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中隐喻

合集下载

《他们眼望上苍》的叙事伦理学探析

《他们眼望上苍》的叙事伦理学探析

《他们眼望上苍》的叙事伦理学探析佐拉·尼尔·赫斯顿(1891—1960)是美国杰出的民俗家和人类学家,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被誉为黑人文学、女性文学和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珍妮反抗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争取自己做人权利的一生,是一部充分展示黑人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他们眼望上苍》的研究,多从传记文学、民俗文化、女性主义和叙事策略等角度出发,探讨黑人的命运与出路。

以往这些研究大都是围绕小说的主题思想与创作技巧,却很少关注作品中蕴涵的伦理诉求。

本文拟从叙事伦理学入手,通过女性叙事、家庭叙事和种族叙事三个方面的分析,透视主人公珍妮的生活困境,进而展现赫斯顿独特的伦理观:黑人摆脱悲惨命运的关键在于重建民族意识与争取自我实现。

本论文由导论、四章正文和结论部分组成。

导论简要介绍了赫斯顿的生活和写作经历,及小说《他们眼望上苍》的主要情节和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成果,进而点明本文的研究意义:从叙事伦理学出发,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内容,展现珍妮的形象,赋予珍妮全新的伦理判断和文化判断,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黑人文化。

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叙事伦理学的定义及其主要观点。

叙事伦理学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赫斯顿正是以珍妮的生命感知来叙写黑人女性的生活际遇,展现她对黑人争取自我实现与重建民族意识的伦理诉求。

叙事伦理学的主要切入点包括女性叙事、家庭叙事和种族叙事。

女性叙事围绕女性的生命感知,强调女性意识和女性的自我实现;家庭叙事聚焦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寻求和谐的家庭关系;种族叙事通过描绘种族的生存现状,展现其独特的生存伦理。

第二章从女性叙事的角度详细探讨了赫斯顿的伦理观。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叙事指奴隶制度下有关黑人女性的特殊经历和对自我实现的伦理诉求的故事。

本章首先介绍了奴隶制度下黑人女性的处境和来自种族、性别的双重压迫。

赫斯顿作品中的多元主题

赫斯顿作品中的多元主题

37纸 贵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20世纪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赫斯顿的作品中,大多数描写的是赫斯顿的故乡佛罗里达南部普通黑人的生活,她的作品可以看成是对黑人生活和自我的宣言以及对黑人身份的肯定。

她的作品主要展示了黑人文化与黑人传统,并且在多元的主题下为黑人寻找身份认同。

一、种族歧视下的黑人身份的问题(一)美国黑人的历史传统历史上,黑人是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并在白人私有的种植园里劳动和生活。

从第一批非洲黑人被运到美国,便开始了美国黑人被白人奴役的屈辱历史。

当时,美洲的黑人生活得就像牲口一样,他们被迫放弃自己种族的语言和文化,放弃自己的家庭,任意地被白人主人贩卖,沦为白人主人的“工具”。

美国黑人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他们只是白人主人的财产,“所处的地位只比赛马和纯种牛高出少许”,白人奴隶主剥夺了黑人学习的机会,因为白人奴隶主的农场需要这些贫穷的、没有文化的黑人为其劳作。

同时,他们却又说黑人天生愚昧无知,不适合学习,只适合做奴隶。

马克·吐温曾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要奴役一个民族,就是让被奴役的人相信他们自己就是劣等民族。

美国内战的爆发虽然在法律的层面上废除了奴隶制,但是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并没有因此消除,相反,还以其他更为细致的形式表现出来。

美国白人为了加强对黑人的统治,构建美国白人所谓的理想社会,突出美国白人的中心地位,黑人不仅被迫与白人界限分明地生活在黑人居住区,更为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还被灌输着“白人优越”和“黑人低劣”的思想。

并且,白人种族主义者创造出一套种族“天性倾向”学说,他们认为欧洲人征服了世界,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而非欧洲人被他们殖民化,也是本性造成的。

白人认为愚昧、肮脏、低劣是黑人的本性,征服者或统治者生性高贵,被征服者或被统治者生性低贱。

因此,美国黑人成为种族主体缺失而无法真正认识自己的种族身份的特殊群体。

(二)黑人女性现实生存身份问题是个人或者集体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浅析《他们眼望上苍》中象征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浅析《他们眼望上苍》中象征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4 "
浅析 《 他们眼望上苍》中象征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张译芳 东北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院
摘 要 :非裔女作家左拉 ・ 尼尔 ・ 赫斯顿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她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贡献。其代 表作 《 他 们 眼望上 苍》 以主人公 珍妮 的三次 婚姻 为 线索 ,讲述 了一位 黑人 女性 深受 男 性压迫 和社 会传 统 的束 缚 ,却不 断抗 争 ,追 求幸 福的故 事。 小说 以其深 刻的主 题 ,精 湛 的写作技 巧和 生动 的人 物形 象受 到各 国学者 的喜 爱。 关键 词 :象征 ;主题 ; 《 他们 眼望上 苍》
左拉 ・ 尼尔 ・ 赫斯 顿是 美 国黑 人女 性文 学 的奠基 人 之 位 压抑 自我 的女性 。 珍 妮在第 二次 婚姻 中虽然 得到 了疼爱 , 她 的作 品致力 于表 现黑人 女性 的悲惨 遭遇 以及 她们艰 但 却从 未得 到 过平 等 。珍 妮 忍耐 了 2 0年 ,终 于 由于 乔 的 苦奋 斗 ,在 磨难 中成 长并 逐 渐认 识 自己 的过 程 。 《 她们 次颐指 气使 中爆 发 了。从此 他们 夫妻感 情破裂 。在 乔 出 眼望上 苍》 作为赫 斯顿 的代表 作 ,集 中体现 了黑人 女性在 殡 的那 一天 ,珍妮 终于解 下 了遮 住她 美丽 秀发 的头 巾 。这 婚姻 中受到 压迫 ,沦 为 男性 附属 品的悲惨命 运 。 同时象征 着珍 妮最终 解放 了压抑 的 自我。 小说主 人公 珍妮 是一位 年轻漂 亮 的黑人 女孩 。然而 由 工装裤 一一释放的 自我 于传 统观 念 的 束缚 ,她 听 从 了祖母 之 命 ,嫁给 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 O 亩 经 过两 次婚姻 的洗 礼 ,珍 妮在 挫折 中成长 起来 。她认 土地 的洛 根 ・ 基 利克 斯 。她 的 悲惨命 运 由此开 始 。她一 生 清 了自己是一 个独 立的个 体而 非他 人的 附属 品。她渐 渐认 经历 了三次 婚姻 ,但婚 姻 的不幸 并没有 将珍 妮击垮 。她 在 识 到幸福 应该 是遵 循 内心 ,释 放天性 ,独 立地 存在 于这个 苦难 中找 到了真 正的 自我 。作者 为表现 女性 的觉 醒和对 幸 世 界 。乔 死后 ,珍 妮 又一 次 回归 单 身 。年近 4 0的她 仍保 福 的追 求 的主题 运用 了多个 象征 。这些 象征对 于表 现小 说 留着对 爱情 的 向往 。终于 ,她 遇上 了黑 人青年 甜 点心 。尽 主题起 到 了巨大 作用 。 管 他没权 没 势 ,但 是他 真诚地 对待 珍妮 。珍妮 第一 次体会 梨树 … 懵懂 的自我 到 了平 等交往 的幸福 。甜 点心 从不控 制珍 妮 的交 际生活 。 l 6岁的 珍 妮跟 所 有 的少 女 一 样 ,对 爱情 充 满 畅想 。 跟 甜点 心在 一起 ,她可有 自由地说 , 自在 地笑 。这 一切 都 在懵懂的青春期,她对 自己的认识也不甚了了。她最喜欢 让 珍妮体 会到 了自由的美 好 。 做 的事便 是在祖 母家 的后 院没 日没夜 的看梨 树开 花 。 “ 她 婚后,甜点心带珍妮搬到 了佛罗里达的沼泽地中。在 看见 一只 带着 花粉 的蜜蜂 进入 了一朵花 的圣 堂 , 成 千 的姊 那 里 , 他 们开 始 了全新 的生 活 。那里全 然 是 自由 的空气 , 妹花 躬身 迎接 这爱 的拥抱 , 梨树 从 根到 最细 小的枝 桠狂 喜 平 等 的氛围 。甜 点心从 不束缚 珍妮 ,教他 打猎 ,让 她像 男 地战 栗 , 凝 聚在 每 一个 花朵 中 , 处 处翻 腾着 喜 悦 。原来 这 人 一样 自在地 生活 。珍妮 脱 下华美 的蓝裙 子 ,换上 了宽松 就是婚 姻 ! ”这是 l 6岁 的珍妮对 于婚姻 的认 识 。在她 单纯 自在 的工装裤 。工 装裤 是一个 非常 典型 的象征 不 同于裙 的眼 中 ,婚 姻就 像是蜂 蜜进 入花 朵一般 ,一 切都 是喜悦 与 子 的束 缚 ,工装裤 便于 行走 ,劳作 。 因此 ,当珍妮 换上粗 美好 。然而 祖母 的决 定打碎 了珍 妮对于 婚姻 的美 好 向往 。 犷 的工 装裤 ,意味 着她 真正开 始独 立 ,有 自己的生 活 。同 祖母命 令她 嫁给 丑陋 的洛根 。 婚 后珍 妮发现 洛根 举止粗 俗 。 时也 象征着她 渴望 平等 的 内心 。她 穿着 工装裤 在沼 泽里 劳 他如 同骡子 一样 生活 ,认为 人就 应该 一直干 活 ,不断积 地 作 ,这 体现 了她不 再依 附于 男性 ,而是依 靠 自 己的双 手独 累财 富 ,不 应享 乐 。他 对珍 妮毫 无浪 漫柔情 可 言,这 让珍 立 的生 活 。工 装裤 是珍妮 释放 自我 的象征 。 妮对 这场婚 姻彻 底失 望。在 这第 一次 的婚姻 中 ,珍妮开 始 总结 : 了 了解 自己的过 程 。她 明白 了人 非动物 ,吃 饱穿 暖并不 能 珍 妮在 这三 次婚姻 红跌跌 撞撞 地成 长起来 ,从 一个懵 带来 真正 的快乐 。婚姻 需要 靠两 个人相 互照 顾 ,相 互扶 持 懂 的少 女 ,到一个 压抑 的少妇 ,最 终蜕变 成为 一个独 立 的 来维 系 。她 逐渐 摆脱 懵懂 ,开始 真正 的认识 自己, 了解 自 女人 。她 用 2 O余年 的时 间认 识 自己,但庆 幸的 是她 最 终 己的 需要 。 找 到 了 自己并获得 了内心 的平 和 。赫斯顿 用于 象征 的手法 头巾 一 压抑 的自我 将 女性 觉醒 和追求 幸福 的主题 表现 的淋漓 尽致 。 《 他们 眼 如果 说第一 次婚姻 是不 可违 抗的祖 母之 命 ,那么第 二 望 上苍 》是一 部成 功的 女性主 义小说 。 次婚姻 则是 珍妮独 立 自主的选 择 。 由于洛根 的死板 与冷漠 , 参考文献 : 当珍 妮遇 到颇 具绅 士风度 的乔 ・ 斯 塔克 斯时 ,不禁 芳 心暗 【 1 ] Hu r s t o n , Zo r a Ne a l e . 1 9 7 8 . Th e i r Ey e s We r e Wa t c h i n g 涌 乔 是一 位野 心勃勃 的商 人 。他 宠 爱珍妮 ,让她 过上 了 Go d . Lo n d o n: Uni v e r s i t y of I l l i no i s Pr e s s . 富裕 的生活 。 但是他 只是 把珍妮 当做 自己炫 耀 的私人物 品 。 [ 2 ] 陈凤 兰 , 2 0 1 1 , 解 读美 国成 长小说 《 他们 眼望上 苍》 他用财 富满 足 了珍妮 的物质 需求 ,使她 “ 坐 在一 张高 高的 中的顿悟和象征, 《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二期。 椅子 上 ,俯 视这 个世 界 ”。然而 ,乔 的控制 欲极 强 ,却不 [ 3 】 程锡 麟 ,2 0 0 5 ,《 赫斯 顿研 究》 ,上海 :上海 外语 给珍妮 半 点 自由。作 者为表 现乔对 珍妮 的控 制 ,运 用 了头 教育 出版社 。 巾这 一象征 。他要 求珍 妮用 头 巾她 束起她 美丽 的长 发。 [ 4 ] 刘婧 , 2 0 0 8 , 论《 他 们眼 望上苍 》 中的黑人 女性形 象 , 头 巾是 男性 的控 制的 象征 ,而头 巾下 的珍妮 ,则是 一 《 吉林 教育 学 院学报》 ,第 2 4 卷第 9 期。

佐拉·尼尔·赫斯顿《他们眼望上帝》中黑人民俗文化的意义

佐拉·尼尔·赫斯顿《他们眼望上帝》中黑人民俗文化的意义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佐拉•尼尔•赫斯顿 《他们眼望上帝》中黑人民俗文化的意义潘娟 郑州科技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科研项目“族裔散居理论视域下的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的口头艺术与本土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他们眼望上帝》是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曾被埋没了几十年,70年代才被重新发掘出来。

现在它成了女性文学、美国黑人文学和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

在这部具有浓郁的黑人民俗文化特色的作品中,黑人民俗文化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对于构建新的黑人形象,唤醒黑人民族文化意识,维护民族尊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他们眼望上帝》;黑人;民俗文化作者简介:潘娟(1982.6-),郑州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112-0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 美国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的黑人作家发动了一场文学运动,被称为哈莱姆文艺复兴。

当时,追逐黑人民俗文化成了一种时尚。

佐拉•尼尔•赫斯顿就成名于这一新黑人文化运动时期。

由于她的成长环境及求学经历,赫斯顿具有强烈的黑人民俗文化意识和传播正宗的黑人民俗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因此她的作品大多充满黑人民俗文化特色,例如《他们眼望上帝》。

这部作品以女主人公珍妮的三段婚姻为线索, 讲述了一个单纯的姑娘如何冲破父权制社会的束缚, 不断地寻求自我, 最终成长为一位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成熟妇女。

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经典,作品中黑人民俗文化的嵌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对于构建新的黑人形象,唤醒黑人民族文化意识,维护民族尊严具有重要意义。

一.黑人民俗文化推动了情节发展《他们眼望上帝》中,主人公珍妮的成长应该归功于她的三次婚姻和黑人民俗文化。

珍妮在同基利克斯度过了几年毫无爱情的生活之后,遇见了乔。

乔的出现似乎给她带来了新的希望,于是她决意离开基利克斯。

隐喻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以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中隐喻翻译为例

隐喻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以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中隐喻翻译为例

【 关键词】 隐喻翻译 ; 生态翻译学 ; 佐拉 ・ 尼尔・ 赫斯顿
1 近年来的隐喻翻译发展
近年来 .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 隐喻进 行了研究 . 传统 的语 言学将隐 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 . 即隐喻就是利用不 同事物的抽象的“ 相似点” 来“ 打 比方” 。 把性质相异事物 的抽象共性像纽带一样将它们 自然巧妙 地联系起来 , 来 以浅显说明深奥 . 以熟悉说 明生疏 . 并创造生动的意境 和形象 . 使人在恍然大悟 中感受到言语者 所喻之妙 . 从而产 生信 服的 感 情( 李 忠初 , 1 9 9 8 : 3 4 4 )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 自身的不可或缺的 思 维方式 和认知方式。英语中的隐喻应用非常普遍 。 2 O 世纪以来 . 随 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 隐喻上升到思维领 域 , 其认知功能及其对 人类 思维的推动作用得 到了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 。 美 国语言学家 L a k o f和 J o h n s o n ( 1 9 8 0 ) 强调说 , 隐喻在 日常生活中 比比皆是 , 隐喻 给人类 以观 察 世界的新方法和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隐喻有两层含义 : 字面含义和 喻义。 翻译英语隐喻时是否按 照字面含义翻译还是喻义 翻译一直是翻 译 界争论焦点 。 我 国国内的翻译法分 的两大流派: 直译法 、 意译法。翻 译基本遵循 “ 信达雅” 翻译原则 但这两大流派对 隐喻翻译也有不 同的 观点, 如何翻译英语隐喻就显得 十分重要 。
wi l l b e , a n a i l b e n t u n d e r t h e w e i g h t o f t h i n g s t o o h e a v y f o r a n y n a i l ,a d ie r d l f o we r o r t wo s t i l l a l i t t l e f r a g r a n t .’ ’

《她们眼望上苍》——黑人女性主义的先行者

《她们眼望上苍》——黑人女性主义的先行者

100《她们眼望上苍》——黑人女性主义的先行者阿洛秀英 西昌学院摘要:佐拉.尼尔.赫斯顿一生致力于表现最真实的黑人民间生活和文化上,塑造出了一系列特点鲜明的黑人最底层人物的形象。

此外,赫斯顿不仅关注黑人男性,她还把视点集中在了黑人女性的身上,《她们眼望上苍》被视为黑人女性主义的开山之作,从而赫斯顿被视为黑人女性主义的始祖,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在以民族斗争为主题的年代形成了一道独特而备受争议的风景线。

关键词:佐拉.尼尔.赫斯顿;黑人民间生活;黑人女性主义;《她们眼忘上苍》在不同的民族、异质的文化和信仰中,女性与男性、女性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及生存现状是存在差异的,这是造就黑人女性主义出生的根本因素。

“黑人女性主义致力于反抗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把黑人妇女从社会的最底层解救出来,并且让世人了解黑人妇女的真实状况。

”①芭芭拉.史密斯说及黑人女性主义时讲到:“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应当具有政治意识并关注黑人女作家作品中相互关联的一些重要因素---性别政治、种族和阶级问题。

”② 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活跃于美国文坛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们又重新将写作和研究的目光聚焦于黑人女性写作的传统上来,以新的角度展现了美国白人和欧洲文学批评的正统原则,并针对身份、种族、性别、叙述、口头文学等概念建构了一套全新的理论。

这些批评家的努力使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文学理论界独树一帜。

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 ,1891-1960)是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她一生发表了4 部长篇小说、3 部有关民间传说的作品、1 部自传、大量的短篇小说、剧本和文章。

她还是收集和发表美国黑人民间传说的第一位美国黑人。

因此,她拥有美国黑人小说家、剧作家、民间传说研究家、人类学家等许多称号。

其作品《她们眼望上苍》通过讲述反抗传统习俗的束缚、争取自己做人权力的珍妮的一生,向世人展现了一名黑人妇女追求完整和解放的故事。

从妇女主义视角解读《他们眼望上苍》中珍妮的自我救赎

从妇女主义视角解读《他们眼望上苍》中珍妮的自我救赎

从妇女主义视角解读《他们眼望上苍》中珍妮的自我救赎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杰出的民俗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小说家。

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赫斯顿是黑人女性和黑人文化的代表作家。

在她的代表作品《他们眼望上苍》中,赫斯顿创造了一位勇于在男性和白人主宰的社会中寻找自己的身份的黑人女性角色。

本篇论文从“妇女主义”理论方面对《他们眼望上苍》展开研究。

沃克提出妇女主义这一理论旨在为黑人女性文学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小说的主人公珍妮把她的三次婚姻当成自己实现梦想的垫脚石。

即使生活在充满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社会中,珍妮也并没有接受社会强加给她的身份枷锁。

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渐渐地摆脱了他人控制,摆脱了来自社会的种种压迫,并且成为了一名独立的,成熟的,完全拥有自己身份和文化的黑人女性。

在其他研究本篇小说的作品中,多数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男性与女性,白人与黑人的冲突对立方面。

本篇论文则更加集中的体现了女主人公的精神力量以及她对自己优秀品质的挖掘。

在第一章中,本篇论文主要介绍了赫斯顿的生平,她的代表作品以及妇女主义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说明了作为女性的女主人公通过三次婚姻自我觉醒的过程。

第三部分着重表达了珍妮是如何摆脱自己黑人女性身份的枷锁的。

论文的结论部分对三章的论点进行了总结,并且表明了本篇论文的研究成果,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局限性。

隐喻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以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中隐喻翻译为例

隐喻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以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中隐喻翻译为例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1近年来的隐喻翻译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研究,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即隐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的抽象的“相似点”来“打比方”。

把性质相异事物的抽象共性像纽带一样将它们自然巧妙地联系起来,来以浅显说明深奥,以熟悉说明生疏,并创造生动的意境和形象,使人在恍然大悟中感受到言语者所喻之妙,从而产生信服的感情(李忠初,1998:344)。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英语中的隐喻应用非常普遍。

20世纪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上升到思维领域,其认知功能及其对人类思维的推动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 和Johnson(1980)强调说,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隐喻给人类以观察世界的新方法和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隐喻有两层含义:字面含义和喻义。

翻译英语隐喻时是否按照字面含义翻译还是喻义翻译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焦点。

我国国内的翻译法分的两大流派:直译法、意译法。

翻译基本遵循“信达雅”翻译原则。

但这两大流派对隐喻翻译也有不同的观点,如何翻译英语隐喻就显得十分重要。

2生态翻译学生态学是生命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现在已有许多人文学科与之交叉,例如,政治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美学、生态哲学等。

近10年来在胡庚申教授的创导下,生态翻泽学也有了发展。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于2008年在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本质进一步挖掘与升华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因而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全新的生态学的翻译观,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它是以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类似性和同构性为基础,以生态学的整体观为方法论,以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和翻译生态体系等做出了新的描述和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中隐喻
【摘要】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1891-1960),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是哈莱姆文艺复兴(the harlem renaisance)时期的活跃分子。

她是小说家、黑人民间传说收集研究家、人类学家。

她的作品以隐喻著称。

她选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的作品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t中反传统的积极、乐观的对待奴隶制度的观点让很多读者耳目一新,本文浅谈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中隐喻的巧妙运用。

【关键词】佐拉·尼尔·赫斯顿;隐喻;20世纪美国文学
1 近年来的隐喻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研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股“隐喻热”。

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e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国内对隐喻的研究也主要受这两个人的影响。

而纵观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传统的理论家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格,属于语言学的范畴。

但是事实上,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认知现象。

广义上,亚里斯多德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metaphorical language)。

他认为隐喻与明喻一样,都是一种不同事物间的对比,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使用现象。

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同样也比较宽泛。

他们把换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 和反语irony等修辞方法都当成了隐喻。

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
言现象。

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

狭义上的隐喻则是将它与其他的辞格相区分。

2 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中的隐喻
作为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佐拉·尼尔·赫斯顿一生致力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护。

她是小说家、黑人民间传说收集研究家、人类学家。

她毕生为保持黑人文化传统而奋斗,收集出版了黑人民间故事集。

赫斯顿还写了大量小说。

其中《他们眼望上苍》是她最受欢迎的作品,是黑人文学中第一部充分展示黑人女子内心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黑人女性形象的创造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公认是黑人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佐拉·尼尔·赫斯顿对自己的非洲裔美国人的身份非常骄傲和自豪。

她的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当时黑人社区内存在的鄙视自己黑皮肤的黑人种族主义的思想,力图唤醒黑人对自己身份的肯定和热爱。

她在作品中大量运用生动形象、素来为人们所青睐的艺术修辞格——隐喻(metaphor),可以说佐拉·尼尔·赫斯顿是一个隐喻高手。

在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大量作品中,她把性质相异事物的抽象的共性像纽带一样将它们自然巧妙地联系起来,以浅显说明深奥,以具体说明抽象,以熟悉说明生疏,并创造生动的意境和形象,使人在恍然大悟中感受到言语者所喻之妙,从而产生满足与信服的快感。

首先,在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作品中,隐喻的运用反映一个民族的地质和自然条件。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地质、自然环境和国情,这种差异往往体现在隐喻的表达。

例如,在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作品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中谈到“the native whites rode dusty horses, the northern tourists traveled (chugged) down the sandy village road in automobiles. the town knew the southerners and never stopped cane chewing when they passed.”(本地的白人骑着风尘仆仆的马匹,而北方来的旅游者则驾着汽车沿乡下的沙土路一路驶来。

小镇的人见惯了南方人,因此他们经过时小镇的人照旧大嚼甘蔗)这句话运用了多种的表达的手法;首先它形象的展示了路人风尘仆仆的形象和南方的地质特点,“dusty”和“sandy”两个形容词位置对等,尾韵一致,增添一种音韵美的同时介绍南方地理特点和物产(美国南方沙土地盛产甘蔗)。

其次南方人(黑人)对南方的白人经过都已习以为常,这种隐喻(metaphor)的表达手法“never stopped cane chewing when they passed.”(因此他们经过时小镇的人照旧大嚼甘蔗)指的是“黑人习惯了白人经过照旧过着的自己的日常生活”。

其次,在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作品中,隐喻的运用反映历史和文化背景。

以中文和英文为例,这种表达的手法意味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例如,在中国,我们说“暗渡陈仓”,“四面楚歌”。

这些典故和成语都包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信息。

在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作品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中谈到奴隶
制度已经消亡的时候,作者这样写道“the operation was successful and patient is doing well.”(这场手术很成功,病人的情况也不错。

)“the operation”(这场手术)指的是“the civil war”(美国内战),“the patient”(病人)指的是“slavery”(奴隶制度)。

美国内战就像对奴隶制度这样一位病人实施的手术。

手术很成功,即是说这场战争胜利了;病人情况不错,则表明奴隶制度最终被废除了,曾经的奴隶们现在生活状况已经得到改善。

第三,隐喻反映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在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思想,文化和心态。

隐喻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隐喻,人们能很好地认识客观世界。

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作品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中作者这样写道“at certain times i have no race, i am me. but in the main, i feel like a brown bag of mixed items propped against a wall. against a wall in company with other bags, white, red and yellow.”(有时候我不属于任何人种,我就是我自己。

但我还是大体上感觉自己像一只靠墙立着的装满各种杂物的棕色袋子。

靠墙立着的还有其他颜色的袋子,白色的,红色的,黄色的). 这句中作者运用了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r)和双关(pun)三种修辞手法。

首先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一只装满各种杂物的棕色袋子。

把其他肤色的人种比喻为其他颜色的袋子,这是明喻(simile):袋子中的杂物代表各自经历,依靠的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这是隐喻(metaphor)。

“brown”(棕色)这个词是双关(pun),既指人们司空见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购物纸袋(大部分是棕色的),又指她们的肤色,在英语中“brown”(棕色)有时翻译成黑色,例如:“brown bread”通常翻译成“黑面包”“brown flour”通常翻译成“黑面粉”。

3 结语
近年来佐拉·尼尔·赫斯顿研究不仅迅速升温而且一跃成为显学,赫斯顿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

她是第一位深入探索了黑人女性内心世界并充分展示黑人女性意识觉醒的女作家,她同时也是一位隐喻的大师。

她在自己所著的作品中经常娴熟地使用隐喻的语言,赫斯顿的隐喻有许多创造性的语言是理解她作品和思维的核心。

【参考文献】
[1]awkward, michael. new essays o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2]hutchinson, george.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harlem renaissanc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007.
[3]程锡麟.赫斯顿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张丽莹.《他们眼望上苍》中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协和[d].长沙:中南大学,2008.
[5]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杨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