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教案

《构造地质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研究内容及对象1、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地质构造指的是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从而形的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两个概念的区别①研究对象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及岩石圈中的造现象、空间分布及形成原因。
②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的区别构造地质学有两个分支,即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种区别在欧美国家中实际不存在,在欧美国家中,structural geology一词包含了所有的地质构造,也包含了tectonics的含义。
而在前苏联和我国,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个单词则具有不同的含义,即structural geology指的是地壳内的中、小型构造,而tectonics则指的是包括岩石圈在内的区域大地构造,故在这些国家,将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词分别称之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在大学里也分别开设上述相应的两门课程。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从构造现象(构造形迹)上讲,其包括岩石和岩体〈地质体〉的原生和次生构造,尤其以研究岩石的次生构造为主。
次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形成后,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破坏,包括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等。
原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主要指沉积岩和岩浆岩)。
从地质作用的角度讲,《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力地质作用。
二、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反序法,即根据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及规律反寻其成因,进而去讨论地壳运动的规律,即"将今论古"。
在对某一构造进行实际分析时,往往包括了如下方面的研究:空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与组合形式。
时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顺序与演变。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21页

(2)断层,各类断层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并注名 名称和符号。如果图幅范围很大,断层发育,则 不同时代断层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符号表示。
(3)褶皱,褶皱用轴迹线表示,轴迹线的宽窄 反映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褶皱的倾伏应用枢纽 的产状表示。构造盆地符号另立。
(4)岩体,绘出掩岩体界线和内部岩相(带) 的界面注名岩石代号及其时代,并标出原生构造 产状。
2、地层
根据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图例或文字资料, 了解地层层序及其地层发育情况、各地层单 元分布位置及展布特征、各地层单元之间的 接触关系,尤其注意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划分构造 层,进而依地质构造演化进程为主线,划分 图幅内构造发展、演化阶段(构造幕)。
构造层的概念及其组成的构 造,其中包括一定的岩浆岩组合。
砂、页岩建 造、碳酸盐 建造 铝土岩建造 、含煤建造
碳酸盐、
下二叠统~ 浅海、滨海 含锰硅质岩
泥盆系 及陆相
建造、碎屑
Ⅱ燕山运动 东吴运动
断裂
断裂 及褶皱
强烈 褶皱 运动
及 断裂 活动
酸性岩浆 侵入活动 及中基性 火山喷发
海底火山 喷发作用
奥陶系~ 寒武系
浅海
岩建造
笔石页岩建 造、类复理 石建造
加里东运动
东西向 线性紧 密褶
皱
未见
(引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73年)
3、褶皱
以构造旋回和构造幕为主线,由老到新,研 究各个构造层内的褶皱构造发育特征。从单个褶 皱形态到褶皱组合形态特征、褶皱三维空间展布 规律、褶皱与断层和岩浆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褶 皱形成的时代。
可以画局部插图附在报告中
构造层常由角度不整合所限定。一个构造层 内的地层组合、沉积岩相、构造、岩浆活动等具 有一定特色而区别于其它构造层。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这样,在具体分析地质图所反映的地质条件之前,能使我 们对地质图所反映的地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括了解。
二、任务和要求
⒈阅读和分析区域地质图 ⑷阅读岩层的分布、新老关系、岩性、产状及与地形的关 系 ⑸分析地质构造 如断层。褶皱的类型、规模、分布和性质,本区主要的构 造线走向以及与地形的关系。 图上如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构造时,可以先分析各年代地层 的接触关系,再分析褶皱,然后分析断层。 分析不整合接触时,要注意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是否大体 一致。分析是平行不整合还是角度不整合,然后根据不整合面 上部的最老岩层和下伏的最新岩层,确定不整合形成的年代。 分析褶皱时,可以根据褶皱轴部及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 分析是背斜还是向斜。然后看两翼岩层是大体平行延伸,还是 向一端闭合,分析是水平褶皱还是倾伏褶皱。 其次根据岩层产状,推测轴面产状,根据轴面及两翼岩层 的产状,可将直立、倾斜、倒转和平卧等不同形态类型的褶皱 加以区别。
二、任务和要求
⒈阅读和分析区域地质图
• 最后,可以根据未受褶皱影响的最老岩层和受到褶皱影响 的最新岩层,判断褶皱形成的年代。
• 分析断层时,应首先了解发生断层前的构造类型,断层后 断层产状和岩层产状的关系。
• 据断层的倾向,分析断层线两侧哪一盘是上盘,哪一盘是 下盘,然后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露头的变化情况,再分 析哪一盘是上升盘、下降盘,确定断层的性质;最后判断断层 形成的年代。
⒍编写地质报告。
报告格式: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 一、引言(或序言、前言) 简述课程设计(综合分 析读图)目的要求、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轮廓及 完成任务情况。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实习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3.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
4.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
5. 掌握构造地质学野外数据采集和记录方法。
二、实习材料与设备1. 地质图和地形图。
2. 地质罗盘。
3. 野外调查记录本。
4. 岩石和构造标本。
5. 登山鞋、雨具和防晒用品等。
三、实习内容和步骤1. 实习前期准备:学习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实习地点的地质背景。
2. 实习第一天:学习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熟悉实习地点的地形地貌。
3. 实习第二天:学习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掌握测量原理和方法。
4. 实习第三天:识别和描述实习地点的地层、岩石和构造特征,采集地质标本。
5. 实习第四天:分析实习过程中采集的地质数据,编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评价1.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地质图阅读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识别和描述地质构造的能力。
5.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野外数据采集和记录的准确性。
五、实习注意事项1. 实习期间要注意安全,遵守实习规定,听从指导教师安排。
2. 实习过程中要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地质景观。
3. 实习期间要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4. 实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积极参与,勤于思考。
5. 实习报告要真实记录实习过程和观测数据,严禁抄袭。
六、实习任务分配1.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
2. 实习任务:每组负责实习地点的某一特定区域的地质调查和构造分析。
a. 读取和分析该区域的地质图和地形图。
b. 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c. 识别和描述该区域的地质构造,采集相关地质标本。
d. 分析实习过程中采集的地质数据,编写实习报告。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总结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总结一、课程目标本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旨在达成以下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如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
- 学生能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 学生能掌握地质图的基本阅读和解读方法,分析地质构造特征。
2. 技能目标:- 学生能运用地质构造知识,分析实际地质现象,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 学生具备一定的地质考察和实地调查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质构造进行观察和描述。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关注地质环境问题。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研究地质构造问题。
本课程针对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为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质构造知识,提高地质科学素养,为后续相关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地质构造学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具体安排如下:1. 地质构造基本概念(第1章)- 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的定义及其分类。
- 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2. 地质构造形成原因(第2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 地质构造形成的内、外力作用。
3. 地质图的阅读与解读(第3章)- 地质图的基本符号、线条表示方法。
- 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4. 实际地质现象分析(第4章)- 我国典型地质构造实例分析。
-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质构造在实际地形地貌中的应用。
5. 地质考察与实地调查(第5章)- 地质考察的方法和步骤。
- 实地调查实践,观察地质构造现象,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学大纲明确教学进度和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质构造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_wjl

断层倾角问题……
图例:普通地质图用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明地层、岩体的时 代和性质。图例通常图框外右边或下边,图例要按照地层、岩石 和构造这样的顺序排列。 地层图例排序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为由新到老,图例大小 尺寸如下图所示。此外,各时代的地层颜色符号、各类岩石的图 例符号,可查阅《构造地质学》的附录。 构造符号放在地层、岩石图例之后,一般顺序为:地层界线、 褶皱轴迹(构造纲要图中)、断层、节理、流线(侵入岩)等, 断层需用红色线条,其余用黑色。
的特征。
(3)了解本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岩浆活动特征和总 体构造格架。 (4)阅读地质图,详细分析各时代地层的分布、地质构 造特征、岩浆侵入体关系、地层接触等,是本次的重点。
(5)根据地层、构造、岩浆侵入体等资料分析区内地质
发展史。
3. 编制地质图件
综合地层柱状图
构造纲要图 图切地质剖面图 4. 编写报告
汪吉林
副教授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能源地质研究所
一、目的和要求
二、步骤和方法 三、地质背景介绍——读 四、图件绘制————绘 五、报告编写————写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是在学完地质学基础之后进 行的,其内容涉及岩石学、地层学、地史学、构造地 质学等。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区域地质资料、 编写区域地质报告能力和绘制主要地质图件的基本技 能。 三个基本技能:能读-能绘-能写。
1. 准备工作 * 课程设计指导书 * 地质图
* 方格纸(105×37.5cm,50×35cm各一张)
* 透明纸一张,和地质图大小一致(45×30cm) * 铅笔(2H或HB)
* 12色彩色铅笔
* 绘图笔(可用细签字笔代替) * 三角板、丁字尺、量角器、橡皮…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构造要素的识别。
3.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4. 能够分析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
二、教学内容1. 构造地质学概述: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地质图阅读:地质图的组成、符号表示和阅读方法。
3. 构造要素识别:地层、岩性、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识别和描述。
4. 地质罗盘使用:地质罗盘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5. 构造格局分析:现场测量数据的整理和构造格局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构造要素的特征。
2. 演示:展示地质图和构造要素的实例,进行现场演示和操作。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地质罗盘测量和构造要素识别的实践操作。
4. 分析:学生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构造格局的结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构造地质学教材或相关参考书籍。
2. 地质图:准备一些地质图作为教学示例。
3. 地质罗盘:为学生提供地质罗盘进行实践操作。
4.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合适的实地考察地点,准备相关地质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地质图和识别构造要素。
3.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4. 学生能够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构造格局的结论。
六、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讲解地质图的阅读方法,包括地质图的组成、符号表示和阅读技巧。
3. 介绍构造要素的识别方法,包括地层、岩性、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特征和识别要点。
4. 演示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罗盘的结构、测量技巧和数据记录。
5. 进行现场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地质罗盘测量和构造要素识别的实操练习。
七、实习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地质图,识别构造要素。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指南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西韦剖面简介——《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指南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南起长江北岸湖北广济,经安徽庐江、江苏宿迁、山东郯城、渤海,过沈阳后分为西支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和东支的密山—抚顺(也称敦密)断裂带,总体呈缓S状的北北东向延伸(图1),中国境内长达2400km。
断裂带一般宽几至十几km,其中出露了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脆性的伸展构造与逆冲构造。
这条巨型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平移断裂,记录了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板块活动与演变。
对该断裂带构造演化的正确认识,不仅仅是对该断裂带本身的了解,也是揭示中国东部板块汇聚过程与地球动力学演变的重要途径。
中国东部一系裂大型陆相盆地,如松辽盆地、伊兰—依通盆地、渤海湾盆地、胶莱盆地、苏北盆地、合肥盆地、潜山盆地、望江盆地等,沿此断裂带分布,使该断裂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研究意义。
该断裂带还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岩浆活动带和地震活动带(山东郯城1668年8.5级地震,中国东部最强的地震记录)。
根据横穿郯庐断裂带的多条地学断面成果,该断裂带已切穿整个岩石圈,并且其深部普遍出现了软流圈变浅现象。
郯庐断裂带最醒目的地质现象是将大别—苏鲁造山带左行错移达550km。
然而,这一错移现象发生在华北与华南板块陆—陆碰撞同时,还是之后,或者兼而有之,存在着多种解释模式。
大别与苏鲁造山带之间郯庐断裂带所在变质岩出露区称为张八岭隆起。
张八岭隆起西部为下侏罗统—下第三系连续充填的合肥盆地(侏罗纪期间为前陆盆地,白垩纪至古近纪为断陷盆地);而东部为下扬子前陆变形带。
该隆起北部出露低温高压变质的张八岭群变质杂岩,以一套酸性变火山岩为主(西冷组),局部含有浅变质的沉积岩(北将军组)。
其中蓝片岩中多硅白云母给出245.1±0.5 Ma的40Ar/39Ar变质年龄(李曙光等,1993),而锆石给出新元古代原岩年龄。
张八岭隆起南部主要出露肥东群(有多种划分方案)高级变质杂岩,仅其东侧与南侧有张八岭群出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目的⏹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二、编制构造纲要图⏹三、编制地质剖面图⏹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地区地质构造概述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读图步骤:①先图外,后图内;②先地形,后地质;③先地层,后构造。
❶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❷怎样读?边看边记1.地层⏹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
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
(两翼产状、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构造层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地质构造图)⏹构造纲要图:是以地质图为基础而编制的,采用规定的线条、符号和颜色来表示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的一种图件。
⏹线条、符号和颜色——见附录Ⅰ~Ⅳ⏹用透明纸⏹构造纲要图包括以下内容:1.构造层:画出角度不整合线、标注地层时代(D1-T1)。
2.断层:画出断层线、性质,并注明名称和编号。
3.褶皱:画出褶皱的轴迹,轴迹的宽窄反映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
4.岩浆岩岩体:绘出岩体边界线和内部岩相(带)的界面。
注明岩石代号及其时代,并标出原生构造产状。
5.绘制产状:标出代表性地层产状以及节理、面理等产状。
6.其它部分:如:地名、图名、图例、比例尺等三、编制地质剖面图—实习八P3331.选择剖面位置⏹分析图区地形、地层、构造和其它地质特征。
⏹剖面线应尽量垂直于区域构造线方向。
⏹剖面线切过尽量多的地层、岩石和主要构造。
⏹将所选择的剖面位置标绘在地质图上。
⏹全班统一剖面位置——现在就定。
2.绘制地形剖面⏹用米格纸⏹选择地形高程控制点→推测地形高程。
无地形等高线。
⏹按比例尺把它们投影到相应的高程基准线的剖面上。
⏹将各点依次园滑连接。
3.投影地质界线点⏹地质界线点:包括地层界线、断层线、岩浆岩体界线。
⏹将与剖面线相交的所有地质界线点都投影到相应的地形剖面线上。
⏹标出背斜(∧)向斜(∨)位置:剖面线、地形剖面4.标绘地质界线⏹根据地质图上剖面线附近的地质界面产状(倾向、倾角或视倾角)及其接触关系标绘在地形剖面图上。
注意:⏹先绘制断层构造→后绘制地层和褶皱构造。
⏹先绘岩浆岩体→后绘地层⏹先绘制不整合以上的→后绘不整合以下的。
⏹次级褶皱要绘出⏹同一构造层内地层界线应基本相互平行。
⏹真倾角和视倾角换算见附录Ⅴ5.整饰⏹填绘岩石花纹,(涂色?)。
P364⏹剖面图比例尺与地质图的比例尺应一致,两端标出地形高程(比例尺)。
⏹注明剖面方位、主要地形地貌控制点。
⏹图例及剖面图中相应内容的修整。
⏹剖面图图名一般放置在中间正上方或正下方。
四、编制地质构造概述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概述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地质构造 1.褶皱 2.断裂——重点第四章岩浆岩第五章构造发展史第六章结语第一章引言⏹实习目的⏹实习任务及要求⏹区域地理概况如:1.图幅位置(经纬度或坐标)、面积2.地貌概况:如山岭和谷地的分布、走向,图区海拔,河流分布、走向、流向等3.完成的任务第二章地层从老到新描述区内出露地层:⏹时代(包括符号)⏹主要岩性⏹主要分布区域⏹接触关系⏹划分构造期(构造阶段、构造旋回)可列表描述:实线→整合、虚线→平行不整合、波浪线→角度不整合第三章地质构造——文字报告的重点首先概括区内构造的总体特征。
如⏹以何种构造(褶皱或断裂构造)为主⏹构造线方向⏹构造层及其划分——不整合总之要简明扼要概括出总体的构造轮廓。
然后按褶皱和断裂构造逐一叙述。
第一节褶皱构造——实习七先总体介绍褶皱构造特征,然后进行单个褶皱的描述。
如⏹褶皱名称(地名+褶皱基本类型)⏹分布范围(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延伸(轴迹)方向⏹组成(核部和翼部地层)⏹两翼、轴面及其枢纽产状⏹褶皱形态类型⏹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和后期的构造关系⏹形成时代⏹附褶皱构造明细表例如:彩云岭背斜:长约200公里,宽约3公里,呈ES30-40°延伸,主要由D1、D2、C1、C2 、T1地层构成。
核部地层为D1 ,两翼地层依次为D2、C1、C2 、T1。
南西翼岩层倾角依次约为30°~46°,北东翼由于受到F1逆冲断层的影响,地层倒转,其岩层倾角依次约为70°~80°,两翼岩层倾向均约220°。
为倒转褶皱。
背斜轴部还出露有3个花岗闪长岩岩株、1个花岗岩岩株和6个岩脉,形成于T1-E1之间。
第二节断裂构造——实习十四先描述总体发育特征,然后分别描述。
按断层组方向、性质、形成先后等描述。
描述内容包括有:⏹断层名称,编号、类型⏹分布位置: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规模:延伸方向、延伸长度、通过主要地点⏹断层面产状:走向、倾向、倾角⏹两盘出露地层,造成的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
⏹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与其它构造的关系⏹形成时代。
⏹附断层明细表例如:F1断层:为逆冲断层,位于彩云岭背斜北东翼上,为北西-南东向延伸,全长约15km。
为四个断层中最大的一个,产状为220°∠30°,南西盘为上升盘,北东盘为下降盘。
F1大断层同时也受到性质未明的小断层切割而错开,与金沟处岩浆岩共同产生,F1断层形成于T1之后第四章岩浆岩——实习十七首先概括岩浆岩总体特征。
然后分岩石类型描述⏹ 岩石名称、岩性。
⏹ 分布位置:地理位置及构造部位⏹ 出露面积⏹ 平面形态、产状类型⏹ 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内部岩相划分、原生构造⏹ 与其它构造的关系⏹ 侵入时代例如:辉长岩岩体分布于刘村和丁村处。
刘村处的辉长岩体出露面积约2KM2,呈岩株产出,侵入到Z 地层中,与花岗岩岩株和F3断层接触,被F4断层切割,形成的时代,晚于F4,早于F3。
丁村处……第五章 地质构造演化史⏹ 划分构造层和构造阶段(期):地层的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划分构造层; 平行不整合→划分构造亚层。
⏹ 把全区构造事件从老到新列成一个序列。
⏹ 简述构造运动特点:1.从老到新简述2.构造运动性质、强度,发生的构造事件:如褶皱、断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3.恢复古地理环境——可能时5次强烈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作用方向主要为西南—东北向。
松岭峪地区可划分为6个构造层,3个构造亚层 QE3 ~N E1 ~ E2 D1 ~T1∈1~O1 Z5次强烈构造运动:Z 末、O1末、T1末、E2末、N 末 2次较弱构造运动:D2末、C2末T1 C1 ~C2D1 ~D2 震旦—加里东期 海西—印支期 喜马拉雅期3次较弱构造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
震旦——加里东阶段发生了2次构造运动,Z末期和O1末期。
Z末期的构造运动使Z地层变形变质、形成F3断层,然后辉长岩侵入。
之后沉积∈1、∈2+3、O1 地层。
O1末期的构造运动形成了毛村向斜(∈1、∈2+3、O1)、F4断层、使Z、∈1、∈2+3、O1发生变质。
印支海西阶段……喜山阶段……第六章结语收获注意:1.课件用图和教材用图不同2.课件中文字报告内容采用了不同地质图附图16 松岭峪地质图附图17 景陵峪地质图附图18 库尔什地质图建议统一采用附图16学习用具:彩色笔、铅笔、橡皮、量角器、透明纸、米格纸等等先涂色、再读图(是否图中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