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创作隐喻
鲁迅作品分析

鲁迅作品分析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人和后来的文学界。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等,涉及到了许多关键的问题,如暴力、革命、贫困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去了解他的思想和风格。
首先,鲁迅的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残酷和落后。
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他描绘了一个疯狂的主人公,他觉得自己处在一个虚伪和腐朽的社会中,感到十分绝望。
这个主人公癫狂而又敏感,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问题,也反映了鲁迅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鲁迅在这个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深深的反思。
这个小说让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不仅仅是表面光鲜的模样,还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话语,这些话语随时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其次,鲁迅的作品充满了流血和暴力。
他的小说《阿Q正传》描述了一个常常被欺负的乡下人的故事,阿Q在这个故事中被描述成自卑的、无力的、愤怒的人物。
他生活在一个已经破败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阿Q必须通过暴力来保护自己,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死亡。
鲁迅在这个故事中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目前状态的不满和悲观。
他认为,社会的问题是无法通过道德和宗教感化来解决的,而需要通过政治和文化的力量来改变。
另外,鲁迅的作品中也充满了革命和反抗。
在他的短篇小说《药》中,他描绘了一个学生无意中发现了一种蓝色的药物,这个药物可以让人失去恐惧和顾虑,这位学生立刻看到了这个药物的潜力,他设法将药物带给了其他没有希望和自由的朋友,让他们也参与了革命运动。
鲁迅在这个故事中表达了自己对革命的热爱,他认为,中国需要通过革命来摆脱现在的困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重新获得自由和尊严。
总之,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受人们喜爱。
他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人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而这些问题直到现在还存在,并且仍然需要我们的思考和改变。
通过鲁迅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当今社会问题和变革的重要性。
浅析认知语言学背景下鲁迅小说《药》的隐喻

浅析认知语言学背景下鲁迅小说《药》的隐喻摘要】从鲁迅小说《药》的构思可以看出,情节结构的设计是从所要表现的内容出发的,而精妙的结构设计,反过来又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药》在描写上不但做到简洁传神,还做到了蕴藉含蓄,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思索余地。
这跟作者在写实的基础上采用某些象征手法是有关的。
本文将主要对认知语言学背景下鲁迅小说《药》的隐喻进行探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鲁迅;《药》;隐喻《药》是鲁迅先生写于1919年4月25日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人物原型是秋瑾)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
这篇文章被收录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中,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
一、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概述隐喻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焦点,涉及的领域涵盖了哲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
关于鲁迅短篇小说《药》的主题揭示,大多数研究者集中于以情节、人物形象、场面为出发点,从文学角度进行分析评介。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药》主题思想的文章非常少。
因此,利用隐喻认知理论,对《药》中的"人血馒头"的隐喻及其生成机制的分析是一种新的尝试。
首先,认知语言学的开创性人物的代表Lakoff等人早先也是乔姆斯基理论的追随者。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对乔姆斯基的理论表示质疑,这些质疑可以集中表达为“人是什么”这一最为关键的问题。
在《涉身哲学——被体验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中对这一根本问题作了详尽的解释。
根据莱柯夫和约翰逊,灵与肉完全分离的笛卡尔哲学意义上的人根本就不存在;按照普遍理性的律令而具备道德行为的康德哲学意义上的人根本就不存在,仅仅依靠内省而具备完全了解自身心智的现象主义意义上的人根本就不存在,功利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乔姆斯基语言学意义上的人、后结构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计算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以及分析哲学意义上的人统统都不存在。
鲁迅《狂人日记》的隐喻式写作风格探讨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鲁迅《狂人日记》的隐喻式写作风格探讨宁凤娟 河北传媒学院王志敏 河北传媒学院摘 要:《狂人日记》是鲁迅缩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艺术风格和修辞手法上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文就从隐喻式的修辞手法上分析和探讨《狂人日记》的人物意象和主题思想。
关键词:《狂人日记》;隐喻式风格;反封建思想作者简介:宁凤娟(1986.9-),女,汉,山东巨野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王志敏(1978.10-),女,满,河北承德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44-01《狂人日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小说主要以“狂人”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礼教下的“吃人制度”,全篇采用了大量的隐喻写作手法,将封建制度下的黑暗面一一揭露出来。
“隐喻”修辞手法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隐喻就是词语之间的交流替换,又被称为“替换轮”,隐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表达文章的内涵蕴意具有极大作用。
在《狂人日记》中,隐喻手法通过“狂人”的癫狂话语和行为始终贯穿于全文,下文就对《狂人日记》中具体的隐喻式写作风格的运用做出了详细的探讨。
一、《狂人日记》中人物意象的隐喻特征(一)“狂人”的隐喻特征《狂人日记》是以主人公“狂人”的第一视角的叙述构成整篇文章的,书中将“狂人”定位为一个精神病患者,通过精神病患者的疯言疯语、癫狂的行为方式,来揭露封建礼教制度下的黑暗面。
小说中狂人一共提及了七个“吃人”的现象:狼子村佃户吃“恶人心肝”事件;祖师李时珍“本草什么上”写着人肉可以煎吃;历史上记载的“易子而食”;徐锡林的被吃;割股疗亲的说法;人血馒头事件;食肉寝皮行为等,其中有的来源于历史记载、有的来源于野史传记,其具体事件已无从考究,通过对“吃人”现象的描述表现了家族封建礼教制度的危害和弊端。
(二)“大哥”的隐喻特征《狂人日记》中大哥在家庭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家里人对狂人都采取忽视厌恶的态度“家里的人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脸色,也全通别人一样”,只有大哥对狂人的态度不同:“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可见大哥对狂人的态度是友善的,似乎是狂人的保护者的。
狗,猫,鼠阅读批注

《狗猫鼠》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 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一些阅读批注示例:以动物喻人: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通过对狗、猫、鼠三种动物的描写,隐喻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物和现象。
例如,猫代表了那些虚伪、狡诈的人,而鼠则代表了那些弱小、受害的人。
对现实的批判:文章中对猫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中那些欺压弱者、欺凌无辜的人的批判和愤慨。
对社会的反思:《狗猫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用词精准:鲁迅的文字简练而有力,用词精准。
他通过对动物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不同角色的特征和行为,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观点。
思想深刻: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动物的描写,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
鲁迅通过对狗、猫、鼠的形象刻画,探讨了人类的本性和社会的问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呐喊》中隐喻的分析与解读

《呐喊》中隐喻的分析与解读作者:王童心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8期摘要:鲁迅先生在作品中,经常会通过隐喻来表达讽刺或称赞,这种方法值得被注意起来,并且有所分析和学习。
因此本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围绕先生文章中的色彩、动物、疾病三类隐喻进行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呐喊》;隐喻;鲁迅一、色彩隐喻《呐喊》中色彩的作用主要在于暗示人物命运变化、烘托氛围使作品更生动、突出人物特征这些作用。
那么通过色彩的变化暗示人物命运变化、烘托氛围的表达方式还是比较常见的,不仅是在鲁迅的作品中,在学生平时的写作中也常常出现,例如:(心情好的时候)今天的天空格外的蓝。
但是鲁迅先生描写的颜色更为夸张、准确和创新,例如:‘《药》一文中“秋天的后半夜……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先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是非常强烈和敏锐的,秋夜天的“乌蓝”和茶馆里光的“青白”是我们平常不会想到的色彩词,可是看到先生的表述却觉得异常的贴切,运用色彩词将客观事物的色彩特征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出来。
同时“乌蓝”“青白”是属于冷色调的色彩,渲染了沉重、幽郁的气氛,奠定了小说深沉、冷峻的主色调。
而色彩词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突出人物特征,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些人物只有寥寥几笔,但是却让人印象极为深刻,这可能要归功于先生所用的特殊手法:用“色彩语素+客观事物名词”指代人的色彩词。
小说《明天》中有“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阿Q正传》中有“赵白眼”;小说《药》中有“红眼睛阿义”和“花白胡子”。
鲁迅运用这类词汇,调动读者的已有经验,简单却细致的凸显了人物特征。
二、动物隐喻《呐喊》一书中共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其中《狂人日记》、《药》、《明天》、《故乡》、《阿Q正传》、《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中均有动物意象出现,我搜集到的有狮子、狐狸、狗、狼、乌鸦、鸡、鸭、鱼、鸟、猴子、蜂、蛤蟆、蝌蚪、白兔等动物,我认为这些动物形象不仅仅是必要的叙事需要出现,更多是鲁迅先生想要通过动物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观点。
意象与隐喻

意象与隐喻谢伟民读鲁迅的《药》,给人印象最深刻最鲜明的,是这篇小说中的三个意象:药、人血馒头和坟。
反复琢磨,益觉意味无穷,仿佛把握了进入文本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钥匙。
“药”是阅读时视觉所触的第一个意象。
它首先是小说的标题。
在文本中,它既是穿线者——通过它,作者把小说中的人物一一介绍给读者,并通过它将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逐一联系在一起;又是情节发展的目的所指——取药、煎药、服药、谈药。
于是,它实际成为文本叙述结构的中心。
由是观之,“药”这个意象在《药》的文本结构中,意义至关重大,不可忽略。
那么,“药”的意象具有什么意义?药,通常有二义。
一作名词用,是疗病救人的药物;二作动词用,表治疗过程或行为。
这里首先要弄清的是,药在鲁迅的笔下与常人有无歧义。
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父亲的病》,用法与常人并无二致。
而在小说文本中,我们亦读到,华老栓寻药是为了救治生命垂危的儿子华小栓(华小栓患的是肺痨,也就是肺结核。
)而且,“药”在《药》的运用过程中也是二义兼之。
作为“药”的实体的人血馒头是“药”的第一义,作为索取,熬煎,服用的具体过程是“药”的第二义。
于是我们便能理解,药,至少在表面意义上,作者使用的是该字的原生意义。
并且,它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强身壮阳、延年益寿之滋补药,而是起死回生之救命良药。
这正是人类称药为“药”的命意本质所在(《诗·大雅·扳》:“不可救药”)。
药找到了没有?根据作者的描述,华老栓找到了。
他是带着一种具有宗教般的敬畏和虔诚感去接受、并以仪式般的隆重去付诸应用的(见小说一、二节华老栓取药、煎药、让小栓服药的描写)。
服药的效果如何?作者有如下三段描写: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
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身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从服药的现场行为过程及服药之后的一段时间看,服药过程给了患者以一个强烈的刺激。
鲁迅笔下的文化隐喻

鲁迅笔下的文化隐喻——希望与平等——浅谈《阿Q正传》和《祝福》的象征意蕴摘要:象征手法是作者用来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而意象所能代表的意蕴却随着时代以及读者的变化而产生着不同的文化含义。
鲁迅先生在身处那个时代,以笔代枪,用自己简明而又犀利的语言表达着对于整个时代的深刻批判,而其笔下的作品、人物及意象也在整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笔者以一个当代人的视角,通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深刻感悟。
关键词:鲁迅作品文化隐喻象征平等希望象征手法之运用,主要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之辞。
《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
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
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便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象征手法应用。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当中,使用最严格也最平常的便是象征手法。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象征手法的应用:一方面,从文本自身留给读者更多的空白与残缺,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在文本与读者思想上带来了很多不平凡的阻隔与障碍,而这些障碍残缺却恰到好处的使作品的思想含义更加深刻;另一方面,象征手法因其强大的召唤力量,使读者在自觉已进入作者所设迷宫的情况下,还愿意不断地去对迷宫当中所存在的秘密与结果进行探索,还引以为乐趣!鲁迅先生使用象征,其最透彻便以《狂人日记》为至尊,而后的很多短篇小说如《药》、《长明灯》,也都是带有浓郁语言色彩的象征之作。
《野草》更是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心理象征的最成功的杰作”。
只是,今天,作者更愿意以被公众所熟知的《阿Q正传》和《祝福》作为一个切入点,对鲁迅文本当中的象征意象及其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以期能够正确理解鲁迅笔下所运用的各种意象或形象的象征性。
文学中的隐喻

文学中的隐喻隐喻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比喻、象征、对称等手法将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使文学作品更富有意义和深度。
隐喻不仅仅是表达一种感受或形象,更是通过词语之间的关联从而提供更复杂的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联想和内涵,引发思考,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中运用了许多隐喻来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虚伪。
例如,小说开头讲述阿Q打架输了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只踩在泥里的章鱼。
这只章鱼通过多次挣扎,最终逃脱了泥潭,使阿Q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这里,章鱼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集体形象,而泥潭则象征着黑暗统治。
通过章鱼逃脱的形象,鲁迅通过隐喻的手法传达了对于人民境遇的思考和呼吁。
古希腊神话中著名的潘多拉盒子也是一个富有隐喻意义的形象。
潘多拉是美神维纳斯赋予的自由和美的象征,而盒子则代表人类的希望。
在神话中,潘多拉打开了盒子,希望被释放出来,但同时也释放了人间各种灾难和痛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希望与灾难常常伴随着人类的生活。
通过隐喻的手法,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盒子寓意深远,将人类的命运与希望紧密联系起来,并提醒人们要珍视和保护希望的力量。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隐喻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红楼梦》中的黛玉与芙蓉二人对比是一个典型的隐喻形象。
黛玉代表了红楼梦中的理想主义精神,她聪明才智,却也敏感脆弱,最终病故。
而芙蓉是黛玉的对立面,她代表了世俗的功名利禄追求。
通过对黛玉和芙蓉的隐喻,作者让读者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对照两者的命运展示了一个悲剧的人生观。
隐喻不仅存在于小说和神话中,还可以在诗歌和戏剧中找到。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有一句“一身都是月,千里共婵娟。
”这句诗中,月代表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通过隐喻的手法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渴望。
在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常常使用的口头禅“生存还是毁灭”也是一个隐喻形象,代表了哈姆雷特对死亡的思考和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文学创作隐喻一、疾病: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据国外资料统计,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中,拥有完全健康身心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绝大多数不同水准地患有各种身心疾病。
从最早的盲诗人荷马,到中世纪的但丁、塞万提斯,再到癫痫病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肺结核患者卡夫卡、梅毒患者莫泊桑、同性恋者奥斯卡?王尔德、精神病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因不堪忍受旧伤和疾病而自杀的海明威、因病态的抑郁孤寂而自杀的川端康成等等。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也患有先天的精神痼疾。
在作家笔下,患病这个基本体验在文学中获得了超越一般经验的表达功用和意义,而长期患有身心疾病的作家更容易充分利用这种表达和功用。
因为有切肤之痛,患病作家对疾病的感受比一般作家更强烈、更深刻。
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中聚结的一簇心理丛或是寓于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点与思想,能够称之为“情结”;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就是说此人沉溺于某种情感或对某种情感的向往中而不能自拔。
由此看来,我们能够把作家作品中这种执着的、普遍存有的疾病描写称之为“疾病情结”。
这些凝聚着独特生命体验的“疾病情结”成为作家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和创作动力,因而在创作中得到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表现,作品也所以具有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力量。
因患肺结核而早逝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表示,患病是“一种刺激生活,刺激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强有力的兴奋剂”。
费尔巴哈也说:“痛苦是诗歌的源泉,只有将一件有限事物的损失看成是一种无限的损失的人,才具有抒情的热情的力量。
只有回忆不复存有的事物时的惨痛激动,才是人类的第一个艺术家和第一个理想家。
”患有身心疾病的作家更喜欢在作品中表现疾病的痛苦、恐惧以及疾病带来的灾难,而且他们的疾病题材更多地以表现自己所患的身心疾病为主。
正是疾病促使很多世界文坛巨匠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在一定意义上正是他们作为患者的深切感受,这才增加了其作为艺术名医的天才和伟大。
在他们笔下,生活本身成了疾病的一种形式,艺术则变成一种诊断。
他们借助疾病这个独特的文学意象,来表现他们对历史、对社会、对未来的深切思考、严肃注重与热切企盼。
中已有“立象以尽意”之说;魏晋时期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进一步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前者所言为以感性的物象表达理性的义理之意,后者则以可见的物象来表现不可见的意义内涵,语言则是“明象”的工具,这大多类属哲学范畴。
直到南朝刘勰才明确地将“意象”组合成一个词组应用在文学的审美范畴中:“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其意为:只有具有独特的观察力,独特的艺术感受力的工匠,才能窥视到“意象”之美而使用手中之斧(笔)将其再现出来。
此处的“意象”即为表意的象,是情思与物象的结合,是作家主观情志的体现,在整个形象思维即“神思”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在西方学术界,从亚里斯多德开始,直到20世纪的庞德、劳伦斯、乔依斯、威廉士及艾略特,他们都认为意象既类属心理学范畴,又是一个文艺学范畴。
“意象”在心理学中表示相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或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
瑞恰兹说:“人们一直过度重视意象的感官属性,使一个意象具有效应的首先不是它作为意象的生动性,而是它作为一个和感觉奇特地联系在一起的精神活动的特性。
”“意象派”(或意象主义)首领庞德认为:“意象是在一瞬间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儿”。
他认为,意象既能够是主观的,也能够是客观的,但“意象不但仅是思想,它是旋涡一般的或集结在一起溶化了的思想,而且充满了能量”。
中国史论中所谓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与苏珊?朗格的“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其实道出了意象的实质:在真实物象中,渗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与理性,它凝聚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主观理解。
同时,与作家情感完美同构的意象,往往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因而能赋予作品更大的张力。
艺术家总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力度与方向,对于存储于头脑中的众多表象材料实行安排、调整、分解、改造与组合,最后形成一个不同于个别表象材料的全新意象;这个意象与艺术家所把握和感受的情感生活的力度与方向大体上同构,并且只有实现了这种同构,才能产生和谐的艺术形式。
鲁迅的独特经历与他“疗救社会”的使命感,正促使他创造出众多“病”的意象,从而使这些“病态人物”一个个成了社会生活的标本,标示出作者对历史、现实、文化等深刻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所以,疾病在一定意义上己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话题,它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
二、隐喻:疾病意象投射社会性、精神性内涵的特殊手段关于隐喻,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
简来说之,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名称用来命名该事物,逐渐被提升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隐喻思维就在于借助于想象性事物,以相对熟识的方式思考和理解隐秘而陌生的事物。
从古至今,人类理解疾病的历史过程始终受到这种隐喻思维的左右,从而使“疾病”负载着各种想象与神话。
在古希腊时期,疾病被看作是对个人过失、祖先犯罪、部落集体罪责的惩罚。
在《伊利亚特》中,一开篇,荷马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天神降瘟疫于希腊联军的画面。
柏拉图在《国家篇》《政治篇》中把疾病的隐喻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
他把社会比作家庭、比作身体,即一架由“头脑”控制与训练的躯体,机体健康的社会就会表现权力秩序井然有序的状态。
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意象感受。
自然节律、四季变化、日出日落、人生场景、生老病死等等,都会留在人的脑海中形成复杂的意象“库存”。
当作家进入创作过程时,他必然地要从自己的意象库存中实行选择,撷取最能发挥隐喻象征功能的意象,发现它与深层主旨之间的相似性、可喻性,也才能把自己的心理意象投射于其中,达到暗示和意指他物的目的。
显然,鲁迅投入创作时在自己的意象库存中大量地选择了疾病的意象用于他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物,并赋予自然生理意义上的疾病以深刻的社会性、精神性内涵,这种隐喻思维和艺术逻辑折射出了作家的一种创作意识和心理欲求,在某种意义上,这与他们的个人患病经历相关,也与中国现代作家的一种“民族医生情结”有深层的勾连。
在中国近现代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疾病所负载的文化心理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更大水准上,“疾病”作为一种弱国子民的耻辱象征深深烙印在巾同人的身上。
在国人的思维意识中,身体即等于病体,病体就等同于落后。
每个志士仁人无不在考虑着国家的前途,自身的命运。
知识精英更是“痛楚地感受着被凌辱的命运,想象着自己的国家就像‘病体’一样受人污辱、歧视和践踏,进而又把被治愈的病体想象成‘民族再生’的符号”。
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生存的历史大环境,鲁迅也不能例外。
三、疾病与鲁迅的文学创作鲁迅一生都未能挣脱少年时父病的阴影,直到46岁写《父亲的病》时,父亲临终前的惨状还使他流露出了深深的负罪感。
能够说这个段刻骨铭心的痛楚记忆,不但对鲁迅日后的学医构成了决定性的触动,也改变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鲁迅见证并经历了很多疾病,他“弃医从文”的故事也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深意的寓言。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自言做小说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立场,“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在他的小说中,“疾病”从来都不但仅生理性的疾障,而总是有精神性的指向,“病”成为了整个民族精神状态的隐喻,疗病也被引申为对民族精神的救治,是“启蒙”的一个比喻说法。
在鲁迅先生笔下,农民的生活穷困潦倒,温饱问题难以解决,挣扎在饥饿线上的农民更谈不上有什么人格尊严,如阿Q、闰土、七斤、祥林嫂、爱姑等,他们的生计没着落,他们的人性被压抑,人格被扭曲,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显得冷漠、麻木、愚蠢、奴性十足,心理都有点病态。
病态的旧中国是鲁迅的愤怒之源,也是鲁迅的思想之源,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都融人了病态的中国,为病态的中国愤怒、呐喊、思想,并实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奋斗。
在上下求索中,鲁迅形成了他最基本的精神,即:痛恨上层社会的堕落,同情下层社会的不幸。
新范文网所以,鲁迅在创作中有一种“医疗者”角色的自我认同和把社会病态做为“患者”的角色指涉。
早年医学知识的积累以及其它社会经历“催化酶”的影响,促使鲁迅最终弃医从文,从一个生理病医生转变为社会病医生。
他的启蒙意识使他懂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而以文艺救治国民精神上的痼疾,所以鲁迅的批判模式为“医生/患者”的模式,即自己是社会病的“医生”,传统文化和国民性中的病变是他的“患者”,文学创作就是他看病开药的“诊所”和解剖文化痼疾的“手术台”。
结语“疾病”穿越了鲁迅的所有文章和他的整个一生,也被他赋予了各种精神意义。
鲁迅认为,文艺能够改变人们的精神,精神的启蒙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自觉的启蒙作家,鲁迅致力于用手中的笔来疗救国民的疾患,而鲁迅本人的疾病文化心理又潜在地影响着他的文学审美情趣,并最终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鲁迅对民族精神痼疾的发现与揭露,很大水准上是他这个一生都罹受各种疾病之苦的生命主体体悟与自我剖析的结果。
正是鲁迅作为患者的深切感受,造就了鲁迅作为医生的天才与伟大。
作为思想巨人与文学巨匠,鲁迅最具个性精神的思想无疑是“改造国民性”。
在近现代以来的思想者之中,还没有一位作家能够像鲁迅那样把“改造国民性”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思想目标。
能够说,鲁迅终其一生是一位医者,一位中华民族平凡而伟大的特殊医者。
取材“病态社会”“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就是鲁迅作为社会病医生也是作为文学家思考社会人生的方式。
无论是国民性的痼疾,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病态,无论是上流社会的堕落还是下层社会的不幸,鲁迅逐一实行了揭示与针砭。
长期的观察、研究,个人的切肤感受,他认为,中国国民的病结就是长期受封建社会专制政体长期奴役和毒害的“陋劣”思想弱点以及“不争”的卑怯的人格缺陷。
鲁迅在创作中有一种“医疗者”角色的自我认同和把社会病态做为“患者”的角色指涉。
所以,借助于疾病意象,通过塑造一系列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学识修养、气质兴趣等等不尽相同的病态人物形象,表现鲁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救治病态社会、病态人物的强烈呐喊。
鲁迅文学创作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