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研究进展及启示_程磊磊
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及其防治对策分析

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及其防治对策分析庞宗强,王晓,李苗,李兆辉,韩宝平(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221008)E-mail: pangzongqiang1985@摘要:为了深刻揭示面源污染的危害以及为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从面源污染的分类、面源污染产生机制、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和面源污染控制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综合阐述了有关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面源污染;模型;富营养化;防治对策1 引言随着工业点源污染控制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而面源污染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
面源污染是指溶解的或是固体污染物(地面的各种污染物质如城市生活垃圾、农村家畜粪便、农药化肥、重金属和其它有害有机物等),从非特定的点随降水生成的径流进入受纳水体所造成的污染[1]。
从世界范围来看,面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方式[2-4]。
现有研究表明,面源污染是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5-10]。
面源污染发生的机理复杂、过程漫长,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征,在不同地区,面源的发生过程又有所不同,因此,弄清特定地区面源污染发生机制,并采用有效措施控制该地区面源氮素磷素进入湖库河流等水体,是减缓或预防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2面源污染发生机制研究概述2.1 面源污染的分类目前面源污染的主要类型有: 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林区非点源污染。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非点源污染,其负荷量也明显不同。
面源污染物主要有: 营养物、泥沙、有毒物质。
营养物包括COD、氮、磷等 , 其形态有颗粒态和溶解态两种。
泥沙的增加会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 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 降低浮游生物的过滤作用, 而且随泥沙而来的营养盐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长期贡献者。
有毒物质包括化学有机物、重金属、农药等。
2.2面源污染产生机制及研究现状概述面源分布广泛,如农田流出化肥和农药;含有空气污染物的降水;废气;聚集在城区屋顶、道路及地表的颗粒物和工业灰尘;动物粪便尸体和落叶的流出物;采矿地区流出的重金属;森林流出污染物等。
农业面源污染及其研究新进展

农业面源污染及其研究新进展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考试试卷研究生姓名张舜尧班级研0811考试科目面源污染控制考试日期课程学时开(闭)卷论文农业面源污染及其研究新进展摘要:面源污染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而农业面源污染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部分。
本文着重介绍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机理、控制技术及其新进展。
关键词:面源污染机理污染模型引言水体环境污染源按照排放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即面污染源两种。
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点源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主要集中在工业点源上,而没有认识到面源污染的严重性目前,水环境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已受到国内外普遍的关注。
面污染源一般来自农业、森林砍伐、矿业、建筑与城市等几个方面,其中对水体危害最大、程度最重的首推农业面污染源,它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发生区域的随机性、排放途径及排放污染物的不确定性及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的差异性[1]。
1 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农田面源污染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化肥污染:我国化肥的施用量远远超过国际上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化肥使用安全上限。
全国N:P:K配比为1:0.45:0.17,氮肥用量偏高,重化肥,轻有机肥,造成土壤酸化、地力下降等。
化肥营养元素的流失构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最重要部分。
另外,我国的氮肥平均利用率只有35%,大部分除以氨和氮氧化物的形态进入大气外,其余大都随降水和灌溉进人水体,导致地下水中氮、磷物质含量增高,江河湖泊富营养化,成为重要农业面源污染物。
(2)农药污染:我国农药的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前列,但有效利用率不足30%。
据调查,喷施的农药若是粉剂,仅有10%左右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若是液体时,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农田中施用的农药,除少部分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
(3)畜禽粪便污染:我国的畜禽养殖业近20年来发展迅速,畜禽养殖业由农民个体家庭饲养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而且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周围。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蒙小俊.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J ].中南农业科技,2023,44(9):237-240.随着点源污染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非点源污染成为全球水体污染的重要污染来源,全球范围内近50%的地表水资源已受到非点源污染的影响[1,2]。
按照污染类型划分,面源污染主要分为城市面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因雨污分流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城市面源污染逐渐得到缓解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仍然是造成中国和世界水污染的重要原因[1,3]。
农业面源排放的氮磷在水体中的富集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有效改善水体环境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和过程本身,面源污染防治需解决的问题可分为总量估算、路径分析和治理措施3个方面[4]。
然而,面源污染物的来源及其传输过程监测控制难度大,需使用模型模拟的方法才能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评估分析[5]。
源头控制为主、过程阻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是进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主要途径[6]。
本研究概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特点及其危害,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和防治技术,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奠定基础。
1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与特点农业面源污染通常来源于农业种植、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水3个方面,耕地、果园面积大幅度增长,农村地区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排污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7,8],其中以农田径流形式产生的氮、磷流失,对河流水体氮、磷含量贡献较大。
研究表明,农业面源污染不同类型污染源产生TN 负荷量大小依次为农田化肥、畜禽养殖、农村生活,而不同类型污染源TP 污染负荷量大小顺序为畜禽养殖、农田化肥、农村生活[9,10]。
与点源污染相比,农业面源污染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①来源广泛,具有不确定性,进入水体不能集中监测;②随机性、间歇性变化大,进入水体迁移属于水动力学;③与降雨径流、水土流失有关,降雨是面源污染产生的基本条件;④暴雨过后污染负荷较大;⑤人类活动影响迁移过程。
农业污染国内外研究进展及防控对策建议

农 业第3 O卷 ・ 第 4期 : 1 - 6
Agr o— Env i r o n me nt& De v e l o pme n t
Au g u s t 2 0 1 3・ Vo 1 . 3 0 ‘ No . 4: 1 - 6
农业污染 国 内外研 究进展 及 防控对 策建议
Ag r i c u l t u r a l P o l l u t i o n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i n Ch i n a a n d Ab r o a d a n d Po l l u t i o n Co n t r o l C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s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国际经验及启示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国际经验及启示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无序的排放特征,在国际上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
随着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源逐步得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将越来越得到重视。
根据政府干预程度的强弱,可将环境政策手段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刺激型和劝说教育型三种[1][1]。
命令控制手段主要包括行政许可、排放标准、限期治理等。
经济刺激手段包括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税费、生态补偿等。
劝说鼓励手段主要包括环境宣教、信息公开等,劝说鼓励手段一般作为命令控制和经济刺激手段的辅助。
本研究将遵循环境政策手段的分类,对国际上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经验进行回顾和分析,并结合我国基本情况,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针对农业面源的命令控制型手段命令控制型手段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严格的处罚措施、并且政府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因此要使命令控制型手段较好地发挥作用,前提是规制的对象非常明确,且规制的对象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否则监管成本太高。
农业面源排放的特征决定了命令控制手段难以较好地发挥作用。
在国际范围内,命令控制型手段也鲜见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
荷兰的矿物质账户系统(Mineral AccountingSystem-MINAS)较为接近命令控制手段。
[1][2]该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养分标准,其惩罚手段是想超出标准的农场主征税。
MINAS系统控制的对象不是N, P等养分的投入,而是其剩余或流失。
在这个系统之下,每个农民的养分投入和产出情况都被记录下来,如果其农场的养分剩余(或流失)在规定的标准之内,则无需交税,如果超出标准,则需要缴纳较高的税。
随着免税的标准越来越严,超出标准的税率也越来越高,1998年土壤含氮(折纯)的免税标准为 238kg/ha,超标税率为0.7欧元/kg,到2003年,免税标准为140 kg/ha,超标税率则上升为2.3欧元/kg。
尽管监测数据显示荷兰地下水的养分浓度在1992-2000年之间有所下降,但是这项政策仍然由于其高昂的执行费用以及对于环境质量贡献的不确定性受到质疑,在2006年被废除。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态势分析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态势分析王静+郭熙盛+吕国安+王允青+叶寅+王道中摘要:在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目前水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和特点、研究历程、面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污染负荷模型以及面源污染的防控机制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即多种同位素联合示踪农业面源污染源;污染物在沟渠系统的迁移模型;农业面源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构建流域容量总量控制体系;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预警体系。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发展趋势X71 文献标志码: A:1002-1302(2016)09-0021-03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体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和制约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污染源排放得到较好控制和治理的同时,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源污染,即非点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是相对于排污点集中、排污途径明确的点源污染而言,是指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1]。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生产活动引起的氮、磷、农药等污染物以广域的、低浓度、分散的形式,从农田生态系统向水体迁移扩散的过程。
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集约化养殖场污染、农膜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等。
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面源已成为水环境的一大污染源或首要污染源。
全球30%~50%的地球表面已受到面源污染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已引起1.44亿hm2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2]。
美国的面源污染占污染总量的2/3,其中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为68%~83%,氮、磷营养元素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的污染物质[3]。
国外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我国的水污染日益严峻,其中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和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
本文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进行分析,从而给我国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前言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面源污染对水体造成的恶劣影响已不容忽视,成为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面源污染又叫做非点源污染,主要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是其主要形式。
其具有分散性、多样性、随机性以及边界难确定性等特征,且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是目前水体污染中最大的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点源污染和城镇生活点源污染得到逐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将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主要矛盾。
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技术层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仍缺少并缺乏鼓励和推动农民采纳有效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政策框架和配套制度。
国外学者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国内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设计以及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国外主要的面源污染控制政策及其实践(1)美国1.立法管理美国早在1972 年《联邦水污染控制法》首次明确提出控制面源污染,倡导以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化为基础“最佳管理实践” (BMPs)。
1977年的《清洁水法》进一步强调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性。
1979年美国XX局提出了排污权交易法一一点源-面源排污交易法,为解决面源污染提供了有效途径及法律保障。
198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清洁水法》(修正案) ,建立了控制面源污染的国家计划,水资源保护法更加完善。
2.鼓励农民采用环境友好的替代技术美国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上对农民没有或只有很少补贴,主要是鼓励农民自愿采用环境友好的替代技术。
因此,操作简单、价格便宜的替代技术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首选。
比如,美国采用先进的生物环境控制工程技术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态势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态势【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最终进入水体,影响水质和生态环境的现象。
本文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研究意义和目的进行介绍,分析了该污染的来源、研究方法、进展、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态势。
在结论部分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策略,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和影响,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发展态势、来源、研究方法、影响因素、防治策略、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活动引起的土地和水体污染问题。
农业活动包括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和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等,这些活动会释放大量的污染物质到土壤、地下水和表面水体中,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质具有随机性和间歇性,且难以准确监测和控制。
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传统意义上看,即农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二是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综合两者,农业面源污染可以理解为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土地和水体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
在当前社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2 研究意义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农业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周围的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质量造成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退化,水资源受到污染等问题,进而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深入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影响及防治措施,对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生产从传统方式向清洁、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3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V o l .31,N o .2,p p 76-80 2010年6月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R e g i o n a l P l a n n i n g J u n e ,2010 ·国外农业·国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研究进展及启示*程磊磊1,尹昌斌2,鲁明中1,米 健2(1.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 我国水污染严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该文对国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领域中的主要研究进行了疏理,简要回顾与评论了基于投入的政策和基于水质的政策,认为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分散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其控制政策不能以排放量为设计基础。
由于设计与执行政策的信息成本过高,基于水质的政策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
基于投入的政策具有更强的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 国外农业 面源污染 污染控制政策 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10-02-03 程磊磊为博士生 尹昌斌为研究员 鲁明中为教授 米健为博士生 支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农业清洁生产与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集成配套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200903011);国家水专项洱海治理项目“大规模农村与农田面源污染的区域性综合防治技术与规模化示范”(2008Z X 07105-0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水污染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
水污染的核心问题是水体的氮磷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农业面源污染[1]。
随着工业点源污染和城镇生活点源污染得到逐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将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主要矛盾。
然而,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具有随机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基于排放量的点源污染控制政策(如排污收费、排污标准和排污权交易)难以适应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要求,为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污染控制政策。
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既缺少政策框架和配套制度,又缺乏相应的机构向农民宣传面源污染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缺乏鼓励和推动农民采纳有效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机制[2]。
国外学者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该文将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对国内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设计以及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设计基础关于污染控制政策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如何设计基于排放量的政策,以及比较这些政策的相对效率。
排放量之所以能够优先成为污染控制政策的设计基础,主要是因为:准确监测排放量的成本较低;排放量与水质、污染损害直接紧密相关;污染物排放不包含显著的随机因素[3-4]。
对于点源污染来说,污染物都是从固定的和容易识别的排污口排放,上述条件都能够满足。
因此,点源污染控制政策通常建立在排放量基础之上。
然而,大多数农业污染都属于面源污染,氮磷等污染物并非从一个或少数几个固定的排污口流出农田,而是从很多并不固定的排污口流出农田、进入水体,这种分散性导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准确监测排放量的成本十分高昂[5]。
此外,农业污染物的排放不仅取决于投入要素和生产技术等确定性因素,而且受到天气(如降水)等随机性因素的影响,这类随机性会打破排放量与污染损害之间的稳定关系。
农业面源污染的分散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其控制政策不能以排放量为设计基础,需要寻找其它设计基础。
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研究中,替代排放量的设计基础主要包括投入要素(如化肥、灌水)、生产技术(如节肥技术、节水技术)、估计排放量(如氮、磷流失的估计量)以及水质(如地表水中总氮、总磷含量)等。
其中,投入要素和生产技术都属于生产投入范畴,估计排放量则利用投入要素和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来估算。
这些设计基础都沿着农业生产过程向排放量前端延伸,水质受到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它则沿着污染过程向排放量后端延伸。
国外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基于投入的政策和基于水质的政策。
2 基于投入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G r i f f i n 和B r o m l e y [6]最早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分析。
他们借鉴排污收费和排污标准等点源污染控制政策,提出了4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即基于投入的税收与标准、基于预期排放量的税收与标准。
其分析表明,只要合理地设定参数,4种政策都能够以最低成本实现污染控制目标,但是在需要设定的参数个数、政策的交易成本、公众的可接受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S h o r t l e 和D u n n [7]考虑了农户与管制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农业污染物排放的随机性,比较了上述4种政策的相对效率。
当农户拥有生产成本与收益方面的准确信息而管制机构却没有时,基于投入的税收优于基于投入的标准;当管制机构不能依据农户的生产投入来准确估计排放量时,对排放量的推测不能完全替代对排放量的准确监测,基于投入的税收将优于基于预期排放量的税收与标准。
因此,S h o r t l e 和D u n n 认为,在不考虑政策的交易成本时,基于投入的税收将优于其它3种政策。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多种投入要素(如化肥、农家肥、灌水等)同时影响农业污染物的排放(如氮磷流失),而且这种影响会由于农户间的异质性(如土地类型、土壤类型、地理位置等)而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农业面源污染的最优控制,就需要对所有影响污染排放的投入进行管制,而且需要针对不同的农户按照不同税率征税,或者按照不同补贴率进行补偿,或者设定不同投入量标准,这正是G r i f f i n 和B r o m l e y 、S h o r t l e 和D u n n 所提出的政策。
然而,这种最优污染控制政策的执行成本将会十分高昂,在现实中很难实行。
后续研究集中于分析基于一种或少数几种投入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充分说明了最优污染控制政策在现实中难以实行。
有些学者对基于一种污染性投入(农用化学品)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相对效率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W u [8]分析了投入替代(i n p u t s u b s t i t u t i o n )对政策效率的影响。
该研究表明,当某些投入是农用化学品的替代要素(互补要素),而且能够显著地减少(增加)农用化学品的边际污染成本时,替代效应会使基于农用化学品的标准优于基于该投入的税收。
W u 和B a b c o c k [9]重点分析了空间异质性(s p a t i a l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如何影响这两种政策的相对效率。
当农户的生产活动在土地类型(如平地与坡地)、土壤类型(如砂土与粘土)等方面存在差异时,征收统一税率的化肥税可能使部分农户不再施用化肥,而制定统一的化肥施用量标准则可能并不影响部分农户的施肥决策。
许多学者也对基于一种或少数几种投入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效率开展了经验分析。
W ue t a l .[10]以美国南部高原地区为例,比较了氮肥施用量标准、氮肥税、灌水税和灌溉技术补贴4种政策的相对效率。
他们首先利用E P I C -P S T 模型产生所需数据,其次利用数学规划模型来分析各种政策对农户生产决策的影响,并且估算农户收益与社会福利的相应变化。
其结果表明,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从农户角度来看,灌溉技术补贴的效率都高于其它3种政策。
从农户角度来看,氮肥施用量标准优于两种税收政策。
从社会角度来看,氮肥税优于氮肥施用量标准。
H e l f a n d 和H o u s e [11]以美国加州萨利纳斯河谷地区的生菜生产为例,比较了4种政策(这4种政策分别是:①对不同农户的每种投入征收相同税率,②对不同农户的每种投入设定相同的消减比例,③对不同农户的某一种投入征收相同税率,和④对不同农户的某一种投入设定相同的消减比例。
在H e l f a n d 和H o u s e 的分析中,投入是指氮肥与灌水,生菜生产函数和氮流失函数都只是这两种投入的函数)的相对效率。
他们认为,这些政策的相对效率无法从理论上进行比较,只能借助经验分析来判别。
他们首先利用E P I C (E r o s i o n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I n d e x C a l c u l a t o r )模型产生样本数据,其次利用这些数据来拟合生菜生产函数和氮肥流失函数,并且应用这些函数估算和比较4种政策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
认为在异质性(农户的异质性在于其土壤类型的不同,一部分为砂土,另一部分为黏土)77第3期 程磊磊等:国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研究进展及启示7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年条件下,基于一种投入的政策不一定比基于多种投入的政策造成更多的社会福利损失。
L a r s o n e t a l.[12]使用类似方法,比较了3种政策(这3种政策分别是:①对氮肥与灌水同时征税,②只对氮肥征税,③只对灌水征税。
L a r s o n e t a l.认为,异质性并不影响这些政策的相对效率,所以这3种政策都是对所有农户征收相同税率)的相对效率。
与H e f a n d&H o u s e的结论相似,他们的结果表明,灌水税优于氮肥税,而且只对灌水征税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并不比对灌水和氮肥同时征税大多少。
C l a a s s e n&H o r a n[13]指出,上述研究都没有考虑内生市场价格(e n d o g e n o u s m a r k e t p r i c e s)对政策选取的影响。
他们以美国中北部的玉米生产为例,比较了征收统一税率的化肥税和征收区别税率的化肥税对效率和公平的影响。
当市场价格为内生时,由异质性造成的农户间税率和收益的差异会进一步扩大;统一税率将远高于区别税率。
然而,在征收区别税率的化肥税收政策下农户间的收益差距较小。
上述分析表明,在设计基于投入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时,至少需要考虑两个抉择,即选择哪种或哪些投入作为政策的激励基础,以及选择经济激励政策(如税收、补贴)还是命令控制政策(如标准)。
对于基于同种投入的政策来说,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一般性准则用来判断经济激励政策与命令控制政策的相对效率,如W u(2000)。
但是,对于基于不同种投入的政策来说,则难以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一般性判别准则,只能借助经验分析来比较这些政策的相对效率。
进一步来说,由于现实中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同时实施几种不同政策,从而也就不可能利用现实数据来比较它们的相对效率,只能将经济模型与其它领域的模型(如E P I C)相结合来模拟不同政策情景,进而比较这些政策的效率,做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