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变迁与发展——从文化人类学视角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计量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计量分析作者:吉灿忠邱丕相来源:《中州体育》2012年第11期【摘要】文化人类学是关于人的“文化”的学科,极适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研究。
但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归类和分析,发现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科研成果尚未成规模,尤其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主干——武术学科的研究成果更为鲜见。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民俗民间体育;武术;文化人类学百年来,东西文化的交融和论争日益频繁,包容着历时和共时性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正趋向跨越民族属性的方向发展。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扶植,以及民族间的文化扩张和移植将是涉及到一个民族在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涡流中是否能得以文化认同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安全问题。
对于具有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来说,要想在世界文化艺苑中占据一隅,必须诉诸对本土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把握,而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将首当其冲地充当重要角色。
由此,全面理顺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建设、科研导向、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分支。
“人类学”,英文为“Anthropology”,是由德国学者享德于1501年首次使用的。
享德界定其是研究人的表现特征、体质的构成、肢体部位和结构要素等为对象,相当于今天的体质人类学。
历时四个世纪,经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和泰勒等的倾力建构,人类学遂于19世纪中叶日臻完善,被确定为一种科学。
其研究对象由最初人类的体质研究拓延到人类“文化”研究。
研究方法是以独特的田野操作法为主要方法,同时还与社会学、历史学、生理学等学科方法紧密相关。
1901年美国考古学家霍姆期率先使用“文化人类学”一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引入中国。
上世纪初,德国威尔、罗伯特等人把人类学引进到了体育领域。
亚洲的日本首先于1988年成立“体育人类学专门科学会”。
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眼睛”,是读者关注的首个要点,特别是对于社会学专业论文来说,题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导师的评审结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体育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 社会再生产机制: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的人类学阐释--来自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民族志报告2.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3. 村落社会结构变迁中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弥勒县可邑村彝族阿细跳月为例4. 社会分层视角下居民体育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5.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径:体育运动6. 体育类大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探析7. 湖南省体育产业统计机制的发展与保障8. 体育运动对干预青少年网瘾作用的研究9. 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分析--兼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的革新10. 社会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图瓦人. 克里雅人. 罗布人民间体育文化研究11. 浅析个人主体性不同时代的体育目的12. 中国古代女性观的嬗变与女子民间体育的历史回顾13. 休闲体育对离退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14. 用体育运动戒除学生网瘾的可行性分析15. 社区体育对社会资本的构造性功能16. 后现代女权主义与美国妇女体育评述17. 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影响初探18.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19. 体育生活化视域下的和谐家庭构建路径研究20. “社区. 学校. 家庭”体育一体化的研究--以景泰社区为例21.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以散杂居区为例22. 边缘青少年反社会行为体育干预模式探究23. 从危机公关的视角试析体育明星的“傻爸爸”现象24. 娃娃们需要更多的体育课25. 体育消费的互惠激励机理研究26. 政府. 民间和学界在村落体育保护传承中的角色定位27. 广西融水芒哥坡会的体育人类学分析28. 青少年“网瘾”体育参与干预模式建构29.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例30. 体育干预: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以云南为例31. 长江中游城市群大众体育特征的统计学分析32. 网络成瘾青少年体育干预个案研究33. 运用“社会助长”效应促进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发展34. 当代女大学生身体审美观扭曲与体育之救赎35. 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对体校竞技训练的影响--以南京体育学院附属学校为例36. 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变迁37. 社会体育调查中缺失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38. 基于PLS路径模型的农村妇女体育行为影响因素--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39. 从体育运动看古希腊人对女性的性别建构40.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特征的调查研究--以江西省为例41. 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竞技体育平等参与权探析42. 发展社区体育构建和谐社会43. 体育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分析44. 从文化学视角论休闲和休闲体育45. 想象的共同体:电视. 体育与民族身份认同46. 日本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的国民社会心态和政治诉求47. 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业情绪与职业认同关系研究48. 高教版《体育统计》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实际意义解析49. 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50. 重庆市对留守儿童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的研究51.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再审视52. 体育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基于中美部分主流报纸的跨文化解读53. 体育类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54. 高等体育院校开设统计学“短学时”课程探析55. 礼仪课程是体育大学生人文教育基础56. 中国城市文化. 体育休闲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57. 影响辽宁省城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因素58. 学校体育中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59. 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宁辛同志来我院做“我的成功之路”报告60. 中日两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闲暇时间与体育生活的社会学研究优秀社会教育论文题目参考1、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2、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3、基于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模式构建研究4、社区教育社会评价问题探析5、赋权增能: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反思6、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7、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8、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9、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10、社区教育的社会效益评价问题11、“非正规”老年教育与老年人社会参与12、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向13、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14、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规律探析15、美国社区创客教育的载体16、社区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7、国外社区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8、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19、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20、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激发因素的实证分析21、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22、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23、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学习社区24、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25、虚拟学习社区空间的社会学分析——以“华师在线”为例26、妇女教育对农户收入与收入差距的影响:山西的经验证据27、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综述28、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发育29、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学校策略30、美国服务学习理论概述31、美国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32、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及启示33、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探讨34、近三十年我国社区教育研究进展之文献计量分析35、公民教育的进展研究:发达国家的探索36、国内社区教育研究述评37、民主公民的教育:1995—2005年公民教育的研究、政策与实践述评38、我国社区教育的嬗变、发展态势及其实践策略39、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40、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认识、视野、使命41、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考察42、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行为问题43、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44、老年教育理论的反思与重构45、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46、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47、全球化与公民教育:挑战与回应48、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研究领域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49、南宁市青少年社会教育教学现状分析50、试论青少年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51、对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简要探析52、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出路53、刍议老年教育如何选择定位54、美国教育智库对我国社区教育智库建设的启示55、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管理特色探析56、栖霞街道“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探索57、雄州街道志愿者队伍自主建设探究58、“社会妈妈关爱团”扶持特殊青少年成长的研究59、引导社会民间组织打造社区教育特色项目的实践与思考60、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思考社工专业毕业论文选题1、(城市乡村)社区权力结构研究2、(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社会学探究3、"富二代"现象或问题研究4、"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分析5、城市边缘群体(如乞丐妓女农民工等)研究(可从生存状况政策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等任一角度切入)6、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7、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调查与路径研究8、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9、城市某类场所的研究(如公园酒巴饭店娱乐场所等)10、城市社区建设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11、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12、城市市民社会发展公平感调查13、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建构的启示14、从广告中探究性别问题15、从社会化角度谈谈你对"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看法16、挫折与逆境总能出人才吗?17、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18、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19、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观念调查20、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21、大学生婚恋观的社会性别分析22、大学生兼职的利与弊23、大学生寝室交往的人际动力研究24、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研究25、大学生人情消费问题的思考26、大学生社团的生存现状与发展--一某高校为例27、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干预策略研究28、大学生自杀个体的人格分析29、大学生自杀群体的心理分析30、大中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31、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32、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过程33、当前大学生活择业倾向研究34、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35、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失业等)风险控制问题36、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37、对当代大学生逃课现状成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38、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的探讨39、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分析40、对网络乞讨现象的社会学思考41、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问题研究--以__大学为例42、高学历高收入女性与婚姻问题研究43、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工作44、关于"爱心超市"的调查与思考--以__大学为例45、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46、后大学生的消费观研究47、互联网与当前社会问题研究48、互联网与社区生活49、环境问题研究(民众的环境意识研究;民众的环境行为研究)50、婚姻家庭问题研究51、家庭的功能演变研究52、家庭的居住方式研究53、家庭社会工作在我国的需求调查54、简析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的理念研究55、简析宗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56、教育不平等问题研究57、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居委会选举中的失范问题58、旧城区改造与"文化保护"59、救助管理工作中政府社会家庭责任解析60、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历史和文化的生动体现。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活动、手工艺技能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非遗的传承现状、问题及策略。
二、非遗的传承现状非遗的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依赖于代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变化,使得非遗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变,使得许多传统技艺和习俗逐渐被边缘化。
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
其次,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和社区逐渐消失,非遗的传承环境受到破坏。
同时,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但这种传承方式在现代化社会中逐渐失去其影响力。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传承研究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对于非遗的传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非遗的内涵、价值和传承机制。
首先,文化人类学强调文化的动态性和变迁性。
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非遗的变迁性,同时保护其核心价值和特色。
其次,文化人类学关注文化的社会性和集体性。
非遗的传承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行为和集体行为。
我们需要关注非遗在社区和族群中的传承和传播,以及其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四、非遗传承的问题与策略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传统技艺和习俗的失传和消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非遗的记录和整理工作,建立非遗数据库和档案馆,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承非遗。
“大传统、小传统”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探究

1 大 小传 统 理 论
“ 大、 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统 理论” 缘起 于美 国人 类学家罗伯特 ・ 雷德 菲尔
德( R o b e r t R e d f i e l d ) 对 墨西 哥乡 村社 区 的研究 。罗伯 特 ・ 雷 德菲尔德 ( R o b e r t R e d f Md ) 在 1 9 5 6年 出版 的《 农 民社会 与文
Re s e a r c h o f Fo l k Tr a di t i o na l S po r t s De v e l o p me nt u nd e r t he Pe r s p e c t i v e o f Bi g
Ta di t i o n a nd S ma l l Tr a di t i o n
s p o r t s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f r o m t h e f o l k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p o r t s a n d c o mp e t i t i v e s p o r t s ,s c h o o l s or p t s ,p u b l i c s or p t s ,a n d p u t f o r wa r d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i d e a a n d p r o b l e m o f f o l k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p o r t s t r a n s —
传统体育 的研究主要指 “ 近 代体育 传人前 我国存 在的体 育模
式[ ] , ’ 或 者说 西方 体育思想 传人之 后仍 旧保 留完整 未受 干扰
民族过程——文化变迁研究的新视角

[ 摘
要] 从民族 的角度来 看 。 文化 变迁就是 民族 和文化之 间互动的历史 , 是此 =者追求动态平 衡的时空过 程。因此 ,
我 们可 以利 用 原 苏 联 “ 民族 过程 ” 论 的研 究 范式 。 理 具体 分 析 民 族 的 经 济 、 治 和族 体 形 态 的 演 进 对 整 个 社 会 的 文 化 变 迁 所 政
等 等 。这 些 变 化 , 般 说 来 , 会 使 该 民族 一 不
于这种 认识 , 国的 学者 认 为 民族 文 化是 我
整个 人 类 社 会 文 化 变 迁 系 统 的 组 成 部 分 , 可 以作 为 文 化 变 迁 研 究 的 一 个 切 入 点 , 并 且 提 出 :所 谓 文 化 变迁 , 单 地 说 , 是 指 “ 简 就 或 由于 民族 社 会 内部 的 发 展 , 由 于 不 同 或 民 族 间 的 接 触 而 引 起 的 一 个 民族 文 化 系 统 , 内容 到 结 构 、 式 、 格 的 变 化 。… 从 模 风 ”
维普资讯
黑 龙江民族 刊( ) 双月
Ⅻl 6年第 1 9 总 第 9) J 文化变 迁研 究的新视角
厂 、
李 天 雪
(- 大 学 西 北 少数 民族 研 究 中心 , 肃 兰 州 7 0 0 ) , -州 甘 3 0 0
沦架 构 。 综上所 述 , 族 与 文 化密 不可分 的关 民
迁” 的关 系还 需 要 我们 作 进 一 步 的研 究 。
二 、 族 过 程 理 论 作 为 文 化 变 迁 研 究 民
系为从 民族过 崔视角研 究文 化变迁 问题 奠
定 了基 础 , 相 同 的 运 行 机 制 和 理 论 研 究 而
民族赛事的文化功能——以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例

进 民族 文 化 的繁 荣 , 表 达新 中国各 民族 平 等 、 团结 的愿望 , 发 起 举办 了首届 全 国 民族 体育 活动 表演 和竞 技大会 。 1 9 8 2 年, 在“ 文革 ” 结束后又举 办了第二届全 国少数 民族运动会 。从 此 , 每 四
年举办一次 , 民族运动会成 了周期性 、 全 国性 的综合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
2 0 1 3年 1月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 会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s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i t o n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5 — 0 7
作者 简 介 : 张颖 ( 1 9 7 5 一 ) , 女, 重 庆人 , 博 士研 究 生 , 主要 从 事 文 化 遗 产 保 护研 究 。
民族 运动 会 由国家 民族 事务 委 员会 和 国家体 育 运 动委员 会联 合 主办 、 地方 省市 政府 承 办 。 习惯
( 二) 民族 运 动 会 的形 式 与 内容
民族 运 动会 从第 一 届起 就 呈 现 出很 强 的 民族 文化 表 演和 交 流 的特色 。因此 可将 其 视 为一 种 文
文物 。 但在 民族 运动会 这 样 的国家 赛事 中 , 其形 式
和 功能 都发 生 了显 著变 化 。出现 了 民族 传 统 的现
文 化 活动— — 不仅 仅 有运 动员 、 裁 体育 竞赛 的合 成体 。 从 第 二届 起 , 民运会
就 将 比赛 内容 明确 划 分 为竞 赛 和表 演 两 个 大 类 。
文化生态视野下北侗村落传统体育文化变迁——以天柱县三门塘为个案

( G e n e r a l N o . 3 5 )
文 化 生 态视 野 下 北 侗 村 落 传 统 体 育 文 化 变 迁
— —
以天 柱 县 三 门塘 为 个 案
顾 晓艳 , 屈 植 斌
( 1 . 贵州 大学 体 育学 院 ,贵州 贵 阳
5 5 0 0 2 2 ; 2 . 黔南 民族 师范学 院 体育 系 , 贵州 都匀
Ke y wo r ds:c u hur a l e c o l o g y; Do n g mi n o it r y;Do ng mi n o it r y t r a di t i o n a l s p o ts r ;c ha n g e
村落 是人 类 社会 最基 本 聚落 单元 , 村 落生 活 客 观地 反 映 了人 类 的生 活方 式 、 文化 表达 与社 会组 织 等 。人类 学 、 社会 学 领 域认 为将 村 落 作 为 “ 微 观 社 区” 进 行 观 察 有 利 于把 握 一 个 社 会 内部 各 种 要 素 的关 系 , 具有 不可 替代 的意义 。 【 1 1 自2 0世 纪三 四十
An a l y s i s o n t he Cha ng e o f Tr a d i t i o n a l S po r t s Cul t ur e i n No r t h Do ng Vi l l a g e s f r o m t h e Pe r s pe c t i v e o f Cu l t ur a l Ec o l o g y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r e v i e we d t h e r e l e v a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e mp l o y e d t h e i n t e r v i e w or f d a t a c o l l e c t i o n,a n d t h e n ma d e a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a n a l y s i s .T h r o u g h t h e s u r v e y o f t h e s p o r t s c u l t u r e i n S a n me n g t a n g o f Ti a n z h u C o u n t y, t h i s s t u d y i d e n t i i f e d t h e a r e a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l a s p o r t s d e v e l o p me n t c h a n g e s .By i n t e g r a t i n g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r e l e v a n t f a l c t o r s .t h e a u t h o r s p u t f o r w a r d t o t h e c 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s t o p r o t e c t t h e Do n g n a t i o n a l i t y ’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p o ts r d e v e l o p me n t .
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基于CiteSpace(2000—2020)知识图谱分析

学术综述2022年(第12卷)第20期DOI:10.16655/ki.2095-2813.2111-1579-8403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基于CiteSpace(2000—2020)知识图谱分析潘嘉峪(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500)摘要:目的: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便于相关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
方法:该文以CNKI数据库中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相关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对其进行知识图谱结构的可视化分析。
结果:检索范围内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已发表的论文共141篇,年发文量呈马鞍式增长,波动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研究热点主要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人类学、人类学、民俗体育、田野调查等;研究前沿主题涵盖民族传统体育、田野调查、民族志等方面。
结论:基于知识图谱分析,近年来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者从多学科、多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与其他领域的结合研究较多,如社会学、民族学等,但体育人类学的基础研究不足,有待加强构建和完善。
关键词:体育人类学热点研究研究趋势知识图谱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22)07(b)-0161-05Current Situation,Hot Spots and Trends of Sports Anthropology Research in China——Based on CiteSpace(2000—2020)Knowledge Graph AnalysisPAN Jiayu(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5105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ports Anthropology in China since the21st century,so as to facilitate the relevant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the hot spots and cutting-edge issues in this field.Methods:This paper takes the relevant academic papers on Sports Anthropology in China from January1,2000to June30,2020 in CNKI databa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uses CiteSpace to visually analyze their knowledge map structure.Results:A total of141research papers on Sports Anthropology in China were published within the search scope.The number of papers increased in a saddle shape,with great fluctuations,but the overall trend was upward;Since the21st century,the research hot spots mainly includ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cultural anthropology,anthropology, folk sports,fieldwork,etc;The frontier topics of research cover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field investigation, ethnography and so on.Conclus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p,the researchers of Sports Anthropology in China have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fields in recent years;In terms of research content,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combined with other fields,such as sociology,ethnology,etc.,but the basic research of Sports Anthropology itself is insufficient and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its own system.作者简介:潘嘉峪(1996—),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搏击武术科学2008年4J。
{笫5卷第4期【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变迁与发展——从文化人类学视角马铁军(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民族传统体育始终与人类活动存在着本质关联。
文章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进行了深层分析,探讨了我们应该从新的视角去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深层次文化底蕴,以适应新的要求,为民族传统体育发生文化变迁后应该如何去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人类学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4—00179__02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一种经过历史沉淀、习惯孕育、生存淘汰的文化产物。
二是这种文化形态包涵着内隐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变迁一直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另一方面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迁徙)、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其他文化的交融、文化的自身矛盾等而引起。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固有形式发生了改变。
本文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分析,探讨其面对文化变迁应如何发展。
1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内因马克思主义坚持人类社会变迁的周期性来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性,即文化变迁的规律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也无不遵循这一论断。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社会,其对人类历史产生的影响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
农业经济给人类带来了较为精致的农业经济与畜牧业经济,开始了自觉的生产、生活方式。
当西欧开始第二次“丁业革命”浪潮时,古老的中国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农业文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工业文明敲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随之带来的是西方民族资本主义,促使中国逐渐进入工业社会。
中国的社会生产方式开始发生了变革,封建社会中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逐渐被“快速、高效、合理”的生活方式所代替。
人们的社会生产方式、价值观也开始发生转变。
经济开始对文化产生挤压,文化的标准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了冲击,伴随着这些转变的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精神文化亦开始发生变迁。
2东西文化冲突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外因一种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撞和影响,是文化变迁的外因。
文化冲突与文化震荡,就逻辑而青,是两种文化互动的结果,文化碰撞形成文化反弹的文化震撼,使文化互动的双方受到影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东西方文化交融产生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虽然东西文化是互惠互利,而冲突与震荡往往只存在于东方。
20世纪,当西方近代文化进人中国与东方文化相遇时,两种不同特质的文化产生强烈的碰撞与冲突,冲突的结果导致中国文化的变迁,其巾也促使r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
代表西方强势文化的奥林匹克运动及其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是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变化与发展的外部决定性因素,民族传统体育为了适应奥运会的运动形式和精神,正在不断地变化自身的内容和结构,使其更具世界性。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的一些新文化运动人士和知识分子试图通过西方的工业文明来拯救中国。
他们极力主张抛弃旧有的封建文化,确立新的文化价值体系。
于是掀起了科举与学校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中学与西学之争三次大的争论。
这三次大的争论便拉开了文化改良的序幕,与其相伴的民族传统体育在西方文化传人的同时,也受到伴随西方文化而来的两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随之,我们的民族体育文化开始去吸收西方体育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而后慢慢地发生文化变迁。
这时,一个新的、更高级的体育文化就会产生。
事实上,文化的冲突也是一种交流,是相互汲取、相互融合的过程。
3文化变迁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里,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命感觉和经验的传达方式。
语言符号赋予我们周围世界的经验以形式与色彩。
具有语言共同特性的身体语言——民族传统体育成形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生态环境,以特定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着特定民族生命生存的状态。
尽管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但毕竟存在地域差异。
具有一定的不兼容性。
当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借鉴西方的体育文化来完善自我、发现自我时.两种文化、两种环境、两种思维方式、两种经验之间的距离必然十分鲜明地凸显出来。
如果我们对于这种距离和差异缺少足够的认识,在文化借鉴中不进行必要的转换,二者间的文化冲突便不可避免。
其结果很可能是:由于我们自身的文化积累的赢弱而放弃我们特定的生存状态,追求“高远”的国际化趋势而迎合西方文化的味觉,丢掉了自己的东西不说,还发现原来“拿来主义”所抓到东西是那么的不伦不类。
民族传统体育的土作者简介:马铁军(1979"-),男,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壤是体育发展的根基。
不同的土壤孕育出不同的体育文化,人类的文化发展本身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虽然不同的土质会让不同地域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但即使“营养不良”还是要好过那些没有生命的“伪东西”。
’文化变迁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在世界现代体育一体化趋势的大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冲击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它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
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寻求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1)保留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文化内涵,面对民族传统体育这样一种存在和继承的危机,我们决不能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发展依赖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并在一定区域内发挥着特定的社会功能。
如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对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保护,然后才能谈到发展,而且是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去加以保护。
(2)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不仅仅单纯地从体育视角进行论证,而应t JU I I体育视角,从世界性的角度以及文化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理论。
(3)中国近一百多年中的文化困惑,归根到底是一个如何处理好接受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独立性的关系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适应现代变迁并求得发展就应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现代体育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技术方法层面运用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理性判断与创造。
在制度方面借鉴现代体育文化成功的组织制度迅速发展壮大自己,在价值层面借鉴现代体育奋发与竞争的精神价值,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
(4)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现代体育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
因此,开发进入群众体育领域的传统体育项目应是目前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点。
(5)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人到学校体育中,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更具时代性。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发展,学校是重要的载体。
在大、中、小学校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同时可以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4结语总而言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文化系统,它经历了长期的缓慢的、不断变化的积淀过程,其间受到政治、经济、民俗等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取得发展,应采取立足于本民族体育文化,向世界体育文化开放的战略,积极融合一切先进的世界体育文化。
本民族体育文化既是历史文化之根.也是未来文化之源,这是我们与世界体育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
当然,如果我们不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视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并自觉地从事世界体育文化的创造,那么,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要失去其创造的活力与对话的权力。
其间,当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随着文化的大交融而发生文化变迁时,我们亦无需感到悲观,因为一个更高级的体育文化一定会从其内部所提供的条件中产生。
参考文献:【l惕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胡小明,陈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7: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6】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吴毅,潘宏斌.文化人类学视角——社会转型时期中国舞蹈文化的本土化观念【J】.天府新论,2006(4).C ul t ur a I C hanges andD evel opm ent of t he C hi nes e N at i onalTr adit i ona‘Sportsr adi t ional por t s————f rom t he V i ew of C ul t ur al A nt hr opO I ogy V i s i onM a Ti e j un(P.E.School of N or t hw es t N or m a l U ni ver s i t y.L anzhou G ans u730070)A bst r act:In t he hi st or y of hum an devel opm ent,t he C hi nes e nat i onal t r adi t i ona l spor t s have a l w a ys be en r e l at e dess ent i al l y w i t h hum a n ac t i vi t i es.From t he per s pe ct i ve of cul m r M ant hr op ol og y,t he ar t i cl e deep l y an al yzed t he change of t he nadonM t r adi t i ona l spor t s and ar gued t hat w e s houl d di g deep——sea t ed cul t ur al c ont e nt of t he na t i ona l t r adi t i ona l spor t st o m e et t he new r equi r em ent s f r om a new vi si on,t hus w e cou l d pr ov i de s om e r ef e re nce f or t he de vel opm ent of t he nat i ona l t r adi t i ona l spor t s cul t u r e.K ey w or d s:C hi n ese na t i ona l t ra di donal spor t s cul t ura l ant hr opol ogy cul t ur al chan 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