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和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演唱

合集下载

传承而不拘泥博众而又独特——浅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和声特点的论文

传承而不拘泥博众而又独特——浅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和声特点的论文

传承而不拘泥博众而又独特——浅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和声特点的论文传承而不拘泥博众而又独特——浅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和声特点的论文传承而不拘泥博众而又独特——浅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和声特点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和声手法复杂化独特论文摘要:拉赫玛尼诺夫(s(rachmaninov)歌曲中的和声语言丰满、复杂,充满色彩性;他的作品遵循传统,始终坚持以三度叠王的功能和弦为基础,融入各种装饰性的手法。

本文结合“拉氏”作品的相关片段,具体从一般意义上的和声复杂化;线条因素及其基础上的和声复杂化;持续因素及其基础上的和声复杂化几方面阐述了拉赫玛尼诺夫和声继承传统而不拘泥传统,博采众长而又风格独特的基本特征。

在群星璀璨的l9世纪俄罗斯音乐大师中,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rachmaninov1873—1943)是一个显赫的名字。

作为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似一根纽带,具有极强的俄罗斯音乐传承性。

他的身上既有与柴可夫斯基及其它俄罗斯音乐家一脉相承的浪漫主义气息,也有德奥后浪漫主义及各种现代主义的思潮。

在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钢琴声部中,和声成了表达歌词形象的重要因索。

具体的说来,其和声特点主要表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和声复杂化、线条因索及其基础上的和声复杂化、持续因索及其基础上的和声复杂化等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结合实际作品具体谈谈拉赫玛尼诺夫和声特点的三个“复杂化”。

一、一般意义上的和声复杂化一般意义上的和声复杂化,指的是各种变化音和弦附加音和弦、外音和弦。

所谓的高叠、复合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极少数)的运用及它们之间的进行。

这些和弦应该说是完全在功能的基础上的色彩性丰富手段,它可以使色彩丰富、情绪更复杂、心理更敏锐、微妙。

ww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变化音和弦中,绝大部分是下属功能组的。

下属、(?)、?级、?级、?级(重下属)、?,的各种变体等。

还有属功能组的变和弦 (属七的变化和导七的变化)以及中同音组的和弦等等。

最新-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要义 精品

最新-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要义 精品

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要义歌曲的演唱是歌唱家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是融合歌唱技巧和对作品的深度理解的再次演绎,演唱者只有通过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细心领会作曲家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意图,掌握其创作风格,并通过技术手段的完美运用才能达到触及听众心灵的艺术表现。

以下我们来简单地对两首歌曲进行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演唱;拉赫玛尼诺夫一、《别唱吧,美人!》分析《别唱,美人!》4—4是拉赫玛尼诺夫早期的一部作品,是一首没有华丽技巧、复杂和声的天然去雕饰的一部作品,歌曲中有种淡淡的、清新的、纯纯的感情,正是这种质朴的写作手法感动了很多听众。

歌词是由19世纪俄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普希金创作的,他所写作的诗句往往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情感。

《别唱吧,美人》的歌词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却又令人动容。

全曲共50小结,是带再现的单三部。

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时,发声的方法很重要,包括对真、假声的转化,胸声和头声的兼顾以及大嗓和小嗓的状态调节等方面。

呼吸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地讲,一方面各个乐句的换起问题?在哪里换?哪个小节?哪个字后面?第二方面某些歌曲比较舒缓,所以呼吸的保持就显得格外重要。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乐句之间的长短不一,时而短促,时而缓慢,所以在演唱之前应该预设好换气点和换气方法。

《别唱,美人!》4—4这部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噢,遥远的生活,格鲁吉亚的美人。

那月夜,那草原,那黑夜,那思念。

普希金的诗让人感伤万分,作曲家在描绘诗人对悲伤往事回忆时的痛苦,采用了短小的乐句,此刻歌者的呼吸方法就应该适当改变。

因为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里使用的是弱拍上的八分休止,所以要想表达这种急促的情绪,就应该采取声断气不断的方法,而不是在每一个休止的地方都换气,这样会显得极不连贯。

在咬字和吐字方面。

俄语分元音和辅音,而元音的音节又分重读和非重读。

俄语的发音及字词组合有自身特殊的规则,所以要演唱好俄语浪漫曲字词的清晰度和标准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往往发音不到位或者发音偏了就会影响整体的韵律,影响听者对作品的了解。

穿透心灵的哀伤记忆——解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别唱吧美人》

穿透心灵的哀伤记忆——解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别唱吧美人》

穿透心灵的哀伤记忆——解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别唱吧美人》及其演唱作者:黄晟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内容提要]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唯美的艺术歌曲作品,对于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的演唱与研究一直都是声乐专业师生们非常重视与关注的课题。

本文仅以拉赫玛尼诺夫的一首艺术歌曲《别唱吧美人》为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作品的演唱特征以及风格的把握上进行总结与概括,从而管窥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以及演唱特点。

《别唱吧美人》是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创作早期的一首作品,歌曲中有一种单纯质朴的情感,分外感人。

这首艺术歌曲对于演唱者的要求非常高,首先演唱者应具备全面的演唱技巧,用以完成音乐中的各种演唱素材;其次演唱者应具有醇美、纯净的音色,这首艺术歌曲无论是男声还是女声演唱,都对音色具有较高的要求,演唱者一定要在声音具备稳、准、纯的基础上,兼具高、轻、飘的特点;此外演唱者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与理解创造音乐的能力。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别唱吧美人》/艺术歌曲/演唱中图分类号:J6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2)04-0211-7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唯美的艺术歌曲作品,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歌曲活跃在声乐艺术的舞台上,是我们音乐会及演出中的经典曲目,也是广大师生的教学研究中的必备之作,这说明这些作品从歌曲的本身的创作、和声的编配、伴奏的设计等方面都运用了炉火纯青的创作技术与技巧,不但唯美感人,更是具有丰富的哲理与内涵,这样才能在历史与时间的沉淀中保留下来,成为我们心中的精品。

而这一经典的延续与呈现也正是我们需要重视并尽量好的去完成的,所以对于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与研究一直都是声乐专业师生们非常重视与关注的课题。

本文仅以拉赫玛尼诺夫的一首艺术歌曲《別唱吧美人》为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作品的演唱特征以及风格的把握上进行总结与概括,从而管窥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以及演唱特点。

浅析拉赫马尼诺夫《悲歌》的音乐风格

浅析拉赫马尼诺夫《悲歌》的音乐风格

2016年第21期(总第309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21,2016(CumulativelyNO.309)42 Northern Music前言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受柴可夫斯基影响最为明显,他的整个音乐包含各种幻想及悲伤等元素,《悲歌》从字面上理解,是表达一种悲哀和悲伤的心情。

这首钢琴曲用浪漫的旋律、钢琴化的织体和丰富的音响色彩,表达了忧郁伤感的心情,整个作品创作技法娴熟、充满了细腻而复杂的情感,反应了拉赫玛尼诺夫对生命的思考,具有非常强的音乐感染力,充分体现了拉赫玛尼诺夫个人极具魅力与韵味的音乐风格特点。

一、拉赫玛尼诺夫及其音乐作品的概述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纪俄罗斯著名的音乐家及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的母亲受到过高等音乐教育,家庭环境十分优越。

正是由于拉赫玛尼诺夫在成长过程中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才让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氛围下成长起来。

拉赫玛尼诺夫9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

可以说,拉赫玛尼诺夫整个成长过程都是在音乐的影响之下,二十世纪多名知名音乐家都曾经是拉赫玛尼诺夫的老师,多名知名老师的教育及良好的生活条件让拉赫玛尼诺夫拥有了坚实的音乐基础。

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批音乐作品是在1887年及1888年两个时间内创作完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为《乐队谐谑曲》。

在今后的时间过程中,拉赫玛尼诺夫相继创作出来了《死岛》、《第二交响曲》、《贪婪骑士》等等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在众多音乐领域中,最为成功的就是钢琴曲,创作出来的大量独奏及协奏钢琴曲,例如《钢琴协奏四部曲》等等都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都强调浪漫主义,但是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创作中还是融入了二十世纪俄罗斯元素,将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元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拉赫玛尼诺夫总是能够将人们想象不到的元素巧妙的搭配在一起,这也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中让人想象不到的力量[1]。

二、《悲歌》的创作风格及演奏技巧(一)钢琴曲《悲歌》创作背景拉赫玛尼诺夫与多位著名音乐家之间都有着紧密沟通,正是由于和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对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拉赫玛尼诺夫与柴可夫斯基接触之后。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Op.23 no.5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Op.23 no.5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Op.23 no.5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在俄国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如格林卡、穆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等众多著名的作曲家。

他们用各自富有特点的和声语言和优美的旋律,与欧洲的浪漫主义作曲家风格各有千秋。

而在这一众作曲家中,拉赫玛尼诺夫的名字亦如星光灿烂。

他既是卓越的作曲家、指挥家,同时也是一名演奏能力高超的钢琴演奏家。

代表作有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24首前奏曲和音画练习曲等。

创作风格恢宏大气,充满斯拉夫民族特有的强烈的歌唱性旋律。

出生于地主家庭的拉赫玛尼诺夫,自小就有着良好的成长环境。

再加上家族成员的音乐细胞浓厚,让他从小就接受音乐的熏陶。

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后,拉氏继承了这所学校固有的传统。

虽然他的创作大多在二十世纪初,但是在音乐结构、构思上仍然坚持使用十九世纪晚期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习惯。

本文的研究对象,前奏曲Op.23 No.5,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于1903年的作品。

这首作品为复三部曲式,全曲极具戏剧性。

该作品从阴暗的主题出发,左右手同步,有着短促的音调和坚定的节奏;中段转为抒情的乐段,尾段回到阴暗的主题,运用调性的变化将音乐推向高潮。

一、创作特征本作品分为三个段。

1-34小节为A段,35-49为B段,50-结束为A’段。

调式为g小调。

A段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采用g小调,风格灰暗而不安。

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动力性十足;第二部分调式转位g小调的关系大调降B大调上。

节奏沿用第一部分,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较多,但在音乐织体上和弦数量增多,音响效果更为宏大。

力度设置亦从第一部分的p为主,变为了语气强烈的f。

结束时的八度下行更是雷霆万钧。

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基本相同,但在力度上与开头的部分已区别开来,沿用上一个部分的ff,一直到最后4小节,才逐步退场,偃旗息鼓。

整个A段是一种从暗流涌动到激情澎湃的形象。

B段整体的风格与音乐形象与A段截然不同。

歌唱性的旋律、绵长的线条和丰富的和声变化都赋予了这个段落一种满腹悲愁的形象,给听者以无限的遐想。

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特点

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特点

浅谈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特点摘要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内容深刻,表现手法新颖独特,感情真挚热烈。

注重对人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

旋律宽广、悠长,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

但是,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笔者在学习中感悟到其艺术歌曲的独特,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旋律优美抒情,钢琴与声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歌词动人,内涵丰富。

柴可夫斯基通过他的艺术歌曲展示着他一生各个时期的思绪,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与情感。

本文从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的特点入手,对其作品进行艺术解析,再探讨其艺术作品的音乐特征和演唱特点。

感受其作品带来的艺术感染力。

增进广大声乐爱好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关键字: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特征演唱目录摘要 (1)绪论 (4)第一节研究意义 (4)一、了解俄罗斯的音乐文化 (4)二、了解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造诣 (4)第二节研究方法 (4)第三节文献综述 (5)第一章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创作 (7)第一节人物生平简介和艺术歌曲作品 (7)第二节艺术歌曲的分类 (7)一、以描绘和赞美自然景物为主。

(7)二、以民间歌谣和民间舞曲为主。

(8)三、以诠释爱情主题为主 (8)四、以痛楚、磨难、伤感情绪为主。

(8)五、以描写作曲家自己的心绪为主。

(8)第三节艺术歌曲风格 (8)一、抒情性 (9)二、戏剧性 (9)三、浪漫性 (9)四、忧郁感 (9)五、民族性 (9)第二章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代表作解析 (11)——以《早春》、《在热闹的舞会上》、《光天白昼》为例 (11)第一节俄罗斯艺术歌曲的背景 (11)第二节歌曲的结构和伴奏特征 (11)一、《早春》的艺术结构和伴奏特征 (11)二、《在热闹的舞会上》的艺术结构和伴奏特点 (13)三、《光天白昼》的艺术结构和伴奏特点 (15)第三章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和演唱特点 (17)第一节艺术歌曲音乐特征 (17)一、题材 (17)二、体裁 (17)三、旋律 (17)四、和声色彩 (18)五、歌词 (18)第二节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 (19)一、演唱技巧 (19)二、演唱语言 (19)第三节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20)结论 (21)参考文献 (22)绪论柴科夫斯基他可称“俄罗斯音乐之魂”,人们对他的音乐探究也是数不胜数的。

浅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的论文

浅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的论文

浅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铜琴协奏曲》风格创作特征论文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其最为成功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展示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性”与忧伤风格,并具有独特的创作手法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题材各异的音乐作品,其中钢琴协奏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以《第二钢琴协奏曲》最为成功,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明朗、真挚、完整而深刻,音乐中洋溢的热情和力量,反映了当时新兴的俄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确立了他当时的影响和地位一、作品的创作背景《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开始于1899年,这一年刚好是拉氏从英国回国之后,在英国期间.他被邀请演奏了自己的作品并亲自指挥演奏了他的管弦乐幻想曲《悬崖》,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拉氏开始构思并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在1899年到1901年这三年时间里完成了这部宏篇巨著的写作。

十九世纪末期,沙皇残酷的专制统治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口益激化,而《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正处在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大革命爆发的前期.由此可见.此曲的创作是俄罗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反映了拉赫玛尼诺夫对现实生活状况的不满和希望寻求心灵上的依托。

这部作品使得拉赫玛尼诺夫确立了他在音乐界的影响和地位,于1905年获得格林卡奖。

’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说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是作曲家经过十多年意志消沉和创作危机后重新燃起的创作力量。

二、作品展示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性”与忧伤风格拉赫玛诺夫的创作通常是与传统的俄罗斯音乐文化发展一脉相传的,使得他的音乐具备了鲜明的“民族性”拉赫玛尼诺夫属于俄罗斯、属于发展了几百年的俄罗斯音乐文化,同时,拉氏将俄罗斯音乐的风范、俄罗斯音乐的精神引向了今天,并且,由于他和许多俄岁斯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使俄罗斯音乐深入人心在第一乐章中,用于将主声部庄重雄伟的主题同副声部明亮义充满幻想的慵懒进行对比,体现典型的“俄罗斯东方”风格(类似的旋律在博洛宁、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和其他俄岁斯作曲家的音乐中经常能听到),结尾副声部的抒情短歌也符合这一旋律的东方色彩,这与奋进有力的主题形成了对照协奏曲的抒情中心点在第二乐章,这一乐章基本是作者真情流露出的非同一般的旋律,体现了旋律大师拉赫玛尼诺夫无比的才能。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浅析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浅析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浅析作者:王琛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3期【摘要】在十九世纪初期的时候欧洲地区流行一种抒情歌曲,也就是艺术歌曲。

它的歌词基本都是使用一些著名的诗歌,更加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在曲调方面的表现力更强,具体的手法以及作曲的技巧都相对比较复杂,其中伴奏占据着重要地位。

该种歌曲在俄罗斯被称作是“浪漫曲”,大概从十九世纪中期的时候俄罗斯开始流行这种浪漫曲,主要特点就是进行心理刻画。

在这其中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最为出名,他的每一首浪漫曲都堪称浪漫声乐抒情诗。

基于此,本文将会重点分析他的浪漫曲之中的创新、旋律以及声乐与钢琴之间的合奏。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表现【中图分类号】J605;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引言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在他一生的创作过程中除了有大量的管弦与钢琴作品之外,很多浪漫曲也在其作品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俄罗斯歌曲之中最珍贵的。

一生共创作出来了83首浪漫曲,被收集在了七个不同的系列之中。

它的浪漫曲创作主要是在俄罗斯民歌的基础上进行的,音乐悠远宽广,语言等内容丰富多变,充满了本民族的情感与风情。

它选择的诗歌都是和日常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具有浓厚的爱国情结以及生活味道。

歌曲与钢琴相互配合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传统和创新他最早的一部浪漫曲是1890年创作的《在圣庙门口》,最后一部是1916年创作的《喂》。

在最初的时候他的作品都是借鉴了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传统风格,但是却又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

在他的乐谱之中有很多自己的标记,比如节拍、演奏方法以及色彩等等。

因为受到柴可夫斯基的影响,使得其部分作品之中有明显的相似点[1]。

比如《不要忧伤》以及《在神秘的寂静里》等,其旋律柔和,注重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

他的作品之中还带有非常明显的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其音乐的表现手法都相当别致和新颖,在和声方面所使用的方法十分大胆与独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和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演唱
作者:张颖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8期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和柴可夫斯基同为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但是两人谱写的艺术歌曲在风格和演唱中是有区别的,本文从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性格和曲风等方面浅析他们的艺术歌曲演唱中要注意的地方和各自的区别。

关键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区别
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十分盛行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在法国叫“尚松”(Chanson),在德国叫做“利德”(Lied),俄罗斯的艺术歌曲叫做浪漫曲(POMAHC),延用的是西班牙语的浪漫曲(Romance)的音译。

艺术歌曲大多采用一些比较著名的诗歌做歌词,歌词的内容大多都是一些著名的诗词,内容大多涉及感情生活和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艺术歌曲一直都被大众热捧。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1840年5月7日乌拉尔地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当地矿厂的一名工程师,他的母亲原籍法国,比较爱好音乐,也会弹一点钢琴。

1852年柴可夫斯基听从父亲的意愿进入彼得堡法律学校,后来成为财政部的官员。

1862年他二十三岁时才决定以音乐作为他的终身职业,随后进入有西欧派倾向的鲁宾斯坦创立的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1865年他毕业以后受鲁宾斯坦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在他创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1877年他和学生安东尼娜结婚,但是因为性格的差异,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便解体了。

同年他辞去了音乐学院教师的工作开始专职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性格十分敏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同身受。

童年时候母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十分沉重,而不幸的婚姻使他再一次遭受重创。

他的音乐一方面有细致的心里刻画,动人的抒情行,另一方面又具有深刻的戏剧性和悲怆式的斗争精神。

可以说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内心情感表现上具有女性细腻的风格,而在音乐戏剧的力量上,又具备贝多芬式的阳刚之气。

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近百余首艺术歌曲,既有抒情优美的部分,也有戏剧性的冲突;既有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也有鲜明形象的塑造。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于俄罗斯诺夫哥罗德省奥涅格村,生于一个贵族军人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业余的钢琴家。

母亲是他启蒙钢琴老师,使他从小就开始比较专业的学习音乐。

在拉赫玛尼诺夫童年时期,父亲挥霍无度慢慢败光了全部的家产,使他们不得不全家被迫搬離家乡辗转到彼得堡,而在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却又抛妻弃子离家出走,使得他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爱,性格上变得忧郁和多愁善感。

拉赫玛尼诺夫的姐姐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女低音声乐学生,并考入了音乐学院。

在姐姐上学期间他经常给姐姐伴奏,从姐姐这里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次接触到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之后姐姐忽然离世给了拉赫玛尼诺夫沉重的打击,也许这也是他之后谱写了许多艺术歌曲的一个原因。

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极具抒情性和戏剧性,这是他所谱写的艺术歌曲的基本特征。

他在作品中反映了各种内容的抒情性:包括有对祖国的思念,对大自然深深的热爱和赞美,对爱情的深切向往,对穷苦人们的同情,在这些题材和内容中,都以抒情作为基调。

戏剧性则是他的艺术歌曲独特所在,在他的这些艺术歌曲中深刻体现了他渴望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心境。

他性格中又有多愁善感的一方面,对理想的追求和与厄运的搏斗,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作品中又侧重体现个人的主观的感情,构成了柴可夫斯基独特的音乐风格。

平凡而强烈的情感冲突,这也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创作了83首浪漫曲,在数量上柴可夫斯基相当。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以优美的旋律著称,在优美的旋律中嵌入俄罗斯的民族性在整体音乐气质中。

他从小的成长环境造就他性格中的忧伤也成为旋律美的特质。

这完全是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风格,不拘泥乐理、和声及任何创作手法的限制。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尤其重视钢琴的表现作用,如果说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钢琴只是作为伴奏部分的话,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和声乐部分比重是相同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他的经历使他多愁善感,他的忧伤不经意间就会从作品中流露出来,这使得他的创作更加自我,达到了浪漫主义的一个顶峰。

柴可夫斯基的声乐作品中标记了非常多的力度标记,使演唱者能够体会歌曲中的戏剧力量。

声音力度的强弱变化对比也是人情感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尤其要体现出强弱对比,才能展现出他艺术歌曲的风格。

演唱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气息要求饱满的支撑。

歌曲中出现非常多的大跳音程,同时乐句中也多次出现相同音高的音符连接以及延长音为乐句结尾,演唱者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分配自己的气息使用,换气要及时,不能拖。

在声音音色上,他的艺术歌曲要求有浑厚有力的声音,在中声区要结实有力的演唱,不断发展直到歌曲的高潮部分。

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根据歌词情绪的转变,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情绪和力度的变化,应该先要深入理解歌词的意境,融入到歌曲演唱中,才可以生动的表现出音乐内容和反抗的戏剧性色彩。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中对速度和力度的标记十分丰富,但是他作品中有时候钢琴的声音会大于人声这是和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中非常大的不同。

演唱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要时刻控制自己的力度,和钢琴伴奏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如果说柴可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大多是强有力戏剧性的,拉赫的作品则是忧伤的、如歌般悠扬的旋律。

演唱他的艺术歌曲气息支持要求自然悠长的,呼吸上自然流畅就可以了。

音色上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要求是自然而优美的声音,不需要那么厚实结实。

他的艺术歌曲和柴可夫斯基不同,大多是慢慢的转换中低音区,更多的是在作品的结尾处会有比较弱音来结尾,给人悠远的回味。

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都是俄罗斯杰出的音乐家、作曲家,两人却给我们诠释了风格迥异的艺术歌曲,我们在演唱二人的作品的时候应当充分的了解作品的内容及其从各个方面了解作曲家和其作品的风格,这是演唱好他们作品的关键。

如果充分的了解作曲家本人则对演唱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会更加准确、完整的演绎出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