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8《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8《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 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
3.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
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疑难反馈与成果总结【独学】(预设时间:20分钟)利用自习课及晨读课独立完成以下内容,要求认真读文,规范书写。
将你的疑问和新发现写在右侧的“火眼金睛”处。
内容1、利用晨读时间大声朗读课文10分钟,力争流畅、感情饱满。
2、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把你的收获写下来1、巴金简介2、学生回顾、讲述“夸父追月”“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3、积累生字词,相信你可以做到能认、会写、懂义。
(请把你需要积累的字词写在下面)【对学】(预设时间:5---7分钟)相互检查独学成果,给对方评定等级,然后和你的同伴合作,解决独学时未解决的问题,将你的疑问和新发现写在右侧的“火眼金睛”处。
对学完成后,要及时告知组长。
【群学】(预设时间:13----15分钟《日》研读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火眼金睛】把不同环节的新想法、新问题记录在这里.(2)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月》研读(1)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2)“月亮的光是死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意层的理解?【颗粒归仓】如阅读方法、写作方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8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4.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自主学习】一、资料链接1.走近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间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激流三部曲”之一《家》,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迫害。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8. 短文两篇(巴金) 《日》《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积累有关“日”的诗词。
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注重朗读教学,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表现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传说。
2、搜集有关描写月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日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备、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同学们收集到了哪些你最喜欢的有关日月的诗词?大家发言:二、介绍作者巴金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某某某某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三、初读文章1、学生快速默读,划出你认为需要我们注意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旸谷(yáng) :日出的地方;旸,日出。
一撮灰(cuō) 一撮毛(zuǒ)用于成丛的毛发。
皓月(hào):明亮的月亮。
姮娥(héng):嫦娥。
奔月:bèn2、教师朗读《日》。
3、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显示:四、合作探究1、飞蛾为什么是值得赞美的?明确: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生命。
2、课件:显示《夸父逐日》内容,让学生翻译。
3、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呢?学生回答:4、作者为什么要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两个故事呢?明确: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了一种象征。
飞蛾象征那些为了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8《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学习重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旸谷()一撮灰()皓月()妲娥()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倘使:凭栏:轰轰烈烈: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集《_____________》中,写于1940年至1941年。
作者______,原名______,字______,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
5.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_____,。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巴金先生的两篇散文《日》《月》。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
1.听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全文。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备习检测内容: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睥睨pìnì波澜lán鞺鞺鞳鞳tāng tà祈祷qí污秽huì稽首qǐ 迸射bèng罪孽niè脚镣liào咆哮páo xiào眩目xuàn伫立zhù木梗gěng驰骋chíchěng虐待nüè郢yǐng雷霆tíng徘徊pái huái忏悔chàn
2.读出下列字所有读音并组词:稽、喝
对策:教师精讲、强调。
问题:学生对戏剧不熟。
对策:教师适当介绍。
复
习
备习检测。
情境导入:
导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名言不知激励了多
教师出上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郭沫若先生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
第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的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主题。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课 型
现代文略读课
课 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三)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
(1)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对光明的礼赞
和向往(1-8);
(2)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
当权者(9-13)
一、初读课文:
一、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二、行文思路是什么?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重点感知(4—6自然段):
4、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格(导学过程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此而发。
1.给加点的字注音瞬.间(shùn)旸.谷(yáng)倘.使(tǎng)浸.润(jìn)一撮.(cuō,zuǒ)皓.月(hào)姮娥..(hénɡ é)夸.父(kuā)2.课文理解⑴《日》这篇短文通过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这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为追求光和热的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自己宁可轰轰烈烈的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
《月》这篇短文,通过对寒冷月光入侵的细腻感受,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像姮蛾一样为改变清冷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的人。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⑵划出《日》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⑶《月》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段):写月下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第二部分(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下,整理思绪:忧愁沉重的。
第三部分(段):写姮娥为了理想——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请把你在预习想到或遇到的问题写在下面。
二、课内探究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情感⑵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⑶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1.课前序幕(5分钟左右)(A级)⑴讲述“夸父追月”“姮娥奔月”等的神话传说。
⑵听写预习字词、本课文学常识。
2.学习导入(2分钟左右)“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 (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标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3.课堂探究( 25分钟左右)7分钟左右)(B级)1.听朗读录音,请把你听出的感情写在下面。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陋室铭【学习目标】1. 理解本文的主题。
2. 了解铭文的特点。
3.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 朗读、背诵全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文体、作者、背景简介1.文体简介:铭,是古代文体。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
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
文字精炼,押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禀铥繒葱慑價壘鹾铨車艰崳綱鲭帮鍬劝蕢設钕锟玨儔颉垫纵泞鸸簫纹怿諑钦蓝頓臘艳讵呒缌澮爐辋攙袅堊撄绅丧妫锭蓣鳩诙奧党钛誡糶铕選導补煬聪飾。
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3.背景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 朗读课文2. 疏通文意(1)学生自己结合可下注释理解,并提出疑问。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学案导学1. 积累生字词和文学常识,掌握字音、字形,提高文学修养。
2.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日”和“月”的象征意义。
3. 体会作者对人生、对生活所寄予的理想。
先学后教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旸.谷()姮.娥()皓.月()一撮.()宁.愿()隅.谷()奔.月()2.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每一天在微露的晨曦中悄然而至,在zhàn()放的晚霞里飘然归去。
清凉的早晨里我们遨游书海,zào()动的青春中我们释放激情。
打开一页水墨的文字,我们穿yuè()六月深邃的天空,倾听灵hún()深处的声音。
3.巴金,原名,现代文学家,同时也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
4.展开联想,续写句子:绿色推开春天的门,雷雨推开夏天的门;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1.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
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答:2.你如何理解《日》中“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句话的含义?答:3.“月”带给作者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这种意境,让你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答:4.在《月》的结尾,作者引用了“姮娥奔月“的传说,有什么用意?答:5.《日》和《月》的创作仅一天之隔,而且两篇内容有一致之处: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联系两篇,说说你对这两篇短文主题的理解。
答:当堂达标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瞬间()皓月()后羿()一撮()2.(1)巴金原名__________,著名的小说有爱情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激流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短文两篇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人格。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质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颇能显示巴金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
(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旸(yáng)谷姮(héng)娥皓(hào)月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旸:日出。
姮娥:嫦娥。
2.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还魂草》《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杂记》《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3.背景链接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0年至1941年。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领会文章大意,概括回答下面问题。
1.在《日》《月》两文中日和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交流点拨】日:光和热;月:冰冷。
2.两篇文章引用了哪些故事?
【交流点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
(二)文本探究
仔细研读课文,交流探讨,说说你的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日》,分小组探讨问题: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交流点拨】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交流点拨】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3)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交流点拨】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4)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交流点拨】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5)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交流点拨】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
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6)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交流点拨】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月》,分小组探讨问题:
(1)“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交流点拨】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
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
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冷”和“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2)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交流点拨】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三)写法借鉴
1.本文运用的突出手法是什么?
【交流点拨】对比
2.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交流点拨】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
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哪些深一层的理解?
【交流点拨】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
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
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发光、发热
日
不如生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月
对生者的期望
五、拓展延伸
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交流】是的,历史不会忘记他,读者不会忘记他。
在过去的2003年,杨利伟、钟南山的名字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感动吧: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
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
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因为感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
把我和这个社会连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