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隐喻现象

( tr 湖 ̄. 业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 武汉 4 0 6 ) 30 8
摘
要: 隐喻是一种修辞 , 也是一种语 用现 象。隐喻 的理解和接 受就是一个 听者通过共有的认知语境寻找 最佳
关联 的明示、 激活 、 选择 、 推理 , 最终获得 隐喻会话含义的过程。此外 , 关联理 论虽给 隐喻 的理解提 供 了新的视 角, 但
20 09年 l 月 1 第2 卷第1 8 1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 a o inj n o eeo dct n o r l f l gi gC l g f ua o n Heo a l E i
N V2o O.0 9 V 12 . l 0 . 8 No 1
从 认 知 语 用 学 的 角 度 分 析 隐 喻 现 象
C m uiao n ont n 中提 出了 以关 联为原 则 , o m nct nadC gio ) i i 以明
引言 自亚里士多德在 《 诗学 》 《 辞学》 、修 两部著作 中将隐 喻 定格为修辞手段 以来 的两千多年间 , 人们对 隐喻 的研究基本
局 限在修辞学领域内。从 2 O世纪 7 0年代以后 , 随着西方哲 学 的语言学转 向以及符号学 、 知心理学等力量在西方 的兴 认
起 和发展 , 对隐喻的研究也从 原来 单一 的修辞层次发展成 为 哲学 、 心理学 、 语义学 、 语用 学、 知科学 和外语 教学等多层 认
示一推理 (s ni - frne 为理解 模式 的关联 理论 (e . ot s ni eec ) e o n rl e vneter) 而该理论正是在 认知语用框 架下讨论 和研 究 a c o , h y
的语境效果; 交际原则解释 了最佳关 联 , 即在话 语理 解时付 出有效的努 力之后所 获得 的足够 的语 境效果。在同等条件
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

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隐喻是日常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它不同于其他文字表达形式,因为它通常借助象征性的语言来描述和比喻现实世界的某一种概念。
它同时具有精确的描述性和创造性。
隐喻在日常语言当中的运用,无论从频率以及作用上来说,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构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模式,是我们理解和认知外部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
隐喻被认为是情感化语言,因为它对各种概念具有一个描述性和引用性的表述,同时也能够直观地传递情感。
它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言语的表达能力。
通过隐喻,语言表达者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他们的信息传递给听众,为听众理解说话者的意思提供更多的参照系。
然而,在真正理解隐喻的意义时,我们还需要依赖认知过程,即我们解析隐喻作用时,要把接收者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联系起来,把隐喻与外部实践和社会经验联系起来,以分析出隐喻的真正含义。
隐喻的理解,是一个交互的过程,涉及多个活动的参与,比如对比、比喻、概括、抽象等等,而这些活动又都牵涉到大量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
第一,对比。
对比是比较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推断出一个新的含义。
通过对比,人们可以把它们看作相似或有关联的事物,从而构建一个新的概念。
除此之外,人们还能够依靠对比分析,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明确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隐喻的意义。
第二,比喻。
比喻是把不同的概念比作一个抽象的概念,从而把一个无形的概念转化为一个有形的概念。
这个过程不仅能够使原有的概念更有清晰和生动,而且也可以使不同概念之间产生联系,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三,概括和抽象。
抽象是从一个概念中抽取出更广泛的概念,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概括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把它们归纳为一个更抽象的概念,从而获得更宽泛的含义。
抽象和概括都是构建一个全新的概念,或者推导出一个新的概念,都是隐喻理解的重要认知过程。
总之,隐喻是一种丰富的、广泛使用的日常语言表达形式,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并传递信息,在社会交流当中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连系,来表达复杂的概念、情感或意义。
隐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隐喻的认知机制、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在国内,隐喻研究的发展与国际上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首先,国内隐喻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核心,国内学者在隐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例如,从刘宓庆的“语言—思维转向”的理论框架到韩愈楼的“文化—认知转向”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们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框架的出现丰富了国内的隐喻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隐喻识别和理解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
这些研究旨在揭示不同语言、文化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因素,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中文和英文的隐喻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差异,中文更倾向于使用“物质概念”进行隐喻表达,而英文更倾向于使用“抽象概念”。
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此外,国内还出现了一些隐喻相关的应用研究。
例如,在政治语言学领域,有学者通过分析政治演讲中的隐喻使用,揭示政治家的意图与目的,进而理解其宣传和影响手段。
这种政治隐喻的研究为政治语言的分析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市场营销领域,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宣传中,通过隐喻的使用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
这些应用研究为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然而,国内隐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隐喻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还相对较少。
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和验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国内的隐喻研究还存在着理论上的简化和片面性,部分研究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研究。
传播学中的隐喻

传播学中的隐喻
在传播学中,隐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于通过比喻的方式传递或表达某种意义。
隐喻可以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不同但有某种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知。
以下是一些传播学中常见的隐喻:
1. 认知隐喻:通过将一个抽象概念与一个具体的感官经验相联系来传递信息。
例如,“时间就是金钱”,将时间和金钱进行比较,表达时间的宝贵和重要性。
2. 空间隐喻:利用空间概念来描述或传达非空间的概念。
例如,“前进”和“倒退”表示向前或向后的行动方向,用以表示进步或退步。
3. 疾病隐喻:通过将一种疾病与某个社会问题相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呈现。
例如,“社会腐败”用来形容存在不道德行为的社会现象,类比于疾病的蔓延。
4. 身体隐喻:利用身体器官、感知或运动等身体部位的概念来描述或表示其他非生理概念。
例如,“眼前一亮”表示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或惊喜。
这些隐喻在传播过程中被广泛应用,能够丰富信息表达,增强表达方式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提高交流效果。
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2000—2020)发展与趋势

作者简介:朱春霞,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孙志祥,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21-1-28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战争隐喻英译研究(2011—2019)”(KYCX20-1914)。
此。
除了对隐喻的可译性存在质疑之外,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隐喻在什么程度上可以翻译,并就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Verona-Elena (2019:90—99)提出,在完全不可翻译和易于翻译的隐喻之间还有许多其他程度的可翻译性。
他主张使用归纳法来探讨介于可译与完全不可译之间的隐喻翻译。
谭业升和葛锦荣(2005:59—63)提出基于隐喻概念系统的映射条件,以帮助翻译人员理解隐喻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处理隐喻翻译研究问题的第一步在于解决隐喻的可译性问题。
尽管隐喻可译性问题已得到广泛讨论,但学者仍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隐喻可译性的潜在空间。
2 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自Newmark 对隐喻翻译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来,国内外对隐喻翻译研究越来越重视。
传统上,隐喻翻译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进行研究。
直到1980年Lakoff & Johnson 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才开始从修辞领域转向认知领域。
作为隐喻应用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隐喻翻译研究也从修辞领域转向认知领域,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涵盖不同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领域:2.1 修辞学领域隐喻最初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出现在大众眼前。
在隐喻研究发展初期,人们通常从修辞角度分析隐喻翻译。
Newmark 是隐喻翻译修辞理论的忠实拥护者和杰出代表,并就隐喻翻译提供了特定的规则。
他认为,一旦隐喻得到确认,译者就需弄清隐喻的类型,然后根据特定的隐喻类型采取特定的翻译策略。
他区分了隐喻的类型,并提出了七种翻译隐喻程序(Newmark ,2001)。
国内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研究广度和深度远不及国外学者。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雷克弗尔德(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上。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基础,语言中的隐喻是通过我们感知、思考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来构建和理解现实世界的。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表达观念或理念的语言现象。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将其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具体感官经验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通过隐喻来表达和理解深层含义和非字面意义。
例如,我们常说一个人“心灵手巧”,这个隐喻将“心灵”(抽象)与“手巧”(具体)联系在一起,来形容一个具备技能或才华的人。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将语言中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类型。
结构隐喻是通过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来呈现的,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金钱”这个具体的经济资源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时间的可贵和宝贵。
概念隐喻是通过概念之间的映射来呈现的,例如“情感是温度”,这个隐喻将“情感”与“温度”联系在一起,来表达情感的热度或冷静。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构建现实世界,它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我们常常用“上升”来表达“进步”,这个隐喻影响了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将进步看作是沿着一个竖直方向的上升运动。
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最大贡献是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思维和思考的基础。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验联系起来,扩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隐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例如,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隐喻被广泛运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共鸣。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的认知研究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会出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文章分析了隐喻的特点,分析了有关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的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标签:隐喻;认知;理解隐喻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
在日常的对话、广告、报纸文章、科学论文、哲学文章、小说以及诗歌中都可以见到隐喻。
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隐喻把词或句子作为重点,把篇章作为框架。
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和工具。
隐喻是否存在以及它应该如何被解释都要取决于篇章。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理解,并讨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1. 文献综述隐喻,英文为“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意为“carrying across”, 即“由此及彼”的意思。
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
传统的解释为“两种相似的事物间的比较”[1]。
对于隐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隐喻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他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
”他认为“隐喻是基于事物相似之处的一种比较,是附加于语言的装饰品,它的作用是使得语言变得美妙”[1]。
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主要用于文学作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隐喻的研究引入认知领域,认为隐喻除了是语言现象,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体现了一个语义创新和生成的过程[2]。
国内以系统得认知语言学为视角研究隐喻的历史是很短暂的。
1994年,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和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的发表,使得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国外隐喻的认知研究。
此后束定芳(1996,2000)、胡壮麟(1996,2004)、蓝纯(1999)等发表了许多元与隐喻认知研究的论文。
谈三种隐喻观的比较_修辞隐喻_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_姚婵莉

研究生论丛2005年5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V o.l29M ay,2005谈三种隐喻观的比较)))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姚婵莉(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一、引言近几年来,隐喻研究的浪潮已经波及到中国,国内一些主要外语类学术刊物刊登了许多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文章,甚至有人开始着手创建隐喻学(束定芳,1996)。
隐喻在起初的最基本意义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扭曲词语常规意义的语言或思维形式。
隐喻通过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思想和术语应用到其它领域来修饰文章。
关于隐喻的讨论自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就开始了,尽管他们已经认识到隐喻的重要作用,但对于隐喻的效果更多是消极的评价,隐喻在当时只是作为艺术性表达和哲学辩论的工具。
L akoff&Johnson扩展了隐喻概念的内涵,赋予隐喻新的诠释和评价,提出了隐喻的认知理论。
隐喻植根于日常生活当中,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运用语言和思维的基础。
所以隐喻不能简单地作为一个修辞工具来使用,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它组成了构建我们存在模式的载体[2]。
研究表明,语言多义性和创造性是基于隐喻的,生活中处处是隐喻的使用。
本文试对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三个层面:隐喻本质认识,隐喻机制和功能的比较来展示隐喻研究多维立体化的现状并揭示其互补性。
二、隐喻的本质比较1.修辞隐喻的本质观毫无疑问,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亚里斯多德。
在5修辞学6和5诗学6中他多处论及了隐喻。
亚里斯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0到/种0,或从/种0到/属0,或从/种0到/种0,或通过类比(A risto tl e,P oetics: 1457b)。
亚里斯多德的定义似乎属于第二类,即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来描述隐喻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是行为的基础。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容器隐喻,重点讨论“内”和“外”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旨在寻求“内”和“外”的语言规律。
标签:认知语言学隐喻内外一、引言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是行为的基础。
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是隐喻方式的。
”[1]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研究,隐喻主要有三大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2]。
实体隐喻是以人们生活的物质为基础,把物质看成实体,组建一系列抽象的隐喻概念意义。
在实体隐喻中地位较重要的是“容器”隐喻。
人们在认识外部世界时,通过对自身的了解投射到对其他具体空间领域和日常生活经验等抽象事物上,从而了解身体以外的其他事物、事件或状态,这样也可将其他事物或事件等看成是人的身体,想象成是一种容器并概念化,于是就产生了容器隐喻。
”[3]容器隐喻有边界,有内外之分。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容器隐喻,重点讨论“内”和“外”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旨在寻求“内”和“外”的语言规律。
二、“内”“外”的隐喻意义(一)容器隐喻意象图式的形成过程容器隐喻属于常规隐喻中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实体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容器隐喻之下是一个基于“内外”关系的抽象的“容器图式”。
由于人体是一个三维容器,有“吃进”“吸入”“呼出”和“排除”等生理现象,还有“走进”“走出”等一系列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从而形成容器图式。
[4]人们可以通过对自己身体和身体经验的了解,投射到其他抽象经验的领域,以形成隐喻概念或概念隐喻。
这样,在我们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出现的结构——容器,便对人类有了特殊的意义。
在容器图式这种认知模式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把凡是有边界或能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都作为容器:城内/外、党内/外、朝廷内/外、关内/外、国内/外、校内/外、海内/外、山外、村外、屋外、野外、天外、言外、外乡、外地。
然后人们进一步将这一容器概念影射到更为抽象的领域,把时间、思想、状态、事件、距离、范围、社会关系等看成是一个容器,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容器隐喻。
下面举三例作进一步说明:(1)他做了个深呼吸,把新鲜的空气吸入体内。
(2)他走到屋外。
(3)火车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之内。
例(1)中“吸入”属于身体的生理体验;例(2)中的“走到屋外”,上升到认知后具体的、有身体体验的物理空间概念,人们可以凭着自己的身体去亲身感受;例(3)是将具体的物理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的视觉空间概念,已脱离了物理空间概念,上升到人的感观,明显具有比喻的意义,即从源域映射到了目标域,这里的“内”和“外”的意义得到了拓展。
它们概念形成的关系可简单表示为:身体的生理体验→物理空间关系体验(可感知)→抽象的视觉空间隐喻意义(二)容器隐喻的概念意义根据以上对“内外”容器隐喻意象图式的分析,不难发现我们对容器的经验很丰富,容器隐喻可以说极为普遍。
据此,我们可以把“内”“外”的多种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归纳成以下几种概念意义:1.时间被看成容器从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顺序来看,总是空间域先于时间域。
空间域鲜明具体,人们根据自己的躯体经验就能很好地理解它,而时间这一物质经历的形式比较抽象,难以把握。
把空间概念映射到时间域就为人们把握时间概念提供了捷径。
“内、外”等具有空间意义词语的使用,与容器密切相关。
“内”表示在容器之中,“外”表示在容器之外。
例如:年内、三日之内、八小时之外。
“内、外”相关的时间词语,表示的都是时段。
时间没有界限,但时段都是有界的,就像是一个有界的空间或是一个中空的器皿。
用“内”“外”这两个词语来表达时段,体现着“时段是容器”的隐喻。
看几个实际的用例:(4)他一周内完成了这篇论文。
(5)半个月内,我找过王莉好几回。
(6)从这个决定宣布之日起,赔偿必须在十五日之内到位。
(7)八小时内是工作时间,八小时外是我的私人时间。
2.数量被看成容器人类语言用空间概念喻指数量概念也具有普遍性,因为数量的多少跟现实中的“内、外”位置有直接的关系。
在某一数量范围用“内”“以内”“之内”;不在某一数量范围用“外”“以外”“之外”。
如:六周岁内、一百名以内/之外、三十人以内、10公里内/外、三千米以外/之外。
“内、外”放在数量词语后限定度量衡、年龄、温度、距离等的数量。
再看几个实际用例:(8)躺在一张床上的两个人,彼此的心思却相差了八千里之外。
(9)他坐在自家几近坍塌的屋顶上,突然看到了数十丈之外的大树。
“内、外”连用还可以表示数量域中的约数。
例如:方圆百里内外无人不知、参加会议的都是20岁内外的年轻人。
“内外”虚化之后,表示对某一数量范围的粗略估计。
3.感觉被看成容器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把没有任何界线的物理空间赋予界限,把视力、听力和触摸的范围等都当成是容器,在范围之内就在容器里面,在范围之外就在容器外面。
例如:(10)他消失在视野之外。
(11)在我的听力范围之内/之外。
4.事件或活动被看成容器把各种各样的事件或活动看成容器,如果参加活动或与事件相关,就在容器之中,否则就在容器之外。
例如:(12)章子怡在片内片外都很好地扮演了自己的配角。
(13)他在戏内戏外判若两人。
(14)他在赛场内外都很活跃。
5.社会群体被看成容器把社会群体或具有共识的人群看成容器。
如果物体处于容器内,对容器外的人就有“不知道”“隐藏”“没注意”等意义;反之,若物体处于容器外,就有“公开”“知道”“注意”等意义。
例如:业内/业外人士,即对该行业了解/不了解的人士;内行/外行,即对该行业熟悉/不熟悉的人;局外人;内情;内幕消息。
6.权力、能力被看成是容器权力、能力也可以被看成容器。
如:(15)只要在我的权限以内,我一定帮忙;如果超出我的能力之外,我就无能为力了。
7.社会群体被看成是容器人在社会舞台上都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之间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人们在社会关系及一些社会现象的认知和表达上,也经常采用容器隐喻。
人们在用“内”和“外”构建亲属称谓词时,是根据相似性思维联想到容器而造成的结果。
具体而言,选择“外”时,是将“宗族”视为一个容器,选择“内”时,是将“家庭模式”视为一个容器。
在汉民族大众的认知观念中,亲属关系就是一个容器。
容器里的是“亲人”,容器外的不是“亲人”;在这个大容器内,又有宗族和血亲这些小容器,同一宗族的亲人犹如处在同一容器里面一样,不同宗族的、不同姓的亲人被看作是处于容器外的较为“疏远”的关系,由此形成“外X”,一般用于称呼母家、妻家或已出嫁的女儿及姐妹家的某些亲属,如外婆、外公、外甥、外孙等等。
这种用法无疑是将“宗族”视作一个容器,将“外”的本义投射到亲属关系这一目标域中,以称呼者的宗族为参照物进行相似性联想造成的结果。
“内”与“外”在空间意义上相对,当“内”作为一个语素附加在其他成词语素前构成亲属称谓词时,表达的大多是对妻子或和妻子有亲属关系的称呼,如妻子的兄弟为“内兄、内弟”,妻子的侄儿、侄女为内侄、内侄女等等。
”内”与“妻子”有关,反映出女性及女性亲属的地位低于男性宗族,表明“内X”与“外X”形成空间隐喻时的相似性参照点选择不同。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活动,家庭模式也象一个容器。
古代中国的家庭结构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夫称妻为“内人”或“内子”,妻称夫为“外子”。
人们通过类似联想认为男子活动在容器之外,女子活动在容器里面。
现在口语中仍保留有“内”“外”语素。
如:内掌柜的,(外)当家的、内当家的、贤内助等。
“外”还用于同母异父的亲属称谓中同一父母所生子女,互称兄弟姊妹。
由于汉语亲属称谓强调父系亲属的中心地位,于是同母异父者因是异姓,应视为家族以外的人,必须冠以“外”字。
如:外弟、外妹。
“内”“外”是容器在亲疏关系上的投射,同在容器之内的关系自然亲近,“外”隔着容器的界壁,关系自然比较疏远。
三、结语通过对“内外”域隐喻概念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把许多抽象的、杂乱无章的语言现象归纳到容器隐喻里,寻求语言的规律,得出以下结论:“内外”域的隐喻概念是将源域“内外”的空间概念投射到目标域(抽象概念)上,即把具体的容器投射到了抽象的、可表达思想、活动和状态等的容器上。
从以上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人的身体是容器隐喻的原型,人的体验衍生出许多意象图式和隐喻概念。
对“内”“外”隐喻现象的认知分析,探讨它们在人类认知和语言使用中的作用,可以为语言学习和教学提供更有效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1]曾传禄.“里、中、内、外”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Lakoff.G & 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1999.[4]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5]牟萍.从汉语方位词“外”、“内”再探俄汉亲属称谓[J].外语研究,1998,(1).(张蕾,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