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鲁逸仲《南浦·旅怀》赏析及阅读训练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3 诗歌鉴赏(含解析)

专题13 诗歌鉴赏一、【2018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公子行孟宾于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23.本诗描述的是:富家公子身穿“______”,骑着“骄骢”,天渐明时就到野外“______”,结果“______”。
2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3.(1)锦(红)衣(2)春游(3)踏烂麦青青(骄骢踏烂麦青青)24.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
(意对即可)【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是个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品味语言,从“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一句中可以得出作者对贵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
二、【2018年中考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ji)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____”三宇,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分析能力,范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为三、【2018年中考广州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钓屿①(明)郭汝霖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注释】①嘉靖四十年(1561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一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B. 领联写初见钓鱼岛。
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
C. 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详的听觉感受。
D. 尾联写诗人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奇美的祖国山川,让他感到足以告慰平生,直抒胸臆。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答案】(1)C(2)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①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解析】【分析】(1)C项,“想象”错,涛声为实写,应为“虚实结合”。
故选C。
(2)“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 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写出了郭汝霖这位天朝使节自己的豪迈胸襟。
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
“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写初见钓鱼岛。
册封使有护封军人随行,擂鼓以壮声威。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详细描绘和赞美。
诗人惊奇与兴奋喜悦的心情也就包括其中了。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作者直抒胸臆,诗人那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豪情跃然纸上,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胸襟表露无遗。
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故答案为:⑴C;⑵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南浦·风悲画角鲁逸仲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南浦·风悲画角|鲁逸仲|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南浦;风悲画角》由鲁逸仲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借游子悲秋、思恋爱人,寄寓亡国之思。
开篇即突出“悲”字,以下逐层展开。
以胡曲隐射金人攻陷汴京,摹写官民南逃惨状。
“酒市”以下六句,强调靖康之乱后社会的萧条。
“好在半胧淡月”三句,谓南宋无处不令人神伤。
“故国梅花归梦”,抒发无限悲哀,沦陷的故土,只能在梦中再见。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原文】《南浦;风悲画角》作者:鲁逸仲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
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
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
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
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
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
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
【注释】①南浦:水名,在今湖北武昌县南三里。
后来诗文中遂泛指送别的水边。
《单于》:唐代乐曲名,又称《小单于》。
三弄:奏乐三遍。
②骎骎:马奔驰貌。
阑:尽。
③嘹唳:雁的啼鸣声。
④好在:依旧。
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裙:家中穿绿罗裙之人。
⑤度:越过。
⑥“故国”二句:由于眷恋难忘故园的梅花和为相思所苦身着绿罗裙之人,因此频频入梦。
故国,故园。
绿罗裙:代指家中年轻女主人。
⑦“为问”二句:此二句将梅花拟人化,把花枝上的蓓蕾比作泪珠。
【译文】寒风传送画角的悲音,听那《单于》曲反复弹奏了三遍,从城楼的谯门飞落回旋。
骑着马儿快奔,投宿驿站,漫天飞雪落孤村。
闹市上酒楼灯火渐渐稀疏昏暗,乱纷纷的落叶飞舞飘零,正在敲打着窗棂。
目送着几声惊叫的大大有作为,突然离开烟气迷濛的水面,发出潦亮的尖叫穿越寒冷的云幔。
幸好朦胧的半痕淡月依然未到,到如今,没有一处景物不触目伤心。
在归乡的梦境见到故园的梅花,穿着绿罗裙的佳人被忧愁伤损。
请问时差香浮动的清梅梅枝,是否也相思情深,绽放出了万点梅花,好似付出了万点啼泣的泪痕。
我猜测翟屏佳人也应是,两眉凝聚着无限愁恨,倚着梅花伫望黄昏。
新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

新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钓屿①(明)郭汝霖天畔一舟横,长风行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注释】①嘉靖四十年(1561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一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B. 领联写初见钓鱼岛。
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
C. 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详的听觉感受。
D. 尾联写诗人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奇美的祖国山川,让他感到足以告慰平生,直抒胸臆。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答案:C解析:(1)C(2)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①他乘坐封舟破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使命;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解析】【分析】(1)C项,“想象”错,涛声为实写,应为“虚实结合”。
故选C。
(2)“天畔一舟横,长风行” 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写出了郭汝霖这位天朝使节自己的豪迈胸襟。
他乘坐封舟破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使命。
“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写初见钓鱼岛。
册封使有护封军人随行,擂鼓以壮声威。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详细描绘和赞美。
诗人惊奇与兴奋喜悦的心情也就包括其中了。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作者直抒胸臆,诗人那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豪情跃然纸上,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胸襟表露无遗。
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故答案为:⑴C;⑵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古诗南浦·风悲画角翻译赏析

古诗南浦·风悲画角翻译赏析《南浦·风悲画角》出自《宋词三百首》,其诗人为宋朝诗人鲁逸仲。
其古诗全文如下: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
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
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
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
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
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
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
【前言】《南浦·风悲画角》为宋代鲁逸仲所作词。
上片写夜宿孤村的情景:画角悲呜,遍地积雪,酒市灯火阑珊,惊雁夜飞,呜声凄楚,征人的颠沛流离之苦自在其中。
下片写雪夜思乡,设想故乡的景物也为相思而呈悲愁,故乡的佳人也因思念行人而双眉凝愁。
全词写景摹物,虚实相映,情景相生,描写细腻。
格调悲凉沉咽,工于遣词造句。
【注释】⑴南浦:词牌名,双调;102字,8平韵,上下各4。
⑵风悲画角:寒风中传来悲凉的号角声。
画角:是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音凄厉。
⑶单于:曲调名。
唐《大角曲》中有《大单于》、《小单于》。
弄:演奏。
三弄,演奏三遍。
又乐曲一曲,叫一弄。
三弄,即三段乐曲。
⑷谯门:建有了望楼的城门。
⑸骎骎:马行快速貌。
⑹阑:残。
⑺乍离:刚刚离开⑻嘹唳:大雁凄凉激越的叫声。
⑼好在:依旧。
⑽绿罗裙:家中着绿罗裙之人。
⑾为问:试问。
⑿暗香:指梅。
⒀翠屏:画有青山绿水的屏风,或翠玉镶嵌的屏风。
【翻译】画角在寒风中悲鸣,《单于》曲调一声声落在谯门。
我们的马车匆匆赶路投宿,来到这弥漫着飞雪的小孤村。
酒市里的灯火渐渐稀少,只有枯叶乱纷纷,敲打着窗门。
空中传来惊雁的哀鸣,从那凄戾的叫声中,可以想像它们刚刚离开迷蒙的水面正在OrG迅疾地穿过寒云。
依旧是半暗半明的淡月,到如今,这一切景物却令我落魄伤魂。
梦想着返回故园,那里的梅花该多么艳明。
那位穿着绿罗裙的佳人,恐怕早已为我容颜瘦损。
试问那一树树暗香疏影,是否也在相思,万点红花是否都变怍了泪痕。
料想那位美人一定紧锁双眉,满腔幽怨悲恨,独倚画屏苦捱着黄昏。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钓屿①(明)郭汝霖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注释】①嘉靖四十年(1561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一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B. 领联写初见钓鱼岛。
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
C. 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详的听觉感受。
D. 尾联写诗人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奇美的祖国山川,让他感到足以告慰平生,直抒胸臆。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答案】(1)C(2)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①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解析】【分析】(1)C项,“想象”错,涛声为实写,应为“虚实结合”。
故选C。
(2)“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 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写出了郭汝霖这位天朝使节自己的豪迈胸襟。
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
“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写初见钓鱼岛。
册封使有护封军人随行,擂鼓以壮声威。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详细描绘和赞美。
诗人惊奇与兴奋喜悦的心情也就包括其中了。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作者直抒胸臆,诗人那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豪情跃然纸上,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胸襟表露无遗。
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故答案为:⑴C;⑵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如梦令贺铸阅读答案

如梦令贺铸阅读答案原文:如梦令·莲叶初生南浦贺铸莲叶初生南浦,两岸绿杨飞絮。
向晚鲤鱼风,断送彩帆何处?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如梦令·莲叶初生南浦字词解释:①忆仙姿:词牌名,即《如梦令》,还有一个名字《宴桃园》。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制。
②南浦:面南的水边。
③向晚:傍晚。
鲤鱼风:指九月风。
④断送:送走。
⑤凝伫:指发愣发呆,久立凝望。
如梦令·莲叶初生南浦翻译:南浦上莲叶初生,江流两岸树上柳絮飘散。
傍晚时分,你那夹杂着鲤鱼腥味的风,要将彩船送去哪里呀?凝立着,凝立着,只见楼外江面上烟雨纷纷。
如梦令·莲叶初生南浦阅读答案:试题:(1)本词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写景有虚有实。
“莲叶初生”、“绿杨飞絮”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是虚景还是实景?(2)请结合全词赏析“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答案:(1)暮春(初夏);虚景。
[2分。
答对一点得1分。
](2)诗人用“凝伫,凝伫”的叠词(反复),形象地突出了主人公凝望时间之久和神态之痴,从而表现相思之苦(2分);“楼外一江烟雨”则用孤寂的小楼、无情的江水、迷蒙的烟雨衬出主人公怅惘失意之情(2分)。
虽无一字提到离别相思,却将离别相思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4分。
修辞或表现手法各1分,作用各1分。
如梦令·莲叶初生南浦创作背景:贺铸本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曾在和州(今安徽和县)、泗州(今江苏盱眙)、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等处任职。
这些地方,均近江临淮,晚年又退居苏州,长居水乡,在他的词集中,便有不少写水乡风光与生活的作品,《忆仙姿》即其中一首。
如梦令·莲叶初生南浦赏析:这首词写水乡风光及生活:春末夏初,词人登上高楼,意欲欣赏江南水乡迷人的景致。
他纵目望江,看到一幕动人的送别场景。
“莲叶初生南浦,两岸绿杨飞絮。
”开首两句,很清楚的点出了环境和季节,莲叶初生,绿杨飞絮,把初夏时节写得生机勃勃,飞动流走。
南浦泛指送别的地方,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20XX年梧州中考诗歌鉴赏精选题带答案

20XX年梧州中考诗歌鉴赏精选题带答案要提高梧州中考语文考试中的诗歌鉴赏能力,需要考生在反复的鉴赏练习中积累和提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梧州中考诗歌鉴赏精选题,供大家备考练习。
梧州中考诗歌鉴赏精选题(一)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①范成大劝耕亭上往来频,四海萍浮老病身。
乱插山茶犹昨梦,重寻池石已残春。
惊心岁月东流水,过眼人情一哄尘。
赖有贻牟②堪饱饭,道逢田畯③且眉伸。
①此诗写于作者成都任上。
时值暮春时节,成都市民都去城东的海云山上的海云寺观光游园,于池中摸石,以求吉祥。
②贻:带来。
牟:通“麰”(mou),大麦。
③田畯(jùn):泛指农民。
8、请结合诗句内容,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联。
(5分)9、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6分)8、第三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岁月”比作“东流水”,(1分)将“人情”比作“一哄尘”,(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岁月的流逝和人情的淡薄。
(2分)9、诗歌前三联体现了诗人的悲凉与寂寞之情。
(2分)诗歌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感激和满足之情。
(2分)游春的人,往来频繁,人情世故,过眼云烟;而岁月似水,光阴易逝,况且诗人老病缠身,这就使得诗人悲伤寂寞之情顿生。
(1分)诗人依赖农民,衣食无忧,因此在路上见到农民心情非常愉快。
(1分)梧州中考诗歌鉴赏精选题(二)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①香砌:指花坛。
②真珠:即珍珠。
③欹(qī):倾斜。
④都来:算来。
8.上阕从哪些角度描写秋夜景象的?请简要分析。
(5分)9.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6分)8.作者主要从视觉、听觉来描写秋夜景象。
(2分) “寒声碎”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秋夜中树叶飘坠香阶之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鲁逸仲《南浦·旅怀》赏析及阅读训练
南浦·旅怀
鲁逸仲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
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
酒市渐闲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
送数声惊雁,下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溪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
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
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
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
【译文】
画角在寒风中悲鸣,《单于》曲调一声声落在谯门,我们的马车匆匆赶路投宿,来到这弥漫着飞雪的小孤村。
酒市里的灯火渐渐稀少,只有枯叶乱纷纷,敲打着窗门。
空中传来惊雁的哀鸣,从那凄戾的叫声中,可以想象它们刚刚离开迷蒙的水面,正在迅疾地穿过寒云。
依旧是半暗半明的淡月,到如今,这一切景物却令我落魄伤魂。
梦想着返回故园,那里的梅花该多少艳明。
那位穿着绿罗裙的佳人,恐怕早已为我容颜瘦损。
试问那一树树暗香疏影,是否也在相思,万点红花是否都变作了泪痕。
料想那位美人一定紧锁双眉,满腔幽怨悲恨,独倚画屏苦挨着黄昏。
【注释】
风悲画角:寒风中传来号角悲凉的声音。
《单(chn)于》、三弄落谯门:城楼上反复吹奏着《单于》曲。
侵侵(qn):马飞跑的样子。
嘹唳(l):高空鸟鸣声。
故国《梅花》归梦:《梅花》曲引起思归的梦想。
愁损绿罗裙:想起家里的爱人便愁坏了。
绿罗裙,指穿绿罗裙的人。
【写作背景】
《南浦·旅怀》是北宋词人鲁逸仲的词作(一说为孔夷)。
这首词内容如题,是一首旅途怀思之作。
上阕写旅途悲凉的境况;下阕写怀念故乡和亲人。
词借游子悲秋、思恋爱人,寄寓亡国之思,词深婉蕴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词写景状物极为细腻、准确,情意婉曲。
【评析】
这首词写秋夜思乡。
上片写景,描绘飘泊异乡的凄凉景况,下片怀望故乡,抒写愁思。
上片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四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即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
首句风悲两字刻画风声。
风声带来阵阵角声,那是谯门上有人在吹《小单于》名曲吧。
画角是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凄厉,画角飞声,散入风中,又曾触动过无数旅人的愁思,风悲两字极为灵动传神。
秦观《满庭芳》中对角声之哀也曾有描写,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一落字见得谯门之高,风力之劲,并且还表达出旅人心头的沉重之感。
投宿两句写途中飞雪。
骎骎形容马在奔驰,又上承投宿,使旅人急于歇脚的心情跃然纸上;下启飞雪,点出急于投宿是因为风雪交加。
飞形容漫天飞雪飘舞之状,而满字又着力画出村子之小而且孤。
酒市二句是入村以后的景象。
灯火阑珊,人迹稀少,可见雪大且深,也衬托夜间旅舍独处之冷清,所闻者唯有乱叶扑窗之声。
舞纷纷写落叶之多和风力之急。
骎骎、飞、满、舞都是动字;骎骎在句中不仅状客观之物,而且还能传主观之情,由此可见对字、词、句的推敲斟酌。
《白雨斋词话》极为赞赏这点:此词遣词琢句,工绝警绝,最令人爱。
送数声三句是客舍夜坐所闻。
雪夜风急,忽闻雁声。
雁入夜歇宿在沙渚芦丛之中,遇到
外物袭击,由守卫的雁儿报警,便迅速飞向高空。
乍离句即是写这种情况。
嘹唳句说的是雁受惊后穿过密布的冻云飞向高空,鸣声高亢曼长。
雁儿多在高空飞行,白天远望可见,夜间则从鸣声得知。
杜牧《早雁》诗有云: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云外,言其飞得高也。
张文潜《楚城晓望》诗也说:山川摇落霜华重,风日晴和雁字高。
而卢纶《塞下曲》写的就是雁儿夜惊: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单于战败后想趁黑夜逃遁,途中惊动了雁,雁儿惊飞云外时的鸣声使追逐者得知单于的去向。
本词所写的是南归途中的雁儿,在夜间受惊高飞时的鸣声,叩动旅人的心弦,无限乡思,黯然而生,词意至此由写景入下片的抒情。
下片另开境界,由雪夜闻雁为淡月乡愁,委婉地铺写相思情意。
好在句是说风雪稍止,云雾未散,朦胧中透视半痕淡月。
好在指月色依旧。
无处不消魂,描绘客居夜思,月色依稀当年,望月生情,不禁黯然魂消。
故国两句,诉说由于故国之梅以及穿着绿罗裙之人,使他眷恋难忘,因此频频入梦。
故国,即故园,周邦彦《兰陵王》中就有登临望故国之句。
愁损两字,怜想梦中伊人亦为相思所若,语意曲折。
为问两句上承故国句,是以设问将梅拟人化,将枝上蓓蕾比拟为泪珠。
试问那暗香浮动的花枝,是否也是为了相思而泪痕点点?末两句又上承愁损句,设想对方,由己及人。
自己在客中归梦梅花,愁绪满怀,想伊人在故园赏梅忆人,泪滴枝头,正如牛峤《菩萨蛮》中所云:愁匀红粉泪。
眉剪春山翠。
何处是辽阳,锦屏春画长。
薄暮时分,她斜倚屏风想起远方旅人,他遥忆故园,应亦是余恨绵绵,难以消除。
【名家点评】
黄升《花庵词选》:词意婉丽,似万俟雅言。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上是旅思凄凉之景况,下是故乡怀望之神情。
黄蓼园《蓼园词选》:细玩词意,似亦经靖康乱后作也。
第词旨含蓄,耐人寻味。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此词遣词琢句,工绝警绝,最令人爱。
好在二语真好笔仗。
为问二语淋漓痛快,笔仗亦佳。
薛砺若《宋词通论》:尤以《南浦》一词为最婉约蕴藉,与少游《满庭芳》诸作尤神似,即置在《淮海集》中,亦为最上乘之作,余子更不足与并论了。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旅思。
上片景,下片情,琢句极警峭。
起写风送角声,次写雪满孤村,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景象。
酒市以下,更写晚间灯火与云中雁声,境尤可悲。
下片由景入情,乡思最切。
好在两句,言见月销魂。
故国两句,忆梅忆人。
为问两句,承忆梅。
翠屏两句,承忆人。
以己之深愁难释,故思及对方之人,亦应是余恨难消也。
【简介】
鲁逸仲,即孔夷隐名,字方平,汝州龙兴(今属河南宝丰)人。
孔旼之子。
哲宗元祐年间,隐居滍阳(今河南),隐名为鲁逸仲。
与李廌为诗酒侣,自号溃皋渔父(皋渔父)。
哲宗元祐间隐士,与李荐、刘攽、韩维为友。
事见《咸淳临安志》卷六六。
《全宋词》录其词三首。
孔夷,北宋哲宗年间(公元1086-1100年)的著名词人。
字方平,汝州龙兴(今属河南宝丰)人。
学者孔旼之子。
北宋哲宗元祐间隐士,隐名鲁逸仲。
孔夷深受父亲孔旼的影响,终生不求仕进,唯以诗酒自娱。
隐居滍阳(今河南),与李廌为诗酒侣,自号滍皋渔父。
与李荐、刘攽、韩维为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称其与侄孔处度齐名。
黄升赞其词意婉丽,似万俟雅言(《花庵词选》)。
《全宋词》录其词三首。
事见《咸淳临安志》卷六六。
【阅读训练】
1.词的上片描绘了几幅画面?是从哪些角度写的?请简要分析。
(6分)
2.本词题为旅怀,黄蓼园说:细玩词意,似亦经靖康乱后作也。
第词旨含蓄,耐人寻味。
请分析下阙是怎样舒发情感的?(5分)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认为‘为问’二语淋漓痛快,笔仗亦佳,说说你对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四幅画面: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
(4分)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的。
(2分)
2.下阙运用了直抒胸臆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2分)无处不消魂,直接抒写了词人内心的悲苦之情。
(1分)实写自身所处环境,虚写梦归故国与家中亲人,虚实结合,把靖康之难后的故土沦陷,思乡思亲之悲抒发得淋漓尽致。
(2分)
3.为问句,写诗人试问暗香浮动的梅花,是否也有万点相思泪。
诗人以拟人写法将人的相思之情赋予梅花,又夸张地写出情泪万点,极言相思之深,情感上淋漓痛快。
此外,还运用借代(暗香借代梅花)、比喻(泪珠比喻为啼痕)等写法,文采斐然,笔法十分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