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交替传译中原语输入速度与译文完整性的相关性研究

合集下载

功能加忠诚原则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研究

功能加忠诚原则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研究

功能加忠诚原则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有关功能加忠诚原则的大量研究都在笔译范畴内进行,而现在我们所能查阅到的相关著作、文献也大都跟笔译有关。

此外,关于交替传译的著作和文献少有涉及功能加忠诚原则。

本文就研究功能加忠诚原则在交替传译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应用,希望能为中国的口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促进国内口译研究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功能加忠诚交替传译应用研究1.引言交替传译作为口译的一个分支广泛应用于会见会谈、新闻发布等场合。

鉴于会见会谈、新闻发布等场合中发言的正式性、权威性,以及文化特殊性等诸多特性,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单一的对等策略,而必须在尊重发言人意图及考虑译文接受者期望的情况下,使用增译、省译、灵活选词等翻译策略,化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逻辑、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这就要求有一种既能尊重发言人意图,又能考虑译文接受者期望的翻译理论对交替传译的实际操作进行指导。

功能加忠诚原则建立在功能和忠诚两大基石之上,它的应用对笔译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将其应用在口译尤其是交替传译中,是不是也能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是值得翻译学者,尤其是口译工作者研究的一个课题。

2.功能加忠诚原则概述谈到翻译,首先,不同的读者层对译文的期望不同,翻译目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的译语读者;其次,翻译目的和原文写作意图可能相违背。

鉴于这两点,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其著作《翻译中的语篇分析》中首次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翻译理论。

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对译语文化接受者起作用的目的”,即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方式运作的因素。

“忠诚”是一个能动的、宽容的概念,它强调的是译者应同时对原语文本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语文本发送者(或发起人)和目标语读者负责。

“加以考虑”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按照别人期望去做”(因为这样做,如果交际各方期望完全不同,译者就会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而是指译者必须考虑各方的主观意见,当发起人、译语接受者,以及原文作者三方有利益上的冲突时,译者必须介入协调,三方达成共识。

交替传译

交替传译

外国语学院教学大纲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口译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的职业,肩负有沟通不同文化,为不同语言搭建理解桥梁的使命。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中国与世界越来越频繁的交往,进行英汉双语互译的口译工作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合格的口译工作者也将成为越来越稀缺的高级人才。

交替传译是口译中的一种,是进一步掌握同声传译技巧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综合应用所学各种英语知识和技能的高级课程。

学习者应该已经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并且通过学习掌握更加深厚扎实的双语知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因此交替传译课专门为已经经过将近三年英语专业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开设,通过讲授基本的口译理论,交替传译的特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交传的基本技巧,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译学科的理论,了解交传的特殊之处,掌握基本的口译笔记,注意力分配,公众演讲技巧,记忆方法,英汉语言对比和翻译处理技巧等,最后能够胜任各种正式场合1-3分钟间隔的交替传译。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基本的口译理论知识,交替传译的特点以及英汉、汉英交传中常用的翻译技巧;2.了解相关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3.培养对中英文的听力理解及信息处理的能力;4.掌握基本的口译笔记方法;5.胜任各种正式场合1-3分钟间隔的交替传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口译的基本形式;认识口译和笔译的异同;了解交替传译的特点;做交替传译的基本笔记技巧。

教学难点:词汇量的扩充;英语听力的即时理解;中英双语在短时间内的转换;注意力的分配;掌握和找到适合自己记笔记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以课本理论为根本指导,在教授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后,辅助以大量最新的新闻、专题、时事、演说、重要讲话等题材的实战交传练习。

学生的实际交传练习为主要的教学形式。

在每次练习中,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理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互相找到问题所在。

也就是以模拟真实的交传场景,分析改进交传技巧的学习讨论会的形式为主,辅以教师指导,并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共同学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某个领域的专业术语。

《中国翻译》杂志

《中国翻译》杂志

刊名:中国翻译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中国翻译协会周期: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ISSN:1000-873XCN:11-1354/H邮发代号:2-471复合影响因子:2.663综合影响因子:1.64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翻译曾用刊名:翻译通讯创刊时间:197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中国翻译》杂志期刊简介《中国翻译》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和中国翻译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国内统一刊号:CN11-1354/H,国际刊号:ISSN1000-873X。

本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办刊宗旨,关注理论前沿,贴近翻译实践,反映国内、国际翻译学术界前沿发展水平与走向,开展翻译学理论研究,交流翻译经验,评介翻译作品,传播译事知识,促进外语教学,介绍新、老翻译工作者,报道国内外译界思潮和动态及行业发展态势,加强编读互动交流,以满足业界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中国翻译》杂志期刊栏目设置本刊主要栏目:译学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评论、译著评析、翻译教学、科技翻译、经贸翻译、实用英语翻译、人物介绍、国外翻译界、当代国外翻译理论、翻译创作谈、翻译史话、译坛春秋、中外文化交流、国外翻译界动态、词汇翻译选登、读者论坛、争鸣与商榷、翻译自学之友等。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源语篇幅时长对学生译员笔记解码有效性的影响——基于吉尔“认知负荷”模型的实证研究

源语篇幅时长对学生译员笔记解码有效性的影响——基于吉尔“认知负荷”模型的实证研究

- 23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这里的老大穿过了给弟弟们穿,是因为老大长大了而穿不下的衣服,在英文中有个习语“had grown out of ”,意思是长大了渐渐不能穿进,这里也是用已有习惯表达来解释原文。

此外,借用法还用在很多成语或是习语的翻译上,通过借用目的语行文习惯,而充分展现原语文化,如“噤若寒蝉”译文“as mute as a fish ”,“瘦骨如柴”译为“a walking skeleton ”,“害群之马”译文“a black sheep ”。

3.意译法。

意译法适用于特殊的文化特色的表达,文化相差较大的,既不宜采用直译,也难以借用的,就需要通过深层分析原文含义,再将其翻译成目的语,这种方法就相当于将解释原文的含义,使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其意义。

例句1)原文:就让我当一个“始作俑者”吧!(P.243)译文:Let me be reconciled to being saddled with the epithet of “originator of a bad practice.”始作俑者本是指开始制作俑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这里原文作者幽默地把自己比作是始作俑者之人,译文没有采用直译,而是通过解释词本身含义传达意思,使译文流畅连贯。

四、结语翻译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其定义、历史、评判标准和方法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本文仅以张培基散文翻译的部分句子为例,简单阐述了散文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人类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译者在翻译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将更好的译文展现给读者。

参考文献:[1]丁闯.翻译中的文化缺省[J].文化学刊,2015(11).[2]李延林,夏志明.论英汉文化翻译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3]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4]陶永峰.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翻译策略(以《围城》英译本为例).2014(7).[5]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6]杨自俭.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识——《自由派翻译传统研究》序《上海翻译》.2008(1):1-5.[7]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王新悦(1989-),女,河北人,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汉语古诗词英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汉语古诗词的研究和传播日益受到重视。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语古诗词的英译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中国学者和翻译家对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研究成果逐渐显现出来。

有必要对近年来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更好地促进汉语古诗词在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1.2 研究目的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e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from 2007 to 2016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3 研究意义汉语古诗词一直以其优美的诗情画意深受人们喜爱,而英译古诗词则是将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对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综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种跨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研究古诗词的英译不仅可以增进汉外文化相互理解,也有助于提升汉语外语翻译水平,促进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分析,可以探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语言与思想碰撞,为跨文化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对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进行综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能够促进中外文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繁荣。

2. 正文2.1 汉语古诗词英译研究概况汉语古诗词英译是一门古典文学翻译的重要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

2007年至2016年间,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语古诗词的英译,探讨译文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问题。

论英汉交替传译中句子重构技巧

论英汉交替传译中句子重构技巧

论英汉交替传译中句子重构技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口译活动愈加频繁,国内市场对于口译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交替传译是口译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译者双语转换能力、压力的承受能力、短时记忆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等都是极大的考验。

在这个考验之下,译者要顺畅清晰的译出目的语就需要熟练的掌握相关的句子重构技巧,以减少停顿、重译等情况的发生。

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有着显著的差异,如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把握这些差异有利于译者更好地掌握句子重构技巧。

在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既要保证译文的完整性,又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句子重构技巧的掌握因而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以奥巴马总统答记者问笔者练习译本为基础,探讨句子重构技巧的问题。

第一部分对任务进行描述,主要包括研究背景、文献综述、任务简介以及句子重构技巧研究对于英汉口译活动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从词际层面和句际层面两个方面分析句子重构技巧;第三部分分析英汉口译的整个流程,包括口译活动的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的总结与反思,其中译前准备不仅包括内容背景的准备,还包括相关词汇的准备及句子重构技巧的确定;第四部分按常见句型来分析句子重构技巧在具体口译活动过程中的运用及实现。

最后一部分则是对前文部分的一个总结和归纳。

研究发现句子重构技巧的掌握能有效地帮助译员在英汉交替传译活动中节省考虑时间,减轻脑力负担,提高译文质量,更好地完成交传任务,对于以后口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汉英交替传译信息缺省实证研究

汉英交替传译信息缺省实证研究

汉英交替传译信息缺省实证研究摘要:口译是一个复杂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多任务过程,要求译者各种认知能力协调参与。

本文借用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通过对天津某高校本科为英语专业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口方向的研究生进行实证研究.讨论了汉英交替传译信息缺省时影响注意力的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口译信息缺省与译者的口译专业技能有关,与译者注意力在记笔记过程、记笔记习惯、语言转换时的耗费相关。

关键词:信息缺省汉英交替传译实证研究1.引言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各界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

随之而来的口译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工作在国内蓬勃发展。

在理论界,口译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纵观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对口译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介绍与梳理,有的跨学科研究口译过程深层的认知机制(鲍刚,2005;刘宓庆,2003;陈菁,2002;张威,2006;刘建军,2009;王建华,2009)。

本文将借用著名口译研究学者gile在认知概念基础上提出的“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脑力分配模式”,即认知负荷模型,剖析交替口译过程信息缺省,即译入目的语后源语必要信息点的丢失现象。

通过对受试进行的汉英交替口译定量研究和其追思内容的分析,寻找造成口译信息缺省时影响注意力的因素,以期获得并提供充分的理论解释,为口译教学探索有效的途径。

2.理论基础法国著名口译研究者daniel gile(1995)在专著《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中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认为,交替传译的模式分为两个阶段:phase i.ci=l+n+m+c交替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analysis)+记笔记(note-taking)+短时记忆(short-memory)+协调(coordination)phase ii ci=rem+read+p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danie1gile清晰地阐述了交替传译过程中涉及的技能,danie1gile认为,口译任务所需的注意力总量必须小于译者大脑提供的注意力总量,注意力的分配需要占用和耗费译者脑力。

交替传译的概念和特点

交替传译的概念和特点

交替传译的概念和特点
交替传译是一种口译方式,也被称为同声传译。

它是在演讲或会议期间,即时
将演讲者的内容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并通过无线耳机传递给听众。

交替传译的特点如下:
1. 即时性:交替传译要求译员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演讲者的内容,并将其准确
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以确保听众能够实时了解演讲的内容。

2. 口译形式:交替传译是一种口译形式,译员需要同时听取演讲者的内容并进
行翻译,然后将翻译结果传递给听众。

这要求译员具备出色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3. 紧凑性:由于演讲者的讲话速度通常较快,交替传译需要译员能够在短时间
内进行翻译,使得传递给听众的信息保持连贯性和紧凑性。

4. 准确性:交替传译要求译员准确地理解和传达演讲者的意思,以确保翻译结
果符合原始内容的要点和目的。

5. 文化适应性:交替传译还需要译员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能够理解并适应
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以确保准确传达演讲者的意图。

总体而言,交替传译是一项要求译员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任务,他
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传达演讲者的内容,以满足听众对多语言交流
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 辞 , , 京 第 二 外 国语 学 院硕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用 翻译 ; 女 北 研 应 赵 唯 。 , 京 第 二 外 国 语学 院硕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用 翻译 ; 女 北 研 应
左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 院硕士研究生 , 女, 研究方向: 应用翻译 ;
种商务 、 科技 、 学术 等活动 的成功举 办起 到了关键 作用 。除 了大量 的口译实践活动外 , 我们对 口译本身 的研究也在不 断
进 行 。从 国 内来 讲 , 雷 在 结 合 当 前 我 国 所 出 版 的 E 译 论 穆 l 著 , 表 的论 文 以及 在 各 届 口译 学 术 研 讨 会 上 搜 集 的 论 文 , 发 认 为 我 国 目前 的 口译 研究 主要 集 中在 以 下 三 类 主 题 … :. 1口 译 理 论 研 究 类 ,.口译 技 巧 探 讨 类 ,. 2 3 口译 教 学 ( 练 ) 。 训 类
要 包括 : 言 人 , 员 本 人 , 众 ( 括 直 接 听 原 语 以 及 听 译 发 译 听 包 语 的 听众 ) 雇 佣 者 , 他 在 场 的 翻 译 , 议 组 织 者 , 术 人 员 , 其 会 技
[ 作者简介] 吴爱俊 , , 京第二外 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 男 北 研究方 向: 应用翻译 ;
假设译员水平相 当且其他情况也都相 同时 , 如果 原语 语 速发生变化 , 会对译员 的输 出效果 带来什么影 响呢?我们 将 ’ 通过设计实验 , 用实证研究 的方法对英 汉交替传译 中所 出 采
现 的 以上 问题 进 行 结 论 探 索 , 根 据 实验 结果 试 图从 认 知 心 并
语文 学刊 ・ 外语教 育教 学
21 0 0耳 第 8期
英 汉 交 替 传 译 中原 语 输 入 速度 与译 文 完 整性 的相 关性 研 究
O 吴 爱俊 张辞 赵唯 左佩 王永 秋 ,舒 芸 h -
( 北京 第二 外 国语 学院 翻译 学院 , 北京 10 2 ) 004
[ 摘 要 ] 从当前的1译研究来看, 7 其视角多集中在译员自身的口译活动过程中, 而外部因素对译员整个
等∞ 。原语输入速度是原语输出形式的重 要方面 , ] 由发言人 所控制 。而该外部 因素是 如何影 响译员对 信息 的接 收和译
文 的输 出将 成 为 本 文 研 究 的重 点 。
断推进 , 翻译 在促进 国际交流方面所起到 的作用越来越 受到
人们 的关 注 与 重 视 。尤 其 是 口译 活 动 为 当前 日益 增 加 的 各
译入语输 出信 息方 面所带来的影响 , 使我们进一 步了解外部 因素对译员心理认 知过程 的影 响。同时希望该研 究能 为 口译研 究者 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 从对译 员 自身的研 究转 向外部 因素对译 员 口译活 动影响 的研 究 , 一步推 动该 进
研 究领 域 的深 入 发 展 。
理学 、 理语 言 学和信 息 传播 途径 等 角度来 解 释本 实验 结 心
果。

总体来看 , 无论是交替 传译 还是 同声 传译 的研究 , 人们 大 多 仍将研究视角集 中在译员水平 的培养 , 译员 自身的 口译活动 过程和译文的输出质量等方面 , 而忽视外在 因素的变化对译
员 的 口译 活 动所 带来 影 响 的探 索 。事 实 上 , 在 因 素 对 口译 外 活 动 的 影 响 并 非 不 存 在 , 界 对 此 也 有 所 提 及 。从 国 内 来 学

实 证 研 究 的 开 展
( ) 一 具体 研究 问题
在英汉交替传译 中 , 当原 语输 出语速 加快或 减慢 时 , 口
译 译 文 完 整 性 是 否 会受 到影 响 ? 如何 影 响 ? ( ) 究基本假设 二 研
看, 张文在其著作《 口译理论研究》 一书 中就提到影响信息输 人 的诸多 因素 , 速度和传输 模式 、 如 口音和 语调 、 噪音 干扰、 视觉可 见 性 等 , 些 都 是 干 扰 译 员 接 收 信 息 的 外 部 因 这 素 ~ 。从 国外来讲 , ail i D ne Gl e也早 在其《 论会 议翻译 》
口译 活动 进 程 影 响 的研 究则 较 为 少见 。 其 中原 语 输入 速 度 就是 影 响译 员接 收 信 息 , 译 入 语 输 出信 息质 量 的 重 要 用 因 素 。本 文将 设 计 实验 , 用 实证 性 研 究方 法对 英 汉 交 替 传 译 中原 语 输 入 速 度 与 译 文 完 整 性 的 相 关性 展 开 研 究 , 采 并试 图从 认 知 心 理 学 , 心理 语 言 学 角度 来分 析 当原 语 输 入 速 度 发 生 变化 时 , 员在 接 收 、 解 、 忆 原语 信 息 和 用 译 理 记
[ 键词 ] 交替传译; 原语输入速度; 译文完整性; 心理认知 关 中 图分 类号 : 3 5 9 H 1 .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6 2— 6 0 2 1 )8—0 7 — 6 A 17 8 1 (0 0 0 0 1 0
随着 我 国改 革 开 放 事 业 的 蓬 勃 发 展 和 全 球 化 趋 势 的 不
王 永秋 , , 京 第 二 外 国语 学 院副 教 授 , 港 中 文 大学 博 士 ,研究 方 向 : 女 北 香 口译 理 论 与 实 践 、 声传 译 ; 同

在英汉交替传 译 中 , 随着 原语输 出语速 的增 加 , 文 完 译 整性会呈 现下降趋 势 ; 反之 , 完整性则书中对影 响会议翻译的各项 因素进行 了明确 阐述 , 中主 其
实验对象 的确立 : 我们将北京第二外 国语 学院翻译学 院 20 0 8级 国际会 议 传译 方 向研 究 生 作 为受 试 对象 。该 方 向 20 0 8级研究生 已接受过一年专业系统的英 汉 、 汉英交替传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