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模型论文
有关于人口问题论文范文

有关于人口问题论文范文人口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我们关注的主要是人口数量问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于人口问题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于人口问题论文范文篇1试谈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新中国成立至世纪之交,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过渡到成年型再转变为老年型。
1999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首次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
到2015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2.22亿,达到16.1%,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
问题与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五个显著特征:一是绝对规模大。
预计老年人口2025年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分别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2/5,全球老年人口的1/4。
二是发展速度快。
2000—2050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升到22%,上升12个百分点,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升到34%,上升24个百分点,是世界平均速度的1.5倍。
三是高龄化显著。
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是2010年的5倍,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总量的1/4,高龄化现象历史上少有。
四是发展不均衡。
受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城乡流动影响,本世纪农村老龄化程度将始终高于城镇,差值最高的2033年达到13.4个百分点。
社会总抚养比已经超过50%,到本世纪中叶将翻一番达到100%。
届时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抚养70个老年人口和30个少儿人口。
加之,中国老年人口长寿不健康现象突出。
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属于比较典型的“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持续”:一是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毕设之人口增长模型讲解(可编辑修改word版)

毕业设计——第一章绪论1.研究背景2.国内外研究现状3.人口概念介绍人口增长模型及其应用孙建锋第二章人口增长模型的概述1.马尔萨斯模型(人口指数增长模型)2.Logistic 模型(人口阻滞增长模型)3.年龄移算法模型4.L eslie 人口增长模型5.灰色 GM(1,1)预测模型6.人口发展方程7.各模型的优缺点对比第三章基本人口预测1.出生人数的预测2.死亡人数的预测3.分年龄分性别人口数预测4.人口总数预测第四章人口实例预测1.数据准备2.模型应用与求解3.结果分析4.结论及相关建议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人口问题是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最复杂问题,受到世界各国诸多领域的关注.就人口规模的发展而言存在极大地差异,如,某些发展中国家人口生育率过高;而某些发达国家的生育率过低,甚至为负増长,这些现象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失业、老龄化,进而影响社会稳定.人口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我们在一切发展序列中首先关注人口发展,中国人口发展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框架中具有绝对优先的工具价值和目的意义。
人口发展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发现人口问题、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合适措施对人口发展进行调节,是政府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人口众多是我国基本的国情,人口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固然有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美誉,但按人口数量平均下来,也就成了人均占有量不足的基本国情。
中国在世纪之交的2000 年进行了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家许多重大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研究都要依据人口的数量。
为此,进行人口预测是有效地控制人口发展与资源关系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人口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人口进行预测,做到人口有计划地发展不仅能有效地处理好人类与资源的关系,而且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测,各个生态专项规划及制定建设决策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是我国经济稳定、高效、协调发展的保证。
关于人口问题论文参考

关于人口问题论文参考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问题论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人口问题论文参考篇1浅谈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通过采取的措施,在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性别比问题依然严峻,人口比例失衡,已经是全国性的问题。
必须在立法、新型生育观、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在全社会摒弃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现状及其原因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反映的是出生时男婴和女婴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即每出生百名女婴对应的出生男婴数量。
按照国际上长期观察的结果,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相对稳定,男女性别比例应在102-107之间浮动,此时应被视为出生婴儿性别均衡,也就是一个正常值域。
(一)性别结构现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成功事实了计划生育政策为控制世界人口增长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在生育率不断下降的同时,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差却在迅速上升。
我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例,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不断的攀升,长期居高不下。
尽管有下降趋势,但仍然徘徊在117左右的高位,仍然属于失衡的状况下,这种失衡未来可能会导致未来婚龄女性的短缺,形成婚姻挤压,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并打乱现有的婚姻秩序,甚至引发一系列的严重社会问题。
(二)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由于多种复杂因素,对男性的性别偏好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其现实基础。
尽管历史上女权运动对此多有批判,但仍然无法彻底改变这些男女不平等的现状。
通过对我国人口性别比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1.计划生育制度的约束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影响在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下,生育数量的减少导致生儿子机会的减少,以至于生育观念很难发生根本性转变,想要男孩的父母丢弃女孩,进行产前性别选择和人工流产。
关于人口问题的论文范文

关于人口问题的论文范文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关于人口问题的论文,欢迎借鉴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提高桂林地区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质量一、基于桂林地区基层人口与计生统计工作引发的思考我国是人口大国,广西地区人口数量则排在全国各省市地区第十位。
近些年来,广西桂林人口增长又呈现出了上升状态,特别是二胎政策放开之后,人口增长由低幅变为高幅。
众所周知,广西桂林山美水美,是国内几大知名旅游胜地之一,利用本地优美的自然资源来带动产业经济增长,成为了桂林人走向小康社会的首选路径。
然而,由于本地区人口密度大幅增长,使得当地计生工作和人口普查等工作难度加大。
笔者以为,基层人口普查与计生管理工作,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并不存在“最好”,“适合”才是最有用的。
桂林地区基层人口与计生统计工作的方式要适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且能够反映出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这才是新时期各项制度改革发展的关键切入口。
二、传统模式下计生统计工作的问题和弊端1.统计数据失真。
对于该问题,简单来理解,即“底子不清”。
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是以乡镇为单位,以村级作为小组。
具体来看,最大的问题恰恰出现在这一环节。
村级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数据源头采集过程中,工作不够仔细,很少仔细核查被统计对象的实际情况。
在这种局面下,由于没有对统计对象认真摸底排查,造成统计对象漏统。
另外,新修订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造成一部分新婚因为通报不及时、不全面等,使得村级计生工作人员很难发现和掌握这一婚姻情况。
再者就是人口出生登记管理制度漏洞,由于之前群众只要持有相关证件,便可直接办理入户手续。
因而,很多违法生育者不再通过计生部就可以直接入户。
2.基层任务繁重,导致计生工作无法集中全力。
具体来看,桂林地区在该层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多年以来积攒下来的问题。
考核次数多,内容繁琐,环节过细。
农村村庄、城镇街道,基本上都是季度至少排查一次。
除此之外,还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物力来应付区级、市级、省级等主管部门专项检查。
美国人口模型预测

[1]秦新强,数学建模,高等学校教材,【M】2010,P45-65 [2] 李晓梅. 人口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M]. 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姜启源等《数学模型》(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08 P10 八、附件(MATLAB程序): (一)指数增长模型:
事实上人口的预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除了人口基数与可利用资源量外还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等因素有关特别在做中短期预测时我们希望得到满足一定预测精度的结果比如在刚刚经历过战争或是由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纳了特殊的人口政策等这些因素本身以及由此引起的年龄结构变化就变得相当重要也要予以考虑
图4 4-4分析与检验 从图4 看出,在前一段吻合得比较图,但在最上面,若拟合曲线更接近原始数据,对将来人口的预测应该更好。因此略加修改 将拟合准则改为: ∑∑ + = =+ = 21 12 1 2) ) ( ( ) ) ( ( ) ( min n i ii n i i i x t f w
x t f a E 其中w为右端几个点的误差权重,在此处应该取为大于1的数,这样会使右边的拟合误差减小,相应的,其他点的误差会有所 增加。如何才能使这些误差的增减恰当呢?可以通过调整w和n的具体取值,比较他们取各种不同值时的拟合效果,从而确定 出一个合适的数值。 1)先取n=17,w=1.5,运行上述程序,得到结果a = [324.0666, 0.0276]; x1 = 272.7996. 2) 再取n=16,w=2,运行上述程序,得到结果 a=[345.1439,0.0270];x1=280.0539. 我们把两种情况的拟合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很容易作出比较,见图6.第二种情形后半段的变化趋势与原始数据更吻合, 因此,对将来人口的预测应该 更好。
数学建模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

数学建模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摘要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地球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在20世纪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有效地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解决养老金制度面临一胎化政策、人口老龄化、及通膨加剧、社保基金收益低等一系列问题,不仅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而且对于全人类的美好理想来说,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中通过查询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等各个网站的数据,并对所查信息进行分析,通过模型建立与分析,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针对问题一我们利用Leslie模型来预测的,首先我们将人按年龄大小等间距的分隔,建立Leslie矩阵,建立Leslie模型,通过Matlab的程序运算,预测中国未来40年内的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通过Excel分析预测中国未来的40年内人口的结构:青少年与中年人的数目相对平衡,而老龄人占大多数,老龄化速度加快;针对问题二我们对所搜集到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来分析用残差平方和来度量测量值与回归直线的接近或偏差程度。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并作出养老金累计结余金额实际测量值与回归值的拟合曲线图作出判断,并且运用MatlAB程序预测未来养老金数额,得到结论:未来养老金数额呈直线上升趋势,也就是说未来养老金规模将逐渐变大。
针对问题三我们采用拟合曲线来分析未来四十年的人均收入,再根据资料取通货膨胀率k=3% 10% 15% 20% 条件下判断未来养老金是否能保障退休水平。
针对问题四我们从生育问题、国民经济总值、个人税收三个方面提出未来“养老难”的可行性方案。
针对问题五问题重述一、分析中国未来 40 年内的人口结构和中国老龄化的速度;二、对未来的养老金规模进行预测;三、分析在不同水平的通货膨胀率下未来养老金是否能真正保障退休水平(收入为当时居民收入的平均收入水平或一些保证生活所需的收入水平);四、提出解决未来“养老难”的可行性方法;五、如果将退休年龄从60岁推迟到65岁将会对中国有什么利弊;问题一一、模型假设1、假设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不随时间段k变化,只与年龄组有关。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_灰色模型——全国数学建模大赛

根据所给的附表,计算出2001年到2005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见下表:
年份
死亡率
(2)计算 序列的均方差:
= =0.0001262
(3)计算残差的均值: = [ ]=0.0000281
(4)计算残差的均方差:
= =0.00003725
(5)计算C: =0.00003725/0.0001262=0.2952
(6)计算小残差概率: =0.6745 0.0001261=0.00008505
实际值(万)
预测值
相对误差
2006
131448
1311616568
0.218%
2007
132129
1318021656
0.247%
2008
132802
1324335575
0.277%
2009
133861
1330587368
0.599%
结果分析
从上述预测结果来看,前三年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的相对误差稳定在0.3%以内,而第四年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达到0.599%,较之前的翻了一倍,说明第四年的预测已经不是很准。所以,我们认为GM(1,1)模型只适用于比较准确的预测三年之内的总人数。
0.010147
4.283%
2005
0.009367
0.0096969
3.522%
因为 ,那就可得各年份死亡率的预测值,与现实值进行比较得出该模型精度较高,可进行预测和预报。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线性回归分析论文05062302 李垚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问题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本文是根据抽样调查的五年的中国每个年龄段的城乡镇的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等数据(在附件excel中),对中国的人口增长的趋势进行长期和短期的预测。
本文中不仅使用的线性回归预测,还用到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等。
分别用Logistic模型、离散模型(回归分析)和差分模型三种方法分别对已知数据进行处理,用Logistic 模型对人口模型进行短期预测,运用该进的leslie矩阵对离散模型进行处理,运用差分方程对差分模型作出分析,从中比较三种模型的优缺点,得出相对较为准确地人口模型分析,并在最后对模型中的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其中我们所用到的第二个模型离散模型,与本门课的关系比较大,本论文主要用到的软件是matlab和excel。
关键词:曲线拟合,Logistic模型,离散模型,差分模型,回归分析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不考虑人口流动对市、镇、乡人口的影响。
一个生育子女的妇女一年只生一个孩子。
K 岁女性的年死亡率d k K 岁女性的年存活率p k =1-d k K 岁妇女的年生育率b kK 岁男性的年死亡率'kdK 岁男性的年存活率''1k k p d =-出生的女婴占出生婴儿的比例w k ,为出生的男婴占出生婴儿的比例m k r 为生命系数:根据自然学家估计,r = 0.029模型的建立与求解Logistic 模型方程:''1k k p d =-00|t t N N ==方程的解为数据的计算1、年增长率的计算 :年出生率b —年死亡率d年出生率 = ∑每个年龄段的妇女生育率*女性比例年死亡率 = ∑男性比率*男性死亡率+∑女性比例*女性死亡率 分别算出市、镇、乡的年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011()rtN K K e r N r-=+-再根据‘每年人口的1%调查数据’计算出大概的市、镇、乡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根据题目给出的五年中国人口1%调查数据: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城市男 147907 164684 163660 160764 2357679 城市女 147465 164697 164287 162812 2350224 镇男 80279 80491 97164 96976 1464804 镇女 77976 77464 94661 95447 1444176 乡男 394690 397579 382576 379428 4762400 乡女 372242 374036 358150 357638 4606484可以大概计算出计算市,镇、乡的男、女人口所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2001年 0.12118 0.13081 0.129838 0.128296617 0.138803 0.129786 2002年 0.120818 0.130821 0.130335 0.129931009 0.138364 0.130054 2003年 0.065772 0.063935 0.077084 0.077391037 0.086237 0.074084 2004年 0.063885 0.061531 0.075098 0.076170829 0.085023 0.072342 2005年 0.323368 0.315802 0.303512 0.302799935 0.280376 0.305172可以看出五年中比率所有些变化,但总体上比较固定,为了方便计算,简化模型并结合五年的比例作出平均,分别算出市、镇、乡所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是: 市比率:25.9839% 镇比率:14.6425% 乡比率:59.6425%年平均增长率=市平均增长率*市比例+镇品均增长比率*镇比率+乡品均增长比率*乡比率算得五年的平均比率为1、r 为生命系数:根据自然学家估计,r = 0.029, 2、N(0)= 1276270000(人) 3、K 的确定:1dNr KN N dt=- 即 0.004392 = 01029-K (1276270000) 求得 K = 1.9281*10-11 代入数据得: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方程10(0.029*(2001))1.304478*10()10.178809*x N t e --=+用MATLAB画图:描绘出2001至2050年人口增长的趋势x = 2001:1:2050;y=1.504478*10.^10./(1+0.178809*exp(-0.029*(x-2001)));plot(x,y);xlabel ('x');ylabel('y');在调整时间,可以看到更完整的图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增长分析以及模型建立 目录 一、我国人口转变的过程及特点................................................................................................... 3 (一)我国人口转变过程及带来的人口红利 ............................................................................ 3 (二)我国人口转变的特点 ........................................................................................................ 3
二、 人口增长模型 ........................................................................................................................ 4 (一)MATLAB基础概念 .......................................................................................................... 4 (二)模型假设 ....................................................................................................................... 4 (三)符号说明 ....................................................................................................................... 4 (四)模型建立与求解 ........................................................................................................... 4 (五)模型分析与讨论 ........................................................................................................... 5 (六)模型的参数估计与检验 ............................................................................................... 6 (七)模型评价与讨论 ........................................................................................................... 9
三、我国人口转变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 9 (一) 机遇 ................................................................................................................................... 9 (二) 挑战 ........................................................................................................................... 10
四、我国充分利用机遇,有效迎接挑战的政策措施 .................................................................... 11 (一) 增加就业,开发尚存人口红利 ..................................................................................... 11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利用人口红利 .................................................................. 11 (三) 发展教育培训,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 11 (四) .................................................................................................................................. 、按照人口转变的规律设计未来的养老模式 ......................................................................... 11 (五) ..................................................................................................................................
五、 附录 ...................................................................................................................................... 12
六、参考文献: .............................................................................................................................. 13 论文摘要: 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共少出生4亿多人,使世界人口数量达到60亿推迟4年。纵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认识人口变化规律,作出较准确预测,是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我国人口做出分析和预测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对我国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健康的人口发展计划有着决定性意义。
论文关键词: 人口转变; 人口红利 经济增长 数学建模
一、我国人口转变的过程及特点 (一)、我国人口转变过程及带来的人口红利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根据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口转变通常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第一阶段特征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从而导致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阶段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高自然增长率; 第三阶段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低自然增长率。 我国的人口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同样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1957 年,出生率保持在高水平的情况下,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再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增长高峰。1950~1954 年,人口出生率在短期内有所提高,达到37%o左右,同时人口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57年的10.80%o。 第二阶段是1958~1998 年。1958~1961年是中国人口发展非正常时期,人口再生产的自然演变过程被中断,死亡率异常上升,1960 年达到25.43%o,导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此后,中国人口增长进入了第二次高峰期。1962~1965 年是对被打断人口增长过程的补偿和恢复,在70 年代中期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进入1980年以后,中国人口增长进入了第三次高峰期。除1984年外,1981~1990年的出生率均在20%以上,而矿产索一直保持在7%L 下。白然增长率在15%左右波动。 第三阶段是从1999年开始始,中国人口再生产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下、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按照联合国中位方案预测,大约在2030年前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接近,人口数量达到高峰。2030年之后,由于死亡率超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将出现负值,人口绝对数量将开始下降。 (二)、我国人口转变的特点 从以上三阶段明显的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抚养比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 1949至1964年,总抚养比保持不断上升趋势,从60.95% 上升到79.37%。 1964年是中国总抚养比变化的第一个转折点,此后,总抚养比持续下降,这种下降主要也是来自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抚养比开始出现缓慢上升,这种态势一直保持到2015年前后。此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使得总抚养比开始出现第二个转折点。因此,1965至2015 年,是人口转变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红利的阶段。1964年之前和2015 年之后,是人口转变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人口负担的阶段。我国人口转变呈现出以下特点: 1、转变迅速。我国的人口转变大大快于发达国家,从1982至2000年只用了18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而同样经历的转变过程,法国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0年。 2、控制千预。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是自发的,是工业化、现代化的结果,是生育观念、生育行为转变的结果。中国人口转变是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的,国家从70年代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导致了我国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 3、不彻底性。传统的生育观念生育行为没有彻底改变,我国人口转变是超前的、未完成的。 4、不稳定性。不彻底的、强控性的人口生育率转变是我国人口转变不稳定性的直接原因,我国目前的低生育水平还存在着波动和反弹的可能性。发达地区人口转变快于落后地区。 5、不平衡性。地区、城乡之间的人口转变不平衡,城市的人口转变快于农村。这种差异和不平衡主要来自于城乡、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