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读译文章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目录
读译文章韵味
赏月夜美景
悟月下情怀
品人生态度
知文章作品

知文章作品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赏月下美景
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承天寺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比喻 把庭中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的特点。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0张PPT).ppt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0张PPT).ppt

一、遇见一篇“日记”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yŭ)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的生命,把月亮写活了,月不请自来,仿佛是苏轼的知己、好 友。
如:从“欣然”一词,我品味出那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苏轼非
常欢欣、高兴。
如:从“遂”一词,我品味出苏轼第一反应想要与之分享快乐的
人是张怀民,不假思索,说明他们是好友。
如:从“亦”一词,我品味出苏轼和张怀民是彼此的知己知音,
充满默契,有一种不约而同的欣喜,心意相通,心有灵犀。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 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 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 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在被贬黄州、生活困顿、日间劳累 时,却能看到世间最美的月亮,做到欣然起行,悠闲赏 月。
水调歌头:苏轼在兄弟分离时,却能想到“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句验收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 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 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页)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页)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超脱、豁达、鄙视、愤懑、自嘲
闲人:①清闲的人(贬官) →贬谪的悲凉、
失意的落寞
②有闲情雅致的人 →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 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 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 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 那一份闲情雅致。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 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品读课文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全文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的 乐观
你从文中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丽无处不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作探究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庭下……”一句在写景上的妙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
月光——积水 竹柏的影子——水中交横的藻、荇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 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 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情趣。
新课导入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 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与和尚趣谈,他为百 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记承天寺 夜游
宋 苏轼
知识备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班长总结
课堂作业
1.朗读并背诵文章 2.完成《日清周练》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借助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 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以景传 情的写法
三、反复朗读,体会“闲人”心境,领会苏轼“安闲从容” 的人生境界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suì
qĭn
zăo
xìng
zhú băi




竹柏
二、解释下列词语
念: 考虑,想到 空明:形容水清澈
1.记叙,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2.描写,写月下庭中景物 3.议论抒情,抒发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叹
合作探究
2、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结合具 体语句进行分析?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2张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2张

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积累字词
(一)古今异义 月 色 入 户.
古义:门。 今义:住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而已、罢了。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北宋景德

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 因寺宇

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
寺。
• 给加点字注音。 解( jiě )衣 遂( suì )至
藻荇( xìn g) 未寝(qǐn )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 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啊。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纵横交错。 盖:连词,“原来是”
比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影—藻荇 交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考虑、想到 同、和 于是,就
睡觉
共同, 一起
院子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读课文,画出下列重点词语,并在 文中标出该词的意思。找出不懂的 词语,提出来在班上解决。
念、相与、空明、为乐、盖
但、闲人
月色入照 进户,门欣然起行。
释词检测
想到 念无与为乐者
高兴、愉快的样子
于是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院子里
睡,睡觉
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散步
形容水清澈透明 庭下如积水空明
同学们,你们知道 哪些借月抒怀的诗
句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 夜郎西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Z x xk
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来 到在庭院里散步。
可见两人是好友
3、看到一幅怎样的月夜小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清冷皎洁 或 清幽宁静
4、夜游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耳。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 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一。四川眉山人,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 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译句验收
1、什么时候夜游,为何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2、与谁夜游?
写作《记承天寺夜游》时,苏轼被贬 官到了黄州。
你是怎样理解文中“闲人”的?请 说说你的感受。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的言外之意是: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贬谪的落寞;赏月的欣喜;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达观
元丰……,解……,月……,欣 然……。念……,遂……。怀民……, 相……。庭下……,水中……, 盖……。何……?何……?但……。
作业:1、背诵课文 2、发挥你的想象,将课文改写成散文
例:邀友夜游承天寺记
晚风轻轻,微微吹临 侧耳倾听,似乎是天籁之佳音 。 我正想解衣就寝,盼望着一个美梦来临! 如霜如碧的 月光,悄悄的透进窗纱,不禁令我从梦乡边缘乍醒,想 想这良辰美景 该与谁共享共分,才不会辜负良辰 。走 着,走着,就来到了承天寺 找找老友张怀民吧! 怀民, 怀民…… 难道你不为此刻触景生情?瞧,这庭院月光 如积水般空明,看那松柏竹影 真像水中交横的一片藻 荇 ,涤荡着你我的心灵 啊!何时没有月亮?何处没 有竹柏? 如果没有两颗默契的心 又怎能孕育这份必须 恬淡悠雅的闲情 。
释词检验
交叉错杂
原来是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源自只是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 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 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 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 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