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合集下载

论英汉互译中隐喻的文化认知与翻译策略

论英汉互译中隐喻的文化认知与翻译策略
kf和 Jh sn通过对隐喻的深 入研 究 , 出了认 知语言学 o ono 提 中最重要 的理论 之一 : 念隐 喻 (o cp a m t hr 。 概 cnet l e p o) u a

隐喻 和概念 隐喻 理论
化的固定 表 达句 式 , 日常 生活 体 验 的意 象 图式 (m g 是 i ae shm s 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 , 映了思维 的本质 。例如 , ce a ) 反 英语和汉语 中对 于方位概 念如“ 和 “ ” 上” 下 具有 相同 的态
度 , 健康 和生命是 “ , 即: 上” 疾病 和死 亡是“ ” He t ad 下 ( ah n l leaeu ;s kesadda r o n 。如 : 英语 中有 i p i ns n et aedw ) f r c h 在 如下 表达 法 : e Sa tepa fhat. 他 非 常健 康 。 H ’ t h ek o el ( h )
说 明人 的认知心理不仅 古今相通 , 而且 中外相通 。人们
往往参照他 们 所 熟知 的、 形 的 、 体 的概 念 来认 识 、 有 具 理 解、 经历和对待无形的 、 以定义 的啪 象的概念。可见 , 难 隐 喻是从一个认 知域 ( ont edm i) cgiv o an 向另一个认 知域 的投 i 射, 是人类将其在某一领域 的经验来 说 明和理解另一 领域
马蕾蕾 何 高大 ,
(. 1 军械工程学院 基础部外语教研室 , 河北 石家庄 00 0 ; 华南农业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50 3 2 . 广东 广州 5 04 ) 16 2

要: 从认知 的角度来说 , 隐喻不仅是 一种语 言修饰 的手段 , 更是人 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 的一种普遍 的思维方式 。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一、英语隐喻的定义及构成英语隐喻(metaphor)为英语辞格(figure of speech)用法之一。

与明喻(simile)不同的是,隐喻不用诸如like或as之类的功能词,是一种广为使用、普遍存在的将一物比作另一物的一种表达方法。

西方研究者对隐喻做了深入探讨,将其大致界定如下:隐喻:希腊语的“转换”(meta意为“跨越”,phor意为“运送”),将某物转运过去。

故隐喻将某物视为另一物。

1隐喻:一种蕴含的类比(an implied analogy),它以想象方式,将某物等同于另一物,并将前者的特性施加于后者或将后者的相关情感与想象因素赋予前者。

2英语隐喻的构成要素是: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和喻底ground。

所谓本体the tenor,亦即被表述的概念或者被比较的主体,the idea being expressed or the subject of the comparison;所谓喻体,亦即此概念传递的意象或者此主体传达的意象,the image of which this idea is conveyed or the subject communicated。

3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类似及/或类比之处则是喻底ground,亦即the similarities and/or analogies involved are the Grounds。

41.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Mr. Wangle has an angel of a wife. 王先生有位天使般的妻子。

隐喻的本体是wife,喻体是angel,同时出现。

2. 本体未现,喻体出现:He pitied the plumage and forgot the dying bird. 他哀怜鸟儿的翅膀,却忘记了濒死的鸟儿。

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各有两个。

第一个本体是法国贵族,喻体是plumage;第二个本体是受苦受难的大众,喻体是the dying bird。

最新-深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精品

最新-深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精品

深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一、引言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

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

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

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三、隐喻的可翻译性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

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体系下的隐喻翻译探究

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体系下的隐喻翻译探究

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体系下的隐喻翻译探究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体系下的隐喻翻译探究引言一、隐喻翻译的认知理论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把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首次明确了,从而把隐喻的研究在认知角度的领域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隐喻的认知理论观点认为,隐喻不仅是认知现象的一种,也是人类抽象思维的重要体现,是人类实现对大部分抽象事物解释的主要途径。

源域和目标域是组成隐喻的基本要素,源域通常是人们已经熟知的具体事物,目标域往往是人们不怎么熟悉的抽象事物。

通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目标域的目的。

人们通过隐喻这个中介,在我们对已认知事物的了解认识所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感知和学习新事物。

【3】概念是隐喻的基础,人们为了把许多抽象的概念用人们所熟悉的或者具体的事物让人们认识到,常常使用隐喻。

人们使用隐喻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现有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表达方式或词语,或者由于个人思维能力的有限,为了表达清楚某一事物迫不得已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还有就是为了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大多会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表达对某种事物的理解。

我们对周围客观世界的不断认知形成了其中许多重要的概念。

(一)隐喻翻译中的认知性但是,对于意义的定义,哲学家们具体针对语言学中的这个问题探究了两千多年,但并没有得出一个比较合理且令人满意的答案。

结构主义语言学因受到"语言是封闭的、自足的体系";的语言观和客观主义哲学观的影响,使得在语言意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与此相比,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则是解释语言学,其中语义是其语言学流派的中心,致力于对语言提出不是特设的解释而是能独立论证,从而达到把语言本质揭示出来的目的。

语言不是自足的封闭体系,经验现实主义是其主要的哲学基础,并认为所谓的意义都是基于人的认知上的。

赵艳芳指出,"认知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是完全不同。

从认知视角探讨英语隐喻的基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从认知视角探讨英语隐喻的基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从认知视角探讨英语隐喻的基本特征及翻译策略隐喻是英语和汉语共有的一种修辞现象。

在认知功能视角下分析英语与汉语中的隐喻现象,既可以为读者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为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打下实践的基础,尤其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互译实践更有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

因此,有必要结合认知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逐一的阐释和说明。

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应该着重关注以下问题的探讨:研究中的语法隐喻观、语法隐喻研究材料的选择、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语法隐喻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一、隐喻及其隐喻观1. 隐喻隐喻就是一种修辞学现象,它广为地存有于英语和汉语中。

在英语中,所谓的隐喻就是比喻修辞学下的一个分类。

即为在具体内容的运用过程中,它不采用 like、as 这样的比喻词做为自己的标志,而是通过更为隐密的一种方式并使语言在具体内容的交际活动中呈现比喻的特点。

因此,它被称作隐喻,即为一种以“隐密”的方式而构成的比喻现象。

在汉语的修辞学体系中,虽然没用“隐喻”这一术语去指代这一特定的修辞学现象,但汉语修辞学体系中的“暗喻”却与其相当,它们都就是以不能发生“比喻词”而形成的比喻现象。

隐喻的构成可以存有多种途径,而其中以语法做为隐喻手段而发生的语法隐喻则就是心智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点。

2. 隐喻观所谓的隐喻观是对隐喻问题持有的基本观点或者说就是对隐喻现象持有的根本性观念。

在心智功能语言学中,研究者必须存有一种系统化的隐喻观。

即为所谓的系统化的隐喻观是指隐喻的构成就是一种系统化的过程,在隐喻系统化的过程中任何一种语言因素都可以沦为隐喻构成的因素。

3. 语法隐喻及其相关研究根据上边的系统化的隐喻观,在心智功能语言学研究的视域下,隐喻研究必须牵涉至语言交际和语言本身形成的各个因素。

例如,对于前者而言,语言交际中的语境可以影响至语言中的隐喻修辞学;对于后者而言,语言本身的语法规则也可以沦为隐喻形成的有关因素。

英诗的隐喻认知与隐喻翻译

英诗的隐喻认知与隐喻翻译
pe fo r m a r nc e . Th e me t a p ho r c og ni t i o n f o Eng l i s h po e t r y whi c h i s f o m i r ng e a r l y ha s a v e y r p r o f o un d i n lue f n c e o n we s t e r n l i t e r a t ur e.
来更有意义 , 其意 象更 加浓 重 , 表 达 出来 的效果 更 胜一 筹 。 那么 , 英诗 隐喻的事物看似 是毫不 相关 的事物 , 但是 却存 在
某 种 内在 的 联 系 而 意 味 深 长 。英 诗 隐 喻 认 知 能 力 需 要 具 有

定水平 的人 去欣 赏 , 也 就是说 , 亚 里士多德 认 为英诗 隐喻
究, 阐述语 言与英诗隐喻 的关系 , 构成 英诗隐 喻 的认 知是 来
自相 异 地 区 的地 域 性 文 化 和 语 言 的 特 征 汇 聚 而 成 的 。语 言
的差异性又反 映 出相异 地域 人们 多 元化 意识 存在 等形 式 。
历史 的演变早 已将英诗 隐喻赋予 到不 同的语 言中去 , 只要是
康 伟杰
( 黑龙江工业 学院 外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黑龙 江 鸡 西 1 5 8 1 0 0 )
摘 要: 英 诗 隐喻 是 构 成人 类 高级 语 言 功 能 的 基 本 形 式 之 一 , 是 反 映 人 类 认 知 能 力 水平 的最 直接 手 法 。英 诗 是
基 于之上发展 而成 了英诗 的隐喻 性认 知及其翻译性能 。 早经成型 的英诗 隐喻认 知 的对 于西方文 学产生 的影响
Ab s t r a c t : Me t a p h o r i n E n g l i s h p o e t r y i s o n e o f t h e b a s i c f o r ms o f h u ma n a d v a n c e d l a n g u a g e f u n c t i o n a n d i t i s t h e mo s t d i r e c t me t h o d t o r e l f e c t t h e h u ma n c o g n i t i v e a b i l i t y .E n g l i s h p o e t r y i s b a s e d o n i t a n d h a s b e c o me me t a p h o ic r a l c o ni g t i o n a n d i t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论认知隐喻观及其翻译

论认知隐喻观及其翻译

论认知隐喻观及其翻译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采用认知隐喻相关研究材料,借助定义和分类法,从认知角度就认知隐喻的理解和翻译策略展开讨论,旨在探索认知语境对隐喻及其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境;翻译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一、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概念。

他们认为:“认知语境是人民互明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

它包括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

”[2]学者彭建武在其《认知语言学研究》一书中补充说:“这种语境,亦可称为‘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是语言交际双方共享的前提,它不仅包括上下文和说话时的社交环境,还包括双方的各种期待、设想、信念、记忆等。

”[5]所以说,认知语境始终是在不断的变化更替着。

在话语交际的过程中,随着交际对象、内容、时空、场景等信息的变更,人们会选择某种的认知语境。

也就是说,在特定的话语交际环境中,特定的相关的信息或知识才在交际者的大脑中被激活并提取出来,用以理解当前的话语。

而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者在听到说者的话之后,在自己的认知语境中选择出与说者的交际意图相关联的信息或假设,从而推导出说者真正的信息意图。

也就是说隐喻的理解过程最重要的就是认知语境的选定过程。

[3]二、认知隐喻观正因为有了认知语境的变化和选择,对隐喻的认识也不再停留在表层概念,而深入到认知体系。

在认知学界,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理解和定义被称为隐喻的认知观。

很多当代认知学家对此持有大相径庭的观点,其中,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对隐喻认知观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其基本观点为: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

隐喻翻译研究综述

隐喻翻译研究综述

隐喻翻译研究综述隐喻指的是隐含暗示的含义,在日常使用中非常常见,而在翻译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其翻译有着重要的起点和角色。

本文尝试从定义、特点、翻译原则、传达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对隐喻翻译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隐喻的定义隐喻可以被定义为一种隐含暗示的词语和概念,它可以在一句话中起到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使表达更加有力。

隐喻在浅显的外表下,暗含着某种象征意义,例如把女人形容为“玫瑰”,就把女子的美丽和娇艳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因此,隐喻的概念被认为是隐性的,是对外部世界的抽象思维。

二、隐喻的特点隐喻有着特定的特点,包括非直接性、抽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首先,隐喻有着非直接的表现能力,因为它的意义不会直接表达出来,通常需要读者去推断。

其次,隐喻有着抽象的特性,它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人们更容易理解。

此外,隐喻有着多样性,它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比喻、联想、引用等,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最后,隐喻也有着复杂性,它不仅可以表达一个概念,而且可以表达复杂的意义。

三、隐喻翻译的原则隐喻翻译也有着一定的原则,最基本的原则是遵循原意的原则,即了解原文的隐喻意义,并在译文中尽量还原原文的意思,同时遵循译语文化的特点,以免形成文化冲突。

另外,也要尊重源文意义,不要改变文字的意思或含义,以免丢失源语的气氛。

此外,隐喻翻译也要有趣,尽量使译文有趣耐读,而不要翻译成冷板板的白话文。

最后,隐喻的翻译应该是合理的,翻译完必须要能够被读者理解,而不是空洞的语句。

四、传达隐喻的方法传达隐喻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按照语言的不同而进行分类。

最常用的方法是比喻,它是把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一种具体的形象概括出来,例如“人民就是财富的源泉”,用“源泉”比喻“人民”,表达了人民是财富的来源。

另外,还可以使用联想的方法,把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联想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精神长存”,即把长期的精神联想到“长存”来表达出来。

五、结论隐喻在日常使用中非常常见,而在翻译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其翻译有着重要的起点和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

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
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

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

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
相应的联想。

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
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文化差异
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

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
隐喻,意思是“下大雨”。

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
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

因此,隐喻的翻译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并进行适当的转换。

2、语言习惯
由于语言和表达习惯的不同,一个隐喻常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英语中,“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是一种常用的比喻,常用来描述紧
张或兴奋的情感,但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需要寻找适当的比喻或直接翻译成一个类似的表达,以保持隐喻的表现力。

3、隐喻重复
在某些情况下,隐喻可以通过重复使用来增强表达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需要找到适当的方式来保持这种效果。

例如,某篇文章中使用了多个“生活是一种旅程”的隐喻,这些
重复出现的隐喻不仅加强表达的逻辑,还向读者传达了某种情感色彩。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找到类似的隐喻或表达方式来保留这种效果。

三、隐喻翻译的解决方案
了解隐喻认知和相关翻译难点,有利于翻译人员解决隐喻翻译问题。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1、转换
在进行隐喻翻译时,如果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或语言表达方式在目标语言中无法完美转换,翻译人员需要考虑将其转换为其他表示方式。

例如,“生命是一段旅程”可以翻译成“人
生如途中追逐的乌云,如浮云般飘逸逸的飞行。

”以保留同样
的比喻意图。

2、通顺度
切勿试图直译隐喻,这样很容易导致信息传递上的障碍,并影响翻译成果的表现力。

在翻译隐喻时,翻译人员还应考虑句子的通顺度,以确保信息能够被更加清楚地传达。

如果翻译出来的句子让人们感到困惑,而且难以理解,翻译的目的并
不会实现,这时候需要进行修饰或重构,以确保隐喻的信息得到正确的表达。

3、同义词
使用同义词来保留隐喻的表现力是另一个可行的选择。

在使用同义词时,需要确保在目标语言中使用的隐喻具有同样的效果、同样的情感和同样的文化背景。

这种解决方案的好处是可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并且能够保留隐喻的表现力。

但是,在使用同义词时,需要确保它们真的完全等价,否则将会导致另一种解读或理解,并破坏原有的隐喻语境。

综上所述,隐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生动的表达方式,但也带来了翻译困难。

理解隐喻的认知方式,探索隐喻翻译的挑战,开发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在跨文化和跨语言的情况下实现隐喻的准确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