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被誉为钢琴音乐中最难的作品之一,其典雅细腻、火力十足的演奏风格及前奏曲类型的典范地位,使其成为了钢琴家们的经典曲目之一。
这篇文章将着重对这首曲子的演奏分析进行讨论。
首先,要想演奏好这首曲子,首先要注意的是掌握好节奏。
整个曲子的节奏非常快,且充满了变化,在表现出宏大的音乐气氛的同时,往往也容易出现失控的情况。
因此,在练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各个小节的节奏和强弱,从而确保整个曲子的统一和流畅。
其次,要注意琴键按下的力度。
在演奏中,拉赫玛尼诺夫不仅要求演奏家在速度上追求极限,而且还要求演奏家在力度上发挥出极限。
曲子中不断涌动着一波波的激情,演奏家们需要在掌握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前提下,在琴键上加入更多的力度,使音乐的冲击力更加强烈。
其次,要注意音符的连贯性。
在演奏过程中,音符的连贯性是非常重要的。
拉赫玛尼诺夫这首曲子的旋律变化多端,而且音符之间的跳跃也非常大,因此演奏家必须要特别注意重点音符的持续时间。
同时也要注意多个音符之间的连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最后,演奏家还要掌握好音色的控制。
拉赫玛尼诺夫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长于苏俄式的浪漫主义,强调情感的表达和音色的丰富性。
因此,在演奏过程中,演奏家需要特别注意对每个音符的细节处理,准确表现出曲子的情感色彩,以及优美、温柔的音色。
总之,可以说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是一首让演奏家面临着很多挑战的曲子,需要演奏家在音乐理解、技巧掌握及表现力等方面下功夫。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才能演绎出一份充满激情和灵魂的演奏。
浅说拉赫玛尼诺夫

浅说拉赫玛尼诺夫姓名:方丹学号:200922002006【内容摘要】:文章从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和艺术特色这两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以便能够准确、深刻、全方位的把握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生涯艺术特色早期中期晚期风格题材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俄文:СергейВасильевичРахманинов;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创作与演奏活动,都在世界音乐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纳入于不少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
他是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主要作品有《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之岛》、《钟》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
一、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的几十年里,俄国处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高涨时期,是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
在这个社会敌对势矛盾冲突激烈的时期,各式各样的社会、哲学思潮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拉赫玛尼诺夫虽然远离社会动荡的漩涡,但他的思想和创作还是无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时代的变迁和思潮的影响在他的艺术中打上了特殊的时代的烙印。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
1.早期(1891—1900)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国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里,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音乐熏陶。
他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九岁进入彼德堡音乐学院。
1885年他来到莫斯科,跟随著名的钢琴演奏大师兹维列夫学习钢琴。
1浅析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 演奏技巧与心得

浅论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演奏技巧与心得【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为俄国音乐家、钢琴家,他的作品成为当时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上的典范,为俄国文化注入生命与活力。
他的创作中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他的音乐揭示深邃的意境。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全部创作中,钢琴作品处于中心地位,24首前奏曲是他杰出的一套钢琴小品,其中《g小调前奏曲》是其中一首著名的进行曲风格的小调作品,是他24首前奏曲中最有特色、最具艺术价值的。
为了更好的便于对作品的理解、演奏从而更好的掌握作品,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作品进行简单分析:作者、作品背景,作品创作手法分析,作品演奏分析与作品音乐风格分析。
本文从作者作品背景到作品本体再到音乐风格这一系统分析,从而为更好的理解和演奏作品打下基础。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音乐风格;演奏技巧Shallow theory of rachmaninoff and "prelude in g minor"-- Playing styles and skills【Abstract】:Rachmaninoff is a Russian musician, pianist, his works became the romantic period music on a model, into the life and vitality to Russian culture. There are profound national music foundation of his creation, his music to reveal the profound artistic conception. In all the works of Rachmaninoff, piano music is in the center, 24 preludes is his outstanding a set of piano pieces, including "Prelude in G minor" is a famous song style of minor works, is his 24 preludes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most has the artistic value.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s, performance and better grasp of works, this article from the four aspects: the simple analysis to the work, the work background, analysis of works creation, music analysis and music styl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orks from the background to the work style of music ontology to the system analysis, 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and play.【Key words】:Rachmaninoff;G minor ;music style;playing techniques目录内容摘要 (1)Abstract (1)引言 (3)2.拉赫玛尼诺夫音乐风格介绍 (4)2.1拉赫玛尼诺夫创作风格 (4)2.2创作阶段 (4)2.2.1早期的创作 (4)2.2.2创作中期 (4)2.2.3创作晚期 (5)2.3《g小调前奏曲》音乐风格 (5)3.《g小调前奏曲》演奏技巧分析 (6)3.1呈示部演奏技巧分析 (6)3.2中间部演奏技巧分析 (7)3.3再现部和尾声演奏技巧分析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引言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虽然是俄罗斯政治社会的动荡灰暗时代,却是俄罗斯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通常学者们把这一时期的俄罗斯——由近代转向现代的时期称为“白银时代”。
关于悲剧性特征

关于悲剧性特征作者:迂志勇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0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始终带有深刻的悲剧性色彩,他的创作倾向于“小调性的主题以及悲歌性的或悲剧性的形象领域”[1]。
作曲家往往在作品中表达内心最直接和真实的感受。
拉赫玛尼诺夫曾经说过:“音乐应该是表现自己的祖国,表达他的爱、他的信仰、对他产生影响的书、他喜爱的画。
音乐应是作曲家所有经历的结果。
学习每一位作曲家的杰作,你会从中发现他的个性与背景的每一方面。
”[2]拉赫玛尼诺夫用他的音乐表达着他的经历和情感。
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找寻他悲剧性创作特征的现实根源。
【关键词】拉河马尼诺夫;《五首幻想小品》;悲剧性特征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061-01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也可以捕捉到有相似于柴可夫斯基的片段。
许多评论家都公认拉赫玛尼诺夫是柴可夫斯基风格的继承者。
而后,拉赫玛尼诺夫经历了世界政治动荡、革命浪潮频起的时代,当时知识分子阶层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遭受着世纪之交所带来的种种困扰。
此时艺术家们对历史的失望、对人性的思考、受到冲击的价值观以及种种不安和苦闷,使得生死悲苦成为了哲学、文学、美术和音乐中的共同主题,导致了这一时期死亡题材在众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频繁出现。
一、《悲歌》这是一首e小调作品,全曲充满了对逝去的、不可再现的人物事件忧伤的回忆。
首先,作曲家用小调奠定了整首乐曲悲伤的基调,而且流畅的旋律是这首作品最大的亮点,因此我们需要从旋律中来分析悲剧性特征是如何体现的。
全曲用简明的三段体( ABA)进行创作,A段共有五个长线条的乐句,开头两个半小节的引子,采用较大跨度的琶音音型,随之引出主题旋律。
第一句有7个小节,这一句从第一个音g2开始慢慢地向下方二度或三度迂回下行,最后进行到el,整个乐句线条是往下沉,形象地描述了作曲家心情的低落以及感伤悲叹之情;第二句共8小节,一串三连音上行把旋律又带到第一句的最高点g2这个音,但是马上又回到了类似于第一句的迂回下行,句尾结束不是单音,而是和声音程,此时的旋律开始加强了感伤悲叹的语气。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作品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作品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钢琴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是于1901年创作的,为独奏钢琴曲。
该曲在速度、节奏和技巧方面都极具挑战性,展现出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才华和对钢琴独奏的理解。
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体量庞大,全长超过5分钟,由三个部分组成。
曲子开头是一段宏伟的序曲,展现了钢琴独奏的威力和激情。
接着进入第一部分,由快速的乐句和跑动的音符构成,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
第一部分的高亢和激情的气氛一直延续到第二部分,但是在中间出现了一段如院落之声般轻柔的旋律,为整体氛围增添了几分温柔。
此时,曲子的气氛已经变得非常浓烈,技巧要求也极高,这一部分巨大的音量和激烈的速度体现了拉赫玛尼诺夫流畅的演奏风格。
最后部分是在前两个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充满着激情和惊喜,并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首曲子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的节奏和和声。
拉赫玛尼诺夫在左右手之间创造了对话,补充和衬托了旋律线。
同时,曲子的和声也非常丰富多彩,运用了大量的调性和半音阶技巧,为曲子增添了各种色彩和情感。
总的来说,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凭借其浓烈的情感,高超的技巧和复杂的和声,成为了钢琴独奏的经典之作。
虽然这首曲子难度较高,但它的美丽和力量,足以打动所有灵魂。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作品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作品研究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是他创作的十二首前奏曲中的第五首,作于1901年。
该作品不仅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誉为钢琴史上最具有技术难度和表现力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曲式、技巧和表现角度对这首作品进行分析。
首先,该作品采用A-B-A1的三段式结构。
第一段(A部分)运用了反复分析和对比变化的技巧,由低沉的低音和哀伤的旋律构成,意境深沉,情感真挚,创造出一种悲怆而沉重的氛围。
随后进入B部分,音乐的节奏加快,以连绵的技巧乐句和狂放的音乐风格为主,节奏感十分强烈,给人以强烈的惊艳感受。
最后A1部分重现,和开头部分形成呼应和变化,营造出音乐剧情的高潮和转折,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作品所涉及的技巧十分高难。
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首曲子中运用了大量的技巧手法,包括大量的跨度、手指转移和连奏技巧等。
大量的跨度和转移手法使得演奏者需要较高的手指协调能力,而连奏技巧则是演奏者需要具备紧凑的控制和精准的节奏感。
同时,拉赫玛尼诺夫巧妙地运用了和声、展开和变奏等手法,形成了音乐丰富多彩的层次和变化。
最后,在表现方面,该作品要求演奏者有情感表达的能力。
拉赫玛尼诺夫认为,曲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它需要极富感情和音乐表达的艺术演绎。
在这首曲子中,演奏者需要表现出深厚的内心情感,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热情和力量。
演奏者不仅要快速流畅地演奏技巧,更要表现深情的内在思考和感受。
综上所述,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是一首难度极高的钢琴作品,它所涉及的各种技巧手法和高难度的演奏要求需要演奏者具备出众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首曲子也被誉为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在钢琴音乐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Op.23_No.5作品研究

勇敢前行。
《g小调前奏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而且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这部作品也因其丰富的音乐内涵以及音乐形象受到众多钢琴演奏者的喜爱,经久不衰。
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圣彼得堡,社会上出现了音乐团体,大多由作曲家组成,被称作“五人强力集团”[2],这一团体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中十分重要的组织之一。
他们秉承着格林卡民族化的创作风格与理念,致力于发展俄罗斯的民族音乐文化。
这一组织曾对拉赫马尼诺夫的创作给予严厉的批评,对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以至于他花费很长时间才从这种低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人认为音乐所表达出的情绪是“忧伤”的,也有人认为音乐是十分精美的。
这些特征在后续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创作风格中都有所体现。
同时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风格形成也与柴可夫斯基对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具备俄罗斯民族风格所拥有的歌唱性旋律。
这在《g小调前奏曲》中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在这部作品中拥有民族舞曲的旋律线条,律动感十足。
在第二部分的抒情片段,也展示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影子。
《g小调前奏曲》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垄断,社会动荡不安,竞争十分激烈,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加入社会战争中去,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也开始抗议,拉赫马尼诺夫也曾是其中的一个,最终俄国革命爆发并且以失败结尾。
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之下,拉赫马尼诺夫深深地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压迫,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阴郁的情绪以及想要反抗的呐喊都在他的作品创作中体现出来,社会的动荡对其创作风格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
二、《g小调前奏曲》的音乐特征(一)创作风格前奏曲作为西方器乐体裁的一种,是古典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短小且自由的结构体。
《g小调前奏曲》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以俄罗斯民族风格为基础,将浪漫主义的色彩融入其中。
拉赫马尼诺夫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肖邦的创作,因此在他的创作中也可以看到许多肖邦的影子,具备着“忧郁”的气质,但他的创作并没有任何抄袭的影子,而是在借鉴他人优秀创作风格的情况下将自己的独特见解融入其中,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分析作者:周昌印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06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是俄罗斯乃至世界钢琴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后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杰出钢琴家。
他除有众多钢琴作品之外还有交响乐、歌剧以及艺术歌曲等。
他的《24首钢琴前奏曲》无论在创作手法还是在演奏特点上都极具个性。
通过分析《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来进一步掌握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演奏特点。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g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罗斯奥尼加城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里。
从小受到了家庭良好的音乐熏陶。
4岁学习钢琴,9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
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和作曲班毕业,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音乐家生涯。
他的作品体裁丰富,除了众多优秀的钢琴作品之外还有交响乐、歌剧以及具有俄罗斯风格的艺术歌曲等。
他常把俄罗斯的民族歌曲融入到他的作品里面,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性以及宏伟庄严的气势和抒情真挚细腻的情感。
他的创作继承了西方音乐浪漫主义传统又融合了民族音乐的精华,是浪漫主义最后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也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杰出钢琴家。
在1892年至1894年间拉赫玛尼诺夫演出活动频繁,为了适应音乐会演奏的需要,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著名的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3之2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重要的作品之一,24首前奏曲一共分三个时期创作完成,作品3之2,作品23号10首(1903年完成),作品32号13首(1910年完成),虽然开始并不是特意按照一定规律写成组合包含了24个大小调的24首前奏曲,只是为了符合某种形式的完整,但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却是那么自然和完美。
g小调前奏曲(Op23,Nr5),复三部曲式写成,首部是g小调,中部G大调,再现部g 小调,英勇的行军曲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rthern Music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
黄丽丽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杰出传承者和创新者。
本文主要围绕《升c小调前奏曲》,介绍拉赫玛尼诺夫的生平,分析这首曲子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曲式结构以及如何演奏好此首作品,为能更好的欣赏以及演奏这首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曲式结构;演奏
【中图分类号】J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拉赫玛尼诺夫,20世纪俄罗斯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中,钢琴作品占有很大的地位,普遍具有很鲜明的俄罗斯色彩。
《升c小调前奏曲》创作于1892年,是拉赫玛尼诺夫《二十四首前奏曲》中的第一首作品。
《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中常用尖锐的半音和声和不断变化的平行和弦,意在用不稳定的和声功能体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二、曲式结构
《升c小调前奏曲》采用复三部曲式,速度徐缓,结构严谨规整,4/4拍。
第一部分(1-14小节)呈示部的主题为所谓的“命运主题”,开头所展示的三个浑厚的低音为全曲的核心,庄严而又坚定,就像教堂的钟声一般给人一种严峻感和威严感,仿佛就像当时俄国分子背负着的沉重压力。
第二部分(15-45小节)展开部的情绪开始由沉重转为激动,速度也由之前的慢板变为快板,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之前的八度和弦突然转变为急促不安的三连音,风格不仅变得富有激情,甚至有一点惶恐不安,最后使用了和弦式三连音下行,气势变得激进躁动,仿佛在绝望不安的呐喊哀求,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
第三部分再现部(46-62小节)速度又变回了慢板,力度与速度不断加大,让内心压抑的悲怆情绪爆发出来,与之前的展开部相比显得更加狂躁震撼,就像教堂所有钟声被敲响一样,发出强烈的呼吁,但最后还是无可奈何的归于沉寂,被钟声逐渐淹没、吞噬。
而在56-62小节时,音乐缓缓静下来,速度和力度变得渐弱,此时依然采用密集的柱式和弦不断下行,仿佛钟声般拖长的重音和旋律渐渐消逝,渐飘渐远,在宁静的氛围中结束全曲。
三、演奏方法
(一)钟声主题的演奏
乐曲开始出现的三个浑厚而沉重的低音确立了全曲的基础基调,这也是典型的拉赫玛尼诺夫式开头,要注意这三个音的渐强关系,运用拳奏法来演绎,这样便可弹奏出强烈的艺术色彩。
演奏时要放松,身体可以略微前倾,将身体的力量集中至手指。
在弹奏左手八度低音与右手的单音时要运用肩、大臂和小臂的力量传入手指,手指牢固、稳重的支撑住,手腕提高一点,将手腕和手臂作为一个整体去运用,弹奏出洪亮而深厚的声音效果。
(二)三连音的演奏
乐曲中的三连音是作曲家为了表现乐曲的主题精心安排的,要注意把握乐曲小节转换之间的联系与对比。
乐曲在展开部始终表现出一种激动和不安,三连音在不同声部上反复交替,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注意乐句的呼吸以及转折,左手的主旋律和右手的三连音之间的配合尤为重要。
在第17、30以及34小节要采用大跨度音的弹法,弹奏时肩膀切勿僵硬,同时借助踏板来完成此部分热情的演奏情绪。
在第15到36小节,要注意声音的均匀和旋律声部清晰,在力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去控制肩膀和手腕的配合。
而第36到42小节是托卡塔式的双手相互进行的三连音,不仅是展开部的高潮,同时也是到再现部的重要连接。
这段也是本曲的技术难点之一,在弹奏时手臂力量要通透,手腕切不可僵硬,手型牢固,利用指尖来支撑整个掌关节,触键迅速,做到声音干净且平均,音乐的内在张力在慢慢加强,弹奏者也随着音乐的热情彻底的爆发。
(三)大和弦的演奏
再现部出现了大量的大和弦,较之前的和弦相比织体更为复杂,力度、音响也均加浓加厚,可以感觉到全曲高潮的到来,表达了作者热烈、激动的情感迸发。
在弹奏这些大和弦时,演奏者要懂得利用全身的力量去集中在指尖来弹奏出那种爆发、辉煌的感觉,可以借助腰背的爆发力来弹好饱满的双八度主题,切勿拖泥带水和硬砸琴,把力量放在手指尖的支撑上,手腕手臂都充分的放松,这样才能弹出好的音响效果。
而在最后八小节,要用渐弱的方式来弹奏,仿佛钟声随风飘去,昭示着全曲的终结。
四、结论
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的出现,将拉赫玛尼诺夫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与高超的作曲技法体现得淋漓尽致,完美体现了俄罗斯传统音乐风格,深受全世界音乐界的喜爱,不愧是经久不衰的经典音乐佳作。
参考文献
[1]林育.简析拉赫玛尼诺夫24首前奏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黄丽丽(1994—),女,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86 Northern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