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文化
第五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饕餮纹
象鼻兕觥
刻有秦国文字——大篆的石鼓
秦始皇统一文字
“书同文”
小篆:秦代的统一 文字,使汉字的笔 画和结构得到定型, 奠定了汉字“方块 形”的基础。图为 秦丞相李斯书写的 《峄(yi4)山刻 石》。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 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 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 成一种新字体。图为湖北出土 的秦隶竹简。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 206-220年)得到了很 大发展,变无规则的 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 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 结构的基础。图为汉 隶。
楷书的创 造者王次 仲与楷模 钟繇
图为东 汉钟繇。
楷书笔画平直, 字形方正,书 写简便。直至 今天,楷书仍
是汉字的标 准字体。图 为钟繇作品 《宣示表》。
快速书写的字体: 草书与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 草、今草和狂草3 种。图为用章草书 写的汉木简。
章草:西汉史游 《急就篇》,隋 书称为《急就 章》,进一步解 散隶体,首创 “章草”书法。
“今草”是东汉 (25--220)人 张芝所创。图 为张芝写的草 书。 “凡家中 衣帛,必书而 后练(煮染) 之;临池学书, 池水尽墨”。 后人称书法为 “临池”,即 来源于此。尤 善量收 购甲骨
王国维《殷卜辞 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
社会活化石:甲骨文中原始古文字的痕 闺意献张水部 唐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金文(钟鼎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 大小也比较匀称。 图为毛公鼎及铭 文,是先秦最长 的铜器铭文。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的起源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是汉族及其他华夏族群使用的传统文字,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现代汉字体系。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汉字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象征。
汉字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通过研究这些古老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和价值观。
其次,汉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特点。
通过字形、字义和字音的相互关系,人们可以推测出很多汉字的意义和发音。
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汉字成为了一种综合了意义、音韵和形态的艺术形式。
汉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书法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汉字美学的体现。
通过墨的运用、笔画的变化和线条的神韵,书法家能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
除了书法之外,汉字还广泛应用于中国的绘画、篆刻、陶瓷以及建筑等领域。
在绘画中,字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内涵;在篆刻中,字的雕刻可以使作品更加精美;在陶瓷制作中,字的刻画可以增加器物的文化意义;在建筑中,大型字体可以使建筑更加文化和有特色。
在现代社会,汉字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使用更方便的输入法和字母文字,但汉字依然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文字。
中国的法律文件、政府公告、商业标识等都使用汉字进行标识和表达。
同时,汉字也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商业标识、道路指示还是产品说明,都少不了汉字的参与。
总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统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的书法绘画,还是现代的法律文件,汉字都在为中国赋予独特的文化特色。
【字数:360字】。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所塑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表述形式,因而,汉语汉字也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语言文字、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1、文化的象征汉字是汉语的象征,体现的是中国历史的沉淀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它们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旅程、思想风貌,以及表达中国人思想的细微差别。
这些汉字更是中国文化的依托,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语言文字的表达汉字由象形文字和指示文字组成,它们表达的是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特点。
汉字形成了中国文字系统,开创了汉文化和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3、审美情趣的体现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反映了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特点。
它们表达的是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以及对文字审美的偏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审美的重视。
4、传统习俗的体现汉字表现出中国传统习俗的特点。
比如,汉字里面的图案和结构,都能够表达出中国人的思想感觉和思维模式,从而反映出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二、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且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也非常重大。
汉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
1、语言文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过程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文化。
通过汉字,中国的文学文化得以发展,使中国人具备了独特的表达文字思想的能力,从而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文化思想的变革通过汉字,中国文化的思想也得到了相应的变革。
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的宗教文化转变为实用文化,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方向。
3、社会文明的发展汉字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文明发展。
它使得中国社会可以更加精确的表达思想,从而催生出许多崭新的思想,使中国的文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文字之一。
汉字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达的工具,更是承载了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首先,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的象形文字。
在远古时代,中国的祖先开始通过绘制生活中的物体的形状来表示特定的含义,这些形状逐渐演化为象形文字,即以外形与事物本身形状相似而得名。
这些古老的象形文字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描述,如太阳、月亮、山、水、树等等。
这种象形文字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在中国文化中,汉字象形的特点以及对事物本体的描绘能力,体现了中国人的观察力、细致入微和对自然的敬畏。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形文字发展为会意文字。
会意文字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象形文字结合起来,以表达更复杂的含义。
这种合并的象形文字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中的很多基本字符和词组。
比如“木”和“林”分别表示单独的树和一片树林,而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表示“森”,进一步表达茂密的森林。
这种形式的汉字演化体现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对事物关系的理解能力,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
汉字的结构和构造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汉字由笔画构成,每个字都有独特的结构,字形的构造和划笔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具有讲究工整和秩序性的特点。
这种结构的文化表达了中国人对规律、秩序和尊重的重视。
据说,按照规范的顺序和结构写汉字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
另外,汉字是声旁合一的文字系统。
声旁合一顾名思义,即将一个字符中的声音部分和意义部分结合在一起。
这种特点使汉字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和灵活。
一个字的意义和发音结合在一起,用比较少的字就可以表达出更多的含义,这让汉字的发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
同时,这也让中国文化在传达时能够很好地保持思想理念和语言表达的一致性。
汉字的使用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哲学传统和文化精髓。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汉字是中国独有的文字系统,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形状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在中国文化中,汉字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以下是我对汉字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探寻。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汉字的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汉字的形状和结构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理解。
“人”字的形状像一个直立的人,代表人类;“山”字的形状像一个三角形的山峰,代表山脉。
这些字形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中国人独特的表达方式。
人们通过汉字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汉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中国古代,许多文化经典和文化瑰宝都是以汉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例如《论语》、《道德经》和《诗经》等古代经典都是用汉字写成的。
人们通过研读这些经典,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伦理观念和文化传统。
汉字也被应用在书法、篆刻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也与中国的节日和传统习俗紧密相连。
农历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上红色的对联和福字,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热情。
这些对联和福字都是以汉字的形式呈现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汉字还与传统的中国书画和剪纸艺术紧密相关。
人们可以通过书写汉字、制作剪纸和绘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汉字也逐渐与现代社会和新兴文化相结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汉字正逐渐从传统纸质媒介转向电子媒介,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输入法轻松地使用汉字进行交流和表达。
汉字也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学习。
许多外国人学习汉字,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思考方式。
汉字也逐渐成为中文学习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与中国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第一讲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与汉字文化《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顾名思义,就是透过汉字这个文化载体去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化。
因此,我们首先应弄明白什么叫汉字?什么叫文化(Culture)?一、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1、“汉人”名称的由来。
“汉人”之“汉”最初指的是水的名称,而不是民族的称谓。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水部:“汉,漾也。
东为沧浪水,从水难省声。
”漾是漾水。
《说文》:“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
”又:“沧浪水南入江。
”可知汉水的上游叫漾水,中游叫汉水,下游叫沧浪水,至汉口注入长江。
“汉”之用于人事,乃自秦末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开始的。
《史记·高祖本纪》:“[元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1]可见“汉王”之称是因刘邦被封于汉中而得名的。
自此以后,汉王的军队便叫汉兵。
《史记·高祖本纪》:“[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叶按:指韩王信,不是淮阴侯韩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令故吴令郑昌为韩王,距汉兵。
”(第368页)在刘邦被封汉王之前,《史记》只称沛公兵。
如《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第362页)汉二年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则开始以“汉”为国号了。
汉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汉王为皇帝。
汉王刘邦稍微客气了一番,遂于二月甲午日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今山东曹县境内)。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汉高祖,西汉王朝正式建立。
汉武帝以后,正式出现“汉人”、“汉民”之类的称呼。
《汉书·魏相传》:“闻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边境。
”[2]《汉书·李广利传》:“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
”(第2710页)到了东汉以后,汉人、汉民的说法就更加普遍了。
《后汉书·西羌传》引班彪的话说“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2010届人文地理专业 1011073001 初汉增汉字是世界文字中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而中国民族文化是最悠久的没有间断文化,两者的关系非常亲密。
文化是靠文字和语言来传承和表达的。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对于汉字的认识,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汉字,尤其是古汉字,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
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比如汉字能反映古代的中国物质文化,像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
甲骨文“渔”字的异体字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汉字能洞察古代制度文化,比如说古代的货币制度或者说是金融制度,如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
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
贵,贱,贪,贫,购等等。
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
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比较久远的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汉字反映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了解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而我们汉字与文化中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在了解了什么是汉字中的文化后,我们在来看汉字与文化有什么样的联系。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汉字与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传统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汉字就象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图景,通过现代的汉字形体等我们可推测出古代汉字的形体,而由于我国创字之处都是象形字,故通过这些汉字的古形体我们能多多少少的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汉字的形体保留并折射出来我国先辈门的生活,而在这些折射出中能看到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饮食的习惯,服饰的样子,婚姻状况,宗法制度,甚至是古人们的平时的起居生活,而此文将要谈的是从汉字中看古代的建筑!建筑居住文化不仅有史籍的记载,而且也在汉字形体中蕴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
透过一些类化符号及其所组成的汉字形体的研究,可以窥测到远古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以及这些建筑物的功用、基本设施或附属设施,并且可以从中寻觅到先民在建筑居住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等深层次的文化信息。
(一)穴”字与古人的原始建筑说到他们的建筑我们就首先要从他们最原始的建筑讲起,当人还是原始人的时候,那时的他们没有农耕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打猎为生的,那时候由于生产资源低下,他们也没有正规的建筑,在黑夜到来的时候,在遇到夏日的酷热,严冬的寒冷的时候,在遭到暴风雨的袭击,野兽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可以说是本能的会躲进山洞中去从而寻找到安全舒适的场所。
而在住山洞之后久而久他们就会在一个固定的山洞中安下居来,那么之后他们就必定会去用自己的能力去打扮这个山洞,这样他们的最最原始的建筑就诞生了,那就是山洞,这可以从“穴”一字中有所了解!在《说文》中,“穴”的意思是:土室也。
也就是说是古人的室了。
在现在的现代汉语中“穴”字仍然具有洞穴的意思,这样就不难理解这个字的字意了,“穴”字就是古代人们的建筑所留下来的印记。
从“穴”字出发再加上考古学的知识,我们不但知道了原始人刚开始是择洞而居,到了后来,随着人们的脑子进化的进行,人门就不再满足于择洞而居了,他们觉得选择洞穴居住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了,那么接下来他们就动手自己开始挖洞而居。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原始人的建筑到了这一时期才能算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因为只有到了此阶段的洞穴才是他们真正自己建造的东西,也只有是真正自己建造的才能称的上是建筑。
总之,一个“穴”字我们看到了古代人最原始的建筑产品,那就是山洞,虽然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似乎很落后原始,但在当时的生产了条件下,人们能挖洞而居已经很不错了,这种方法适合在黄河流域使用,这种方法似乎也是很科学的原始居住方法,因为今人的“窑洞”似乎还可以看到古人居住的影子。
从一个“穴”字中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古人最原始的也是我们人类最原始的建筑文化(二)从“堂”字看古人居住方式的进步在经历了原始的洞穴居住后,随着人们的实践能力的增强,人们就不再满足于居住洞穴了,他们就开始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搬出了洞穴开始在外面生活了。
但在外面生活又出现了新的难题,那就是野兽的增多减少了生活的安全系数,同时还有洪水的袭击等自然灾利用大树给自己做屋子,这中现象在古典文献中都有记载,其中《诗经》中就说到:“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就说明人类由深谷穴居到乔木巢居的过程。
接下来在住久了树巢以后我们的祖先又有所改进,同样是住在高处,为什么不把土累起来而在上面用树枝支起屋顶早房子呢,于是这样的房子就算是诞生了。
与这种房子有关的字就是“堂”字。
堂到现在还有高高在上的意思,比如说升堂,高堂等词语时,就运用到了原始房子的意思,当时的房子都是建在高出的。
后来这种堂就发展成了富人和统治阶级的居住的标志。
在这里我个人认为是不是在原始阶段人们谁有前就可以把字的屋子下面的土累的越高,造的房子也就越好,这样慢慢的“堂”字就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标志了。
(三)从“向”,“窗”两字看古代建筑的具体构造。
“向”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很象一个窗户的样子,在《诗经》:“向,北出牖也。
即向就是朝北开的窗口。
为什么我们的先人朝北开窗子呢?原因是我们处在地球北半球的北温带,每到冬季,寒风呼呼,寒流滚滚。
我们的先人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自然,逐步形成了坐北朝南,南门北窗的建筑格局。
到了冬季把朝北开的窗口堵住,室内就免受寒风侵扰。
但是这里的“向”和我们现在说的窗是同一个意思,在古代“窗”与现在的四壁的窗户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古代“窗”有它独特的意思,那就是“窗”代表的是在屋顶而不是在墙的四壁开出来的采光点。
这用现在还流行的一句古话去证明是最恰当的,那就是“打开天窗说亮话”。
如果说这里的窗就是我们现在的墙壁上的窗户,那么似乎这俗语就不怎么合适恰当了。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古代房子建筑的结构与现在的房子的结构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他们的房子不但墙壁四周有洞,就是在屋顶上还开一个洞。
这样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和在床前“举头望明月“似乎就合理多了。
在这里我个人做进一步的推测:在古代没有很好的御寒的玻璃之类的东西,所以他们的窗户不能和今人的窗户一样开的很大,不然就会很冷,但他们的室内的光线又很差,所以只有用在屋顶开窗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但问题是古人在屋顶开天窗后,在下雨的时候又用什么来挡雨呢?这还待考古的发现和专家的研究!在这里我们不但通过“向”,“窗”这两字了解了古人房子与今人的不同之处,我们还可以借助这些去解释诗歌中的难理解之处,可以说通过汉字看建筑确实是很用实际意义的。
(四)结语古人的生活建筑给我们似乎总是有一中神秘的感觉,也是我们很感兴趣的东西,而要了解这些我们不熟悉的东西,当然可以通过考古的发现,但汉字的研究也是一中好办法,而且是一种相当好的手段,因为考古毕竟是很难的,而汉字的研究很现实又很可靠,我想这也是此门课程的魅力所在。
汉字是汉民族为适应实践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汉字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文化是造字的依据,汉民族文化深刻影响着汉字的构造过程和方法.同时,汉字还可以充当研究造字时代社会状况的材料.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
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
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重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
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
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
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
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
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
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
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
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
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动词与系动词也是如此,华文里的“是”字,既是“tobe”也是“am”,又是“was”,还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been”和“usedtobe”等。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
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牛油……大异其趣。
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本位,为本质,为纲,其余则是派生出来的“目”。
这样的牛字本位,则难以从英语中看出来。
所以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礼、和、合、诚、信、廉、耻、勇……戏曲主题则讲忠、孝、节、义,读诗(经)则讲兴、观、群、怨。
然后是自然、主义、理论、原则……有了仁,就要求仁政;有了道,就认定执政的合法性在于有道,并区分王道与霸道还有道法自然与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了义,就提倡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有了主义就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有了原则,就有绝对“不拿原则做交易”……这些文字、概念、命题,不但有表述意义、价值意义、哲学意义,也有终极信仰的意义与审美意义。
华文注重文字——概念的合理性与正统性,宁可冒实证不足或者郢书燕说的危险,却要做到高屋建瓴与势如破竹,做到坚贞不屈与贯彻始终。
在中国,经常存在一个正名的问题。
训诂占据了历代中国学人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又是无法回避的。
许多从外语译过来的名词都被华人望文生义地做了中国化的理解,中文化经常成为中国化的第一步。
这产生了许多误读、麻烦,也带来许多创造和机遇,丰富了人类语言与思想。
这里起作用的是华文的字本位的整体主义、本质主义、概念崇拜与推演法(如从真心诚意推演到治国平天下),与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和神本或者人本主义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