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月迹教学设计苏教版
《月迹》示范课教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80%
综合性反馈
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整体学 习情况进行反馈,提供全面的评 价和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 优势和不足。
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 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 足,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改 进方向。
自我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情况,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 力。
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04
总结词:课堂互动
作业布置
01 02 03 04
总结词:巩固练习
详细描述: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词:拓展阅读
详细描述:推荐学生阅读与月亮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科普文章,拓 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正确率和创新性,了解学 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测试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 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反馈机制
80%
即时反馈
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 题进行反馈,给予指导和建议, 帮助学生改进。
100%
阶段性反馈
在每个单元或章节结束后,对学 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总结学 生的学习成果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描写月亮时所表达的情 感和思想,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月亮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课堂活动
总结词:小组合作
01
输标02入题
详细描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月亮相 关的主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03
详细描述: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语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月迹教案 苏教版

《月迹》教学目标: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2、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借景抒情的方法一、导入:作者在回忆童年的不幸遭遇时曾这样追述道:“慰藉以这颗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
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有味的两本书,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从它们身上读出了体会。
”那作者究竟从它身上学到了什么呢?二、整体感知: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那几件事?明确:作者以月迹为线索,分别写了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板书)三、品味文本: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可进行句段品味:(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2)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3)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4)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5)“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6)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7)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品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
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也可质疑: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4、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5、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四、拓展本文的写作特点: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14. 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的片断,仔细阅读后,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全使用)。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并熟练运用全文的单词、短语和句式;(2)理解全文的主要结构和关键词,能在课堂和考试中正确运用;(3)掌握本文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笔下的意象;(4)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和阅读训练;(5)能初步阅读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目标(1)能鉴赏文学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月迹》。
2、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短语:shadow, outlines, crescent moon, velvet, pale, wanes, sadness, tosses。
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1)A silver crane tosses off a shadow on the wall.(2)The outlines of the trees are clear in the velvet moonlight.(3)The crescent moon is pale with sadness and she wanes in the mist.4、课文的结构及内容:(1)描述月光下的景象。
(2)描述月亮的形状和表现。
(3)表达人们看到月亮的感受和想法。
(4)运用诗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体现诗歌的美。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问题导入法。
3、读、解、析、评教学法。
4、合作学习法。
5、语音语调基础训练法。
6、朗读背诵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1)通过问题和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教学内容。
(2)让学生听录音,并询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通过图片、手势、发音等多种方式,讲解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6 月迹教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6 月迹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6 月迹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6 月迹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月迹基本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梳理文章情节。
2.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掌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
提升目标:1.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都能享有的纯真愿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一、默一默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面面相觑.() shū()忽袅.( ) 锨.( ) 悄.()无声息嫉妒..( ) 掬.()酥.()偎.( )二、读一读提问1:快速阅读课文,明确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的一件什么事情?预设:时间:中秋节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设计目的:整体感知全文,锻炼学生复述概括课文的能力。
三、想一想提问1:仔细默读课文,认真思考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这些月亮有什么不同?预设:镜中月白道儿、半圆、爬得高、满盈、亏了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大、圆、里边有东西杯中月小小的满圆,酥酥的,葡萄叶儿、瓷花盆上、锨刃儿河中月哪一处的的水里都有眼中月小小的、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呢空中月白光光的,月亮是我们的印章设计目的: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中孩子们寻找月亮的全过程。
《月迹》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月迹》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教学重难点: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3、“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课题:月迹介绍作者)二:新授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⑴、听老师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合作探究1: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小组合作解决。
2、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⑵、师生合作完成探究:2、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板书)(思绪启发:地点只有一个吗?);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寻月亮——……(板书)2、寻月过程,品味文本:⑴、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明确: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⑵、寻月过程:①、月儿首先出现那儿?是谁发现的?(镜子上)板书:镜中望月;奶奶(其实一直在讲故事的奶奶了也在盼着月亮的出现。
)月儿是长腿的,那么月儿在镜子上的“踪迹”是怎样的呢!板书;随着月亮在镜子上的消失,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②、在奶奶的鼓励下,孩子们走上寻月之路。
随着月亮踪迹的的变化,孩子们也由中堂里到院子里到院子外,心情也随着月亮足踪的的变化而起伏。
请同学们以前后两桌的同学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寻月亮(板书)地点美图踪迹心情镜中镜中看月白道-----圆-----亏----无踪迹失望院内院中望月 (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 (羡慕、嫉妒、争执)杯中杯中饮月 (一人一月,月亮入心) (人人拥有)河中河中寻月 (哪一处水里都有) (处处都有高兴)眼中眼瞳寻月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竟是这么多)③、师生合作完成:杯中饮月:A、为什么每个孩子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B、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每一个人都有希望,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东西。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月迹教案苏教版[1]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月迹教案苏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7241833f524de518974b7d7c.png)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月迹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月迹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月迹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月迹》教学目标: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2、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借景抒情的方法一、导入:作者在回忆童年的不幸遭遇时曾这样追述道:“慰藉以这颗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
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有味的两本书,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从它们身上读出了体会.”那作者究竟从它身上学到了什么呢?二、整体感知: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那几件事?明确:作者以月迹为线索,分别写了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三、品味文本: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可进行句段品味:(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2)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3)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我们就都跑出门去……(4)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5)“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六课《月迹》教学设计 苏教版

月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2.初步体会作者的童心、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如银盘的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那么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小结:由这些古诗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月亮多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今天,我们随着作家贾平凹先生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款款倏忽袅袅酥酥掬水面面相觑2.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教师指导学生据此概括文章内容。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研读课文。
1.本文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来写月亮运行之迹。
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作者详写的是寻月。
作者们是在哪里寻月的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其中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情绪有什么变化?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内容说一说。
学生讨论,在老师指导下明确答案:地点:镜中院内杯中河中眼中踪迹:白道——圆——亏——无踪迹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一人一月,月亮入心哪一处水里都有处处都有哪个人眼瞳里都有心情:惊喜→高兴→紧张→失望羡慕、嫉妒、争执高兴幸福满足2.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化实为虚。
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
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
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月迹》教案设计

《月迹》教案设计《月迹》学案篇一一、课前预习1、简介作者2、给加点生字词注音倏忽〔〕锨刃〔〕袅袅〔〕粗糙〔〕面面相觑〔〕嫉妒〔〕〔〕掬着沙〔〕踪迹〔〕争执〔〕酥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2、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三、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为什么?2、孩子们由“不满足〞到“满足〞,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这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3、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4、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公开课教案19《月迹》教案设计: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七年级备课组授课者:顾琴芬教学目标⒈ 知识与技能了解月亮的别称;掌握有关月亮的古诗句。
⒉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开展变化的过程。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心灵。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开展变化轨迹。
2.难点: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夜晚,一轮明月肆意的洒下皎洁的清辉,激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这悠悠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咏月诗句……这些咏月诗文,或抒羁旅怀乡之情;或写睹月思人之意;或感人生短促、时光流逝,真是丰富多彩,以至于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再写这意蕴无穷的月。
然而贾平凹却另辟蹊径——写月迹。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贾平凹〔wā〕先生的《月迹》,追寻作者笔下月的踪迹,感受他笔下月亮的独特魅力以及所寄寓的独特感情。
二、简介作者〔校对一下所划横线〕三、初读课文,自主研学〔自由地大声朗读〕学习方法小贴士:1、标清节序;2、大声读课文〔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3、结合书下注释或使用字典等工具书给红体字词注音;4、速读课文,划出表示时、地、人的句子,并归纳所写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迹》
◆教材分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都是有关童年趣事的,《月迹》更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
如何在一堂课短短45分钟的时间内把散文的这种美传达给同学,是我本节课思考的重点,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感受文章内容,品味课文语言,体会童真童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散文的美,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散文的美,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前准备
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以月组词。
月光明月皓月朗月月圆
2.说出与明月有关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出于东山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散文大家,看看他眼中的月亮,听听他的月亮故事。
二、资料链接
简介作者。
贾平凹((jiǎ píng wā):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
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有桂树,还有人。
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突然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深入探究仔细追问
1.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将每人提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可不全部解决)。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
3.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予以解答。
预设问题:
⑴课文开头写道:“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⑵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
⑶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⑷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⑸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⑹这篇文章的语言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
⑴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神奇,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强烈。
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
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⑵一轮圆月挂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
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⑶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
慕.”而“嫉妒
..了起来”。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不由得“争执
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一番议论之
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
这个心理过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衬了这种好奇心;也表现了孩童的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也恰恰反衬了这种争强好胜之心;最后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任何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来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更表明孩童们之间本没有任何隔阂,弟兄姐妹一家亲。
⑷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
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是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见到了瞳中之月。
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引领进新的高尚境地。
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⑸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
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伤感之情。
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写离人赏月,而是写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同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
这一切,都使得文章不落窠臼,有耳目一新之感。
⑹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弥漫着鲜活的、纯真的孩童气息。
写孩童寻
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
在孩童们那里,月亮运行“是长了腿的”;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议论月亮时,“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直接把月亮与好相联系;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
五、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写作特点:①线索清晰②富于童趣③立意丰富而深刻
六、课后学习
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
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
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一切与星空有关的人与事都可以写进去的。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