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选修1第1课时 商鞅变法
2014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同步课件:选修1第2单元复习课件 商鞅变法(共计16张)

材料四: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 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五: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材料六:
废井田,开阡陌——(制度)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政策) 统一度量衡——(规则)
推广县制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燔诗书而明法令 移风易俗
压制工商业发展 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严刑峻法,轻罪重罚, 导致后来暴政阶级矛盾激化
政治
推广县制 制定秦律
军事
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 燔诗书,明法令
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
文化、习俗 改革旧俗
1、性质: 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历史作用(积极性)
(1)经济: (2)政治: (3)军事: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 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 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 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3)焚烧史书,蔑视文化: 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
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思考:
材料 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少恩矣。卒受恶 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是从哪个角度对商鞅进行评价的? 2、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提示:材料一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
政治 军事
文化、习俗
探究: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1、变法分两个阶段逐步深入
持续时间最长久
4、成效最显著、影响最深远
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商人,你为什么 会感到商鞅变法“让我欢喜让我忧”?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选修部分)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选修解析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一、选择题1.[2014·重庆卷]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1.D [解析] 本题以梭伦改革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要理解梭伦改革时,推行既维护平民利益又保障贵族权益的改革宗旨。
A项只反映了平民这一方面,没有涉及贵族;B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梭伦改革规定了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C项表述错误,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打破了旧的社会等级;梭伦改革坚持不偏不倚的原则,既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又不彻底剥夺贵族的财产,缓和了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2014·江苏卷]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
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材料二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材料三(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
2014年高考安徽省文综历史真题(带解析)

题目:选项:A.变法措施: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结果:“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变法措施: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结果:“市易之起,自为细民就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C.变法措施: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结果: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D.变法措施:明治维新:殖产兴业;结果: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答案:A解析过程:该题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的信息解读、史论结合和历史阐释等能力。
商鞅变法使秦国基本上形成了崇尚耕战的风气,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A项项正确;市易法主要是为稳定物价打击高利贷商人,而不是为抑制兼并,且市易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所以“于官何利”表述错误,故B项表述错误;戊戌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因其失败,所以并没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故C项错误;明治维新成功,日本实现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故D项结论错误。
该题答案为A。
——————————题目: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选项: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答案:D解析过程:该题以“西装新少年”为切入点,考查了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变迁的态度,该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中《西装叹》是大众传媒对于社会时尚的看法,社会时尚不等同于西方文化,故A项错误;着西装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题中不能充分体现,故B项错误;单从西装一方面并不能看出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故C项错误;题中对于人们穿着西装只是进行了描述,并没有盲目排外或者批评,从而体现了理性看待社会时尚,故D项正确。
2014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2014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阶段质量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促使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解析: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地主阶级逐渐兴起。
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这就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而周王室的统治逐渐被削弱。
答案:C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
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鲁国也实行了“初税亩”。
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①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②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 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实施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加速井田制的瓦解和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而限制土地兼并明显不符合史实。
答案:D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右图)。
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 )A.强化世卿世禄制 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解析: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制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A4.《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的“兴师”“修我戈矛”等关键语,可以判断出当时的秦国民风强悍、尚武精神充斥,故C项正确。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配选作业(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1讲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诗经》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这则材料最能说明西周()A.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B.实行宗法制维护政治体系C.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D.通过宗法制实现权力集中2.《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A.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B.实行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但未高度集中3.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 (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域制度4.下边是古代帝王家庙布局图,一般而言祖庙居中,二世称昭,三世称穆,四世称昭,互为昭穆。
这可能与哪项制度有关( )A.君主专制 B.郡县制C.宗法制 D.分封制5.《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6.《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7.“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材料表现班固认识到秦统一的意义是( ) A.使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B.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使人民有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8.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
2014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同步课件:选修1第2单元复习课 商鞅变法(共计20张)

户籍制度、连坐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3)这些改革使各自的社会逐渐形成了怎样的经济 和政治体制? 促进工商业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形成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商君书· 说民》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 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 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日:“法之不行,自上 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 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卫鞅日“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 令。 ——《史记· 商君列传》
回答:(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 处。 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 目的:梭伦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激化,挽救统治危机;发 展经济,增强雅典实力。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 实现富国强兵。
(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 什么影响? 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 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 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梭伦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经济、保护新兴工 商业者的政策措施。而战国时期变法则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更 为残酷的是立法将工商业者沦为奴隶。 梭伦改革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 权利;克里斯提尼改革将全国划为十个地区,目的在于抽掉一些 贵族势力的基础,“以便让多数人可以参加到政府中来”。而商 鞅变法推行什伍连坐座,还规定轻罪重罚,禁止儒家学说传播, 目的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推行集权制。
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选修1_第1讲梭伦改革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 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 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4 分) 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 资格)。(2分) 立军功;努力耕织;(4分)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历史(RJ版)
知识备考清单
知识备考清单
知识要点解读
巩固提升训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例1(2008年山东卷,3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
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 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 2.内容
主要措施 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 欠的公私债务; 经济 废除债务奴隶制; 领域 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 扩大平民的就业机会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财 产多寡划分为四个等级; 基本特点 (1)目的:主要目 的是消除社会矛 盾,稳定社会秩 序 (2)措施:具有 “中庸”色彩, 对贵族和平民采 取了不偏不倚的 政治 进行国家政权机构民主化改革, 中立立场 领域 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 (3)结果:既为民 主政治奠定了基 机关,又创设四百人议事会 础,又带有不彻 和公民法庭; 底性
• • • •
• • • •
一、梭伦改革 1.背景 (1)有利条件:贵族政治为国家权力的下移提供了可能。 (2)主要原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贵族政治面临 危机。 (3)经济因素:尖锐的社会矛盾,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 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4)外部因素:周围城邦实力增强,沉重打击了雅典的 海上贸易。 (5)阶级因素: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 (6)个人因素: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

二、内容 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前期:开始于公元前 年 (1)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政治 (2)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经济 (3)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军事 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后期:开始于公元前 年 (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经济 (2)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 (3)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习俗: 塞私门之请” 移风易俗。 习俗
(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建立县制 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 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 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 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 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2.军事上强兵之法 . (1)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 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 将兵法 (2)保甲法:把农民进行保甲编制,兵农合一。 保甲法:把农民进行保甲编制,兵农合一。 保甲法 (3)保马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养马。 保马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养马。 保马法 (4)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 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 军器监 3.政治上取士之法 . (1)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取士。 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取士。 科举改革 (2)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 改革学校制度:改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课时 商鞅变法
1.(2013·江西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
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
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
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
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
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
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
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
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
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
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
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2)
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
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 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第(1)问,从材料的 “遗礼义”、“弃仁恩”
、
“秦俗日败”、“其乱至矣”等有效信息来归纳。第(2)问,“丰碑”
主要是
从其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的角度来阐述。从其政治角度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
角度发展封建小农经济来展开论述。
答案 (1)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
发人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2)
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
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
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
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
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
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
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
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
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
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
——《战国策·秦策一》
(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
(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材料三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4)材料四中的“人”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的再认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懂材料,然后结合教材知识及题后设问综合作答。注意:
组织答案时语句要通畅,言简意赅。
答案 (1)完全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民以殷盛”是过分夸大的溢美之词,
但它说明变法确实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
认为商鞅“天资刻薄”、“少恩”。这一观点不正确。不能过分强调个人
品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3)持否定态度。“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4)
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说明重大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要经过反复斗争才
能取得胜利。
特别提醒:
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
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