青年~中年时代 原则水平 ——中年~老年时代 文化人类学两性观——代表人物:玛格丽特·米德 因为文化背景而导致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是为了适应环境。 农业社会——无差异——男女平等——文雅、模范、责任感、互相帮助 实验:部落游牧社会——基本无——男女具有攻击性——好斗、勇敢、富有攻击性
谢谢观看
差异心理
差异心理
在恋爱过程中,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方更注重对方的外貌和性格,女方却更注重对方的 才能和魅力。通常情况下,男性多扮演追求者的角色,比较注重感官的满足。男性特别是在自己喜欢的女性面前, 做事特别卖劲儿。希望自己在异性心目中成为英雄、崇拜对象。男性在异性面前的情感是外露和热烈的。当然, 男性有时对自己的表现希望值很高,自信心不足,常常在异性面前心理紧张。有的男性虽钟情某一女性,但却不 敢表露出来,单相思。女性多扮演被追求者的角色,比较注重情感体验,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当然,具体的性别 差异会因不同的人而情况不同。
简介
简介
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心理学的诞生有两个前提条件: 从线索上看 形成男女平等的观念,相互尊重,彼此信赖。把相互的差异理解为一个合理的历史过程,而非孰优孰劣。 从方法论的线索看 确定人在心理上存在差异的科学依据,以及验证这些依据的科学方法。

性别差异心理学知识点

性别差异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性别差异心理学导论一、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1、研究内容性(sex)——男性与女性的生物特征(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性别(gender)——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异(第三性征)↓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基本规律、各方面差异、原因)2、产生和发展19世纪后半期英(高尔顿)→德(Stern)《差异心理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立分支→20世纪70年代长足发展→1974美(麦考比、杰克林)《性别差异心理学》诞生发展的两个前提条件: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方法的出现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三、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消除偏见,因性施教)第二章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男女心理差异形成的基本动力生物发生论:大脑结构不同、神经机能活动特性不同、感觉器官机能类型不同社会发生论:外界条件(家庭生活、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等)、社会学习、成人榜样心理发生论:把男女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作为性别心理发展的实质综合发生论:生物因素是基础,社会因素是外因,通过个体内在的心理系统产生作用二、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阶段性和连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共同性和差异性。

三、影响男女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因素:染色体遗传特性、大脑(内部结构、分泌物、两半球专门化)、性腺激素环境因素:社会分工、家庭环境、大众传媒学校教育:教师态度、教学方式、教师比例、教材中男女形象,等第三章认知过程发展的性别差异一、感知觉发展的性别差异1、感觉视觉——差别不大;触觉——女性更敏感;听觉——女性感受性高,乐感强;嗅觉——女性更敏感;味觉——女性优于男性。

原因复杂,很可能与男性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相对较差有关。

2、错觉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错觉(女性更易受到周围背景的影响)3、空间知觉男性更容易辨认方向,更容易在复杂的方位关系中寻找目标(方位知觉),原因与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及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都有关。

性别差异心理学复习资料

性别差异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2、男女两性是人类繁衍生殖的生物实体,也是精神、人格、心理活动的社会实体。

男女两性互为基础,互为前提。

3、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男女心理方面的异同。

4、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5、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6、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明确地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

7、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模仿是性别定型过程的基础。

8、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经历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和亲长认同。

9、生物学差异是两性差异心理发展和展示的前提和最初的开端。

10、性别角色化的过程: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和内化阶段。

11、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通过习俗和舆论表现出来。

12、两性智力总体上是平均的。

13、女性擅长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和运动记忆。

14、性意识在性生理发育成熟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的特点:由朦胧走向明朗,由贫乏走向丰富,由幼稚走向成熟。

15、适宜表现男性特征的场合——工作女性特征的用武之地——人际交往16、影响成就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刻板印象、社会教育和社会地位。

17、妻子的双重压力:家务劳动和社会工作。

18、性别交叉影响:对与自己相同性别的子女更为严厉;对与自己不同性别的子女更为宽容19、我国多数心理学者认为男女智力差异的发展变化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婴儿期——几乎没有智力差异;幼儿期——女孩智力优于男孩;学龄期——女性智力明显优于男性20、男性胆汁质、抑郁质人数比例高于女性;女性多血质和粘液质人数比例高于男性二、名词解释1、性别:即社会性别(gender);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2、性别同一性是指人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性别身份的确认,反映着人们对自己性别的归类。

性别同一性某种意义上讲是性别形成的核心和关键。

《性别差异的基础》课件

《性别差异的基础》课件

环境因素
1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对性别认同和行为
家庭教育因素
2
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父母的期望、态度和行为模式对孩子的
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
3
学校教育因素
教育制度和教师的教育方法可能对性别
媒体影响因素
4
差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电影、电视和网络媒体等对性别认同和 性别角色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结与展望
1 性别差异的重要性
性别差异不仅影响个人认 知、行为和社会角色,还 影响全球各地的社会生活 和发展。
2 性别差异的应用价值
深入了解性别差异对促进 性别平等、社会发展和人 类福祉有积极作用。
3 性别差异的未来研究
方向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推进性 别差异的科学研究,以期 更深入地探究这个重要的 人类社会议题。
《性别差异的基础》PPT 课件
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中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本课件旨在探讨性别差异的基 础知识,为大家带来更深是指男性和女性在不同方面表现出的各种差异。
性别差异的表现形式
性别差异可表现在身体特征、行为、社会角色等多个方面。
性别差异的原因
性别差异受到生物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具体原因仍有待研究。
神经科学
性别差异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男女大脑结构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有所不同,这一差异可能与语言、 情感等方面有关。
性别差异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性别差异可能涉及荷尔蒙水平的 差异,这可能对男女之间的认知、 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性别差异的认知神经科学 基础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思考和决 策时,大脑活动的区域和方式存 在差异。

人格心理学第十一章性别差异

人格心理学第十一章性别差异

一个女孩从恋爱的憧憬中走向生活,大部分的人 是感到得到的爱少了,而不是如往昔一般浓酽了, 于是有人哀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中国男人:希望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温柔、善解 人意的妻子,和睦的气氛。自然,这样的妻子是 会赢得丈夫从心底里升腾出的尊重与爱意的。中 国以男权为本的文化背景,男人的综合素养和传 统观念面临着挑战,男人到底该为女人做些什么? 男女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得以长久的平衡?女人 们总在抱怨,所得到丈夫的关爱、呵护随着婚姻 年头的增长反而越来越少了,而不耐烦的丈夫们 总是忿忿不平道:你到底要我做什么,你才感到 满足呢?那么男人该怎么做?
男性采用问题策略,更适应,自信;男性 化女人善于影响别人,获得她们想得到的 东西,可以避免无助和抑郁。
传统男性特点,如追求成就、运动性、强 大有力,对自己感到满意。
第三、双性化
行为储备中缺乏男性化或者女性化, 很多时候难以作出恰当的反应。如缺 乏果断性者,无论男女容易在争取成 就上徘徊不前;不善于表达的,难以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受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
2、同特定的男女的关系,观察学习;
3、自我引导活动,通过个人做而形成性别 差异。
总的说:性别定型(性别角色的形成)仍 是个体的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认同、强化、模仿、预期、性别图式等) 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就业中的性别差异
40.3%的女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 34.4%希望通过获得高学位以便找到较好的
场依存型_场独立型;在17岁前没有分化;
现代中国女性科技人才的性格
目标专一,有毅力;大胆勇敢,有创新; 独立性强,有主见; 优秀女科技工作者的人格特点: 低乐群性、恃强性、敏感性、怀疑性、 忧虑性、紧张性; 高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 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第一性征男子:睾丸、阴茎等女子:阴道、子宫等这是由遗传物质—染色体的不同所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性别特征。

通常据此分为男女,第一性征确立了人们要经历的性别社会化过程,是建立社会性别的基础。

(二)第二性征指男女在青春期出现的一系列生理特征,男女性激素的差别—决定第二性征具体表现是青春发育后:男性开始变得高大、肌肉结实、厚街突出、变声、长胡须、汗毛加重….女性皮肤细嫩、嗓音尖细、乳房隆起、肌肉柔韧、脂肪增加、月经来潮…随着生理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性别意识开始觉醒,社会诸因素对个人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三)第三性征指男女在性格和心理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又称性别程度,简称性度,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明朗化。

是以第一、第二性征为基础的,强调一套稳定的、固定化的、两性对立的行为举止及其行为的社会意义。

二、性别的双性化贝姆认为,具备双性化人格的人至少有三方面优点:1、允许表达异性特征虽然具有某些异性的特征,但他们的独立性却没有受到影响。

在独立性方面,双性化人格与男性化人格的表现是一致的,均比女性化人格更具有独立性。

2、富有同情心,有教养3、具有很强的自尊心有更强的归隐模式(成功归于内部,失败归于不稳定外部因素),这意味着成功的永恒性和失败的暂时性。

三、跨性别涉及各种与性别角色部分或全部逆转有关的个体、行为以及相关群体。

对于跨性别的界定有很多争议。

(一)说法1:(最广泛的定义)指那些在出生时根据其性别器官而被指定了某个性别,但是却感觉那个性别是对他们一种错误或不完整的描述的人。

(二)说法2:指那些对其出生时被指定的性别感到无法认同的人。

(三)说法3:指认为自己有不同于男性和女性的另一种性别的人。

(四)说法4:跨性别——是一个概括性的词汇,包括以下几种:1、跨性别者:指做异性(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会觉得较为为自在的人。

通常全部或部分的时间是以异性的角色生活。

(二)多样性、混杂性:1、典型案例:同性恋现象(主要是心理性别出现了问题)2、混杂性——基因性别、生物性别、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统一。

第四节性别的对待如何看待性别这种社会现象。

一、性别是一种社会存在。

1、性别存在一定的划分标准(社会存在性别的划分标准,且是刚性的)2、存在一定的性别规范社会有一套性别规范,且是刚性规范,会要求男女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如男孩子要坚强,有泪不轻弹。

男刚女柔、男主外女主内等。

3、存在一定的性别角色分工(角色分工存在一定性别化)劳动强度的安排会考虑到性别。

与关怀有关的工作----女性多与高端技术相关的工作----男性多4、存在一定的性别地位之分男高于女。

纯粹性别的人地位高于非纯粹的人。

5、存在一定的性别资源的配置资源的配置存在一定性别化:受教育机会、接受培训的机会-----男多于女6、存在一定的公认的性别关系性别之间应建立何种关系,何种关系是被看做是正常?这规范着我们每个人。

夫妻中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等往往被认为是比较好的搭配。

如两人反差大的会觉得不牢固。

7、存在一定的性别观念何种性别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更有价值?哪些被忽视。

8、存在一定的性别价值以及评判体系价值以及评判体系也是刚性的。

性别是如何存在的——1、性别存在的多样化孰强孰弱多样化,汉族家庭中男强女弱正常;其他家庭女强也正常。

2、性别存在的多元化包括性倾向的多元、家庭制度、婚姻制度的多元。

3、性别存在的光谱化一端是一夫一妻制、另一端是完全杂婚制,中间还会有多个过度模式。

4、性别存在的阶段性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性别存在。

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生殖力社会:这个时期因为人口多多益善,在不了解孩子从哪里来的前提下认为女人很意识形态领域中基于性别对性别角色、地位、作用等进行定义、评价时,9、性别化的社会--文化符号社会--文化符号(包括形象、语言、文字等)基于性别而出现和存在的差异、差异性涵义和差异性表达等。

以及这些符号在社会文化中的生产和再生产,显现和遮蔽、延续和消亡。

三、性别是一种个人生活理念和行动,表现在:1、对于生物和生理性别的确认个体存在一个了解和认识自身性别的阶段和触发点。

2、对社会性别身份的认同认同或不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

3、婚姻和生育对婚姻定位不同,对生育的看法不同。

所以婚姻失败对女人的打击大,无孩子对男人是致命打击。

4、性取向自己的性取向是什么,如何看待他人的性取向5、情感表达表达方式不同:如对待哭泣父爱母爱的表达方式不同6、性别化的社会化过程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也是一个生物人到性别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中:进行性别化的区别教育7、关于社会性别的个人理念认同或不认同、肯定或否定,由此形成自己的理念8、社会性别的自我呈现作为性别人如何表现自己。

第二章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一、性别差异心理学诞生的条件(一)从思想发展史的线索看须形成男女平等的观念,相互尊重,彼此信赖。

把相互的差异理解为一个合理的历史过程,而非孰优孰劣。

(二)从方法论的线索看要确定人在心理上存在差异的科学依据,以及验证这些证据的科学方法。

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一)高尔顿(F.Galton 1822-1911)——差异心理学的先驱19世纪后半期高尔顿开创了个体差异的研究(1882创建―人类学测量实验室‖)(二)施太伦创立―差异心理学‖2、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口腔阶段——吮吸和吞咽获得快感男女相同肛门阶段——排泄生殖器阶段————男孩—―去势恐惧‖女孩—―阳具羡慕‖(二)多伊奇:(女性类型说)1944年海伦·多伊奇《女性心理学》,相信妒忌男性和恋父情结冲突的解决对女孩人格发展的巨大作用。

观点:(1)女孩对男孩的妒忌是由儿童的一般嫉妒倾向而产生。

(2)恋父情结根本不存在,女性更具有自恋倾向、被动性和受虐性。

三者以相对平衡的形式构成了正常女性的人格心理。

(3)把女性分为两种类型:女性型——被动、自恋和受虐男性型——主动、竞争和攻击性(三)埃里克森:(内部空间观)内部空间概念是他对两性研究的一大贡献男女的内部的空间决定了人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还决定了人类的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

(四)阿德勒:(男女平等观)强调社会文化决定女性心理,提倡男女平等,女性的自卑、低贱是社会赋予的,必须加强青春期的性教育(是女权运动的先驱)二、两性角色的社会学习理论(一)性别定型的基础重视性别差异的表现。

不否认遗传在两性角色定型中的作用,更强调两性角色的社会化学习,即通过观察、强化和模仿获得。

1、观察学习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强化过程2、班杜拉运用―直接强化‖的概念解释对儿童性别行为的塑造。

―直接强化‖是指为了实现性别的定型化行为对男孩和女孩的奖励和惩罚必须予以区别。

3、模仿即儿童从观察成人行为到表现成人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模仿是性别定型过程的基础。

(二)两性角色的获得男女两性角色的获得是观察、强化、模仿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持续很长时间。

(三)班杜拉的经典实验女孩:两者相互抵触——偏好较弱男孩―我是男的‖——珍视模仿依附男性―我们都是男人‖女孩―我是女的‖——想与母亲认同抚养及缺乏权力尊严所有儿童都倾向于模仿与自己性别相同及具有权力尊严的人(并非同一个人)。

渐增的父亲取向与渐减的女性化偏好并没有减弱女性评价和自我肯定,相反稳固。

―互补模仿‖ 将自我与男性化的刻板印象相比,学习以适当的女性化方式和男孩子们相互作用。

四、两性世界中的文化人类学观社会固有的文化传统迥异,这种差异对于性别角色的获得和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米德对原始部落的考察男女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于社会文化。

每一社会都选择了一些奠定在生物性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男女心理特点加以肯定和强化,选择另一些加以否定和惩罚,从而塑造出因不同性别而具有不同性格的人。

(二)性别角色的跨文化特征人类学家根据人类觅食与满足需要的不同方式,将文化划分为:1、狩猎与采集2、园艺文化3、农业文化4、游牧文化5、工业化社会(三)跨文化变异的普遍原则: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差异并使之日趋复杂。

男性性别角色总是受到更高的评价。

利用男女间体力的明显差异作为劳动分工的基础---最简洁、最经济的方法五、社会性别理论(当前流行最广泛)(一)当代最有用的社会性别理论。

(二)理论核心:建立在人的基因、生物、生理性别基础上的,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的界定标准、行为规范、关系、价值地位等的建构,以及不同性别的被建构。

(三)理论的起源和发展:1、七十年代盖尔·卢宾1975年的文章《走向妇女的人类学》中提出了Gender的概念,重新定义为性和社会性别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事物。

不仅仅是一种现象和存在,还是一种制度。

从经济学角度谈经济资源的配置、经济地位、经济的关系(如在西方丈夫负责赚面包,妇女负责操持家务)整个七十年代,观念很大进步2、八十年代与其他主流学术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一样,他被强调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成为女性主义学术理论和实践、运动的核心。

(三)性腺、性激素1、性腺:下丘脑、肾上腺、睾丸、卵巢、染色体(=性腺)……下丘脑---影响激素分泌下丘脑是内脏、内分泌和情绪活动之间维持平衡的中枢,进而影响到垂体激素的分泌,并借此调节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

2、性激素——两性进一步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1)男性---睾丸--睾丸酮女性--卵巢--雌激素和孕激素睾丸酮、雌激素和孕激素男女都有,只是量上不同。

(2)性激素与行为两性分化过程中,染色体形成两性不同的性腺,此后所有的两性生理、解剖学的分化都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完成,而且性激素还对有机体的性行为和其他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两性不同的性激素可能是男女某些行为差异的基础,但这种生物因素只是当环境为之提供条件时才能对人的行为造成影响,性激素和社会环境是在相互作用中决定人的行为的。

(四)大脑两半球的分化胚胎后期,性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脑,对大脑两半球分化产生影响,因而雄性激素在发育的关键期是否存在同样可能影响两半球的组织发育。

左半球在还没有雄性激素分泌时就开始发育了。

右半球发育晚,在它的发育关键期内已经具有雄性激素,由此它的组织发育较多地受到雄性激素的影响。

女性胚胎中的雄性激素的含量不多,受其影响也小。

这也许是女性言语发展早和功能单侧化程度较差的原因之一。

二、两性心理差异的生物根源(一)两性心理差异与遗传基因1、生物性别由一对性染色体决定2、有研究者认为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只占全部染色体的不到2%,其中多于98%的遗传特性都是相同的3、男女的相似远多于差异(二)两性心理差异与性激素性激素对两性的心理行为有重要作用1、攻击性行为直接受到雄性激素含量的影响2、对抚养行为的了解3、女性性激素呈周期性波动第二节差异心理的社会根源一、性别角色的含义1、什么是性别角色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