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示范课教案

合集下载

月迹教案优秀8篇

月迹教案优秀8篇

月迹教案优秀8篇月迹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初读,寻月之迹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三)品读,赏月之美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归纳明确]: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月迹》教学设计三篇5篇[修改版]

《月迹》教学设计三篇5篇[修改版]

第一篇:《月迹》教学设计三篇篇一:7 月迹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童心、童趣,发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教学难点:品味奶奶的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张不同的月亮幻灯图片,让学生分别用一句平实话叙说图中的月亮;再分别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图中有月亮。

2、展示以前学过的几句咏月的诗句,让学生回味一下这几句诗各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从另一角度来写月亮的文章《月迹》。

二、简介作者(幻灯展示)三、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音倏忽(shū)锨刃(xiān)袅袅(niǎo)粗糙(cāo)面面相觑(qù)嫉妒(jìdù)掬着沙(jū)踪迹(zōng)争执(zhí)酥酥(sū)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寻月的踪迹。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课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时间:中秋夜里地点:中堂里、院了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们这些孩子(我、三妹、弟弟)事情:盼月亮——寻月亮(重点)——议月亮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月亮的踪迹?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指出来。

月迹:中堂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心中有月)3、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心迹:高兴——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月亮竟是这么多的——都觉得满足了4、这些情感的心迹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追求?明确:追求美好5、发现月亮踪迹时,孩子们是怎样想象月亮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如:“月亮是长了腿的”。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6、文章为什么用“月迹”作为标题?用“寻月”或“赏月”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发言,言之有理就行。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第【1】篇〗24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察:美丽的月景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

2.助读资料:走进作者:贾平凹:1952 年2 月21 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著有小说集《下棋》《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重点)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四、品读释疑1.屋中盼月(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的特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公开课《月迹》教案

公开课《月迹》教案

公开课《月迹》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月迹》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贾平凹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月迹》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2.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品味贾平凹的写作风格。

2.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写作特色。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实践环节学生进行课堂写作,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第四章: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贾平凹的写作风格和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第五章: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收集其他关于月亮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月夜”为主题的作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课堂写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作文,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写作技巧的掌握。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使用公开课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教材保持一致。

7.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评论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参考。

7.3 教学设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电脑,以便进行课件展示和课堂讲解。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开课《月迹》教案

公开课《月迹》教案

公开课《月迹》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迹》;(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准确运用;(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月亮的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月迹》;(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诗句的含义;(3)了解月亮的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诗句的意境理解;(2)课文中隐含的情感线索。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月迹》,掌握课文内容;(2)收集与月亮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3)准备课文中的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提前掌握生字词;(2)搜集有关月亮的资料,了解月亮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月亮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物;(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教师讲解生字词,解答学生的疑问;(3)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分析月亮的变化及其象征意义;(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4. 应用拓展(1)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亮的变化;(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月亮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月迹》;2. 写一篇关于月亮的短文,可以是描绘月亮的美丽,也可以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 收集其他有关月亮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月迹》示范课教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月迹》示范课教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80%
综合性反馈
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整体学 习情况进行反馈,提供全面的评 价和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 优势和不足。
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 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 足,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改 进方向。
自我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情况,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 力。
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04
总结词:课堂互动
作业布置
01 02 03 04
总结词:巩固练习
详细描述: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词:拓展阅读
详细描述:推荐学生阅读与月亮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科普文章,拓 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正确率和创新性,了解学 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测试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 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反馈机制
80%
即时反馈
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 题进行反馈,给予指导和建议, 帮助学生改进。
100%
阶段性反馈
在每个单元或章节结束后,对学 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总结学 生的学习成果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描写月亮时所表达的情 感和思想,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月亮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课堂活动
总结词:小组合作
01
输标02入题
详细描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月亮相 关的主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03
详细描述: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语

公开课《月迹》教案

公开课《月迹》教案

公开课《月迹》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迹》;(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3)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3)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心他人的品质;(3)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月迹》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讲解;3. 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4. 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5. 创作练习: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月迹》的朗读和背诵;(2)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讲解;(3)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4)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5)创作练习: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教学难点:(1)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理解;(2)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 合作探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分析课文主题和意象,提高合作能力;3. 欣赏与创作:通过欣赏优秀诗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简要介绍课文《月迹》的作者和背景;(2)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印象?月亮在诗歌中通常象征什么?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月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3. 生词与难点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2)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分析主题和意象:(1)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亲情的珍惜。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月迹》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朗读、表演等手段,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月迹》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的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月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教学重点(1)词语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古诗词句的含义。

(2)句子翻译:将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诗歌鉴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想象,引导学生谈论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故事等。

(2)简介诗人贾岛及其作品《月迹》。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查找生僻词语的含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3.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意象等方面欣赏课文。

(2)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3.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抄写课文,背诵并赏析。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

(2)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出改进措施。

4.2 同伴评价(1)评价他人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

(2)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4.3 教师评价(1)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

(2)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月迹》原文及注释。

5.2 拓展资源(1)贾岛的其他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江五中侯义祥
教材简析
《月迹》见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七课。

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一、导入新课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

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月出于东山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二、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为主)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读课文,读后交流。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

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有桂树,还有人。

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突然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精读课文,答记者问
1、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将每人提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可不全部解决)。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

3、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予以解答。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道:“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6、这篇文章的语言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1、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神奇,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强烈。

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

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2、一轮圆月挂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这个心理过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衬了这种好奇心;也表现了孩童的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也恰恰反衬了这种争强好胜之心;最后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任何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来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更表明孩童们之间本没有任何隔阂,弟兄姐妹一家亲。

4、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

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是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见到了瞳中之月。

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引领进新的高尚境地。

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5、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

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伤感之情。

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写离人赏月,而是写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同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

这一切,都使得文章不落窠臼,有耳目一新之感。

6、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弥漫着鲜活的、纯真的孩童气息。

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

在孩童们那里,月亮运行“是长了腿的”;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议论月亮时,“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直接把月亮与好相联系;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

五、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写作特点:①线索清晰②富于童趣③立意丰富而深刻
六、课后学习
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

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

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一切与星空有关的人与事都可以写进去的。

<p align=right>张丽芳</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