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 - 评《蔡少卿:“洪门”与共济会》
江湖内幕 之 “开山立堂”话“洪门”

人们常听说有"青洪帮",以为是一帮之名。
其实不然,它青帮与洪帮两大会门组织的简称。
因为它们两帮之间也确实存在着同源关系,所以人们就常常把它们加以合称。
洪帮的秘密暗号"明大复兴一",倒过来念,就是"一心复大明"(恢复明朝之意的五字真言)。
这五字真言是绝对保密,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子,违犯者格杀勿论。
这是洪帮的宗旨,说明它是一个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
所谓"洪帮",是以朱元璋的年号"洪武"为记而起的帮名。
洪帮是兄弟帮,帮内以兄弟相称;在兄弟之间讲求人格平等,不分大小高低。
帮中职位分为"内八堂"和"外八堂",下设各种名目,等级森严。
开山立堂或集会,要依职位在堂的两边排成夹道,仪式非常隆重。
洪帮最早是由"天地会"、"三合会"、"哥老会"等演化而成的:据传说,洪帮立祖为洪英,又名洪盛英,明朝崇祯四年考中进士,崇祯七年受聘于直隶大同镇守姜环幕中,参赞军机,为人精明练达,慷慨就义,因之当时许多豪侠义士,从各地慕名而来,投拜在他门下。
清军入主中原后,洪英积极从事抗淸活动,他带领门下去燕京(现北京)侦察清军的虚实时,曾联络抗清志士顾炎武等人,共同创建"汉留"组织,从事抗清活动。
后来洪英在抗清中,屡战屡败,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5月13日,死于距芜湖60余里的三叉河。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据守台湾,为了加强将士团结,创立"金台山"、"远论堂"(后改为"远明堂",意思是效法梁山,既有山名又有堂名),这是洪门最早的"山"、"堂"组织为了发展大陆上的反淸秘密组织,郑成功派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美、李式开等化装来到梅建九莲山少林寺,投方丈智道为僧,在洪门中尊称为"前五袓";所以世传洪门的祖师是和尚。
(11)「冬誓

(11)「冬誓「冬誓—行之心」污蔑国父的几大谣言九十九年十月别鹤(1)污蔑国父之“洪承畴赞美诗”(2)“国父卖国论”为侵华日军的阴谋(3)污蔑国父谣言之:孙中山是陶成章案的幕后主使(4)污蔑国父谣言之:武昌起义不是孙中山领导的(5)污蔑国父谣言之:孙中山勾结苏俄颠覆中华民国“合法政府”北洋(6)污蔑国父谣言之:章太炎挽联讥讽孙中山(7)污蔑国父谣言之:革命党对洪门过河拆桥(8)形形色色的其它谣言(9)一斑窥豹:从两次“倒孙风潮”看同盟会与光复会的关系,与中山先生之胸怀(10)中山先生挽联精选(1)污蔑国父之“洪承畴赞美诗”近几年,满清余孽在洪承畴的家乡“洪氏家族网站”,捏造了一首孙文《赞洪文襄》,全诗如下——1905年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
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
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
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这种谣言目的何在?如果我们戳穿了它,就明白了。
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同盟会宣言明确宣布:“(二)恢复中华。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洽,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难道不是洪承畴之所为?有人继续疑问,那好,我们再看看孙中山对洪承畴的真实评价:孙中山《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中国之见灭于满清二百六十余年而莫能恢复者,初非满人能灭之,能有之也,因有汉奸以作虎伥,残同胞而媚异种,始有吴三桂、洪承畴以作俑,继有曾国藩、左宗棠以为厉。
”这里很明白宣称:洪承畴是汉奸,是灭我中国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孙中山明明否定洪承畴、批判洪承畴,为何在满清余孽笔下变成了赞美洪承畴?孙中山明明是1905年组建同盟会、号召“天下共击之”,为何在满清余孽笔下变成了“华夏生光辉”?这就是满清余孽造谣之目的!满清余孽为什么要捏造这样一戳即破的恶毒谣言呢?关键就在他们捏造的“满回中原日”一句。
这句的要害在哪里呢?不妨用阎崇年的名言来说明吧——阎崇年:“清代民族关系是中国皇朝史上最好的时期!明末的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清初的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双方矛盾与斗争所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明亡清兴!”各位,看明白了么?(2)“国父卖国论”为侵华日军的阴谋请大家先寻找王耿雄先生的两篇论文查看:《孙中山与“中日盟约”的真相》《再论孙中山与“中日盟约”的真相》这只是批驳“国父卖国论”的冰山一角,这两篇很长,就不一一发出,且引用段振坤先生《从黄帝陵到中山陵》一段话吧——【日本军部为了达到攫夺中国的阴谋,伪造了有“孙文”签名的《中日盟约》、《日中盟约》及《致小池张造密函》。
公知论辩的惯用混账逻辑.何新

公知论辩的惯用混账逻辑.何新观察网有公知署一洋名“伊斯托利亚”——谐音“一丝脱了呀”,发文反驳揭露西方伪史的浪潮。
他的反驳很会鬼扯,弄个民族主义标题耸人听闻地称——难道“证明西方伪史就是文化自信吗?”这个标题很邪恶。
其实对这个鬼扯问题只用一句话即可反驳他——噢,否定西方伪史无助于文化自信,那么必须崇拜西方伪史才有助于文化自信吗?问题一:什么是混蛋逻辑?这篇貌似学术的脏文之标题用心就很坏,是一种诡辩的典型逻辑,可以说是混蛋逻辑!为什么说他是混蛋逻辑,就是他跟你玩绕弯子。
当你提出一个论断的时候,他反对,但他并非正面反驳你的论断,而是揣测你提出这个论断的动机。
然后以他推度出的你的动机来否定你的论断。
这种间接论法,是逻辑上著名而典型的一种诡辩论法。
但是由于中国学校已多年不讲语言逻辑了,所以多数人也就不懂这种论法其实纯属诡辩,而对诡辩的不客气命名,就是混蛋逻辑。
西方伪史问题的核心,就是西方历史究竟是不是伪造的?例如埃及金字塔,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亚历山大灯塔图书馆等等高大上的牛呗建筑究竟是不是假的?这与提出质疑的人想要达到什么动机,是不是要以此增加民族自尊心毫无关系。
所以这个标题很邪恶。
有一句名言:不能解决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这个诡辩是同样的方法——无法否定西方历史是假的,那么就质疑提出这个问题的动机。
所以这种逻辑论法,可以称为典型的混蛋逻辑!问题二,亚历山大灯塔位置可以怀疑关于亚历山大灯塔所在的位置,几千年前究竟是大海还是地面?这个问题很专业。
老夫不懂所以不去评论。
但是程碧波教授读了这个公知之烂文后对此回应如下:“这个公知就是不敢引我的原文章。
这厮说“岩石学和放射性碳数据表明,亚历山大里亚港本身形成于两个更新世的碳酸盐砂岩沿海山脊之间,并在海侵期间被海水淹没,距今约有8000年历史”。
蠢到了家!要知道,海平面在8000年前,比现在的海平面要低将近15米。
并且在8000年前早期更迅速下降。
到14000年前,海平面已经比今天低沉150米。
论兴中会、同盟会期间孙中山与海外洪门

论兴中会、同盟会期间孙中山与海外洪门
郭绪印
【期刊名称】《民国档案》
【年(卷),期】1996()2
【摘要】兴中会、同盟会期间,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在国内依靠洪门会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而且把海外洪门也作为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
孙中山联络和发动海外洪门参加革命有哪些有利条件?他是采用哪些措施对海外洪门实行领导、整顿、改造,并将其引向民主革命道路的?海外洪门在孙中山领导下,对辛亥革命起了怎样的作用?研究这一课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些均为拙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笔者不揣浅陋,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总页数】9页(P75-83)
【关键词】孙中山;兴中会;洪门会党;辛亥革命史;檀香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盟会;知识分子;美洲华侨;革命团体
【作者】郭绪印
【作者单位】上海师大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7
【相关文献】
1.评林增平《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兼论檀香山兴中会性质及其与香港兴中会之关系 [J], 姚萱;
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对海外洪门的动员 [J], 邱格屏
3.孙中山与海外洪门、致公党的历史渊源散考——谨以此作献给致公党90周年华诞 [J], 蔡硕聪;
4.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以“兴中会”与“同盟会”性质之辨析为例 [J], 王必闩
5.孙中山从兴中会到同盟会的伟大探索 [J], 白丽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辛亥革命:一场起义要花多少钱?

辛亥革命:一场起义要花多少钱?干神马都得花钱!无本经营一本万利?想得美。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没有经济基础,就别谈什么花好月圆天下大同。
1911年7月27日,孙中山在旧金山发起成立美洲洪门筹饷局(又称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对外界称“国民救济局”),并起草《洪门筹饷局缘起》一文,开宗明义,就讲到了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兹当人心思汉,天意亡胡,所以各省义师连年继起。
然尚未能一战成功者何也?岂以人才之不足、战阵之无勇耶?皆不然也。
试观最近广州一役,舍身赴义者,其人多文武兼长之士,出类拔萃之才;当其谋泄失败,犹能以数十人力战而破督署,出重围,以一当百,使敌丧胆,可知也。
然人才既如彼,英勇又如此,仍不免于失败者,其故安在?实财力不足、布置未周之故也。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专有一章谈革命经济学问题,在不怕死的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之外,有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其实也是决定一场起义是否能够真正揭竿而起的重要因素,诚如张鸣所言:“革命首要的是钱,没钱,即使是革命这样正当的事,也没戏。
革命在前台唱戏,后台站的是利益。
”所以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要革命,花钱老了去了晚清遗老张玉衡在《十年见闻录》中记载,1911年8月23日襄阳城内的清兵起义,是因为营兵在换饷银时与钱店发生争执,闹事者被警察拘捕,从而引发兵变。
都是钱闹腾的。
每次起事,孙中山都要殚精竭虑筹集革命经费,没有钱怎么购置军火?难道让革命党人赤手空拳或者镰刀斧头就与清兵展开殊死搏斗?不再是太平天国时候。
有钱,底气就足。
没钱,就得东拼西凑,总体而言,要革命,花钱老了去了。
1907年,孙中山致信新加坡侨领张永福、陈楚楠,说许雪秋要发动潮州黄冈起义,要钱没钱,要枪没枪,孙中山筹得三千元,仍不够,所以求助于张陈二人:“今者运动得手,可得大宗军火,已与雪兄定议,如潮事发起,当拨新式快枪数千,弹百数十万以应之,则此次军力充实,必非前比。
惟雪兄尚缺运动费,前在星坡得各同志捐助三千元,其数实不敷用。
新见关于胡适的两则史料

新见关于胡适的两则史料作者:***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24年第01期摘要:胡適曾经多次在南京东南大学演讲,其中《再谈谈整理国故》和《书院制的史略》的演讲日期几乎从未被质疑,《胡适文集》《胡适全集》的出版更使其成为定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胡适1923年的演讲还有不同的记录版本。
根据民国《时事新报》《教育汇刊》上的两则新史料即华甡笔记的《胡适之在宁讲演——题为再谈谈整理国故》和方明荣、陈家栋笔记的《书院制的史略》,可对这两次演讲的时间进行勘正。
此外,版本校雠的结果也显示,清代朴学家阮元主编的《经籍籑诂》和兴办的杭州诂经精舍,直接影响了胡适演讲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东南大学;演讲时间;版本校雠;整理国故;诂经精舍胡适的演讲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尤其是对于胡适在东南大学的几次演讲,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成果。
然而,《书院制的史略》和《再谈谈整理国故》两次演讲分别在1923年12月10日和1924年1月27日的普遍说法,现在看来令人难以信服。
笔者在查阅《时事新报》《教育汇刊》等多种刊物的过程中,发现有两则新史料既可以纠正学界对已有材料的误读,也可以提供给我们更具价值的演讲记录版本。
实际上,胡适的两次演讲潜藏着一个思想交汇点,即在学术思想史占据有一席之地的杭州诂经精舍。
对于这一交汇点的深刻认知,恰恰又建立在对南京演讲时间的重新考证上。
一、《再谈谈整理国故》的演讲时间质疑胡适曾记录自己1923年在南京有过两次演讲:“十一月卅日起程北来;在南京住两日,讲演两次……”{1}然而,根据目前国内所编资料,1923年胡适只在上海商科大学佛学研究会和南京东南大学分别演讲了《哲学与人生》和《书院制的史略》。
那么,胡适1923年底在南京的第二篇讲稿是尚未被发现的佚文呢,还是有其他缘故?为了解答这一疑题,我们首先要考察一篇作于“1924年”的文章。
安徽教育出版社的《胡适全集》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看重的研究资料,《胡适全集·第13卷·史学·论集》收录了一篇胡适的演讲稿《再谈谈“整理国故”》,全集编者在页下注明:“这是胡适1924年1月27日在南京东南大学国学研究班上所作的讲演,由叶维笔记。
古巴洪门三十六誓考释

古巴洪门三十六誓考释作者:陈宣中来源:《卷宗》2018年第25期摘要:三十六誓是洪门组织的重要文献。
本文介绍了广州华侨博物馆征集自古巴的一件洪门三十六誓的基本情况,结合目前已见的三十六誓四个版本内容对古巴洪门三十六誓的外观以及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联系古巴洪门组织沿革等情况,揭示华侨社会背景下古巴洪门组织以广府人士为主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古巴;洪门;三十六誓洪门又名天地会,是源于清朝的民间秘密结社。
洪门三十六誓规定了洪门组织活动的原则和成员的基本权利、义务,类似于家法或帮规,因而是洪门组织的重要文献。
由于洪门组织的秘密性质,三十六誓属辗转传抄,所传版本错综杂沓,出入较大。
广州华侨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一件征集自古巴的洪门三十六誓,属海内外极其稀有的版本,现就其内容进行考订。
1 誓词来历及主要情况目前已见的洪门三十六誓来源有四处共多种版本。
一是1841年英国人纽堡(Lieutenant Neubold)在英国《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报》卷六发表的论文《中国秘密社会天地会》(The Chinese Secret Society of Tian-Ti-Huih)。
二是见于Hoffman在《中国大全》(Chinese Repository)1849年6月号上发表的《三合会的誓词及源流注释》(Oathes Taken by Members of the Triad Society and Notices of Oringin)。
第三处来源是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日人平山周所著《中国秘密社会史》,其中收录的洪门三十六誓可称为平山周本。
第四处来源是1936年萧一山从大英博物馆搜访到的伦敦抄本三种。
伦敦抄本第三种与1947年李子峰所著《海底》的三十六誓基本相同,部分阙疑由李子峰作出订正,可称为李子峰本。
伦敦抄本第一种(编号Oriental 8207)与李子峰《海底》所引用的同治本基本相同,且均缺第十九誓至二十三誓,可称为同治本。
【清朝历史】清朝历史上的反清复明天地会与传说中的陈近南

【清朝历史】清朝历史上的反清复明天地会与传说中的陈近南导读:“为人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
“这句话出自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鹿鼎记》。
陈近南是谁?天地会的总舵主。
天地会又是什么组织?一个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江湖帮会。
在《鹿鼎记》里,陈近南是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书生”,他文能治国安天下,武能兴邦定乾坤,还非常讲义气,是大多数武林中人的偶像。
他又是郑成功的部下,在郑的授权下一手创建了天地会,天地会的十大堂主也大多是郑成功的战将。
武侠小说不可能符合史实,而且没必要符合史实,但金庸先生也不是凭空虚构,因为天地会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陈近南这个名字也曾经被天地会的会员广泛传颂。
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院藏有天地会的一系列内部材料,这些材料记载了天地会的起源。
材料显示,康熙初年,中国西部某少数民族侵犯内地,朝廷派兵平叛,连连失利。
这时候,福建莆田少林寺的武僧前来投军,靠着精湛武艺打退了敌人,之后返回少林,拒绝了朝廷的封赏。
一个大臣对执政者说:这些和尚立了大功却不受封赏,肯定是别有所图,他们的作战能力那么强,万一起兵造反,朝廷很难扑灭,不如出其不意杀了他们。
执政者听信谗言,派大军包围莆田少林寺,放了一把大火。
大火烧了好几天,把寺庙烧成一片瓦砾,大多数僧人都死了,只有五个武僧逃了出去。
这五个武僧都有俗家姓名,分别叫马超兴、方大洪、胡德帝、蔡德忠、李色开。
为了报仇,他们决心访求高人,组织一支义军反抗清廷。
他们听说广东惠州某寺庙有个和尚叫万云龙,武功远在他们之上,于是就赶到惠州,邀请万云龙做了首领。
还有个叫陈近南的和尚,武功不高,但是足智多谋,文才出众,被他们请来做了军师。
后来他们跟政府军打了几仗,万云龙不幸牺牲,陈近南总结教训,认为仅凭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想跟清廷对抗,必须成立一个庞大的组织。
在陈的策划下,他们成立了天地会,下设五个“房”,五僧分别担任五房的房主,陈近南则担任总房主兼军师。
然后陈近南派五个房主分赴广东、广西、浙江、福建、云南、贵州、江西、湖北等地发展会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新:评《蔡少卿:“洪门”与共济会》“洪门”与共济会作者简介:蔡少卿,1933 年生,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何新按语:下面这篇论文是南京大学蔡少卿先生写的,研究19-20世纪海外华侨中的秘密会党洪门与华裔共济会的关系。
文章史料很丰富,揭示了孙中山发动反满革命过程中曾经得到洪门会党以及华人“共济会”的资助的史实。
所以特予以推荐。
但也必须指出:据本人的研究,所谓华人的”洪门---共济会“,与欧美的自由共济会(FreeMason)根本并不是一回事。
华侨的“洪门共济会”绝对不是西方“自由共济会”的分支。
二者不应被混为一谈!实际上,澳洲洪门会社之所以命名为“华人共济会”TheChineseMasonic Society——不过仅仅是一种名义冒用或者曰借名而已。
诚如本文作者所指出的:叫这一名字是为了“得到澳大利亚非华裔公众的理解”,因为自由共济会(FreeMason)在西方是比较强大的一股势力。
但是,华人共济会绝对并不是西方自由共济会的分支。
我们应注意到,在华人的洪门共济会英文中缺少最重要的一个词Free(自由),而且也“没有使用澳大利亚共济会的任何仪式”。
其实蒋纬国后来搞的所谓中华民国美生会,也并不是西方意义的真正的FreeMason,而只是其影像而已,最多也只能是一种非常基层的外围。
最根本的问题是:西方的“自由共济会”乃是一个汇聚其金融、政治、文化精英人士,而且具有强烈之排他性、封闭性、宗教性、隐秘性而组织严密的团体,绝对不可能对华人开放。
因此华裔人士最多只能活动在西方共济会的外围,或者被其某些下属基金组织所雇佣,或收买、利用而已。
但华裔人士想进入其高层——也就是进入美英法德国家的顶层主流社会,以至想组建会社成为其自由共济会的分支,那基本是完全不可能的。
还有,共济会的英文全称为Free and Accepted Masons——我认为这个组织正确的中文译名应当是“自由建筑师同盟”。
Masons旧直译成石匠,难以传达其微妙的政治涵义,故表达是不准确的。
----------------------------------------------------------蔡少卿教授的原文如下:19 世纪以来,约有五千万华人迁徒海外,他们大多以苦力身份,在东南亚、北美、澳洲等地,从事开矿、淘金、筑路和农牧垦殖业劳动。
西方学者弥勒斯(L.A.Mills)说:“华侨不论到什么地方,秘密会党便会在哪儿出现。
”[1]这话反映了19 世纪华人迁移海外的实际情况。
对于东南亚、北美地区华人秘密社会,学术界已出版了不少研究成果。
相比起来,澳大利亚华人秘密社会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薄弱。
到目前为止,除了杨进发的《新金山:澳大利亚华人在澳大利亚1901—1921 年》(C.F.Yong,The New Gold Mountain,The Chinese inAustralia1901—1921)和张秋生的《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Qiu Shen zhan,A Historyof The chineseEmigrants to Australia)有一个章节谈到华人秘密社会外,还没有更多的专门研究澳洲华人秘密社会的论文和著作。
澳洲华人秘密社会研究薄弱的原因主要是资料缺乏。
因此,要全面深入了解澳洲华人秘密社会的历史,必须从努力发掘可靠的资料人手。
本迪戈洪门会簿发现的意义1992 年澳大利亚本迪戈华侨协会(Bendigo Chinese Association)发现了一本洪门会簿。
我认为这本洪门会簿的发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作为研究澳洲华人秘密社会史的一个突破口。
我们知道,东南亚、北美地区华人秘密社会的研究,首先是从各地发现洪门天地会的文书人手的。
最早写出天地会的研究专著的,是荷兰人施古德(GustaveSchlegel),他曾任荷属东印度政府的汉文翻译官。
1863 年,荷兰殖民主义政府从苏门答腊(Sumatra)的巴东(Padang)一个华侨家中搜出一批天地会的文书,其中包括天地会的章程、誓词、创会故事、旗帜说明、诗歌、秘密符号等。
施古德根据这些文书材料,写出了《天地会》一书(Thian Ti Hwui The Hung league,orheavenEarth league),1866 年出版。
后来,英国殖民政府在新加坡、马来亚搜到大量华人秘密会党的文书,由活特(J.S.M.ward)和斯特林(W.S.Stirling)合作写出《洪门会》(TheHung Society),共3 卷,1925 年出版。
此后,温尼(L.Wynne)、柯比(C.F.Comber)、布莱斯(W.L.Blythe)相继出版的几本马来亚华人秘密社会著作,大多根据警察部门得来的资料。
同样,北美地区华人秘密社会的研究,也是从洪门文书资料人手的。
因此,我认为,本迪戈洪门会簿的发现,对澳大利亚秘密社会史的研究将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其次,本迪戈洪门会薄本身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它能说明许多重大问题。
第一,按照洪门天地会内的传统,凡天地会成员,只要抄得会内的歌本、会簿,即可辗转传会,也就是说,这种洪门会簿是传布天地会的重要凭证。
我们从清代的档案资料中发现,有许多天地会供称,凡持有天地会内相沿抄录的会簿,即可邀人入会[2]。
乾隆末年广东高要人林闰才说:“有会簿之人始算得真传”。
此后,凡是藏有会簿、借抄会书、祖遗会薄、买获会簿的人都可传会为师[3]。
这个成规,在洪门天地会内一直相传下来。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本迪戈的手抄洪门会簿,无疑是洪门在澳大利亚传会的凭证。
第二,本迪戈洪门会簿的发现,可以说明本迪戈是华人秘密社会盛传之地。
根据我们已知的情况看,可以判明,发现洪门会簿的地方,都是洪门天地会盛传的地方。
从中国本土广东的大埔、广州、香港,广西的贵县、东兰、田林先后发现了几本天地会会簿,这些地方都是清代以来天地会势力最活跃的地方。
在海外,上面我们提到的苏门答腊、新加坡以及加拿大的维多利亚,相继发现了许多天地会的文书,这些地方都是海外洪门天地会势力最强大的地方。
另外,据我所知,在巴黎图书馆内,现在收藏了一本天地会会簿,是在越南的谅山发现的。
谅山与中国的云南边境相邻,是清末以来天地会活跃的地方。
在中法战争时期,中国的刘永福将军曾率部在谅山与法军鏖战,刘永福的士兵大多是天地会成员。
在英国伦敦图书馆还有一本从泰国发现的天地会抄本。
大家知道,泰国也是华侨秘密社会盛行的地区。
因此,我们认为本迪戈洪门会薄的发现,进一步证实本迪戈是华人秘密社会盛传之地。
第三,从本迪戈洪门会薄的内容看,至少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它与苏门答腊以及新加坡发现的本子不同,本迪戈会簿中将天地会最初的结拜取名x(即天地会名称的变相写法)。
最早将天地会改为x进行活动的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福建同安人陈老苏和苏叶,他们因清政府严查天地会,即“改造x 名色,以暗合天地”[4]。
这样的名称和写法,在清嘉庆朝以来中国大陆各地发现的洪门会薄中颇为流行,如广西贵县、东兰、田林先后发现的本子中都有这种写法。
本迪戈洪门会簿与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以肯定本迪戈的洪门会簿是由中国大陆流传去的。
而苏门答腊和新加坡发现的会薄中,都将天地会称为“义兴公司”,这是天地会传过去以后,仿照东印度公司而取的名称[5]。
在澳大利亚,华人秘密社会大多亦称义兴,这显然是从东南亚地区流传去的。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洪门传入澳洲大概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直接从中国大陆传入;另一条是从东南亚地区传入。
另外一个特点是,在早期的洪门会簿中,提到结拜创立天地会的只有长房吴天成、二房洪太岁、三房李色地、四房桃必达、五房林永招这五祖,在嘉庆时期广西东兰的会簿和道光时期广西田林的会簿中部作了这样的记载。
但是在道光朝以后的洪门会簿中,如1863 年苏门答腊发现的本子,除了以上五祖外,又出现了后五祖的名目。
本迪戈会簿中也载有前五房太祖和后五房太祖的名称。
由此可以认为,本迪戈的会簿应是清道光朝以后的抄本,同时也可以推断洪门天地会传入澳洲时间,必定在道光朝以后。
洪门天地会在澳洲的传布洪门天地会传入澳洲的确切年月已难于搞清,因为其传布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是随着大批华人赴澳淘金而传人澳洲的。
19 世纪50 年代澳洲发现金矿,消息很快传遍了澳洲和世界,于是就有成千上万的华人淘金者来到澳大利亚的“新金山”矿区,他们绝大多数是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贫苦农民和破产劳动者。
具体地说,他们就是从香港出海的广州周围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人和从厦门出海的闽南入。
由于中国人口的激增,自清朝中期以来,这个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锐。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其13 个县的面积共2 万平方公里,约占广东全省面积l/10,而人口竟达1800 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2,四邑、中山一带的人口尤为稠密,平均每平方公里达1500—1600 人[6],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人多地少的矛盾,造成大量的无地少地的农民离乡背井,流落他省和海外。
他们流落异乡后,生活极不稳定,常常遇到天灾人祸的打击和外来的欺压。
出于互助的需要,他们迫切要求结拜团体,实行“一人有难,大家帮助”,天地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
根据我们研究,天地会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首先在福建漳州地区创立[7]以后,很快就在闽粤华南地区广泛传布,到19 世纪50 年代,已在广东“蔓延通省,及于广西”,并“祸及吴楚”[8]。
广大贫苦农民和破产劳动者,为了谋求生活互助。
大多加入天地会。
这时的天地会更是迎合移民社会的需要,对海外苦力华工产生了特殊的吸引力。
伴随着大批华工去澳洲淘金,洪门天地会也就进入澳洲矿区,并在澳洲华人中广泛传布。
特别要指出的是,19 世纪50 年代,在中国南方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和天地会“红巾军”起义。
随着起义的失败,清政府对太平军和天地会实行残酷的镇压,不少太平军和红巾军的骨干也随着淘热逃往澳洲。
据记载,太平军平南王黄德滋(广东新会人)起义失败后,于1864 年率余部“乘帆船数十,漂流海外,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
时值新金山开埠,遂往该地,成为淘金工人”[9]。
另据老华侨杨汤城回忆,他的曾祖父杨胜龙兄弟6 人,其中有2 人在广东番禺参加了甘先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失败后被清军杀害,为了避免株连,另一兄弟浮海到新西兰淘金。
之后,杨汤城的祖父杨雄大兄弟3 人也逃往海外,老大到澳大利亚淘金,老二、老三分别去新西兰和美国作苦力。
[10]这些天地会的骨干,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据说黄德滋到澳洲新金山即创立了洪门“义兴”公司,今本迪戈(Bendigo)现存义兴公司的会所(旧关帝庙)就是黄德滋手创[11]。
洪门在澳洲华人中传布发展的过程,我认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851—1875年,这是由淘金热引发的华工赴澳高潮时期,也是洪门在澳洲华工中广泛蔓延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