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疾病、疾病隐喻与鲁迅的文学创作(一)
论鲁迅小说的疾病隐喻

狂者那里体现为 自 发形式 的身心分 裂 , 在孤独 者那 里体 现为 被动形式的身心分裂 。孤 独 者对 自己的人 格价值 和 社会 角 色的确认 , 以一种理想主义的社会伦理 责任 为前 提 的。当 是
疾 病的病人的处置方 式 , 往往是 与政 治 、 宗教 和社 会 因素合
、
意识形态话语与医学话语的 同构 性
狂人( 狂人 日记》 和疯子 ( 长 明灯》 代表 了鲁迅 小说 《 ) 《 ) 里的疯狂者 的人物形象 , 魏连殳 (孤独者》 和 吕纬甫 (在酒 《 ) 《
谋 的结 果 , 如对疯 子、 风病 人 的迫害 与对 异教 徒 、 麻 异信 者 、
中图分 类号 : 1.7 I 09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学和 医学 之 间的联 系 由来 已久 , 腊神话 中的 阿波 希
暂时放弃 自己的这种伦理担 当时 , 他们 事实上也就开 始面对
罗就是诗歌神和 医药神 的结 合体 医学 家 皇甫 谧除 了写 有 被誉 为 “ 灸之 祖 ” 针 的
依据医学与社会的同构性在鲁迅小说中出现的中医也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的形象出现的这些医生医术极为低劣弟兄中的白问山是个连出疹子都诊不出来的白痴医生长明灯中的医生参与了对疯子的肉体绞杀药中的康大叔身兼刽子手与医生的双重身份明天中单是何小仙的长指甲就让单四嫂子坚定了治病的信心
维普资讯
但卸去精神重担后 的魏 连 殳也难 免于 消沉 和毁灭 的人 生 前 途。持 续了一段纸醉金 迷 的生活后 他就 迅速 带着 冷笑 在人
间隐去 了。
小对行 医救人 的憧憬 , 以及对 1 医学 的了解 使他 选择 了医 3 本
学 。虽然他最终没有成为 医生 , 但是在他 的小说 世界 中却充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疾病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是和人类共始终的。
它不仅是医学关注的X畴,同时广泛渗透于社会、文化、哲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当中。
遭遇疾病、承受疾病、战胜疾病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而疾病常常被用作隐喻,来使对社会腐败或不公正的指控变得活灵活现。
在许多文章中,疾病常被隐喻为民族肌体的强健或衰败。
如大作家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描写“疾病”从来都不只是为了表现个人的身体痛苦,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形而上意味。
其笔下的疾病描写始终不止于身体的疾病本身,而是从身体指向精神,从个人指向民族。
“病”成为整个民族精神状态的隐喻;无论是曹禺笔下的“身体孱弱”,还是沈从文笔下的“神经衰弱症”都不是一种实指,而是被当作对封建文明、传统文化或者现代都市文明的一种批判性隐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常常有用疾病来当做隐喻的例子,如文革时期的“四人帮”被喻为“中国的毒瘤”;当一个老奶奶拿她调皮的小孙子没办法的时候,常常会把他称作“小瘟神”等。
或因为患有某些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就被周围的亲人朋友议论,疏远,甚至排斥的例子。
如性病,当某个人得了这方面相关疾病,就如被判了罪,各种能想到的污秽词语用在他身上似乎都不为过,该人之前的好名声或光辉事迹都可能因为得了这类病而变得一文不值;有一种疾病对于中国人来说,隐喻后所带来的后果似乎更具有典型意义,那就是乙型肝炎。
在中国有很多乙型肝炎的病毒携带者,在诸如入学、考公务员、入伍等等需要严格身体体检的时候,这样的人往往就是最不幸的人。
一旦检验的结果公布,他们的生活就会立刻发生变化。
吃饭的时候,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盯着碗里生怕一个吐沫掉进去让自己一命呜呼。
住宿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和一个这样的人住在一起。
尽管“乙型肝炎的病毒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有很大的区别。
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如果不是他们的“秘密身份”暴露,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身体情况,与周围人相处并无差异,但当被人所知,从此在健康这个问题,许多携带者自己也会觉得永远低人一等。
论心理疾病叙事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

论心理疾病叙事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作者:曾葵芬来源:《大观》2018年第05期摘要:心理疾病叙事是鲁迅小说中的重要主题,心理疾病在鲁迅小说中以各种不同形式存在。
鲁迅站在历史的高度,通过心理疾患形象,意在揭出痼疾,给黑暗的社会奋力一击,同时唤起民众对自身命运和民族精神状态的关注。
关键词:鲁迅小说;心理疾病叙事;体现;意义[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中国现代文学心理疾病叙事研究》(编号:16C0191)。
]文人通医、医人通文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现象,文学与医学历来就有联系,因为他们的直接对象都是人,文学医治人的灵魂,医学救治人的肉体,文学和医学永远是一个相互交叉的命题。
因此,以疾病为表现的内容广泛地存在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如契诃夫的《第六病室》、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加缪的《鼠疫》、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狂人日记》、巴金的《第四病室》、曹禺的《雷雨》等。
其中,经典病态文学形象有茶花女、林黛玉、哈姆雷特、狂人等人。
疾病叙事是文学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大家几乎都是疾病叙事的高手,如鲁迅、萧红、郁达夫、巴金、路翎、余华等。
其中有的作家跟医学还有更密切的关系,如鲁迅、郭沫若弃医从文,余华曾经是牙医,毕淑敏同时兼有作家和医生的身份,等等。
中国现当文学作品中涉及到的疾病几乎无所不包,从肺结核到癌症,从艾滋病到毒品,从流行病到心理疾病,疾病叙事充满了中国现当代文学。
而其中,以心理疾病为表现内容的作品成为一个重要的闪光点,从曹禺的《雷雨》到张洁的《无字》,阁楼上的疯女人形象形成了一条脉络清晰的线索;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余华的《一九八六年》,阁楼上的疯男人形象也在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繁衍不息。
鲁迅小说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一、鲁迅小说中心理疾病叙事的体现心理疾病在鲁迅小说中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迫害妄想症、抑郁症、心理变态等,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头发的故事》中的N 先生、《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和《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为代表。
浅谈疾病的文学隐喻

摘
要 :疾病 是每 个 人 都 必 然 会 遭 遇 的 生 命 黑 暗 面 。疾 病 隐 喻 的 产 生 和 变 化 ,除 了 来 自人 类 本
能 的联 想 力 之 外 ,文学 创 作 在 赋 予 疾 病 隐 含 意 义 的 过 程 中起 了 关 键 作 用 。 但 另 一 方 面 ,若 加 以 合 理
示惩 罚 的记 载 ,疾 病 意 味 着 对 恶 行 的 报 应 。 在 史 料 中 ,各 种 瘟 疫 的 由 来 也 被 解 释 为 统 治 者 行 恶 、失 道 的 结 果 ,瘟 疫 是 上 天 将 要 剥 夺 其 合 法 统 治 权 的 预 兆 。 这 种 种 附 加 于 疾 病 的 喻 义 ,无 一 不 与 人 的 道 德 和 社 会 准
一
、
不 平 等 的 疾 病 王 国 公 民
折 磨 ,痛 不 欲 生 。
疾 病 是 每 个 人 都 必 然 会 遭 遇 的 生 命 黑
一
暗面 ,正 如 苏 珊 ・ 塔 格 在 《 病 的 隐 喻 》 桑 疾 书 中所 说 : “ 病 是 生 命 的 黑 夜 ,是 一 种 疾
二 、 不 平 等 身 份 的 由来 — — 源 自本
第 二十 四卷 第八 期
20
学
院
学
报
V o _ 4 N o l2 .8
J OURNAL OF - CIUXI I ONG NORM AL UNI VERS Y rr
Aug .200 9
浅 谈 疾 病 的 文 学 隐 喻
李 姝
( 旦 大 学 ,上 海 2 0 3 ) 复 0 4 3
能 想 象 的 隐 喻 同 为 疾 病 ,为 什 么 会 有 这 样 的 区 别 ? 这 首 先 要 从 人 们 附 加 在 疾 病 背 后 的 喻 义 谈
疾病、疾病隐喻与鲁迅的文学创作

疾病、疾病隐喻与鲁迅的文学创作
王菊芹
【期刊名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7)2
【摘要】疾病一直以来就是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疾病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话题,它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疾病"穿越了鲁迅的所有文章和他整个一生,也被他赋予了各种精神意义.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在这些疾病意象背后,也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王菊芹
【作者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46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启蒙视阈下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疾病隐喻r——以鲁迅、丁玲、张爱玲的小说为例[J], 李建伟;杨金芳
2.论鲁迅小说的疾病隐喻 [J], 韩冷
3.走出疾病隐喻的迷沼--评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J], 施敏
4.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从一个侧面对鲁迅及其文学创作的再认识 [J], 魏绍馨
5.疾病隐喻:贾平凹乡土文学创作的现代性反思 [J], 苏沙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探析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探析作者:傅淑秋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2期摘要:在文学作品中,“疾病”是一个经常被用到的符号意象,在某种情况下,它可以成就一部文学作品,将它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鲁迅先生是一位文学巨匠,在他的作品中就曾出现过众多的疾病意象,这种疾病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深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病态和文化的痼疾。
笔者将简要解读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所蕴含的复杂隐喻含义,为更深刻地揭示鲁迅小说中蕴涵矛盾的民族文化心理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鲁迅小说;疾病意象;隐喻意义纵观中国文学史可以发现,疾病是一个较常见的写作主题,它不仅仅指个体生命的痛苦体验,还可以隐喻整个时代的伤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一开始是学习医学专业的,当看到国民的愚昧、麻木时,他觉得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所以他弃医从文,以笔为剑,直击国人冷漠的心灵,这也是鲁迅先生作品中出现较多疾病意象的原因之一。
病态的国人、荒谬的社会、贫瘠的文化共同构成了鲁迅小说中的一种整体性疾病隐喻,这种深刻且厚重的隐喻对于唤醒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鲁迅小说中刻画了许多病态人物,这些人有的是生理疾病,有的是心理疾病,并且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每种疾病的背后都揭示了冷酷、残忍的社会历史现状,令人不寒而栗。
癫痫病和肺结核是其中两种典型疾病,蕴含着独特、深刻的社会意义。
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就是一个典型的癫痫病患者,他的神经时刻紧绷,疑神疑鬼,举止荒唐,行为乖张,因意识到自己吃了妹子的几片人肉而发病。
在作者的描写中,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人吃人”的恐怖境地,“狂人”看到这种疯狂的社会现象陷入了极端的精神分裂状态。
可以说,他的清醒使他看穿社会的本质,使他成为一个疯子,时代的觉醒者反而成为人人避而远之的疯子,这种强烈的对比性和讽刺性深刻体现出鲁迅先生对于当时残忍社会环境的批判和指责,体现了先生的“忧愤深远”。
小说里,“狂人”劝大哥不要再起吃人的心思,但是大哥根本不听,吃人的这个事实象征着个人渺小的生命在传统制度的压迫之下根本没有容身之地,“狂人”的癫痫是一种隐喻中国传统制度和伦理道德毒害个体生命的象征符号。
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探析

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探析作者:毛晨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9期摘 ; 要: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传统由来已久,疾病就其本体性而言,先验性的负载着严肃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审美指向。
疾病是人类的基本经验,也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
在作家们眼里,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它还具有哲学意蕴,运用隐喻,有助于表达人的深层心理与思想。
关键词:隐喻 ; ;命运 ; ;爱情疾病是文学创作中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资源,疾病在文学作品中,不仅仅作为单独的生理状况的表征而出现,它与文化、与政治、与道德等等意识层面的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
疾病就其本体性而言,先验性的负载着严肃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审美指向。
疾病是人类的基本经验,也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
疾病作为一种媒介不仅把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也使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刻都发生着变化。
因此,疾病伦理不仅是医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和关怀之一。
①在《修辞哲学》中,理查兹认为,隐喻不是一种装饰,它由现实构成,同时,它也构成了现实。
现实的“对立的与不和谐的性质被隐喻的相互作用功能赋予了一个形式和整合。
一个统一的角色和秩序。
在这一意义上说,人类的现实是由隐喻过程铸成的,而这些过程的信息见之于人的语言”。
②在作家们眼里,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它还具有哲学意蕴,运用隐喻,有助于表达人的深层心理与思想。
本文将从隐喻的视角对文学作品中的疾病做一些浅薄的研究。
一、对个体悲惨命运的隐喻疾病吞噬了病人健康的身体,也让个体渐渐偏离了原有的生活轨道,趋向于“他者”的角色,而病体的主体意识在这种边缘化的过程中渐渐觉醒,“他者”的角色与主体意识觉醒之间产生的矛盾,让患者对这种偏离的认识更加的清醒,也更加痛苦,加剧了患病个体对苍凉人生、悲剧命运的感知,肉体和灵魂受到了双重的伤害,两者交替循环式的共同驱力之下,共同呈现了个体无可奈何的悲惨命运。
(一)疾病和个体命运表层上的共时性对应在许多文学作品当中,某些长期折磨人物的疾病,尤其是必须作者安排一定故事时间来阐释的慢性病,投射出的是人物沉浮其中却难以抗争的悲惨命运,文本中出现的疾病的侵害和人物命运的转变恰巧有着千丝万缕的对应性,人物患病与人物命运往悲剧倾向发展这两件事在文本内在的故事时间的时间轴上同向延展,得病是命运开始扭转的信号,因病而死是悲惨命运的终结,疾病和个体的命运之间有着潜在的共时性对应。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鲁迅的小说,所要关照的不仅是生理的疾病,而是作为一种隐喻和形象化的疾病。
狂人、疯子是旧的封建专制文化叛逆者的艺术象征,肺结核患者与革命者构成悖论性关系,身体畸形正是千疮百孔的病态社会的象征,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的形象出现。
鲁迅疾病意象的设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指导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欢迎大家阅读。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篇1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对社会的想象常常与人体官能相关,社会的稳定合理对人们而言就象征着一个健全的肌体,而社会的失范则意味着身体的某一部分生了疾病。
而疾病是身体的不正常状态,是必须被控制或根除的,这是疾病的最直接的隐喻意义。
一旦把人类为了应对和超越痛苦、死亡以至生活本身而展开的想象努力都视为多余、额外的铺垫,所剩下的便只能是一副纯粹的肉身,而这副肉身同时也就宣告了疾病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的终结,正是这种形式的主体性终系着诸种关于疾病的隐喻性思维。
如此自主自足、纯粹生理的人体,同时却也向我们暗示出这样一个辩证法:现代人的主体性存在,本身即一种疾病,源自人们所目睹的意识与存在之间的鸿沟,或者说是言与行之问的断裂;现代主体性最富于创造性而又最根深蒂固的表现方式,则当推尼采所说的“怨恨”。
而鲁迅对受疾病折磨的个体生命的关注,以及他对疾病的一般象征意义的探索,则成为鲁迅写作的基本出发点。
一、鲁迅的小说,所要关照的不仅是生理的疾病,而是作为一种隐喻和形象化的疾病。
鲁迅将医学的知识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在具有医学病理学的“症候”真实的基础上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性格和行为,从中透射出“意在医外”的文学主题,寄托和隐喻作者与作品的双重“所指”。
如《狂人日记》“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甚至经得起精神病理学者的检查。
”[1](p35)林毓生认为,“用现代医学中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状态描写狂人有系统的幻觉,使故事从表面上看完全是写实,实际上却是作者为控诉中国传统而作的寓意的构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疾病、疾病隐喻与鲁迅的文学创作(一)
论文关键词:疾病;隐喻;鲁迅
论文摘要:疾病一直以来就是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
疾病在一定意义上己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话题,它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
“疾病”穿越了鲁迅的所有文章和他整个一生,也被他赋予了各种精神意义。
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
在这些疾病意象背后,也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
引言
疾病始终伴随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基本斗争中,并因为人类文化上的缺陷,疾病被赋予了许多的隐喻意义,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题材,对作家以及文学思潮均产生重要影响。
著名德国文论家维拉·波兰特说:“艺术与医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基本的本质上不无根据的关系,古典思想将医学和艺术合而为一奉为和谐的最高目标。
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同时是诗歌神和医药神,因为他是作为和谐之神供人祭祀的。
”“医学在德语里有一种古老的表达,叫做‘治愈艺术’。
医学在这里被理解为艺术(治病的艺术),艺术获得了医学的功能。
”古往今来,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以医生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来展开自己的研究和创作的,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范例。
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就像苏珊·桑塔格在其《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所阐释的那样,作为生理学层面上的疾病确实是自然的事件,但在文化(或文学)层面上,它又从来都是负载着一定道德批评和价值判断的。
因而,在鲁迅众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这些疾病意象的背后,也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
鲁迅以社会治疗者的文化身份,从病理学的角度透视国人的精神状况,进行心理——精神的诊断和治疗,在精神——文化病理型的探察中,显示了强大的文化批判力量。
《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孔乙己》《离婚》《祝福》等名篇佳作,都与疾病有着或隐或显的关系,通过对个体人物的深层心灵描写,揭示了这种文化病症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正是基于这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在“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指导下,鲁迅从人学的角度,通过狂人、阿Q、祥林嫂、华小栓、孔乙己……这些或精神或生理残缺的艺术形象,这些不为“庸众”接受的“病人”,对人性的本质和精神状况进行深刻地观照和反思。
一、疾病: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
据国外资料统计,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中,拥有完全健康身心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大部分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身心疾病。
从最早的盲诗人荷马,到中世纪的但丁、塞万提斯,再到癫痫病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肺结核患者卡夫卡、梅毒患者莫泊桑、同性恋者奥斯卡·王尔德、精神病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因不堪忍受旧伤和疾病而自杀的海明威、因病态的抑郁孤寂而自杀的川端康成等等。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也患有先天的精神痼疾。
在作家笔下,患病这一基本体验在文学中获得了超越一般经验的表达功用和意义,而长期患有身心疾病的作家更容易充分利用这种表达和功用。
由于有切肤之痛,患病作家对疾病的感受比一般作家更强烈、更深刻。
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中聚结的一簇心理丛或是寓于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与思想,可以称之为“情结”;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就是说此人沉溺于某种情感或对某种情感的向往中而不能自拔。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把作家作品中这种执着的、普遍存在的疾病描写称之为“疾病情结”。
这些凝聚着独特生命体验的“疾病情结”成为作家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和创作动力,因而在创作中得到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表现,作品也因此具有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力量。
因患肺结核而早逝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表示,患病是“一种刺激生活,刺激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强有力的兴奋剂”。
费尔巴哈也说:“痛苦是诗歌的源泉,只有将一件有限事物的损失看成是一种无限的损失的人,才具有抒情的热情的力量。
只有回忆不复存在的事物时的
惨痛激动,才是人类的第一个艺术家和第一个理想家。
”患有身心疾病的作家更喜欢在作品中表现疾病的痛苦、恐惧以及疾病带来的灾难,而且他们的疾病题材更多地以表现自己所患的身心疾病为主。
正是疾病促使许多世界文坛巨匠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在一定意义上正是他们作为患者的深切感受,这才增加了其作为艺术名医的天才和伟大。
在他们笔下,生活本身成了疾病的一种形式,艺术则变成一种诊断。
他们借助疾病这一独特的文学意象,来表现他们对历史、对社会、对未来的深切思考、严肃关注与热切企盼。
作为审美范畴,意象在我国和西方早已有之。
春秋时期《易经》一书中已有“立象以尽意”之说;魏晋时期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进一步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前者所言为以感性的物象表达理性的义理之意,后者则以可见的物象来表现不可见的意义内涵,语言则是“明象”的工具,这大多类属哲学范畴。
直到南朝刘勰才明确地将“意象”组合成一个词组应用在文学的审美范畴中:“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其意为:只有具有独特的观察力,独特的艺术感受力的工匠,才能窥视到“意象”之美而运用手中之斧(笔)将其再现出来。
此处的“意象”即为表意的象,是情思与物象的结合,是作家主观情志的体现,在整个形象思维即“神思”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在西方学术界,从亚里斯多德开始,直到20世纪的庞德、劳伦斯、乔依斯、威廉士及艾略特,他们都认为意象既类属心理学范畴,又是一个文艺学范畴。
“意象”在心理学中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或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
瑞恰兹说:“人们一直过分重视意象的感官属性,使一个意象具有效应的首先不是它作为意象的生动性,而是它作为一个和感觉奇特地联系在一起的精神活动的特性。
”“意象派”(或意象主义)首领庞德认为:“意象是在一瞬间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儿”。
他认为,意象既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但“意象不仅仅是思想,它是旋涡一般的或集结在一起溶化了的思想,而且充满了能量”。
中国史论中所谓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与苏珊·朗格的“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其实道出了意象的实质:在真实物象中,渗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与理性,它凝聚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主观理解。
同时,与作家情感完美同构的意象,往往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因而能赋予作品更大的张力。
艺术家总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力度与方向,对于存储于头脑中的众多表象材料进行安排、调整、分解、改造与组合,最后形成一个不同于个别表象材料的全新意象;这个意象与艺术家所把握和感受的情感生活的力度与方向大体上同构,并且只有实现了这种同构,才能产生和谐的艺术形式。
鲁迅的独特经历与他“疗救社会”的使命感,正促使他创造出众多“病”的意象,从而使这些“病态人物”一个个成了社会生活的标本,标示出作者对历史、现实、文化等深刻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因此,疾病在一定意义上己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话题,它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
二、隐喻:疾病意象投射社会性、精神性内涵的特殊手段
关于隐喻,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
简而言之,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名称用来命名该事物,逐渐被提升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隐喻思维就在于借助于想象性事物,以相对熟识的方式思考和认识隐秘而陌生的事物。
从古至今,人类认识疾病的历史过程始终受到这种隐喻思维的左右,从而使“疾病”负载着各种想象与神话。
在古希腊时期,疾病被看作是对个人过失、祖先犯罪、部落集体罪责的惩罚。
在《伊利亚特》中,一开篇,荷马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天神降瘟疫于希腊联军的画面。
柏拉图在《国家篇》《政治篇》中把疾病的隐喻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
他把社会比作家庭、比作身体,即一架由“头脑”控制与训练的躯体,机体健康的社会就会呈现权力秩序井然有序的状态。
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意象感受。
自然节律、四季变化、日出日落、人生场景、生老病死等等,都会留在人的脑海中形成复杂的意象“库存”。
当作家进入
创作过程时,他必然地要从自己的意象库存中进行选择,撷取最能发挥隐喻象征功能的意象,发现它与深层主旨之间的相似性、可喻性,也才能把自己的心理意象投射于其中,达到暗示和意指他物的目的。
显然,鲁迅投入创作时在自己的意象库存中大量地选取了疾病的意象用于他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物,并赋予自然生理意义上的疾病以深刻的社会性、精神性内涵,这种隐喻思维和艺术逻辑折射出了作家的一种创作意识和心理欲求,在某种意义上,这与他们的个人患病经历有关,也与中国现代作家的一种“民族医生情结”有深层的勾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