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6

合集下载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被贬黄州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
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开始平和内心,并进行反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 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探究佛教
寂寞沙洲冷。



初来黄州
与友交往
苏轼借住定慧院,惊魂未 定,闭门不出,打击甚大。
马梦得专门来黄州陪 苏轼;与陈造秉烛谈 论佛法。
开荒躬耕,发明菜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元符三年自海南岛返回)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 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 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 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静谧 竹柏——藻荇交横——摇曳
空明澄激、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苏轼笔下的“月”与心境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将人生的悲欢纳入对宇宙哲理的探寻中,是苏轼豁达心境的写照。

初中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3.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参考答案1、①门②精巧,精妙2、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p《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环境及资准备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欣赏,教师提问词作者,学生回答,引出苏轼,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补充。

教师投影提示重点。

2、正音畅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纠错,教师提示重点语句的停顿。

(三)速读训练要求:自由朗读(速读)课文1分钟,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畅。

指名检查。

重点检查中等偏下的学生5-8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三、诵读新课
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然后问答:用文中词
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四、翻译课文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课件上表明的重点字词
的含义,有不会的小组讨论解决。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三)读透课文
要求: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情感、写法等方面来深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确: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作业设计: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教学反思: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三人同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苏轼死后谥号 “文忠”。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的诗、词、散文、书 法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词笔力 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拓了豪放派的一代新风,有《东 坡全集》传世。
八年级语文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
主备教师
备课日期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2、把握文章的修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中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记承天寺夜游》
导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我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600字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600字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600字记承天寺夜游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600字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了,已经四年,唉!”苏轼孤单地在屋中想道。

他被贬黄州已四年了。

四年,只是还好,要不然确实是杀头之罪。

该睡了。

东坡起身,脱去衣服,似有所想。

是想家人,想旧友,想国事,亦或是官场失意的麻木?十月了,冷。

打了个哆嗦,赶快躺在床上。

木板床,薄被,又硬又冷。

“还好有床睡。

”东坡自嘲地想。

顺手拿过衣服披在被子上,不经意间,瞥了屋子一眼,空无一物的地板上洒满了月光,落在灰上。

灰扑扑的地板上倒有几条“小路”,都是东坡走出来的。

别说门可罗雀了,人影也无半个,灾患丛生,孤单啊“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

”“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亮啊,你又进来干吗?你既不可和东坡说话,慰藉他的心灵,他也无法再与你对酒。

东坡又大大的讥讽了自己一番,这屋子空的月光可肆意进入了。

故乡?亡故之地即故乡,思它干甚?东坡突然起来,披上了衣服。

“这么好的月景,为何不看?旧日倒没这清闲~”立在屋中,又愣住,喏大江山,哪里找人与之同乐?“承天寺仿佛来了个张怀民,也是被贬至此,对,找他去~”苏轼想着,快步急出,直奔城南而去。

清冷的月色,风吹再脸上,凉飕飕的。

街上一个人也没有,路边屋子倒有点电光亮,传来争酒夺魁之声。

“乡夜之人!”苏轼鄙视地想,不由开怀大笑。

承天寺到了,拍拍房门,不一会,门开了。

来者长发,想来死怀民了也没睡啊。

相视无语,步于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仿佛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风吹过,树叶沙沙地发作声响。

脸上一阵阵凉意,心中更是凄凉。

“哈,哪一晚上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如此的闲人罢啦”苏轼发出了自嘲的感慨。

秋风瑟瑟,吹过庭院,也吹过量少文人心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600字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了,已经四年,唉!”苏轼孤单地在屋中想道。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 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 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 (睡觉)D.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

答案:1.A(念:想到)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④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4.旷达(豁达)试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2)念. 无与为乐者()3)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案:1.高兴地想到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试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