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幻想小品集》Op3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演奏技巧探究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演奏技巧探究【摘要】这篇文章将探究《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
在钢琴演奏技巧分析中,我们将深入研究该曲中的音乐特点和技术要求。
通过手指技巧训练,探讨如何提高演奏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音乐表达与情感呈现部分将讨论如何在演奏中传达曲目的情感和内涵。
在和谐与合作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钢琴协奏曲中独奏者与管弦乐团之间的互动关系。
音乐性演绎与细节处理将讨论如何注重音乐性的表现和细节的处理。
在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进一步提升演奏技巧的建议,帮助钢琴演奏者更好地演绎这部杰作。
【关键词】钢琴演奏技巧,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音乐表达, 情感呈现, 和谐合作, 音乐性演绎, 细节处理, 结论总结, 进一步提升演奏技巧的建议1. 引言1.1 引言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深受钢琴演奏家喜爱的曲目,具有极高的演奏难度和音乐表现力。
在演奏这首曲目时,演奏者需要具备出色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才能完美地诠释作曲家的意图。
本文将探究《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帮助钢琴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部经典作品。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分析钢琴演奏中需要注意的技巧和技术要点,包括手指的运用、音符的连贯性和速度的掌握等方面。
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手指技巧训练,以提升演奏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接着,我们将探讨音乐表达与情感呈现的重要性,讨论如何通过音乐表现来传达作曲家的情感和意图。
我们还将探讨钢琴协奏曲中的和谐与合作,分析钢琴与管弦乐队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将讨论如何在演奏中注重细节处理和音乐性表现,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2. 正文2.1 钢琴演奏技巧分析在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时,钢琴演奏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术水平。
对于曲目中的快速音阶和琶音部分,演奏者需要具备灵活的手指技巧和准确的节奏感。
这些部分需要用轻快而准确的手指动作来表现出速度感和清晰度。
演奏者还需要注意力的集中和手眼协调,以确保每个音符都能准确无误地击中。
世界名曲钢琴谱推荐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世界名曲钢琴谱推荐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是俄罗斯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在钢琴领域更是享有盛誉。
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被认为是钢琴史上的经典之作,堪称世界名曲。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钢琴谱,并推荐几个不错的版本。
一、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特点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09年,全曲时长约为40分钟,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是慢板,第二乐章是熊熊燃烧的快板,第三乐章则以炫技和激情著称。
这部作品虽然难度极高,但其优美旋律、浓厚的感情表达和激情澎湃的演奏技巧使其成为了世界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二、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钢琴谱推荐1. 分析版:Wikipedia上提供了一份详细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钢琴谱分析版,这个版本对曲子的结构和演奏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适合对这首曲子感兴趣的钢琴爱好者进行学习和分析。
2. 高难度版:尤金·库普里安斯基(Evgeny Kissin)是当代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他曾经在演奏会上多次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他的演奏版本被认为是非常经典和完美的,值得一听。
然而,这个版本的钢琴谱难度很高,适合有一定钢琴基础和技巧的钢琴演奏者。
3. 简化版:如果你是一个钢琴初学者或者仅仅是对这首曲子感兴趣,那么可以选择一些简化版的钢琴谱来学习。
这些版本通常会有简化的左手乐句或者简化的技巧要求,使得初学者也能较快上手并体验到这首曲子的美妙。
三、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技巧要点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技巧要点供大家参考:1. 音色掌握: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富有浓烈的感情和戏剧性,演奏时要注意掌握好音色的表达,使乐曲更具感染力。
2. 快速指法:第三乐章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中最激烈、最高难度的部分,需要运用快速的指法技巧来迅速地完成复杂的手指跳跃和快速的琶音。
赫拉玛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听后感

赫拉玛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听后感一、优美如歌的旋律拉赫玛尼诺夫情感丰富,特别注重旋律的创作,优美如歌的旋律是继承了19世纪浪漫派的传统。
这里要提到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浪漫派作曲家。
首先要说的是柴科夫斯基。
他是俄罗斯最伟大的旋律大师,旋律的抒情性是他音乐作品两大特征之一。
拉赫玛尼诺夫不但保留了他旋律优美抒情、气息宽广的总体风格,而且,具体写作技法(如狭窄的音域、级进为主的音乐进行、模进的发展手法等)也与柴科夫斯基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拉赫玛尼诺夫喜爱的另一位浪漫派作曲家是肖邦。
他曾经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对肖邦的态度:“肖邦!我从19岁就感觉到他的伟大,并且欣赏他一直到今天……他始终是伟人中最伟大的一个。
”众所周知,肖邦也是擅长旋律创作的作曲家之一。
另外,拉赫玛尼诺夫的旋律倾向扩展和长时间的发展,这方面近似瓦格纳的“悠长的”旋律。
而返回同一中心音的静音环绕型动机、下降长过上升的特殊的旋律线、迭奏与模进相互渗透的发展手法则是他旋律的个性特点。
二、丰富多彩的和声语言和声是随着音乐创作的实践而发生、随时代风格的变化而演进的,它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个性的产物,是最能体现音乐风格的要素之一。
20世纪作曲技法的变革主要是和声领域的巨变。
通过对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声的分析,可以看出拉赫玛尼诺夫仍然以传统的功能性和声为基础,以三度叠置和弦为基本的和声材料,坚持调性写法。
但是,与前期浪漫乐派的和声技法相比,他的和声己有很明显的差别。
他对和声色彩性的追求明显是受了瓦格纳的影响。
而他扩大和丰富和声色彩的手法却具有其自身鲜明的个性。
比如运用关系调渗透和弦。
拉赫玛尼诺夫继承晚期浪漫主义传统,继续发展了半音化和声,并且将变音体系的运用与色彩性和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性变音体系”用法。
最有代表性的是声部包含有连续二度进行(包括变化半音进行)的变音体系和声。
拉赫玛尼诺夫还挑选了极少数的现代和声技法融入自己的作品。
基辛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基辛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基辛·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20世纪钢琴音乐中的杰作之一。
这部作品由俄罗斯作曲家基辛·拉赫玛尼诺夫于1909年至1910年期间创作,于1909年12月初在纽约的瓦尔多夫酒店首演。
该作品被誉为达到了钢琴协奏曲的巅峰之作,也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最具知名度的钢琴曲之一。
这首协奏曲以D小调为主调,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一个浓重和慢节奏的复杂演奏,特别是因为它延续了一段强劲的乐队演奏。
第二乐章是一个舒适甚至夜色的三重奏,重心始终在钢琴上,表现出琴韵与管弦乐之间的温柔爱抚。
第三乐章是一个快节奏的跳脱演奏,展示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才华和技巧。
整部协奏曲充满着浓郁、优美和激情的音乐。
拉赫玛尼诺夫的编曲手法定制了钢琴和管弦乐队之间的协作并突化了个人才华。
洪亮的步伐和大声音效,尤其在弦乐和铜管乐器的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乐章的大提琴和钢琴的和声,缓缓地展开了这段自由而神秘的主题。
慢慢的变化之中展现了寒冷、离愁,而钢琴的演奏则令观众无法自拔。
随着乐章发展,冲动和狂热的节奏愈发烈火般地涌起,弦乐队和木管乐器的旋律融入其中,掌声不断。
第二乐章则展示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情怀。
管弦音乐与钢琴进行悠扬、愉悦和繁华的对话,谱写出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轻松乐章。
通过这个充满温暖和舒适的段落,基辛·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音乐中注入了情感的核心,令人兴奋。
随着第二乐章的结束,第三乐章的快节奏唤起了新的兴奋。
拉赫玛尼诺夫充满魅力的钢琴演奏,如山峰般起伏。
他的技巧和才华在跳跃、起伏和气势磅礴的乐章中达到了顶峰。
动人的音乐和灿烂的解决方式,令人信服地展示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想像力和美学理解。
基辛·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钢琴音乐的超凡杰作,是钢琴家和音乐爱好者最喜欢演奏和聆听的曲目之一。
这部作品富有变化、充满感情和充满快乐的音乐气氛,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和评价。
拉赫玛尼诺夫两首前奏曲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两首前奏曲分析作者:张艺梦来源:《丝绸之路》2017年第10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俄国著名音乐家,浪漫主义风格与现代风格浑然一体,在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音乐元素,例如大小调体系中多样的调式、浪漫主义情怀及其他一些具有现代风格的元素,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却被神奇地融合在了一起。
笔者通过对拉氏的《升c小调前奏曲》与《降B大调前奏曲》的研究,分析本体和构成形式,并对拉氏前奏曲的基本内容知识和具体历史时期所具有的文化、所处的社会以及体现的美学、哲学等音乐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曲式分析[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0-0068-0226首题为“前奏曲”的钢琴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一生所创作的众多钢琴作品中极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26首曲子分别是《幻想小品集》(Op.3)中的第2首、被编号为Op.23的10首、Op.32编号的13首和没有被编号的两首。
其中只有没有被编号的两首前奏曲不在不同的调上,其他24首曲子均恰好分布在24个不同的调上。
虽然拉式作品体现出一种苍凉沉郁的氛围,其中小调方式也应用最多。
然而无论处在什么时期创作出来的前奏曲,却都能严格遵循和体现肖邦和巴赫的传统曲调风格。
对拉氏的《降B大调前奏曲》和《升c小调前奏曲》这两首前奏曲笔者要着重进行讲解。
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论述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2),出生于俄罗斯诺夫哥罗德的奥涅加,是一名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
他的家境富裕,有充足的金钱可以满足他的愿望。
他接触钢琴的年龄为4岁,1883年,他考入了彼得堡音乐学院,开始系统学习作曲和钢琴。
在他的一生中,创作过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其中被人们熟知并且拥有高度评价的是《升C小调前奏曲》。
柴可夫斯基于1893年去世,《回忆伟大的艺术家》这部钢琴三重奏曲就是拉赫玛尼诺夫为纪念柴可夫斯基而创作的。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8的创作特征及演奏诠释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8 的创作特征及演奏诠释
黄 玲
摘 要:《音画练习曲》op33.8是拉赫玛尼诺夫极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之一,侧重突出音乐描绘性,强
调音乐艺术语言画面感,塑造具有表现力的音乐形象,渗入对童年的追忆之情,音乐内涵和技术性紧密结合,
画面感强烈,有独特音乐性。本文主要对作品的创作特征、演奏诠释两方面进行分析,在作品分析中,更加全
谱例 1 (三)节奏特征 《音画练习曲》op.33.8 这部作品的节奏明快,调 性清楚,突出其欣赏性及音乐性,体现音乐内涵重要性, 音乐富有意境美感。主题旋律节奏主要为 4 分音符,节 奏形式较为单一,下行级进、同音反复结合,保障音乐 节奏平稳,在听觉上给人以寂寥、空旷的感受,描绘出 一幅朦胧画面。在 20 小节处为 2/4 拍,作品加入混合 节拍,此乐段力度频繁变化,演奏者需耳朵、手指高度 配合,控制触键力度,突出力度差异,尽量保持清晰对 比度。谱例 2 中八平节奏的伴奏声部依托于分解和弦向 前推进,旋律连贯性强,具有歌唱性,伴奏部分左手弹 奏由弱到强,亦具有推进旋律发展作用,节奏富有特色 并为音乐画面增色。在运用三连音、前长后短节奏型时 音乐呈现出不稳定性,先弹奏附点 8 分音符再弹奏 32 分三连音赋予音乐推动力。在节奏处理中左手弹奏相对 规整,以 4、16 节奏为主,相较于左手,右手节奏并不 稳定,二者产生对比,增强音乐整体趣味性,同时右手
三、《音画练习曲》op.33.8 的演奏诠释 (一)音色的处理 《音画练习曲》op.33.8 这首作品对音色有极高要求, 切忌出现敲击音色,无论触键力度大小均需柔美、干净、 纯粹,保障音色动听及时值准确,在音色要求带动下控 制手臂、手掌、指尖,使演奏效果得以优化。这首作品 风格典雅且情感收敛,浪漫气息浓郁,音色细腻连贯, 旋律富有韵味,指尖高度需合理控制,增强本曲颗粒感, 脱离古典和声作品艺术处理框架,善用多种织体丰富和 声,使和声结构更为多变,音乐内涵更加立体,与古典 主义音乐相比此曲指尖对音色的变化作用更大。演奏前 要对音色渲染、变化、对比有所了解,树立对比演奏意识, 突出 g 小调暗淡色彩,18--22 小节演奏时频繁转换和声, 音乐色彩多元,需通过演奏烘托气氛,突出音乐变化性。 演奏需针对旋律声部进行单独练习,使弹奏旋律线条流 畅,和弦主次清晰。旋律和声的重要地位,和弦音的强弱 之别,赋予作品层次性,尤其在 A 段演奏中需注意体现 出层次。29--35 小节尤为依赖指尖,需指尖在触键时保 持灵活,确保乐段连贯,29、30 及 32 小节需注意灵活跑动, 指尖较为主动,发力位置靠近前端,在此基础上其他机 能主动协作传导力量,使音色更加细腻连贯。本曲在短 促音处理上利用指尖运动击键,使声音控制更为合理。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作品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作品研究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
他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其作品以雄浑、热烈而富有激情的特点而闻名。
《G小调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一首著名钢琴作品,深受音乐家和钢琴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G小调前奏曲》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音乐结构、表现形式、演奏技巧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一、音乐结构《G小调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24首前奏曲作品中的第12首,作品编号Op. 32。
这首前奏曲采用了三段式的形式结构,由悠扬的主题和激昂的终曲构成。
整首曲子以柔和、抒情的音乐语言开篇,随后进入了快速、激烈的部分,最后以华丽、激昂的音乐结束。
在旋律构思上,《G小调前奏曲》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浓重的俄罗斯文化底蕴。
曲子中融入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特点,如哀歌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变化等,表现了拉赫玛尼诺夫对于俄罗斯音乐传统的深刻理解和重视。
二、表现形式《G小调前奏曲》以其雄厚的音乐气势和丰富的音乐内涵而著称。
整首曲子富有变化,旋律流畅、优美,表现了拉赫玛尼诺夫扎实的作曲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
曲子的演奏难度也较大,需要钢琴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以其高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著称,而《G小调前奏曲》正是其作品中的一个典范。
曲子动人心弦,情感丰富,旋律优美,表现了作曲家对于音乐表达力的追求。
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通过细腻的音乐表现手法,将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传递给观众,从而实现拉赫玛尼诺夫所期望的音乐效果。
三、演奏技巧《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难度较大,需要钢琴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
曲子中存在大量的音乐装饰和技巧性的乐句,演奏者需要具备出色的手指灵活性和力度控制能力,才能准确地表现作品中丰富多彩的音乐细节。
曲子中要求演奏者通过丰富的音色变化和表现手法,展现出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
拉赫玛尼诺夫第3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第3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3钢琴协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一首钢琴协奏曲,被誉为是钢琴音乐史上最具挑战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协奏曲共由三个乐章组成,全长约40分钟,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代表作之一。
拉赫玛尼诺夫第3钢琴协奏曲于190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由钢琴家约瑟夫·荷夫曼担任独奏,受到了极高的评价。
这首协奏曲的演奏难度极高,要求独奏者具备出色的技巧和演绎能力,同时还需要与管弦乐队精确协调。
拉赫玛尼诺夫第3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一个宏大的序曲,以强烈的动态和激烈的节奏开场,展现了作曲家强烈的表现欲望和音乐才华。
第二乐章则是一个慢板,以柔和的旋律和抒情的情感打动了听众的心灵。
第三乐章是一个热情洋溢的舞曲,强调了独奏者的技巧和速度,展现了作曲家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拉赫玛尼诺夫第3钢琴协奏曲是一首充满激情和表现力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作曲家的音乐才华和创造力,也成为了钢琴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在演奏上还是在音乐上,这首协奏曲都是一次极具挑战性和难度的体验,是钢琴家们的必修曲目之一。
对于钢琴家来说,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3钢琴协奏曲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任务。
这首协奏曲要求独奏者具备出色的技巧和演绎能力,必须掌握复杂的手指技巧和速度,同时还要与管弦乐队的演奏协调一致。
这需要钢琴家在长期的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音乐素养,才能够演绎出这首协奏曲的真正魅力和精华。
除了演奏难度高之外,拉赫玛尼诺夫第3钢琴协奏曲的音乐风格也是极具挑战性的。
作曲家在这首协奏曲中融合了许多不同的音乐元素,包括古典音乐、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使得这首协奏曲具有极高的音乐价值和艺术价值。
钢琴家需要通过深入理解和感受这些音乐元素,才能够完美地演绎出这首协奏曲的精髓和内涵。
总之,拉赫玛尼诺夫第3钢琴协奏曲是一首具有极高音乐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作曲家的音乐才华和创造力,也成为了钢琴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幻想小品集》Op31 拉赫玛尼诺夫不同时期的主要作品钢琴作品是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作品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他在钢琴作品创作这一领域很早就展现了自己的音乐天赋,最终成了当代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随后他又成了世界各地各个学派后代钢琴家们的模范,特别在俄罗斯钢琴学派中占据了领先地位。
俄罗斯学派的特点为钢琴演奏的丰富内容、着重注意丰富多彩的音调;所谓的“用钢琴歌唱”即是用钢琴来模仿歌唱性的声音与音调。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风格多样、异常优美。
他的作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型作品:四首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两首奏鸣曲、科雷利主题变奏曲。
第二部分,钢琴独奏作品。
其中包括其早期作品:幻想小品集Op3、沙龙小品集Op10、音乐瞬间六首op.16和晚期作品:前奏曲op23及前奏曲op32、音画练习曲op33及音画练习曲op39、浪漫曲集和其他作曲家作品的改编曲。
这两个部分之间有原则性的不同:第二个部分的作品由拉赫玛尼诺夫在俄罗斯完成(截止于1917年),而1891年至1934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第一个部分的作品,这些作品是他一生的作品。
钢琴短曲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占据着特殊地位。
在这种创作中他的作曲风格得以形成与磨炼、并寻找到了新的形象与表现手段。
除此之外,拉赫玛尼诺夫钢琴短曲不仅是他的“创作实验室”,也是他取得辉煌成就的通道。
苏联音乐学家洛林·马泽尔提出的套曲曲式定义如下:“联合几个形式独立、题材性格不同(最主要是节奏不同)又具有统一艺术构思的乐曲,即构成套曲曲式”。
值得指出的是,套曲曲式要求乐曲的结构排列要有一定的逻辑性,从而合并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因此,不是任何有序列的乐曲都能被称为套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作品,比如,幻想小品集Op3,沙龙小品集Op10还不属于短曲。
作曲家使用的短曲曲式在为双钢琴而作的第一组曲Op5中更为突出,而上述的短曲曲式在音乐瞬间op.16的六首中最为明显。
音乐研究者们在前奏曲op.23及前奏曲op.32中也发现了短曲曲式的特征,并将所有的24首前奏曲都列为短曲。
2 分析《幻想小品集》Op31892年9~12月,十九岁的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五首钢琴独奏曲,准备作为自己的第三部巨作出版,这些钢琴独奏曲以《幻想曲五首》命名。
1892年12月此小品集首次由作曲家演奏,并于1895年由古特赫伊利出版社出版,以致敬拉赫玛尼诺夫的作曲学老师安东·阿莲斯基。
2.1 《悲歌》悲歌这种体裁的传统意义是对一去不复返的人或事物悲痛的怀念。
拉赫玛尼诺夫悲歌的独特性在于年轻的他能够在单一的钢琴乐曲主题有限的框架之下将响亮又具有歌唱性的旋律、深深的沉思、悲剧性紧张的心情与打动人心的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
作品采用“ABA”三部曲式,在小品初段以忧郁悲伤的音调作为情感动人的主线。
在分解和弦几乎占据钢琴键盘一半的伴奏下这一段旋律表现出了细腻而复杂的情感。
悠长的主题旋律从中段移到高声部,并逐渐增强形成高潮,再经过短暂的华彩乐段重新回到第一段低声温柔的主题,这一段旋律以双音的形式极弱地再现。
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首乐曲中所使用的独特发展模式具有长时间展开、起伏的特征。
结尾以强奏的三连音三度和弦,强有力地结束乐曲。
特别强烈的、具有悲剧性的情绪是《悲歌》与《前奏曲》之间的共同特点,不过这种情绪在《悲歌》中很大程度上表现得更有具体性。
2.2 《前奏曲》这首作品经常会按照听众的要求拿来演奏,它也是许多世界知名钢琴家节目中的必演之作。
国外听众第一次有机会欣赏这首作品是在1893年末俄罗斯钢琴家亚历山大·济洛季在英国和德国举行的演奏会上。
《威斯敏斯特日报》的评论家将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与在同一场演奏会中演奏的巴拉基列夫和格拉组诺夫的作品相比较中这样写道:“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跟其他两首作品相比是最好的一首,给我留下的印象颇为深刻”。
在另一份报纸中则这样写道:“尽管俄罗斯音乐在我国不太有名,不过根据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的演奏所激起的热烈掌声,我们可以明确俄罗斯的音乐值得去欣赏。
”伦敦报刊这样来评价伦敦各界刚刚认识的这位俄罗斯新生代作曲家的作品:“这是一部令人神往的新作品”,“这首独特的作品具有大胆的创造性”。
从钢琴演奏角度来看,《前奏曲》具有宏伟的音效,和声十分搭配;演奏该曲时一架钢琴的声音如同整个乐队或者大型管风琴的声音一样宏伟壮烈。
此曲其密集紧凑的音乐表现力也十分引人注目,在短短的一首钢琴乐曲框架之下作曲家描绘出了一幅充满艰难的悲剧,其内容展现了人与命运的抗争。
我们能听到两个元素的对比:由三个音组成的肃穆威严曲调(基于lamento),仿佛是敲击大钟的声音,与其对应的是在高音域的悲伤的抒情曲调。
中间部为激昂的快板agitato:三连音的节奏令人急促不安,音乐充满了彷徨、迷茫的情绪,下行半音的旋律洋溢着幻想般的激情。
随后依旧强有力地再现主题,饱满而坚定,用四行谱的记谱法代替先前传统的两行谱记谱法。
仅为五小节的尾声,包含了升c小调所有的和弦,尽管和声不断地变化却营造出一种平静的心情。
再现部分的节奏变得更快,其结构也变得更紧凑,从而给听众带来两种乐器同时演奏的感觉。
最后一段包括低八度音和有不同结构的高音区的下属七和弦,其声音如同黑暗的钟声。
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段很像拉赫玛尼诺夫十年后创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前奏。
在近一百多年里《前奏曲》非常受欢迎,其原因在于此作品完美的艺术结构和其中包含文学三大体裁的特点:叙事,抒情,戏剧。
2.3 《旋律》这首乐曲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温柔、安静的一面。
作品从一开始就十分具有歌唱性,节奏整齐而富有律动,旋律线条安静而从容。
值得注意的是之后的旋律中浪漫曲风格的断奏的半音阶,是从第一段主题里衍生出来的新旋律。
主题旋律在左手这个特点也是拉赫玛尼诺夫晚期作品的风格特点(比如船歌Barcarolle Op.10、G大调前奏曲)首先主题很缓慢,但是一步一步地变得更快、更宽广。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叙述艺术性很强,音乐叙述虽然很简单:有主题,也有音乐背景,但是通过这样的音乐叙述方式能够听出每个分谱的特点。
这首作品也开始体现出了他晚期作品的艺术特点。
从演奏角度来看,作品要求十分富有情感的演奏。
2.4 《小丑》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小丑”这首曲子中的人物情绪有着鲜明的对比,曲子一开始驼背的、一直在做鬼脸蹦跳着讨人开心的傀儡小丑这一形象占据着主要地位,节奏明快轻巧,风格诙谐滑稽。
从极强到极弱的力度对比,两个声部又快速反向进行。
这些创作手法把小丑的夸张表演和博人欢笑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段华彩段小丑幽默滑稽的特征消失了,就像结束表演后在台下充满了悲伤,这里的旋律开始抒情。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普通的充满感情的人,可是他不擅长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台上与台下,欢乐与忧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后又回到了乐曲的开头重现了舞台表演,情绪饱满,强而有力。
在这首三段体的作品中拉赫玛尼诺夫强调了小丑不同的情绪,把它变为主要环节。
在呈示部里一个驼背的傀儡小丑,他扭扭捏捏的样子、他的鬼脸,都可以感觉到紧张的情绪,假装的、实际上很痛苦的笑。
中段结束之后拉赫玛尼诺夫逐渐再现出激烈的情绪,我们就能够理解小丑的本性,他不但是一个一直笑着的人,狡猾又诙谐,他还有深深的感情,也有精神上的痛苦。
虽然和弦综合运用很简单,可是这里面的和声法很完美、很有独特的风格。
这首曲子新奇而独特的风格可与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之画”作比较。
总之,在这首作品里相对比的现象很多,而且每个人物都有很具体的描写。
2.5 《小夜曲》“小夜曲”这首作品的主要特征是抒情的形象和优美的音色。
该曲的音乐背景也很有意思。
轻轻地、很温柔的音乐很像柴可夫斯基有名的浪漫曲。
可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作品的手段风格更细腻、更精致,有时他还使用了印象派的一些特点。
比如,前奏断断续续、各种各样的七和弦转位、和声背景,这一切都体现出了拉赫玛尼诺夫无与伦比的个性。
而后拉赫玛尼诺夫使用的主要手段是用华尔兹舞曲的节奏和拨弦乐器的伴奏以及委婉的、有影响力的和弦组合而成。
而中间的情歌部分是由音色优美甜润的演唱者演唱的。
这首小夜曲优雅、浪漫、细腻,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音乐色彩。
拉赫玛尼诺夫强调了小夜曲的独特的风格,全曲萦绕着甜蜜的浪漫色彩,可以说这首“小夜曲”跟《幻想小品集》中的其他作品完全不一样。
在《幻想小品集》Op3之后他又创造了很多优美的作品,如“沙龙小品集”即“船歌”、“圆舞曲”、“浪漫曲”、“旋律”等,也包括“音乐的瞬间”op.16和“前奏曲”op.23。
《幻想小品集》Op3里很容易听到拉赫玛尼诺夫早期独特风格的一些特点。
到目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世界上最经典的钢琴作品之一,很快地就能深入人心。
这部曲集是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技术与风格的体现,它的技艺高超,活跃的动作、不可遏止的力量,这一切都是他音乐的风格特色。
这部作品里拉赫玛尼诺夫重视每个细节每个特点,内容很丰富,包括了多声部曲式。
伟大的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在钢琴音乐创作当中使用了“钟声”这一手法,这个特点在音乐界影响深远!他创造的形象和他独有的风格也一直影响着后人。
其作品价值是无限的,反映了俄罗斯20世纪的文化思想,给俄罗斯音乐带来了新的灵感,使其提升到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