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 教案

合集下载

月迹教案优秀8篇

月迹教案优秀8篇

月迹教案优秀8篇月迹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初读,寻月之迹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三)品读,赏月之美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归纳明确]: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精选月迹教学设计【通用4篇】

精选月迹教学设计【通用4篇】

月迹教学设计【通用4篇】学情分析:本班共有56名学生,其中男生28名,本地户口21人。

从上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情况来看,学生们学习语文兴趣较浓,积极性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较好,特别是梁俊、钟培玉、梁茜、朱邦宇等同学。

但肖梦、刘逵、陈鹏等同学学习成绩不太好,主要是基础欠佳,且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自觉性不够,努力程度也不够,因此,本期教学要在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上多下功夫。

总之,只要多想办法,注意挖掘学生潜力,学生语文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争取毕业考试能更上一层楼。

教材分析: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

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

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

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课例包括4—5篇课文。

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

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五次。

“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句诗,请看大屏幕: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好,请你来!嗯,读得真好。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

你们发现,这诗都是和什么有关的?没错,就是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月有关的文章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月迹在哪里,哪里有趣。

(4)课文围绕月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的读音。

(4)课文写了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足迹遍布整个大地。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月迹都出现在哪些地方呢?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月迹出现在镜子上。

*读课文,说一说月亮是怎么爬上去。

*爬上穿衣镜的月亮,又有哪些变化?*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月亮?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预设:拟人,把月亮拟人化,赋予它生命,把它当作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来写。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第【1】篇〗24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察:美丽的月景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

2.助读资料:走进作者:贾平凹:1952 年2 月21 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著有小说集《下棋》《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重点)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四、品读释疑1.屋中盼月(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的特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公开课《月迹》教案

公开课《月迹》教案

公开课《月迹》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迹》;(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3)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3)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心他人的品质;(3)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月迹》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讲解;3. 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4. 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5. 创作练习: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月迹》的朗读和背诵;(2)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讲解;(3)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4)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5)创作练习: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教学难点:(1)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理解;(2)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 合作探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分析课文主题和意象,提高合作能力;3. 欣赏与创作:通过欣赏优秀诗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简要介绍课文《月迹》的作者和背景;(2)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印象?月亮在诗歌中通常象征什么?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月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3. 生词与难点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2)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分析主题和意象:(1)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亲情的珍惜。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月迹》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朗读、表演等手段,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月迹》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的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月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教学重点(1)词语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古诗词句的含义。

(2)句子翻译:将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诗歌鉴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想象,引导学生谈论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故事等。

(2)简介诗人贾岛及其作品《月迹》。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查找生僻词语的含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3.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意象等方面欣赏课文。

(2)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3.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抄写课文,背诵并赏析。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

(2)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出改进措施。

4.2 同伴评价(1)评价他人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

(2)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4.3 教师评价(1)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

(2)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月迹》原文及注释。

5.2 拓展资源(1)贾岛的其他诗作。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月迹》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月迹》的主题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月迹》,学生能够体会亲情的可贵,懂得珍惜身边的关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月迹》是一篇描绘主人公童年时期对月亮的美好向往和亲情关爱的短篇小说。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月亮的追逐,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喜悦、失落和感悟。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难点: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亲情关爱的可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圈点、批注等方式,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3.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彼此的鉴赏能力。

3.3 教师引导法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点、批注,提出疑问。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4 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5 课堂小结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布置5.2 作业反馈教师在下一节课上收取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价值观培养三个方面进行。

6.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6.3 评价内容知识与技能:学生对《月迹》的基本情节、主人公情感变化和文中重要词语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语文《月迹》教案

人教版语文《月迹》教案

教案设计:《月迹》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概述文章《月迹》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绘的月亮在不同场景下的变化与美感,掌握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写作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培养观察生活、感悟生命的能力,以及追求美好、勇敢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月迹》的内容,感受作者笔下月亮的多变与美感,掌握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对月亮的描绘中,提升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同时理解月亮在文中作为人生追求与美好象征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月亮不同场景的图片、视频素材)•《月迹》原文及注释材料•小组讨论任务卡•写作练习纸•角色扮演剧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赏月吗?有没有在某个特别的夜晚,独自或与人一起,静静地凝视着天空中的明月,心中涌起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篇描绘月亮踪迹的文章——《月迹》,去感受那轮明月在不同场景下的变化与美感,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心灵触动。

二、初读感知(10分钟)师:请大家翻开课本,默读《月迹》这篇文章,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或段落。

(教师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宁静的阅读氛围)(学生默读,教师巡回观察,适时提供阅读指导)师:读完文章后,请大家思考并讨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三、深入分析(20分钟)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文章中对月亮的描绘。

1.月亮的变化:o文中月亮在不同场景下有哪些变化?o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来刻画这些变化的?2.情感表达:o文章中的月亮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o你能否从文中找到一些具体的句子或段落,来体现这种情感?3.象征手法:o月亮在文中除了是自然景象外,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o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象征人生追求与美好的?(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通过提问、讨论、展示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四、角色扮演与讨论(15分钟)师: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文章中的情节,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贾平凹描写了幼年时候,中秋节时从盼月到寻月再到议月的过程。

文章的重点在“寻月”中,作者用儿童视角介绍了中秋时分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告诉人们,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道理。

【作者介绍】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lěi() jǐ() gū()
累几骨
lèi() jī() gǔ()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的桂树()的骨朵儿()的感觉
()地爬高()地溜进来()地闪着银光
三、在括号里写出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
2.(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时间)孩子们寻找月迹的过程,他们先后寻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足迹,表达出一种喜悦的心情,让人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五、重点段落品析。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去找它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掉,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兴趣----()粗糙----()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月亮饱含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它在每个人的心里。

B月亮不见了,奶奶让大家去寻找。

C天阴了,月亮才不见了。

3.通过阅读选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写出几句你喜欢的描写“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积累几个骨朵儿
很累几乎骨头
二、高高累累奇妙
渐渐悄没声儿灿烂
三、1.拟人 2.拟人
四、中秋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
五、1.兴致粗劣
2.A
3.月亮无处不在,它在每个人的心里美好事物的追求
六、示例: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