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合集下载

从认知视角谈隐喻修辞对读者认知的影响——基于钱钟书《围城》中

从认知视角谈隐喻修辞对读者认知的影响——基于钱钟书《围城》中
3 .自组织模 型
人类 就是典 型 自组 织者 ,那么其 生 理 的、心 理 活动也 都是 自组织形 式 的 ,并且脑 神 经生理 实 验 研 究也 表明 ,意识是来 自复 杂大规模 神 经 网络在 混 沌 状态下 的 自组织行 为 。
二 、 语言 的认 知
( 1 ) 符号表 征取 向
2 . 信 息加工 模型
加工的过程 , 他以计算机的符号为启示 ,通过计算 机 的物 理操作 来和人 的认知 活动类 比 ,把媒 介 的符 号运算 当做是 认知 加工 ,这 里符号 则有 自己特定 的 意义 ,换 句话说是 符号表示 象征着 客观世 界 。 ( 2 )联 结主义取 向 ’ 从 联结 主义 的观点来看 ,心理 表 征有赖 于 知识 结构 网络化 和客观 世界 特征 的一致性 。它把 认 知看 做 一个 网络 内的整 体活 动 ,其 中 以神 经 的网络 加工 为启 示 ,通 过脑 的生物过 程来 与人 的认知 活动 做类 比 ,把作 为基 础 的类 似 于神 经元 的基 本 单 位 或 结 点 ,即彼此之 问 的联结看 成是认 知加工 的过程 。
欣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认知 ;语言 ;隐喻 中图分类号:H 3 1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4 0 9( 2 0 1 5 )0 8 — 0 1 1 7 — 0 2
一Hale Waihona Puke 、当前 主要 的认 知理论
纽厄 尔假设 人 的认 知过程 是计 算机对 信 息一 个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6 - 0 2 基 金项 目:黑 龙 江省社 科研 究规 划项 目 ( 1 2 E 0 3 4 ) 作者 简 介 :卢 建兴 ( 1 9 9 2 一) ,男 ,河 北廊 坊人 ,本科 生 ,从 事英 语语 言学研 究 。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围城》中的认知隐喻探究

《围城》中的认知隐喻探究

二、空间方位隐喻 1 . 从前 她一 心要 留学 , 嫌那几个追求 自己的人没有前程 , 大不 了是大学毕业生 。而今她身为女博士 ,反觉得崇 高的孤 独 ,没有人敢攀上来 。 2 . 你表姐说你朋友很 多 ,我不敢配 高攀 可是很想在你 的 朋友里凑个数 目。 3 . 鸿渐兄 ,你虽然研究哲学 ,今天也甘拜下风 了 ,听了 这样好 的议论 ,大家得干一杯 。
隐喻 ,一 向被视 为一种 修 辞文 学技 巧 ,作用 是增 强 表 达效 果 ,充 当文 学语 言表 述 的点缀 与修饰 。此 一定位 的认 定源远流长 ,在西方 可远溯 至古希腊时代的亚里斯多德 。语 言学大师雷可夫 ( G e o r g e L a k o f)与 哲 学 大 师 詹 森 ( Ma r k J o h n s o n )合著 《 我们 赖 以生 存 的譬 喻 》( Me t a p h o r s We L i v e B y) 一 书 ,以大量 日常 口语资料揭示 : 隐喻不只是字词 的游 戏 ,更是 与我们 的认 知活 动以及思维 运作息息 相关 的角色 , 在我们 自觉或者不 自觉 的思维 活动 中无所不在 。大部分 的概 念体系本质上是譬喻性 的 ,我们经 由此一途径建构 了观察事 物、 思考 、 行动的方式。在分析 《 围城 》这部作品的过程中 , 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一含义。 隐喻认知研 究 : 名字 中的隐喻
三 、 实体 隐 喻 ( 一 )实体与物质 隐喻
1 . 形状隐喻 。( 1 )忠厚老实人 的恶毒 ,像饭里 的砂砾或 者 出骨 鱼片里未 净的刺 ,会 给人一种 不期待 的伤痛 。( 恶毒 很尖 ,刺 伤他人 。 ) ( 2)他 自以为这 信措词 凄婉 ,打得 动铁 石心肠 。( 心肠 如铁石板 ,难 以打动 。 ) ( 3)方鸿渐把这种巧 妙的语句和精密 的计算来抚慰 自己 ,可是失望 、遭欺骗的情 欲、 被损伤的骄傲 , 都不肯平伏 , 像不倒翁 , 捺下去又竖起 来 , 反而摇摆得利害 。( 受伤 害的情感难 以抚平 , 只能一直摇摆 。 ) ( 4)头脑里 ,情思弥 漫纷乱像 个北风 飘雪 片的天空 。( 情思 散乱 ,像雪 花般飘 散 。 ) ( 5)回家手 心涂 了红药水 ,他 想这 是唐晓芙害 自己的,将来跟她 细细算账 , 微 笑从 心里泡沫似 地浮上脸 来 , 痛也忘 了。 ( 微笑 是泡沫 , 让人心情也跟著漂浮 。 ) 2 . 功能隐喻 。( 1 )鲍小姐只轻松一句话就把方鸿渐钩住 了。( 一句话是诱饵 ,成功勾住方鸿渐 。 ) ( 2) 无 论如何 ,从 此他们俩 的交情像 热带植 物那样 飞快 地生长 。( 交情迅 速生 长 ,人也可 以 以此 亲密 。 ) ( 3)鸿渐 心头火直 冒,仿佛会 把 嘴袒香烟衔著的一头都 烧红了。( 心头生火 , 可 以燃烧情绪 。 ) ( 4 ) 拼命 追忆 ,只像把筛子去盛水 。一 著急 ,注意力集中不 起 来 ,思想 的线索要 打成结 又松散 了。( 思想 的结松 散 ,不 能把 注意力 收集起来 。 ) 3 . 性质隐喻 。( 1 )鲍小姐从小被父母差唤惯 了,心眼伶 俐, 明 白机会要 自己找 , 快乐要 自己寻。( 重要关键所在 。 ) ( 2) 方鸿 渐住 家一个星期 ,感觉 出国这 四年光 阴 ,对 家乡好像 荷 叶上泻过 的水 ,留不 下一点 痕迹 。( 时间流逝 得很快 ,不 留 痕迹 。 X 3 ) 他那天晚上 的睡眠, 宛如粳米粉的线条 , 没有粘性 ,

钱钟书的认知隐喻理论及其与费英格隐喻思想的关系

钱钟书的认知隐喻理论及其与费英格隐喻思想的关系
喻 。我 国汉郑 康成把 诗 六义 中 的 ‘ 兴’ 解释为‘ 兴者 托事 于物 ’ , 唐孔 颖 达加 以 引 申说 , ‘ 兴者起也, 取 譬
也就是 用描 述人 的身 体 的词 语 来 比喻 文章 的结 构 、 特征 。例 如在我 们 的传统诗 文评 论里 , 像气 、 骨、 力、
魄、 神、 脉、 髓、 文心 、 旬眼、 肌 理 这 样 的 字 眼 屡 见 不 鲜 。不 特如 此 , 在 西 方 文学 批 评 里 这 种 现象 也 十 分
普遍 。钱钟 书认 为 : “ 一 切艺 术鉴 赏根本 就 是移情 作 用( E i n f a h l u n g ) , 譬 如西 洋人 唤文艺 鉴 赏力为 t a s t e , 就
是从 味觉和 触觉 上推类 的名 词 。人 化文 评不 过是 移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1 — 0 3
用。 ” [ 2 ] ( P 1 3 1 ) 在此 , 钱 钟 书 把 美学 领 域 的 移情 这 一 概
两种 观 念相互 交错 、 相互 纠缠 、 相互 作用 , 难 分 彼此 ,
共 同构成 了钱钟 书隐喻思 想 的两 个 维度 。 由于 国内 语言 学界 、 修辞 学 界甚 至 文 艺 学领 域 传 统 上 都 只把
之维 。

命的东西, 仿佛 它 也 有 感 觉 、 思想、 情感、 意 志 和 活
动, 同时, 人 自己也 受 到 对事 物 的这 种错 觉 的影 响 , 多少 和事 物发 生 同情 和共 鸣 。 ” [ ] ( 1 : ' 6 3 3 )事物 来理解 和 经 历某 一类 事物 。 ” _ 4 J 朱光 潜 先 生 所谓 “ 把原 来 没 有 生 命 的东西 看成 有生命 的东 西 ” , 也就是“ 通 过 另 一类

论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动物隐喻书写

论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动物隐喻书写

论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动物隐喻书写
《围城》中的动物隐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描写人物形象和
反映社会现象。

首先,钱钟书小说中的动物隐喻主要运用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

例如主角方鸿渐被比喻为一只受困于城中的孤雁,乐峰则被形容为
一只想要出窝但尚未长成的小鸟,而莫小贝则被比喻为一只狐狸。

这些动物隐喻形象,既传递了人物内心的独立和孤独,也突现了人
物性格上的柔弱、顽固以及狡猾等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且
深刻。

其次,小说中的动物隐喻也具有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映的意义。

例如,在小说中,城市被比喻为一座城堡,封闭的城堡中的人们则
被形容为动物园中的动物。

这一形象暗示着现代城市化的缺陷与弊端,产生了让人们感到被围困的压迫感。

同时,小说中所描写的一
些滑稽的场景,如方鸿渐的面试和找工作经历,则揭示出理想和现
实之间的巨大矛盾和发展阻滞的局面。

总之,《围城》中的动物隐喻书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表达,更体现了小说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解读。

钱钟书《围城》中的这7个比喻,是读懂这本书的关键

钱钟书《围城》中的这7个比喻,是读懂这本书的关键

钱钟书《围城》中的这7个比喻,是读懂这本书的关键《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这是一部读来回味无穷的奇书。

据统计,《围城》全书25万字,其中使用比喻有600多个,幽默传神,生动有趣,钱钟书毫不留情地用比喻把当时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所戴的各种假面具掀开,让人心领神会后不得不惊叹《围城》奇妙的语言。

下面这七个比喻,可以说是全书600个比喻中最精辟的,体现了钱钟书作为一代幽默大师的讽刺功力!1、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在文中,这句话来评价孙太太的这段讽刺。

孙太太话中藏话,实际上有好几层意思。

第一,鲍小姐在外面处处留情,因此孙太太认为按照鸿渐的说法,鲍先生应该是中大奖了。

讽刺了鲍小姐。

第二,虽然对丈夫赌钱也有抱怨,但孙太太总容不得说别的男人比自己丈夫好。

这些话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丈夫争面子。

所以她说了方鸿渐也赌钱。

第三,拿赌钱跟戴绿帽子联系在一起,还诅咒孙先生戴绿帽子,说明方鸿渐是说话很随便的人。

孙太太实在算不上坏人,只是这段话实在是太狠毒,因此钱钟书说这是老实人的恶毒,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这个比喻太绝妙了。

砂砾和鱼刺不是太伤人的东西,却又让人十分不舒服,心生厌恶。

2、她(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

……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这可以说是围城中最有名的一个比喻之一,“真理是赤裸裸的”这句俗语在钱钟书笔下又幻化出了新的寓意。

《围城》中的鲍小姐鲍小姐留学西洋,个性自由放荡。

“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

”在法国邮船上,鲍小姐黑甜似半融朱古力,秀色可餐,而她的穿着打扮是那么显眼,甚至有几分色情意味。

鲍小姐被塑造为当时女性解放即为“性解放”的代表,一个有着西方文化而又即时行乐、自由放荡、不守妇道的女性形象。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李旷钱钟书的《围城》,描写了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过洋化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场中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展示了他们内心的彷徨无助、精神的空虚无聊和爱情的虚伪无奈。

小说展示的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实质隐喻着整个人类的宿命。

而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其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

它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

其中,比喻又是最显眼的亮点,它新奇而又贴切,绮丽多彩而又变化无穷。

一、深入浅出地喻“围城”“围城”是人生和社会普遍存在的难以逃避的困境,钱老引述了英国和法国的古语作喻。

“结婚像金漆的鸟笼,笼外的想飞进去,笼内的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这两句比喻将一个抽象的人生问题、哲学问题说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围城”困境的内涵和本质。

二、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小说刻画了一群畸形的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态和嘴脸,而比喻更使它们穷形尽相。

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那张“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活现了一张道貌岸然的酒色之徒的嘴脸。

那个自称和外国人来往惯的张先生,“总是喜欢在中国话里夹些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

所以,他说的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这些精彩而睿智的比喻,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剖析了种种人物怪象,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三、幽默诙谐地说爱情《围城》里的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惊世骇俗,没有缠绵悱恻、扣人心弦,没有崇高伟大、超凡脱俗,倒是弥漫着无奈、伤感、世俗、滑稽、可笑的味道。

钱老用精妙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爱情观作了生动的描述。

如出身名门、高傲自负的苏文纨,对爱情一向“待价而沽”,于是“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子里,过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落伍了,有些自怅后悔。

《围城》的隐喻表达探析

《围城》的隐喻表达探析

艺术研究0 引言《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展现了抗战初期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群像,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隐喻表达。

当代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通过阐述隐喻的性质、特点和分类,明确区分隐喻与其他修辞的方法或原则[1]。

本文从认知视角对小说《围城》中的隐喻进行分类并总结其特点,以期为其他文学作品的隐喻研究提供参考。

1 隐喻理论概述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2]。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从修辞学角度研究隐喻的人[3]。

他认为,隐喻本质上是将不同事物进行对比,从这个角度来说,隐喻和明喻具有一致性。

现代语言学家们尝试在语言系统之外寻找隐喻产生的原因。

20世纪后期,美国学者约翰逊和莱考夫创作并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高潮[4]。

在这本书中,他们首次从认知视角提出概念隐喻,认为人们以往对隐喻的看法太过狭隘,倡导人们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隐喻的认知特性。

2 《围城》中隐喻的分类钱钟书先生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等元素,充分运用隐喻思维,在《围城》中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知识分子生活图景[5]。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可分为以下三组类型: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根隐喻和派生隐喻、基于客观相似性的隐喻和基于创造性的隐喻[6]。

2.1 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按照认知的表现形式对隐喻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别: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

显性隐喻即明喻[7],通过使用“……像……”句式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即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8]。

例1:辛楣一来,就像阎王派来的勾魂使者,你什么都不管了[9]。

例1中,作者使用明喻的手法,巧妙地将辛楣比作阎王派来的勾魂使者,本体和喻体放在一起作比较,从侧面烘托出方鸿渐自赵辛楣到来之后魂不守舍的状态,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

隐性隐喻即暗喻[10]。

暗喻一般不使用喻词,而是简单地说A是B[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

本文从认知角度对钱钟书作品中的隐喻进行解读,了解作者如何通过丰富的联想,在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相似点,创造新奇的隐喻,来表达智慧和哲理。

关键词:隐喻;认知;钱钟书
引言
对隐喻的使用和研究兴趣自古就有。

亚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做出过讨论并指出“成为一个隐喻大师是最了不起的事”。

但传统研究对隐喻的认识仅停留在词语层面上,将其看作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修辞方式。

随着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对隐喻探索的逐步深入,现代隐喻理论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束定芳,2000)。

隐喻存在人们日常的思想中、语言中,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是作者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构成文体风格的重要媒介。

本文试以束定芳对隐喻功能的分类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钱钟书作品中的隐喻进行解读,以期加深读者对其语言风格及文字魅力的感受,同时能够为整部作品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隐喻的认知研究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研究的束缚,进入认知学研究的新阶段。

他们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也是隐喻性的(lakoff johnson,1980)。

人们通过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利用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国内也逐渐兴起了对隐喻的认知研究热潮。

有学者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本质和工作机制,如赵艳芳(1995)、束定芳(2001,2002)等,也有学者对英语和汉语中的隐喻认知进行对比研究,如陈家旭(2006,2007)、王寅(2003)等,还有不少学者开始将隐喻的认知功能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从不同的方面探讨隐喻能力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如严世清(2001)、汪少华(2005)。

束定芳(2000)在其著作《隐喻学研究》中对隐喻功能进行了分类,其中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和组织经验的工具,可以提供认知事物的新视角,能够利用两个领域间的相似性达到类说推理的目的。

本文将参考束定芳先生提出的隐喻认知功能,具体从三个方面对钱钟书先生的小说、散文中出现的隐喻进行探析。

钱钟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1.通过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理解陌生的、抽象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基于经验的由始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

通过将始源域的某些特点和结构映射到目的域的事物上,形成相应的认知图式,人们就可以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体验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

因此,隐喻能够描写新的,几乎难以描写的经验和思想(胡壮麟,2004)。

语言大师通常擅长将抽象的概念通过隐喻转化成具体的或为人们所熟知事物或经历,让读者有更深刻或切身的感受。

例如,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

(《一个偏见》)
在这句话中,作者将抽象的概念“偏见”比作人们熟悉的“放假”,并通过“家常日用”和“星期日娱乐”的对比,说明不管人有无思想,都会存有偏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之后又用一比喻,将始源域的没有私人空间,或私下还要装模做样,映射到目的域,形象地说明如果不
能怀有偏见,人们要时刻谨言慎行,有时甚至要做出假正经的表现。

这样,读者就很容易体会到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及其想要表达的观点。

又如,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

(《围城》)
作者将“忠厚老实人的恶毒”这一抽象概念,转化成“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这一生活中很容易碰上的具体的经历,读者似乎也能切身地感受到这种不该有的“异物”带来的伤痛。

2.提供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隐喻有常规隐喻和非常规隐喻之分,后者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些隐喻依赖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经验以及丰富的想象,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之处,建立联系,能够使读者感到惊奇和兴趣,同时为读者提供一种认知的新视角(胡壮麟,2004)。

如,
害羞脸红跟打呵欠或口吃一样,有传染性,情况粘滞,仿佛像穿橡皮鞋走泥淖,踏不下而又拔不出。

(《围城》)
作者从“情况粘滞”,一时难以消除这个角度,独辟蹊径,把原来互不相关的“害羞脸红”和“穿橡皮鞋走泥淖”联系起来,将那种情况下的尴尬和无奈表达了出来。

这样的隐喻让人意想不到,又让人忍不住要为这贴切的表达拍手叫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