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教学设计
物极必反有什么历史典故教学设计3篇

物极必反有什么历史典故教学设计3篇What i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historical allusi ons物极必反有什么历史典故教学设计3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物极必反的成语典故教学设计2、篇章2:物极必反的意思教学设计3、篇章3:用物极必反造句教学设计物极必反一般是指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那么物极必反有什么典故的呢?下面请欣赏小泰给大家带来的物极必反相关典故内容,希望对你们有用!篇章1:物极必反的成语典故教学设计《文子》一书作者文子,据传为春秋时晋国人,大约和孔子同一时代,为老子弟子。
《文子·九守》中讲述: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发展到极限,就会朝着相反的另一方向转变,过于骄傲自满则会招致损害,就像日月盈亏一样,是不变的道理。
古代圣明的天子待人谦虚慈善不敢自满,像容纳百川汇注的溪谷,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和建言,功业及德行才能不衰退,这就是天道。
另外在《文子·上礼》也有相同的说法:天地万物循环的道理发展到了极限,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过分盈满就会有所损害。
后来“物极必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会转向发展。
篇章2:物极必反的意思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释义] 极:尽头;反:转向反面。
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语出] 宋·朱熹《近思录》:“伊州(程颐)曰:‘……《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无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是。
’”[辨形] 反;不能写作“返”。
[近义] 周而复始[反义] 千篇一律篇章3:用物极必反造句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1)因为盛极而衰物极必反,比如月盈则亏日盈则昃春去夏来寒往暑来,这不仅是自然规律,而且是一个人生规律。
高中物理必修逆向思维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逆向思维教案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通过逆向思维理解物理概念及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现象
逆向思维教学方式:
1. 提出问题: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一个谜题,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导入物理知识: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之后,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帮助他们发现和掌握问题的本质;
3. 解决问题: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后,让他们再次思考之前的问题,并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4. 总结提升: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将逆向思维的方法运用到其他物理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1. 提出问题:向学生提出一个与力、运动或能量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 导入物理知识:介绍相关物理知识,如牛顿定律、动能定理等,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
3. 解决问题:让学生再次思考之前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4. 总结提升: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运用逆向思维方法来解决其他物理问题。
教学工具:课件、实验器材、黑板、书籍等
评估方式: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作业、考试等
通过逆向思维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希望本教案能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1《老子》四章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老子》四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老子》四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理解《老子》四章的内涵,感悟“为无为"的人生智慧。
3.通过“有与无”“大与小"等几组关系,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学会辩证分析问题。
4.理解老子主张的现实意义,并关联到修身、养生、治国等方面。
教学重点:1.理解《老子》四章的内涵,感悟“为无为”的人生智慧。
2.通过“有与无"“大与小”等几组关系,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学会辩证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老子主张的现实意义,并关联到修身、养生、治国等方面。
教学过程:导入对这三家,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
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
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
但里面所有,不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
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南怀瑾《老子他说》一、预习提示:1. 作者简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庄”。
被尊为“道教始祖",并被称为“太上老君”。
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以博学闻名,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积累文学常识,把握基础知识,知人论世。
(自学篇)1、自学文学常识,把握基础知识。
(1)作者介绍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
出生于楚国苦县。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作品常识《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
该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
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現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
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3)、写作背景介绍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主题班会教案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主题班会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迷信现象在一些地区和群体中仍然存在,甚至有所蔓延。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我们开展了这次“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主题班会。
1.2 教学目标使同学们了解迷信的定义和危害;提高同学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同学们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习惯。
第二章:迷信的定义与危害2.1 迷信的定义迷信是指没有科学依据,盲目相信一些超自然力量或者神秘事物,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的一种非理性心理状态。
2.2 迷信的危害迷信会影响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学业成绩下降,生活质量降低;迷信可能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如算命、风水等迷信行为可能导致疾病的延误治疗;迷信现象的蔓延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第三章:科学的认识与理解3.1 科学的定义科学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等方法,系统地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体系。
3.2 科学的特点科学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追求客观真理;科学具有可重复性、可验证性,结论开放性;科学不断发展和进步,具有自我修正的能力。
4.1 提高科学素养的意义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提高科学素养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盲目相信权威;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动手实践。
第五章:实例分析-迷信现象的辨析5.1 迷信现象的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迷信现象,如算命、风水、求神拜佛等;揭示这些迷信现象背后的非理性思维和错误观念。
5.2 科学方法的运用运用科学方法,对这些迷信现象进行质疑和辨析;引导同学们正确看待迷信现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六章:互动环节-迷信辩论赛6.1 活动目的提高同学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同学们对科学真理的追求意识。
6.2 活动形式分为正反两方,正方支持科学,反方支持迷信;双方进行辩论,展示各自的观点和证据。
大单元教学设计【最新版】

大单元教学设计01内容整合是指多种知识和信息间的联接,包括多学科知识融合及新旧知识联系,将其整合到原有的认识结构中。
02不以深度学习下大概念、结构化教学为支撑,主题单元教学就不可能跳出传统单元教学的窠臼,也难以解决学科素养落实和教学改革中遇到的“进度、质量”等棘手问题。
03“深度学习”就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智慧之旅。
旅程的终点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零散、呆板、无用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04教师应在明确教材的前提下,改变教学过程中知识碎片化和去生活化的弊病,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能单纯将知识点和技能作为全部学习目标。
05单元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站在知识系统性的高度,以单元话题为基础,将本单元出现的重要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体的编排,组成一个知识整体或意义整体。
“场景教育”成新宠(2019-10-11 09:30:08)场景化学习带来的好处是:在实际或虚拟的特定环境或特定时刻,学习者在需要应用某些知识或技能时,针对所需知识或技能进行的即时学习,达到即学即用的效果。
企业中员工的很多技能是和场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场景,技能的养成将非常困难。
过去的培训由于条件的限制,往往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有很多优点,其致命的缺点,就是每个师傅都将带有自己的特征去教导学员。
对优良技术的传播,形成阻碍。
截至8月底,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超过5.4万个,累计发布超1280万条知识类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1.3万亿。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玉平表示,短视频平台已成为新的知识学习场景,让知识随手可得、随处可得。
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取途径越来越多元,知识的传播也呈现碎片化趋势。
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工具提升知识获取效率,鼓励知识创作和知识学习是很多互联网平台和学术机构研究方向,也汇聚了诸多创新。
近日,中国科普研究所、抖音和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联合启动“DOU知计划”2.0,针对知识创作者开放权限,鼓励其创建自己的作品合集,便利用户体系化的知识学习,并从平台资源、创作者培训等维度全方位服务知识创作者。
《天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天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搜集背景材料、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本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诗作的艺术魅力。
3、触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感受“天狗”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了解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山海经•西山经》载:“又西三百里,曰阴山。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天狗是古代人们对二郎神杨戬的哮天犬的称呼,它不仅能帮助二郎神降妖除魔,还能吞下整个月亮。
郭沫若《月蚀》:小时候每逢遇着日月蚀,真好像遇着什么灾难的一样。
全村的寺院都击钟鸣鼓,大人们也叫我们在家中打板壁作声响。
在冥冥之中有一条天狗,想把日月食了,击钟鸣鼓便是想骇去那条天狗,把日月救出。
这是我们四川乡下的俗传,也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说。
小时读的书上,据我所能记忆的说:《周礼》《地官》《鼓人》救日月则诏王鼓,春官太仆也赞王鼓以救日月,秋官司寇更有救日之弓和救月之矢。
《谷梁传》上也说是天子救日陈五兵五鼓,诸侯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
这可见救日月蚀的风俗自古已然。
北欧人也有和这绝相类似的神话,他们说:天上有二狼,一名黑蹄,一名马纳瓜母,黑蹄食日,马纳瓜母食月,民间作声鼓噪,以望逐去二狼救出日月。
二、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自然辩证法教学案例

自然辩证法教学案例一、案例简介自然辩证法是一种从事实出发,通过辩证思维、分析问题,来协调两股矛盾的一种思想。
自然辩证法事先的实例教学是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关键,也是自然辩证法理论研究的基础。
二、案例内容1、“物极必反”的道理有关“物极必反”一元二极的观念,是很多人认识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也是辩证法的基本思维方式。
比如,疾病治疗中,制药人员要根据药物应用毒性等级来判断药物的剂量,即药量由“少”变“多”,然后从药物的应用毒性方面进行细化,这正是“物极必反”的原则。
药物的应用毒性的程度由“低”到“高”,一般来讲,应用药物的量宜少而不宜多,而且多了可能会有超剂量的风险。
同样,在做病人的护理或者保健上,做太多也必然会降低药物的疗效,失去其原本的目的。
2、“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宣传在宣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时,要让被宣传对象能够辩证思考,掌握一元二极的思想,来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此来改变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走上积极向上的道路。
比如,在宣传“自然辩证法”思想时,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一元二极”的例子,来解释它的客观规律和道理:“温度低,冰非火;温度高,火非冰”;“工作忙,清闲非;工作清闲,忙非清闲”,以及“不劳而获,有劳非无劳”,这就是一元二极的思想形态。
只有正确认识一元二极的规律,才能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有客观的规律,进而使人们更加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思想精髓。
三、案例总结自然辩证法是一种从事实出发,通过辩证思维、分析问题,来协调两股矛盾的一种思想,是很多人认识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它主要包含“物极必反”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两个部分,需要通过辩证性思考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以此来改变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走上更加积极向上,也更有效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老子》学成语
物极必反
王珍珍
教学目标:
1、学习与成语有关的故事,理解并简单运用成语。
2、背诵成语及其溯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播放道德经视频
2、诵读成语:
有无相生功成不居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天长地久
自知之明自高自大视而不见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读《老子》学成语:物极必反
(跟老师一起写)
二、读成语,明释义
1、认识汉字“极”:“极”的甲骨文和金文都像是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巨人形。
用头顶天表示高,高到极点。
这是“极”最初的意思。
极点、极限、极端、极致、登峰造极……中它都表示最高点,最终的意思。
你能猜猜“物极必反”是什么意思吗?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不尽,用不完的东西。
2、文中的释义是: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指生读,同桌互读)
3、想想我们生活中那些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如:季梁的朋友南辕北辙、一些人滥砍、滥伐树木等等)再结合有无相生的成语、儿歌帮助理解。
5、小结:是呀,天地赐予我们源源不断的养料,可是,如果我们没有节制的使用,总有一天它们是会枯竭的,这就是“物极必反”。
季梁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但方向错了,他离楚国就会越
来越远,这也是“物极必反”。
三、读儿歌,深感悟
下面,我们来学习和“物极必反”有关的儿歌(出示儿歌)
1、自己读
2、范读、指名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3、你从儿歌中发现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4、增量发现。
(学生读量量的话,老师读增老师的话)
四、读溯源,深感悟
我们学了这个成语,还要知道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请看,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中提取出来的。
1、自己读
2、范读、指名读、齐读
3、老子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段话的意思是所拥有的东西超过自己所需要的,而且还意图使之更多,其实不如恰到好处,不如刚好够用。
就像一杯水装满了就会溢出,你继续倒水,杯子里面也不会再多了,这就不如刚好装满。
刀刃本来是薄而锋利为好,但是过于锋利而薄则易损易折,反失锐利。
这就是做事过头,反而害人害己。
4、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所讲的是自然的道理、自然的法则。
让我们一起再来高声诵读!(齐读)
这段话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之一,让我们背过、积累下来(背诵)配乐背诵女生,男女生齐背。
五、写成语展自我
1、配乐欣赏《道德经》书法作品毛笔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格调和谐,可做楷模;草书、行书“有行无列”动静相交、疏密相间、生动活泼,隶书横平竖直,笔画均匀,给人以稳重的感觉
2、书写成语
(1)观察田字格占位(2)描写
(3)练写(指生板演)(4)评价
总结:这节课我们明白了事物有两个极端,却又可以相互转化。
凡事
都要有度,不可走极端,否则会物极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