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雍城到阿房宫:秦人都城变迁史

合集下载

秦国都城的变迁

秦国都城的变迁

秦国都城的变迁◎秦国迁都⽰意图本图出⾃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册)。

1秦⼈最初被分封在今⽢肃清⽔县⼀带,后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成⽴了国家。

秦国建国后的迁都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南)。

秦国建国后,于前677年定都雍城,经营雍城250年左右;⼆、泾阳(今陕西泾阳县)。

为向东扩张,秦灵公于前419年迁都泾阳;三、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

战国初期,秦献公⽴志收复被魏占领的河西之地,于是在前383年将都城东迁⾄栎阳;四、咸阳。

秦孝公任⽤商鞅变法,国⼒⼤增,秦国的战略重⼼转为东进,于是在前350年再将都城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直到秦统⼀六国后,咸阳仍为国都。

2秦⽴国初期,受到西北⽝戎威胁,防御较为严密。

雍城四周有多条河流环绕,成为了主要城防设施。

雍城的河流防御体系之完善,使得秦国早期⼀直没有修筑城墙,直到建都雍城近200年之后,才正式修筑(当然,可能也和秦国早期⽆⼒修筑有关)。

秦以泾阳和栎阳为都城时间都不长,这两城属于带有军事性质的临时性都城。

泾阳⽬前未发现秦代都城遗迹。

⽽商鞅第⼀次变法就发⽣在栎阳。

栎阳城址呈长⽅形,宫殿等⼤型遗址位于中部,城内尚未找到宗庙、秦公陵园、贵族墓地等遗存。

栎阳原是秦国商业城市,秦迁都后,并没有⼤兴⼟⽊,只是在原有城⾢外围了⼀圈夯⼟城墙,城市建设⾮常朴素。

栎阳城墙是平地起夯,不挖基槽,某种意义上,也表明了秦的实⽤主义建都思想。

◎陕西凤翔县的秦雍城遗址(秦公⼀号墓)秦⽴国初期,受到西北⽝戎威胁,防御较为严密。

秦之雍城,四周有雍⽔河、纸坊河、塔寺河以及凤凰泉河环绕。

由于西北⾼,东南低,当时⽔流湍急,河⾕纵深,⼏条河流成为了主要城防设施,城内布局则是顺河⽽建,这种情形与秦早期在礼县⼤堡⼦⼭、圆顶⼦⼭秦西垂城的防御体系如出⼀辙。

雍城的河流防御体系之完善,使得秦国早期⼀直没有修筑城墙,直到建都雍城近200年之后,才正式修筑。

如今的雍城遗址⾯积约11平⽅公⾥,发掘有西城墙等遗迹。

秦阿房宫遗址

秦阿房宫遗址

作者: 韩保全
出版物刊名: 文博
页码: 23-26页
主题词: 阿房宫 遗址 夯土台基 咸阳宫 宫殿建筑 标准衡器 前殿 渭水上游 中原文化 始皇
摘要: 秦的先世发轫于渭水上游,后沿着渭水向关中发展。

秦襄公时徙都汧,在今陕西陇县南。

秦文公时徙都汧渭之会,在今陕西眉县一带。

秦宁公时又徙居平阳,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

到秦德公时,始定都于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雍是连接关中、巴蜀和陇上的交通孔道,也是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氐羌文化的交会点,具有重要的地位。

战国时,秦为进一步向东发展,与诸国争雄,先后在今陕西的韩城、蒲城、泾阳、栎阳等地建都,但雍城始终据。

秦代九次迁都

秦代九次迁都

秦人的迁徙——东进!东进!1游牧于荒蛮之地的秦人,并不甘心屈居于牧马人的地位,早已雄心勃勃,虎视天下,决心使后世子孙饮马于黄河。

秦人因为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无法扩张势力,而“八百里秦川”地势高敞,具有向东俯冲之势,正是称霸争战的理想据点。

秦人奋勇征战,经过九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国迁都,从西戎迁到西周王室的故地。

最终定都在最适宜秦国发展的咸阳,奠定日后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东进迁都,不仅表现秦人不定居的游牧习俗,也具重要战略意义,每次迁都均开拓一片领土,建立一处军事据点,势力不断向东扩张。

在战略性的东迁过程中,秦国由最初统治的西戎荒蛮之地,到达了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西周都城腹地。

此后,积极汲取周王朝和东方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很快由落后的游牧经济发展为发达的农耕经济。

国土逐渐由小到大,国力由弱而强,成为战国时期的头号军事大国。

加以秦国凭仗八百里秦川优越的地理环境,由此奠定了兼并天下的基础。

2. 秦统一的战略进程:雍(戎、狄)——栎阳(魏河西之地)——咸阳(天下)3.以咸阳、长安为中心的沿渭河道路。

秦国地形图——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秦国九次迁都,雍(关中平原西部,西北地区的战略考虑,西北戎狄游牧民族,都城位于此地,即有可以凭的天险,又可以震慑西北民族,后随着秦国的强大,西北民族以无法与秦抗衡,于是迁都)——砾阳(关中平原中,魏国国土深入黄河以西即河西之地,变成秦国的心腹之患,所以当秦国强大之后,秦国迁都砾阳,对魏国形成攻势,两者彼此形成相持阶段,魏国沿着洛河西岸修筑长城,随着秦国的强大,秦攻破魏国长城,收复了河西之地,形成兴盛之地)——咸阳(统一全国,沿着渭河形成的道路,以咸阳为中心,过河便是汉长安,唐长安,咸阳西部的道路为北岸,东部为南岸,迁都咸阳后,控制重要道路,直指东部六国)【关东与关西:以函谷关为界,关东包括除秦之外的所有国家;】。

中国建筑史-5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秦汉时期)

中国建筑史-5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秦汉时期)

二、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 220年)
政治文化方面: 对内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 央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体系,对外则发兵征 讨匈奴,开拓四裔。
汉儒之政治哲学,即三大理论: 大一统、尊王与绝对王权,完全为汉帝而立。汉 儒拥护帝王集权,别出心裁,古未之有。
经济方面: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兴修水利、稳固 农业
汉 长 安 城 形 势 图
高祖七年(公 元前200)至惠 帝五年(公元前 190年)十年建 成的长安城,是 在秦兴乐宫(改 名长乐宫)为基 础建立的。
不久,由军
匠出身的杨城 延主持修建未 央宫、北宫, 以后建造桂宫 、明光宫;并 以此为基础主 持长安城建设 。
城墙是惠 帝五年(公元前190 年)才开始修筑, 到汉高后吕雉 八年(公元前180年) 先后20年时间 才建成。
高颐墓阙
砖、拱券技术的使用
砖拱结构被大量用于贵族墓室的修建,同时,砖 也被用于砌筑下水道等。并生产了各种类型的墓 砖。
木架建筑日趋成熟
主要的木结构形式已经形成,斗拱已经被普遍使 用,虽然形式不统一,但是已经有结构作用。
汉代明器给我们的信息
在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明器。它们带给我们大 量的信息。既有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也 有建筑方面的:如建筑的细部特征、各种构件造 型等等。
1、城市建设:
汉长安城: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至惠帝五年(公元前190
年)十年建成的长安城,是在秦兴乐宫(改名长乐宫 )为基础建立的。不久,由军匠出身的杨城延主持 修建未央宫、北宫,以后建造桂宫、明光宫;并 以此为基础主持长安城建设。城墙是惠帝五年(公 元前190 年)才开始修筑,到汉高后吕雉八年(公元 前180年)先后20年时间才建成;在未央宫和长乐宫 之间,建有武器库、粮仓、织室、暴室等。

揭秘:秦国都城先后迁都了六次秦国为何要变迁

揭秘:秦国都城先后迁都了六次秦国为何要变迁

揭秘:秦国都城先后迁都了六次秦国为何要变迁.秦人在西周早期因参与三监之乱被流放到今陇右地区,直至非子邑秦才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实体,襄公立国后开始向东扩张,都城也从陇右地区迁徙至关中西部。

战国时期又进一步迁徙至关中中部,秦都城的变迁不仅是秦国发展和扩张的直接反映,也是自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秦在关中西部的都城1、德公迁雍沂渭之会、平阳、雍城三者相距很近,而且研渭之会和平阳为都时间都很短暂,众多学者将汗渭之会和平阳视为临时性都城,我们可以看到,秦人主观上是想将沂渭之会和平阳建设成为正式的都城。

但沂渭之会和平阳的微观环境不足以进行大规模的都城建设,故秦人放弃了位于河谷地区的汾渭之会和平阳,迁往位于原上的雍城。

秦都城在沂渭之会、平阳和雍城的变迁,不可视为一般意义上的迁都,而应该视为秦都城在关中西部地区优化选址的过程,德公、宣公、成公共在位14年,秦国对戎族的战争并未取得什么进展。

直到秦穆公时期取得了重要胜利,称霸西戎,就连周天子也派人以金鼓相贺,从此秦人彻底占据了关中地区,与此同时秦人对雍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经过200年从南向北的不断扩建,雍城成为一座规模宏伟、精心规划、功能齐全的都城。

其结构严谨成熟,分为宫殿区、居住区、作坊区、城防区等,宫殿区为中心,层次分明,三峙原的离宫别馆、祭祀设施和苑囿基本都集中在千河与渭河交汇处东岸不远处。

这里不仅曾是周人重要的势力范围,还曾是秦先祖非子养马之地,后虽迁都栋阳和咸阳,这里仍然是秦人心目中的圣地,过去学者多将三峙原的离宫别馆、祭祀设施和苑囿作为雍城郊区建置加以考证,以突出雍城的“圣都”地位。

这样既降低了三畸原的重要性,也忽略了三畴原的独立性,三峙原本身就是一个早在文公迁都沂渭之会时开始营建,经过上百年数位秦国国君建设而形成的独立的政治、祭祀中心,它的重要性在一定意义上超过了雍城本身,在雍城失去都城身份后,三畴原依然作为政治、祭祀中心,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权⼒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在多数情况下,⼜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化中⼼。

可以说,都城是⼀定时期物质⽂明和精神⽂明发展⽔平的标志。

⼀、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夏朝阳城河南登封商朝亳-殷河南郑州-河南安阳西周镐京陕西西安东周洛⾢河南洛阳秦朝咸阳陕西咸阳西汉长安陕西西安东汉洛阳河南洛阳吴国、东晋南朝建康江苏南京隋唐长安陕西西安北宋东京河南开封西夏兴庆宁夏银川⾦朝会宁-燕京⿊龙江阿城-北京元朝⼤都北京明朝南京-北京江苏南京-北京清朝北京北京⼆、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过程古代都城⼀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和物资。

(1)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流洹⽔之滨。

西周的镐京,地处沣⽔和渭⽔的交汇之处。

这⾥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便利的经济⽂化往来。

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便利的经济⽂化往来。

(2)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化轴⼼带。

如镐京、咸阳、长安→洛阳。

这局⾯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

这⼀经济⽂化轴⼼带的建⽴,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事:⼀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国家的建⽴;⼆是诸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候温和,平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带漕运⼗分困难,致使天⼦也常常不得不“逐粮⽽居”,就⾷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种游离状态。

大秦帝国考古(一)咸阳城-阿房宫-始皇陵

大秦帝国考古(一)咸阳城-阿房宫-始皇陵

大秦帝国考古(一)咸阳城-阿房宫-始皇陵大秦帝国-始皇帝秦代共十五年(公元前221一前207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就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发展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贯彻法家路线,进一步摧毁奴隶制残余,大大发展了封建制度和统一事业。

大秦帝国统一符合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战国时,各国的文字异体很多,货币、度量衡制度的差异很大,这都限制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大秦帝国-士兵秦始皇除了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法以外,还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并且“焚书坑儒”,打击企图复辟奴隶制的儒家,推行了一系列“厚今薄古”的革新措施,为统一中国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秦帝国统一六国时的战场由于秦代时间较短,目前能够确定的秦代的发掘材料还很少,但已有的一些资料,可以看到一部分秦始皇对历史作出的重大贡献。

大秦帝国阅兵仪式秦在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都雍城(陕西凤翔),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都城也在咸阳。

咸阳故城在今咸阳以东约7-8公里处,其南部已被渭河冲毁。

这里发现过战国至秦的夯土墙、水道、陶器、瓦片、井圈、水管等遗迹、遗物,还发现一个完整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度量衡的铜诏版。

大秦帝国-咸阳城在咸阳城的北部,已发现了宫城遗迹,有的宫殿遗址,并已开始发掘。

这种宫殿建筑,建于高大的夯土台基上,它依土台作基,在南、北两侧筑起四层房屋,逐层升高。

在没有发明多层建筑技术以前,当时就已使用高台建筑办法来修起这种建筑物。

大秦帝国-咸阳宫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如何控制大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以东的关东地区,是秦政权的重大问题。

从咸阳出关东的交通道,以沿渭河南岸过潼关为便,把都城设在渭河以北的咸阳,显然很不方便。

秦始皇在渭河以南修建了规模极大的阿房宫,暗示出把整个都城迁到渭河南岸的打算。

大秦帝国-阿房宫阿房宫遗址在今西安三桥镇以南的古城村一带。

从秦人“九都八迁”,述说秦人发展历程(上)

从秦人“九都八迁”,述说秦人发展历程(上)

从秦⼈“九都⼋迁”,述说秦⼈发展历程(上)原创:唐封叶说起秦⼈的都城,⼤家⾸先会想到咸阳,多数⼈也只知道咸阳。

其实⾃周孝王封⾮⼦、秦⼈建⽴附庸政权开始,⼀直到秦朝灭亡,共历时约700年,咸阳只是秦⼈最后⼀个都城,作为秦都的时间不过140多年,只有秦政权寿数的五分之⼀。

在历史上,有秦⼈“九都⼋迁”之说。

那么两周时期秦⼈的九个都城究竟都在哪⾥,每个都城被使⽤了多少年,秦⼈⼜为什么屡次迁都,本⽂就给⼤家简单介绍⼀下。

秦⼈的起源和早期历史在正⽂开头,我们有必要先说说秦⼈的起源和早期历史。

秦⼈本是东夷后裔,秦⼈的始祖故事“⼥修吞卵⽣⼤业”与商⼈的“天命⽞鸟,降⽽⽣商”传说⼏乎如出⼀辙。

⼤业之⼦就是传说中辅助⼤禹治⽔的功⾂伯益。

伯益因治⽔之功被赐予嬴姓,他最初的居住地在今天河南东北⾓的范县⼀带。

4000多年前那⾥⼟地肥沃、⽓候温润,伯益⼀族收获了⾕物后,就把⾕穗放在⽯⾅⾥舂捣,以取出⾕粒,所以被叫做“秦⼈”。

因为“秦”在甲⾻⽂⾥写作,就像两只⼿拿着⼀只杵,在捣下⾯的两棵⽲。

范县也即最早的“秦”地。

伯益死后,他的后代流散四⽅。

夏末,伯益⼆⼉⼦若⽊的后代费昌,以成汤御⼿(司机)的⾝份参加了商⼈灭夏的“鸣条之战”。

因为开国战功和秦⼈与商⼈的近亲关系(都源⾃东夷集团),嬴姓⼀族在商朝颇受重⽤,混得风⽣⽔起。

商朝第九位君主太戊在位的时候,伯益⼤⼉⼦⼤廉的后代孟戏、中衍(yǎn)也得到赏识,都做了商王御车的“司机”。

商末,中衍的后代中潏(jué)被商王(⼤约是商朝倒数第⼆位王帝⼄)封在商朝西部,也就是今天⼭西省南部的霍太⼭⼀带,替商朝抵抗戎狄、保卫西部边疆。

中潏的⼉⼦叫飞廉(⼜写作蜚廉),孙⼦叫恶来。

那时费昌也有个著名的⼦孙叫费仲。

众所周知,费仲、飞廉、恶来三⼈都是商纣王驾前的宠⾂和红⼈。

后来武王伐纣,恶来和费仲因效忠纣王,⼒战后被周⼈俘杀。

飞廉因出使在外躲过此劫,先是潜回封地霍太⼭,⼏年后⼜追随商王⼦武庚(禄⽗)发起反周叛乱,最终被东征的周公旦斩杀于东海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都城营造上,秦人一开始就展现了其摒弃传统的一面:相对于《周礼》的中规中矩,讲求实用的秦更倾向于《管子》顺应自然的营城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及至秦一统天下,帝都咸阳更被构想为“象天法地”的宇宙之都,兴极而亡。

xx八迁:实用主义建都之源在有史实记载时,秦人已经迁移到西部了。

这段历史和非子有关,此人是一个高明的牧马人,为周王室牧养马匹,在公元前897年被周王赐为附庸,得到了一块封地,位于现在甘肃天水礼县附近的西犬丘,这也是秦的第一个都城所在地。

考古对礼县境内大堡子山秦公墓地的确认也支持了这一点,在此发现了属于诸侯级的中字形墓葬及其他陪葬坑。

此后秦人与周王朝关系逐渐贴近,秦先祖从附庸到西垂大夫,再到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迁而被册封为诸侯,才得以越过陇山进入关中地区。

自西犬丘始,秦历经九都八迁,秦、汧、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和栎阳、咸阳。

迁移方向非常明确,一路向东,最终回归东方,而且取“文王作丰,武王理镐”的正统周都城而代之,完成了一个历史大回环。

秦为什么频繁迁都?曾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主任的王学理认为,其原因不是出于外族威胁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干预,而完全是随着内部经济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变化采取的主动措施。

在秦成为诸侯国后,虽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诺,若秦打退控制岐以西之地的戎狄,便将此地赐予秦,但当时连周天子也被逼得东徙洛阳,这无疑是一张空头支票。

因此当时还被东方各国以“戎狄遇之”的秦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办法,每前进一步都扎根下来,建立都城,扩展领土。

从实际结果看,在秦越过陇山后,从汧河岸边,到汧渭之会,再到渭河岸边,八百里秦川,其都城的地形越来越开阔,土地越来越肥沃,交通越来越发达,迁都其实也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利用地利的过程。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徐卫民认为,雍城以前的陇东地区秦都城,还处在探索阶段,秦当时的国力还弱小,其都城的规模,仅有一两个宫殿或宗庙而已,只是拉开了发展的序幕。

而经反复选择定都雍城后,在此安居长达327年,才逐步确立了逐鹿中原的强国梦想。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田亚岐自80年代就开始主持雍城考古。

在他眼中,这片位于凤翔县城南的区域较秦之前的几个都邑有显著优势:定都雍城前,临时都城平阳地处渭河盆地,地势低洼,而且夹在渭河、秦岭和凤翔原之间,地窄路隘,无论是东进还是西守,或向南北扩展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而凤翔一带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南为雍水,北为汧山,是当时通往西南、西北地区的唯一交通要道,而且土壤肥沃,易于农业发展。

寻到考古勘探、试掘、发掘,雍城遗址的轮廓范围逐渐显现:由城址、秦公陵园、国人墓葬区、汧河流域早期秦文化遗址和郊外秦汉行宫建筑遗址组成,总面积约为51平方公里。

其宫殿的奢华,从《史记》中的一则记载中可见一斑。

秦穆公时期,戎族的由余来到尚在修建的秦都城,不禁感叹:“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

”遵循了《管子·乘马》中的营城思路,“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雍城可以作为秦都城顺应自然的一个样本,首先是借助水源的多重城防体系。

田亚岐告诉本刊,初期雍城以四周的雍水河、纸坊河、塔寺河,以及凤凰泉河环围,由于当时的河水丰沛,河谷纵深,自然河流便成为“以水御敌于城外”的主要城防设施。

这种情形与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子山秦西犬丘城的防御体系如出一辙,也是对文献所载“城堑河濒”的实景解读。

而到了战国时期,列国形势突变,攻伐谋略上升,秦国在原“以水御敌”基础上再构筑城墙,加上因筑墙取土所形成的沟壕,增加了多重防御屏障。

田亚岐说,之前关于早期秦国是否筑了城墙一直无实例佐证,去年他们通过对雍城所有城墙遗迹点梳理,最终探知了城墙的基本走向,而且在墙体夯土内发现了秦早期陶片,从而初步推断如《史记·秦本纪》“悼公二年,城雍”记载的可靠性,即秦国在都雍城近200年之后才正式构筑城墙,土源分别取之于城内和城外开挖的护城河。

通过对城址及其周边地理环境考察,考古学者们发现,雍城城内布局也顺应了当时的自然环境。

因为雍城西北高,东南低,加之从北部雍山一带的水流通过白起河及多条河流穿城而过,使当时的雍城成为“水”中之城,从而形成了当时城内布局“顺河而建,沿河而居”的情景。

在都城内,除众多人口所居,推断有农田耕作,加上雍城数条河流构建的丰沛水资源,以及城外植被茂密的林区环境,提供了富实的渔猎经济,多元经济结构壮大了秦国国力,成就了秦公让“子孙饮马于河”的东扩愿望。

雍城的建筑形态也呈现出向秦“重天子之威”的转折,正从周宗法社会的宗庙中心制向秦的宫殿中心制过渡。

田亚岐在去年主持的对雍城城址区的大规模调查中发现,姚家岗建筑遗址区初步显现出秦早期传承周制,为寝庙合一模式;而在马家庄春秋宫殿、宗庙区则发现,庙、寝分开且平行,说明这时的秦人已不把宗庙看得那么至高无上了,人的地位在上升。

后来到了咸阳,则发生了进一步演变,为突出天子之威,朝寝处于国都中心,而宗庙已经降至次要地位,置于南郊。

公元前305年,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的一项重大措施,收复河西失地,已经由雍城迁都至泾阳,继而又到“北却戎翟,东通三晋”的伐魏前线栎阳,是祀天的中心,以至于直到迁都咸阳的100年后,嬴政的加冠典礼仍要到雍城去举行。

xx:“高xx,xx宫室,以鸣得意”只有站在咸阳宫遗址上,才能体会秦孝公和商鞅当年迁都于此的深意。

这片遗址位于咸阳窑店镇一带,13号公路覆压原宫城西墙而过,几个经发掘为宫殿遗存的夯土台基被等高的荒草包围。

登上夯土台,一片豁然开朗:向南远眺,是浩浩荡荡的渭水,向北望去,则是峰峦起伏的北陵。

王学理在上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两次来到这里进行考古发掘,他告诉本刊,窑店镇一带的地形由渭河台地、黄土台原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二道原”组成,前有泾渭交汇,环绕东壁,形成天然屏障,后有广阔平原赖以资助,守在中央、居高临下的原上,确实具备“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的战略条件。

更大范围看,战国时期流行一种对关中的笼统比喻,即“四塞之国”: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再加上又是以土壤肥沃著称的“陆海”,可以想象地处关中平原中央的咸阳的优势,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窑店镇牛羊村这块引人注目的夯土台基是王学理他们1973年发掘出来的,现存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残高6米。

经后来的发掘复原才发现,这块土台只是西端的一部分遗存,原来的基础部分占地还要大得多,是个多层次、多居室构成的高台宫室建筑,考古学者称之为“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王学理解释,这一建筑平面应为地跨今牛羊沟的“凹”字状,东西长177米。

两端各有一个高台建筑,南北进深45米,可惜东端台基早年遭到破坏而不存。

中间的门道,自然成了东西两部分建筑的南北轴线,也已被后期的牛羊沟水所破坏。

“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是流行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高台建筑的典型代表。

曾为之绘制复原图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鸿勋在他的《宫殿考古通论》中指出,所谓高台建筑,是以高大的夯土台为基础和核心,在夯土版筑的台上层层建屋,木构架紧密依附夯土台而形成土木混合的结构体系。

通过将若干较小的单体建筑聚合组织在一个夯土台上,取得体量较大、形式多变的建筑式样。

这种建筑外观宏伟,位置高敞,非常适合宫殿建筑的需求。

东周时期,势力壮大的各诸侯国不按礼制行事,以独立王国自居,在都城营造上互相攀比,筑台之风盛极一时,“高台榭,美宫室,以鸣得意”。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其中的阁就是阁道——高架的道路,它间接表明咸阳宫许多宫室殿屋都是建造在高台上的,所以才需要用高架道路相联系,以免上下之烦。

“咸阳宫一号宫殿”也是这样一个下为“阙道”,上有“飞阁”、复道相连的两观形式的高台建筑。

据王学理当年的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建在两个高达17米的夯土台基之上,由画。

将一号和三号宫殿中的壁画残片结合来看,构成一幅被激活的动态画面:七套四马一车的车马,以道路和树木衬托。

据考证,咸阳宫壁画与秦陵车马一样,表现了皇帝云游奔驰于林阴驰道的图景。

壁画整体采取侧面鸟瞰角度,平涂晕染兼施,局部画面采用了剪影效果。

画面上并行奔驰的四匹马均呈枣红色,马首配有白色面具,马身则由三轭与车伞顶端相连。

奔马前后腿分开,造型生动,动感很强。

宫殿亦入画,四重檐分上下两层,用立凤、门吏衬托,正体现了当时盛行的高台建筑风格。

王学理认为,“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其实应为“冀阙”。

据《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

筑冀阙,是为都城行奠基礼,也是作为国君权威的标识。

他解释,“阙”出现于先秦时期,是立于城门外的一对多层建筑物,在此处公布法令、告示于民。

因此,“筑冀阙”在秦孝公和商鞅的意识中有特殊的地位,他们不仅用这一庄严场所宣布一系列改革法令,而且是向世人宣示政治改革的决心,这也是从雍城迁都咸阳的用意之一。

王学理指出,经考古探知,“一号宫殿”庞大巍峨的建筑体量、重叠繁重的高台宫室、凌空干云的飞阁复道,雄踞咸阳北陵之地,又有宽阔的“御道”由原下拾级而上。

那么,这对阙居两旁,中央为道的对称高台建筑,不是冀阙又会是什么呢?王学理说,“一号宫殿”后部和东西两翼分布着共八处大型宫殿遗址,中间还有带状夯土链接的迹象,不难看出:以“冀阙”为开端,咸阳都城建设在140年间渐次展开,达到“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的规模,演变成历史上著名的“咸阳宫”。

从冀阙到咸阳宫的变化,也表明从秦孝公到秦始皇时期,咸阳北阪建筑群落是为历代秦王处理政务、宴会群臣、接待来使的主要宫室。

秦始皇二十年,燕太子丹派荆轲使秦献图,“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没想到“图穷匕现”,差点丢了性命。

始皇三十五年,在渭河南岸上林苑中营造阿房宫的同时,秦始皇“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又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迁宫中。

”王学理相信,这只闻其声、不见其面的十二金人确有实物,铸成后最早应置于咸阳宫。

他指出,十二是六的倍数,符合秦“数以六为纪”的规定。

而始皇统一六国,志得意满,又有“大人”出现并视之为祥瑞,故铜铸“以象之”。

至于“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官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

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也可一窥秦一统天下后舍我其谁的心态。

这神秘的“六国宫室”,据推测离咸阳宫不远。

王学理告诉本刊,在宫城附近西起毛王沟、东到杨家湾的咸阳二级阶地上,秦建筑遗址分布稠密,其中也出土过燕国、楚国、齐国形制的瓦当,不过与秦瓦当、汉初瓦当混在一起,或可说明,仿建六国宫室有杂糅,有并蓄,已部分“秦化”,而秦宫未毁于火的,可能被汉继续修葺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