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改1
西厢记结局的探讨

“团圆”“私奔”“惜别”——《西厢记》结尾之探讨肖旭崔莺莺与张君瑞的爱情故事,在王实甫作《西厢记》之前就已经流传五百多年。
唐代诗人元稹曾写过唐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所描写的是张生与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
其主题是维护封建礼教,有严重缺陷。
到金章宗时,董解元又写成了诸官调《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
他对于《莺莺传》的主题、情节、人物,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突出歌颂了青年为争取婚姻自由进行斗争的反封建主题,并把莺莺的悲剧性结局改成大团圆喜剧结尾。
写张生和莺莺私奔,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樊篱。
王实甫的元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下简称《王西厢》),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
其动机十分明确,对《莺莺传》的“始乱终弃”的浪子行径和“善补过”的伪饰是十分不满的;而对《董西厢》的反封建礼教、歌颂爱情婚姻自由则是倍加赞赏。
就故事情节而言,《长亭送别》以前的故事二者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董西厢》写张生中探花后,郑恒向崔老夫人诬称张生别娶。
张生连夜到白马将军杜确处;郑恒后到,又向杜将军诬称张生拐带莺莺私奔。
杜确要把郑恒赶出衙门,郑羞愧,投阶而死,张崔团圆,还都上任。
结尾是私奔——团圆。
《王西厢》写老夫人逼张生必考中功名方可成婚。
后面也写郑恒向老夫人诬告;张生回来后,当面说穿了郑恒;红娘与郑恒理论;杜确来主持婚礼,郑恒撞树自杀,崔张团圆。
结尾是大团圆。
《王西厢》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生活的摧残,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并明确指出:“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进步的婚姻准则。
王实甫把说唱艺术改变成为立体的舞台艺术,通过戏曲形式扩大了张生、莺莺爱情故事的影响,使之成为家喻户晓,有口皆碑,蜚声艺苑的伟大名著。
并且传至国外,译成法、英、日等多种文字,得到了世界许多读者的赞赏。
由于剧中崔莺莺、张生、红娘的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情节又富有较强的传奇色彩;再加上受元杂剧体制的限制,不便于上演,故从元代以来,历代都有人据此而仿作、续作、改编,如元人白朴的《董秀英花月东墙记》,郑德辉的《邹梅香翰林风月》,情节关目基本是蹈袭《王西厢》的。
王实甫的《西厢记》较前人有何创新

众所周知,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以“董西厢”为蓝本,但在继承的基础上,他作了大胆再造,使其成为一件新的艺术精品。
较一般元杂剧,“王西厢”在体制上有重大突破,增强了杂剧的艺术表现力,更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更完美地设计和安排剧情起跌。
元人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
以这样短的篇幅来表现一个故事,十分局促,因而造成不少杂剧剧情简单和模式化。
“王西厢”则打破常规,首创了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
以这样宏伟的体制来结撰故事,把崔、张爱情喜剧演绎得波澜迭起,悬念丛生,曲折动人。
王西厢中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段落;又有很特别的一曲〔络丝娘煞尾〕,起着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
“王西厢”的主要关目都从“董西厢”而来,但王实甫根据自己新的主题思想和演出需要,本着去芜存菁的原则,对“董西厢”的故事情节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精炼。
“王西厢”删掉冗长的铺叙,如“董西厢”第一卷,用了大量篇幅来铺写张生眼中的蒲州景色,和普救寺的辉煌气象。
这些在舞台演出中,没有必要展示,所以“王西厢”基本上删除,另以三支曲子和一段宾白取而代之。
但对重要情节,王实甫则予以保留和精炼,如“董西厢”的重要情节:张生游寺、闹道场,崔、张月下联吟,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老夫人酬宴赖婚,张生害相思,莺莺探病,崔、张私下结合,老夫人审问红娘,长亭送别,崔、张团圆等。
王实甫基本上采用,但改写得十分精炼紧凑。
“王西厢”改正了“董西厢”情节设计上的局部失误,删掉不合情理的故事细节,并另行补写了顺乎故事发展的情节,从而使剧情铺展合理化。
“董西厢”写老夫人二次悔婚后,张生、莺莺私奔,靠白马将军做主,才得团圆。
这一重大情节明显不合情理,张生此时已是新科状元,荣耀之极,根本没有必要自失身份,私奔去求助他人。
故“王西厢”改为张生在崔家与老夫人、郑恒对抗,取得胜利,而白马将军则赶来庆贺。
“王西厢”通过对“董西厢”故事情节的调整和改写,不但使剧情铺展合理化,而且使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西厢记》的折子戏改本及其改编规律(上)

作者: 罗冠华
作者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99-10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西厢记》 “南西厢” “北西厢” 折子戏
摘要:�西厢记》折子戏改本在故事情节、音乐形式、科诨宾白、人物形象和结构体制上进
行了改写。内容的改变导致改本的体制从全本变为折子戏。改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舞台表演和
观众接受。
《西厢记》故事梗概

《西厢记》故事梗概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宋代作家施耐庵主持修改的一部三国传奇。
它
是以宋代成都为历史场景,讲述了西厢王子和宝玉老爷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宋朝和三国时期,四川成都城内。
宝玉老爷家里堂堂派人,住在西厢,娶
了宋氏兄弟的妹妹宋氏为妻,生了一个叫宝钗的女儿。
宝钗从小聪颖,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受到一切人的宠爱。
随后有一位来自西汉的王子,他的名字叫威耳,也受到一切人的宠爱,两个人也就坠入了爱河中。
宋氏和宝玉老爷害怕他们的婚姻会影响王子的职位,遂把宝钗关进西厢厦之中。
宝钗
受困不得出去,但威耳每天都会到宝钗之家,凭窗向宝钗表明爱情,并从西厢厦之外向宝
钗传递短诗。
尽管宋氏和宝玉老爷在施尽阻拦,但两个人无法分开,爱情终成一段美丽的
传说。
宋氏为了阻止威耳和宝钗相会,婚期前夜宋氏假扮为和尚祈求宝钗改口取消这桩婚姻,宝钗坚持不变,凭着死缠烂打实现了威耳对宝钗的爱情。
宝钗也用一生的精力替威耳后尘。
经过多次变故,威耳终于成功被宝玉老爷收复,宝钗走出西厢,和威耳重逢,两人一
生都不忘彼此的爱情,相守一生白头到老相依。
《西厢记》讲析解析

八、《西厢记》的改写策略
张生:坚贞不渝的情人
红娘:“心不存学海文林,梦不离柳影 花阴,则去那窃玉偷香上用心。”(3/4) 张生:“自古人云:‘痴心女子负心 汉。’今日反其事了。” (3/4)
九、才子形象的文化意蕴
外貌:面如美玉,体若兼金,文弱秀美, 俊雅风流 《世说新语· 容止》称潘安:“妙有姿容, 好神情” ,“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 车”。 徐陵《洛阳道》:“潘安车欲满,无奈 掷花何。” 李白《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遥 知向前路,掷果定盈车。”
大团圆的结局
符合人物思想性格之情理 符合剧作情节发展之情理 符合作者思想追求之情理
八、《西厢记》的改写策略
西厢故事源流
元稹《莺莺传》(一名《会真记》) 杨巨源《崔娘诗》 、李绅《莺莺歌》 晏殊词、苏轼诗 秦观、毛滂“调笑转踏”歌舞曲 赵令畤《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
八、《西厢记》的改写策略
五、吟诗抚琴:恋爱的方式
和诗(1/3)
张生:“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早是那脸儿上扑堆着可憎, 那堪那心儿里埋没着聪明。” 张生:“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 明照证。”
五、吟诗抚琴:恋爱的方式
西厢故事源流
《绿窗新话》卷上《张公子遇崔莺莺》 《醉翁谈录》《莺莺传》 周密《武林旧事》卷十《莺莺六么》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红娘 子》、《拷梅香》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八、《西厢记》的改写策略
否定“始乱终弃”的道德正当性
陈寅恪《读莺莺传》:“舍弃寒女,而 别婚高门,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 也。” 赵令畤:“天长地久终有尽,绵绵不似 无穷恨。” 董解元叙写崔、张团圆 戏文《王魁负桂英》、《赵贞女蔡二郎》
郭沫若与《西厢记》

时候 ,亚 东标 点的 《 红楼梦 》 水浒 》等 书很风 、《
行一 时,泰 东看 了眼红也想照办。我便劝他们标
点 《 曲》 元 。这 个提议 立地 也就 见 诸 实行起 来, 但把 那位 王先生难着 了,他把 那词 曲中的文 句标 纾译 的 小说 。 点 不断。我 自己为填塞提议 的责任起 见 ,照着西 请注意 : 郭沫若谈到 自己所受 中外 作家作品 洋歌 剧 的形式 改窜 了一部 《 西厢 》 。这项 工作在 影 响时 , 西 厢记 对 和林纾小说特 别用喜欢 一词。 当时 已经很 不满意 ,现在想起来尤其无聊 ,并且 这在 郭沫若是 比较 少见的 ,可见 西厢记 对他 可惜 那部缺 了一册的明刊本 ,那和金 圣叹批 本的 内容有 些不同,却被我把他涂毁 了。 来说 ,影响非 同一般 。
双刊2年5 总2) 月 0 第期( O 1 2 第期
l 中
. J
郭沫若与 西厢记
◎ 王锦厚 ( 四川大 学出版社 )
内容提 要 : 郭 沫若按 照 “ 使此剧合 于近代 的舞 台” “ 、 使此剧合 于近代文 学底体裁” 的标准改编 了王 实甫的《 西
厢记 》 。郭沫 若的《 批评与梦 》《 西厢记 > 、< 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 的性格 》 为文艺批评 开辟 了一条新路 。 通过改编 《 西厢记 》 ,郭沫若不断 由模仿走 向创造 ,他 的历史剧形成 了诗 、歌 、舞水乳 交融 、合为一
从影视版《西厢记》看影像对传统戏曲的改编

薄云天的红娘形象 。 《 西厢奇缘 ) ) ( 2 0 0 4 年张乾文导演 ) 是香港无
线电视拍摄制作 的 , 具有较强 的香 港影 视剧意味 , 而且对《 西厢
记》为主要题 材的影视作品 当中 ,也还是 从始至终 贯穿着一个
“ 情” 字。 不过虽是如此 , 但是影视版的《 西厢记》 依然在故事的主
古往今来 , 有很 多人 都研究与争论过 到底 谁才是《 西厢记 》 的真正第一主角 , 有人认为崔莺莺是《 西厢记》 当中的第 一主角 , 也有人认 为红娘 才是 《 西 厢记》 的第一 主角 , 还 有人认 为《 西厢 记》 的第一主角是张君瑞 , 总之各种学说非常之多 , 理由也各异 。
光 影 艺 术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 TURE L I F E
2 0 1 5
一
O 3
从影视版《 西厢记》 看影像对传统戏 曲的改编
张 超
( 山 东艺术学院 传媒 学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3 0 0 )
摘 要: 文章主要从 影视版《 西厢记》 的角度 出发 , 就影像对传统戏 曲的改编进行 了一些分析与探讨 , 以加深人们 对《 西厢 记》 转变的认识与 了解。
对小青的个人情感世界描写 。
步强调 “ 情” 的基础上 , 给予 了红娘这个 角色更多 的人性 化改编
在 同样 以《 白蛇传》 为基础进行改编 的电影《 青蛇》 ( 1 9 9 3 年徐 克 处理 , 让红娘也 获得了 自己的情感归 宿 , 将原 著《 西厢记 》 “ 有情 的主题进一步的凸显 了出来 。 导演 ) 中也是一样 , 小青成 为了电影 的主角 , 全 片中增加 了很 多 人终成眷属”
突出 、 立体 , 她甚 至拥有 了 自己的情感 , 在故事 当中的地 位几乎 与崔 莺莺 和张君瑞并列 。而在《 红娘》 ( 1 9 9 8 年黄健 中导演 ) 中,
《西厢记》简介和文化影响

《西厢记》简介和文化影响《西厢记》是在中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
最早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后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杂剧(此前有宋人赵令畤以此题材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人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然影响力均远不如杂剧《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皆颇有影响。
《西厢记》简介西厢记的故事题材最早来自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描写他自己“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讲述他在“有僧舍曰普救寺”中,和一美丽女子“天之所命尤物”名“莺莺”邂逅,但“始乱之,终弃之”,认为自己“善补过”,“智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
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将结局改变,宋代有赵令畤所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其情节基本同于《莺莺传》,但对张生的态度变为谴责。
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解元(良)(一说为董琅)所写的《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
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求助于白马,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
这部剧本作者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关汉卿所作,也有人说是关作王续,或王作关续,王作无名氏续,但认为是王实甫所作的说法比较公认。
王实甫原作使用北曲,也称为《北西厢》。
李景云有传奇戏曲《崔莺莺西厢记》,已失传。
崔时佩、李日华著有《南西厢记》,人物情节与《北西厢》相同,曲文亦多沿袭王实甫《西厢记》。
陆采对李日华《南西厢记》不满意,重编《北西厢》为《南西厢曲》。