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理论(下)
空间隐喻认知视阈下《一个小时的故事》的主题解读

空间隐喻认知视阈下《一个小时的故事》的主题解读作者:周密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1期摘要:认知语言学将隐语视为人类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空间隐喻在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空间隐喻亦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
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空间隐喻理论为基础,从隐喻认知模式来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出现的不同场景,解读作者的意图和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一个小时的故事》 ; 空间隐喻 ;认知 ;主题引言《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短篇小说。
故事精炼地讲述了在短短一个钟头里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对一偶发事件的情感反应和心路历程。
患有心脏病的马拉德夫人在听到丈夫丧生于一场车祸后,先是痛彻心扉,在失声痛哭后独自回到自己的卧室里,关上门后她很快就从痛苦中缓过神来,透过卧室的窗户看到了雨后的蓝天,闻到了清新的气息,听到了悦耳的声音,她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过的自由和解脱。
正当她走出房间,走下楼梯准备去拥抱新生时,恰巧逃过一劫的马拉德先生出现在门口,主人公心脏病发,竟猝死在地。
整篇小说语言简洁精炼,巧妙的空间结构设计内涵意味深长。
故事中出现的客厅、卧室、楼梯、门和窗都生动细腻地再现了主人公一系列的感情变化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在空间隐喻认知视阈下来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发生的不同场景,以揭示故事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和小说的深刻主题,以期为读者更好地领略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提供新的视角。
一、空间隐喻认知模式隐喻认知模式就是将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而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所以可以联系起来的原因是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似的认知结构和模式,也就是Lakoff和Johnson在其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出的意象图式,而后Johnson在1987年出版的《The Body in the Mind》一书中探讨了意象图式的体验基础以及意象图式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 喻的基础上进行的。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 的成因是什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 则很少论及,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在集中研究 这个问题。
3、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 View):这种理论主 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 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认为隐喻是把隐喻次项的 联想含义应用于隐喻的主项。从这个观点看,可以 认为隐喻创造相似性;相互作用不仅涉及到始源 和目标的名称,而且也涉及到它们的指称对象。创 造相似性的隐喻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改变了 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所指对象)的角度,从而 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所以创造相似性是一 个认知问题。
总体来说:
以上的理论主要是从语言结构方面讨论隐喻的成因, 其它学科的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主 要代表有Cohen,Gluckberg和Keysar。他们都是从 语义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把隐喻看作是各种各 样系统破坏语义规则的结果,即语义异常、语义破格。 另外,以Sreale 为代表的语用学家认为只从语义角度 出发而不考虑使用隐喻的语境,那就无法理解隐喻, 甚至无从确定某表达式是不是隐喻,所以他们提出语 用学的解释理论。Searle 在“隐喻”一文中提出八项 解释隐喻的原则,该文因此成为语用解释理论的重要 文献。
例如:争论是战争
隐喻 产生
他向我争论中的每个弱点发起进攻。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叫空间隐喻,是通过空间方位概念如上下、内外、 前后、深浅、远近、中心、边缘等来理解非空间方位概念所构成 的隐喻。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以连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 为基础,连接动词“is”为隐喻句的一部分应被视为同时发生不同 经验的连接。例如:“多是向上”。这句隐喻基于同时发生的两 种不同的经验,物质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水平的增长.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e08c12227916888486d740.png)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隐喻认知理论下的流行语研究

的 “ 某 人” 。于是便有经典Hale Waihona Puke 台词 : “ 躺着都中枪 !”。躺
由于 隐喻 的存 在,使得一句话或 者一个词语 因认 知个 着够低 了吧,居然都能被子弹 打中,表达 了当事人~种无
体 的经 验 和 认 知 能 力 的不 同而 具 有 成 千 上 万 的意 义 。 流行 可奈何 的 自嘲心理 。这种意思基本 上类 似于伤及无辜 。在 语 之 所 以 流 行 ,之 所 以被 那 么 多 的 人 热 捧 ,或 许 是 因 为 隐 这 里 仅 就 字 面 意 思 理 解 是 躺 着 还被 枪 打 中 ,在 作 为 流 行 语 喻 的认 知 方 式使 得 它 们 获得 了富有 吸 引 力 的意 义 。 的 使 用 过 程 中 , 已经 不 再 是 它 的 本 义 ,而 是 它 的基 础 隐 喻
编辑 部发 布 了 “ 2 0 1 2 年 十大 流行 语 ”,按顺 序排 列分别 体 ” ,它 以2 5 0 多万 的 讨 论 量 ,雄 踞 微 博 话 题 榜 首 。 当 人们
是: “ 正 能量 ” “ 元 芳 ,你 怎 么看 ? ” “ 舌尖上 ” “ 躺 着 在 听 到这 一话 语 的 时 候 ,第 一 反应 就 是 : “ 嗯 ,某 件 事 有 也 中枪 ” “ 高富帅 ” “ 中国式” “ 压力 山大 ” “ 赞” “ 最 什 么蹊 跷? ”至于是什么样蹊跷 ,就看听话人 的 自身体验
美” “ 接地气”。 了 , 基 于 不 同 的体 验 会 有 不 同 的 理 解 。有 人 说 , 这 是 一 场 隐喻 的研 究 由来 已久 ,传统 的隐喻 理论 仅仅 把 隐喻 自娱 自乐 的 网络 狂 欢 , 也有 人 说 ,它 体 现 了广 大 网 民 表 达 看 作是语言的一种修 辞手法,仅仅属于语言表达 的范畴 。
认知视域下莫言作品《蛙》的隐喻研究

认知视域下莫言作品《蛙》的隐喻研究作者:毛晶晶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9期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逐步发展成熟,隐喻理论成为其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蛙》是一部高度隐喻的作品。
本文试图在认知隐喻视域下,从认知隐喻的本质、结构、分类等方面对《蛙》的文本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
本文是抛砖引玉之作,以期今后可以更多更好地利用认知隐喻理论剖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蛙》一、认知隐喻与文学以Aristotle为代表的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辞格,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隐喻与明喻、借喻统称为“三级譬喻”。
20世纪下半叶,认知语言学逐步发展成熟,其中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学两大研究领域相对完备,而在认知语义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即为概念隐喻理论。
该理论在Lakoff与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得以具体阐述。
隐喻是我们概念化世界的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
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它们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
Lakoff认为,隐喻的映射有所不同,有些是普遍性的,有些是范围较广的,有些则是带有文化特色的。
而这种文化的概念,会因为作者自身的经历而受到影响,形成其相应的观念,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作者在文本中的表达。
所以,如果能借鉴认知语言学的方法,结合对文学文本的分析,探究文学隐喻的特征,无论是对于理解具体的文学文本,还是对语言学学科的开拓,都是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蛙》与认知隐喻莫言的作品《蛙》被认为是其获得诺奖的主要依据之一。
《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它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以及东北乡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60年间发生的一系列传奇故事。
认知隐喻视角下的“风马牛不相及”

认知隐喻视角下的“风马牛不相及”[摘要] 本文运用G. Lakoff、M. Johnson以及M. Turner等人的认知隐喻理论,分析中西文化语境下人们对“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解差异,并指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基本原因在于运用的事件结构隐喻框架不同。
[关键词] 风马牛不相及;英译;认知隐喻;事件结构一、“风马牛不相及”训释及其英译“风马牛不相及”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典出《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现在这个成语已经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新华成语词典》等大中型规范性辞书中。
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历代学者,如贾逵、服虔、贾逵、孔颖达等,都对这句话,尤其是其中的“风”字有着不同理解。
李玉平(2000)在前人考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以下七种说法:(1)“风”通“放”,义为走失说;(2)“牝牡相诱而相逐谓之风”说;(3)马牛不同类而不至相诱说;(4)两国之马牛因相隔太远而无法相诱至接触说;(5)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说;(6)风的急速,马牛所不及说;(7)“风”通“放”,义“放牧”,“及”义相诱说。
目前学术界大体上趋向于取第1种以及第2种说法,如《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2012:389)将其解释为“(风:雌雄相引诱)比喻两者全不相干”。
作为对中国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的记录,《左传》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与《榖梁传》、《公羊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属儒家“十三经”之一。
由于《左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早在17世纪就有欧洲人将其翻译成拉丁语(Nicolas Trigaut 1610)。
之后比较有影响的英译本则应属James Legge(理雅各)的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en(以下简称理本)、Burton Watson 的The Tso Chuan(以下简称华本)以及湖南出版社出版,胡志挥英译,陈克炯今译的《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左传》(以下简称胡本)这三本。
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的精读词汇教学

[ 中图分 类号 ] H 1 3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0 9—12 ( 0 1 0 0 0 o 12 2 1 )4— 16一 2 认知语言学给研究语言教学提供 了新视角 , 使人们加 深 了对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 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的 了解 , 对 教师探寻新 的词汇教学方法 , 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 的意
源 自概 念隐喻所体现 的隐喻思 维过 程。因此 , 我们可 以说 隐喻思维直接影 响着词语 的理解 和使用及其相互作用 , 每 个事物都 可以通过 隐喻来表 达 , 每一个词语都可能拥有 隐喻意义。没有 隐喻 , 没有条 理化 的理性 思维 ; 有隐 就 没
一
喻, 疲乏 的初始语言符号就不 能表 达丰 富的思想 , 所以 , 我 们赖以进行 的思 考和行 动的 日常概念系统 , 在实质上是 隐
汇、 形态学 、 句法形成 了一个连续体 , 他们之间没有本质 的 区别 , 都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 。从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 的 角度来说 , 词汇是学习第 二语言 的基础 , 少的词 汇量会 过 影响第二语言的听 、 、 、 说 读 写等 各方 面的能 力 , 习者 自 学
己认为词汇错误 是所 有错误 中最 严重 的。大量 的错误语 料也表明词汇错误在二语学 习者中最为普遍 , 与语法错误 相 比, 词汇错误的后果更严重 , 会导致误解 , 妨碍交流。
师必须科学地 引导学生学 习词 汇 , 前提是精读教师必须 但 具有其 理论基础 ,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 词汇 的 性质和特征 , 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
一
、
认 知语 言学对 词汇 教学 的影 响
英语隐喻认知论

英语隐喻认知论摘要:隐喻的本质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所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对隐喻的认知研究意义和认知的本质作一论述,并且分析了隐喻认知的构建离不开社会文化,因此隐喻研究与文化研究不可分离。
关键词:隐喻;认知;意义;本质;文化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以欧美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为首的学术界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传统上被视为一种修辞格的“隐喻”。
1980 年,在Lakoff和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是人们用一种事物认识、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
如今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
一、隐喻认知的研究意义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处理的认知过程,以及语言和思维的操作过程。
隐喻的语言学研究涉及概念系统、语言系统以及两者之间的体现关系。
因此,在宏观平面上,隐喻研究的认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隐喻涉及述谓结构及其句法体现。
研究述谓结构的有早期的格语法(Fillmore 1968,Gruber 1965)、形式主义的论元结构、题元结构(Grimshaw 1990),有框架语义(Fillmore1982),也有功能主义的表义过程(Halliday 1994)、义位结构(Lamb 1999),还有功能和形式之间的认知语义结构(Jackendoff 1990)。
这些理论对语义结构的研究或多或少是接受动词中心论的,他们都注意动词语义和作谓元的语义之间的功能关系,甚至有些理论模式还将功能关系延伸到概念关系。
但是,这些研究模式很少涉及隐喻,而语言和思维过程中却饱含隐喻。
因此,隐喻的研究为认知系统和认知操作的构拟提出了新的课题,开辟了新的领域。
二、隐喻的认知本质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隐喻的基本作用就是把一个事物(始源域Source Domain)的某些特征将推理类型映射(Mapping)到另一事物(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认知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程度性与模糊性
说到隐喻意义,它是相对于字面意义而言的,两者可被视 为一个连续体,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可能兼而有 之,从前者向后者过渡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本体A多作字面意义,喻体B多作隐喻意义,两者之间具 有矛盾性,又具有相似性,矛盾性和相似性永远都是一个 相对的概念,这就必然使得隐喻说法具有程度之别,所产 生的隐喻义也就有了模糊性。 Taylor: 一个多义词从中心意义出发,不断通过隐喻扩展词 义,从而也就使得一个词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模糊起来。 “第三只眼”看“毒蝎”风波
第十三章
隐喻认知理论(下)
Outline
隐喻的特点
隐喻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
隐喻的工作机制及理解过程
第五节
隐喻的特点
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A
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B 如:中国古人对“愁”的描写,常用具体的东西作喻。 (P452-P453)
一、跨学科性与普遍性
跨学科性 与哲学界、语言学界、认知科学界、社会学界、教育学界 等的密切联系 传统哲学:否定概念的隐喻, 认为概念只能通过系统意义 来确定,或是通过抽象符号与独立于心智的世界之间纯粹的、 客观的关系来确定。
概念融合隐喻(BT)
输入空间1:本体 输入空间2:喻体 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中所共有 的轮廓结构。 融合空间:组织发展这些空间的整 合平台,包括一个新创结构,可 能会产生新意义,获得新知识。
例: 分析“计算机病毒”
CMT 1 所用术语“域”,常指两 域之间有稳定的、系统的 关系,其信息属于长期记 忆
无意识性
Lakoff 提到墨西哥西部的印第安部落隐喻性地用身体 部位来表示空间概念的许多例子。 例如: The stone is in the table’s belly. (under) He is on the head of the hill. (top) His son is lying on the face of the mat. (on) 很多情况下,很多隐喻的产生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因 此它们也具有无意识性,所以我们经常能自动地或无意识 地获得这些思维隐喻模式。 能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是具有意识性的。如:《苍蝇赞》
3
4 5
二、隐喻工作机制与语言工作机制
隐喻/语言工作机制涉及到: 交际双方(发出者P和接受者R) 语言表达方式(口语V和书面语W) 语义(概括义G和情景义S)
王寅(1988)提出语言交际锥形图的设想,将语义置于正面 位置,突出语义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见课本P476 锥形图 ??? Producer; Receiver; Situational meaning; Generational meaning; Vocal-sound; Written form
Richards 指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 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会出现一个隐喻。 L&J 所作的调查得出的比例更高: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 是源于隐喻概念。 奥特尼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隐喻性质。
二、体验性与无意识性
L&J在《体验哲学》中指出:当今认知科学中的三个基本 观点,这也构成了体验哲学的基础: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 无意识性、概念的隐喻性。 同样他们也认为隐喻具有体验性和无意识性。独立于经 验基础,隐喻就不能被理解,甚至也无法被恰当阐述。 体验性 隐喻的基本作用:从喻体始源域将某一或部分特征映合 到本体目的域中,这种从喻体向本体的映合也常是以身体经 验为动因的。 例如:出生 爬 目标 “始源—路径—目的地”
三、隐喻的五位一体认知机制
九、共时性与历时性
共时:两个不同概念域中的意义通过映射,发生冲突,在一 系列去异求同的认知加工过程中,结合当时的语境因素、 背景知识等就可获得隐喻意义。 历时:词语在经历不同的阶段、时期,可能会获得新的意义, 这是语言变化的一种主要方式,从中也可见语言发展的痕 迹。 例子P465
十、转换性与辩证性
L&J(1980:154)指出:概念隐喻最主要及最基本的功能 是通过人们所认知的具体经验知识来理解抽象的不具体的 领域,概念隐喻是人们对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工具,它将推 理方式、类型从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Fauconnier &Turner 创建了概念融 合理论(BT) Grady等人(1999)进一步运用BT对概念融合理论作了修 正,并对其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三、矛盾性与统一性
矛盾性 本体与喻体在本质上常常是不同的,但亦有所相似,将 其加以夸张,而在其他方面则可能是不同的。 如:金花茶被称为“植物大熊猫”
列宁:“打比方不是证明,任何比方都是有缺陷的。” 统一性 认知主体将本体喻体并置,出现了矛盾意义的碰撞,在 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寻求统一,认识到本体喻体之间在某一 点上的相似关系(喻底),再结合其他因素就可获得语句 的隐喻义,因此一条隐喻往往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结合体。
第七节 隐喻的工作机制及理解过程
一、概述 最早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对比论” 公元1世纪 Quintillian “替代论” 1965 年Richards在修辞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隐喻互动(interaction)理论 后来 Black 发展并完善了这一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多采用Lakoff与Johnson的概念隐 喻理论(CMT)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 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Love is happiness. Love is sadness. Love is sad happiness. Love is happy sadness. 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能看到隐喻的新奇之处。 隐喻句子多为肯定句,将既矛盾有统一的本体喻体并置, 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将其改成否定句, 其隐喻意义依旧并存(不可撤销性),一样具有隐喻性。 如: 传统道德并非万金油 (《扬子晚报》2001年11月7日) 你真不是个东西。 你这个东西。
转换性 死隐喻和新奇隐喻之间是可以不断转换运用。 “本义—喻义—本义” 从“头”做起(理发店广告) 他是个直肠子。 辩证性 (1)本体喻体,对立统一的互动关系 (2)隐喻与相似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谁说我的脸长得像鞋拔子,这是典型的猪腰子脸” 《昨天今天明天》
认知方式、社会文化、传统习惯、语言运用、背景等的差异, 本体喻体之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想象性的联系。 如: His talk was a bomb.
the travelers
the lovers
the love relationship itself events in the relationship the progress made the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choices about what to do the goals of the relationship
第六节 隐喻的产生原因及其功能
一、语言方面 (一)修辞上的需要和功能 语言不落俗套,表达新颖,追求新奇的表达方法。 大大增强了语言的修辞效果,有力提高语句表达的形象性、 意象性、趣味性、隐晦性、诗意性,可给人耳目一新、想象丰富的 感觉,这样便可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二)经济性的需要和功能 隐喻可使旧词不断获得新义。形成一个多义词的语义链现象。 可使语言表达简练,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 “脱胎换骨” 二、认知方面 不仅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段,而且更重要的还是人们的一种认识 新事物的需要,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 可使人们不断挖掘事体间的各种新联系,为认识世界提供了一 种基本方式,形成了组织经验结构和概念系统的基础,同时还可以 来发展理论体系。 三、其他方面 社会文化
BT 所用术语“心智空间”, 是指短暂的表征结构,但 依靠稳定的、系统的“域” 来建构
2
研究两个域,以及两者之 间如何对应和映射
强调从始源域到目的域的 单方向映射 主要研究两个域之间确定 的、常规的概念关系 仅用以解释隐喻
常有四个心智空间:两个 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 一个融合空间
不一定,强调输入空间与 类属空间、输入空间与融 合空间之间的多重映射 主要研究新奇的、短暂的 概念化现象 可解释隐喻或非隐喻
四、系统性与限制性
系统性 喻体在向本体映射的过程中,可将其中的一个或数 个特征转移到本体之上。在很多情况下是数个特征成系统 地向本体映射。 如: Argument is war. 将一系列与“战争”有关的概念都映射到了“争辩” 这一“舌战”之中。 (1)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2)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3)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he target. (4)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5) I ha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6) If you use that strategy, he’ll wipe you out.
八、单向性与互动性
单向性 由始源域所具有的熟悉具体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两者之间具有 互动性。 (1)John’s car is a beetle. (2)John’s music is a beetle. (3)John is a beetle.
六、创造性与开放性
创造性 人类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因此就 可能永远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隐喻。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鲲鹏展翅,九万里。《念奴娇.鸟儿问答》 隐喻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会有若干变化。隐喻能启发 我们发现不同事体之间前所未有的相似性,可不断激发我们的 创造力和想象力。 开放性 隐喻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果,而创造力和想象力又 是无限的,千变万化的,因此隐喻必然是开放性的。 不同视角——认识新事体——拓宽知识面——理解抽象概 念——发展推理能力——新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