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七级下)(3)
《月迹》教案

《月迹》教案《月迹》教案1一、《月迹》1、解题。
【1、指月儿在孩子们心中美好的印迹2、月儿的变化过程3、寻月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
】2、关于线索。
【1、地点分:屋子中=院子中=沙滩上2、情感分:失望=争执嫉妒=满足3、事情发展分:盼月儿=寻月儿=议月儿】3、月儿象征什么?【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等】4、寻月象征什么?【1、寻找美好希望的过程2、欣赏美好皎洁月色的一种自然美的体验】5、开头不满足,为什么结尾却满足了?【不满足:小孩子对什么都很好奇,心中有无数为什么,总想探究一番2、寻月就是寻找美好和希望,找到了月亮,就是拥有了美好和希望,内心踏实、满足了;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
】6、主题。
【1、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2、具有童心童趣,孩子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心愿;争强好胜;和睦而纯洁。
】7、为什么说月儿是我们盖在天上的一枚印章?【1、印章泛指图章,证明拥有此物,且对此负责2、既然月儿是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张白纸,纸上的作品由我们完成,为我们所拥有,我就成了天空的主人,月儿属于每个人3、天空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4、天空代表人世间的一切,说明我们只要有对生活美好的期盼,我们就会拥有一切,那个月儿,即希望,是我们为人生奋斗的凭证4、小孩子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8、你可以从哪儿找到月儿?【1、酒杯中、天上、眼睛里、沙滩上2、说明月儿无处不在,希望也无处不在3、写作层次分明,充满诗情画意般的美感(__对月儿的描绘)】9、孩子们争月的意义?【1、具有童心童趣,丰富的想象力2、孩子们好奇、要强3、都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
】10、关于文中的奶奶形象。
【1、知道呵护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和童真2、是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们探索自然,探索外部世界3、以一个巧妙的方法解决了孩子们的小纠纷4、个人热爱生活,童心未泯,以恰当的手段把孩子们的内心诱导到更高的境界。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贾平凹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小孩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能讲出作者通过查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对〝大伙儿都觉得满足〞的明白得。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前预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一、导入新课: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不管是古人的吟诵中,依旧在今人的赞扬中,她总是充满着奇异,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查找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课题:月迹介绍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刻,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情况?时刻: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情况: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
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预设咨询题: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小孩,什么都觉得新奇,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讲〝大伙儿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什么缘故?明确:不满足——在小孩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差不多上那么新奇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内心有许多个什么缘故,总想打破沙锅咨询到底,因此对小孩来讲,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小孩们做了哪些情况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满足——小孩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进展变化过程〕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不大会儿,月亮在镜上消逝了,小孩们专门败兴;〔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败兴〕小孩们跑到院子里查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讲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吵〕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内心。
七年级语文下册7《月迹》教案苏教版

《月迹》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2.读通读顺课文,理清写作顺序,了解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学习方法目标:1.在赏读品味文章中把握孩童寻月过程中的心理;2.采用自学、质疑,讨论、释疑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价值目标:1.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2.通过感情朗读,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想象力。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让学生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小时候,老师常做一件现在看来是很幼稚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晚上,我在院子里看见很多萤火虫飞来飞去,一闪一闪的,觉得美极了,忍不住想据为己有!于是把他们抓住,放进个透明的玻璃瓶里,揣在怀里,觉得它就是我独有的了!现在想起来,感觉童年的那种纯真又一次萦绕于怀了!我想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吧?现代作家贾平凹先生的童年也非常有趣,他和弟弟妹妹们竟然去追寻月亮的足迹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他的小说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常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预习检查嫉妒(jí) 争执(zhí) 粗糙(cāo)面面相觑(qù) 倏忽(shū) 袅袅(niǎo)四、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
2.文章题目为《月迹》,这“迹”字是什么意思呢?不错,是“足迹、踪迹”的意思?那么月亮在哪里留下了她美好的足迹了呢?你能找到吗?明确:屋中的穿衣镜上,院子里,酒杯里,河里,眼睛里,沙滩上。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3)doc初中语文 (1)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3)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的:⒈探究语言风格,明白得文章内容与形式上相互依存的关系;⒉查找童心,归纳文章主旨,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⒈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⒉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板书"凸"、"凹"--咨询学生读音〔tū、āo〕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板书"贾平凹"--这是我国当代一位作家的名字,然而在那个名字中"凹"念"wā"。
简介贾平凹名字变音的由来。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简介贾平凹。
引出课文«月迹»。
学生快速扫瞄课文,回答:文章要紧什么内容?分析课题,"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
学生认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不有什么变化。
读完课文,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
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同时板书如下:闷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快乐→紧张→败兴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快乐杯中月小小的满圆、悲伤儿样月影幸福水中月银光、多月光兴奋眼中月小小的、多月的美好满足作者写月亮,什么缘故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如何不直截了当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那个地点用的什么手法?如此写有什么好处?化实为虚。
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
作者专门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
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出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小孩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并熟练运用全文的单词、短语和句式;(2)理解全文的主要结构和关键词,能在课堂和考试中正确运用;(3)掌握本文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笔下的意象;(4)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和阅读训练;(5)能初步阅读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目标(1)能鉴赏文学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月迹》。
2、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短语:shadow, outlines, crescent moon, velvet, pale, wanes, sadness, tosses。
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1)A silver crane tosses off a shadow on the wall.(2)The outlines of the trees are clear in the velvet moonlight.(3)The crescent moon is pale with sadness and she wanes in the mist.4、课文的结构及内容:(1)描述月光下的景象。
(2)描述月亮的形状和表现。
(3)表达人们看到月亮的感受和想法。
(4)运用诗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体现诗歌的美。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问题导入法。
3、读、解、析、评教学法。
4、合作学习法。
5、语音语调基础训练法。
6、朗读背诵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1)通过问题和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教学内容。
(2)让学生听录音,并询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通过图片、手势、发音等多种方式,讲解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7月迹教案(新版)苏教版

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7月迹教案(新版)苏教版七、月迹教学目标:1、剖析情节,介绍文中所写下找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住找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印章”和“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4、体味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点:记住课文内容,认知“月亮属我们每个人”和“印章”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起童年美好生活时所抒发出来的热爱生活,爱好家乡的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以《小小的船》鼓舞学生步入回忆起。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具建议:1深入细致念,掌控生字的读音。
2、划自己存有疑点的地方。
2)明确提出自己没化解的问题。
学生能够化解的当场化解,无法的老师Hazaribag剖析。
3)纵观全文,文章写下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的一件什么事?三品念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自学第二小节1、自由读第二段。
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具:“……果然存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还在竹帘冲下,……一个1沮丧。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课件演示)3、当月亮不见踪影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出了它的踪迹,哪几段就是写下在院子里的事?打听一打听。
(二)、自学第二部分1、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2、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在院子外又看到了什么?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除了------(弟弟妹妹的眼睛里,使学生补足出)寻得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够讲出在哪儿还能够寻得了月亮吗(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月迹》教案 苏教版

《月迹》学习目标:1、朗读全文,梳理情节,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能说出作者想要通过寻找月迹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能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特征,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月亮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团圆和美满,文人墨客也都追着月亮抒发各种感叹,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贾平凹一起,也来寻一寻这月亮的踪迹,体会他笔下月亮的美。
二、初读文本——勾月之轮廓1、《月迹》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散文,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用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来品读,明确整体阅读筛选信息的方法。
明确:找到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关键要素时间—中秋节晚上人物—“我”,弟弟,妹妹,奶奶地点—屋子里,院子里,小河边事件—盼月、寻月、议月三、细读文本——描月之变化2、文章的重点在于寻月部分,在寻月的过程中,随着孩子们对月亮不断追踪,对月亮的理解也不断深入,划出文中描写性的句子,边读边检查表格内容是否填写完整。
要求:在学生校对表格的同时完成有感情的个别朗读,体会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语气。
2 无处不在 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存 不满足—满足 寻月过程中的线索人物,在,因为孩子们的追寻 告诉我们月亮的美好。
而变得更加美好四、精读文本——品月、人、情之美妙《月迹》一文独具特色,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是独具一格的构思;作者用追寻月迹作为行文的线索,既能表现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迹》具有一种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它的语言更是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有人说月迹这篇文章有四美,即“月亮美”“孩童美”“奶奶美”和“寻觅美”。
请自己选择一个角度到文中去勾画出你最喜欢的美。
回答句式:“我觉得……美,美在……原句+分析”。
3、月亮美 (品景色)→ 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存在,因为孩子们的追求变得更美好举例:我觉得月亮美,美在“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这句话运用了你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月亮人的动作形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上升的过程,体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月迹》教案设计

《月迹》教案设计《月迹》学案篇一一、课前预习1、简介作者2、给加点生字词注音倏忽〔〕锨刃〔〕袅袅〔〕粗糙〔〕面面相觑〔〕嫉妒〔〕〔〕掬着沙〔〕踪迹〔〕争执〔〕酥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2、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三、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为什么?2、孩子们由“不满足〞到“满足〞,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这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3、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4、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公开课教案19《月迹》教案设计: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七年级备课组授课者:顾琴芬教学目标⒈ 知识与技能了解月亮的别称;掌握有关月亮的古诗句。
⒉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开展变化的过程。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心灵。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开展变化轨迹。
2.难点: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夜晚,一轮明月肆意的洒下皎洁的清辉,激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这悠悠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咏月诗句……这些咏月诗文,或抒羁旅怀乡之情;或写睹月思人之意;或感人生短促、时光流逝,真是丰富多彩,以至于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再写这意蕴无穷的月。
然而贾平凹却另辟蹊径——写月迹。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贾平凹〔wā〕先生的《月迹》,追寻作者笔下月的踪迹,感受他笔下月亮的独特魅力以及所寄寓的独特感情。
二、简介作者〔校对一下所划横线〕三、初读课文,自主研学〔自由地大声朗读〕学习方法小贴士:1、标清节序;2、大声读课文〔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3、结合书下注释或使用字典等工具书给红体字词注音;4、速读课文,划出表示时、地、人的句子,并归纳所写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迹》教案
教学目的:⒈探索语言风格,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上相互依存的关系;
⒉寻找童心,归纳文章主旨,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⒉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凸"、"凹"--问学生读音(tū、āo)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板书"贾平凹"--这是我国当代一位作家的名字,但是在这个名字中"凹"念"wā"。
简介贾平凹名字变音的由来。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简介贾平凹。
引出课文《月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文章主要什么内容?
分析课题,"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
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读完课文,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
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同时板书如下:
闷
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高兴
杯中月小小的满圆、可怜儿样月影幸福
水中月银光、多月光兴奋
眼中月小小的、多月的美好满足
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化实为虚。
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
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
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整篇文章读下来,有没有发现,贾平凹在这篇文章里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什
么呢?
①话音的使用(3)。
亲切、口语化,方言特色②叠词的大量使用(5)。
琅琅上口,儿童口吻
第二课时
简单回顾上一课内容,提示地点的转移。
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写得很乱呢?不乱。
是什么原因使地点的转移很自然呢?奶奶的引领。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呢?寻月
月亮代表的仅仅是简单的月亮吗??暂不回答。
大家先看看第6段至第21段这一部分。
找3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奶奶、孩子们、我的旁白)
这一部分是奶奶和我们的对话。
他们聊到的是月宫中的桂树和嫦娥。
这一部分不是在写寻月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对话呢?能不能删掉呢?
作者写桂树表达了什么?
作者写桂树,感觉月宫中的桂树和自己身后的桂树重叠到了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体验到了一种美的愉悦。
作者为什么要写嫦娥是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文章将三妹比做嫦娥,将凡俗与神幻融为一体,使月亮美得实在,使人美得神妙。
三妹怎么一下就乐了?仅仅是因为夸她漂亮吗?
17段"那么好个地方……""月亮是个好"等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写月亮好的句子。
直接写的、间接写的,这些说明--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单单只代表月亮。
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
这样看来,第6段至第21段这一部分为什么不能删除呢?
因为这一部分也在表达孩子们对月亮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
22段:"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大家为什么要争论?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35段最后:"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这样看来,全文都是在围绕一个中心,看似散乱,实际上没有一点多余的文字。
这是体现了一个什么特点?散文的形散神聚。
再回头想想,写不同地方月亮不同的形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月亮的柔美、迷人,表面上在写各处不同的月,实际只写了一个心中的月亮。
这也是"形散神聚"的体现。
童趣是活泼美妙的,是纯洁天真的。
作者这篇文章把童真童趣写得很鲜活,同时又很好地传达了要"不断追求"的主旨。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未来属于你们。
如果你们受到这篇课文启发,不断地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追求理想与未知的世界,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