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必修一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文安排在语文版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和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应该是熟识的,他们每天都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新闻。
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蕴藏在学生生活中的这种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就会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对学生而言,新闻的阅读有可能不再是枯燥无味而又必须应担负的任务,而是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因此,在新闻类阅读教学的备课中,教师要仔细地思考学生在这方面有哪些已经积累了的和正在不断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知识的掌握,等等。
三、设计思想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思想指导本文的教学。
本文是一篇新闻消息,但写法上有独特之处,它有点类似于通讯。
文章表现了集中营的恐怖和集中营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震撼,显现了纳粹暴行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深深烙印。
本文教学宜发挥此优势,让学生在学习本文写法的同时心灵受到触及。
四、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作者将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使学生在感受本文思想的基础上,提高思考的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他们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难点是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要求学生看过奥斯维辛的简介和图片资料。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教案篇一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卢新军教学目标:1.感受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
2.学会新闻写作,并能在文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感情。
反思:《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闻史上的一篇优秀作品,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要求学生要了解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取主要信息。
鉴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篇新闻作品,有一定的新闻知识积淀,初步具备了从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我将目标定为:通过概括比较,体会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并能学以致用。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导入新课,感知文本1、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只要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国家,它是谁呢?学生:日本。
老师:为什么是日本?学生:因为它侵略过我们中国,屠杀我们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
老师:那么,对于欧洲人尤其是犹太人而言,他们会永远记住谁?学生:德国,纳粹德国。
老师:因为它们同样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对吧?那么,同学们,说到纳粹德国,说到它们的暴行,有几个地名大家可能知道,在这些地方发生过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无法想象的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名字吗?学生:布热金卡、奥斯维辛老师: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这是纳粹德国的一个集中营,是一个杀人工厂。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艺术高中语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艺术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新必修1一、关于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为对中学生进展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及教学设想〔一〕教学目的:1、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2、学习本文在客观描绘事实的同时,又运用多种手法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的方法3、认清法西斯的罪恶,宣传世界和平〔二〕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2、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三〕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从大屠杀的图片导入新课:〔另附后面〕〔二〕写作背景〔投影显示,补充;可让学生提早上网查找〕奥斯维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逃天大罪的历史见证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威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儿童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以及囚徒在集中营进展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三〕作家作品罗森塔尔:全名为埃&8226;姆&8226;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新闻的导语部分这个导语比较长,写的内容很多第1段是写布热金卡的环境,有自然环境“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也有社会环境“儿童在追逐游戏〞第2段照应第1段,说明布热金卡应该是一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第3段是写游人来到这里的不同目的第4、5段是介绍集中营的情况及其一定的历史背景总之,导语部分,一方面写出了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又写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这里过去的人间地狱,如今已成为人们悼念死者的地方新闻一开始,就把这种情感定格在了对死者的悼念,对法西斯的痛恨上第二部分〔第6~16段〕,新闻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安排,整体上按照参观的顺序去写第6段写作者自己写这篇新闻的目的:是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也就是一种责任感第7段,写参观者的感受,是从总体描绘的,“默默地〞“慢了下来〞,表现参观者的复杂心情第8、9段,写到人们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这里采用的是特写的方式,重点是写人们的感受:用雏菊花在怒放反衬在集中营人们所受的苦难,用“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的表情动作表现参观者的苦痛与愤怒第10段是写女牢房的小盒子,实际上写集中营中住处的拥挤:“6英尺宽,3英尺高〞的长条盒子,“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这一段中重点还是写参观者的感受:有特写“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有一般性表达“讲解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不是没有值得看的,而是不忍看第11段很短,只点出了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但在最末又加了一句“否那么他会羞红了脸的〞,这是为什么?那肯定是一个极为肮脏,极为残酷的地方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希特勒制定一项令所有被征服或者者占领国家的民族充当奴隶并且逐渐消亡的隐密性种族灭绝方案——高效率、大规模的强迫绝育为此,数以百计的纳粹医生、教授、专家甚至护士,在行政管理专家的通力下,相继提出了几十种绝育方法,十余种施行方案,并且在奥斯维辛、拉芬斯布吕克、布亨瓦尔特、达豪等十多个大型集中营内对数以万计的犹太、吉普赛囚犯、因从事抵抗运动而被捕的政治犯和男女战俘进展了残酷的手术试验,造成他们大量死亡或者者者终身残疾、终身不育这样残酷的毫无人性的手段,任谁也不愿看到第12、13段写长廊里的囚徒照片先是总写,“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着〞,“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多么残酷的画面!多么让人同情的人们!后是特写,写许多囚徒中有一个二十多岁的漂亮姑娘,“温和地微笑着〞,面对着死亡,作者不由得要问:“她在想什么呢?〞是啊,同学们想一想,她没有痛苦的表情,没有凄惨的泪水和害怕的面容,却在“温和的微笑着〞,是想到了慈祥的父母,还是想到了死去的奶奶?是想到了得意的家乡,还是青梅竹马的恋人?是想到了美妙的将来,还是想到了万能的上帝?接着作者又有一问:“如今她在这堵奥斯维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我们可以再想像一下,她是在想父母已经?她的恋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法西斯终于灭亡了?或者者是面对着众多的仁慈的参观者表示感谢,或者者是羡慕?这一特写,引发我们多少考虑!一个美丽仁慈的姑娘,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残酷的被杀害,这不由得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痛恨第14、15段,参观到了执行绞刑的地下室这是让人窒息的环境作者又写了两个细节:一是一位女参观者跪下来,在自己的胸前祈祷;一是参观者们用目光彼此交流,然后告诉讲解员,“够了〞这两段文字很短,但表达的感情却是很深的一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说明这里纯粹是一个人间地狱愤怒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本文把参观者的感受融入到参观的过程,表达的情感非常强烈,虽无新闻,却收到了比新闻事实更好的效果〔五〕研讨问题:1、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为什么要屡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3、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4、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六〕文章主旨: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表达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七〕作业〔两选一〕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饱满,得意,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妙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如今她在这堵奥斯维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得意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教学后记」学生学习后,能领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打破新闻写作的框框限制,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其中的写法在交流中,学生被一一共同营造的气氛深深感染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到奥斯维中营的罪恶通过比较阅读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并深化查阅资料,又从理性上对纳粹和法西斯的罪恶有了深化的认识,并对当今时代有了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

第五部分 说教学方法
范例 分析法 分层 教学法
教法
讲解法、点拨法,指导法
学法
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 探究法、比较法,问答法。
第六部分 说教学过程
1
2 3 4 5 5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介绍写作背景 第三环节:感知和品读
第四环节:细节揣摩,讨论探 究 第五环节:小结及作业布置
1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胡正美
第一部分
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新人教 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短新闻 两篇》,是一篇新闻特写,是美国记者 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 物馆之后写的,曾荣获了美国普利策新 闻奖。
第一部分 说教材
这篇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的“客观报 道”,而是把参观者和自己的主观感受作 为主要内容来写,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记 者主要是通过参观者从侧面表现了奥斯维 辛集中营的惨绝人寰的恐怖历史,揭露了 纳粹分子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课文中多 处运用对比手法,并且表达了作者鲜明的 情感态度,即对法西斯的极度愤恨、对受 难者的沉痛哀悼。
课前收集资料
课堂交流
播放视频
视觉与心灵震撼
第二环节 介绍写作背景
促进学习 动力
激发学习 兴趣
教学目的
背景
参观博物馆之后所写,曾获 得美国普利策奖。
第三环节 感知与品读
自由朗读
找难理解 的语句
小组讨论
整体 感知
老师范读 穿插点评
第四环节 细部揣摩,讨论探究
1.为什么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问 题
第三部分 说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课外收集关于奥 斯维辛集中营的图 片,并加以说明; 2.学会快速地捕捉 新闻的关键信息, 通过反复诵读,体 过程与方法 会作者鲜明的情感 态度; 3.通过小组合作学 习,共同探究关键 语句的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张蒨,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它是一篇新闻类课文,这篇新闻作品从刚刚问世开始,就在文学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所以这篇新闻也赢得了1958年的新闻界的普利策奖。
二、说教学分析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1、学生能够基本理解本篇文章中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传达出来的情感2、通过学习本堂课的内容,学生们能够学会分析作者写文章的遣词造句以及文章的角度选取等写作技巧。
3、通过阅读文章感受集中营当中落难者们的惨烈情况,引发同学们正视历史谴责法西斯暴徒的恶行,并且学会珍爱和平、敬重生命。
三、说学情对于高中的学生和初中的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进入高中的学生大多数对自身和世界都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知,本身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他们对于许多事物都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得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所以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不能只是局限于老师的简单引导和带领作用,更重要的是需要启发学生们运用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去解决实际当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思维的养成。
四、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品味新闻中富含意蕴的句子,能够大致理解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
教学难点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沟通过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去感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情感,以及这篇文章对于大家的学习意义在何处。
五、说教法和学法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而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统一。
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展示法、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
只有反复的读同学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作用,让其参与到讨论中去才能激发学生的独特想法。
精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篇

精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1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本文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直接讲述作者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区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其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此,我会以此为教学重点进行教学。
二、说学情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文章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
因此,我将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
学生对这则新闻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比较难把握,我会通过初读、再读、研读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新闻写作中感情蕴含其中的特点,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做好相关的预习。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这则新闻蕴含的情感和独特的写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法西斯的暴行,反思历史,珍爱和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1、教学重点:从品味新闻的语言入手,通过对细节的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其观点。
2、教学难点:体味新闻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我运用诵读、设疑、点拨启发、学生讨论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学习任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总结的规律写在黑板上,一学生在展示时,
一学生写板书,培养学生总结规律和书写 能力。
学情分析:鉴于学生平常接触新闻,情感 比较丰富,同时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
力,所以我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提高学生阅读新闻 的能力(学习重点) 过程与方法:课外收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 和图片,揣摩关键语句(学习难点),小组合作学习, 探讨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 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达尔
制作人:辽宁省东港市第三中学 邵克昱
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 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 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 新闻史上的佳作。作者在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 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感受到了善良与罪 恶的对立。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 学生学会珍惜现今的和平生活。
教法:采用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
小结归纳、反思感悟的形式
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巧设迁移:以播放影片《南京大屠杀》、 《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镜头,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 易于引导学生入情。让学生在肃穆悲壮 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
预习检查: 交流资料和感受:投影展示同学们在课前收集 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边 看图片边介绍边谈感受。教师也用多媒体展示 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设计意图:使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寻找共鸣点。 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民 族精神。 (用时3-5分钟)
《_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课件

刺刀下的罪恶
堆积如山的尸体
无声的控诉
中国官方统计,南京大屠杀中中 国死亡人数是36万多人!只计算 到千位数!
广岛原子弹轰炸,日本官方统计当场 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8150人,伤 51408人。加上后来因辐射、烧 伤而死亡的人数总计246726人。 精确到个位数!
南 京 大 屠 杀
无声的控诉
惊 世 一 跪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 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 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这一家人!!!干吗!!!
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
忘记大屠杀等于
第二次屠杀
牢记:1937年12月13日。
·
1947 4
被带入毒气室的人们
拷 问 生 者 的 灵 魂
集中营中被纳粹军警处死的部分囚犯尸体
整车拉走的尸体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据记载,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曾创造过每天毒死 6000人的纪录。
“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 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 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新闻和报告文学” 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 描述了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 和感受。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 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战争。它与同 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 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 烈的情感。引导学生对战争思考、对生命思考、对人性 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一、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短新闻两篇》,本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特写,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曾荣获了1960年的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这篇新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记者罗森塔尔打破了新闻“客观报道”的传统,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参观集中营的主观感受当做了主要内容来写,主观性很强;二是记者主要是通过描写参观者的行动和神态间接地表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绝人寰的恐怖历史,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三是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在对比中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即对法西斯的极度愤恨、对受难者的沉痛哀悼。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已经了解了新闻的要素、特点、构成等基本知识。
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往往容易淡忘历史,也很少关注社会及世界重大事件。
因此,在教学中既应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更应该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立足当下,放眼世界,牢记法西斯的罪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的独特之处;
②掌握侧面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快速地捕捉新闻的关键信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
②通过和一般新闻比较,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的独特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牢记法西斯的罪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侧面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在对比中表达出的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即对法西斯的控诉和愤恨,对遇难者的沉痛哀悼,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法、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课文讲解——写法探究
(四)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