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

合集下载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作者:林剑萍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摘要:对于隐喻的研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传统隐喻研究只是局限于修辞学领域,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到隐喻无所不在,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

在研究者看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间文化的差异,以免造成失误。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策略一、引言隐喻,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曾说过,隐喻可以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

这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

然而,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装饰”和“美化”语言的修辞手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重新进行认识和解释。

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隐喻,几乎每三句话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

Lakoff·G·和Johnson·M认为: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

他们在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

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

人 文 论 坛179INTELLIGENCE························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景德镇陶瓷学院 李雨晨摘 要:对隐喻的本质问题,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

当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

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是隐喻本质的所在,也是隐喻区别于其他相关语言用法的重要条件。

从人们对相似性的构建和理解两个方面来看,隐喻的相似性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更能体现隐喻的认知本质。

关键词:隐喻 本质 相似性 认知一、引言对隐喻本质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都对此发表过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早在两千多年前,修辞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就曾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出发,来描述隐喻的特征。

他将隐喻视为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认为隐喻至少涉及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

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将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喻格来分析。

在方达尼尔看来,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

俄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承袭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思想,提出隐喻不仅仅是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Lakoff 和Johnson,在1980年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里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Lakoff & Johnson,1980:153-154)。

约翰·斯坦贝克《珍珠》中的隐喻翻译评析--以巫宁坤中文译本为例

约翰·斯坦贝克《珍珠》中的隐喻翻译评析--以巫宁坤中文译本为例

内涵意义。 巫宁坤在翻译《珍珠》中丰富的隐喻时,主要采
用的是在中英文语言映射条件相同或相似的情况 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隐喻中的始发域的翻译技 巧,以此给予译文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例 2:His teeth were bared and fury flared in his eyes ...
译文:他露出牙齿,怒火在他眼睛里燃烧…… 原文中的隐喻词 fury flared 直接移入译文“怒 火在他的眼睛里燃烧”。 例 3:She looked up at him,her eyes as cold as the eyes of a lioness. 译文:她仰起头来望着他,她的眼睛冷冷的,像 一只母狮的眼睛那样。 译文套用了原句中的 as + adj. + as + n.结 构,将奇诺的妻子—— —胡安娜眼神中的“冷”通过原 文形象生动的隐喻始发域传达给译文读者。译者此 处的刻意留白保留了原文的韵味,促使译文读者通 过自己的经验及文化因素去推理、体验、理解始发 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关性,并由此洞察原文的丰富 内涵。 例 4:The news swept on past the brush houses, and it washed in a foaming wave into the town of
2018 年 第 18 期 英语教师
约翰·斯坦贝克《珍珠》中的隐喻翻译评析
— ——以巫宁坤中文译本为例
高云
【摘 要】分析隐喻的内涵和本质。以巫宁坤中文译本《珍珠》中的隐喻翻译为例,从源语与目的 语在相同映射条件下和不同映射条件下两个方面说明隐喻翻译的策略。认为隐喻翻译 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映射过程,译者不仅需要掌握两种语言知识,还要熟悉两种语言 背后的文化因素,灵活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提高隐喻翻译质量。

哲学著名的隐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哲学著名的隐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哲学著名的隐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隐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思维方式,它在哲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隐喻是通过建立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来传递思想和观点的一种手段,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辨性。

本文旨在探讨哲学中一些著名的隐喻案例,并分析隐喻在哲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隐喻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的深层含义和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对隐喻进行定义和解释,明确其在哲学思维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随后,我们将探讨隐喻在哲学中的广泛应用,包括它在道德、政治、形而上学等方面的运用。

同时,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隐喻案例,如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庄子的蝴蝶梦隐喻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中的深层观点和主张。

除此之外,本文还将探讨隐喻对哲学的贡献和意义,以及展望隐喻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和可能性。

隐喻作为一种丰富多样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哲学思想,还可以启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哲学思维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将深入探讨隐喻这一重要的概念,揭示它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性,并展望它在未来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探讨: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接着,本文将进入正文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将对隐喻进行定义和解释。

通过对隐喻的概念、特点和形式的探讨,读者将对隐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理解为什么隐喻在哲学中如此重要。

第二部分,我们将探索隐喻在哲学中的应用。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仔细研究隐喻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和认识论等不同哲学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将展示隐喻在哲学思考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著名的隐喻案例。

这些案例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它们代表了隐喻在不同时期和文化中的鲜明特点。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将揭示隐喻在思想传播和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

隐喻与关联理论

隐喻与关联理论

隐喻与关联理论1 隐喻隐喻是一种为人们表达概念、情感、思想等的实用认知工具。

它是一种使用对比的前提条件,组合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形象,进行关联性调整来容纳生活中的混乱状态。

隐喻是一种表达信息和交流情感的沟通方式,我们能通过它来解释和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

隐喻通常有形态上的对比,它以不同的图像或符号,来描述某种抽象的物体。

对于对比的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它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此外,它甚至可以让人们潜入精神世界,发掘精神的真正面貌。

通过隐喻,一个概念、一种关系,或者一种情感可以被深层次地发掘出来,从而更有效地理解和研究它们。

2 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一种以人类行为模式为基础的心理学理论,它认为物体之间存在一种本质的关联,这种关联可通过它们的特征来解释。

实际上,人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基于物体之间关联的特征,将其从一种抽象的概念中抽象归纳出来。

比如学生可以根据植物的春夏秋冬的特征,对植物的周期性的特征归纳出来,这就是基于关联理论的学习过程。

关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全方位理解它。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间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可以将记忆中的复杂知识组合成一种相关联的模式,并将它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同时,关联理论提出,人类可以通过吸收关联性学习信息,掌握这些信息,从而减少学习的技术。

隐喻和关联理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它们都能深入地理解和表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从而帮助我们对这一世界做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成为一 3种有效的认知工具。

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把握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以一种贴近生活的形式体现它们。

一词多义与隐喻

一词多义与隐喻

词多义与隐喻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它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密切相关,因此语言词汇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又复杂的语义系统。

在词汇中,一词多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满足人们不断认知世界的简单有效的途径。

单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发展而成的。

胡壮麟(1997:52)曾经指出:“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新鲜感得益于隐喻的创造。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是一词多义现象发生的根本性理据。

本文试图探讨隐喻在英语词义扩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得出对于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是指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1:36)。

一个词在被人类创造并使用之初,往往是单义的,只是用来表示一定的事物、现象或者行为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新的事物、现象、观念也不断地产生。

因此,为了解释和理解新事物,开展有效的交流,进而更好地认知世界,人们往往会借用现有的词汇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意思,以增强原有词汇的表达能力,这种现象在科学界较为常见,如英语中infancy代指事物发展初期,mouse (老鼠)指代鼠标,virus 指代电脑病毒,这种用法一旦被语言使用者所接受,就引申成为该词的一个新义项,这个词就成了一个多义词,一词多义现象由此而来。

一词多义种种意义之间是连通的,其连通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串联式( linking ),一种是放射式( radiating )。

所谓串联式指的是从一个意义产生第二个意义,然后丢开第一个意义不顾,直接从第二个意义产生第三个意义,并以此类推;所谓放射式,指的是以一个意义为中心而演变的,派生出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彼此独立的(谢之君,2007:112)。

我们先看串联式的词义扩展方式,如汉语中的“习”最初的意义是“鸟数飞”,后来引申为“温习”,因为温习是多次反复的行为,后来引申为“习惯”,因为习惯是多次反复的行为所形成的 (谢之君,2007:112),这其中词义呈线状扩展。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类文学作品中。

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隐喻的起源、发生机制以及建构过程,以期揭示隐喻在人类思维和语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将回顾隐喻的历史和理论基础,阐述隐喻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将探讨隐喻的产生机制,包括其心理过程、认知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

我们将分析隐喻的建构过程,包括隐喻的创造、理解和解释,以及隐喻在语言和文化中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以及隐喻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二、隐喻的起因隐喻,作为人类语言中一种普遍且富有深度的现象,其起因多种多样,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认知、情感、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与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密切相关。

我们的思维方式往往倾向于将抽象、复杂的概念或情感通过具体的、已知的事物或情境进行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不仅简化了理解的过程,也增强了沟通的效率。

因此,隐喻可以被视为一种认知工具,帮助我们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深化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隐喻的产生也受到我们的情感影响。

情感是人类体验世界的重要方式,而隐喻则是一种将情感具体化的手段。

通过将情感投射到具体的物体或情境上,我们可以更直观地表达和感受自己的情感状态,同时也能够增强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隐喻也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产物。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信仰等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些因素也会反映在人们的语言中,包括隐喻的使用。

一些隐喻可能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环境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而在其他地方则可能完全无法理解或接受。

这体现了隐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隐喻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人类认知的工具,也是情感表达的手段,更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反映。

对隐喻的起因进行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复杂性。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拟人和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拟人和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拟人和隐喻作者:苗燕妮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7期摘要:拟人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段,不仅可以丰富戏剧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然而,传统的拟人研究只停留在语言层面。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的认知功能逐渐为人所熟知。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一些学者认为拟人是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典范,拟人和隐喻都是基于相似性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本文提出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静态映射,两个域都会出现,而拟人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动态映射且目标域不会单独出现。

关键词:隐喻拟人源域目标域映射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102-02一、引言“Meat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erin”,其中“meta”意味着超越;“pherein”意味着负载,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把一个东西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它描述了动态的移动过程。

在西方,隐喻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学者们意识到了亚里士多德定义的局限性。

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定义为“隐喻是一种通过比较与其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描述某种东西的方式。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思想,行为和活动”(Lakoff&Johnson,1980)。

在传统的修辞学中,人们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格。

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段,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非常重要。

传统上,拟人是指人类行为、感受等归因于非人类实体。

换句话说,拟人将非人类物体视为人类来写作,赋予各种物体人类的特征、情感等。

书面语产生前,拟人已被广泛使用。

拟人不仅可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找到,也可在文学作品中找到。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拟人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本体论隐喻。

它不仅是一种实现句子修饰功能的修辞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或人类感知和思考世界的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为了解释隐喻的运作机制,他们于1999年在现有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了初级隐喻综合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
隐喻的认识论转向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比喻辞格的一种类型,与明喻相对,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

它是一种语言运用的现象,属于发生在词语层次上的修辞方式。

隐喻一直沿着这一传统前进,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得到人们的认同。

尽管有一些西方学者,包括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对隐喻的认知功能作过一些论述,但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到了20世纪30 年代,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 L.A.Richards )开始在句子层面上加以考虑,真正突破了隐喻的修辞论局限,并且认为隐喻在人类语言中无处不在,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工具。

自此,隐喻的认知论成为学者的热门话题。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之中。

认知语言学家把人类的语言整体看作是一个充满隐喻的符号系统。

借鉴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寻找隐喻意义的支点。

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说:“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它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的。

”语言是思维的参与者,它自身也是思维的结果,思想在思维的过程中产生,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人类的认知在思维系统中得以加工,隐喻隐身于思维,通过语言这一形式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隐喻的三种类型隐喻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迎合到另一个概念域,因此,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
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隐喻是人类形成概念系统的基本手段,它在语言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Lakoff 和Johnson 把它们概括为三种类型:
1 本位隐喻本位隐喻是利用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感知的基本经验来理解那些抽象经验,比如,思想,观念,行为等。

人们经常谈到这样的例子:“通货膨胀正在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

其中的通货膨胀被看作是一个实体,这是人们把物价上涨的实体化,实体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抽象的经验被表达的具体生动。

如果把大脑的思考实体化为机器,我们就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大脑和机器联系的表达,比如:“我的脑子不转了”,“我脑子好像生锈了”等。

最典型的应该是Reddy(1979)提出的著名的导管隐喻,也被称作容器隐喻。

他把语言看成导管或者容器,交际过程中,发话人将意思感情放入语言中,受话人则从语言中把发话人的意思取出来。

隐喻建立的基础来自我们的身体经验,人体具有容器的特征,它既可以装入东西,也可以排出东西。

2 方位隐喻方位隐喻跟空间位置有关,空间位置的感知是人的基本能力。

人类参照相对于自身的空间位置,如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 边缘等形成的一套概念系统,这些方位是人体直接经验的体验。

以上下为例,根据蓝纯统计研究的结果,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上”都有隐喻义,与之相关的隐喻义是:处于较好的状态为上,数量较大为上,时间较早为上,社会地位较高为上。

3 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是用一个类别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个类别
的概念,是两类概念叠加之后产生的一词多用现象,是通过“结构映射” 的方式形成的,也就是把源概念映射到目标概念上。

例如:我们常说的“时间就是金钱”,“爱情是一场游戏”,“辩论是战争”,时间和金钱,争论和战争,爱情和游戏本是毫不搭界的两个概念,分属于不同的概念系统,但是通过结构映射,使人们看到它们的相似方面。

比如“金钱”和“时间”,两者之所以相似是因为时间能够像金钱那样来花费,可以像节约金钱那样节约时间。

隐喻的认知原则
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把隐喻的功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的生存离不开隐喻。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问题,即词语的问题,人类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的。

因为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遍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70%表达方式是源于隐喻概念。

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或概念被相提并论。

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人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
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概念。

隐喻是人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它是一种认知模式,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

结论
人们使用隐喻,经历了从被迫到自觉主动的过程,到了主动使
用隐喻的阶段,人们已经能够认识到隐喻所涉及的两种事物的差异,但是为了追求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要对交际的方式进行选择,这样,隐喻就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新颖的表达效果,更主要的是,隐喻还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人们通过对不同
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比较而认识事物的特征。

隐喻渗透在人们的整个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借助隐喻这座桥梁,人们不断地认识和创造新事物。

隐喻成为人们形成语言和思维的基础,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