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浅析巴赫平均律C小调赋格曲

浅析巴赫平均律C小调赋格曲【摘要】赋格以模仿复调为基础,是16世纪发展起来的音乐体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为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使用了娴熟的复调技巧、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更是将这种体裁的写作技术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
巴赫的赋格作品有着严谨的技术规则,本文将从旋律、调式、和声、复调手法与结构等方面分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中c小调赋格曲,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赋格;C小调巴赫被称为“现代音乐之父”,其音乐作品多为宗教内容。
古钢琴作为巴赫重要的创作频域,他的平均律钢琴曲等作品都是为了古钢琴的教学所用。
《平均律钢琴曲集》按十二平均律调弦,分别置于各个大调和小调。
每一首均由统一调性上的前奏曲与赋格曲的组合。
巴赫写作的赋格主题多种多样,复调手法更是娴熟。
虽古典时期以后赋格曲在音乐创作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但仍有不少作曲家写作完整的赋格或在作品中局部运用赋格。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作品847也叫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这首赋格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曲,主题材料集中,共31小节,短小精炼。
这首赋格的调式调性主要在主调c小调与属调g小调上呈示,中间部分只有两次转调的展开,再现部回归主调c小调,尾声时两个多小节的主持续音的主调写法更是使调性更稳固。
一、呈示部赋格的开始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多种组合的两个小节构成了这首赋格曲的主题,也奠定了这首赋格曲较为欢快、有些舞曲风格的基调。
主题的动机由弱起的c和声小调主音到导音的下行16分音符的半音级进开始,紧接着8分音符的主音到属音的下行跳进再上行级进到下中音。
接下来主题的乐汇延续这种节奏型与主音到导音的下行级进最后经由一个大切分后到c小调的中音结束。
整个主题轻快活泼、有些滑稽,级进为主、跳进为辅,弱起的开始使其有些舞曲的风格。
最开始主题先在中声部上进行陈述,第3小节高声部紧接着在属调上的守调答题,中声部开始连续的16分与8分音符的下行级进构成这首赋格的固定对题①。
《平均律钢琴曲集》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第一卷:1.C大调,BWV846,前奏曲:按莱曼(Hugo Riemann,1849-1919)的评介,此曲“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
赋格曲:四声部,全曲由5个发展部组成。
2.C小调,BWV847,前奏曲:急板、慢板、快板等频繁地变化速度,造成感情高潮,后半段是粗犷的托卡它风格。
3.升C大调,BWV848,前奏曲:按莱曼评说,气氛如“沐浴夏日之阳光”。
赋格曲:三声部,嘉禾舞曲风格。
4.升C小调,BWV849,前奏曲:莱曼评此首为“音乐文化所呈示的最神圣、最崇高的乐曲”。
各声部模仿、变形,是“诉说着伟大灵魂的憧憬”。
赋格曲:五声部,三重赋格曲构造,有如巨大的神圣的教堂的结构。
5.D大调BWV850,前奏曲:单一音型的无休止进行,背景是四声部和声。
赋格曲:四声部,类似亨德尔风格的主题。
6.D小调,BWV851,前奏曲:以14小节为界分成两半,末尾的减和弦分散所形成的半音阶经过句,是李斯特、肖邦的先声。
赋格曲:三声部,是最复杂的赋格曲之一。
7.降E大凋,BWV852,前奏曲:类似附有小序奏的赋格。
赋格曲:三声部,轻快而又谐谑。
8.降E小调,BWV853,前奏曲:莱曼评说:“悠长的旋律诉说高贵而又伟大的情感,有时以爱的眼睛凝视我们,有时却被超越人间的痛苦袭击而叹息着。
”赋格曲:二声部,格列高里圣咏风格的主题。
9.E大调,BWV854,前奏曲:近似创意曲形式,幸福的田园气氛。
赋格曲:三声部,充满活泼的气氛。
10.E 小调,BWV855,前奏曲:类似巴洛克协奏曲风格。
赋格曲:二声部,创意曲形式。
11.F大调,BWV856,前奏曲:以轻快的琶音进行,可谓二声部创意曲。
赋格曲:三声部,巴瑟比埃舞曲节奏。
12.F小调,BWV857,前奏曲:分散三和弦,背景多少有些沉郁。
赋格曲:四声部,半音阶型,两个对位旋律成为彼此对照。
13.升F大调,BWV858,前奏曲:复杂的音形装饰型。
赋格曲:三声部,优雅的类似前奏曲的赋格曲。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风格及演奏阐释论文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风格及演奏阐释摘要: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是他青年时期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感心动耳、一鸣惊人的成名之作,后来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在每次钢琴演奏会上必须重复演奏(encore)的名曲。
这首前奏曲虽是拉赫玛尼诺夫青年时期的试笔,但其有声有色的动人表现就是在成熟时期的作品中也是少见的,所以至今仍不失为二十四首前奏曲中的代表作。
本文将从把握乐曲背景、整体风格以及演奏技巧为主线来剖析这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演奏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c小调前奏曲,是一首典型具有拉氏风格的作品,无论从音乐构思,织体结构,还是演奏技巧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特点,是学习俄罗斯钢琴演奏风格的必弹曲目。
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简介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1873年生于俄国诺夫戈罗省奥涅格。
父为地主,家庭富有。
4岁开始学钢琴,1883年人彼得堡音乐学院学钢琴与作曲。
所作钢琴曲集《幻想小品集》中的第二曲《升c小调前奏曲》获得好评。
拉氏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作品旋律性突出,和声与复调织体饱满,表现手法基本上来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言。
他的音乐以灰色调为主,他习惯运用阴郁、神秘的创作气氛。
他的作品常会出现重大的悲剧构思,作品气势磅礴、庄重、沧桑而不失优美。
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命运”、“死亡”、“魔鬼”,这些刻画心理的主题始终出现在他的创作道路上,而这些形象的形成主要原因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他的家庭和个人性格也是造成这些形象的因素。
二、#c小调前奏曲“莫斯科的钟”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属于晚期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和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对肖邦的前奏曲甚为赞赏,并心摹手追,从1892年起沿着肖邦的路子写出了二十四首热情洋溢、诗意盎然的钢琴前奏曲。
包括作品3之2一首(1892),也就是托小调前奏曲,作品23十首(1903)和作品32十三首(1910)总数也是二十四首。
前奏曲与赋格

前奏曲前奏曲是一种短乐曲,没有具体的固定曲式。
前奏曲以前只是组曲之前的器乐引子,在演奏之前一般演奏家要即兴演奏一小段,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
前奏曲也用于歌剧以代替序曲,曲式自由,一般取材于剧中的音乐,在正场前使用。
17世纪时出版商在出版乐谱以前会印发前奏曲作为广告。
在巴洛克音乐时代,前奏曲经常作为赋格曲的前奏,巴赫就曾为所有12个大调和12个小调写过前奏曲和赋格曲的组合,总称《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写的《24首钢琴前奏曲》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性质,具有浪漫与幻想的风格。
李斯特写过一部《前奏曲》,但并不是真正的前奏曲,而是一首独立的交响诗,取材于一首诗,原意为人的一生就是走向死亡的前奏,可是李斯特的作品却不悲观,充满对人生的赞美和肯定。
德彪西也写过独立的前奏曲。
萧斯塔科维奇也写过钢琴曲《24首前奏曲》(也是和赋格曲的组合)。
在世界钢琴音乐的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钢琴前奏曲。
前奏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5、16世纪,当时是曲琉特琴或管风琴作为一种“开场白”式的即兴演奏而来,常用和弦与走句交织而成,起到引入“正题”的作用。
音乐巨匠巴赫等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体裁,以前奏曲与赋格、组曲、合唱等连结成套的出现,从而使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被举为“音乐圣经”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一套绝佳范例。
这一时期前奏曲总的来说,仍具有引子的特点与即兴的手法。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在巴洛克音乐时代,前奏曲经常作为赋格曲的前奏,巴赫就曾为所有12个大调和12个小调写过前奏曲和赋相关作品格曲的组合,总称《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写的《24首钢琴前奏曲》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性质,具有浪漫与幻想的风格。
李斯特写过一部《前奏曲》,但并不是真正的前奏曲,而是一首独立的交响诗,取材于一首诗,原意为人的一生就是走向死亡的前奏,可是李斯特的作品却不悲观,充满对人生的赞美和肯定。
德彪西也写过独立的前奏曲。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O.1)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O.1)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
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
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
”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
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
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
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
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摘要】《升c小调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著名钢琴曲之一,具有深厚的音乐内涵和技术挑战。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入手,深入分析曲中的和声结构、旋律特点和节奏特点,同时探讨演奏时需要注意的技巧。
通过对这首曲目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首曲目。
结语将总结《升c小调前奏曲》的重要性,展望未来演奏的挑战,并激励演奏者在琴键上不断探索、挑战自我。
这首曲目不仅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也是一次展现技巧和表现情感的机会。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音乐分析,演奏技巧,和声结构,旋律特点,节奏特点,重要性,挑战,结束语。
1. 引言1.1 概述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拉赫玄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是其作品中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之一,也是钢琴演奏家们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
这首前奏曲被称为拉赫玄尼诺夫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和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这首前奏曲由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展示了不同的音乐特点和情感。
整首曲子气势恢宏,充满激情和张力,旋律优美动人,节奏欢快有力。
拉赫玄尼诺夫的用调性和和声变化丰富,给演奏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这首前奏曲的演奏要求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音乐表现力,能够准确把握曲子的节奏和情感,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
.1.2 介绍文章内容本文将深入浅出地对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进行分析,从背景介绍到音乐分析再到演奏技巧,探讨这首经典钢琴作品的内涵与精髓。
通过对其和声结构、旋律特点、节奏特点等方面的分析,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前奏曲的音乐内涵,对其演奏也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还将探讨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演奏这首曲目可能面临的挑战,为广大钢琴演奏者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首经典前奏曲的魅力所在,为演奏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1. 引言1.1 介绍《升c小调前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是钢琴大师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钢琴演奏技巧的典范之一。
这首曲子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展示了作曲家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掌握,更是对钢琴表演技巧的极大挑战。
作曲家在这首作品中融合了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配以宏伟的和声和复杂的旋律,展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
《升c 小调前奏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钢琴家们争相演奏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在钢琴演奏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视为考验钢琴家演奏技巧和表现力的重要曲目之一。
拉赫玛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堪称钢琴作品中的瑰宝,其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和声引人入胜,展现了作曲家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音乐功底。
这首曲子不仅是音乐的艺术品,更是对钢琴演奏技巧和表现力的终极挑战。
1.2 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的重要性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在演奏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分析乐曲的结构、旋律和和声,演奏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音乐意图,从而准确把握演奏的情感表达。
掌握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技巧要求以及演奏风格是保证演奏质量的关键因素。
只有通过对乐曲的深入理解和对音乐技巧的熟练掌握,演奏者才能展现出令人钦佩的演奏水平。
音乐分析和演奏技巧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和技巧训练,演奏者才能真正将作曲家的意图传达给听众,展现出优秀的演奏技艺。
在学习和演奏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时,我们需要认真对待音乐分析和演奏技巧的学习,从而更好地诠释这部优美的音乐作品。
2. 正文2.1 曲式结构分析曲式结构分析是对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帮助演奏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子并更好地演奏。
该前奏曲的曲式结构主要包括序奏、主题A、主题B、转调段、再现部以及结尾部分。
序奏部分是整首曲子的开篇部分,通常采用慢板的节奏,引出主题A。
赋格曲浅析

赋格曲浅析作者:王黎黎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6期摘要:本文分析了赋格曲写作的方法与要求,关于主题、答题、对题、间插段和连接等方面的关系。
同时探讨关于赋格曲的调性布局以及材料的运用和作曲技法。
关键词:赋格曲尾声对题巴赫《十二平均律》通过对赋格曲的学习,对其写作原理也有了较为初步的认识,这里仅对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第二首赋格进行分析与研究,来总结学习对位法和复调音乐写作的成果,也是考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综合运用。
赋格曲是一种独立体裁的乐曲,它建立在模仿复调音乐的基础上。
赋格曲有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分,也可加尾声,乐部与乐部之间的连接叫间插段。
音乐材料当然以主题材料最为主要,还有答题和对题,要求写作者在写作主题时,应有一个较好的设计,尽量能做到可以从主题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更能让人引起注意的材料,并在这有限的音符中写出无限可能的赋格曲才是写作赋格曲的魅力所在。
一说到赋格曲,当然会想到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这位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也有人称他为设计师,觉得他写作的每一个音符都是有很好的设计,材料简单且利用价值高。
巴赫的作品是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每一套曲目都由前奏曲和赋格组成,前奏曲与赋格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表现在调性的统一和乐曲风格的对立,大多数前奏曲较为流畅,速度较快,节奏也较规整;赋格,不仅声部增多,演奏技巧加大,最重要的是作曲手法丰富多彩,作曲技巧运用得惟妙惟肖,层次感增强,在流畅程度上也不逊色于前奏曲。
对于专业学习作曲的学生,是一本对于主题发展方面及其实用的范例教材。
现在要分析的这首作品前奏曲:宁静、优雅的阿勒曼舞曲。
赋格曲:四声部赋格,但大半以三声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