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月迹》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句诗,请看大屏幕: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好,请你来!嗯,读得真好。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
你们发现,这诗都是和什么有关的?没错,就是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月有关的文章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月迹在哪里,哪里有趣。
(4)课文围绕月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的读音。
(4)课文写了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足迹遍布整个大地。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月迹都出现在哪些地方呢?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月迹出现在镜子上。
*读课文,说一说月亮是怎么爬上去。
*爬上穿衣镜的月亮,又有哪些变化?*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月亮?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预设:拟人,把月亮拟人化,赋予它生命,把它当作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来写。
24《月 迹》教学设计-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24*月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动态、静态描写的传神,感受童真童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歌曲《月光》的音频。
学生准备:1.搜集作者资料,积累描写月亮的诗词佳句。
2.找出描写地点的句子,用“____”画出来;找出描写奶奶说的话的句子,用“”画出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活动1 播放歌曲《月光》,激发学生兴趣1.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以歌词引入新课:月光洒在每个人心上,让回家的路有方向……迎着月色散落的光芒,把古老的歌谣轻轻唱——月亮,柔美动人的字眼儿。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月亮的足迹吧。
活动2 引出课题,交流作者资料1.板书课题“月迹”,引导学生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月亮的足迹、印迹、踪迹)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操作指导:教师通过播放歌曲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
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带着问题走入课文。
在交流作者资料时,教师相机补充,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板块二朗读课文,寻找“月迹”活动1 初读课文,检测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1.自由读文,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展示:(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新词。
(2)思考: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在文中画出来。
2.出示词语,检测生字的掌握情况。
课件展示:悄没声儿累累的骨朵儿袅袅嫦娥嫉妒瓷花盆儿教师强调重点字音:“悄”在本课读qiǎo;“累”在本课读léi;“嫉”的读音为jí。
活动2 抓住线索,初步感知内容1.感知线索: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了?引导学生动笔画一画,教师归纳总结出答案,并相机板书。
课件展示: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2)→院子里(3)→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20)→小河里(21)→眼睛里(23)。
24、《月迹》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4《月迹》教案教材分析《月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本文主要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说明了童心的可爱与单纯,也告诉人们,人人都可以拥有有美,美属于每个人。
学习目标1、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
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学习难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
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学习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夜晚你观察过月亮吗?皎洁的明月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跟随着贾平凹一起走进他眼中的月亮吧!出示课题:24、月迹学生齐读课题,书空课题。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作家。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01952年2月21日出生。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8年以《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始引起文坛注意。
1、出示古人眼中的月亮。
当时没有望远镜,我们的古人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美丽的神话。
2、给学生展示美丽月景的图片。
3、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目标,10秒熟记目标。
三、重温课文,预习检查O1、组长组织组员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学习6个生字。
3、齐读词语,理解词语。
4、学习1个多音字。
5、学习近义词、反义词。
6、尝试概括文章的主题。
《月迹》是一篇充满了童心与童趣的,从孩子的视角去发现月迹、感受月迹,写出了童年的与o四、自主学习要求: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部编版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

《月迹》教课方案设计教课目的:1、认识课文的行文线索,掌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认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单纯梦想。
能说出作者经过找寻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教课要点:掌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对“大家都感觉知足” 的理解。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采集相关咏月的诗文。
一、导入新课:1、复习对于月亮的诗文: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瞑》)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王维《鸟鸣涧》 )9.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 )2、小结:月亮向来是我们的话题,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较人间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聚会的思想感情。
今日,我们将跟着贾平凹用小孩的目光去找寻月的踪迹,看看你能领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课题:月迹)二、检查预习状况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址,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址:“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2、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感觉新鲜,经常又什么都不觉知足”,在文章中他们最后有没有获取知足?明确:知足了。
结尾“大家都感觉知足了”。
3、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获取知足呢?明确: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足三、孩子们先后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他们又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呢?(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迅速读课文)明确: 1、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逝了,孩子们很绝望;(指名朗诵)(板书:屋中之月——绝望)2、孩子们跑到院子里找寻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显然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集体朗诵)(板书:院中望月——争吵)3、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内心。
24《月迹》(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识字与写字: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与鉴赏: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重难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
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明确任务自主预习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生读课文、圈画课文重点情节。
4.师生交流。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人物——奶奶、我、弟弟、妹妹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重点——寻月亮二提取概括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具体描写月亮的语句,一边读一边画。
1.生读课文,边读边画,师巡视指导。
2.师:同学们,你们找到月亮了吗?在哪找到的?你找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3.师生交流。
(1)镜中看月。
A:生说地点,读直接描写月亮的语句。
师板书地点(2)院中望月。
A:设问:同学们,你们还在哪里找到了月亮?B:师:在院子里,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生答:月光、桂树、月亮。
(3)略析“河中寻月”和“眼瞳见月”。
三研读课文深入领悟1.教师根据板书,总结本文线索——明线是“月亮运行之迹”,暗线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2.寻月心理变化。
3.作者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写孩子们对月迹的追寻有什么意义?四布置作业迁移练笔1.“面面相觑”中“觑”的意思是()。
A.瞧;看B.偷窥C.仔细瞄准D.把眼睛眯成一条细缝2.下面是某同学打算描写“月夜”的作文设想,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注意写月亮升上天空的变化过程B.注意写周围景物的在月光下变化C.注意调动视听等多种观察角度来描写D.夜深人静不能写人或动物的活动了3.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
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
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部编五上语文《月迹》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月 迹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通过寻觅“月亮的足迹”,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的脉络。
(二)借助表格,发现文中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对照不同,体味“动词”和“叠词”的妙处,并有感情地朗读。
(三)通过完成“摘抄卡”,体味作者动人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课件、板贴。
三、教学过程(一)初探印象,认识月迹1.初探印象。
(出示夜空图片和句式,学生根据句式说话)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_______。
我蓦地觉得,__________。
2.认识月迹。
(1)回顾诗句。
千年流转,明月永恒。
同样一轮月亮,却带给人不同的感觉,有时就连足迹也各不相同,有诗为证——(挨次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学生齐读)(2)诗中寻迹。
月亮的足迹分别浮现在了哪里?(根据学生汇报,挨次出示群山、松林、海上月亮的图片)(3)引入。
(出示课文插图)你瞧,它的足迹又浮现在了——竹窗帘儿。
这个画面出自——贾平凹写的《月迹》。
(4)正音,介绍名字来历。
其实作者叫贾平娃,从小生活在陕西农村。
因为“凹”在陕西方言里读wā,所以长大后作者就自称——贾平凹。
3.揭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月亮的足迹都浮现在哪里?找到一处圈一处。
2.(挨次出示《作业本》中的月迹思维导图)指名汇报,相机正音。
(1)这样介绍月迹,显得多而乱,你能按地点的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自主分类)(2)指名汇报,串说月迹。
(3)教师小结。
课文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写出了月亮足迹的变化。
(三)初品有趣,关注单元要素1.聚焦“家中月”,初品有趣。
(1)指名读,边听边想: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做上标记)竹窗帘儿:最后两个字要快速连读,读好儿化音。
悄没声儿:此处“没”读轻声mo,读好长句“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2)汇报交流“有趣之处”。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小说。
故事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童年时对月亮的向往和追寻,表现了儿童天真、好奇、执着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环境。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童趣,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寓意,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在写作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方法,但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细节中捕捉情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从细节中捕捉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月亮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模仿语音语调。
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片段,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捕捉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优秀备课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优秀备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分析《月迹》是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文学性强,富有想象力和感情,适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在一个月圆的夜晚背上小船划过湖面的情景,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旨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热爱生活。
2.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情感。
•分析文中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录音•小黑板和粉笔•学生课本2. 教学素材•文本:《月迹》•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问题等三、教学过程1. 情感热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个月圆的夜晚,湖面波光粼粼,夜色宁静。
让学生在心中描述这个画面,表达自己对夜晚的感受。
2. 导入课文•展示课文标题《月迹》,让学生围绕“月迹”这一词,联想与谈论。
3. 阅读课文•学生课本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并汇报给全班。
5. 情感表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及个人体验,进行情感表达,可以选择朗读课文或自己创作相关作品。
6.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对课文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小组互相交流,撰写《月迹》一文的读后感,可以结合个人体验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月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通过情感表达,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也注意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待加强,后续可以加强对文学欣赏的训练,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以上就是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优秀备课教案,希望能够为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