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一、名词解释:1、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式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3、一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式形成的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物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4、垂直递减率():随温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为大气垂直递减率。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是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
5、光化学烟雾现象: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第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硫酸烟雾型污染:是由燃烧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6、一次颗粒物():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
7、干沉降():是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
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
8、雨除():是指一些颗粒物可作为形成云得凝结核,成为云滴中心,通过凝结过程和碰撞过程使其增大为雨滴,进一步长大而形成雨降落到地面,颗粒物也随之从大气中被去除。
冲刷():降雨时在云下面的颗粒物与降下来的雨滴发生惯性碰撞或扩散,吸附过程从而使颗粒物去除。
9、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分配系数。
标准化的分配系数:即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辛醇——水分配系数:即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值。
环境化学全部ppt课件

酸雨问题
化石燃料燃烧
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等酸性气体。
酸雨形成
这些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 随雨水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
环境影响
酸雨会对土壤、水体和植物造成危害,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会腐 蚀建筑物和文物。
监管措施和 手段
环境质量标 准实施与监 管
实施效果评 估与反馈
CHAPTER 07
当代环境热点问题探讨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温室气体排放
01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排放,引
发全球气候变化。
极端天气事件
02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热浪等)频
发,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大气的结构
根据温度、压力和密度等 因素,大气可分为对流层、 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 逃逸层。
大气中的化学物质
包括气态元素、化合物和 颗粒物等,它们在大气中 的浓度和分布受自然和人 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污染及危害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包括工业排放、交通运输、 农业活动、生物质燃烧等。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挥 发性有机物等。
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关系
环境化学为环境保护 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 支持。
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 相互促进,共同推动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需要环境化 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 导实践。
CHAPTER 02
大气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问答

1.环境化学分枝学科包括:①环境分析化学。
②各圈层的环境化学。
③污染生态化学。
④环境理论化学。
⑤污染控制化学。
2.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对象: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3.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①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
②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及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与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
③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风险性。
④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消除、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4.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相关的是:①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
②以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
③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对大气、水、土地的污染。
5.各圈层的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环境中的形成、迁移、转化、归趋过程中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
6.土壤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农用化学品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趋及其对土壤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7.污染生态化学研究的内容:化学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基础、作用机制,环境污染对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化学物质的生态风险评价问题。
8.环境理论化学研究的内容:环境界面吸附的热力学、动力学,定量结构与活性关系研究、环境污染预测模型。
9.污染控制化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控制污染的化学机制、工艺技术中的基础性化学问题。
10.环境污染物的分类:(一)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①大气污染物。
②水体污染物。
③土壤污染物。
(二)按污染物的形态→①气体污染物。
②液体污染物。
③固体污染物。
(三)按污染物的性质→①化学污染物。
②物理污染物。
③生物污染物。
11.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学污染物包括:①元素。
②无机物。
③有机化合物、烃类。
④金属有机、准金属有机化合物。
⑤含氧有机化合物。
⑥有机氮化合物。
⑦有机卤化物。
⑧有机硫化合物。
⑨有机磷化合物。
12.世界范围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致畸变作用的“三致”化学污染物,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变化的物质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出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环境物理效应:有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热岛效应:因燃料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CO、SO2、NO等)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O3、硫酸盐颗粒物等)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比值化学计量混合物:完全燃烧时空气与燃料的混合物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气温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辐射逆温: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所形成的逆温大气温度密度层结:静大气的温度或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稳定的程度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rd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过程湍流/动力乱流:有规律水平运动的气流遇到起伏不平的地形所产生对流/热力乱流:近地面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最大混合层高度:污染物最大可扩散的高度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为无毒化合物,或者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了污染自由基(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自由基的稳定性: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自由基的活性:一种自由基和其他作用物反应的难易程度抑制剂:会使自由基反应的速率减慢或自由基反应完全被抑制的物质碎裂:是指自由基碎裂成一个稳定的分子和一个新的自由基重排:可以发生在环状的体系中,通常是邻近氧的C-C键断裂生成羰基和一个异构的自由基;或者是1,2-或1,5-氢原子的转移。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自由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的电子碎片。
2.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3.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是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间接或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干扰体内激素平衡的化学物质,一般都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生产和排放的污染物质。
5.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6.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7.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存在的形态或转变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8.环境容量:特定的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的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
9.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他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10、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比如噪音、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环境效应。
1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是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12.环境背景值(环境本底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酸沉降(acid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干、湿沉降两种途径迁移到地表的过程。
2、湿沉降(wet deposition)指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
被降水去除或湿沉降对气体和颗粒物都是最有效的大气净化机制。
湿沉降有两类:雨除(rainout)和冲刷(washout)。
3、雨除是指被去除物参与成云过程,即作为云滴的凝结核,使水蒸气在其上凝结,云滴吸收空气中成分并在云滴内部发生液相反应。
4、干沉降(dry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污染气体和气溶胶等物质随气流的对流、扩散作用,被地球表面的土壤、水体和植被等吸附去除的过程,具体包括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土壤)碰撞而被捕获(被表面吸附或吸收)的过程。
大学化学第05章-环境化学基础

附法和变压吸附法两种。吸附剂在低温高压时吸附CO2,
升温降压后将 CO2 解析出来。常用的吸附剂有天然沸石、 分子筛、活性氧化铝、硅胶和活性炭等。
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是利用某些聚合材料如醋酸纤维、
聚酰亚胺等制成的薄膜对不同气体的渗透率的不同来
分离气体的。膜分离的驱动力是压差, 当膜两边存在压 差时, 渗透率高的气体组分以很高的速率透过薄膜, 形 成渗透气流, 渗透率低的气体则绝大部分在薄膜进气侧 形成残留气流, 两股气流分别引出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布袋除尘;水膜除尘;等)。
5.2.2.2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地球上的能量关系
地 球 上 的 能 量 平 衡
地球温度升高所带来的后果(Rf:改变世界的6度)
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5.3 水污染与防治 6.3.1 我国的水资源状况简介;6.3.2 几个主要的水质指标与 处理措施;6.3.3 常用的水处理技术 5.4 固废处臵与土壤污染 5.5 可持续发展战略: 清洁生产与绿色工业
复习教材第11章;预习教材第12章;作业 :另行布臵
5.1 环境与污染
5.1.1 几个基本概念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各种自然因素,包
5.1.2 环境污染的研究内容
当前人们关注的环境污染的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 固废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5.2 大气污染与防治(防止)
5.2.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5.2.1.1 大气的组成 5.2.1.2 大气的结构
5.2.2 几种主要的大气污染
环境化学-绪论 PPT课件

环境问题
• 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断影响和改变环境条件,甚至引起环 境污染。
• 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利用,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空气、水和土地污染的环境退化现象 臭氧层破坏 气候变化 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 有毒化学品和团体废弃物的危害 生物多样性的损伤
2. 造成环境污染的三因素 物理的
噪声、震动等 化学的
九大类 生物的
大米草、水葫芦、赤藻等
温室效应
酸雨
光化学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
臭氧空洞
海洋污染
赤潮
农药污染
3. 认识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
环境问题并非只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 问题的认识有个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 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的是城市和工农业 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 的污染。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坏和野生动物某些 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予以重视。我国当时 以污染控制为中心进行环境管理,曾对改善城市和人 民生活的环境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存在问题:没有把环境问题与自然生态联系起来,低 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复杂性,没有把环境污染与 社会因素相联系,未能追根寻源。
每年有600万公顷具有生产力的旱地变成沙漠
有1100多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
在非洲,干旱将3500万人置于危难之中
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化学品泄漏造成两千人死亡
在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使千人遇难
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使核尘埃遍布欧洲
在瑞士,农用化学品、溶剂和录污染了莱茵河,使数百万 尾鱼被毒死
样是热门课题。
(2)各圈层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ppt

的逐日变化曲线
最大值出现在吹 南西南(SSW)、 西南(SW)、西 西南(WSW)、 西(W)风情况
下,出现在污染 源下风向。
SO2体 积分数 与风速 成反比。
湍流对污染 物在大气中 的迁移扩散 起重要作用。
逆温: 近地 层小 风或 静风; 逆温 消失: 风速 加大。
白 天 通 常 是
SO2 污 染 得 到 减 轻 的 时 候。
b.H2S 源:人为源排放不大,主要是天然源。 汇:
2.含氮化合物(主要是N2O, NO, NO2) N2O:主要源于天然(土壤中硝酸盐经细菌脱氮产生); 在低层大气非常稳定,是停留时间最长的含氮化合物。 a.NOX(NO、NO2) 源:燃料燃烧
汇: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经湿沉降和干沉降去除,湿沉 降是最主要方式。
环境化学的特点: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 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 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2.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
国际: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耦合的 研究;化学品安全评价;全球变化问题。
我国: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大气颗粒物 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 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对大气、水和土地的污染等。
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 效应、环境生物效应。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迁移及 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 生物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污染物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 (最重要)、生物迁移。
各分支学科发展动向:
A 环境分析化学
B 各圈层环境化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在大气中的迁移与转化
在污水污泥中的迁移与转化
在生物体内的蓄积、代谢转 化与降解过程
一般认为,PFOS/PFOA进入大气环境有2 种途径 :含氟化合物 的降解,PFOS/PFOA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中。进入大气环境的PFOS、 PFOA ,不易降解,可远距离进行迁移或转运,并随干湿沉降到达 地面,或进入水体,或进入土壤。 Martin 等利用烟雾室实验证实了大气中的全氟辛烷磺酸氨化 合物[C8F17SO2N(R1)(R2)]可以通过大气转运、氧化为PFCA 和PFOS 的可能性,并导致偏远地区的污染,并认为全氟化物挥发性前体 物质可通过大气转运扩散到遥远的地区,然后沉降为不挥发性全 氟化合物,这个过程导致对生物体的污染。
在生物体内的蓄积、代谢转化与降解过程,PFOS 和PFOA 可 以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蓄积。Boulanger 等研 究表明,在人口稠密地区和工业地区中的水生动物体内PFOS浓度 比偏远海洋地区浓度高,以鱼类为食动物,例如水貂和秃鹰体内 的浓度比它们食物中的浓度要高。Verreault 等对挪威北极海鸥 血浆、肝脏、脑和卵中PFAS 的积累特性进行了研究,表明PFOS 是PFAS 的主要形式, 最高浓度(4811 ~ 349ng/g) 出现在血浆 中,然后是肝脏≈卵> 脑,并在体内存在潜在蓄积作用。
Qiang Yu等针对粉末活性炭(PAC)、颗粒活性炭(GAC) 和阴离子交换树脂(AI400)三种吸附剂对PFOS和PFOA 的去除进 行了可行性研究。三种吸附剂中GAC对PFOS和PFOA的吸附容量最 低,PAC和AI400对PFOS和PFOA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04mmol/g 和2.92mmol/g。综合来看,PAC吸附效果最好,但存在不可再生 的缺点,离子交换吸附相比较而言则更为经济适用。
壳聚糖由水产加工副产物虾壳、蟹壳等制备,作为一种来 源丰富、易获取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和吸附剂,其不仅有高效 絮凝作用,且具有无毒副作用、易降解等优点,是处理PFCs污 染极具潜力的环保型吸附材料。Zhang等用壳聚糖(Chitasan, CTS)去除水溶液中PFOS,发现对于0.33mmol/L的PFOS,此 种生物吸附剂的吸附容量达5.5mmol/g,远高于其他传统吸附 剂。
神经毒性和生殖发育毒性
已经证实PFOS作为一种内分泌类干扰物能够影响神经内分泌系 统,经口染毒PFOA 7天后能够造成大鼠海马细胞中钙离子浓度的 显著性升高。 生殖毒理学研究表明,PFOS和PFOA能够造成雌性鹤鹑产蛋率显 著下降,产蛋时间推迟,受精率和孵化率显著性下降而幼患大量死 亡,且出生后畸形率升高。 有关有研究报告表明PFOA能够造成体重的下降,但山于胎儿生 长发育的不同背景于PFOS和PFOA对人类的生殖发育毒性研究还很 缺乏,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PFOS和PFOA污染现状
环境介质中的PFOS和PFOA
生物体内的PFOS和PFOA的水平
生物体内的PFOS和PFOA的水平
PFOS/PFOA的毒理效应
肝脏 毒性 内分泌 干扰毒性
毒性
神经毒性和 生殖发育毒性
肝脏毒性
已经多次在啮齿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的暴露实验中证实,PFOS 和PFOA能够造成肝脏指数的增加,即肝肿大,暴露于PFOS和PFOA 后,实验动物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与脂肪酸及其他配体的结合能力 受到严重抑制,脂肪酸的转移和代谢受到影响。另外,PFOS还能够 诱导肝脏各种酶活性的降低。 PFOS和PFOA还可对心肌产生损伤作用,研究认为PFOS和PFOA 可以使体内自由基分泌平衡失调,造成氧化损伤,损害遗传物质,引 发肿瘤。
内分泌干扰毒性
激素合成、运输、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都需要甲状腺激素的 调节,许多研究表明PFOS和PFOA损害甲状腺激素在动物体内的分 泌平衡,研究结果表明PFOS和PFOA对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是多方面 的,由于物种多样性和调控机制存在差异,由PFOS和PFOA造成啮 齿动物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外推到对人体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其变 化是极其复杂的。与在动物体内的半衰期(PF0s在大鼠血清中半 衰期为100d左右)相比,PFOS和PFOA在人体中有极长的半衰期。 PF0s和PFOA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应该引起重视。
PFOA
2004年,不粘锅涂层中残留的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ate, PFOA)所引发的“杜邦特氟龙事件”则将人们对PFCs的关注引 向了一个新的高度,PFOA则是包括“特氟龙”在内的所有氟聚合 物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乳化剂,同时也作为表面活性剂被添加 到肥皂、香波等日常用品中。
三 PFOS/PFOA的去除
1 2 3 4
超声降解 微生物降解 光化学分解 吸附技术
吸附技术
吸附技术由于操作简单、低成本、高效率, 是去除水中全 氟化合物的有效方法。一方面, 可再生利用的吸附剂可使高成 本的PFOS/PFOA等物质的回收和重复使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 它们在沉积物或土壤等自然环境介质中的吸附-解吸作用为研究 者了解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途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是目前用于去除PFCs的常用吸附剂。 近年来,随着环境领域对PFCs关注度的增加,各国研究者针对 PFCs开发了多种新型吸附技术,如壳聚糖、碳纳米管等..
在水环境中,现在广泛研究的是PFOS/PFOA的前体化合物降 解为PFOS/PFOA的途径,以及这些化合物进入水环境后在水生生 物体内的蓄积,没有发PFOS/PFOA在水环境中降解的报道。 Boulanger等则认为,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能够形成部分 PFOS 和PFOA ,但是与污水中原有PFOS 和PFOA 的残留相比,通 过生物代谢产生的PFOS 和PFOA ,并不是其主要的污染源。另据 报道,生活污水及污泥中全氟磺酸乙基氨 和全氟磺酸甲基氨可 能通过生物降解,转化为PFOS。
结论
全氟化合物对环境污染的程度超出人们的预想,在全 球范围内的许多环境介质和人体、动物体等中广泛存在该 类物质,使得该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分析科学等领域所关 注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对该类物质也进行 了初步研究, 但是与国际发展动态相比仍较落后, 特别 是检测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因此分析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 找出环境、纺织品、食品包装材料等物质中PFOS 和PFOA 的最佳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为检测工作者提供一个标准 的测定方法体系。
两种典型的全氟化合物(PFCs) 环境行为、毒理效应及去除
姓名 张春艳 学号 113102000249
主要内容
全氟化合物简介
PFOS/PFOA的污染现状、毒理效应与迁移转化
PFOS/PFOA的去除 结论
一 全氟化合物的简介
全氟化合物(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指化合 物分子中与碳原子连接的氢原子,全部被氟原子所取 代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化学通式为F(CF2)n-R,其中 R为亲水性官能团,是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FCs物理和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具有高稳定性,亲脂性 和疏水性,PFCs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纺织品、不
粘锅、泡沫灭火剂和除草剂等民用和工业产品生产领
域。
PFCs的特点
很高的稳定性,受很 强的热,光照,化学 作用而难分解 在环境中长距离迁移 受微生物和高等脊椎动 物的代谢作用而难降解 随食物链传递在生物 体内富集到很高浓度
二 PFOS/PFOA分布、毒理效应与迁移转化
环境中存在的全氟化合物主要有全氟羧酸 类、全氟磺酸类、全氟酰胺类及全氟调聚醇等, 其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 和全氟辛酸(PFOA) 是环境中出现的最典型的两种全氟化合物,而 且这两种化合物是多种PFCs在环境中的最终转 erfluoroodane Sulfonate,PFOS),曾 被广泛用于灭火剂、感光材料表面处理剂、纺织品和皮 革的整理剂、纸张的表面防污涂层、航空液压油、半导 体行业的光阻剂和电镀行业的铬雾抑制剂等与人类生产 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中。作为3M公司的畅销产品思高 洁防污涂层喷剂的关键组分,PFOS被发现广泛存在于 全球的环境介质和动物乃至人体体内,对生态环境和人 体健康构成了极大的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