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练笔多处行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通用5篇)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篇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具准备:光盘、挂图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
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2只拣儿童多处行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明确自学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忸怩烂漫理解:成千盈百儿童不解春何在使出浑身解数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1一、教材简析《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__,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
这篇__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这一单元的三篇__,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
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__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创新性的目标: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__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1、疑问。
《只拣儿童多处行》赏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赏析
摘要:
1.《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概述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4.诗歌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正文: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我国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儿童为主题,通过对儿童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纯真、善良、快乐的生活的向往。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非常明确,即对儿童的关爱和喜爱。
诗人通过对儿童的描述,展现了儿童的纯真、善良和快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诗歌中的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深情。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采用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诗中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多的地方的欢乐景象。
同时,诗中还用到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绘,如“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儿童形象,以及“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邻女史”的生活场景等,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的世界。
在艺术特点上,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以及生动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同时,诗中还融入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使得诗歌更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
这首诗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也非常深远。
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儿童的关爱和喜爱,同时也传递了对纯真、善良、快乐的生活的向往。
这种情感和价值观,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首主题鲜明、情感真挚、表现手法独特、艺术价值高、社会影响深的优秀诗歌。
游人不解春何在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游人不知道去哪里欣赏春光,只要找个小孩多的地方就可以欣赏到了。
道理:有的美只属于那些纯真无邪的小孩子
这是一篇冰心的散文
其实,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冰心将古人的诗句改动而来的。
古人曾写过:“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而冰心认为这句诗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
春天的颐和园成了儿童的海洋,儿童的乐园。
他们尽情说笑,在阳光下东奔西跑,不知疲倦。
在冰心的眼里,这些孩子成了天使,成了太阳,他们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儿童多处春光美!儿童和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所以冰心肯定的说“只拣儿童多处行”。
《只拣儿童多处行》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青州市弥河镇刘家小学王永娟一、课文简析:《只拣儿童多处行》是第一单元“春光无限”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安排了4篇课文,引导学生感悟春光美,体会一年之计在于春。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4个字只识不写,正确认读多音字“解”。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成千盈百、座无隙地、涌流、解数”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至9自然段。
3、体会本课比喻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4、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品词析句、想象阅读、探究体验等方法感受春光无限、儿童的活泼生机和冰心对儿童的喜爱。
6、感悟课文的语言,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感受冰心奶奶对充满活力的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出示春天的画面)你积累了哪些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学生集体背诵交流。
【百度MP3】《春天在哪里》:/song/1130187?fr=ald 2、诗人叶绍翁从一只出墙的红杏身上找到了春天,贺知章从柳树身上感受到了春风的气息。
你会去哪儿寻找春天?(学生简单交流)3、出示诗“儿童不解春何处,只拣游人多处行。
”齐读,猜诗意。
儿童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知道拣游人多的地方去找春天。
他们以为人多的地方,一定是春光最美的地方,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冰心。
在她62岁那一年也出去找春天,冰心奶奶到哪儿去找春天的呢?(板书课题)【百度文库】冰心介绍/view/1718.htm4、学生读课题质疑:为什么寻找春天要“只拣儿童多处行”?【设计意图:播放音乐把学生带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背诵有关春的诗歌既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又引入到要学习的课文上。
小练笔 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

小练笔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
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烂漫!它把一个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花真多,我不由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同样也是寻找春天,杜甫是只拣花儿多处行。
而冰心奶奶却只拣儿童多处行。
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儿童充满朝气、富有感染力;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冰心奶奶喜爱儿童。
所以冰心奶奶认为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认为能找到春光。
春天的颐和园成了儿童的乐园,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海洋。
他们尽情说笑,在阳光下东奔西跑,个个忙得鼻尖冒汗,却又那么欢畅活泼,不知疲倦。
他们身上有着使不完的力气,充满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字里行间还能体会到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
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读后感

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读后感小学生版《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读后感》读了冰心奶奶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我心里暖暖的。
书里说,在公园里,只要有儿童的地方,就是春天。
我就想到了我们学校的操场。
下课铃一响,大家都像小鸟一样飞出去,操场上到处都是笑声。
有人跳绳,有人踢球,还有人你追我赶,那热闹劲儿,可不就是春天嘛!冰心奶奶还说,儿童就是花朵,是春天的使者。
我觉得太对啦!每次看到同学们红扑扑的脸蛋,亮晶晶的眼睛,我就觉得特别有活力。
就像那次六一儿童节,大家一起表演节目。
穿着漂亮的衣服,唱啊跳啊,每个人都那么开心。
那一刻,我明白了,有我们小朋友的地方,就有快乐,就有希望。
《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读后感》读完冰心奶奶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我好像懂了好多东西。
文中说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就也在那里。
这让我想起了周末去公园的时候。
一进公园门,就看到好多小朋友在放风筝。
他们跑着、笑着,那欢快的声音好像能把天上的云都震下来。
还有一次,我们去动物园。
小朋友们围在猴子山旁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小猴子们上蹿下跳,叽叽喳喳地讨论着,那场景可有趣啦!我觉得我们小朋友就是最有活力的,就像春天里刚刚长出来的小草,充满了生机。
以后我也要像冰心奶奶写的那样,多去有小朋友的地方,让自己也变得快乐又充满力量!《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读后感》《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本书,是冰心奶奶写的,读完之后我可喜欢啦!书里讲,只要跟着儿童,就能找到春天。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春游的时候。
我们去了植物园,一路上都是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大家好奇地看着各种花花草草,还一起在草坪上野餐,分享好吃的。
那时候,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得特别美好。
还有一次,我去表妹家玩。
她和小伙伴们在小区里做游戏,我也加入了进去。
我们一起玩捉迷藏,跑来跑去,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是心里特别高兴。
《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读后感》读完冰心奶奶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我心里有好多话想说。
文中说,儿童是朝气蓬勃的,就像春天的花朵。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运动会。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只拣儿童多处行》第二课时PPT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儿童
太阳
„„女孩子,男孩子,戴着 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 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 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 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 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 息。
游人不解春何在,
只拣儿童多处行。
——冰心
在作家冰心奶奶的眼里, 儿童就是 春天 ,
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 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 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 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 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 紧紧地跟在这泥裤子后面, 她咬着唇儿, 提着裙儿, 轻轻地小心地跑, 心里却希望自己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我会写
成千盈百 欢畅活泼
飞涌 旺盛
座无隙地 浑身解数
在作家冰心奶奶的眼里, 儿童就是 , 就是 , 就是 , 就是 ……
“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 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 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 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 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巴金
推荐阅读
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
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 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 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
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我们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光说不写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了一只笨手,只要一写就表现得很痛苦,这是缺少锻炼的缘故[1]。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我觉得以小练笔为抓手,切实可行,今天我就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的教学为例,就小练笔的生成契机和练笔形式展开研究,希望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帮助。
案例背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通过高尔基和他十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2]。
全文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现主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感渲染处、文字补白处等一些地方进行迁移练笔,升华人物之间爱的表达。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通过品读展开想象,迁移练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
[3]只拣练笔多处行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实验小学 陈 茹 案例描述:片段一:走进课文,解读“给予”(一)儿子的“给予”师:儿子给予的方式是怎样的呢?(投影出示第三节文字,指名读第三节)师:你从这段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生:辛苦。
师:从哪儿看出来呢?生:顾不上。
师:你怎么理解顾不上的?生:儿子不远万里从苏联赶到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的父亲这儿,却没有休息,一直忙着。
生:各种各样说明他种了很多花,很辛苦。
生:他不仅年龄小,个头也小。
他才十岁,就做这么多事,很不容易,很懂事。
师:是的,他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你会做这些事吗?生:不太会。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的?师:对父亲的爱。
师:他做这些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请大家动笔把生进行写作指导。
诸如,如何让作文写作变得更加生动、多彩,如何在作为写作过程中准确应用形容词等。
总而言之,只要小学语文教师肯在写作教学中多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会不断得以提升。
五、对学生写作实施科学评价为提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具体写作及学习表现进行科学评价。
例如,在一次写作教学中,当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作文写作后,语文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自告奋勇的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写出的作文。
待一名同学朗读完作文后,首先要求该名同学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点评。
在此基础上,让其他同学对其作文进行点评。
这样的自我点评和相互点评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帮助他们在下一次的作文写作过程中改进缺点,不断提升自身的作文写作能力。
待学生朗读完自己的作文后,语文教师还对其进行点评。
在语文教师的点评中,大都以赏识性评价为主,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参与积极性。
如若有可能,语文教师还可将一些优秀作文张贴在班级公告栏中,让更多学生参阅和点评。
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也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学生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至写作学习当中。
总而言之,为提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应循序渐进,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且激发欲望,应积极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应科学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应对学生写作实施科学评价。
只要能切实做到上述几点,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不断提升,写作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升。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关乎学生未来写作能力的发展,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应予以足够重视,应积极采取有效策略不断促进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
当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真正得以提升后,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也会不断得以提升。
本文当中关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问题的研究仅仅只是对一些浅显问题的研究,研究内容仍相对浅显。
在未来,笔者会进一步加深对该课题的研究深度,提出更多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1】张瑞芳.谈小学语文中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17(29)【2】丁艳芬.探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09) 【3】范春晖.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的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7(07)【4】傅少琼.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13)【5】张洋红.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06)【6】吴海燕.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写作教学探究【J】.高考,2017(12)【7】陈燕娟.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7(15)⊙写作论坛⊙(上承87页)心里话写一写吧!(生动笔完成练笔)【设计意图】练笔就要抓住时机,把书中没有的通过学生对之前文本内容情节的了解,以写的形式流露出人物之间的感情。
师:哪位懂事的儿子分享一下你的想法?(生纷纷举手),师小结,板书:爱师:现在儿子要告别爸爸了,他不仅把鲜花留了下来,还把对父亲那份浓浓的爱意和深深的祝福也一并留了下来。
(二)父亲的“得到”师:父亲得到了什么呢?他高兴吗?从哪儿看出来?生:春天到了,姹紫嫣红的花儿开放了。
师:我们来看看旁边的插图,从高尔基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生:快乐、幸福。
师:高尔基此时会想写什么?(师出示句式: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我仿佛听到了 ,我仿佛闻到了_______。
)(生以说代写交流句式)师:多美的画面呀,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美景,然后配乐齐读(生有感情的跟着音乐朗读)师:多美的花儿呀,就让我们把这一美好的画面记在在我们的脑海中吧!(生练背)师:高尔基陶醉于花中,思念着儿子,享受着幸福。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
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验。
片段二:学习书信,领悟“给予”的含义师:高尔基看着儿子种的花,心里乐得开满了花。
他有千言万语想对儿子说,可当时只能用书信来表达。
(请生读后半部分关于书信的内容。
)师:这封信主要想告诉儿子什么?(小组交流,重点指导,两次提到的美好的东西,分别指什么?进一步理解“给”比“拿”愉快。
)师:文中两次出现了“美好的东西”,它们的意思一样吗?生:第一处“美好的东西”是指鲜花。
生:第二处“美好的东西”是指对别人的帮助。
生:我认为第二次美好的东西是给别人一句温暖的问候。
生:我认为第二次美好的东西是一个爱的拥抱。
……师:那么,此时此刻你是怎么理解“给”和“拿”的呢?生:“给”就是付出,“拿”就是向别人要东西。
生:“给”就是奉献,“拿”是索取。
师:高尔基写信有什么用意呢?生:让他知道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懂得付出。
生:让他明白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的奉献。
师:这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再用心读一读这封信吧!师:儿子收到了爸爸的来信后满是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
想一想,儿子在信里会写些什么呢?生:写一些问候。
生:写一些自己懂得的道理。
师:请你把这封信写下来吧!【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说一说、写一写,将自己在这节课上学到的、体会到的以回信的形式写出来,有利于对文本内容主题的整体把握。
案例反思: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生成的契机在哪里?如何呈现小练笔的形式,结合本次的教学案例,我的体会如下。
一、在情感凝结处练笔一篇篇课文无不蕴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教材中每一单元的选材都有他的利益所在,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仿佛在与作者倾心的对话,这时候就是练笔的绝佳时机。
如若放过,学生的情感就会渐渐地冷却。
比如,在执教本课时,当学生通过找有关高尔基儿子对父亲的爱的文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点,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想想,他拿着镢头,拖着疲惫的身体在那种花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课堂只沉默了短短的三分钟,学生在动笔写完后,就滔滔不绝地回答起来,有的说:“爸爸生病了,我要种一些花,等它们都开了花,爸爸每天都欣赏着它们,就会快点好起来。
”有的说:“假期快结束了,我走之后,就剩爸爸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岛上,多可怜呀,希望我种的花来年春天就会盛开,让这些姹紫嫣红的花儿陪伴在爸爸身边,他就不会孤单了。
”……听着孩子们一句句精彩的回答,我觉得他们真的是被课文融化了,被那种浓浓的父子之情感动了,原来语文课也是这么有魅力的。
在接下来的感情朗读这一环节中,学生读得有情有味,我觉得整个教室被爱包裹着。
情感到位了,练笔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情感是练笔的支撑架。
二、在欣赏插图中历练想象放飞语言课文中的插图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学生可以在观察人物神情、动作的基础上把静态的画面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以此展开联想历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在感受高尔基欣赏花朵这一环节时为了体现父子之间的爱,我让学生观察文字旁边的插图,注意高尔基的神情,猜想他看着这些花儿会想到什么?学生以说代写。
有的说道:“他会想这是儿子为他种的花,他要好好欣赏一番。
”有的说道:“他会回忆过去和儿子一起玩耍的情形。
”有的说道:“他看着这些美丽的花儿,会更想念儿子,现在儿子一定又长高了吧!”其实在他们交流的同时已经把自己化身为高尔基的儿子,而自己的爸爸也成为高尔基的化身了,这就是说明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进行以说代写,在强化文本认知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获得了相应的提升。
三、在故事结尾处续写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内容留有学生发挥的余地,细心的老师应该不难发现,会珍惜这一空白点,让学生在练笔方面大显身手。
我在教学本课时,当学生充分感知到父亲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那种育子先育心的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后,在结尾处,特意安排了这样一个练笔:请你替高尔基的儿子给他的父亲写一封回信。
学生动笔到底难在哪里?难在不是学生不会写,而是学生没有写的动力,没有写的材料,没有写的方向。
那么在本课教学中,由于之前学生通过读文字,找文字,想文字,悟文字,这一扎扎实实的学习过程之后,内心对文本也有了情感依托,无数次地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处进行了赏析。
此时此刻,自己已经化身为高尔基的儿子了,情感线是不断的,所以,他们的思维也是不断活跃的,他们会带着这种激情去代笔写回信,这当然也是学生乐意接受的。
学生写的信字字真言,句句深情,好像之前的高尔基不是在给他儿子一个人写信,更像是在给千千万万个孩子写信,此时的学生好像在借高尔基儿子的口吻表达了一个儿子对父亲的爱和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这样的练笔不仅把学生在本课堂中积蓄已久的情感迸发出来,而且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力,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
试想,学生陶醉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写作水平何愁不会提高呢?【参考文献】 【1】薛法根.我的语文教学感言 【2】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 【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写作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