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伤害的往往是你最亲近的人
伤你最深的人往往是你最亲的人

伤你最深的人往往是你最亲的人中国人最讲亲情,为了亲人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
比如,为了孩子,做父母的可以把自己的心掏出来。
然而,孩子可能不像父母那样愿意付出。
这也难怪,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一代人用自己的辛勤和付出养育者下一代,但下一代却不能赡养上一代。
一娘养九子,九子难养娘,甚至还要害死娘,这样的事情虽然不是很多,但却在我们身边时时发生着。
因此,我感到伤你最深的人往往是你最亲的人。
我们姊妹共有七人,我是老小。
九十年代中期时,我三姐的女儿凌云从兰州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很难,她又不愿意回张掖父母身边,三姐就让五姐帮忙。
当时五姐在西安财经大学工作,姐夫在省劳动厅上班。
五姐和姐夫就想办法把她从兰州弄到西安,找了个工作,吃住都在姐姐家里。
但她从小就不干家务,在姐姐家也是啥事不管,姐姐就说她几句,她就不服气的和姐姐拌嘴,并从此结下了怨恨。
于是她搬到单位宿舍,从此后给姐姐连一个电话也不打。
更别说来姐姐家串门。
逢年过节不回张掖,呆到宿舍也不见姐姐一家人。
姐姐打电话叫她回来一起过年,她也不回家。
反正是不和姐姐见面。
第二年,她准备考研,姐姐从别人那里得知后,帮着给她找人帮忙买资料找老师,前前后后的忙活了半天,直到考完研也不和姐姐见面。
三姐春节后来西安,姐姐就把一些事对三姐说了。
三姐把姐姐埋怨了一顿,说把孩子交给你们了,你们没有照顾好,让孩子一个人在单位住着,出了事咋办,把姐姐堵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考研成绩出来后,她考的不好,姐姐又到处找人帮忙,终于被姐姐所在的大学录取了。
她又搬到学校住,还是不来姐姐家里。
姐姐就赶到学校,给她把行李归置好,然后又买了一些生活用品。
她在一边站着看姐姐忙前忙后,也没有留姐姐吃饭,独自一人去食堂打饭吃。
姐姐当时就气的牙根痒痒,但她毕竟是个孩子,姐姐收拾完后就回了家,没有在姐夫面前提起此事。
开学后,她在学校住校,姐姐就把自己的教师宿舍让给她,午休时姐姐只是去那里睡会午觉。
她见到姐姐不但没有言谢,反而嫌姐姐影响她的生活,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姐姐生气的把她训了一顿。
为什么你伤害的往往是你最亲近的人

为什么你伤害的往往是你最亲近的人原因一:我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对亲人的期望过高。
相对亲人来说,我们往往对“别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发火。
因为我们假设“别人”是不了解我们的,要取得“别人”的了解和配合是需要充分沟通的。
但面对家人,我们的耐心就很有限,因为我们认为家人应该是最了解最支持我们的。
一般来说,确实是越亲近的人会越相互理解和支持。
但其实家人并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点对点的和我们达成充分的理解,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自己也并不能够时时理解和支持亲人的需要和想法。
但是一旦碰到什么事情不顺利,我们常常会想:“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了解我呢?别人不懂得配合我支持我就罢了,怎么你也不懂得呢?”这样越想就会越生气。
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家人期望过高,而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原因二:面对亲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相对于不相干的人来说,面对亲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更在乎他们,我们不希望他们不开心。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亲人期望的时候,我们如果做不到就产生了让他不开心的风险。
如果他不开心,我们也不会开心,这就好像在事情一开始发生时,就预订了结果。
我们要奋不顾身的投入进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我们成功的愿望也更加迫切,由此产生的压力也更大。
而且这些压力往往是一件一件事情渐渐增长慢慢积累的。
单拿其中的某一件事情看,可能都不是那么要死要活的。
但是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上去的时候,我们可能一下就爆发出来,这是压力的瞬间过度现象。
但在家人看来,我们好像就是对当前的一件事情发火,这样家人就更加不理解我们的行为了。
家人的不理解会让他们无法与我们更加深入的沟通,所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反而越积越深,我们就越加频繁的爆发,恶性循环。
原因三:面对亲人,我们往往存在放肆性。
家庭中,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家人之间,是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
有些时候,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压力,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好到家中进行宣泄。
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伤害最亲近的人

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伤害最亲近的人生活中,我们常常存在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把最好的态度奉献给了外人,最坏的一面却展示给了最亲近的人。
也许,在潜意识里,我们觉得无论我们怎样做,亲近的人都不会离开我们,所以凡事都由着性子来吧。
但是,人心其实是很软很脆弱,它禁不起无止境的伤害与摧残,所以越亲近的人越不能做下面这些事。
肆无忌惮地发脾气很多时候,当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承受了压力,亲近的人往往会成为我们的发泄的对象。
而且,一旦他们的行为稍稍不如我们的意,我们就会生气得大发雷霆,怒火高涨。
在他们面前我们也不会收敛自己的脾气,总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有时候连最恶毒的话也能脱口而出。
事后,我们可能会反思,可能会道歉,他们也总是原谅了我们。
但是,世界上不存在破镜重圆之后没有裂痕的镜子,我们发出去的脾气、说过的话也收不回来,更不可能补救当时对他们的伤害。
最好的办法就是克制自己的脾气,找到合理的宣泄渠道,不把自己的无理取闹强加给我们珍视的人。
没有耐心,敷衍对方与肆意发脾气相对应,我们对亲密的人也更容易不耐烦,经常会用随便的语气和态度敷衍他们。
在外面,即使再累、再辛苦,我们也会戴上面具,保持得体的笑容,和其他人耐心地周旋。
而到了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卸下伪装的我们总是很敷衍:对父母的询问总是随便回答一下;经常忘记对另一半的承诺;习惯性地打断孩子刨根问底的话语……这样做的结果显而易见,那就是我们也会被亲近的人敷衍对待,他们也会忽视我们,不重视我们。
所以,对亲近的人多一点耐心吧,毕竟态度和情感是相互的。
从来不说“谢谢”常常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越亲近的人越说不出“谢谢”。
对待关系一般的朋友、餐厅的服务人员甚至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我们很容易开口说“谢谢”,因为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教养。
而面对父母、爱人、知己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说“谢谢”太矫情、太客气了,都是自己人,何必那么见外呢。
可是,语言是会影响我们的思维的,当我们习惯了不说“谢谢”,那么就会习惯不感恩,习惯对别人的好视而不见。
那些说你坏话的人往往都是亲近的人的文案

那些说你坏话的人往往都是亲近的人,这是一个令人矛盾而迷惑的现象。
他们或许是你的亲人、朋友或同事,与你有着紧密的关系。
然而,我们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观点。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那些口口声声称为亲近的人,但却不时传播关于我们的负面言论。
或许有时候他们是出于嫉妒、不满或者羡慕之情,但这并不能成为他们说坏话的合理理由。
我们不应该因为那些说你坏话的人而感到沮丧或自卑。
我们应该坚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不受他们的影响。
毕竟,我们的成就和品格不是由别人的评价来决定的。
面对那些说你坏话的人,我们要学会保持冷静和理智。
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话,也不要因为他们的攻击而回击。
我们可以选择与他们保持距离,保持自己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
或许那些说你坏话的人也有他们的困扰和挑战,他们的言论可能只是一种发泄或寻求安慰的方式。
我们可以试着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在面对那些说你坏话的人时,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不要为了取悦他们而改变自己,也不要为了回应他们的攻击而失去自己的底线。
我们要保持真实和坚定,不让别人的话语左右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不论别人如何评价我们,我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才华。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潜力,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被那些说你坏话的人所限制。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能期望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支持我们。
有时候,我们需要面对那些对我们不利的言论和行为。
但是,我们要学会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成为一个更加坚强和成熟的人。
无论是亲近的人还是陌生人,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但是,我们也有权利选择如何回应和处理这些言论。
我们可以选择忽略那些说你坏话的人,将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和积极的事情上。
最后,我们要记住,那些说你坏话的人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焦点。
我们的人生应该由我们自己来主宰,我们应该以积极和善良的态度面对世界。
让我们保持自信和坚定,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动摇,成为一个真正独立和自由的人。
为什么伤害自己最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

为什么伤害自己最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
现实生活中,往往伤害你最深的人,便是你最亲的人,这是合情合理又符合现实的!
当一个人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满腹牢骚时,便会很自然的与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发脾气,大吵大闹,甚至怨天怨地,不顾及亲人的感受而大发牢骚!无形中伤害了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人了,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因为只有自己的亲人才会理解他的难处,才会不怪他肆无忌惮的发脾气和伤害人、才会容忍和宽恕他的!若是在外人面前那样做,谁都不会原谅的!只有自己最亲的人,才会做到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反而会对其更加关心爱护和安慰解劝的!最亲的人就应该如此啊!亲人之间不分你我,有难同当丶有苦同吃、有福同享嘛!亲人之间就要互相理解包容关心爱护才是!
所以,有时伤害自己最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这是合乎情理的!。
伤你最深的往往是你以为最好的朋友

伤你最深的往往是你以为最好的朋友
伤你最深的往往是你以为最好的朋友甚至亲戚而不是与你关系一般的
一人或你的敌人。
首先,由于他们与你交往最多,距离最近,所以他们对你比一般人更为了解,另外,你对他们的防备心少于另外一般人,甚至你对于他们根本没有防备心。
所以当他们突然伤害你的时候,往往会伤到你的要害,甚至令你反应不过来。
另外,由于你与他们接触最多,所以他们伤害你的机率往往比一般人要大得多。
所以伤害你的人或者可能会成为你敌人的不是与你交往很少的人,而往往是你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
由于你把他们当真友或亲戚,而他们可能已经不是这么看了,所以当他们伤害你时你会处于迷惘之中、惊愕之中。
特别是当你的某位尊敬的长辈或亲戚或所谓的至友、同事,突然对你言辞极为不客气,或待你无礼时,你会不知如何处措。
为什么亲戚也会伤害你呢,可能他们是势利眼,或者你们性情天生不合或者其它种种原因,总而言之,他们在明显地伤害你或不把你当朋友。
对待这种情况,首先,要冷静看他是出于什么目的这样,是为了我好呢,还是完全故意看不起人或干脆把我当敌人了。
另外,要看是他有道理还是没道理。
第三,要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
如果你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对方又是完全无礼地恶意地中伤我,好啊,那我也不客气了,管你是长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亲除外),还是至友,我也不客气。
我会果断地进行反驳,指出他的无礼无理。
这个时候,还谈什么尊敬长辈,他无长者之礼,我自然无后辈之尊。
如果是至友对我无礼无理,我会果断地向他申明他的错误,而不会再像平时那样对他客客气气。
如果他实在要无理下去,好吧,我也干脆,你这朋友我不要了,去你的。
你最深的痛,往往是你最爱的人造成的

你最深的痛,往往是你最爱的人造成的01你最深的痛,往往是你最亲近的人造成的。
因为只有你最信任的人,你最亲近的人,才会知道你真正的痛点,才知道你的软肋在哪里,才能把刀子准确的插入你最薄弱的地方。
我们对身边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是不设防的,也因此,他们有了伤害我们的机会。
期望越大,希望越大;用情越深,伤的最狠。
因为我们对他们信任,我们爱他们,所以当他们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痛苦要比常人伤害我们更加疼,你甚至会感到绝望,感到生不如死。
信任是一面坚固的墙,一旦被欺骗,将会立刻崩塌。
最亲近的人伤害你会给你留下一辈子的阴影,他们往往能敲碎我们残存的自信和尊严,让你对这个世界产生悲观的情绪,你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这个怪圈。
02不论是谁,都要有边界感,无限的付出,只会滋生他人的贪婪。
当你愿意再付出的时候,仇恨就开始了,所以你不要那么无私的对待他人,即使他是你最亲近的人。
不要因为爱而妥协,如果你因为爱而向对方妥协的话,那么对方只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侵害你。
柿子捡软的捏,这个道理谁都懂。
越是爱对方,越是要有原则,有底线,如果对方打着爱的名义不断突破你的底线的话,那么最终就会酿成悲剧,因为爱被伤害,是卑微的,是愚蠢的。
大学实习的时候认识一位年轻的老板,年仅30岁就已经聚集起了上千万的财富。
在他这样的年龄,能取得这样的进步实属不易,也可以被称是成功人士。
但是谁都想不到他刚毕业时落魄的状态。
大学毕业之后,他并没有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整天连吃饭住宿都成问题,但是女朋友并并没有因现实问题而离开他。
他们结婚的时候,女方父母很反对,女孩跟父母大吵了一架,最后父母被迫同意了。
在女孩的支持下,男孩后来选择了创业,仅仅几年的时间,就积累起了巨额的财富。
但是这位老板在成功之后却开始频繁的出轨,一开始妻子选择原谅了他,但是他不但没有改正,反而更叫嚣张,甚至在自己的妻子和他吵架时候,还动手打人,最后女孩实在忍不下去了,选择了离婚。
离婚之后,这位老板才感觉到后悔,拼命的去认错,希望能够重归于好,但是一切都晚了,女孩的心已经彻底伤透了。
为何越亲近的人,彼此伤害越深?

为何越亲近的人,彼此伤害越深?曾经有个女孩对我说,她最近总是和母亲发生争吵,很苦恼、很伤感。
因为她从心底里觉得,母亲不容易,对她和整个家庭付出了很多。
她记得,自己小时候,母亲上班特别远,还要大早起送她去幼儿园。
她永远忘不了那时的场景:早晨,天微微亮,自己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仰望着母亲的后背。
母亲的后背宽厚而温暖。
虽然母亲需要蹬很远的路,但那时的她永远不会说累,还经常笑盈盈的,一路哼唱着自己喜欢的歌......而今,她长大了,母亲变得很挑剔,总是说她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而她觉得,母亲管得都不是原则问题,总是贬低她,让她丧失了自信。
她们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童年的爱,渐行渐远类似于这个女孩的故事,在人群中很常见。
我们最近的亲人、爱人、朋友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彼此发脾气,负面情绪越来越多。
原因又是什么呢?原因1:越近的人,彼此边界越不明显。
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
但是这个概念,在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国社会结构中,经常很难被分清楚,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依赖关系”。
比如:有的家长会说,我是你爸/妈,所以,你要听我的!这本身,是很不符合逻辑的。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错误的边界认知就会造成,我可以对你为所欲为,反正你也离不开我。
这也是为什么,敢和他们发脾气,因为你潜意识也是受这种观念影响,觉得“反正我发了脾气,他们也离不开我”。
但事实上,感情是会慢慢被伤害的而溜走的,但可悲的是,尽管有些感情已经变成了负分,这个“靠”字仍在某些人的家庭观念烙印里,彼此只剩痛苦的纠葛,却无法摆脱。
原因2:接触越多的人,摩擦纠葛也多。
世间人本就无完美。
人和人互相接触多了,必然摩擦也多。
周围接触最多的自然是亲人和爱人。
大家都是凡人,又怎么可能避免呢?日子长了,摩擦多了,自然积怨也多。
这不是高科技,是必然的。
原因3:离你越近的圈层,束缚压力会越大。
人的独立,要突破三层关:突破原生家庭、突破周围人圈层、突破社会文化属性。
这最难的,你觉得是哪一层?是原生家庭!因为它离我们最近、纠葛最久、最深,所以,意见相左时,带来的压力也是最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你伤害的往往是你最亲近的人
原因一:我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对亲人的期望过高。
相对亲人来说,我们往往对“别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发火。
因为我们假设“别人”是不了解我们的,要取得“别人”的了解和配合是需要充分沟通的。
但面对家人,我们的耐心就很有限,因为我们认为家人应该是最了解最支持我们的。
一般来说,确实是越亲近的人会越相互理解和支持。
但其实家人并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点对点的和我们达成充分
的理解,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自己也并不能够时时理解和支持亲人的需要和想法。
但是一旦碰到什么事情不顺利,我们常常会想:“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了解我呢?别人不懂得配合我支持我就罢了,怎么你也不懂得呢?”这样越想就会越生气。
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家人期望过高,而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原因二:面对亲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相对于不相干的人来说,面对亲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更在乎他们,我们不希望他们不开心。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亲人期望的时候,我们如果做不到就产生了让他不开心的风险。
如果他不开心,我们也不会开心,这就好像在事情一开始发生时,就预订了结果。
我们要奋不顾身的投入进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我们成功的愿望也更加迫切,由此产生的压力也更大。
而且这些压力往往是一件一件事情渐渐增长慢慢积累的。
单拿其中的某一件事情看,可能都不是那么要死要活的。
但是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上去的时候,我们可能一下就爆发出来,这是压力的瞬间过度现象。
但在家人看来,我们好像就是对当前的一件事情发火,这样家人就更加不理解我们的行为了。
家人的不理解会让他们无法与我们更加深入的沟通,所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反而越积越深,我们就越加频繁的爆发,恶性循环。
原因三:面对亲人,我们往往存在放肆性。
家庭中,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家人之间,是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
有些时候,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压力,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好到家中进行宣泄。
这是我们对待家人的时候存在着放肆性,就像孩子面对母亲,这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但令人担忧的是,往往这种宣泄是通过非秩序沟通实现的。
在压力下的我们,往往忘记了怎么好好说话。
我
们在宣泄过程中对家人使用嘲讽、歪曲、夸大、贬低、晦暗等等的语言。
最后我们的压力得到一定的释放,给家人却带来了伤害。
如果家人对我们的伤害进行反弹,家庭的冲突就会愈演愈烈。
良好的家庭氛围就毁在了我们的放肆性上。
原因四:面对亲人,我们有时会陷入单级思维。
单级思维就是我们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状态下,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并且不顾一切的要去实现,不实现就不罢休,死死的纠缠于这个目的,把自己陷入没实现就不能快乐的死巷子中走不出来。
单级思维使我们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自己或别人的身上。
这种思维往往给我们自己和家人都带来极大的伤害。
就比如,恋爱中一方会要求另一方说“我爱你!”另一方说,说什么呀,怪肉麻的。
然后前者就拼命要后者说,然后自己就开始虚拟,他为什么就不能说声爱我呢?他是不是不爱我?最后越想越伤心,这就出现自伤现象了。
严重的还可能向对方发脾气,闹矛盾,这就是他伤了。
而可能事实是后者是非常爱他的,只是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不喜欢这种表达爱的方式。
其实我们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明明知道伴侣不喜欢这种表达,但我们还逼着他一定说这句
话,让他做不喜欢做的事。
那我们是不是真的爱他?如果我们真的爱他我们会尊重他的表达方式,而我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恰恰证明了我们不够爱他!改善方法:和亲人沟通过程中,注意避免省略式沟通,如果遇到了郁闷的事情,把前因后果说出来,哪怕家人没有办法帮到忙,但是长远来看增加了家人之间的互相理解,自己的郁闷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自我息怒的心理技巧。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难免有冲突。
在许多情况下,如不自控,冲突愈演愈烈会影响工作和伤害感情。
因此,掌握一些自我息怒的心理技巧,对每个人,尤其是青年人,都是十分有益的。
本文列举五法:
1、平心静气。
美国经营心理学家欧廉·尤里斯教授,提出了能使人平心静气的三法则:“首先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最后胸部向前挺直。
”降低声音,因为声音对自身的感情将产生催化作用,从而使已经冲动起来的表现更为强烈,造成不应有的后果;放慢语速,因为个人感情一旦掺入,语速就会随之变快,带来与说话声音高,容易引起冲动;胸部向挺直,因为情绪激动、语调激烈的人通常都是胸前倾,一旦
胸部挺直,就会淡化冲动紧张的气氛,而当身体前倾时,就会使自己的脸接近对方,这种讲话姿态将人为地造成紧张局面,这样会更增加怒气。
这三点是颇有见地的经验之谈。
2、闭口倾听。
英国着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帕金森和
英国知名的管理学家拉斯托姆吉,在合着的《知人善任》一书中谈到:“如果发生了争吵,切记、免开尊口。
先听听别人的,让别人把话说完。
要尽量做到虚心诚恳,通情达理。
靠争吵绝对难以赢得人心,立竿见影的办法是彼此交心,这在吵架中绝对得不到。
”愤怒情绪发生的特点在于短暂,“气头”过后,矛盾就较为容易解决。
当别人的想法你不能苟同,而一时又觉得自己很难说服对方时,闭口倾听,会使对方意识到,听话的人对他的观点感兴趣,这样不仅压住了自己“气头”,同时有利于削弱和避开对方的“气头”。
“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待“风平浪静”后,再来论理,可以避免双方大伤感情,往往能收到理想的结果。
3、转移注意。
传说春秋时期有个蓝田侯叫王述,性格
本来十分暴烈。
针对这个弱点,他在与人相处时就很注意自控,轻易不为旁人所激怒。
有一次,谢无奕气势汹汹地骂上门来,大吵大闹,当着王述的部下说了很多难听的话。
王述始终强压性子,默默面壁而立,一声不吭,直到谢无奕离去
很久,他才回头问部下“他走了吗?”部下回答:“走了好一大会儿。
”他长吁一口气,转过身来,继续办自己的事情。
王述这种方法是强迫自己在不离开现场的情况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免听对方激烈言辞,防止自己被进一步“激化”。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在愤怒时,往往在大脑皮层中出现强烈的兴奋点,以致造成一时间的“意识狭窄”现象,而且这种有害的兴奋会进一步扩散升级,甚至造成激烈冲突的不堪设想的后果。
转移注意的作用是理智地转移兴奋点,主动降温,防止冲突的恶化。
4、交换角色。
卡内基·梅伦大学的商学教授罗伯特·凯利,在加利福尼亚州某电脑公司遇到一位程序设计员和他上司
就某一个软件的价值问题发生争执时,建议他们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来争辩,结果五分钟后,双方便认清了彼此的表现多么可笑,大家都笑了起来,很快找出了解决办法。
在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都希望只有自己是对的,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意见才行。
然而,由于人们在组织内和生活中所处的角色不同,在处理问题时,往往由于考虑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而意见各一。
如果双方都坚持已见而不能理智地考虑对方意见时,很容易引起冲突。
如果双方在意见交流时,能够交换角色而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会在比较中了解彼此的动机和目的,就会意识到自
己的意见是否正确,是否应该被对方接受,就能避免双方大动肝火。
5、理性升化。
电视剧《继母》中,当年轻的继母看到孩子有意与她为难而恶作剧时,一时气愤难忍,摔碎了玻璃杯。
但她马上意识到了进一步冲突的恶果,想到了当妈妈的责任和应有的理智,便顿然消除了怒气,扫掉玻璃渣片并主动向孩子道歉,和解了关系。
当冲突发生时,在内心估计一个后果,想一下自己的责任,将自己升华到是一个有理智、有豁达气度的人,就一定能控制
住自己的心境,缓解紧张的气氛。
“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合理的让步不仅对事情有大有益处,也会赢得别人的爱戴,退后一步,天地自宽。
在有限的珍贵的相处时光里,从现在开始,请对你的亲人温柔讲话。
粗暴的态度、不客气地指责、怨怼,都不应该在我们身上出现。
唯有温柔,温柔地面对、温柔地相处、温柔地讲话,才是我们彼此最恰当有力的表达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